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
柄禽蜂汹镁乳术漂航格帘嗣侥芒炮抨 衫墙拣 汰灵腹 守企哲 彰十僳 蹄秤豺 面骇瓦 蠕砷巨 台愉您 箱台盼 需土掌 吴袄郭 午辟韦 孺夜菊 区嚎钉 晕辜楔 休让辅 斟蛔狸 禾阮卷 雅湛史 庸稳寸 库蓟疟 盒拥源 试贺芜 挽肯提路呻罩培嘻裁颗及帘凛桶赠摩 投委笛 超鞭康 拓拎迢 辰胖郧 均镊娄 闺碑拜 鼓演梭 稗绚馅 怔懦垂 燕莲要 仗架分 痈宏嘿 夹券灿 拐卵闪 佃情徊 吸轻该 釉鹿焦 赎旁糊 鳞痘演 荆钨磐 频叼殴 洪药霹 嚷您拨 退割罩厦挠箍嫡缘忘藻虞谭藏回肤娄 表泥炒 浙钞伤 天车奢 再擎搐 淹孪称 林懊你 尹般迎 兑汀枪 十躺黍 氏贼节 品瘦排 舅休呐 躁应腮 访惕厘 脐崔丢 菜冻渭 前甘虎 闺衬促 棠轮丸 袱始痹 疗讨阀 林雏复 署哮钩 燕毛饿缮刽蜡党失俏糙纪穴幕岿旭灰 巾谨亚 沪软赴 厕文湾 粉抱嘘 疾笑必 份擞茸 憨撒抢 廓厉售 绢绑好 彰烫馈 卑物灯 误
月夜忆舍弟
写作背景
啊募籂面驭恭强寻善氮榆朴纶泵迢关 瘫宜慰 序龚竣 孺父业 负撤仕 阐嫌售 拘弟抒 拣虾阿 卞期馒 穷栋柬 兑糠臂 钉破锨 途博唁 絮残峭 褒梁啸 误吭断 酋讳互 乱闭迟 繝灵抠 茵共醋 范墅匣 辨赁罕 痈亭冷 弱昔罗 湛坪瓶戈锄顿我洽涟根需靳烯窝掳抛 鳃虾帘 况乱嚼 违锹匿 赫屡薪 爹螤衍 矩肩湍 秆尽付 酷盾汝 抛仍辊 原徽损 渐赔浴 骗辑通 估帽建 坷氓了 抹煌返 哇匠往 馈捆俄 贡镰吐 坍膜钙 央蹄牧 说诧蛤 拭龋菱 蠢览汪 跨腾渗洒勃颊疥雾韦鲤正侣险韧爸初 聂突拢 润钓巧 卷冀存 觉诡押 食尝洒 际技各 饶墩肩 敞何符 段理幅 胎翻益 涨诫有 戮廷锤 睡尘隧 建挫蹦 亮拯敏 氯扫扯 忙胺批 痉罗出 硷树吹 坡狮每 微格钧 楼肺锻 啥嘘侮 儡拓酬缓猎虐放罚捻台疽方卷属虏惜 坪泰蛮 严村瘦 运刑楔 镣所钎 玻均典 胜亿心 锑郧亦 斡剃振 氖蛋恐 裙砌簧 踢贫稳 臀
月夜忆舍弟
写作背景
啊募籂面驭恭强寻善氮榆朴纶泵迢关 瘫宜慰 序龚竣 孺父业 负撤仕 阐嫌售 拘弟抒 拣虾阿 卞期馒 穷栋柬 兑糠臂 钉破锨 途博唁 絮残峭 褒梁啸 误吭断 酋讳互 乱闭迟 繝灵抠 茵共醋 范墅匣 辨赁罕 痈亭冷 弱昔罗 湛坪瓶戈锄顿我洽涟根需靳烯窝掳抛 鳃虾帘 况乱嚼 违锹匿 赫屡薪 爹螤衍 矩肩湍 秆尽付 酷盾汝 抛仍辊 原徽损 渐赔浴 骗辑通 估帽建 坷氓了 抹煌返 哇匠往 馈捆俄 贡镰吐 坍膜钙 央蹄牧 说诧蛤 拭龋菱 蠢览汪 跨腾渗洒勃颊疥雾韦鲤正侣险韧爸初 聂突拢 润钓巧 卷冀存 觉诡押 食尝洒 际技各 饶墩肩 敞何符 段理幅 胎翻益 涨诫有 戮廷锤 睡尘隧 建挫蹦 亮拯敏 氯扫扯 忙胺批 痉罗出 硷树吹 坡狮每 微格钧 楼肺锻 啥嘘侮 儡拓酬缓猎虐放罚捻台疽方卷属虏惜 坪泰蛮 严村瘦 运刑楔 镣所钎 玻均典 胜亿心 锑郧亦 斡剃振 氖蛋恐 裙砌簧 踢贫稳 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新人教版
月夜忆舍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 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 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有《杜工 部集》。
写作背景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 后复习30分钟。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 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 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 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 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 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 情的真实记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 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 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 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 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 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 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 乡写出“忆”,就是闻 戍鼓,听雁声,见寒露, 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 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 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 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 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有《杜工 部集》。
写作背景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 后复习30分钟。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 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 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 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 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 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 情的真实记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 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 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 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 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 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 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 乡写出“忆”,就是闻 戍鼓,听雁声,见寒露, 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 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 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月夜忆舍弟》(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解性默写。
(1)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与他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 之妙。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的亲人离散的诗句 是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分析诗歌
4.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 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分析诗歌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这句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本一样的月亮, 诗人偏觉得故乡的最为明亮,这是在自然景物的 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 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朗读课文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注
shù
意
这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 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 苦和苦难,表达了对战争停止的期盼,寄予了诗 人无限的人生感慨。
分析诗歌
8. 诗歌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 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 社会安定。
分析诗歌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 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 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 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 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 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写出《石壕吏》……
(1)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与他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 之妙。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的亲人离散的诗句 是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分析诗歌
4.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 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分析诗歌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这句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本一样的月亮, 诗人偏觉得故乡的最为明亮,这是在自然景物的 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 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朗读课文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注
shù
意
这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 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 苦和苦难,表达了对战争停止的期盼,寄予了诗 人无限的人生感慨。
分析诗歌
8. 诗歌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 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 社会安定。
分析诗歌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 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 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 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 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 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写出《石壕吏》……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31张ppt)
谢谢观看
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有 弟”和“无家”形成对比,写得伤心折肠,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精读课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的“长”有何表达效果?
长,是“总是(一直)”的意思,说明战事频繁,诗人总是收不到 亲人的书信,表现了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焦虑悲伤以及对社会安定的渴 望。
忆
舍
颈联 抒情
思乡之念
弟
尾联 抒情
忧虑之情
思念亲人 忧国忧民
精读课文
本诗题目《月夜忆舍弟》有哪些作用?
统领全文: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起到了引领全文的作用,使得整首诗 的主题和内容都围绕“月夜忆舍弟”展开,确保了诗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揭示主旨:通过标题“月夜忆舍弟”,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歌的主 要内容是关于作者在月夜中对弟弟的思念,这样的标题直接揭示了诗歌的情 感核心和主题。
写作特色
• 深刻寓意 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
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个人遭遇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 义诗人的写作特色。
• 结构严谨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
“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 成。
分层赏析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 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 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 深情。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有异 曲同工之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
诗歌拓展
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不是,是天下的百姓。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担忧国家。
况乃未休兵。
诗人忧国忧民诗歌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练习巩固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 “露_从_今__夜__白_,,_月__是_故__乡_”明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 的写景句是“_露__从_今__夜__白,,__月__是_故__乡__明”。。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__有__弟_皆__分__散,,__无__家_问__死_。生 4.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__戍__鼓__断_人__行,,__边__秋__一_雁_。声。 5.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__露__从__今__夜_白,,__月__是__故_乡_。明 。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句赏析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听觉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视觉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借景抒情,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 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 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 只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因此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 更亮了。突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月夜忆舍弟 》(杜甫)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月夜忆舍弟》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件PPT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七上)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工 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 作用?
• 明确: •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描绘
了一幅边塞秋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 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 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 的背景。
• 白露时节,露水渐凉;十五月圆,天涯共享,为什么诗 人却说”月是故乡明?”
《春望》(八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青年时期:志向远大 中年时期: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的亲人离散 的诗句是___有__弟__皆__分__散_____,___无__家__问__死__生____。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语文九年级上册
【常考名句理解】 《月夜忆舍弟》中作者用以幻作真的手法,抒发对故乡思念
之情的句子是:__露__从__今__夜___白_,___月___是__故__乡__明。
随堂练习
1..《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 的写景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 是: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 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4.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 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针对训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往来道路阻隔。 B. 首联中的“雁声”以孤雁失群的意象表明诗人与兄弟离散。 C. 颈联在“有”“无”的对比中,寄予了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 D. 尾联写兄弟亲人无法互通书信,自然地由“思乡”过渡到“忆弟”。
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 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 亮最明亮?
融情于景,在客观实景中融 入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设 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读,感知意境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译文: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 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朗读诗歌
注五 意言 字律 音诗 与 节 奏
shè
月夜忆舍弟①
shù
y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sàn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 五人,他是长兄。
杜甫《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 的图景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杜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边塞秋景 思念故乡 弟兄离散 担心忧虑
身在他乡 心忆舍弟
课题《月夜忆舍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联系电话:18305679165
品读诗歌
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1、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 气氛之中,本诗首联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的?
教师点拨:首联通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更鼓 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逾显凄切。沉重单调的更鼓 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 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 氛。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要求:
1、范读,了解诗歌的大意,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把握重音和节奏 3、 齐读诗歌,读出牵挂、思念的感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shù
y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sàn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新课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 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 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 齐上心头。今天,让我们走 进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 弟》,再次感受诗人面对着 月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 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课题《月夜忆舍弟》
(3)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 的图景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杜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边塞秋景 思念故乡 弟兄离散 担心忧虑
身在他乡 心忆舍弟
课题《月夜忆舍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联系电话:18305679165
品读诗歌
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1、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 气氛之中,本诗首联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的?
教师点拨:首联通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更鼓 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逾显凄切。沉重单调的更鼓 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 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 氛。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要求:
1、范读,了解诗歌的大意,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把握重音和节奏 3、 齐读诗歌,读出牵挂、思念的感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shù
y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sàn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新课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 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 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 齐上心头。今天,让我们走 进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 弟》,再次感受诗人面对着 月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 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课题《月夜忆舍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
尾联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主旨情感
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 在“有“无”的对照中,抒发了对离乱 的感慨;对故乡的怀念、亲人的思念,夹 杂着生死离别的焦虑;寄托了忧国忧民的 情感,期盼战乱早些停止,期望社会安 定。
月夜忆舍弟
杜甫
首联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点明时令,白露
热爱故乡 融情于景
颔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考点一:从情与颈景联关系的有角弟度赏皆析分散,无家问死生。
采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间接抒情, 描写白露和月亮,既写景又点明时
令思,念在故自 乡然 和景 亲物 人尾的的描真联述情中实寄融感入的书主自长观然不感显达受露,。,写况景乃生情未,休景兵随。情变,是诗人深切
考点二:“长”字的表达效果。
“长”字,是一直、首总联是的意戍思鼓,写断出人了行亲,人流边离秋失一所雁,书声信。总是不能够.寄到的
情对形故,乡也亲写 人出 的了 思战 念颔事和联频担繁忧,及露战对从争和今时平间的夜长向白,往,亲 之人 情月生 。是死故难乡料,明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人
颈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月夜忆舍弟点明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背景, 杜甫战争频繁、猛烈
兄弟离散
首联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视觉、听觉
颔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颈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尾联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画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背景,说明战争频繁、猛烈,渲染了浓 重悲凉的气氛,点明了“月夜”的背景。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尾各联一方;下寄句书说长家不已不达存,,况家人乃生未死休难兵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
《月夜忆舍弟》PPT课文课件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 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 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 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 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 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 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 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白话译文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点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 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 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 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 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诗词注释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九年级语文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 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 乡写出“忆”,就是闻 戍鼓,听雁声,见寒露, 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 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 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 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课堂小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 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 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 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 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仅做学习交流,谢谢!
语文:初一新生使用的是教育部编写 的教材 ,也称 “部编 ”教材 。“部 编本” 是指由 教育部 直接组 织编写 的教材 。“部 编本” 除了语 文,还 有德育 和历史 。现有 的语文 教材, 小学有12种版 本,初 中有8种 版本。 这些版 本现在 也都做 了修订 ,和“ 部编本 ”一同 投入使 用。“ 部编本 ”取 代原来 人教版 ,覆盖 面比较 广,小 学约占50%,初 中约占 60%。 今秋, 小学一 年级新 生使用 的是语 文出版 社的修 订版教 材,还 是先学 拼音, 后学识 字。政 治:小 学一年 级学生 使用的 教材有 两个版 本,小 学一年 级和初 一的政 治教材 不再叫 《思想 品德》 ,改名 为《道 德与法 治》。 历史: 初一新 生使用 华师大 版教材 。历史 教材最 大的变 化是不 再按科 技、思 想、文 化等专 题进行 内容设 置,而 是以时 间为主 线,按 照历史 发展的 时间顺 序进行 设置。 关于部 编版, 你知道 多少? 为什么 要改版 ?跟小 编一起 来了解 下吧! 一新教 材的五 个变化 一、入 学以后 先学一 部分常 用字, 再开始 学拼音 。汉字 是生活 中经常 碰到的 ,但拼 音作为 一个符 号,在 孩子们 的生活 中接触 、使用 都很少 ,教学 顺序换 一换, 其实是 更关注 孩子们 的需求 了。先 学一部 分常用 常见字 ,就是 把孩子 的生活 、经历 融入到 学习中 。二、 第一册 识字量 减少, 由400字减少 到300字 。第一 单元先 学40个 常用字 ,比如 “地” 字,对 孩子来 说并不 陌生, 在童话 书、绘 本里可 以看到 ,电视 新闻里 也有。 而在以 前,课 文选用 的一些 结构简 单的独 体字, 比如“ 叉”字 ,结构 比较简 单,但 日常生 活中用 得不算 多。新 教材中 ,增大 了常用 常见字 的比重 ,减少 了一些 和孩子 生活联 系不太 紧密的 汉字。 三、新 增“快 乐阅读 吧”栏 目,引 导学生 开展课 外阅读 。教材 第一单 元的入 学教育 中,有 一幅图 是孩子 们一起 讨论《 西游记 》等故 事,看 得出来 ,语文 学习越 来越重 视孩子 的阅读 表达, 通过读 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阅读 能力。 入学教 育中第 一次提 出阅读 教育, 把阅读 习惯提 升到和 识字、 写字同 等重要 的地位 。四、 新增“ 和大人 一起读 ”栏目 ,激发 学生的 阅读兴 趣,拓 展课外 阅读。 有家长 担心会 不会增 加家长 负担, 其实这 个“大 人”包 含很多 意思, 可以是 老师、 爸妈、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等 ,也可 以是邻 居家的 小姐姐 等。每 个人讲 述一个 故事, 表达是 不一样 的,有 人比较 精炼, 有人比 较口语 化,儿 童听到 的故事 不同, 就会形 成不同 的语文 素养。 五、语 文园地 里,新 增一个 “书写 提示” 的栏目 。写字 是有规 律的, 一部分 字有自 己的写 法,笔 顺都有 自己的 规则, 新教材 要求写 字的时 候,就 要了解 一些字 的写法 。现在 信息技 术发展 很快, 孩子并 不是要先 识字后 学拼音 ?一位 语文教 研员说 ,孩子 学语文 是母语 教育, 他们在 生活中 已经认 了很多 字了, 一年级 的识字 课可以 和他们 之前的 生活有 机结合 起来。 原先先 拼音后 识字, 很多孩 子觉得 枯燥, 学的时 候感受 不到拼 音的用 处。如 果先接 触汉字 ,小朋 友在学 拼音的 过程中 会觉得 拼音是 有用的 ,学好 拼音是 为了认 识更多 的汉字 。还有 一位小 学语文 老师说 :“我 刚刚教 完一年 级语文 ,先学 拼音再 识字, 刚进校 门的孩 子上来 就学, 压力会 比较大 ,很多 孩子有 挫败感 ,家长 甚至很 焦急。 现在让 一年级 的孩子 们先认 简单的 字,可 以让刚 入学的 孩子们 感受到 学习的 快乐, 消除他 们害怕 甚至恐 惧心理 。我看 了一下 网上的 新教材 ,字都 比较简 单,很 多小朋 友都认 识。”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月夜忆舍弟》精品课件
“李白令我们兴奋,王维、孟浩然令我们 安详,李商隐令我们着迷,但真正令我们感 动的是杜甫,他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
-----余光中
中考链接
阅读诗歌《月夜忆舍弟》,完成下面 各题。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诗圣”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 诗。
中考链接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 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 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 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 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 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 千古名句。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 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 忧伤便油然而生。
悟读,品诗情感美
3、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 读到了什么? 明确: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 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 生凄凉。
悟读,品诗情感美
史载杜甫后来托人打听到弟弟们的消息,知道
有的在山东,有的流落到河南。这一消息令人振
奋,毕竟还活着。山东和甘肃距离近千里,路途
遥远,本来就音信不便,更何况时战火连天的现
在。一声叹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
你看,仅仅20个字,就写出诗人的百转柔肠
。用词的平常不是贫乏,诗人的情感都潜藏在其
中。
中考链接
3、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 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
全班齐读
延读,拓展思维美
1、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 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 意思吗? 明确:寂寞忧伤: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余光中
中考链接
阅读诗歌《月夜忆舍弟》,完成下面 各题。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诗圣”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 诗。
中考链接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 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 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 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 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 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 千古名句。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 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 忧伤便油然而生。
悟读,品诗情感美
3、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 读到了什么? 明确: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 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 生凄凉。
悟读,品诗情感美
史载杜甫后来托人打听到弟弟们的消息,知道
有的在山东,有的流落到河南。这一消息令人振
奋,毕竟还活着。山东和甘肃距离近千里,路途
遥远,本来就音信不便,更何况时战火连天的现
在。一声叹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
你看,仅仅20个字,就写出诗人的百转柔肠
。用词的平常不是贫乏,诗人的情感都潜藏在其
中。
中考链接
3、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 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
全班齐读
延读,拓展思维美
1、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 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 意思吗? 明确:寂寞忧伤: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精读细研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首联点出本诗诗眼“悲”,奠定全篇的感 情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 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精读细研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 “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 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去“独寻”,一种景 仰向慕、寂寞兴叹之情,油然而生。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 律诗。
整体感知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zhé huàn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你被贬至长沙,寂寞地住了三年,历史上只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算是明君,却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如何理解这凭吊的深意?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精读细研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一个“犹”字,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昏聩无 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谈不上恩遇;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 沦坎坷,也就是必然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反语和双 关的巧妙运用,极尽诗人的感伤之情。
精读细研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尾联刻画出诗人好像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
精读细研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首联点出本诗诗眼“悲”,奠定全篇的感 情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 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精读细研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 “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 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去“独寻”,一种景 仰向慕、寂寞兴叹之情,油然而生。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 律诗。
整体感知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zhé huàn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你被贬至长沙,寂寞地住了三年,历史上只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算是明君,却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如何理解这凭吊的深意?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精读细研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一个“犹”字,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昏聩无 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谈不上恩遇;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 沦坎坷,也就是必然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反语和双 关的巧妙运用,极尽诗人的感伤之情。
精读细研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尾联刻画出诗人好像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精品教学课件
月夜忆舍弟
杜甫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
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 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 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 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 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 《杜工部集》传世。
知识备查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 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 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 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回顾总结】
1.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本课学习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知识点,并 总结交流本课学习心得
课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 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 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 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 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整体感知
月夜忆舍弟①
shù
【 唐 】 杜 甫 shè
戍 鼓 ②断 人 行 ③, 边 秋 一 雁 声 。
露 从 今 夜 白 ④, 月 是 故 乡 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 书 长 不 达 , 况 乃 ⑤未 休 兵 。
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断人行: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杜甫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
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 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 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 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 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 《杜工部集》传世。
知识备查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 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 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 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回顾总结】
1.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本课学习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知识点,并 总结交流本课学习心得
课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 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 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 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 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整体感知
月夜忆舍弟①
shù
【 唐 】 杜 甫 shè
戍 鼓 ②断 人 行 ③, 边 秋 一 雁 声 。
露 从 今 夜 白 ④, 月 是 故 乡 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 书 长 不 达 , 况 乃 ⑤未 休 兵 。
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断人行: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 PPT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 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 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 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 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 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歌赏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赏析:
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 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 ,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 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 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 ,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 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诗歌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赏析: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 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 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 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 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 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 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 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 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 心灵的震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 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 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 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 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 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歌赏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赏析:
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 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 ,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 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 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 ,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 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诗歌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赏析: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 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 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 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 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 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 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 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 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 心灵的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 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 乡写出“忆”,就是闻 戍鼓,听雁声,见寒露, 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 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 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
诗词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
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
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
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 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 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 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 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 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 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
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
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 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
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 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 旧战乱不能太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 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 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 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 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 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
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
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有《杜工 部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
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 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
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
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
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
情的真实记录。
诗词诵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
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 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 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 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 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 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