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合集下载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引言旅游业是各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地区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重要推动力。

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概念、意义以及实际操作过程。

功能分区的概念与意义功能分区是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功能需求和特点,将旅游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拥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定位。

旅游地的功能分区可以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体验和管理效果。

常见的功能分区包括景点区、住宿区、商业区、休闲区等。

功能分区的意义在于:1.优化旅游资源利用:通过功能分区,可以更好地规划旅游资源的利用,使各个区域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2.提升旅游体验: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引导游客流动: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引导游客在旅游地内有序流动,减少拥挤和交通压力,提升游客的流畅度和满意度。

4.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功能分区,可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和协调发展。

空间布局的概念与要素考虑空间布局是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

合理布局可以优化旅游地的空间效益,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品质。

在空间布局过程中,以下要素需要被考虑:1.地理环境:考虑旅游地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水文、气候等,以确定最佳的空间布局方案。

2.交通便利性:旅游地的交通便利性对游客的流动和体验有着直接影响。

合理布局应考虑到交通节点的分布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

3.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资源的分布是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区域应根据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划分和安排。

4.环境保护:在空间布局中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实践操作实际操作中,旅游地的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调研和协调。

旅游规划及开发重点梳理

旅游规划及开发重点梳理

旅游规划及开发重点梳理旅游规划及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它不仅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为了实现旅游目的地的长期繁荣和吸引力,以下是对旅游规划及开发重点的梳理。

一、市场调研在进行旅游规划及开发之前,深入的市场调研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偏好。

例如,不同年龄段、性别、收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期望有所不同。

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寻求刺激和冒险的体验,而老年人可能更关注休闲和舒适。

其次,分析竞争对手也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周边地区或同类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和优势,找出差异化的竞争点。

比如,如果周边地区以自然风光为主要卖点,那么可以考虑在文化体验、特色美食或主题活动方面下功夫。

最后,要关注市场趋势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旅游市场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近年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康养旅游等新兴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资源评估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是规划和开发的基础。

这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方面。

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要评估其独特性、美感和生态价值。

人文景观如古建筑、博物馆、艺术作品等,需要考虑其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还要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

有些资源可能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通过创新的视角和开发方式,它们有可能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三、规划目标设定明确的规划目标是旅游开发的指引。

目标可以包括经济目标,如增加旅游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社会目标,如促进社区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环境目标,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些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并在规划过程中始终贯彻。

例如,如果设定了增加旅游收入的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特定的收入增长幅度,并通过相关的指标和数据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空间布局规划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和游客体验。

要根据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1.定义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4.2.1 发展理论1.增长极理论(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

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

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1)梯度理论的内涵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

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旅游规划-旅游功能分区与旅游线路

旅游规划-旅游功能分区与旅游线路

缺乏明显的核心自然景点的旅游区,通 过此布局模式使豪华(或特色)旅馆成为核心, 布局的重点是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综合服务 设施体系。
(六)野营地式布局
适用于景点分散、当地条件又不宜建大 型旅馆的旅游区,这种模式是以对整个旅 游区恰当的亚区划分为基础,兼顾亚区之 间的功能互补性,重点对亚区的旅游服务 设施进行布局。
提出:Gunn于1965年提出。 在旅游区中心布局一个社区服务中心, 外围分散形成一批旅游吸引物综合体,在 服务中心和吸引物综合体之间由交通联系。
环核式布局
餐饮
住宿
购物
娱乐
环核式布局模式(Around-core Zoning) 是指旅游地空间布局以重要景观或项目为 核心,相关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以及娱 乐项目等全部环绕该核心景观和项目进行 布局的模式。 一般包括: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和 环旅馆布局两种。
旅游线路组织的五种手法: (1)曲径通幽。游览线路组织时,根据景区特点,有意使游览 线路迂回曲折,视阈狭小,光线阴暗,声响寂静。或上下 盘绕,或穿林越涧,或临池俯瞰,或入谷探幽。 (2)步移景异。将不同的景物布置在游览线上,使之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步步有景、段段不同,游览线就像一条彩线, 将粒粒风景的珍珠串联起来,使游客感到,一步一个景, 十步一层天。 (3)豁然开朗。在线路设计中,采取“欲露先藏”、“欲扬先 抑”的手法,使游览空间由狭小、阴暗突然变得畅阳。 (4)渐入佳境。合理安排游览线上的景物,沿着游览线的时空 顺序,一个比一个好,使游客情趣不断提高,逐渐达到高 潮,然后结束。 (5)跌宕起伏。游览线串联的景物,按一定节奏,将不同层次、 等级的景点有机组合,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使游客产 生跌宕起伏的视觉快感。
2、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 景区内各景点的风格不尽一致,游览线路的 组织,就应该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使 游客空间观赏信息感受量最强、最大,构成系列, 烘托旅游线路的总体特色。 3、主题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和变化感。 游览线路上,反映主题的景物,要安排多处 观景点,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层次重复 加强,突出主题。同时,对于具有个性的景点, 也要有机组合,体现游览线路的变化和层次。

旅游规划旅游功能分区与旅游线路

旅游规划旅游功能分区与旅游线路

综合以上各种分类体系,可以构建如图5-19所示的旅游线路结构 模型。
旅游线路
行为
目的
内容
尺度
地域
旅游地
逗 留
周 游
度度游 假假憩 路性路
区 线
专旅 线路
游 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旅 旅 旅 旅 营 中单 游 游 游 行 区 途目 地 区 点 链 基 旅的
径游径
线线线
地 游地

线 线旅

路 路游

线

图5-19 旅游线路结构模型(引自全华,有改动)
(四)旅游活动内容
旅游线路可分为: ①区域旅游线,简称区线,
如“中国旅游国线”,新、马、泰八日游旅游 线; ②专项旅游线路,简称专线,
如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长城旅游专线等。
(五) 按旅游地分类
Stewart and Vogt(1997)构造了五种类型的旅游线 路:
• 区域游线路、 • 旅行链线路、 • 单目的地线路、 • 中途旅游线路、 • 营区基地游线路,见图。
午餐 单目的地线路
营地
工艺品店 亲友家
市场 中途庄稼活线路
营区基地旅游线路
市场
图5-17 Steward and Vogt 旅游线路模型
区域旅游线路 旅行链线路
居住地 旅游目的地 景点 旅游地
(六) 旅游地域等级分类
按照旅游地域系统的等级,可将旅游线路分成三类 或三个层次: 旅游地连接线路,即进入性旅游线路; 旅游区连接线路,也可叫主体性旅游线路; 连接旅游点的游览线路,或称局部性游览线路。
旅游功能分区与旅游线路
——主讲人:刘杰武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区域旅游的空间功能分区(Functional zoning)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Chapter 4旅行空间布局【学习目标】经过本章的学习,要修业生掌握:1.认识旅行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2.掌握旅行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旅行地空间布局的内涵旅行地空间布局的内涵(书P41)1.定义是经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行资源、旅行设备分区区分,各区背景剖析,确立次一级旅行地区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行功能、打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进而将旅行六因素的将来不一样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适合的地区,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行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空间布局包含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行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空间布局分红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旅行空间布局的有关理论发展理论1.增加极理论( 1)增加极理论的内涵增加极又称发展极或增加中心,最初是指环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拥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

增加极理论以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加不是平均发生的,而是以不一样强度体现点状散布,增加中心经过各样渠道惹起四周地区经济增加。

增加中心不单自己快速发展,并且经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余经济部门的增加。

该理论最初用于解说工业部门的发展,以后渐渐用于地区研究和地区规划。

( 2)在旅行规划中的应用在对地区旅行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行资源价值大、地区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行地或旅行城镇作为旅行增加极来培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要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余旅行地、旅行点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在地区旅行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行发展的增加极,借此带动整个地区旅行的发展。

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散布在必定方向上体现有规律的递加或递减现象。

梯度理论以为,极化效应,促进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涨,辐射效应在必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截止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1.定义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4.2.1 发展理论1.增长极理论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2.梯度理论1梯度理论的内涵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举例:桂林旅游发展的辐射效应;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阳朔旅游区的极化效应..3.点-轴系统模式1点-轴系统模式的内涵该理论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认为;在发展出去两点之间寻呼现居民点或城镇;由于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联系;两点之间继而建立交通线;在集聚因素的作用下;资源和经济设施继续在两点集中;并在沿线出现一些经济设施;交通线延伸..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两点间的交通干线成为一个发展线;大量人口和经济单位往沿线集中;成为一个产业带;其交通支线也成为次一级发展轴..4.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就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既满足当地人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核心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来考虑规划对象的整体布局;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考虑整个系统的优化配置..也即将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4.3空间布局原则及影响因素1.突出主体;以点带面即对增长极理论和点-轴模式的应用..资源特点、游览空间、使用功能和方向的一致性;结合游览方便、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旅游空间布局..2.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空间布局必须有利于保护资源;使之能永续利用..3.适度分散;均衡布局空间布局过于集中;旅游活动就会超过环境承载力;出现负效应..所以;规划要适度分散..但是;同时要考虑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4.尊重习惯;科学冠名原则景区的命名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以山名、地名、景观特征、历史古迹等予以冠名;使旅游区繁杂的信息;浓缩于便于识别的名称;同时有利于旅游区形象的传播;但要注意禁忌..5.分工协作;烘托主题要考虑各个分区不同功能;使旅游区内部具有一定同一性;而各个旅游区之间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主体;并以此为分工导向;配置该区的相关旅游设施和娱乐项目;并使各区的专业化发展服从于上一层次的总体方向即旅游地的发展方向..1.资源基础景区的旅游资源品位、丰度、集聚度是构成景区吸引力的首要条件 .. 2.经济特征经济特征包括收入、消费习性、区域经济状况以及企业关系;同业竞争行为..3.交通条件景区可进入性是衡量交通条件基本标准..4.市场范围市场范围大小是影响景区定位的又一个因素..5.城镇依托关系城镇依托关系涵盖有上述四种因素;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影响要素..6.旅游点、旅游区、旅游地的空间分异旅游景区空间分异是由地形、地表物质、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和社区历史、文化、习俗引起的载体的空间差异..旅游区划分和布局就是根据旅游景区环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合并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划分..因此;景区的空间定位主要依据就是旅游区空间的分异规律.. 4.4空间布局的方法1.国家森林公园根据分成:森林旅游区、生产经营区和管理、生活区..其中;森林旅游区又分为游览区、游乐区、修养区、接待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生产经验区从事木材生产、林副产品等非森林旅游业的各种林业生产区域.. 2.自然保护区根据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三定”法1.定位明确位置1含义定位就是确定旅游功能区和旅游建设项目的位置2理论依据地理空间理论和经济区位论:空间分异规律P47..3定位方法根据旅游景区内地形、水体、地质、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演化的突变区位;人类社会事件、历史遗存的聚集点位置;以及现代游乐活动的适宜性指向等诸多因素;进行旅游点、旅游项目定位..2.定性明确性质1含义定性就是对已经定位的旅游规划地域系统旅游地、旅游区、旅游点进行分类、命名、定功能、定级别;以明确各自特色、主题、功能和发展方向..2理论依据以旅游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旅游活动适宜性位依据..3定性方法在命名分类工作完成后;要对各区的功能进一步阐述;这实际上就是功能分区..功能分区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资源和旅游活动适宜性原则;反映不同区域的区位和资源差异;二是一致性原则..总体上;功能分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性;二是功能区内部的形似性;三是旅游资源类型的相邻性..3.定量明确数值1含义定量是指确定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项目的位置、边界和占地面积..2有关要求在总体规划中;除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等特殊的旅游地之外;一般不要求精确的界定各级、各类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项目的位置、边界和占地面积..对于旅游项目;只是象征性的标示在地图上..详细规划时;才精确地控制其位置和范围;确定各项目用地的控制性坐标和标高..4.5几种主要的空间布局模式1.同心圆空间布局模式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的困惑:核心保护区的保护与核心资源的开发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开展旅游活动及建设任何生产设施;保护区实验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法履行审批手续;妥善处理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2.社区-吸引物空间布局模式3.游憩区-保护区空间布局模式4.三区布局模式5.双核空间布局模式6.核式环布局模式7.环旅馆布局模式8.草原旅游布局模式9.山岳旅游区布局模式10.海滨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服务区
娱乐区
自然保护区
图9.7 三区结构布局模式 11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7
区域旅游布局在中、微观上主要是旅游功能区科学安 排,内容有二:第一,为各功能区选定空间区位,第 二,对各功能区开展空间优化组合,形成系统的相互 促进的整体空间结构。此方面形成了一些布局模式:
⒈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
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能进 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 是娱乐,其 次是住宿。
4
三、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布局
㈠功能分区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功能分区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的一项 重要技术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内 容。功能分区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景观质量等级和集聚状况、自然环境的 保护等级、游客利用的重要性与方式等 指标,对旅游目的地土地划分出各有侧 重的类型空间。一般认为功能分区模式 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 Forster于1973 年最早提出,他将国家公园以同心园模 式从里到外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冲区和密集游憩区。加拿大国家公园较 广泛地采用了甘恩于1988年提出的五圈 层模式:重点资源保护区、荒野低利用 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 区(见图9.3)。
2
一、旅游开发的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 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 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 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不 仅包括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费者的效用最 大化,同时区位论从微观的企业区位论发展到宏观区 位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旅游各要素及其集聚的 景观集合体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平衡的,而旅游活动的 重要空间运动规律是旅游者受旅游吸引物的吸引产生 空间位移,形成旅游流。所以,旅游开发中针对目标 市场选择旅游开发区是一项重要工作。

第1章 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内容与模式

第1章 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内容与模式
2 代表性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3 区位理论的应用
应用于指导选择有利的开发建设中心,以构建优化的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 应用于合理确定旅游中心地规模;既注重旅游地在一定程 度上集聚,充分享有规模效益,又要防止超过限度的过分集 聚,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应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等多因子相互作用机 制的研究,揭示旅游业空间布局结构变迁的动因机制,为 区域旅游布局的集中与分散、旅游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等 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决策依据。
三、影响旅游区空间布局的主要 因素
• (一)旅游资源分布 • (二)景区交通条件 • (三)游览线路设计 • (四)活动项目安排 • (五)配套设施建设 • (六)长远发展战略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1 核心思想
指因为地理上的靠近性而拥有的某些方面优势,这种 地理上的靠近性可以指交通便利、接近客源市场或其他方 面。
பைடு நூலகம்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 布局与管理
旅 游 规 划 空间布局
第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第 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旅游地域结构和旅游 空间布局的内涵,掌握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 础和现实依据,掌握区域空间布局的原则和空 间布局的模式。
本章重点
➢ 旅游空间布局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旅游空间布局的现实依据 ➢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和主要模式
资料来源: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47.
聚类区划法
聚类区划法,又 称综合法或上升 区划法,是从小 的地域系统(旅 游点或村镇)入 手,逐渐合并为 数量较少的大区 域的方法。

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

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

第三节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图5-13 综合式山岳景区布局模式
第三节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2.10 海滨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第三节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3 旅游线路的优化设计 3.1什么是旅游线路(内涵)
简单地说,旅游线路是指旅游者从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 地所进行游览活动的轨迹。具体而言,旅游线路是旅游部门凭借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针对目标市场,为方便旅游者 进行旅游活动而设计,用交通线合理连接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 旅游区和旅游点的线性连续空间。 3.2 旅游线路的基本类型 两种主要类型: (1)景区内联系各个景点的小尺度游览线路; (2)联系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的景区外大尺度旅游路径。
1995 民俗风情游;“中国─56个民族的家”;“众多的民族 各异的风情”;“探访 中
1996
华民族风情 难忘神奇经历”
1996 休闲度假游;“96中国─崭新的度假天地”
1997 中国旅游年;“十二亿人喜迎‘97中国旅游年”;“游中国─全新的感受”
1998 华夏城乡游;“中国 改革开放二十年 现代城乡 多彩生活”
第三节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学者Matley(1976)的三分法,即进入路径、返回路径和游憩路 径
客源地
进入路径
旅游
游憩
目的地
路径
游憩路径
返回路径
图5-15 旅游线路的 Matlev模型
第三节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楚义芳分类法
表5-4 旅游线路类型结构的楚义芳模式
周游型
逗留型
成本最小化
1
2
满足最大化
第一节: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
2 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层次
第一节: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旅游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功能分区的意义与原则功能分区是将旅游区域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特点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组织旅游活动和管理旅游资源。

其主要意义在于:1、提高旅游体验质量通过将相似功能的区域集中在一起,游客能够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空间混乱,从而提高旅游体验的满意度。

2、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开发潜力,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配置。

3、保护环境与文化遗产将生态敏感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与游客活动区进行有效隔离,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功能分区,实现旅游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协同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旅游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背景和旅游资源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分区方案。

2、主题突出原则每个功能分区应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特色,避免功能模糊和主题不突出的问题。

3、动静分离原则将活动强度较大、噪音较高的区域(如游乐设施区)与安静休闲的区域(如疗养度假区)分开,以保证游客在不同区域都能获得相应的氛围和体验。

4、游客需求导向原则以游客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合理安排功能分区,方便游客的游览、休息和消费。

二、常见的功能分区类型1、核心景区这是旅游目的地最具吸引力和标志性的区域,通常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或文化景观。

例如黄山的莲花峰、张家界的天门山等。

核心景区应重点保护,限制游客数量,以确保其生态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2、休闲度假区为游客提供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通常包括温泉浴场、海滨沙滩、森林木屋等设施。

这些区域环境优美,氛围宁静,能够让游客摆脱日常的压力和疲惫。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2004年9月第36卷第5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Sep.,2004Vol.36No.5旅游学研究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廖建华1,廖志豪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理论基础[摘要]区域旅游规划需要有理论进行指导。

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可从空间、时间和动因三个维度上来作分析研究。

空间秩序上的指导理论有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原理、梯度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时间序列上主要要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上考虑其发展、扩散、市场开拓等的时机;其动因机制有劳动地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用这些理论基础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将可促进旅游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5-0130-05区域旅游规划近年来正在中国骤然兴起,应该说这是我国旅游的发展和开发建设热潮的体现。

总的来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旅游规划理论薄弱,这就要求广大的专家学者,要加强对区域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的研究,强化对区域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的研究。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1][p.19]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

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

区位与经济活动关系的研究,19世纪即已开始。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 nen)发表了区位理论的奠基作∀孤立国#一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分析。

此后,区位理论迅速发展,理论成果颇丰。

一般说来,区位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静态区位理论、动态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三个阶段。

[2][p.107]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分别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国家公园分区
公区制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手段,用以保证 公园内的土地及自然资源保持在野生状态,把 人为设施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国家公园规划的核心是把公园作为科研与教育 中心,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对公园进行 保护性低密度的利用。 一般将国家公园分为3-5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 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中心区 和一般控制区。
Lue,Crompton,Fresenmai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出的几个
旅游布局模式
2沿途
2
3基地
4
3
4区域周游
1
旅游中心
1单一旅游地
5
5短途环游
双核布局模式
1974年Travis提出 “双核原则”。这种 方法为游客需求与自 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 一种商业纽带,通过 精心设计,服务集中 在一个辅助型社区内, 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旅游发展的梯度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 空间上呈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 由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向周围呈递减分布。 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梯度进 行适度的布局。
增长极理论
所谓增长极,是指在不发达区域布若干个点,资 源、人口 向点上集聚,迅速形成体制、科技、人 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不发达区域 的 “领头”和支柱。这样,既有发达地区梯度推 进的“线”的延伸,又有不发达地区培育增 长极 的“点”的支撑,以点线结合的双向互动,牵引 不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区 际差距。
第四讲 旅游功能分区及 布局
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过程中, 涉及到规划区域本身的空间组织与其上一级 空间组织的关系分析以及其下的次级活动空 间的组织和设计。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加强区域旅游系统 形成的地理工程之一,有利于进行全局与局 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为构建 高效的空间组织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是对一个旅游景区进行综合规划,包括景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的范例: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一、背景分析某地位于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旅游景区的潜力。

根据市场调研,该地区周边人口基数大,游客对山水、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较高。

因此,我局拟规划建设某地旅游景区,旨在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二、功能定位1. 休闲度假:提供高品质的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

2. 文化体验:展示地区的历史文化,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3. 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出行、环保意识,推动景区建设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

三、发展思路1. 突出特色: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特色为基础,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

2. 引进优质资源:与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引进一流的酒店、餐饮和娱乐设施,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3. 发展可持续:将环保意识融入景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广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

四、发展目标1. 旅游接待量:在五年内达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的目标。

2. 旅游收入:五年内年旅游收入达到1亿元。

3. 旅游满意度: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提高游客满意度至80%以上。

五、空间布局1. 景区门区:设置入口、广场、停车场等设施,提供方便快捷的入园体验。

2. 休闲度假区:布置高品质酒店、民宿等,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

3. 文化体验区:建设文化广场、博物馆、剧院等,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演出。

4. 生态保护区:设立生态景观带、生态步道等,保护和展示地区的自然生态。

六、资源保护1. 生态保护:制定景区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2. 文化保护:加强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保护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七、实施步骤1. 招商引资:邀请有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参与景区建设,并签署合作协议。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价值,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是指在城市中规划和布置旅游景点的位置和分布。

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高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旅游景点应该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游客的到达和游览。

同时,景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也需要考虑,以便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空间布局: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需要合理安排景点的位置和分布,避免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过于集中的景点容易造成拥堵和人流过大,影响游客的体验;而过于分散的景点则可能导致游客流失和资源浪费。

因此,景点之间的距离和分布应该适度,以便游客可以顺利地游览多个景点。

3. 设施配套: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还需要考虑景点周边的设施配套。

这包括交通设施、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

一个完善的设施配套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游览体验,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文化价值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文化价值是指景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景点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为城市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文物、遗址等,它们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合理规划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提高景点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2. 艺术表现形式:城市旅游景点规划的空间布局还应该考虑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入。

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原则

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原则

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原则
1. 背景
旅游服务业态是指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各类企业和机构,包括旅行社、导游服务、酒店、餐饮等。

合理的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可以提高旅游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则
2.1 市场需求导向
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旅游市场需求特点,合理安排各类旅游服务业态的分布。

例如,对于热门的旅游景区,应适量增加酒店和餐饮设施的布局,以满足高峰期的客流量需求。

2.2 产业协同发展
旅游服务业态之间应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相互补充和促进。

例如,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可以与酒店和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旅游服务。

在空间布局中,应考虑这种产业
协同,便利不同行业的合作。

2.3 地区特色保护
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保护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例如,对于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地区,
应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合理规划文化旅游服务业态的布局。

2.4 可持续发展
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
环境效益。

在布局过程中,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例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提高旅游服务
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 目标
通过遵循以上原则,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的目标是实现旅游服务的高效和优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并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以上是关于旅游服务业态空间布局原则的文档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城市旅游众多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城市旅游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愈义是什么?对城市空间要求是什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什么?城市旅游者到城市那里?等等,笔者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1 对城市旅游的签本认识1.1城市旅游的界定目前,学界对城市旅游的界定不一,从旅游的本质来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

按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晌物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5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一日游、短期度假(1-3夜)、长假旅行((4夜以上)中途短暂访问城市者、长假者(把城市作为去周边地区的基地)。

商务旅游在城市旅游总体份额中占15%-200/d'l。

城市性质与规模对城市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George C,对法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以2.5万人为底线(Cazes and Potier,1996), 2.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不能称为城市旅游,欧洲城市旅游官方联盟以10万人口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Wober, 1997)。

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是市城(含建成区和郊区县),城市旅游空间分专门化空间和依附性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系统的使用对象难以截然区分市内居民与市外游客。

城市凭借其自身的资源,通过传媒如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就可吸引旅游者,但现有的资源基础和经营方式难以保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旅游的这一发展,就必须制定城市旅游战略。

英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制定城市旅游者战略。

1987年伯明瀚市发展部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和战略文件(10年后证明仍不过时),提出城市发展的艺术战略、遗产战略、博物馆战略、会展业战略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战略目标包括吸引更多访问者、延长逗留时间、鼓励更多的消费、创造就业机会与质量、吸引旅游投资、促销城市等。

1.2坡市旅游的内洒城市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分为8个方面。

重含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特殊活动重地城:历史文化区、时尚娱乐区、标志商业区、自然游憩区重引力:商业引力、景观引力、事件引力、理念引力环境:服务环境、信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环境重要素:自然本底、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社会经济重行业:文化体育业、棍饮娱乐接待业、商业、交通运箱业重市场:市民、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重尺度:社区、城区、郊区、区域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不同:旅游城市意味着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旅游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份额,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性质的体现,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而城市旅游是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如同城市农业、城市工业一样。

每个城市都有商业,但能不能成为商业城市,道理是一样的。

通过发展城市旅游,从几个旅游吸引物做起,逐步打造、包装城市的总体形象、总体品牌,把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成为旅游城市。

2城市旅游空间的甚本单元2.1现光游慈点是最基本的旅游空间单元,具有等级层次性.旅游城市都有一系列的观光点,些城市观光点比较分散它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观光线;有有的比较集中,形成旅游中心地。

2.2游憩中心地游憩中心地是等级体系的概念,类似于商业中心地类似的杨义,它是个融观光、休闲、娱乐、的物、交通、服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有几种不同类型:①历史上就已形成的以寺庙为中心融宗教活动、休闲娱乐、商业于一体的游憩商业区,如上海的像园商业区、苏州观前街区、南京秦淮河商业区;②以独特的夜生活或时尚活动为特色的时尚动感地域,如上海新天地、衡山路休闲街、大型夜总会、嘉年华等;③以城市商业区为依托的商业游憩区,如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大街等;④同CBD迭里的中心观光游憩区,如上海陆家嘴一外滩金贸区;⑤以城市公园为依托的休闲中心地,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⑥以健身、休闲、娱乐、自然为特色的郊野游憩中心地;⑦以历史古镇、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市域观光游憩中心地。

游憩中心地的形态是多样的:圆形、带形或格网形,城市规划应积极培育这类中心地的形成。

环城游憩带是由不同性质的游憩中心地组成,是针对城市居民的户外休闲游憩摇求,充分利用郊区的区位和环境优势,通过开发各具特色的户外休闲游憩中心地。

并由景观道路有机申联而成的环城游憩系统;环城游憩带是大中城市郊区发展的共同趋势,它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共同形成城区—近郊游憩体系。

2.3旅游甚本线路与旅游通道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看,城市的一些主要道路是旅游者进人城市的主要通道,是旅游者对城市感知的第一步,这些通道的景观形象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整个城市形象的定位。

城市旅游通道主要是联系交通枢纽、饭店与观光游憩地之间的道路,这三者的合理规划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深层次问题.应于重视,它直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效应问题。

按照不同主题对资源、产品进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旅游路线,这是旅行社所经营的产品,在空间布局中主要是确定基本旅游路线,在郑州市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5条基本旅游路线:北线、中线、南线、西线和西南线。

基本旅游路线与道路等级密切关联,对道路景观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在市区联系各观光点之间的通道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文化通道。

2.4旅游华散中心无论是单核状还是组团状的城市形态,无论是市民还是外来旅游者,对于私家车还不普追的城市来说,集散中心是旅游者离开城市从事户外观光游憩的必要支排,是市民到达区域各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换乘中心,是众多旅游线路的出发点,具有完善的旅游服务指示系统和免费的咨询中心。

2.5主.街为了提升城市竟争力和城市土地价值,优化城市资源组合和空间结构,各类主题街在很多城市陆续出现,如丝绷街、古玩街、休闲街、文化街等,这些主题街一般均是旅游者光瓜的地方.也是体现城市特色、魅力、活力的场所。

2.6公.道路公圈道路(Parkway)是连接大城市与郊外森林公园或休闲公园的专用公路,最早由美国提出。

为了建设与使用公园道路,美国于1928年成立了公园道路专门委员会(NPP-wc),公团道路不同于货运和客运公路之处在于不强调线型是直线,它建于风景沟谷纵横的地段,顺应地形,河湖沿岸而筑粗曲折,在风景优美的地点,布t舒适的旅馆和野餐地。

公园道路一般分为三段:首段与城市道路网直接相联,伸人市中心,中段通过原野和森林,末段在郊区森林公园中,以尽端广场、环路或不同长度的毛细管状支路结束。

二战前,纽约中央公园为亨利。

古德逊公园道路北线的起点,位于中央公园西侧—古德逊河岸河滨公园。

公园道路景观逐步由风景式处理代替了绿色走廊,由多种多样、其有优美轮脚的带形森林公园组成,这样人们能够欣赏到辽阔原野及远处分橄的小丛林、农场和农村教堂的尖塔。

带形公园是供游客用的通道,是最易做到的绿化形式。

公园道路发展初期,汽车、自行车、马车共行,但随汽车数的增加,汽车道与其他游览交通逐渐分开。

美国在国土上组成一个密集的公园道路网,汽车旅馆布局于最要的枢纽点上。

铁路公司看到公园道路所吸引的游客和获得的利润,把通往国家公园和森林的铁路以及通过车窗观赏美而景色的铁路确定为旅游铁路.但未取得成功。

3城市旅游空间单元的组合模式每个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都不相同.有以下几种类型:3.1单核.式这类城市有价值的旅游区是集中在一个地域,典型例子如郑州和杭州,过去杭州就一个西湖,现在提出旅游西进、城市南拓战略,改变目前单核状况,缓解城市压力。

3.2多桩.式这类模式的城市较多,与城市规模有关,如上海市,形成了以外滩一陆家嘴为中心的综合观光区(CTD)、以人民广场一南京东路步行街为中心的文化商业游憩区、以新天地一淮海中路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商业游憩区、以徐家汇为中心的商业观光游慈区(BRD)、以旅园城隆庙为中心的游憩商业区(RBD)等多核共存的空间棋式。

北京、深圳等市也月这种类型。

3.3带状徽式这类模式的形成与城市自然环境特征有关,如河流、海滨等,世界上知名的旅游城市如巴黎、伦软、纽约、青岛、厦门等均属此类。

流经巴黎市区的13km塞纳河河道是巴黎最重要的旅游带,伦敦的泰晤士河是重要旅游带。

3.4网络模式具有这类模式的城市其吸引物分布比较散,呈点状分布,不成规模,如苏州城区。

3.5稼合摸式4城市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4.1城上城城市旅游规划是基于访问者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物质层面上构建一个展示城市内涵、特色的城市,是城市上的城市一城上城,以游、购、娱、体验为核心,以吃、住、行为墓础。

是上述各种模式的抽象综合。

4.2四边形定理理想城市具有4个对外接触点: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游憩中心地是呈等级分布的,中心地与触点的理想结构就是四边形的无限组合,如图3所示。

4.3过网络城城市旅游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城市与区域在旅游发展上是一个整体,在资源、产品、客源方面互为腹地,以城市为中心的时间距离对区城休闲游憩地的性质与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重要影响。

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各级观光游憩点通过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网络。

5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旅游业发展离不开空间的支持,产品开发、游憩与服务设施的布局都存在空间优化间题。

如何建立结构合理的旅游空间体系是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的首要任务。

5.1空间布局的三种模式5.1.1资源导向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是建立在资源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以资源分布为依托进行分区,每个区规划一到几个中心。

以往郑州市旅游发展格局是一个龙头三个组团即是这种模式的代表,缺点是忽视了中心城区的旅游价值,过分被资源分布所束缚。

目前,对于什么是旅游资源在认识上已有了很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中的旅游资源实质上是一种观光资源,从观光视角看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光资源的分布。

可见观光资源仅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类型,过去2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观光业的发展,但却忽略了已充分认识到的休闲游憩与会展资源,特别是前者,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旅游业发展。

很多环境性资源从观光的角度看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从休闲游憩的角度就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

5.1.2市场导向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模式首先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类型市场裕求与行为特点进行布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观光系统布局、休闲系统布局和度假地布局,这三类空间布局既分离又融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

环城游憩带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郑州市周边有数个很有特色的景观如樱桃沟、驼鸟园、雁鸣湖、现代科技农业园、黄河风景区等,是市民休闲好去处,并以此为依托,形成各具特色的游憩中心地。

从居民户外休闲需求结构考虑,宜增加一个植物园和水上乐园,在城市周边30-60km、时间距离30-50min处均衡布局,以形成环城游憩带。

5.1.3产品导向的空间布局从旅游地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对应关系来分析,调整结构,拓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