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珠心算校本课程实验阶段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阶段珠心算校本课程实验阶段总结
一.实验背景
(一)珠心算发展背景
珠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千百年来主要的计算工具,在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珠算不仅有计算功能,还有教育启智功能。
上海从90年代开始就确定了以普及为目的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提高计算能力,二是开发智力,三是从数学上见到效果。2001年始将开展珠心算的宗旨定位于,“开发脑潜能,启发创新思维,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动手能力”。其手段和目标是:调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眼看、耳听、脑想、口念和双手拨珠相互配合使大脑皮层的视觉、听觉、语言、书写等重要中枢建立起联系,发挥右脑形象思维或者是表象符号系统的作用,推动左右脑开发,提高儿童综合心理能力。
上海珠协指导下的小学阶段珠心算教学经历了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课内活动课、与数学教材整合的珠心算教学实验、以幼儿阶段学过珠心算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四个阶段。
1.小学课外兴趣小组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小学开始进行了珠心算课外训练,当时主要目标是着力追求掌握珠心算这门技术,在计算上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但单一的从计算技能上教学,不断增加难度与速度,必然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从而使一部分跟不上的学生遭到淘汰。
2.小学课内活动课
1995年以《电脑与人脑》的小学课内活动课教材的开发,使珠心算教学由课外走进了课内。以课内活动课的形式整班推进,实现了珠心算教学由提高型向普及型的转变,也开始了珠心算计算功能向教育启智功能转变的探索。珠心算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同时,利用其优势,在数学学科乃至其他学科都略胜人一筹。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开发脑潜能的苗头,让我们意识到珠心算的学习虽然有它固有的价值,但如不与数学学科相结合,将不能充分发展它所蕴含着的所有的潜力。
3.与数学教材整合的珠心算教学实验
在实践中让我们意识到“充分重视在珠心算过程中开发脑潜能,同时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启发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切实的数学能力上,只有综合心理能力和数学能力提高,才能发挥珠心算的内在优势,才能体现珠心算的作用和价值。
1997—2003年,珠协与教科院合作成立了珠心算课程开发课题组,编写了《珠心算实验教材》(1-6册),在一至三年级开展了教学实验,实验进行了两轮。整套教材最大特点是能将珠算算理与笔算算理有机地结合,相互融会贯通,使之相辅相成,在关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效率、改善思维习惯
等方面给出了良好的答卷。珠心算实验教材的形成与发展,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开拓了新的途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小学一年级起学习珠心算,因为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有了加减法的基础,要擦掉原有的痕迹重新学珠心算,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况且从一年级起还要学汉语和英语,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语言,珠心算的学习也要花时间,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负担太重了些。而且由于珠心算教学内容、进度和学校面上统一的数学教学不一致,带来了评价上的困难。对于面上的普及与推广有一定难度。
4.幼儿珠心算教学的全面推进,以及以幼儿阶段学过珠心算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开发。
把珠心算列入幼儿课程开发是认识到:从珠心算对脑潜能开发看,和从珠算具有算具、教具、学具和玩具的特点上看,完全适合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摆弄,促使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协调动作。从认知上看通过具象—表象到抽象,更是非常适合。珠映像是儿童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最佳年龄4—12岁,所以从5岁开始,可以说是“黄金时机”。幼儿珠心算不仅为小学生在学前争取到了二年开发脑潜能的“黄金时机”,而且也能顺利地实行幼小衔接,并在小学数学中发挥优势。
从2005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珠心算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并开展教学实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郭启庶教授的悉心指导。
(二)校本课程发展背景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提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主要由国家及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则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分为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
学校作为浦东新区唯一的珠算实验基地,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有所建树。基于多年积累的珠心算教学经验,与珠算少儿进修学校联合,编写珠心算校本教材并于2005年开始实践。我们将珠心算校本课程定位于拓展型课程中的自主拓展课程。《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对于自主拓展课程的定义是: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珠算作为认数和计算的工具已经纳入上海数学教材中,本校本教材立足于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研究型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
珠算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珠算文化”研究作为研究型课程,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开展研究。
二. 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学校在2008届学生中选取有珠心算基础的、自愿参与珠心算校本教材实验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2008年一年级招生4个班,(1)班29人,(2)班31人,(3)班30人,(4)班32人为珠算班,1~3班学生均为随机分入各班。
根据2008年第一学期数学期中测试作为参照期初测试的依据(测试情况见下表1),确定无显著差异的(3)班和(4)班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执教教师均为有16年珠心算教学经验的佘瑛老师。
(二)课程设置
学校将珠心算课程定位于拓展型课程中的自主拓展课程,作为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目标开设课程,并编制珠心算课程教材。(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见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