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非洲猪瘟疫苗与药物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研究
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是一种极具破坏性和传染性的病毒,它可以在猪中引起高热、内脏器官出血等严重疾病,致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发一种有效的猪瘟病毒疫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
目前,尽管全球各国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已经在ASFV疫苗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其针对不同血清型病毒的广谱疫苗、高效、长效、安全的疫苗仍然不存在。
下面,我们将全面分析现今ASFV疫苗研究的现状、发展和前景。
一、ASFV疫苗现有研究方向1. 传统活体弱毒疫苗(LAV)法:传统活体弱毒疫苗是通过将猪瘟病毒进行人为变异,把病毒毒力降低、致病力减弱,同时保留其免疫原性,用来刺激猪体产生免疫反应,以达到对猪瘟病毒的免疫保护。
但是,由于该方法存在病毒不稳定、制备困难、安全性难以保证等问题,且该方法容易导致疫苗株回复为高毒性株,因此并不能成为一种理想的ASFV疫苗。
2. 亚单位疫苗法:亚单位疫苗是将疫苗制备过程中所需的免疫原蛋白与抗原提取,并通过分离、纯化、配制等技术手段制成,再注射于猪体内,刺激机体產生免疫反应。
该方法的亚单位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好、毒力低、生产容易等优点,但是因临床疫苗安全性难以保证,即保护时间和强度也无法保证,同时,针对不同血清型病毒的亚单位疫苗也不具有广谱性,因此,该方法也难以成为理想的ASFV疫苗。
3. 基因工程疫苗法:基因工程疫苗使用重组DNA技术将ASFV基因敲除或改造,以制备更安全、有效的疫苗。
该方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就是抗猪瘟病毒过期不候的瘟疫特异性DNA疫苗,其构建方式为将ASFV P72、P54和CD2v基因单克隆表达,以产生virus-like particles,该疫苗在猪体内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迅速提高机体的免疫抗体反应水平。
但是,基因工程疫苗也存在:不同基因型疫苗工程困难,疫苗效价差等问题。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引言 2018年,非洲猪瘟在我国首次出现。迄今为止,全国范围
内许多地区都出现过流行。该病导致家猪高热,内脏器官严重 出血,共济失调和精神沉郁,具有极高的致死率。非洲猪瘟病 毒是引起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 属的唯一成员[1]。目前,世界各国研究者尝试采用各种类别的 疫苗对猪进行免疫,但仍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本文将从非洲 猪瘟的病原以及各类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非洲猪瘟疫 苗的成功研制提供思路。 非洲猪瘟的病原
与对策[J].生物工程学报,2018,34(12):1931-1942. [2] GAUDREAULTNN,MADDENDW,WILSONW C,etal.
AfricanSwineFeverVirus:AnEmergingDNA Arbovirus [J].FrontVetSci,2020(7):215. [3] CADENASFERNáNDEZE,SáNCHEZVIZCAíNO JM,van denBornE,etal.HighDosesofInactivatedAfricanSwine FeverVirusAreSafe,butDoNotConferProtectionagainsta
减毒活疫苗可以从自然发生的低毒力 ASFV分离株获得,
104
也可以通过删除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这种方式来减弱强毒分 离株。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可以引起宿主在感染过程中遇到的 所有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因此更加有效。但减毒活疫苗仅对 相同基因型的同源菌株产生保护作用,对异源病毒保护效果极 差。此外,其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有研究证明,这些 减毒疫苗的注射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关节炎或者出现 坏死灶 。 [4] 2.3 亚单位疫苗
目前,有研究将 ASFV抗原基因重组至活病毒载体内,以 期在猪体内产生保护作用。经大量研究发现,使用复制缺陷型 腺病毒载体、痘病毒载体以及伪狂犬病病毒都能够诱导免疫猪 产生 ASFV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但还需要进行动物实 验来确定是否具有保护作用[6]。 2.5 核酸疫感 染 过 程 中,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对宿主的保护起 关键作用。而核酸疫苗相较于亚单位疫苗来说,可以更好地发 挥细胞反应。有研究使用编码 p54/p30融合蛋白的质粒 DNA 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发现没有产生保护作用。但在编码 3种与 泛素融合的 ASFV抗原的核酸疫苗以及用含有与泛因此进一步研究 ASFV发病机理中 ASFV特异 性免疫反应的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一、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一)传统疫苗的探索在疫苗研发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首先尝试了传统的疫苗类型,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病毒灭活,使其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
然而,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复杂,灭活过程往往会破坏其关键的抗原位点,导致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佳。
减毒活疫苗则是通过对病毒进行减毒处理,使其毒力降低但仍能激发免疫反应。
但非洲猪瘟病毒的减毒过程难以控制,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因此这两种传统疫苗的研发均未取得理想的成果。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突破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工程疫苗逐渐成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新方向。
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是研究的热点。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非洲猪瘟病毒的关键抗原蛋白在体外大量表达,然后制成疫苗。
这种疫苗具有成分明确、安全性高的优点。
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团队成功表达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如 p72、p54 等,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
病毒载体疫苗则是利用其他病毒作为载体,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其中,构建重组病毒疫苗。
常用的载体病毒有腺病毒、痘病毒等。
这种疫苗能够同时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例如,有研究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腺病毒载体中,免疫猪后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
(三)核酸疫苗的潜力核酸疫苗包括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是一种新型的疫苗技术。
DNA 疫苗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基因直接导入动物体内,使其在细胞内表达抗原蛋白,从而激发免疫反应。
RNA 疫苗则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 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诱导免疫应答。
核酸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易于改造等优点,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中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有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在小鼠和猪的模型中能够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简介非洲猪瘟,又称非洲疫黄热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猪科动物,对猪的危害性极大。
该病最早在非洲被描述,后经过传播到欧洲、亚洲及其他地区。
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能通过感染病猪、瘟疫鼠和野猪等作为媒介而传播扩散,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
该病的高死亡率和易传播性使得防控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也成为全球猪业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
非洲猪瘟对于疫苗的免疫效果依然不明确,在疫情爆发后有效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各国都在加大防控力度,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情的蔓延。
1.2 非洲猪瘟疫情扩散情况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
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养猪业的重大影响。
非洲猪瘟疫情呈现出迅速扩散的特点,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猪、病死猪及其排泄物、兽医设备工具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疫情扩散的速度和范围让人担忧,不仅在非洲地区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近年来还在亚洲地区出现了多起非洲猪瘟疫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疫情的扩散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危机,造成了养猪户的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了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
由于非洲猪瘟的高度致病性和容易传播性,养猪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科研投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作努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蔓延,保障养猪业的发展和猪肉供应的稳定。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直接传播给健康猪只。
在养殖密集的环境中,病毒很容易在猪圈、运输工具等场所传播,因此直接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哎呀,说起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这可真是个让人又期待又头疼的事儿。
就拿我家隔壁的养猪场来说吧,那老板老张之前可是整天笑呵呵的,他家的猪养得那叫一个肥壮。
可非洲猪瘟一来,整个猪场都遭了殃。
看着那些原本活蹦乱跳的猪一只只倒下,老张那脸上的愁容,真是让人心疼。
咱们先来说说这研发的进展。
科学家们那可是一直在努力,没日没夜地研究。
他们从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入手,一点点地去破解它的秘密。
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实验,已经在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上取得了突破。
比如说,对病毒的基因序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就像是找到了敌人的密码本,能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
而且啊,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能够激发猪自身免疫力的物质。
这就好比给猪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铠甲”,让它们有了抵抗病毒的能力。
在实验室里,经过处理的小猪在接触到少量病毒时,竟然能够顽强地挺过去,没有发病,这可真是个让人兴奋的好消息。
但是呢,这研发的道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挑战那也是一个接一个。
非洲猪瘟病毒这家伙太狡猾了,它变异的速度那叫一个快。
这边研究人员刚找到一种对付它的办法,它就变个样,让人又得重新琢磨新的策略。
还有啊,疫苗的安全性也是个大问题。
毕竟这是要给千千万万的猪用的,要是有一点儿副作用,那可不得了。
所以在临床试验的时候,就得特别小心,要确保疫苗不仅能防病,还不能对猪的健康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这就好比给人吃药,得保证药能治病,还不能有其他的坏处。
另外,成本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研发疫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生产疫苗也得花不少钱。
要是疫苗太贵了,养殖户们用不起,那这研发不就白费劲了嘛。
就像老张的养猪场,虽然他盼着能有有效的疫苗赶紧出来,可也担心这疫苗的价格会不会太高,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
他每天都盼着能听到好消息,能让他的养猪场重新恢复往日的热闹。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虽然有了进展,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不过咱相信,只要科学家们继续努力,总有一天能攻克这个难题,让老张这样的养殖户不再担惊受怕,让咱们的猪肉市场稳稳当当的。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破坏力。
近年来,ASF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并对猪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开发有效的疫苗成为解决ASF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一、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1. 疫苗类型目前,针对ASF的疫苗研发主要集中在两种类型: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活疫苗是指使用活的ASF病毒,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改造后用于免疫。
亚单位疫苗则是利用ASF病毒的部分成分,如蛋白质等,来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
这两种类型的疫苗在研发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2. 基因组学研究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ASF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利用这些信息,科学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疫苗,并加快疫苗研发的进程。
3. 创新免疫策略除了传统的疫苗研发方法,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免疫策略。
例如,利用DNA疫苗、载体疫苗等方法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这些策略在实验室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改进。
二、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1. ASF病毒的复杂性ASF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多样的毒株。
不同的毒株间存在差异性,这使得疫苗研发变得困难。
研发一款能够覆盖所有毒株的疫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平衡疫苗研发中需要平衡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果疫苗在安全性上达到要求,但在免疫效果上不佳,那么疫苗的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
而追求疫苗的强免疫效果可能增加其安全性风险。
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疫苗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 疫苗的社会接受度疫苗对于ASF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疫苗抱有质疑和抵触情绪,导致疫苗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公众对疫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度。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威胁猪养殖业的传染病。
由于该病毒的高度致死性和易传播性,非洲猪瘟给全球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该病的传播,研究人员们一直努力寻找有效的疫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1. 传统非洲猪瘟疫苗传统非洲猪瘟疫苗一般使用活疫苗,如经过弱化的非洲猪瘟病毒。
这些疫苗可以激发猪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活疫苗的生产和使用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可能在制备和传递过程中带来潜在的风险。
其次,这种疫苗无法区分感染病毒和疫苗接种引起的免疫反应,给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带来困难。
2. 重组非洲猪瘟疫苗为了克服传统非洲猪瘟疫苗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们开始探索重组疫苗的开发。
重组非洲猪瘟疫苗通过将非洲猪瘟病毒的相关基因与其他病毒或载体结合,实现基因重组并产生新的疫苗。
这种疫苗在引起免疫反应的同时,不会导致非洲猪瘟的严重症状。
3. DNA疫苗DNA疫苗是近年来非洲猪瘟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DNA疫苗通过将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片段注入猪体,使其自身产生相关抗体。
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的亚型病毒进行定制,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4. 合成疫苗合成疫苗是近年来研究的新兴方向。
通过使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人工合成非洲猪瘟病毒的关键蛋白质,使用这些合成的蛋白质制备疫苗。
合成疫苗不需要使用活病毒,避免了传统疫苗中存在的风险。
5.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为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编辑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研究人员可以减弱其致病性,同时保留其免疫原性。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安全和有效的疫苗,有望在猪瘟的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取得进展。
传统疫苗的使用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近年来,基因重组、DNA疫苗、合成疫苗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技术为非洲猪瘟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能够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来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类健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猪产品而传播。
非洲猪瘟的爆发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一直在努力研究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对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就防控措施的实施提出建议。
一、疫苗研发目前,研发非洲猪瘟疫苗是防控非洲猪瘟的主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都在加紧研发非洲猪瘟疫苗,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已经研制出了一种高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并在实际养猪场中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研发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疫苗研发方面,我们建议各国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要加强对疫苗的临床试验,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检疫和监管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猪产品,因此加强检疫和监管是非常重要的防控措施。
各国政府应加大对生猪进口的检疫力度,严格把关进口猪和猪产品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要加强对禽畜交易市场和养猪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防疫措施,及时发现和隔离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针对检疫和监管工作,我们建议各国政府加大投入,提高检疫和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确保检疫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养猪户和养殖场主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控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让养猪户和养殖场主了解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学会正确的防疫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建议各国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向养猪户和养殖场主普及防疫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
要加强对养猪户和养殖场主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技术水平。
四、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进行防控。
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和技术,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共同推动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
针对非洲猪瘟开展的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筛选
针对非洲猪瘟开展的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筛选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猪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业的稳定发展。
目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针对非洲猪瘟开展的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筛选工作,对于控制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与非洲猪瘟疫苗相关的研究进展,以及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方法与挑战。
一、非洲猪瘟疫苗的重要性与研究进展非洲猪瘟作为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不仅会导致猪养殖产业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粮食供应不足以及社会稳定问题等一系列严重影响。
因此,开发和应用非洲猪瘟疫苗是防控这一病毒的关键措施之一。
目前,关于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抗原的筛选和免疫保护机制的探索上。
已经发现多个潜在的疫苗候选物,包括病毒表面蛋白、结构蛋白以及非结构蛋白等。
这些疫苗候选物在动物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效果,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方法针对非洲猪瘟开展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筛选方法:1. 基于疫苗病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对非洲猪瘟病毒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识别出与病毒相关的抗原基因,为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
2. 表位筛选:利用抗体反应性位点的信息,通过检测与这些位点相关的序列片段,筛选出潜在的疫苗抗原。
3. 突变体筛选:通过构建病毒基因组的突变体库,筛选出在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和蛋白,作为新型疫苗候选抗原。
以上筛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为新型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
三、新型疫苗候选抗原筛选的挑战候选抗原筛选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如下所述:1. 病毒变异性: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不同地理分布区域的病毒株变异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增加了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难度。
2. 免疫逃逸:病毒往往会通过调整其抗原结构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对疫苗候选物的选择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非洲猪瘟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是一种高度致命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对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非洲猪瘟的防控研究进展迅速,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进展。
改进疫苗技术。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深入了解其病理特征和传播途径,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多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病毒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使其在感染宿主时失去致病性,从而达到预防非洲猪瘟的目的。
还有一些疫苗候选物正在临床试验中,如果能够成功上市,将为非洲猪瘟的控制提供有力的工具。
加强动物交易和运输的监管措施。
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毒的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通过食用受感染的动物及其制品等方式进行。
加强动物交易和运输的监管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严格的动物交易和运输的管理制度,包括限制疫区动物的出栏和运输,加强对进出口动物的检疫和放行制度,提供经营动物的相关培训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并降低疫情的风险。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及时、准确地掌握非洲猪瘟疫情的发展态势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
为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病例报告和数据收集系统,包括建立猪类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提供兽医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等。
通过加强监测和报告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非洲猪瘟的猪类动物,减轻疫情的扩散风险。
第四,加强科普和宣传教育。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农户和养殖者的共同努力。
加强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养殖者和农户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理解,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
通过举办文化节、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可以提高广大养殖者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自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研发有效的疫苗一直是全球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最新进展1、基因缺失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是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删除非洲猪瘟病毒的某些致病基因,使其毒力减弱但仍能激发免疫反应。
一些研究团队已经成功构建了多种基因缺失的病毒株,并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保护效果。
2、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选取非洲猪瘟病毒的某些关键蛋白作为抗原,通过重组技术在体外大量生产。
这些蛋白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目前,一些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已经被筛选出来,并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3、活载体疫苗活载体疫苗是利用其他无害的病毒作为载体,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其中,使其在感染宿主时同时表达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
这种疫苗具有易于生产和免疫效果较好的优点。
4、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包括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是将编码非洲猪瘟病毒抗原的基因直接导入机体细胞,使其在体内表达抗原并诱导免疫反应。
虽然核酸疫苗在其他疾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中仍处于早期阶段。
二、面临的挑战1、病毒的复杂性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基因组,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这使得研发有效的疫苗变得异常困难,因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病毒的特性和免疫逃避机制,才能设计出针对性的疫苗策略。
2、免疫保护机制不明确虽然我们知道疫苗的最终目标是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但对于非洲猪瘟的免疫保护机制还存在很多未知。
例如,什么样的免疫反应能够真正阻止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问题的不明确给疫苗的研发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3、安全性问题疫苗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高毒力和强传染性,一旦猪群感染,往往会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严重影响农户的经济利益。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扩散,各国科研机构一直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就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1. 疫苗研发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高毒力和强传染性,疫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目前,已经研制出了一些候选疫苗,并通过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病毒的变异、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提升疫苗的研发水平。
2. 诊断技术非洲猪瘟的及时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科研机构对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已经研发出了一些高效的诊断试剂盒和检测试剂,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非洲猪瘟病毒,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一些新型的诊断技术,比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技术也被应用到了非洲猪瘟的诊断中,大大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 防疫措施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防疫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各国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为了有效防止非洲猪瘟的扩散,加大了对防疫措施的研究和推广。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疫控体系,包括了生猪养殖场的管理、环境卫生的改善、疫病监测和封锁等措施。
这些防疫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维护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才能够有效地防控。
目前,国际间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在非洲猪瘟的防控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项目,共同开展疫苗研发、诊断技术改进、防疫措施的推广等工作。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概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最早起源于非洲大陆,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猪或者食用感染病猪的肉或血液而传播。
在野生猪和疾病携带者的情况下,还会通过空气、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
一旦发生疫情,病猪往往会表现出发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猪皮出现皮肤出血点等症状。
目前,预防非洲猪瘟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病猪、消毒场地、严格管控疾病传播途径等。
尽管疫苗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尚无特效的疫苗可以完全预防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使得养猪户面临生产困难,还导致了市场价格波动。
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在疫情爆发前及时采取措施,是预防非洲猪瘟扩散的关键。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以及食品传播等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患有非洲猪瘟的猪只与健康猪只相互接触时,病毒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进行传播,从而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这种接触方式往往发生于猪圈、转运车辆、人为传输等场合。
间接接触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环境物体(如粪便、衣物、器具等)传播给健康猪只,使其感染疾病。
在猪场、养殖场等密集饲养的环境中,这种传播方式尤为容易发生。
非洲猪瘟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行传播。
在病毒高度扩散的场所,如猪场内猪只密集饲养、病毒浓度较高时,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感染其他猪只。
食品传播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病毒污染了猪肉、猪产品或者饲料等食品,食用这些被病毒污染的食品会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养猪户和养殖场需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措施,避免病毒传播给健康猪只,从而减少疫情的蔓延。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2022年第12期非洲猪瘟(A SF)的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 SFV ),该病是严重影响家猪与野猪的出血、热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A SF 的流行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市场贸易与流动性,导致A SFV 很容易在家猪之间传播。
A SF 严重威胁猪的健康、食品安全、国民经济和生产环境。
考虑到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和有效疫苗,A SF 控制主要基于严格的卫生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接触感染动物的数量和限制出口,但这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可以说A SF 是目前全球养猪业面临的最大威胁。
1非洲猪瘟病毒与疫苗研究背景A SFV 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双链线性D N A 病毒,基因组的大小约为170~190kb 。
A SFV 可编码约200种蛋白质,其中近1/3为结构蛋白,重要的结构蛋白p30、p54、p72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A SFV 主要对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形成威胁,其中病毒对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对致病与免疫逃避机制方面尤为重要。
A SFV 根据毒力的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中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症状感染毒株。
临床上遇到的A SF 病例大多数来自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是其典型的特点。
A SFV 是一种重要的跨界病原体,从东欧传播到亚洲,进而增加了对其他养猪生产中心的风险。
特别是从2018年8月从辽宁省沈阳市传入后,A SF 开始在中国多个省份流行,为了防控该病,截至目前已经屠宰超过百万头猪。
虽然非洲猪瘟病毒早在上世纪初就被发现,但是对于非洲猪瘟的疫苗研究却落后了近半个世纪,这可能与A SFV 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所带来的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有关联。
到目前为止,宿主保护性反应的机制还未完全确定,保护性抗原也有待确定,这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深入研究形成阻力。
缺乏针对A SF 的有效治疗或疫苗使得国内国际A SF 的防控变得复杂。
而一直以来关于A SF 疫苗研究从未间断,研制出适合猪免疫的疫苗是疫苗研发的重点,目前在科研人员不间断的努力下,一些试验性的疫苗开始表现出效果。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现状与展望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现状与展望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威胁猪养殖业的病毒性疾病,不仅能够直接危害猪只的健康,也会间接影响养殖业的利润和经济效益。
目前,针对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一直是瓶颈,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个领域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为保障猪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积极的前景。
首先,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非洲猪瘟是一种对猪只极其致命的病毒,猪只感染后往往会迅速死亡。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复杂性和可变性,疫苗研发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同时,由于非洲猪瘟是一种瘟疫性疾病,也面临着政策、法规、监管等许多方方面面的难题。
这些限制阻碍了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也给养殖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洲猪瘟疫苗重视程度的提高,针对疫苗的研发成果也有显著的提升。
目前,许多疫苗生产商和研究机构都在投入大量资源来研究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
在这个领域,各种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研发技术正在不断被应用和探究。
例如,基因工程研究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等,都为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而且,根据官方数据,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名为“华耐”的非洲猪瘟疫苗,并且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和检测认证。
未来,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首先,各种生物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和成熟,给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其次,全球范围内对非洲猪瘟疫苗的需求迫切,市场潜力巨大。
最后,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非洲猪瘟疫苗一定会有更快速、更高效、更安全的研发和推广。
总而言之,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不仅具有一定的难度,也面临很多的限制和困难。
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研究技术的深入探索,这个领域正在逐步发生积极的变化,也为猪业生产提供了无限希望和可能性。
我们相信,未来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一定会获得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推广,为我们保障猪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 现状与展望
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现状与展望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现状与展望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对全球猪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由于该病毒目前没有可用的疫苗,控制和治疗非洲猪瘟一直是兽医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主要挑战非洲猪瘟的病因是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
与其他病毒不同,ASFV的基因组非常庞大,具有复杂的生命周期,使得疫苗研发面临许多挑战。
以下是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主要挑战:1. 高度变异的病毒:ASFV存在多个亚型,且亚型之间的基因序列差异较大。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覆盖所有亚型的多价疫苗是一个难题。
2. 宿主特异性:非洲猪瘟只在猪群中传播,没有传染给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报道。
这意味着疫苗需要针对猪的免疫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3. 安全性问题:由于ASFV对猪的危害严重,任何潜在的疫苗应该确保其安全性,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或疫苗回归的风险。
二、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现状尽管面临多个挑战,许多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正在积极开展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工作。
以下是一些当前正在进行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进展:1. 基于基因工程的疫苗:许多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候选疫苗。
例如,利用重组病毒载体携带ASFV的抗原基因,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产生免疫反应。
2. 活病毒疫苗:尽管存在安全性风险,一些研究团队仍在研究活病毒疫苗。
他们试图通过削弱病毒毒力或单克隆化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3. DNA疫苗:DNA疫苗是一种不含活病毒成分的疫苗,其优势在于容易合成和保存,并且可以激活长期免疫记忆。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取得了DNA疫苗的一些进展。
4. 病毒载体疫苗:许多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利用其他已有病毒(如猪病毒或人类病毒)作为载体,携带ASFV的抗原基因,并诱导猪免疫系统产生对非洲猪瘟的抗体。
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病学与疫苗研发
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病学与疫苗研发非洲猪瘟(非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猪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
该病毒对猪类具有极高的致死性,直接威胁着猪肉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为了控制非瘟的流行,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并积极进行疫苗的研发和推广。
本文将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病学以及近年来疫苗研发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病学1.1 病原体特性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
该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不同的毒株对不同种类的猪均有感染能力。
感染猪只主要通过飞沫、粪便以及接触感染的猪只、野猪等方式传播。
1.2 流行病学特点非洲猪瘟的传播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该病毒在感染猪只后可迅速扩散,导致大规模的猪只死亡。
同时,非瘟病毒还可以通过病媒昆虫传播,增加了疫情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抵抗力,能在猪舍、废弃物、输送工具等多种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1.3 流行病学特征非洲猪瘟主要分为经典型非洲猪瘟病和非典型型非洲猪瘟病。
经典型病毒株致死率极高,死亡猪只多达100%;非典型型病毒株致死率较低,但致病率较高。
疫情主要在猪群中爆发,野猪和家猪之间也常发生交叉感染。
二、疫苗研发的现状及展望2.1 目前疫苗类型目前,针对非洲猪瘟的疫苗主要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大类。
灭活疫苗是通过将病毒灭活后注射给猪只,刺激其产生免疫力。
减毒疫苗则是通过将病毒进行减毒处理后使用,减弱病原性但仍能刺激免疫反应。
2.2 疫苗研发进展近年来,科研人员在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了灭活疫苗,其能够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
同时,减毒疫苗被研究人员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疫苗类型,其能够同时起到保护和减轻病害的作用。
2.3 疫苗应用前景尽管非洲猪瘟的疫苗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该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目前的疫苗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展及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展及挑战非洲猪瘟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疾病,对巨大的猪养殖业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和预防这一疾病的传播,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发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现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疫苗研发现状非洲猪瘟病毒属于独立的病毒分支,与其他家畜病毒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其高度致死性和传染性,使得疫苗的开发变得尤为困难。
然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通过病毒学研究,科学家们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使得疫苗研发者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抗原进行研究和疫苗开发。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利用重组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构建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在病毒基因组中插入削弱病毒致病性的基因片段来实现。
最后,以强力保护疫苗为代表的新一代疫苗平台逐渐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平台使用了先进的载体系统和免疫辅助剂,能够在短时间内诱导强大的免疫应答,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疫苗研发进展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通过重组技术将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以实现病毒致病性的降低。
这种疫苗的优点在于相对安全,能够提供长期免疫,但其疗效和持久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评估不同的重组疫苗候选物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2. 强力保护疫苗强力保护疫苗使用了新一代疫苗平台,例如腺病毒和双价病毒载体系统。
这些疫苗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诱导出强大的免疫应答,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评估这些疫苗平台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组合疫苗组合疫苗通过同时使用多个抗原,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免疫保护。
科学家们正在尝试将非洲猪瘟疫苗与其他常见猪病的疫苗进行联合应用,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保护范围。
三、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主要挑战:1. 病毒变异性非洲猪瘟病毒存在较高的变异率,不同地区和不同病毒株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00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9年36卷第2期猪群保健H E A L T H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魏 其,屈勇刚*,杨慧敏,任 敏,谷思颖,吴圆圆,于会举(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摘 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由DNA 虫媒病毒引起家猪和野猪的高病死率疾病。
非洲猪瘟病毒(ASFV)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免疫逃逸机制,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近年来,非洲猪瘟(ASF)疫情在俄罗斯等邻国扎根蔓延,间接导致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流行,对我国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疫病的防范工作,并使猪群得到有效的免疫保护,文章通过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人们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为研制有效疫苗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原学;流行病学;疫苗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U1503283)作者简介:魏其(1995-),女(汉),硕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专业*通信作者:屈勇刚(1971-),男,陕西渭南人,副教授,从事动物传染病诊断与防治研究,E-mail :quyonggang@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贸易活动的增加,引入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增大,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ASF 是一种外来动物疫病,于2018年8月在中国首次出现。
ASF 是由ASFV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患病猪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黏膜广泛出血等临床症状,具有发病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征,已对我国养猪业构成了严重危害。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该病列为法定通报的动物疫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疫病类型之一[1]。
我国作为一个养猪大国,目前还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去解决ASF 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
为了强有效地做好疫病的防范工作,更快地研制出有效疫苗,增强国民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对疫病的防范意识,文章将从非洲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更有效地防控非洲猪瘟病毒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9年(第44卷)第2期行业动态抗非洲猪瘟疫苗与药物研究进展楚品品1,谢乐新2,蒋智勇1,李艳1,勾红潮1,宋帅1,杨冬霞1,卞志标1,蔡汝健1,李春玲1*(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兽用药物与诊断技术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广州510640;2.广东省动物防疫物质储备中心,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烈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时可引起高达100%的致死率,一旦暴发,往往给受灾国家和地区养猪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自1921年在肯尼亚被首次报道以来,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该病,我国于2018年8月首次发布非洲猪瘟疫情公告。
为了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抗非洲猪瘟疫苗和药物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抗非洲猪瘟疫苗与药物已有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未来非洲猪瘟疫苗与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疫苗;药物中图分类号:S8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5⁃8567(2019)02⁃0002⁃05收稿日期:2018⁃12⁃11作者简介:楚品品(1990⁃),女,河南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微生物相关研究。
E⁃mail :931671302@ ;谢乐新(并列第一作者)(1973-),男,广东乐昌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疫苗及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李春玲(1965⁃),女,河南人,研究员,从事兽医相关研究。
E⁃mail :lclclare@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和不同时间的感染病程,从长期带毒的隐性感染到死亡高达100%。
强毒株感染后,引起高烧,严重抑郁,厌食,皮肤变红,淤血,紫绀和不协调等临床症状[1],伴有外周血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减少[2⁃3],此外有研究发现还可引起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 )[4]。
非洲猪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至今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用于预防、控制和治疗该病,一旦暴发,往往给受灾国家和地区的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非洲猪瘟的认识不断深入,对非洲猪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现就该方面做概述,以期为未来更有效抗非洲猪瘟疫苗与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1非洲猪瘟分子病毒学与流行病学概述非洲猪瘟病毒是DNA 病毒目、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是一个复杂的二十面体DNA 病毒,其基因组包括一个由两个可变的末端和一个125kb 左右的中心保守区域组成的线性双链DNA 分子,不同病毒株基因组大小不同,约为170~193kb ,编码150~167个开放阅读框[5⁃7],其中大部分阅读框来于预测,未得到证实[8]。
ASFV 基因组大且复杂,又存在可变区,使其在流行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根据其B646L 基因编码的vp72蛋白的C 端序列,目前可分为24个基因型,根据B602L 基因中央可变区(Central Variable Region ,CVR )串联重复序列,I73R 和I329L 基因间隔序列以及EP402R 和MGF505⁃2R 基因间隔序列分析,可做进一步基因分型[9⁃12]。
··2行业动态抗非洲猪瘟疫苗与药物研究进展⁃楚品品,等非洲猪瘟于1921年在肯尼亚第一次被报道,当时该病从非洲野猪传播给家猪,引起了一种死亡率为100%的疾病。
1957年之前该病只存在于非洲,此后传入葡萄牙,在1960~1995年间,蔓延至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以及巴西、多米尼加共和国、古巴等美洲国家。
2007年传入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共和国,进而影响到周边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俄罗斯等国家,2012年进入乌克兰,2013年进入白俄罗斯[13⁃14]。
我国也未能幸免,受到非洲猪瘟病毒的影响,出现疫情。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的确认,正式发布了发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非洲猪瘟疫情通告[15⁃16]。
疫情出现后,各相关部门立刻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处理、消毒等措施,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2疫苗对于传染病的防治,疫苗无疑发挥着极大的功效,有效合理疫苗的设计往往离不开对病原体特性、感染和免疫机制的深入了解。
随着非洲猪瘟病毒保护性抗原、引起的保护性反应以及对宿主感染反应的调节机制等认知的不断加深,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合理有效疫苗的开发。
一般抗病毒疫苗可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2.1灭活疫苗研究人员采用各种物理与化学方法将ASFV灭活,使其不具有感染力,仍保留抗原性。
灭活ASFV制备的疫苗,免疫动物后当机体受到强毒的攻击时,无法提供有效保护[17]。
佐剂的加入一定程度提高了灭活疫苗的效力,但即使是最新的佐剂Polygen TM和Emulsigen®⁃D与灭活苗的联合应用也只是能在实验动物体内检测到ASFV特异性抗体,并未观察到免疫保护作用[18]。
由此看来,灭活疫苗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
2.2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s,LAVs)可以引起强烈且持久的免疫应答。
随着对ASF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CRISPR⁃Cas9技术等新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ASF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成了热点。
ASFV的减毒株最初是通过在细胞中连续传代的方式获得。
实验证明,ASFV传代致弱株免疫的实验猪,在受到同源亲代强毒株感染时,产生一定的保护[19⁃20],但是对非同源毒株感染,却很难提供保护[21]。
也有研究提出,即使是相似的毒株,也可能保护失败;而明显不同的毒株,反而会产生保护[22],同源与否的界限并非那么明显。
除传代致弱外,有类天然弱毒的毒株,如属于基因I型的天然致弱毒株OURT88/3,其不仅对Ⅰ型其他毒株引起一定保护,对属于其他型的毒株也可以提供一定保护。
由此可见,此类疫苗对毒株的保护性机制可能存在其他相关性,与同源或者同型无关。
此外,此类疫苗存在一定毒性,免疫后会引起一定副作用,包括瘀斑,坏死灶,关节肿胀和肺炎等,出现ASF的慢性临床症状,甚至是再次流行。
这种固有缺陷以及引起再次流行的风险等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23]。
ASFV另一种减毒方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从基因水平进行编辑,删除相关基因获得在各个方面影响ASFV致病性、复制或者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等的突变株,从而达到减毒目的。
随着ASFV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在细胞内的复制与表达、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控等相关基因和蛋白不断被鉴定,为此类疫苗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类减毒疫苗会更安全,效力也会更好。
比如删除属于多基因家族MGF360和505的Benin97/1株(BeninDMGF)能够引起机体对亲本毒株攻毒的保护[24]。
研究表明这类基因改造的疫苗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免疫保护,比如缺失了CD2v/ EP402R基因的BA71(I型分离株)不仅可以对亲本株产生免疫保护,而且对同属I型的E75株,以及来自Ⅱ型的Georgia07株都能产生保护作用[25];缺失A224L,A238L,A276R等基因(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相关)的NH/P68株,同样对同型和不同型的毒株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保护[26]。
ASFV相关蛋白越来越多的得到发掘与认知,单个基因缺失以及多个基因联合缺失,以及CRISPR⁃Cas9等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加入,使得ASF基因编辑疫苗的开发更可靠而且更有效。
2.3亚单位疫苗除以病毒整体作为疫苗外,以特定抗原为核心,配以合适的递送系统的ASFV亚单位疫苗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尤其ASFV中可引起中和抗体的关键蛋白如p30,p54和p72等得到确认。
研究表明p30和p54中和抗体在抗欧洲株E75感染时提供部分保护[27],也有研究表明不论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的p30和p54还是p30,p54,p22和p72都不能保护机体免受ASFV强毒株的攻击[28]。
还有研究表明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的··3抗非洲猪瘟疫苗与药物研究进展⁃楚品品,等行业动态EP402R/CD2v蛋白对于同源ASFV毒株的攻击能提供一定水平的保护[29];人腺病毒Ad5载体重组表达p32、p54、p72和pp62,机体免疫后获得了良好的抗原特异性CTL反应;他们随后又将7个ASFV抗原基因(A151R、B119L、B602L、EP402RΔPRR、B438L和K205R⁃A104R)重组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发现免疫后能够诱导强烈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30]。
亚单位疫苗的设计往往多基于两个或者更多个ASFV抗原,才能引起足够的免疫保护,因此对ASFV 能够引起全面保护的蛋白的鉴定显得十分重要,此外还需要合适的传递系统。
3抗病毒药物在没有有效疫苗的情况下,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就显得十分有效,对于在病毒暴发后早期控制病毒传播十分有用。
一方面可以延长受感染猪的存活时间,以使其有更多时间产生有效的免疫;另一方面,用在疫区周围以隔离疫区,为周围可能受到感染的地区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制定防控对策。
此外,抗病毒药物与疫苗的联合使用或许可以引起更有效的免疫反应。
ASFV感染宿主后,通过粘附宿主细胞,然后内化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脱壳、蛋白合成、复制、装配和释放等一系列复制过程,产生子代病毒,任何可影响病毒复制过程的物质都有可能成为抗ASFV的药物。
ASFV复制的第一步是先粘附细胞,研究发现,多糖硫酸酯可通过所带负电荷与ASFV被膜上氨基酸链所带正电荷相互作用,抑制ASFV对细胞的粘附,进而影响病毒复制[31]。
ASFV粘附细胞后,通过内吞作用和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
研究表明,在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药物(如氯丙嗪、pitstop2和dynasore)和抑制胞饮作用的药物(如阿米洛利(EIPA)、IPA⁃3(P21激活激酶抑制剂)、细胞松弛素D)存在情况下,大幅度降低了细胞对ASFV的吸收[32]。
胆固醇也参与内吞作用,甲基β⁃环糊精能够移除质膜上的胆固醇,实验证明其也能够抑制ASFV的复制[33],此外,研究证明,胆固醇还参与ASFV内化后在核内体中的运输过程[34],以胆固醇为靶点开发抗ASFV 药物,或许可以多位点抑制ASFV的复制。
ASFV进入细胞后,利用其囊膜和内吞泡膜的融合机制将病毒释放到细胞液中,研究表明,一类被称作亲脂融合抑制子(Rigid amphipathic fusion inhibitors,RAFIs)的类似于磷脂的融合抑制剂,aUY11和cm1UY11,可以通过生物物理作用干扰ASFV囊膜和内体膜的融合,有效的抑制了ASFV体外对绿猴肾细胞和猪肺泡巨噬细胞的感染[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