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名词解释:
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
物资料。今《辞海》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甲骨文: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甲骨文,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金石: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殷、周均有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铜器分礼器与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多,乐器以钟为多)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方之说。
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
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简牍或在殷商即已出现,但出土文献显示主要集中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亦称“壁经”,相传在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今泛指古字或汉代以前的文字。
汲冢书:太康元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竹书数十车,全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文。经晋人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10余种,共75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
平石经、一字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太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240—248)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
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又名《三体石经》,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汲古阁:为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
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晚清四大藏书楼(清末四大藏书家):
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创始人瞿绍基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进士杨以增所建
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
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即杭州丁丙藏书楼,合称为全国四大藏书楼。
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版本:又称“板本”,起于宋代雕版印书,非雕版印书称写本。今天所說的版
本,包括古今所有有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地点时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书本。它囊括了以雕版印刷为主体,同时包括雕版之前的写本和之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类别,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也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同样有版本问题。)
善本:精注精校,不缺不讹,传世珍本;善本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善本的另一涵义是传世旧本、古本,因为它旧,时代靠前,所以更有可能接近古籍成书时的文字原貌。“珍本”是我们用在这一意义上比较确切的提法。
避讳: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
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避讳的两种类型:国讳(公讳)、家讳(私讳)
校勘:校勘本义为比较审定。勘,“校”的近义词,意为审查核定。把一种古
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其文字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通称校勘。
校勘学是以古籍校勘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其内容是校勘的特点、规律和方法等。
总集:总集是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是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以时代分,有古人编、近现代人编之别;以编者分,有群体和个体之别。《昭明文选》:萧统编,上起先秦,下至梁普通七年(526)。分为赋、诗、
骚、七、诏、册、令、教等38类,大致分为诗歌、辞赋和杂文三大类。选录标准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强调文质相称,把文和经、子、史分开。基于此,经书不选;诸子不选;史书只选赞、论、序、述。
《文苑英华》:宋初李昉等编。上继《文选》,从梁朝开始,至晚唐五代为
止。选录作家近二千二百人,作品近两万篇,分38类。其中以唐代作品为多。资料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收录的大批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文可以用来考订史料的得失疏漏。二是可用来辑佚、校勘;不足在于:作品选择不尽恰当。
四大古注:《三国志注》刘宋时期裴松之注
《世说新语注》梁刘孝标
《水经注》魏郦道元
《文选注》唐显庆年间李善
别集:别集是单个作家作品的合集。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刘向整
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
伪书: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书。
托名于他人的假冒著作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
子部伪书最多
四部正讹:是明.胡应麟写的一部辨伪学的专书,将辨伪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七十余种,是一部综合性的辨伪学著作.它首次提出关于作伪的动机、手段、类型等一系列辨伪学理论,在辨伪方法上提出了八种审核伪书的方法,是辨伪学的一大贡献.它从宏观上分析了伪书的范围和作伪的程度,在四部中,作伪最多的是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