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点布设及测量一般规定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5ed60d88376baf1ffc4fadce.png)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
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项目预警值报警控制值水平位移>3mm/d 或24mm 30mm项目变化量>3mm/d开挖前开挖后报警后及突发状况监测频率(1-2)次/d 1 次/3d 1次/d 加大监测频率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1.4M地面1.2M,顶面长宽20CM*20CM, 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
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
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
埋设示意图如下:图B.0.1 水平位移观测墩〔单位:mm)岩层点观测墩;(b) 土层点现测墩350地面主筋9! 2箍筋07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
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 M地面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
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
实物图如下:仪器架设: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
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
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
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
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
简述导线测量的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简述导线测量的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161095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2.png)
简述导线测量的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导线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地理测量方法,通常用于测量地面上的距离、高度、角度等参数。
下面将介绍导线测量的外业测量步骤和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一、外业测量步骤:
1、布设基准点。
在测量区域内选取两个以上的基准点,并用经纬仪等仪器测定它们的坐标。
2、设置测站。
根据需要,在基准点的周围设置若干个测站,每个测站都需要用三角板等仪器测定其方位角。
3、拉设导线。
在相邻的两个测站之间拉设导线,测量线路长度和方向。
4、测量角度。
在每个测站上,用经纬仪等仪器测量每个导线的方位角和垂直角。
5、测量高差。
在相邻的两个测站之间测量高差。
6、记录数据。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测量表格中。
二、内业计算主要公式:
1、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L = √(ΔN²+ ΔE²+ ΔH²)
其中,ΔN、ΔE、ΔH分别为相邻两个测站的高程差、东坐标差和北坐标差。
2、方位角计算公式:
tan(α) = ΔE / ΔN,其中α为相邻两个测站的方位角。
3、垂直角计算公式:
sin(β) = ΔH / L,其中β为相邻两个测站的垂直角。
4、高差计算公式:
Δh = hi - hj + Li sin(β) - Lj sin(β')
其中,hi、hj为相邻两个测站的高程,Li、Lj分别为对应的测站间距离,β和β’为两个测站上的垂直角。
导线测量需要精确的仪器和操作,通常用于土地测绘、建筑测量等领域,对于测量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国家基准点的测绘方法与精确定位技巧
![国家基准点的测绘方法与精确定位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d8fbf8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5.png)
国家基准点的测绘方法与精确定位技巧导语:国家基准点的测绘方法与精确定位技巧是现代测绘领域的重要课题。
准确测量国家基准点的位置信息对于国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灾害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测绘方法和精确定位技巧两个方面探讨国家基准点的测绘相关问题。
一、测绘方法在测绘国家基准点时,需要运用多种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
以下是常见的测绘方法之一:1. GPS测量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现代测绘中常用的定位工具。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可以测量目标点的经纬度、高程等位置信息。
GPS测量方法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全天候适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基准点测绘。
2. 大地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是指通过测量地球上两个或多个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方位角和高程差等数据,确定地球表面上各点的位置关系。
大地测量方法适用于测绘较大范围的国家基准网,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测绘系统的准确性。
3. 激光测距方法:激光测距技术利用激光器发射出的脉冲激光,并通过测量激光的往返时间来计算目标点与测量器之间的距离。
激光测距方法准确性高、适用范围广,常被用于测量国家基准点的高程。
二、精确定位技巧除了选择合适的测绘方法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精确定位技巧,以提高国家基准点的测绘精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精确定位技巧:1. 重复测量法: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然后取平均值。
通过多次测量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2. 控制点密集布设:控制点是测量过程中用于校正和验证数据的点,密集布设控制点可以提高国家基准点的测绘精度。
选择合适的控制点位置,并经过严格的测量校正,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使用辅助设备: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可以借助辅助设备。
例如,在GPS测量中,可以使用外置天线、外部电源等设备来提升GPS接收器的性能,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完成后,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差分处理、平差计算等,可以有效降低测量误差,提高测绘结果的准确度。
关于隧道拱顶沉降变形监测测量的方法
![关于隧道拱顶沉降变形监测测量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6d277dfd0a79563d1e7270.png)
关于隧道拱顶沉降变形监测测量的方法摘要:为了保障隧道的安全施工,及时掌握隧道整体的稳定情况,需要进行隧道拱顶下沉监测,它是保证不出现塌方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
变形监测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这里就介绍下一种新的方法和完整的隧道拱顶沉降的流程。
关键词:隧道变形监测点一、点位的布设点位分为基准点和监测点两种:1、基准点的布设一般基准点布设2个以上,方便日后复测检查。
1)基准点的选址起算点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沉降测量的成果,在监测工作中,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这些基准点进行保护,作为本工程长期变形监测的基准。
水准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河岸、滑坡地段以及其它可能使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2)基准点的埋设首先在选址的位置挖孔,孔深约0.5米,在孔内埋设Φ20mm长钢筋,,用混凝土浇筑加固,并刻画点号。
2、监测点的布设一般情况下,观测隧道断面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2)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观测断面,观测断面分别位于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5m;(3)隧道内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应根据地质级别确定;(4)隧道洞口若有基础换填段落,该段落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5)隧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6)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每25米布设一个断面。
常规隧道沉降变形监测的方法是,降水准尺倒立于监测点上进行测量,但这样存在以下问题:1)隧道里环境较差、光线较暗,因此观测时间较长,效率低;2)监测点易损坏,人员必须用力过猛顶住水准尺,可能会造成监测点松动,从而影响精度;3)立尺员不能保证水准尺处于垂直稳定状态。
(整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整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https://img.taocdn.com/s3/m/e409b6bb33d4b14e852468ef.png)
1 总则1.0.1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场地的沉降测量、位移测量和特殊变形测量。
1.0.3 建筑变形测量应能确切地反映建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在静荷载或动荷载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
1.0.4 建筑变形测量所用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合格。
仪器设备的检定、检验及维护,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5 建筑变形测量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采用能满足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质量要求的其他方法。
1.0.6 建筑变形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和代号2.1 术语2.1.1 建筑变形 deformation 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受各种作用力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现象。
2.1.2 建筑变形测量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 对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受各种作用力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
2.1.3 地基 foundation soils,subgrade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4 基础 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力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5 基坑 foundation pit为进行建筑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
2.1.6 基坑回弹 rebound of foundation pit基坑开挖时由于卸除土的自重而引起坑底土隆起的现象。
2.1.7 沉降 settlement,subsidence建筑地基、基础及地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移动,包括下沉和上升。
其下沉或上升值称为沉降量。
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3be208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c.png)
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以下是 7 条关于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1. 基准点的位置可得选好呀!就像你找宝藏,得挑个合适的地方埋呀!比如说,咱不能把基准点放在那些容易被破坏的地方,像什么人流量特别大的通道边上,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2. 数量也得够呀!这就好比你建房子,柱子少了能稳吗?基准点数量不够,咋能全面准确地测量变形呢?比如大型建筑,那不得多设几个基准点呀!
3. 稳定性那是超级重要的呀!就跟你站在地上一样,地要是不稳,你不就晃悠啦!基准点要是不稳定,那测量的数据还有啥准头啊!像是设在地质条件好的地方,才靠谱呢!
4. 基准点之间还得相互关照呀!不能孤立无援呀!这就像一群小伙伴,得互相配合才好办事呢!相互之间的距离要合适,才能保障测量的精度呀,这不难理解吧!
5. 保护基准点可得上心呀!这就好像爱护你的宝贝一样,不能让别人轻易破坏了呀!设置明显的标志,让大家都知道这儿不能乱动,不然不就白布置啦!
6. 做标记也得清晰明了呀!不能让人搞不明白呀!就好像给路牌写清楚方向,让人一下子就知道这是基准点,可不能模模糊糊的哟!
7. 要定期检查基准点呀!你想想,要是基准点出了问题还不知道,那测量结果不就全错啦!这就像定期给身体做检查一样重要呢!
总之,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真的非常重要,可不能马虎呀!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呢!。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解析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62e57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e.png)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5
1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强 条
1.2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使用范围
变形测量级别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主要使用范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Biblioteka 特级0.05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的变形测量
一级
0.15
01
变形控制测量
变形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沉降观测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建筑位移和特殊变形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必要时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
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宜1-2个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STEP1
STEP2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倍的距离范围内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可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3.1.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
5.3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规定
5.3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规定
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个2~3个月观测一次。
5.4 沉降观测周期
☞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1.0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ba272ec680203d8ce2f24ae.png)
J G 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3. 1. 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沉降基准点埋设的要求有哪些.doc
![沉降基准点埋设的要求有哪些.doc](https://img.taocdn.com/s3/m/ade615d2aeaad1f346933f74.png)
沉降基准点埋设的要求有哪些
沉降基准点埋设的要求有哪些呢,下面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07-2002及《建筑变形测量规程》TGT/T8-97执行的有关沉降基准点埋设规定:沉降基准点布设原则:
1)参照设计图纸。
2)布设的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
3)为了对沉降基准点进行相互检查,沉降基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三个,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3)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观测精度。
4)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5m,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
沉降观测基准点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数量三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每站高差中误差±0.3mm,闭合差±0.6mm×n0.5.
沉降基准点埋设方法:
基点埋设参照《工程测量规范》及有关变形观测基点埋设。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48de894284ac850ad024285.png)
3.1.1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1.2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1.3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3.2.2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3.2.2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mm)(mm)特等0.050.3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O.151.0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重要的基坑二等0.53.0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般的基坑三等 1.510.0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 3.020.0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1沉降监测点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2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1815e3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0.png)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一、基准点设置1、竖向位移基准点布置竖向位移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设置工作基点。
高程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基准点须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深度的2倍,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物上。
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MM三个基准点,为了测量方便,视现场情况设置基准点。
可选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标志等。
2、竖向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使用前,采用假定高程系统使用精密水准仪对三个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三个基准点高程依据。
3、水平位移基准点布点水平位移基准点应基坑变形区域以外,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4、水平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平面坐标数据以假定相对坐标系为依据,布设导线联测三个基准点,经平差后的坐标数据做为工程基准点平面已知数据。
二、监测点布置1、基坑及支护结构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
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个。
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0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个。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
2)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
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制成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
测绘基准点的建立与测量技巧
![测绘基准点的建立与测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f70369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2.png)
测绘基准点的建立与测量技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发广泛。
在进行精确测量时,测绘基准点的建立和测量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测绘基准点的建立过程以及一些测量技巧,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测绘基准点是测量的起点和参考,以其固定位置和准确数值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建立基准点时,要考虑地理环境、地质情况以及测绘任务的要求。
首先,寻找一个稳定、坚固的地质结构,以确保基准点不易移动。
其次,基准点的位置应尽可能地靠近测量区域,以便提高测量效率。
最后,根据所需精度,确定基准点的布设密度。
这一过程需要仔细的规划和实地考察,并依靠专业设备和工具来完成。
在实际测量中,为了获得准确而可靠的数据,测量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
首先,选取适当的测量设备。
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和工具。
例如,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时,要注意设备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其次,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在进行测量时,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并遵循标准的操作步骤。
同时,要注意仪器的保养和校准,及时更新设备的软件和固件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最后,对于复杂测量任务,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和方法来提高测量的精度。
例如,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交会定位法等,结合不同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综合测量,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由于测绘基准点的建立和测量技巧的应用范围广泛,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也不可忽视。
首先,基准点的建立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参考。
通过建立基准点,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减少误差的产生。
其次,测量技巧的运用可以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
准确的测量数据是各个行业决策和规划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此外,在地图制作、土地利用规划、工程施工等领域,测绘基准点和测量技巧的运用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尽管测绘基准点的建立和测量技巧的应用在实践中非常重要,但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寻找和确定合适的基准点可能会面临困难。
JGJ8_2017年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方案
![JGJ8_2017年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964ce07f1922791688e8c2.png)
3. 1. 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3.2.2 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 3.2.2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 (mm) (mm)特等 0.05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 O. 15 1. 0 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 ;重要的基坑二等 0.5 3.0 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 -般的基坑三等 1. 5 10.0 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 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 3. 0 20.0 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 1 沉降监测点 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 2 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d1bfb9e195f312b3169a54a.png)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 (mm) (mm)特等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 O. 15 1. 0 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 ;重要的基坑二等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 -般的基坑三等 1. 5 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 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 3. 0 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 1 沉降监测点 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 2 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水利工程施工监测和动态跟踪监测(第一篇)
![水利工程施工监测和动态跟踪监测(第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ce07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a.png)
水利工程施工监测和动态跟踪监测1监测内容施工监测的范围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两大部分。
地面以上监测地面沉降和地地面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和损坏。
地面以下监测顶管扰动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各种地下管线的沉降、水平位移及漏水漏气。
沟槽开挖、顶管工作坑、顶管工作坑周边建筑、顶管管线路线周边建筑、重要地下管线、桥涵作为监测的重点项目。
2监测方法1、施工开始前进行所有监测点的埋设、布置。
2、在设置监测点时,应避开各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确保不被损坏。
3、观测点定时测定,测定数据应保持连续、真实、可靠。
3监测项目设置1、为确保工程顺利的施工,做到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对本基坑安装不同的监测器,对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19)对基坑和邻近建筑物、基础设施的变形进行监测,观测精度要求不低于二等精度。
本工程自行监测的项目如下所示:(1)监测项目及频率:(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度加快;3)存在勘察为发现的不良地质;4)违反设计工况施工;5)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露;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
(3)监测控制标准本工程包含一类二类三类基坑,应根据不同基坑安全等级设置不同控制值与变化速率,做好本工程动态监测。
(4)监测项目说明1)为确保基坑顺利施工,做好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在基坑开挖及构筑物施工过程中对本基坑安装不同点监测点,对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2)根据相关规范和基坑支护的设计说明,基坑支护按一至三级基坑的要求进行设置控制值和报警值。
3)所有监测安排均应以确保基坑支护及周边环境安全为宗旨,若开挖过程中出现速率较大等差异情况时,应适当加密监测次数,并且每次监测完毕后及时整理分析测试数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88a661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d.png)
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篇一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哎呀,为啥要整这个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呢?其实很简单,就为了能让咱的监测工作又准又稳,不出岔子!你想啊,如果基准点布置得乱七八糟,那监测数据还能靠谱吗?先来说说布置的要求哈。
位置选择可不能马虎!得找那种稳定的、不容易受干扰的地方,比如远离施工震动的区域,这要是放在震动大的地儿,数据不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上蹿下跳啦?**而且基准点之间的距离要合理,一般得保持在 50 到 100 米之间,这就好比排兵布阵,间距适中才能相互照应。
**再讲讲基准点的数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少了数据不全面,多了又浪费资源。
那到底多少合适呢?这得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来定,通常来说,每 1000 平方米要有 3 到 5 个基准点,这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哟!还有基准点的标识,一定要醒目清晰,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不然找都找不到还咋监测?你说要是不按照这些要求来布置基准点,会咋样?那结果可严重啦!监测数据不准确,工程质量没法保证,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能负责?所以大家都得把这些要求放在心上,认真执行!篇二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为啥要聊这个?因为这可关系到咱们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啊!布置监测基准点,首先得考虑环境因素。
比如说,要是在地质不稳定的地方,那基准点能稳定吗?不能啊!所以得避开那些容易滑坡、坍塌的地段。
还有啊,要是周围有大的电磁场干扰,数据能准吗?**肯定不准!所以要远离这些干扰源。
**在数量方面,也得有讲究。
要是监测的区域比较小,基准点却弄了一大堆,那不是浪费资源吗?可要是区域大,基准点又太少,那能监测全面吗?**不能!一般来说,小型监测区域基准点不少于 5 个,大型区域不少于 10 个。
**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也很重要哦。
太浅了容易受地表活动影响,太深了施工难度又大成本又高。
那多深合适呢?根据地质条件,通常要在 1 到 2 米之间。
沉降观测规定事项
![沉降观测规定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1bc9d7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f.png)
沉降观测应遵循的规则一、基准点的布设1、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并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的位置。
在建筑区内,基准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
观测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
2、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或称水准点)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水准基点。
如水准点与观测的距离过大,为保证观测的精度,应在建筑物或构造物附近,另行埋设工作基点。
3、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不应埋设在道路、仓库、河岸、新填土、将建设或堆料的地方以及受震动影响的范围内),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间距为30~50m,水准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
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水准点。
二、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高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测点宜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三、观测标志基准点标石可选岩层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等。
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一般不宜少于15天。
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墙柱应采用螺栓式标志,设备基础采用盒式标志。
严禁使用钢筋头等简易标志。
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的变形并结合地质情况确定。
测量宜采用精密水平仪及钢水准尺,对第一观测对象宜固定测量工具和固定测时人员,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
测量精度宜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
四、观测周期及观测时间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76b3b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8.png)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一、引言水准测量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用于确定不同地点之间的高差差异。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国际上广泛采用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测量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测量设备的要求1. 水准仪水准仪是进行水准测量的主要设备,它应符合一定的精度要求。
在一二等水准测量中,要求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其精度应达到国际标准要求。
2. 测量杆测量杆是用来测量高差的工具,应具备一定的刻度精度和防护措施。
在水准测量中,测量杆应满足国际标准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三角架三角架是支撑水准仪和测量杆的重要设备,其稳定性和高度调节功能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二等水准测量中,要求使用稳定性良好的三角架,并确保其高度调节功能可靠。
三、测量过程1. 设定基准点水准测量的第一步是设定基准点,即选取一个已知高程的点作为起点。
基准点的选择应符合规范要求,并应使用基准点检查仪进行验证。
2. 建立测量网在测量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测量网,确定测量点的布设位置。
测量网的布设应均匀、合理,避免局部高程差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3. 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网的布设,使用水准仪和测量杆进行测量。
每个测量点应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
同时,要进行后视和前视观测,以检查测量的准确性。
4. 数据处理完成测量后,需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出各个测点的高程值。
数据处理的方法应符合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并且要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计算。
四、误差控制为了确保水准测量的准确性,需要进行误差控制。
误差控制包括仪器误差、环境误差和人为误差等方面。
在测量过程中,应定期检查仪器的精度,避免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五、质量控制水准测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测量工作,需要严格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包括测量设备的校准、数据的验证和测量过程的标准化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准点布设及测量一般规定
1.基准点是进行建筑变形测量工作的基础和参照。
对基准点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在建筑变形测量全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可靠。
因此,应特别重视基准点的位置选择,使之稳定、受环境影响小,并且可以长期保存。
2.基准点布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期变形观测的统一、可靠基准。
基准点检测、复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可能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确保每期变形测量成果的可靠性,每期进行监测点观测前,应先进行基准点的检测,当检测结果怀疑基准点有可能发生变动时,应立即对其进行复测。
对基准点进行定期复测,复测时间间隔应根据点位稳定程度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等确定。
实际上,很多变形测量生产实践中,当基准点数不多,观测比较方便时,每期观测监测点时一般也同时进行基准点之间的观测。
3.建筑变形测量的类型可分为沉降和位移两大类,前者需要设置沉降基准点(也称高程基准点儿后者经常也需要设置位移基准点(也称平面基准点)。
对一些应用而言,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技术(如 BDS、 GPS 等)可以同时测定三维变形,此种情况下宜设置同时满足本规范关于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要求的基准点。
若不能设置这样的基准点,则应分别设置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
4.设置工作基点的主要目的是为方便较大规模变形测量项目的每期作业。
由于工作基点位置距待测建筑一般较近,因此在每期变形观测开始时,应先进行工作基点与基准点的联测,然后再利用工作基点进行监测点的测量。
5.基准点测量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联测的目的是进行基准点的稳定性
检查分析,并为测定监测点提供支持。
对四等变形测量,由于规范规定的精度较低,此时基准点测量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联测的精度应高一个等级(即采用三等精度) ,这样的精度在实际作业中也不难实现。
对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变形测量,采用不低于所选沉降或位移观测的精度等级即可。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