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室内饲养方法
钉螺_精品文档

钉螺钉螺(Nail Snail)是一种壳类动物,属于腹足纲物种。
它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广泛分布,是一种受欢迎的观赏和研究对象。
钉螺在形态和行为上具有独特之处,因此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钉螺的分类、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钉螺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
腹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类群之一,包括了许多种类的腹足动物,如蜗牛、海螺和蛞蝓。
钉螺是其中的一种,与其他腹足动物相比,它们的体型较小且壳呈尖锥状,因此得名“钉螺”。
钉螺的壳通常呈螺旋状,表面光滑而有光泽。
壳的颜色多样,有的是灰色或棕色,有的则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或蓝色。
壳的形态和颜色使钉螺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观赏物种,许多人将它们养在水族箱中,以欣赏其优美的外观。
除了漂亮的外壳,钉螺还有一对感觉器官,位于头部。
它们通过这对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并根据需要做出反应。
钉螺是草食性的,主要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
它们用舌头上的一种结构,称为齿带,切割食物并将其送入口中。
这个过程经验丝毫不费力,让人不禁为其精巧的解决方案所赞叹。
钉螺是以卵生方式繁殖的,雌性钉螺会产下一些卵,然后将其附着在适当的地方,例如水生植物的叶片上。
幼小的钉螺孵化出来时已经有了完整的壳,并迅速长大。
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通常可以在几个月内达到成年大小。
成年钉螺的寿命通常在两到三年左右。
钉螺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通过摄食和分解有机物质,帮助维持水体的平衡。
此外,钉螺的存在还吸引了其他生物的注意,并为它们提供了食物来源。
因此,保护钉螺的生存环境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人为活动,钉螺的数量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许多地区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钉螺的捕捞和贸易,以确保它们的种群得到保护。
总的来说,钉螺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壳类动物。
它们的形态和行为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并在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临的威胁使得保护钉螺的种群变得迫在眉睫。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填空题]1血吸虫病概述参考答案:一、概述血吸虫病曾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二、流行病学(一)地方性血吸虫病的流行有着严格的地方性,没有钉螺,就没有血吸虫病流行,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根据地理环境、钉螺分布特点和血吸虫病流行特征,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致可分成湖沼、水网和山丘3种类型。
(二)季节性血吸虫病的高发季节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水位上涨,感染性钉螺浸没于水中而大量逸出尾蚴,尤以首次涨水逸蚴量为甚;二是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员大批下水,发生血吸虫感染。
各种流行区的高发季节稍有不同。
水网地区以夏季5~8月高发,湖沼地区为5~9月,而山区多在6~9月。
(三)易感人群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的差别取决于感染性钉螺的密度以及人群暴露于疫水的强度。
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农民、渔民、船民常是血吸虫病的高危易感人群。
另外,儿童往往喜欢游泳、嬉水,亦为高发人群。
非流行区的人群进入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活动,较本地居民的急性感染发病率为高。
(四)易感环境感染性钉螺密度较高的有螺环境及其尾蚴波及的水域,是血吸虫的易感环境。
水网地区的易感环境常在村庄附近,群众生产、生活常到的地点或渔船民集散地附近,或灌溉沟渠内。
湖沼地区多为地势低洼、地形复杂、积水不易排出的地点。
山丘地区常在居民区附近的沟渠、小溪、池塘、稻田及家畜放牧的地方。
(五)感染方式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及途径取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易感环境从事田间插秧、割运湖草、抢收作物、捕鱼捉虾、采摘粽叶等生产活动均可引起感染;从事淘米、洗菜、洗衣、游泳、嬉水等生活活动同样可导致血吸虫感染。
10种药物室内杀灭钉螺的效果

10种药物室内杀灭钉螺的效果目的寻找和筛选新的高效、低毒和使用方便的杀螺剂。
方法采用浸泡法、喷洒法和撒粉法,在实验室环境下对10种除草类药进行杀螺试验,同时以清水作空白对照。
结果浸泡法A-004、B-008和B-009,在0.5、1.0、2.0、4.0、8.0、16.0和32.0mg/L浓度下,其24、48h和72h的杀螺率分别为6.7%~56.7%、23.3%~86.7%和30.0%~100.0%;6.7%~80.0%、10.0%~96.7%和26.7%~100.0%;10.0%~66.7%、16.7%~100.0%和23.3%~100.0%;喷洒法B-009用0.5、1.0、2.0、4.0、8.0、16.0和32.0g/m2喷洒,3、7d 和15d的杀螺率为3.3%~90.0%、13.3%~96.7%和20.0%~100.0%;撒粉法A-001和A-002 药样采用相同喷洒法剂量作撒粉灭螺,其3、7d和15d的杀螺率分别为6.7%~96.7%、10.0%~100.0%和16.7%~100.0%;6.7%~93.3%、6.7%~100.0%和20.0%~100.0%。
结论10种除草类药样在各灭螺方法中均有一定的灭螺活性,撒粉法显示A-001和A-002具有较好的灭螺活性,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标签:钉螺;灭螺药;杀螺效果药物灭螺是利用对钉螺具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通过适当方式达到杀灭钉螺的方法,具有省时、省力、见效快、可反复使用的特点,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灭螺方法[1-2]。
我国研制生产国产灭螺药始于20世纪50 ~60年代,至今已从2000多种化合物和农药中筛选出多种有效杀螺药,如杀虫双、溴乙酰胺、烟酰苯胺(浸螺杀)、杀虫丁、四聚乙醛、硼矿粉等,并在国内许多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了应用和评估;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应用[3-6]。
氯硝柳胺是WHO 唯一推荐使用的化学杀螺药,但在实际应用中该药易沉淀且有钉螺上爬(逃避)现象,同时存在价格贵、对非靶水生物(鱼类)毒性大等缺陷[7-9]。
云南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应用

云南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应用[摘要] 云南钉螺呈割裂状分布,以坝区为主。
钉螺面积以田居多,其次是灌溉沟。
坝区钉螺主要分布在小的灌溉沟和稻田埂,山区钉螺主要分布在梯田高埂壁。
春季是钉螺交配高峰期,钉螺平均寿命为10.59月。
钉螺孳生环境比较稳定,扩散不明显。
感染性钉螺则散在性分布在各类环境中,坝区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在沟道,山区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在梯田高埂壁。
全年均可查见感染性钉螺,但每年有1个高峰,阳性螺点的疫源性也相对稳定。
云南感染性钉螺生存期平均逸蚴量为673条/只,阳性钉螺的寿命,从首次逸蚴算起,平均为171.6 d。
感染性钉螺有转阴现象。
根据云南钉螺生态学特征查灭螺工作可逐片、逐块推开,做到查1块、灭1块、巩固1块,且以春、秋2季各开展1次灭螺最好。
云南钉螺孳生环境比较稳定,钉螺调查以历史有螺区为主,兼顾毗邻地带,不宜盲目扩大。
阳性螺点灭螺应适当扩大范围,最好扩大到阳性螺点所在的整个自然片,阳性螺点实施灭螺后要经常开展监测或进行巩固性灭螺。
[关键词] 钉螺;感染性钉螺;生态学;应用钉螺控制是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钉螺生态学是开展查灭螺工作的基础,对钉螺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云南钉螺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壳上无纵肋,其外形及大小均与湖北钉螺不同。
云南血吸虫病流行区无论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均不同于湖沼、水网地区,云南钉螺的生态也必然有所差异。
对云南钉螺生态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旨为更好地做好查灭螺工作、进一步提高查螺灭螺质量和因地制宜制订钉螺控制措施、规划提供依据。
1 钉螺生态1.1 地理分布云南血吸虫病流行于大理、丽江、楚雄、红河4个州(市)的18个县(市、区)、84个乡镇、461个行政村、3014个自然村。
钉螺分布与血吸虫病的分布基本一致。
钉螺分布区的海拔高度在1 350 m(南涧县德胜乡的坡脚村)至2 450 m(丽江市金山乡的新团村)[1]之间,年均降雨量785~890 mm,年平均气温13.1~16.4℃[2]横断山脉的云岭、苍山、无量山、哀牢山纵贯境内,呈北南走向。
钉螺调查原则、方法及相关统计20101014

二、现场调查
1、江滩 首先确定查螺的起点,该起点应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以
便每年保持相同的起点。确定起点后,以堤脚边为第1线,与大堤平
行依次向江边等距离设线。每条线的起点为该线第1框,然后间隔等 距离设框。线距和框距可采取20~50m,最大不能超过50m。
2、洲滩 同上。 3、湖滩 同上。 4、沟渠 在常年水位线沿沟渠两边每隔5m或10m设框。 5、洼地 沿洼地周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6、田 7、塘 8、河 沿田周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在常年水位线沿塘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在常年水位线沿河道两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要安排钉螺调查专项劳务补助费用。
物资器材经费与劳务补助经费。
劳务补助对象仅为参加查螺的非血防专业技
术人员。
调查器材准备
1、查螺框 用8号铅丝制成33.33cm正方形的框(框内面积为0.1m2)。 2、镊子或竹筷 镊子为15~20cm医用直镊,竹筷为普通筷子。 3、螺袋 用牛皮纸制成5×8cm螺袋,并印刷以下信息:环境名称、 查螺日期、线号、框号、捕螺只数、查螺员签名等。 4、记录笔 参加查螺人员每人应准备一支笔,用以记录查螺框号和线 号、钉螺数等原始信息。 5、防护用具 防护油、手套、胶靴等用具,作为个人防护使用,以防止 血吸虫感染。
%),山丘地区3151.7万平方米(10.4%)。
安徽省2009年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分布情况
环境
类型 溪河
有 螺
环境数 251 有螺面积 6976239
活螺框现率
(%) 16.09
活螺密度
(只/0.11m2) 0.6204
沟渠
水田 塘洼 旱地 江滩 洲滩 湖滩
2014年查灭钉螺技术

南湖区中心医院 盛 震 2015年4月
查螺灭螺
一、钉螺的形态和结构: 钉螺:螺壳和软体二部分组成。呈褐色,外壳 圆锥形,像小螺丝钉得名,长度一般不超过1 厘米,宽度不超过4毫米。
是二栖类动物。
钉螺形态结构
1、螺旋:有6-8旋,旋转方 向从左到右,右旋。顶端尖 而盲,称壳顶,向下依次为 核旋、核后旋、体前旋及体 旋。 2、纵肋,直棱或直梁:是 外表的纵行凸纹,但山区钉 螺并无显著的纵肋。 3、厣: 为封闭壳口的小盖, 呈半透明,卵圆形,上有旋 纹,附于螺足的背石。
有螺面积计算
有螺面积以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结果计算: 该条块在系统抽样有螺段中,故只根据系统抽样调查 结果来计算有螺面积。该条块系统抽样调查结果2段 有螺,但两有螺段之间的距离仅10m,应视为连续有 螺。 实际有螺段长度=有螺段机械框数×5 =(4+2+3)×5=45m 根据有螺面积计算方法,计算有螺段长度以实际有螺 段向两端各延伸20m。 计算有螺段长度=45+20+20=95m 有螺面积=长×宽=95m2≈100m2 本条块开头的30m一段没查到有钉螺,但考虑到可能 存在查漏,应全环境统计有螺,有螺面积=查螺面积 =110m2。
有螺面积计算
1、河道、沟渠、塘壁等线状环境,以实际有螺段向两端各延 伸20m为长度,宽度为环境的高度,高度以1.5m为限。一 般以1.0m计算。 (1)很大的沟渠应同时计算两壁和底部面积: 有螺面积=长×(左壁高+右壁高+底宽) (2)连续多处有螺,其间距虽大于40m,应作连续有螺, 有螺段两端各延伸20m为长度: 2、稻田:仅在田壁或进出水口查到钉螺,只计算田壁并向田 中间延伸1m为有螺面积: 有螺面积=田宽×1或(田壁高+1) 3、长度不到40m的沟渠,面积不到100m2的草地、宅基、天 井、坟墩等环境,即使只查到1只钉螺,应全部计算为有 螺面积。 4、有螺面积=长×宽
钉螺

钉螺湖北钉螺钉螺是一种在田间生活的动物。
由于钉螺是血吸虫幼虫的主要寄主,所以水患期间,各地都会努力扑灭钉螺,以减少血吸虫患者的数量。
简介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 Gredler,1881)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盖螺科(Pomatiopsidae)、钉螺属(Oncomelania Gredler),它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
栖息于淡水水域但水陆两栖。
个体小、壳高约10毫米、宽3-4毫米。
外形成尖圆锥形。
壳面光滑或有粗、细纵肋。
壳口呈卵圆形,外唇背侧有隆起唇嵴或无。
肉可食。
环境温度是钉螺十分重要的生态因子,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钉螺的生长、发育、繁殖与分布。
钉螺是一种狭温性动物,适宜钉螺生活与繁殖的温度为20~ 30 ℃,过冷或过热均不利于其活动、繁殖,甚至影响寿命。
根据钉螺的生态习性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影响着钉螺螺卵的发育、钉螺的耗氧量、钉螺酶的活性等生理特性。
洪青标等研究表明,螺卵的发育零点为11.79℃,高温临界温度为38.22℃,螺卵的发育速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过高对螺卵的发育有抑制作用,27℃左右为钉螺卵发育的最适温度分布范围钉螺分布亚洲东部和东南亚。
我国内地仅有湖北钉螺一种,有5个亚种--湖北钉螺指名亚种(O.h.h .Gredler)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广东、浙江两省;多栖息于地势低洼、平原地区。
钉螺丘陵亚种(O.h.fausti Bartsch)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海拔较低山丘地带,但江苏省东台、大丰沿海也有分布;钉螺福建亚种(O.h.Tangi Bartsch)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低山地带;钉螺广西亚种(O.h.quangxiensis Liu etal.)分布于广西北部,海拔200-400米保水性差的薄砂及山沟乱石中。
钉螺滇川亚种(O.h.robertson Bartsch)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省海拔在400-1000m,在2400m 处也有分布,栖息于灌溉沟或山坡草滩。
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

-
五、钉螺的知识
二、在土表、土内的分布特点 1、一般土表钉螺约占60%,土层中占40%。 2、但因地区、气候、季节等影响而异。春秋季土表钉螺较
多,而严冬和酷暑则土内较多。 3、在土层中分布深度:湖沼、水网地区一般在2cm以内最多;
2、周边有螺区域水线以上的草土均要铲入水中浸泡,铲草皮 6cm左右,铲后要清扫1次。露出水面的芦草、树枝等均要 割除并浸泡于水中,四周堤岸以喷洒剂量泼浇药液,以防 止钉螺上爬。浸杀期间须保持水位恒定,浸杀时间不少于 72小时,渗漏严重或蒸发较大时须随时补水加药。投药剂 量为2g/m³。
3、浸杀总药量=- 水容量( m³)×剂量(克/m³)。
每个有螺环境要反复灭杀,每遍相隔两周左右 ,对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环境要反复灭杀巩固。 f、安全用药原则:
氯硝柳胺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所以使用、储存 等过程中要防止鱼类中毒事故。
-
七、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药物灭螺钉螺校正死亡率(%)=(灭后钉螺死亡率-灭 前钉螺死亡率)/(100 -灭前钉螺死亡率)
2、近五年内没有查获钉螺的环境,可以以环境为单位查1 /3环境,也可以以村为单位查1/3的村;
3、非疫区与有螺水系相通、养殖来自有螺地区的水生动植 物及场所、以及来自有螺地区的船泊停靠的场所也要组 织开展相应的钉螺调查工作。
-
三、钉螺调查的组织形式
1、村级查螺:以村为单位组织1-2个查螺队伍,每个查螺队 5-6人,必须明确有1名村干部或村医生带队。查螺范围是 该行政村范围内所有应查螺环境。
3、大面积洲滩灭螺可采用出水量大、功效高的灭螺机。大 面积滩地喷洒灭螺时须增加人员移动输水管。因此,一个 灭螺机组通常需6~12人。内陆、山区小面积复杂环境可采 用出水量较小,但机动灵活,移动方便的灭螺机。使用药 物剂量为2g/㎡- 。
血吸虫病题库及答案

血吸虫病题库及答案试题一、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A”涂黑,判断为错误的请将相应题号的“B”涂黑)1. 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对移行期童虫也有明显的杀灭效果。
()2. 急性血吸虫病的现场处置中不需要对病人、病畜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
()3.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除人外,尚有40余种哺乳动物可感染血吸虫。
()4. 有疫水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的病人即可定义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 日本血吸虫尾蚴多分布于水体表面。
()6. 为了加快加藤片透明速度,在冬季温度较低时,可将加藤片放置于阳光下照射以提高温度。
()7. 粪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杀灭血吸虫虫卵,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8. 灭螺前活螺平均密度和灭螺后活螺平均密度指标可用来考核灭螺效果。
()9.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中使用过的微量板可以浸泡于酸性溶液中,然后用毛刷洗涤,晾干后继续使用。
()10. 血吸虫病四类流行村要求每3年对有钉螺分布的村民组和有疫水接触史的常住居民(6-65岁)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血清学阳性者即给予1次化疗。
()11. 防止钉螺扩散不是目前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12. 人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接触时间愈久,暴露的面积愈大,则感染血吸虫的机会愈多,感染的程度愈重。
()13. 血吸虫病和钉螺的地理分布均有严格的地方性,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14. 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3个重要环节分别为: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中存在钉螺和人畜接触疫水。
()15.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类型包括:湖沼型、平原水网型和山区丘陵型。
()16.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致病阶段为成虫阶段。
()17. 日本血吸虫的发育阶段分别是: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18. 我国2006年颁布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中规定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原则是: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
钉螺控制技术

荣宝(即石灰氮、氰氨化氮) 宁夏大荣集团有限公司出品,适合喷粉。 对斑马鱼LC50为140.7mg/L。实验室荣宝80mg/L浸泡钉 螺2天后,钉螺死亡率为90%; 喷洒荣宝30g/m2 天d后,钉螺死亡率为100%; 现场自然沟渠中荣宝50mg/L浸泡钉螺7天后钉螺死亡 率为97.18%; 荣宝30g/m2喷洒和喷粉15天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 74.15%和81.11%。现场观察对植物(单叶)有明显毒 性。
烟酰苯胺
在25℃室内浸杀时,钉螺接触药液24h的LC50为 0.275mg/L;0.4mg/L浸杀48h钉螺死亡率为100%。 现场0.4mg/L浸杀24、48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7%和100%; 现场1.0g/m2喷洒后30天钉螺死亡率为87~100%。 杀螺作用不受阳光及土壤的影响。 小鼠口服烟酰苯胺的急性毒性LD50为1850mg/kg;对兔皮 肤和眼刺激性试验反应极小;在超过现场杀螺浓度5000倍 的情况下,妊娠鼠活胎率不受影响;Ames法未见明显致 突变作用。鲢鱼96h的LC50为127mg/L,鳙鱼96h的LC50为 113.3mg/L。 该药杀螺活性高,对鱼类毒性低,但水溶性差,成本较 大,钉螺接触后离水上爬。
钉螺控制技术
江苏省血防研究所血吸虫病室 黄轶昕 huang_yixin@
主要内容 药物灭螺 生态灭螺(环境改造) 物理灭螺 生物灭螺 植物灭螺 防螺(扩散)技术
一、药物灭螺
定义:药物灭螺是利用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包括 化学杀螺剂和植物杀螺剂),通过适当的方式杀灭钉 螺的方法。 特点:省时省力、见效快、可反复使用、价格低廉。 使用目的: 降低感染性钉螺密度或消除感染性钉螺。 降低山丘、水网和垸内环境的钉螺密度,压缩钉 螺面积(需反复使用) 。 提高或巩固环境改造灭螺的效果。
《钉螺的形态与解剖》课件

目 录
• 钉螺的外部形态 • 钉螺的内部结构 • 钉螺的繁殖与发育 • 钉螺的生态习性 • 钉螺与血吸虫病的关系
01
CATALOGUE
钉螺的外部形态
钉螺的壳
壳呈螺旋状
壳质厚实
钉螺的壳呈螺旋状,由多个螺层组成 ,每个螺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结 构。
钉螺的壳质厚实,具有一定的硬度和 耐磨性,能够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 环境的侵害。
寄生生活
某些种类的钉螺会寄生在其他动物身上,以吸取寄主的营养。
钉螺的活动规律
日伏夜出
01
钉螺通常在白天潜伏在底泥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
繁殖季节活动增强
02
在繁殖季节,钉螺的活动频率和范围可能会增加,以寻找配偶
和繁殖场所。
温度和湿度影响
03
温度和湿度对钉螺的活动也有影响,适宜的水温和湿度条件能
提高其活动频率。
壳口内有厣
钉螺的壳口内有厣,厣是壳口内的 一片薄片,可以起到调节壳内气压 的作用,同时也能防止其他生物进 入壳内。
钉螺的体色
01
02
03
体色多样
钉螺的体色因种类而异, 常见的有棕色、灰色、绿 色等,这些颜色可以起到 伪装和保护的作用。
体色与环境相匹配
钉螺的体色与生活环境相 匹配,有助于它们在自然 环境中隐藏和保护自己。
部分。
神经索
神经索是贯穿钉螺身体的通道, 连接脑与身体各部,传递神经信
号。
03
CATALOGUE
钉螺的繁殖与发育
钉螺的繁殖方式
交配
钉螺通过交配进行繁殖,雄性将 精荚传递给雌性,雌性受精后将 精荚附着在壳口,以便在繁殖季 节多次受精。
钉螺生态学和控制

三、适应性
(七)土壤 到目前为止,在广大的流行区内,还不能确定何 种土壤最适宜或最不适宜钉螺的生存繁殖。但一 般认为钉螺喜欢在富含有机质的、含氮、磷、钙 的肥沃土壤环境中生活。在PH6.8~7.5的微碱、 微酸和中性土壤中环境,钉螺都能生存。2002年4 月苏州疾控中心和吴中区疾控中心用生石灰粉灭 螺试验,PH≤12时,60天观察钉螺死亡率达到100 %。也有报道发现土壤中Mg和Ca的含量少于20%的 地区,所见钉螺都是光壳,大于20%的地区的钉 螺都是肋壳。
唇 脊 大多有 厣 有
其 它 假眉金黄色; 体螺旋基部近 阴茎较粗大, 壳口处有3条明 显横纹;纵肋 特 点 呈浅红色 比钉螺稀疏 栖息 习性 水陆两栖多见 水栖,常见于清 于有草处 凉的湖河水中
眼 柄 , 能 假眉为白色 , 伸缩 阴茎细长 , 不 呈红色 陆栖,常见 菜园.屋基 水栖,见于山 沟水中小石 上
三、适应性
(一)水分
水分是促使钉螺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钉螺的生 长 繁殖离不 开 水,尤其是在幼螺 阶 段必 须 在水中 生活,离 开 了水以后即很快死亡。在水中或潮 湿 的地面上,成螺常伸出 头 足活 动 。但在干燥的 环 境中, 钉 螺 软 体 则缩 入 壳内 , 闭厣 不 动 ,以 减 少 体 内 的水分蒸 发 , 这 是 钉 螺抗御干燥的本能反 应 。 在夏季 阳 光直射下, 钉 螺在干土上的 寿 命很短, 但在 湿 土上的 钉 螺 则 不易死亡。土壤的含水量不 等, 钉 螺的分布亦 随 之而不同。在湖、河岸壁水 淹不到的地方, 钉 螺分布很少。一般 认为 ,泥土 含水量少于 20 % 时, 钉 螺的活 动 力 较 差,基本不 开厣 ;而泥土含水量在30 % 时 , 钉 螺的活 动则较 强。
三、适应性 (二)温度 5、温度对钉螺生殖的影响 温度对钉螺的繁殖有很大制约作用,而对 钉螺胚胎发育、生长亦有直接影响。螺卵 的发育阈温度为11.79 ℃,成螺的发育阈 温度为5.87 ℃。钉螺卵在15-30 ℃环境中 平均发育历期为27.29天。从螺卵发育至成 熟产卵的平均历期为334.22天。钉螺寿命 平均一年左右,少数可活三年以上。
不同条件饲养钉螺和释放尾蚴的对比观察

20 0 7年 7月
中国 民康 医学
Me ia o r a o hn s e pe at dc l un fC ie eP o lgHe h J l l
J l2 0 u ,0 7
Vo . 9 FHM No. 11 7
第l 9卷
钉 螺 是 1 血 吸 虫 的 中 间宿 主 , 释 放 的尾 蚴 可 感 染 动 3本 所
组: 用奶 粉 饲 料 饲 养 , 法 同 A组 。 C组 : 搪 瓷 盘 饲 养 , 方 用 搪
物引起血 吸虫病 。血吸虫病严重危 害人和动 物健康 , 杀灭钉 螺, 预防尾蚴感染是血 吸虫病 防治 的重 要研究课 题。而血 吸
温度 2 ~ 6℃组 , ~ 8 i 5 2 6 1O m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 1 3 0 3条 ; 天组 , ~10mn每组平均 释放尾 蚴 7 6 7 阴雨 9 0 8 i 1 条。 结 论 : 温度为 2 ~ 8℃ , 4 2 白日
持 续 日光 灯 照 射 , 氯 水 保 湿 , 动 空 间较 宽 的环 境 中 , 泥 土混 合 饲料 饲 养 钉 螺 , 动 状 态 较 好 , 存 时 间 相 对 较 长 , 多 次 释 放 尾 蚴 ; 2 去 活 用 活 生 可 在 6
方 法 : 20只钉螺分 为 A、 、 、 、 饲料等条件饲养 . 比较观察不 同条件下钉螺存 活时 间与释放尾蚴 的次 数及钉
螺死亡率 ; 设置 1 组不同的条件 , 5 观察释放尾蚴的时 间与尾蚴数量 。结 果 : 用混合 饲料饲养 、 光照射 、 活动空 间大 的 c组 , 钉螺存 活时间为 4 5
13 砚 台 . 14 搪 瓷 盘 . 直 径 l .0e 。 04 m 2 m ×1 m 。 3e 7e
如何消灭钉螺? 钉螺的资料

如何消灭钉螺?钉螺的资料如何消灭钉螺?【常见问题】如何消灭钉螺?灭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根据人力、财力情况,认真做好规划。
灭螺时要坚持先上游,后下游,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重点消灭居民点附近人畜常到的易感地带的钉螺的原则,并尽可能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彻底改造钉螺的孽生环境。
钉螺的存活需要适当的水分,常年淹水或干旱的地带一般没有钉螺。
草也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草的地方也极少找到钉螺。
所谓环境改造灭螺,就是用改变环境的方法使钉螺不能生存。
在进行环境改造灭螺时,应查清当地钉螺分布的范围及源头,结合钉螺的分布和人畜感染的情况,全面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改造方案。
做到建好一个环境改造工程,消灭一大片钉螺,保护一大批居民的健康。
环境改造灭落主要有垦种灭螺,结合水利、水产养殖水淹灭螺,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土埋灭螺和水改旱灭螺等几种方法。
此外,还有结合农活,如铲草、积肥、除虫等消灭钉螺。
结合田间施肥灭螺等。
药物灭螺是使用对钉螺有毒的化学药物杀死钉螺的方法。
药物灭螺的特点是省工、省时、见效快,可以反复使用。
灭螺常用药物与使用方法氯硝柳胺为棕色可湿性粉剂,无特殊气味,对皮肤无刺激,对人畜度性低,不损害农作物,可直接加水稀释应用。
该药杀螺效力大,持效长,但作用缓慢,故施药后有钉螺上爬现象,杀螺剂量对螺卵和尾蚴也有杀死作用,极小浓度即可杀死尾蚴。
为防止钉螺上爬,可与五氯酚钠合用。
浸杀法用药量为每立方米水2克药。
河岸沿边浸杀法为每米岸长用药2克撒布,然后铲下岸边有螺草土,堆积岸边水下。
喷洒法为每平方米用药2克。
本药对鱼类毒性大,故不可在鱼塘内使用。
溴乙酰胺灭螺作用强,对鱼类毒性低,易溶于水,使用方便。
使用于养鱼水域及湖沼地区灭螺,但价格较贵,目前尚未大量生产。
药物灭螺注意事项药物灭螺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灭螺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包括用药量的计算、适用环境和操作程序等,在现场灭螺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操作程序施药。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及感染外睾吸虫钉螺发育的比较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及感染外睾吸虫钉螺发育的比较唐崇惕;卢明科;郭跃;陈东【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09(25)12【摘要】湖北钉螺先感染外睾吸虫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血吸虫幼虫在其体内被击杀(唐崇惕等,2008;2009),本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接触已感染外睾吸虫21d的钉螺和阴性钉螺,观察血吸虫幼虫在此2组实验钉螺体内发育情况.从感染外睾吸虫钉螺再感染血吸虫的28个(73.7%)阳性螺,查获4~82d血吸虫幼虫共300条(侵入率26.74%),全部虫体结构异常停留在早期母胞蚴阶段.从单独感染血吸虫的25粒(69.4%)阳性螺,查获5~61d正常血吸虫母胞蚴67条(侵入率13.96%)和许多不同发育期子胞蚴,感染后75d阳性螺含血吸虫成熟子胞蚴和尾蚴.单独感染血吸虫钉螺的血淋巴细胞增生情况与双重感染外睾吸虫和血吸虫的钉螺存在差异.【总页数】6页(P1129-1134)【作者】唐崇惕;卢明科;郭跃;陈东【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厦门361005;Synthetic Bio-manufacturing Center,Utah State University,Logan,Utah 84341,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3【相关文献】1.钉螺感染目平外睾吸虫的分泌物及其对杀灭不同时间再感染日本血吸虫幼虫的进一步观察 [J], 唐崇惕;卢明科;彭文峰;陈东2.目平外睾吸虫日本血吸虫不同间隔时间双重感染湖北钉螺螺体血淋巴细胞存在情况的比较 [J], 唐崇惕;卢明科;陈东3.先感染外睾吸虫的钉螺其分泌物和血淋巴细胞对日本血吸虫幼虫的反应 [J], 唐崇惕;郭跃;卢明科;陈东4.日本血吸虫幼虫在先感染外睾吸虫后不同时间钉螺体内被生物控制效果的比较[J], 唐崇惕;卢明科;郭跃;王逸难;陈东5.叶巢外睾吸虫感染钉螺对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英文) [J], 叶向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室内饲养方法通过人工方法将湖北钉螺制备成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确定钉螺感染的最佳条件,建立钉螺人工感染传代的室内株,为研究其感染活性、遗传变异和疫苗等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用尼龙绢筛集卵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熟虫卵,常规法孵化毛蚴。
将钉螺与毛蚴按不同比例进行感染,感染方式分为个体感染和集体感染。
个体感染随机分6组(Ⅰ~Ⅵ组),每组200只钉螺,每只钉螺置单孔内分别感染,钉螺感染毛蚴比例分别为1:0,1:5,1:10,1:15,1:20,1:25;集体感染随机分6组(Ⅶ~Ⅻ组),每组200只钉螺,按组别集中感染,Ⅶ~Ⅻ组钉螺感染毛蚴比例分别同Ⅰ~Ⅵ组。
然后对每组钉螺的感染数、死亡数及尾蚴逸出量进行比较,确定最佳感染方法和比例。
以第1代人工感染性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获取成熟虫卵并孵化毛蚴,然后采用个体感染方式,以1:15的比例继续感染钉螺,获得第2代人工感染性钉螺。
比较第1代与第2代人工感染性钉螺的感染数、死亡数及尾蚴逸出数。
通过动物感染实验,比较人工第1代、第2代感染性钉螺与自然感染性钉螺日本血吸虫成虫发育率、每克粪卵数(fecaleggspergram,FEPG)及每克肝卵数(livereggspergram,LEPG)。
结果:个体感染Ⅰ~Ⅵ组的钉螺感染数分别为0±0,22.7±4.2,31.7±4.5,53.0±5.3,39.3±5.9,32.7±4.7;钉螺死亡数分别为21.7±3.1,25.0±3.6,31.3±4.9,44.7±6.5,78.3±9.5,89.7±13.6;钉螺平均逸蚴量为0±0,308.0±96.6,428.1±146.2,527.0±171.1,571.4±148.9,602.9±356.3。
集体感染Ⅶ~Ⅻ组,钉螺感染数分别为0±0,12.3±2.5,18.7±4.7,28.3±4.2,33.3±4.7,29.3±5.5;钉螺死亡数分别为22.7±3.8,23.7±4.5,28.3±5.5,47.0±9.5,75.7±8.5,86.3±12.2;钉螺平均逸蚴量为0±0,244.5±57.3,292.3±74.8,347.1±100.8,477.2±142.1,447.3±161.4。
用人工制备的第1代感染性钉螺对血吸虫进行人工传代研究,成功获得了人工第2代感染性钉螺,感染率为24.65%,钉螺死亡率为24.50%;与人工第1代钉螺26.65%的感染率及22.35%的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尾蚴感染动物试验中,人工第1代、第2代感染性钉螺与自然感染性钉螺的成虫发育率分别为68.50%,73.50%,71.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感染性钉螺和人工第1代、第2代感染性钉螺的FEPG分别为1503±269,1683±233,1541±117;LEPG分别为6641±1819,6272±1419,7263±164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用人工感染的方法可以获得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个体感染方式优于集体感染方式,感染时钉螺与毛蚴的最佳比例为1:15。
人工感染性钉螺经传代后,第1代与第2代钉螺在感染数、死亡数及尾蚴逸出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比较人工第1代、第2代感染性钉螺与自然感染性钉螺的成虫发育率、FEPG及LEPG,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人工传代的血吸虫尾蚴(室内株)能达到自然野生株尾蚴的感染效果。
目的:探求适宜的钉螺饲养方法及日本血吸虫尾蚴释放的最佳条件,为血吸虫病防治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可行的实验方法。
方法:将200只钉螺分为A、B、C、D四组,采用不同的光照、容器、饲料等条件饲养,比较观察不同条件下钉螺存活时间与释放尾蚴的次数及钉螺死亡率;设置15组不同的条件,观察释放尾蚴的时间与尾蚴数量。
结果:用混合饲料饲养、光照射、活动空间大的C组,钉螺存活时间为45 d,释放尾蚴4次;用砚台饲养、无光照射B、A组及用奶粉饲料、光照射D组,钉螺存活时间分别为10 d、15 d、29 d;释放尾蚴次依次为1、2、3次;用自来水、塑料网罩组5 h无尾蚴释放;用脱氯水或凉开水、晴天、温度29~30 ℃组,30~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1 783条;同样条件下,温度25~26 ℃组,60~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1 733条;阴雨天组,90~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716条。
结论:温度为24~ 28 ℃,白日持续日光灯照射,去氯水保湿,活动空间较宽的环境中,用泥土混合饲料饲养钉螺,活动状态较好,生存时间相对较长,可多次释放尾蚴;在26~30 ℃温度, 晴天, 用脱氯水或凉开水,加钢丝网罩,尾蚴释放快、数量多。
【关键词】饲养;钉螺;日本血吸虫尾蚴;观察基金项目:湖北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6AA402C51)。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所释放的尾蚴可感染动物引起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杀灭钉螺,预防尾蚴感染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研究课题。
而血吸虫病防治科研课题的开展,时常需要饲养钉螺与释放尾蚴,为探求适宜的钉螺饲养方法及尾蚴释放的最佳条件,特进行本实验研究。
1 材料1.1 钉螺由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阳性钉螺,试验当日释放日本血吸虫尾蚴。
1.2 钉螺饲料1.2.1 混合饲料将干燥的泥土和兔饲料(玉米35%、尾粉35%、豆粕30%、鱼粉8%、含钙磷的矿粉1.5%、食盐0. 5%)分别碾碎, 按1:2的比例混匀,并用铁丝筛筛出细粉末,烤干备用。
兔饲料由长江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1.2.2 奶粉饲料奶粉:三鹿牌,高铁高锌奶粉,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临用时将烤干碾碎的细粉末泥土与奶粉按1:2的比例混匀。
1.3 砚台直径10.40 cm 。
1.4 搪瓷盘23 cm×17 cm 。
1.5 铁丝筛180目,孔径0.087毫米,浙江省上虞市五四沙筛厂生产。
1.6 玻璃烧杯小烧杯(2.5 cm×3 cm),中烧杯(5.5 cm×6 cm)。
1.7 网罩钢丝网罩,塑料网罩。
2 方法2.1 钉螺饲养方法将阳性钉螺分为A、B、C、D四组,采用不同的光照、饲料、活动空间条件饲养,A组:用砚台饲养,将草纸铺于砚台内, 上层加混合饲料,放入阳性钉螺50只,用脱氯水保湿, 加盖(留有0.3 cm间隙),无灯光照射, 温度24~28 ℃,每日拣出死亡钉螺,每3~4日换一次草纸。
B组:用奶粉饲料饲养,方法同A组。
C组:用搪瓷盘饲养,搪瓷盘内层垫海绵,上层铺草纸,加混合饲料,放入阳性钉螺50只,外加洗净的绿纱网罩,用脱氯水保湿, 温度24~28 ℃,白天用日光灯持续照射,晚上熄灯, 每3~4日换一次草纸,每日拣出死亡钉螺。
D组:用奶粉饲料饲养,方法同C组。
2.2 尾蚴释放方法用脱氯水将钉螺洗4次,分15个实验组,采用不同水质、容器、网罩、天气、温度、光照条件释放尾蚴,解剖镜下计数。
四组钉螺释放尾蚴的方法大致相同,其A、B、C、D组释放尾蚴依次为2、1、3、4次,见表1。
表1 钉螺释放尾蚴的15组不同条件(略)3 结果3.1 钉螺饲养结果A组饲养钉螺存活时间为15 d,释放尾蚴2次后100%死亡;B组钉螺存活时间为10 d,释放尾蚴1次;C组钉螺存活时间为45 d,释放4次尾蚴后100%死亡;D组钉螺存活时间为29 d,释放尾蚴3次。
见表2 。
表2 不同条件下钉螺存活时间与释放尾蚴的次数及钉螺死亡率(略)3.2 尾蚴释放结果1、2、3组在5 h中无尾蚴释放;6、13组60~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825条;9、10、15组9 0~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716条;7、8、11组30~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1 783条;4、5、12组60~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1 733条;14组60~180 min释放尾蚴1 450条。
见表3。
表3 不同条件下钉螺释放尾蚴的时间与尾蚴数量(略)4 讨论为尽可能的模拟自然环境,延长钉螺存活时间,本实验观察了光照、饲料、活动空间三个因素对钉螺存活时间的影响,表2结果显示,用搪瓷盘加混合饲料饲养、外用绿纱网罩、光照射的钉螺存活时间为45 d,释放尾蚴4次,且钉螺死亡率随释放尾蚴次数增加而增加;而用砚台饲养、无光照射组及用奶粉饲料、光照射组的钉螺存活时间分别为10 d、15 d、29 d,释放尾蚴次依次为1、2、3次;表明在相同温度下,白日持续日光灯照射,去氯水保湿,活动空间相对较大,用泥土混合饲料饲养的钉螺活动状态较好,生存时间比其他实验组长,释放尾蚴次数多。
这可能与光照、较大活动空间、空气流通、混合饲料成分比奶粉更接近自然环境中钉螺的食物等有关。
而砚台饲养组虽用混合饲料,但钉螺无光照、活动空间小,空气不流通,易死亡;奶粉饲料组,蛋白量虽高,营养丰富,但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导致钉螺死亡。
本次实验钉螺存活最长时间为45 d,释放尾蚴4次,与人工感染获得的感染性钉螺,在常温下可连续使用60 d[2]相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未按时更换草纸,未注意保湿等因素有关。
尾蚴释放的成功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3,4],本实验观察了不同水质、容器、网罩、天气、温度、光照条件等尾蚴释放的情况,表3显示,在脱氯水或凉开水、晴天、温度29~30 ℃的条件下,30 min即有尾蚴释放,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1 783条;同样条件下,温度为25~26 ℃时60 min开始释放尾蚴,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1 733条;表明温度高尾蚴释放快、数量多,因温度高,光线充足,钉螺活动较活跃,有助于尾蚴释放。
而相同条件下的阴雨天90 min开始释放尾蚴,至180 min每组平均释放尾蚴7 16条,表明阴雨天不宜释放尾蚴,这可能与阴雨天光线昏暗,影响钉螺活动有关;在用自来水、塑料网罩的条件下,5 h无尾蚴释放;表明不能用自来水和塑料网罩释放尾蚴,由于自来水中含氯,塑料具有较浓的气味,可能对钉螺有刺激或对生命力较弱的尾蚴有毒害作用。
表3结果还表明容器大小对尾蚴释放无明显影响,脱氯水与凉开水均可用于释放尾蚴。
本组实验结果提示:饲养钉螺应保持光照与空气流通,提供钉螺一定的活动空间,最好选用泥土混合饲料;释放尾蚴,应选在晴天, 温度26~30 ℃,用脱氯水或凉开水,加钢丝网罩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