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出品】第九章 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高启与明初诗歌风貌原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衍生注释:“瘗(yì)黄金”:指秦始皇在金陵埋下黄金以镇王气。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于是带五千人入洛阳,结果失败。

这里表示福运衰败。

“铁锁横江”:晋伐吴时,吴人用铁链横于江面阻挡晋军船舰,却未能成功。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以登雨花台眺望长江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既有对金陵江山形胜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感慨,又包含了对新的统一王朝的歌颂。

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昔日山河动荡、朝代兴替的深沉喟叹,也有对当下太平的欣慰。

表现手法上,写景气势恢宏,以“大江”“钟山”的雄奇来烘托金陵的壮美。

在叙事抒情方面,于历史事件的回顾中自然流出感慨,例如陈述三国六朝的兴亡,最后递进到对明王朝的兴起和四海一家的描写。

作者介绍:高启,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他性格孤高耿介,才华横溢。

元末时隐居吴淞江畔,入明后曾被朱元璋召修《元史》,任翰林院编修。

但后来因所作诗文被朱元璋猜忌,最终被腰斩,他的诗雄健奔放又清新超拔,在明诗的发展历程中有重要地位。

运用片段:1. 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明初的大一统局面,说道:“大家看啊,就像高启诗中所说‘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的建立统一了很多地区,结束了之前的战乱割据,这在当时真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变革啊。

”2. 在江南的一次旅行当中,到达南京的游客站在雨花台上望着眼前的长江,脑海里浮现出高启的诗句:“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在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流派。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呈现出明朗清新、生动活泼的特点,还体现了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将对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和主要流派进行梳理。

诗歌流派田园诗田园诗是明代前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代表作品有杨慎的《临江仙》、王夫之的《秋坪小蚓》等。

田园诗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在明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宫廷诗宫廷诗是明代宫廷文学的代表流派,主要由宫廷诗人创作。

这些诗歌多以宫廷生活、宫廷爱情为主题,体现了明代皇帝和贵族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挣扎。

李贽、徐渭等诗人的作品是宫廷诗的代表之作。

江南诗江南诗是明代前期的另一重要流派,以描绘江南风光和江南人文为主题。

这类诗歌通常具有柔婉、清丽的风格,表现出对江南地域的热爱和赞美。

文学巨匠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江南诗的杰作之一。

散文流派清明文清明文是明代前期比较兴盛的散文流派之一,它追求文字简练、意境清新,多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徐渭的《菩萨蛮》、杨慎的《临江仙赋》等。

辞赋明代前期的辞赋也颇受推崇,它注重用词精确、意境丰富,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

辞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常被用于歌颂英雄、描绘风景等。

辞赋家黄庭坚的《长恨歌》、唐寅的《水调歌头》等作品都是当时辞赋的佳作。

总的来说,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与流派的形成,展示了当时文学界的繁荣与多元。

不同流派相互影响、融合,共同为明代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

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

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

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

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

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第一节明前期诗文明代前期的诗文,包括洪武至天顺间近百年的诗文创作。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Qzd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明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总体上经历了前期的复古派与后期的新理性主义派两个阶段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形式、题材和风格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创新,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面貌。

明初的诗歌仍然沿袭了唐代的传统,表现出完全的复古派特征。

这一时期,诗人讲究以唐代为标准,推崇唐代的诗人和作品,对李白、杜甫等以及《全唐诗》的研究日渐深入。

他们力图恢复和保持唐代诗歌的风格和韵律,注重形式的严谨和笔墨的工整。

同时,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主要以山水、田园、爱情等传统的诗题为主。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刘基、戚继光等。

他们的诗歌优秀,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并且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明代中晚期的诗歌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诗人开始远离唐代的束缚,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新理性主义派的风潮。

他们注重现实主义和理性思考,并且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内心体验。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和个体困境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诗歌更具现实意义和内涵。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汤显祖、杨慎等。

他们的诗作多以反映时代矛盾和疾苦为主题,并且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和格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总体上来说,明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复古到新理性主义的转变。

受唐代诗歌的影响,明初的诗歌延续了唐代的风格和传统,诗人们以修辞繁复、用典丰富为主要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深入,明代中晚期的诗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尝试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理性主义风格,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内心的体验,赋予诗歌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明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既有传承和继承,又有创新和突破。

从复古派到新理性主义派的转变,体现出明代诗歌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变化。

这个时期的诗歌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展现了明代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诗人和作品,明代诗歌才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明 代 诗 文

明 代 诗 文

明代诗文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一、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与传统文学形式的衰微从明代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主导地位逐渐地让位于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

明代传统文学形式如此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孤独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受到猛烈的重创,他们在血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担个人对封建政权的服从义务。

魏晋和元代文人尽管也受到封建强权政治的挤压,但还有隐遁于山野之途。

明代文人则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扎”(《明史·刑法志》)。

本来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文人可以将这样的煎熬变成像《离骚》和阮籍《咏怀诗》那样的美文,可朱元璋屡兴文字狱,对有可能散布不满情绪的文人进行严厉的制裁。

于是,从明初到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就理所当然了。

从嘉靖以后,社会上的进步思想开始抬头,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也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而放松了警觉,而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放纵无忌的淫逸生活上,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其次,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但另一方面,理学自身的变化也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理学对文学最大的影响是“文道合一”观念,使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第三,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等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

与此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却获得了无限的生机,使传统文学形式未免相形见绌。

正统文人的才能只能局限在八股取试的樊笼里,而八股的体制显然不利于文人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抒发,由此造成诗文等传统文学形式的萎缩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简述明代诗歌的发展

简述明代诗歌的发展

简述明代诗歌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的诗歌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明代诗歌兼收并蓄。

明代文人广泛涉猎宋元以来的诗歌,吸取了前代诗人的精华,形成了一种丰富多样的风格。

诗人融合了唐宋以来的传统诗风,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同时也发展了新的表达方式和题材。

其次,明代诗歌注重形式的创新。

明代的诗人常常以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而在诗歌的内容和题材上也具有创新,大量引入小词小调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富有情感和音乐性。

再次,明代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明代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使得明代诗歌在内容上更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有主观性和个性化。

最后,明代的诗歌承袭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人追求文字的简洁明快,注重抒发真实情感,善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同样也很擅长表现山水景色和描写自然之美。

总的来说,明代诗歌的发展呈现了多样性和创新性,既继承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明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

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

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发展多姿多彩,尤其是诗歌、散文的创作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本文将从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的角度出发,论述这个时期文学的繁荣和特点。

一、明代文化发达,诗文兴盛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史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人口繁荣、城市繁荣、财富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文化发达,为明代诗文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的文化格局主要为华夏文明和少数民族文明相结合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汉族文化的影响依然很重要,它为明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蒙古文化、西域文化、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融,这一多元文化的结合让明代文化更加充实和多彩。

这一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发展。

诗歌的发展突破了前代文化的束缚,更加自由奔放、清新淡雅,有许多文化名家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明代文学的主要特点1. 重视情感表达明代文学形式多变,但是风格统一的主要表现就是情感的深度和表达的热烈。

明代的文学家,经常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创作中充满了对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和感悟。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自己的欣快,更包括了对别人、社会、民族的思考、关心和热爱。

2. 注重学问功力明代文人注重自己的学问功力,这种追求在文学创作中也有很好的反映。

明代的诗人、散文家可以通晓古文、经史,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学问的渗透和融合,这种学识的展现更是使文学更加深厚和丰富。

3. 摒弃陈旧的文风明代文学摒弃了前朝文学中的陈旧和僵硬,文学的创新和革新更加开始。

这种文学的素质,并不表现在语言上崭新的风格上,而是在内容创作上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反思,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呈现。

三、明代文学的风格演变1. 明朗派文学风格明朗派(又称清新派)文学风格来源于元代的淮海派和唐代的骚体诗,是明代初年形成的。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古文诗的发展
明初,由于继承了元代的文风,古文诗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诗作往往受到元代诗歌的影响,以牢骚怀旧、表达失意为主题,流露出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二阶段:骈文诗的兴起
到了明代中叶,骈文诗逐渐兴起。

骈文诗是指以骈文的格调写成的诗歌,往往具有辞章华丽、熟练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等特点。

这种诗歌在钱家才、陈维崧等诗人的努力下迅速发展,成为明代的主流诗歌形式。

第三阶段:文人诗成为主流
明代后期,文人诗成为主流。

这些诗人多为士大夫以及进士出身,他们的诗作在艺术上更加追求自由自在的表达,注重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此时的诗歌题材涵盖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情诗,又有咏史、山水田园等题材。

第四阶段:律诗的繁荣
明代末年,律诗成为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诗歌形式。

律诗以固定的格律和韵脚创作,形式严谨而统一。

同时,随着明代戏曲的繁荣发展,与之相应的律诗也蓬勃发展起来。

总体而言,明代诗歌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古文诗到骈文诗,再到文人诗的转变。

明代的诗歌在形式和题材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创
新与多样化,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明代是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明初到晚明,极端的皇权专制走向破碎的自由,严厉的禁海政策走向民间贸易的失控,官场的冷酷逐渐被丰富多彩的市场所腐蚀,文学艺术在曾经的冰天雪地上蓬勃兴起,蔚为大观,封建社会走到了末期,社会无可阻挡地向前发展。

在这277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建筑,从明初到灭亡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1368-1487)二、明代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3)三、明代后期文学万历至明亡(1573-1644)一、明初明初,朱元璋在政治上进行大肆改革,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残酷打击,以削弱这一地区的力量,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以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

明初独裁统治使人心惶惶,“胡惟庸案”“大将军蓝田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使“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当此时,朱元璋将推行伦理教化作为基本国策,诏定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力倡程朱理学形成“述朱”局面,大兴文字狱,并剥夺文人“隐”的权利:“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笞”。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杀死不效忠于他的方孝孺,灭十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标志着正统文学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实现。

明初到成化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这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以由元入明的文学家独领风骚,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文学风格整体上呈现出由乱世之文、山林之文向治世之文、台阁之文转型的趋向,这种趋向与朱元璋政权在政治上逐步实行专制统治是同步的,更与其在文化上对文人士大夫实行思想钳制是同步的。

而稍后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呈现出雍容典雅的风范,但他们的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元明清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

元明清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

元明清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元明清三朝的古典诗歌啊,简直就像是一场漫长的美丽旅行,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风景,既有温文尔雅的风骨,也有满腔热血的豪情。

咱们从头说起,元朝的诗歌,你可以说它是“雄浑奔放”的代表。

嗯,怎么说呢,元代的诗歌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许多陈旧的东西。

你看,元朝的诗歌与之前的宋诗相比,简直就是两种风格。

一边是细腻如丝的宋代词,一边是豪放犀利的元代诗。

元朝的诗人大多数都是放开手脚,不拘一格的那种,尤其是戏曲和杂剧盛行的时候,诗歌就开始展现出一种更为自由的风采。

比如元代的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感叹:简洁、深沉、直击人心,那种淡淡的秋意,连带着无尽的思乡之情,都能从其中汲取出来。

元代诗歌讲究的不是细腻的描绘,而是气势磅礴、直击内心的表达。

说完元代,再聊聊明代的诗歌。

明代可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尤其是那些有点“痞气”的诗人,仿佛都在诗歌的河流中寻找着自我。

你要知道,明代的诗歌不仅继承了元代的豪放,更多的带上了一些戏谑和幽默,甚至有点小小的“反叛”意味。

那时候的诗人呀,往往不是站在高高的学问塔楼上俯视众生,而是把自己扎进了江湖,流连忘返。

明代诗人如李时中、冯梦龙这些,尤其是冯梦龙,他的诗歌既有点儿江湖气,也有点儿市井味,俨然成了那个时代的“民谣大师”。

冯梦龙那种“随心所欲”的创作精神,既能描写风花雪月,也能讲述一些小市民的心酸与苦楚。

哎呀,说白了,明代的诗歌,就像是走在大街上的小摊小贩,热闹、真实、有点油腻,但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那种浓烈的情感就像是过山车一样,一会上天,一会儿又坠入谷底。

到了清朝嘛,清代的诗歌就有点儿别样的味道了。

清朝是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代,政权也比较强大,诗歌的创作风格渐渐变得“精致”了,甚至有点过于“装饰”了。

你看,清朝诗人尤其是康熙、乾隆时期的文人,他们的诗歌有种似是而非的精雕细琢。

简直就是“拿捏分寸”,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讲求一个“正统”与“和谐”,要写得既不低俗,又不太浮夸。

第九章明代诗文词曲

第九章明代诗文词曲

(二)北方的王九思、康海
王九思[寨儿令]《对酒》
热功名一枕蝶,冷谈笑两头蛇, 老先生到今瞧破些。 枉费喉舌,枉做豪杰,越伶俐越着呆。 绕柴门山色横斜,扫香阶花影重叠。 浊醪沉醉也,稚子紧扶者。 嗟!再休去风波里弄舟揖。
康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饮中闲咏》
【雁儿落】数年前也放狂, 这几日全无况。 【得胜令】闲中件件思,暗里般般量。
金、张第游麋鹿,王、谢宅长野蒿,都不如 手镘(màn)坚牢。
内容分析:前三句为鼎足对,具体写泥瓦匠 之勤劳,四、五句言瓦匠一生勤劳,意思深 入一层。六、七、八句整体赞扬瓦匠及其勤 劳,用封建世家大族的富贵无常反衬勤劳乃 立家之本。
(三)冯惟敏(1511~约1580)
北曲名家,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 曲中的辛弃疾。多写农民题材。对遭遇自 然灾害和官府捐税之苦的农家给予关注与
2、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能以小见大,在 平淡中见深沉,于平凡中发掘诗情画意,提高了古 文的应用价值。如 《项脊轩志》题虽写轩,实则怀 人。借一轩来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 虽笔触很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1573-1644)
一、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
唐宋派的创作
王、唐主要活动在嘉靖初年。 唐顺之《文编》 :秦汉散文,唐宋八大家的大量散文。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盛行天下。
归有光(1506—1571),号震川,有《震川先生集》. 《震川先生全集》。他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 《明文综序》),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散文类型: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杂记五十 篇是他散文的精华,最有价值和影响。
二、唐宋派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 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不满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之说,反对雕 琢和模拟、复古和僵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 的法度、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 具有自己的面目。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明代是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明初到晚明,极端的皇权专制走向破碎的自由,严厉的禁海政策走向民间贸易的失控,官场的冷酷逐渐被丰富多彩的市场所腐蚀,文学艺术在曾经的冰天雪地上蓬勃兴起,蔚为大观,封建社会走到了末期,社会无可阻挡地向前发展。

在这277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建筑,从明初到灭亡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1368-1487)二、明代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3)三、明代后期文学万历至明亡(1573-1644)一、明初明初,朱元璋在政治上进行大肆改革,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东南沿海地区加以残酷打击,以削弱这一地区的力量,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以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

明初独裁统治使人心惶惶,“胡惟庸案”“大将军蓝田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使“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当此时,朱元璋将推行伦理教化作为基本国策,诏定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力倡程朱理学形成“述朱”局面,大兴文字狱,并剥夺文人“隐”的权利:“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笞”。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杀死不效忠于他的方孝孺,灭十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标志着正统文学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实现。

明初到成化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这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以由元入明的文学家独领风骚,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文学风格整体上呈现出由乱世之文、山林之文向治世之文、台阁之文转型的趋向,这种趋向与朱元璋政权在政治上逐步实行专制统治是同步的,更与其在文化上对文人士大夫实行思想钳制是同步的。

而稍后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呈现出雍容典雅的风范,但他们的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明代诗歌发展

明代诗歌发展

明代诗歌发展明代诗歌的发展就像一场热闹又多变的大戏。

明初的时候呢,诗坛上有股子“台阁体”的风气。

这“台阁体”啊,就像是那些在朝廷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写的“官样文章”,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的,风格也是那种四平八稳、雍容典雅的,就像一个老学究在那正儿八经地说话,没什么特别的激情和个性,读起来有点像喝温吞水,没啥劲儿。

不过呢,很快就有人看不惯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了。

像林鸿、高棅这些人就开始提倡复古。

他们觉得诗歌要向古人学习,要回到唐诗那种高格调的状态。

这就好比是一群人觉得现在的衣服太普通了,要去翻老祖宗的衣柜,找那些华丽又有韵味的衣服样式来模仿。

到了明中叶,前七子登上了诗坛的舞台。

李梦阳、何景明那可是喊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响亮口号啊。

他们对复古那是相当执着,就像一群热血青年,一心想要把诗歌从那种平淡无奇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想让诗歌重新充满力量和激情。

可是呢,有时候太执着于模仿古人了,就有点像东施效颦,虽然形式上像那么回事,但总感觉少了点自己的灵魂。

然后啊,后七子又接力了。

他们也是复古派的忠实粉丝,继续高举着向古人学习的大旗。

不过这个时候呢,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冒出来了。

像唐宋派,他们就觉得不能光盯着盛唐的诗歌,唐宋的诗歌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像是有人说除了老祖宗的衣服,隔壁唐宋家的衣服款式也不错啊,可以借鉴借鉴。

再往后发展,公安派闪亮登场了。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这三兄弟可不得了。

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有点沉闷的诗坛。

他们觉得写诗就应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就像年轻人要追求个性解放一样。

他们的诗写得很随性,有时候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让大家觉得原来诗歌还可以这么写。

可是公安派发展到后来呢,有点过于随性了,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玩得太疯了。

这时候竟陵派又出来了。

钟惺、谭元春这两人想给诗歌来点新的规范,既想保留公安派那种性灵的感觉,又不想让诗歌太散漫,就像是在调皮孩子和严肃大人之间找一个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初诗文
明初诗人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其中高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因而其作品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反映当时的战乱生活。

在散文领域,宋濂与刘基成就最高。

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据《明史》记载,宋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但由于他主张创作“文以明道”,因此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但是像《秦士录》《环翠亭记》等往往不落俗套而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成就。

刘基的散文创作,与宋濂并称,其寓言散文《郁离子》往往深入浅出,寓意深刻,短小活泼,可读性强,如《卖柑者言》。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当时的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创作了一些应制、题赠、酬应的“颂圣德,歌太平”的作品,而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人称他们诗歌风格为“台阁体”。

台阁体诗是一股形式主义的诗歌创作逆流。

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茶陵诗派。

该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

逮乎元季,则愈杂矣。

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

其主张对当时的文坛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诗文流派
明代中后期诗文创作的特点是流派纷呈,它们的成就虽然远不能和小说戏曲相比,但是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在具体从事诗文创作的同时,还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甚而互相争论,形成此时诗文创作的热闹局面。

一、“前七子”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骛,卓然以复古自命”,“又与景明、帧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

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

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主张,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二、“后七子”
至嘉靖中期,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共七人的“后七子”。

他们继续高举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后七子”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明史·王世贞传》称:“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

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他们的主张,与“前七子”近似:“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
三、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盲目崇古的倾向,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在总体上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其中茅坤曾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的一些作品如《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极善于捕捉与精雕细刻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并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读来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四、李贽与“童心说”
李贽,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

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答邓石阳》)从正面肯定了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相背逆。

他甚至还以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答耿中丞》)否定了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

这些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意见,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李贽的文学主张就是所谓“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绝假纯真”,即不受外在“闻见道理”干扰的真感情;“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李贽《德业儒臣后传》)因而,天下的“至文”,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六、公安派
公安派是在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诗歌创作要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而反对前后七子以来的拟古蹈袭。

有合理的因素。

七、竟陵派
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崛起于文坛。

因其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的主张。

但是,竟陵派和公安派的文学趣味又不完全相同。

比如,公安派并不反对文学复古,他们只是不满于仿古蹈袭的做法,他们主要还是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以为“古何必高,今何必卑”(袁宏道《与丘长孺》),而竟陵派则看重向古人学习。

八、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指体裁上则不拘一格的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较为短小精练的作品。

它是晚明文坛占据着一席之地并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的作品。

“三袁”、张岱、王思任、刘侗、祁彪佳、汤显祖、冯梦龙就是其代表人物。

小品文常常感情直率,极具生活情趣,描写刻画极为细腻而且淋漓酣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当时周作人曾称赞张岱等人的小品“别有新气象,更是可喜”(《再谈俳文》)
九、复社与几社
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彼此呼应。

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也是明末文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

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但又并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

夏完淳也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师事陈子龙,深受其影响,同有声名。

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为人所称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