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2e45a650e2524de5187ea9.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160197c708a1284ac85043d3.png)
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课程编号:830 课程名称:材料加工基础1、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2、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张文钺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课程编号:862 课程名称: 金属材料科学基础1.侯增寿、卢光熙,金属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课程编号:813 科目名称:半导体物理与电介质物理1.《电介质物理导论》李翰如,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 《电介质物理学》金维芳,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编号:814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l.《现代通信原理》,沈保锁、侯春萍,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2.《通信原理》,樊昌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第五版)2001年-----------------------------------------------------------------课程编号:815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1、吴大正主编。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2、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课程编号:831 课程名称:宏微观经济学1.陈通,宏微观经济学(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陈通,宏微观经济学习题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3.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课程编号:832 课程名称:运筹学基础1.吴育华、杜纲编著,管理科学基础(修订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2.杜纲、吴育华编著,管理科学基础学习要点、习题案例、英汉词汇、教学课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胡运权主编,运筹学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胡运权主编,运筹学习题集(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Hamdy A.Taha, Operations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72,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7.Frederick S. Hillier, 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h, 8e. McGrawHill, 2005-----------------------------------------------------------------课程编号:833 课程名称:应用经济学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南京工业参考书
![南京工业参考书](https://img.taocdn.com/s3/m/fac03913ff00bed5b9f31d21.png)
《电化学原理》(修订版),李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805
电磁学
806
材料力学(机)
《材料力学》第二版,范钦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07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濮良贵、纪名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室内设计原理(第二版)(下册)》,陆震纬、来增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陈志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清华、东大、天大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30
工业设计理论
《》,何人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831
材料力学(土)
《材料力学》,孙训芳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32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孔宪立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33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龙驭球、包世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34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王向荣、林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14
建筑史与建筑设计理论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清华、东大、天大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41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二版),王晓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653036ca98271fe910ef95b.png)
微生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2学时)微生物的定义。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第一节细菌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细菌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构造;蓝细菌细胞的特化形式。
第四节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的特点;衣原体的特点;立克次氏体的特点。
第二章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第二节酵母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细胞的形态和构造;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酵母菌的菌落。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真菌的孢子;霉菌的菌落。
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蕈菌的定义、分布及发育过程。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6学时)第一节病毒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第二节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三节病毒与实践噬菌体与发酵工业;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应用。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分类。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
第四节培养基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种类。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途径。
第三节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生物固氮;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江南大学微生物学综合(发酵工程专业) 考研 考试大纲
![江南大学微生物学综合(发酵工程专业) 考研 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d0b01a1dd3383c4bb4cd27c.png)
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综合(发酵工程专业)一、考试的总体要求《微生物学》是微生物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综合重点检查考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掌握发酵工业中常见及常用各类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生态等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并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设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案,并对发酵过程和工艺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合理解释。
二、试题类型及比例1、选择/ 判断题:约20 %2、名词解释:约20 %3、问答题:约60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考试形式为笔试。
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考试主要内容(一)绪论1.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工业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3.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4. 21世纪的工业微生物学(二)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重点掌握各类微生物(细菌、防线菌、酵母菌、霉菌、担子菌、噬菌体和藻类)的形态、细胞构造、繁殖方式、培养特征和分类,并对发酵工业中常见常用的各类微生物进行了解。
(三)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1. 微生物的营养2. 微生物的生长3. 生长与发酵产物生成(四)微生物的代谢调节1. 微生物的代谢2. 微生物代谢的自动调节3. 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及其应用(五)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的影响1.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生长和生存的影响2. 污染微生物的控制(六)微生物菌种的选育1. 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2. 基因突变及应用(含诱变育种、代谢调控育种等)3. 基因重组育种(含原生质体融合育种)4. 基因工程技术及应用5.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七)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保护1.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2.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八)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微生物活菌计数技术以及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大连海洋大学2018硕士研究生初复试参考书目
![大连海洋大学2018硕士研究生初复试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904b9ccc195f312b3169a577.png)
大连海洋大学2018硕士研究生初复试参考书目大连海洋大学2018考研参考书目已经公布,报考大连海洋大学的同学要认真查看。
全国各院校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正在陆续公布,备考2018年考研的同学们要及时关注所报考院校的最新信息,文都考研也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收集整理第一手院校2018考研资讯,请大家持续关注!初试科目参考材料211翻译硕士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郑树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6册)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李荫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4—6册) 357英语翻译基础《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 郭著章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不指定参考材料601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惠淑荣、吕永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线性代数》(第三版)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概率与数理统计》(第三版) 浙江大学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12普通动物学《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刘凌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13分析化学Ⅰ《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14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15高等数学Ⅱ《高等数学》惠淑荣、吕永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线性代数》(第三版)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概率与数理统计》(第三版) 浙江大学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16 动物生理学Ⅰ《动物生理学》杨秀平、肖向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01生态学《养殖水域生态学》赵文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802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第一版) 郭蔼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03普通物理学《大学物理基础》吴百诗科学出版社2005年804细胞生物学Ⅰ《细胞生物学》翟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05环境学概论Ⅰ《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06分析化学Ⅱ《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07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第四版) 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08水力学《水力学》于布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809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0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第三版) 沈维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1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 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12统计学概论《统计学》陈珍形罗乐勤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813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 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生物化学》(第二版)刘国琴张曼夫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814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周三多、陈传明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15管理学概论《管理学》(第四版)汪克夷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816水产学概论《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复习指南》(水产学概论部分)(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817农村区域发展学《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刘燕丽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818 农业信息化导论《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胡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19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820 VB 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实用教程》(第4版)郑阿奇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821单片机应用技术《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第四版)马忠梅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822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第三版)沈国英黄凌风等科学出版社2010年823设施农业概论《设施农业概论》李建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824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25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 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26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乐毅全、王士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827组织胚胎学《组织胚胎学》(第二版) 楼允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828遗传学《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829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李爱杰农业出版社2000年830普通生态学《养殖水域生态学》赵文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基础生态学》(第一版)孙儒泳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31渔业资源生物学《渔业资源生物学》陈大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832工程力学Ⅰ《工程力学》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33船舶设计原理《船舶设计原理》林焰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834航海学《航海学》郭禹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年835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卢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36 船舶静力学《船舶原理》(上册) 盛振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837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杨可桢程光蕴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版) 838 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版339农业知识综合一《遗传学》(上、下册)刘祖洞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植物生理学》,徐克章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生态学》骆世明中国农业出版社340农业知识综合二《遗传学》(上、下册) 刘祖洞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动物生理学》杨秀平、肖向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李爱杰农业出版社2000年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机械化)《工程力学》单辉祖谢传辉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设计》(第八版) 濮良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渔业工程学》黄朝禧李秀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农业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乔正洪、葛武滇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谭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食品加工与安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食品标准与法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食品分析》张海德胡建恩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设施农业)《作物栽培学》胡立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邹志荣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土壤肥料学》赵义涛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与区域发展)《农村社会学》(第二版)刘豪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农业经济学》(第二版)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村社会学》(第一版)李守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农业政策与法规》(第二版)周建华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农业经济学》(第二版)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复试科目参考材料610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611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原理与设备》吴业正西安交大出版社1997年612遗传与育种学《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第三版) 吴仲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613饲料添加剂学《饲料添加剂学》(第一版)陈代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614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崔建云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年615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陈新军海洋出版社2004年616船舶原理《船舶原理》(上、下册) 盛振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618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分析》张海德胡建恩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19食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与利用》汪之和化学工业出版社《食品冷藏工艺学》冯志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罐藏工艺学》李雅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620 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方法》侍茂崇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621水生生物学Ⅰ《水生生物学》赵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622分子生物学I《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朱玉贤、李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23大学物理实验方法与技能《大学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汪静大连出版社2001 年624细胞生物实验方法与技能《细胞生物实验指导教程》王金发、何炎明科学出版社2004年625普通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普通化学实验》(第三版) 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26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刘树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28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合编(第4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629环境学概论Ⅱ《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30水产动物机能学《水产动物机能学实验》桂远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632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能《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3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学(第二版)》高启杰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农业推广学案例》高启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634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教程》(修订版)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35 微机原理及应用Ⅰ《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二版)》王忠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636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农业科技进步概论》(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638 工程力学Ⅱ《工程力学》(第二版) 陈传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39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王心娟、庞学升、崔会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40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刘雄、陈宗道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642化学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第1版) 陈敏海洋出版社2009年643海洋生态学概论《海洋生态学》(第三版)沈国英黄凌风等科学出版社2010年644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申玉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鱼类增养殖学》王吉桥、赵兴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645 贝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常亚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646 细胞生物学Ⅱ《细胞生物学》翟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47 轮机概论《轮机概论》吴晓光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年648船舶结构《船体结构与制图》龚昌奇刘益清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年649 C语言程序设计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650 法学专业基础(非法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刑法学、民法学部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651 法学专业基础(法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刑法学、民法学部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652 综合英语《高级英语》(修订本)第1、2册,张汉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全国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简章汇总/news/3850.html。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东北农业大学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东北农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a52040cf84b9d528ea7acc.pn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 《管理学原理》
杨文士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李新文、王健
《宏观经济学》王健、李新文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金融学 《金融学》曹龙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 会计中级职称考试教材 813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部分参考书目
科目 书目 植物生物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第三版)王关林
科学出版社 植物学 植物学 胡宝忠
中国农业出版社 702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
科学出版社 801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
徐寿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72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综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张耀灿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85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发展综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陈岸涛
外研社)
2.《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
南开大学出版社)
3.《语言学教程》(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4.《英美概况》(来安方
河南出版社)
刘肇伟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灌排工程学 灌排工程学
郭元裕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
王礼先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ba2ee3eb52acfc789ebc9a1.png)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31104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总学时数:72实验学时:30/24(单独开课)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程: 专业导论,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后续课程: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本课程为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会捕捉新的信息,注意学科的进展与动向。
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指导和解决今后学习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知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手段,能够熟练进行微生物基本操作。
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营养需求、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会归纳解决常见问题所适用的方法与手段,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5.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该课程教材及PPT为英语形式,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Microbiology ------A systems approach,Marjorie Kelly Cowan, Kathleen Park Talaro,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主要参考书:1.A photography atlas for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3rd Edition, Michael J. Leboffe; Burton E. Pierce;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2.Microbiology,6/e,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3.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2003,科学出版社.4.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5.沈萍《微生物学》(第五版)(中文版)2003,高教出版社.6.郝素珍《实用医学免疫学》,2005.2,高等教育出版社.二、正文部分Chapter 1 The Main Themes in Microbiology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史及微生物的发展史,了解巴斯德、科赫在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94974de518964bcf847c72.png)
3.试图示 G+和 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 图示如下:
G+细菌与 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
成分
占细胞壁干重的%
G+细菌
G-细菌
肽聚糖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磷壁酸
含量较高(﹤50)
无
类脂质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
蛋白质
无
含量较高
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 G+和 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 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 3 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 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 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 4 个氨基酸——D-Ala 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 3 个氨基酸——m-DAP 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 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2 / 31
微生物学教程答案(第二版周德庆) 倔强整理
培养方法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2.典型细菌的大小
核酸种类
核糖体 大分子合成 产生 ATP 系统
DNA 和 RNA DNA 和 RNA DNA
RNA有有有 Nhomakorabea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和 DNA RNA 有 有
有
和 DNA RNA 有 进行
奠基期(1861—1897 年),巴斯德, 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 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1897—1953 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 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 的猛进;
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部分专业基础课参考书目
![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部分专业基础课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c00fb34769eae009581bec01.png)
《流体力学》茅春浦上海交大出版社《工程流体力学》孔珑编水利电力出版社
458飞行力学
《高等飞行力学》(宋笔锋,高正红)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46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强锡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462细胞生物学(医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宋今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63写作(含评论)
428电磁学和量子力学
《电磁学》赵凯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占60%;《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高等教育出版社,占40%
429兽医微生物学
《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陆承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兽医免疫学》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30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龙驭球编高教出版社
431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
447空气动力学
《气体动力学基础》(潘锦珊)国防工业出版社,《空气动力学》(上、下册),(徐华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448诉讼法学
(含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樊崇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民事诉讼法》(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449基础微生物学
《国际贸易》陈同仇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冯宗宪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国际金融》陈雨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5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反杜林论》哲学编,《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前三章,《矛盾论》,《实践论》
440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s)第五版影印版(英文)Jeffrey L.whitte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二版)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1cbc88561252d381eb6ed2.png)
制的遗传因子,以核酸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无 细胞外存在形式。
整理ppt
1、质粒的物理性状 环状 dsDNA,一般为超螺旋状。 大小 1—1000kbp。
2、质粒的复制 DNA合成靠细胞中的酶。 复制起始 质粒控制 子细胞中质粒的拷贝数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第4节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主要有:有性 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遗传转化。
整理ppt
一、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有性杂交
酿酒酵母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
酵母有两种配子,分别为a和α。 a 配子的MAT位点是 a基因:产生a 因子;细胞表 面只有α 因子的受体。 α 配子的MAT位点是α基因:产生α 因子;细胞表 面只有 a 因子的受体。 在每种配子细胞中,基因组的其他位置上有a和α 基因的拷贝,他们是转型的贮备基因。这种机制叫 “暗盒”机制(cassette mechanism)
质粒在细胞中的拷贝数
整理ppt
1—3/细胞 >100/细胞
绝大多数G+菌的环状质粒的复制是滚环式复制。
整理ppt
绝大多数G 菌环状质粒的复制是θ 式复制
整理ppt
绝大多数线性质 粒的复制是将一 种蛋白质结合于 每条链的5’端 作为引物。
整理ppt
3、各种质粒之间的相容性 相容性质粒(compatible plasmids):不同的 质粒共存于同一个细胞,这些质粒互为相容性 质粒,否则称为不相容性质粒(incompatible plasmids)。相容与否由质粒基因控制。 4、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转移和消除 (1)存在
整理ppt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二版)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22b4c1d5bbfd0a795673e3.png)
子囊孢子发芽产生单倍体营养细胞
单倍体营养细胞出芽繁殖
异性营养细胞接合,质配核配,形成二倍体细胞
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出芽繁殖
二倍体细胞变成子囊,减数分裂,形成4子囊孢子
子囊破壁后释放出单倍体子囊孢子
6、霉菌的有性和无性孢子主要有哪些?
无性孢子有: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芽孢子、掷孢子。
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G+形成。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7、何谓(G+C)mol% 值?它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有何应用?
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
应用: ①判别种与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程度;②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重要指标。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010f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a.png)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核人:教学院长:)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修读对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五)总学时与学分:45学时。
其中理论45学时。
2.5学分。
(六)相关课程:先修课程:医学免疫学;后续课程:发酵工程(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本课程主要学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及控制,病毒的分离、鉴定、特性、感染及控制、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规律与特性、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及物种多样性,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及微生物生物技术与产品。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学习微生物学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主要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第二版2.《医学微生物学》戚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二版3.《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杨汝德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五、理论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1.微生物定义及其类群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未来。
3.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贡献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微生物的发展历史。
熟悉微生物学的目的。
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思考题或练习题: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主要讲授内容:1.无菌技术2.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3.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稀释法4.单细胞(抱子)分离5.选择培养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1].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d4c68d6eb84ae45c3b358cd7.png)
微生物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第一章2009-10-22 19:45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一个典型的细菌可用E.coli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为2um,宽度约0.5um,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菌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如果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
它的重量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2g计,则大约109个E.coli细胞才达1mg 重。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6.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考研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
![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考研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57d272ab6529647d272852ff.png)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9食品微生物
⑤F113食品分析
⑥生物化学
⑦原料学
25
初试参考书目
859食品微生物:
1.《食品微生物学(第2版)》,何国庆、贾英民、丁立孝,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9;
2.《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复试参考书目
复试参考书目
F115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1.《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林闽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郑功成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专业及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人数
085231食品工程(专业学位)
01 (全日制)食品加工技术
02 (全日制)食品质量与安全
1.《社会保障概论》(第5版),孙光德,董克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社会保障理论》(第4版),李珍著,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7年。
860社会学理论:
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初试参考书目
819管理学:
《管理学》(第11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 ,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管理学》(第3版),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
F114公司财务学:
1.《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赵建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2.《财务管理学》(第七版)荆新、王化成、刘俊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考研参考书目
![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考研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ef7dccee102de2bd9605884e.png)
531空气调节
《空气调节》,赵荣义、范存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3版
532供热工程
《供热工程》,贺平、孙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4版
53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钟茂初,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534金融学
520港口水工建筑物
《港口水工建筑物》,韩理安,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521河流动力学
《河流动力学》,王昌杰等,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52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基础》,熬姿时代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523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陈珩,水电出版社,第2版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李光琦,水电出版社,第2版
《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版
705电路基础
《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版
70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707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509数值分析
《数值分析》,李庆扬,高等教育出版社
510专业综合
《土质学与土力学》,高大钊等,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基础工程》,王晓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511钢筋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沈蒲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沈蒲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811道路建筑材料
《道路建筑材料》,严家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ISBN7-04-011116-0
Ⅰ.微⋯Ⅱ.周⋯Ⅲ.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Ⅳ.Q93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P数据核字(2002)第033648号
策划编辑吴雪梅
责任编辑安琪邹学英
封面设计张楠
责任印制陈伟光
微生物学(第二版)
周德庆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邮政编码100009
社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传真010-********
购书热线010-********网址http://www.h e
免费咨询800-810-0598http://www.h e
经销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印刷北京民族印刷厂
开本850×11681/16版次1993年5月第1版
印张26.252002年5月第2版
字数600000印次2002年5月第1次印刷插页1定价29.00元
�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前言
本书是拙作《微生物学教程》(1993年)的新版。
该书自出版至今的近9年时间里,由
于广大同行、青年学生的热情选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扶持,年年重印,总数已近10万册。
在此过程中,还获得过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等荣誉。
为更好地跟上新世纪微生物学快速发展的步伐,以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原有的教材必须作相应的修订和提高。
本书是一本基础课教材。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础课具有作用重要、受益面广和影响深远等特点。
作者在承担本书的编撰任务时深感责任之重大,觉得不但应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马精神,而且时时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自己48年来,在学习微生物学
和从事有关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资料积累加以精选,按初学者的认知规律编织一个较佳体系,利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全面和丰富的基础知识,并努力反映前沿进展,力求达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看得懂、理得清、记得牢、用得上、学得乐。
为此,
在撰写过程中,除继续保持原教材的若干优点外,还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特色:努力保持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照顾面
而突出点”“,基础不能丢,前沿不可少”“,提高信息量和信息密度的同时,还应提高信息质量”,以及“按事物内在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来编排体系”等措施,较好地处理了内容多
与篇幅少、全面与简明、基础与前沿、历史与现状等种种矛盾,并初步闯出了自己的特色。
2. 追踪前沿:由于受知识的稳定性、学科的性质、出版周期和篇幅等所限,基础课教
材一般对学科前沿的反映均较缓慢。
本书编撰中较注意追踪前沿动态,为此,除参考多种国内外的新教材外,还注意收集专业刊物或因特网上的最新信息,例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三域学说”的新动态和《伯杰氏手册》(2000年版)的新系统等。
3. 重视数据:重要数据虽较难觅,却最为关键并最具说服力。
为此,作者在“搜炼中外,厚积薄发”思想的指导下,长期注意收集本学科中的各种重要数据、最新数据和珍贵数据,再筛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提供给读者参考。
有关例证遍及全书,因此数据较丰富也成了本书的特色之一。
4. 化繁为简:如何把多而杂的内容转化成少而精的知识是每个基础课教师和教材编撰者的重要职责。
本书作者试用了3种方式,包括尽量用自行设计的图示、表格或表解等形式把繁杂的内容网络化、条理化、简明化和形象化;采用“逐级抽提”的方式,把大量琐碎
的现象、事实加以逐级浓缩、提高,使之上升为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以及用类比、举例等方法,尽量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
基于正确理解专业名词是进行科学思维的基础,书中对每一重要名词不仅都用黑体标出,而且都注上英文并加上简明的定义,在书
后还有较详细的索引备查。
此外,对初学者较感生疏的各种符号的意义和规范表达方法也作了一一介绍,包括基因、基因表达产物、学名和菌株等,使基础课教材真正起到打好扎实基础的作用。
5.重视历史“:读史使人明智”。
除绪论中有较精炼的历史知识外,还在有限篇幅内,
·2前言
·
对合适的内容作若干简明的历史知识或人物的简介,如著名的D elft学派,HeLa细胞名称
的由来以及“伤寒玛丽”等。
6. 启发思考:在书中不同章节和思考题中,设置了不少有启发性和可供讨论的问题,
例如,关于用现代细胞工程是否能人工创造有内共生固氮体的植物细胞?人类在21世纪
能否消灭传染病?等等。
另外,为开拓思路、启发创新和引导青年发展我国的微生物学事业,书末还专门写了一篇“结束语”,内中较充分地讨论了本学科在新世纪中的任务和诱人
前景。
7. 利读易记:为使本教材尽可能达到教师易教、学生喜学和成为广大读者案头上的挚友,全书在注意内容新颖、信息密集的同时,还注意做到层次分明、图表简洁、比喻贴切、文笔通顺和叙述有情等方面。
此外,各章都写有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书末还附有150余个重要微生物学名的发音和参考书目等内容,相信这对学生的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将大有裨益。
8. 紧缩篇幅:作者在对第一版内容作了全面的更新、充实和认真删、选的基础上,使
本版在信息质量、数量和密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初版,但篇幅却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
这对广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降低经济负担应该是有利的。
编撰本书任务即将告一段落,作者由衷地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林金安编审和吴雪梅编辑长期以来的密切合作以及对本书出版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协助;感谢复旦大学教务处的领导和方家驹教授对本书编写工作的关怀和资助;感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程光胜研究员和上海杨浦区教育学院周韧刚老师为本书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感谢我的夫人、复旦大学出版社徐士菊副编审自始至终的全力支持并担任全书的誊抄、校对和统稿等大量烦琐工作;此外,还应特别感谢所有曾对《微生物学教程》(1993年版)作过推荐、评审和提过宝贵意见的同行和读者。
本书系个人独立撰写完成,其优点可能是前后思路较统一、内容不易重复、格式较为一致,但随之产生的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诸如囿于个人的学识、水平和专长,难免孤陋寡闻,甚至出现差错。
凡此种种,均赖广大师生和读者随时赐于宝贵意见。
周德庆
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
2001年10月20日
第一版前言
在踏上普通微生物学讲台的30余年间,正值该学科在我国从初创到蓬勒发展的大好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幸涉猎了国内外众多的教材,并大体领略了它的发展历程。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历史较短、发展较快、纵(指其中阐述的生物学规律)横(指其中包含的各大类微生物)交错和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楚、体系不严密、层次不分明和内容多而杂等棘手问题。
于是,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听到“看得懂、理不清、记不牢”等反映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一本理想的基础课教材,除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努力克服上述几个难点外,还有其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①让读者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牢固的“知识网络”;
②使他们获得一个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一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立体知识”;③努力启发、引导和培养他们的“战略意识”,使他们在本学科领域中能站得高一点,
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和走得前一点。
本教程的编写,实际上是对自己多年来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所作探索的一次总结。
全书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即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为主线,从细胞、分子群体水平上去讲清概念、理顺脉络、阐明规律、突出“三点”(重点、难点和“生长点”),并努力联系实际。
对其中重要的内容尽量以自
行设计或精选的简明、直观和形象化的图示、增强记忆和乐于自学等目的。
书中较有特色的80余张表解,就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行总结且有较好教学效果的部分实例。
鉴于学名的重要性及国内学生对其有陌生感甚至存在畏惧心理的现实,全书对学名的表达(采用先学名后加括中文名)、学名知识的介绍(第十一章)及思考题的安排等均作了特别的考虑。
本书宜作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等高校微生物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应将它安排在生物化学课以后学习。
考虑到一本基础课教材除应有较强的系统性、先进性、通用性和稳定性外,还应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本书所选内容在简明的前提下,没有把篇幅机械地限制在50余学时的框架内。
希望各校在选用时视具体情况加以取舍;对若干描述性及与其他学科可能发生重复等的次要内容(用小号字排印),尤应放手让学生们自学、自行整理阅读笔记或干脆不讲。
在本书的选题过程中,曾蒙国家教委所属原“微生物学教材编审小组”的支持;在编写
过程中,又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程名芬编审以及田年等同志的关心;此外,在成稿的过程中,徐士菊(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周韧�和周韧刚同志曾为全书的誊抄、校对等大量烦琐工作会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限于本人的学识和水平,书中不当甚至错漏之处恐仍难免,望广大学生和同行随时赐教,以待日后再版时改进。
周德庆
1991.9.12于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