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枢神经系统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27915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d.png)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的概述1.1 引入: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1.2 内容: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义、位置和作用,以及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1.3 活动: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1.4 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其组成。
第二章:脑的组成与功能2.1 引入:介绍脑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脑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性。
2.2 内容:讲解脑的组成(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功能及其分工。
2.3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脑各部分的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脊髓的组成与功能3.1 引入:介绍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脊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3.2 内容:讲解脊髓的组成、功能及其与大脑的联系。
3.3 活动:学生观察脊髓的模型或图片,了解其结构特点。
3.4 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脊髓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其组成和功能。
第四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功能4.1 引入: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的调节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
4.2 内容: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原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4.3 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情境下的调节作用。
第五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治疗5.1 引入: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健康。
5.2 内容: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疾病。
5.3 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案例,分析其病因、症状和治疗策略。
第六章: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6.1 引入:介绍大脑皮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好奇心。
6.2 内容:详细讲解大脑皮层的分区、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
6.3 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功能。
6.4 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大脑皮层功能的小海报。
【公共】神经生物学 第三章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公共】神经生物学 第三章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b81be22453610661ed9f4b5.png)
2.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骨骼肌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2)兴奋收缩偶联
生物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相伴随的事件。
3. 骨骼肌的机械收缩
(1).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肌肉单收缩呈现等级性,但单条肌纤维收 缩符合“全或无”,收缩无等级性。
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人的随意活动是由不同程度强直收缩所构成的。
多巴胺循环通路经常和5-羟色胺通路在一些点上出现 交叉和融合,这两种通路可能会同时对某些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多巴胺与探索、外向、追求愉悦的行为有关,而5羟色胺则与抑制有关。这两个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互相平衡。 一些药物可以作用于5-羟色胺系统,包括三环类抗抑 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抑制剂。这些药物被用于治疗 很多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心境和饮食障碍。
四、骨骼肌的收缩
1. 骨骼肌的功能解剖和超微结构
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含有肌 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骨骼肌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 粗肌丝和细肌丝
2、肌膜:肌细胞膜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又称T小管可将 肌膜的兴奋迅速同步地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质网 ★结构:是肌纤维内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形成 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又称L小管; 终池 (terminal cisternae);三联体(triad )
5-羟色胺(5-HT)
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脑 内5-HT具有广泛的功能,参与情绪调节、饮食、觉醒-睡 眠周期、痛觉、体温、性行为、梦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 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5-羟色胺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缓和调节我们的反应。适 当的5-羟色胺的水平可以使饮食行为、性行为和攻击行为 等处于很好的控制之下。 如果大脑中的5-羟色胺循环通路受到损伤,会发现自 己对脑子里的每个念头和冲动都会付之于行动,使机体表 现得过分活跃:情绪不稳定、好冲动以及对环境过度反应 常常和5-羟色胺的活性极度降低联系在一起,攻击性行为、 自杀、过度饮食和活性降低有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01fca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4.png)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要神经系统之一,它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本文将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
1.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的灰质层,由数十亿神经元组成。
它是大脑的主要功能区之一,控制人类的思维、感觉、记忆、学习、语言和运动等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左右两半球,分别控制身体的对侧部分。
2. 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后部,主要控制身体的协调和平衡。
它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并将其与运动指令结合起来,从而使身体的运动更加流畅和协调。
3.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脊柱内。
它负责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和运动指令。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它们组成了脊髓的神经元网络。
4. 神经元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是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细胞。
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细长的轴突和许多支持轴突的树突,以及一个细胞体。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神经元网络。
5.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的连接点。
它由一个轴突末梢、突触间隙和一个接收神经信号的树突或细胞体组成。
突触可以是兴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它们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神经信号。
6. 神经传递物质神经传递物质是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常见的神经传递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GABA 等。
神经传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调节至关重要。
7.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位的调节和控制。
它通过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和神经传递物质来实现。
神经调节对于身体的正常运作和适应环境变化至关重要。
8. 感觉神经感觉神经是负责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的神经元。
它们将感觉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类能够感知外界刺激。
9. 运动神经运动神经是负责控制身体各部位运动的神经元。
它们将运动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肌肉和其他运动器官,从而使身体能够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https://img.taocdn.com/s3/m/cb79f83d83c4bb4cf7ecd1e0.png)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与中枢兴奋过程基本相似。 如抑制的发生需要外来刺激的作用,抑制有不同 的深度、也能扩散、集中、总和作用和后作用等。
中枢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基本神 经活动,表现为某些反射活动减弱或遏止的作用。 所以,抑制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息或休息,而是与 兴奋过程相对立的主动的神经活动。 中枢内的同一个神经元,在一种情况下进行兴 奋活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进行抑制活动,即 两种活动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扩散
当机体的某些反射发生时,另一些与他们有协同作 用的反射也常常同时发生,互相加强,形成一个总的协 同性活动。 发生机理是中枢内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辐散式的兴奋 性突触联系。
反馈
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环形突触联系, 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优势现象 某一反射中枢因受到较强刺激而发生兴奋 时,它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占着优势,在一 定时间内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优势兴奋灶。他将 抑制其他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并把这些反射 中枢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
脑干(延髓、桥脑、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延髓 网状结构的内侧腹部和它的后行纤维 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 这一系统兴奋时,能抑制骨骼肌的牵 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下降(后 行抑制作用、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后的行易化系统:延髓网状
结构外侧背部向桥脑、中脑延伸至间脑腹 侧的结构和它的后行纤维。他能加强骨骼 肌的牵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升高 (后行易化或后行加强作用、易化区或加 强区)。
中枢突触传递特性
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化学介质释放、扩散、作用后 膜 总和作用:若干个传入冲动在时间、空间 总和,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 电位。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0ad81bb3b3567ec112d8acb.png)
.
前庭蜗(位听)神经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属躯体感觉性神 经。
.
二、有些脑神经只与运动有关
• III. 动眼神经 • IV.三叉神经 • VI.展神经 • XI.副神经 • XII.舌下神经
.
脑干的生理功能
• 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区域,脑干有维持维持 生命活动的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 吸中枢、吞咽中枢等,如遭损伤会危及生 命。
• 1.各种感觉信息的传入(视、嗅除外) • 2.各种运动指令的传出 • 3.正常呼吸、循环(生命中枢) • 4.脑桥为头面部的感觉、运动的输入、输出
.
脊髓
•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连延髓,下端终于第 一腰椎高度。脊髓中央是神经细胞集中的 部位,叫灰质,这些神经细胞有些与感觉 有关,有些则直接与躯体运动有关。运动 神经细胞有病变,就会引起它们所支配的 肌肉瘫痪,如小儿麻痹症。脊髓周围是向 上和向下的神经纤维传导束,这些传导束 如受损,与高级中枢的联络就中断,也会 发生瘫痪和感觉障碍。
• 5.视野改变
.
颞叶功能
• 1.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 2.感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 3. 嗅觉中枢 • 4.高级神经活动(记忆、联想、比较等) • 5.边缘系统、精神活动
.
颞叶损害表现
• 感觉性失语(wernike失语) • 命名性失语(喝水用、茶杯) • 颞叶癫痫 • 幻觉 • 精神症状(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
.
额叶的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a7aab87d0d233d4b14e69f8.png)
颈段 8节(C1~8) 胸段 12节(T1~12) 腰段 5节(L1~5)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骶段
5节(S1~5)
脊N
传出N
组织学
胞体
神经元
髓鞘
树突
突起
轴突 + 施万C 有髓 神经纤维 无髓
中枢N:灰质 神经核 胞体 周围N:神经节 神经元 中枢N:白质 突起 传导束 周围N:神经
• 神经系统的演化: 从简单到复杂:结构、功能 • 神经系统的发生: 古皮层 旧皮层 新皮层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一、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 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 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 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 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前角外侧群
前角内侧群
后角 1)后角边缘核 与痛觉有关 2)胶状质 3)后角固有核: 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 至丘脑——脊髓丘脑束。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边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中间带 1)胸核:
3)中间外侧核: 在侧角内(T1~L3段),与内脏 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 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 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 4)骶副交感核: 2)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 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 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胸核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2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2](https://img.taocdn.com/s3/m/3a5b984ced630b1c58eeb517.png)
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角细胞。 ⑩ 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结构,与前角
细胞联系,调节肌张力。
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中继站,能把冲动传导到高级中枢和效应 器:
脑→脊髓→效应器 感受器→脊髓→脑 2、反射机能: 浅反射、深反射和内脏反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大多数脊神经组成了三个主要的神经丛,即颈丛、 臂丛和腰骶丛。
颈丛:起源于C1-C4脊神经,其分支支配舌骨的 肌肉,以及颈部和头后部的肌肉。颈丛一个中央的 分支是支配横膈膜的膈神经,与呼吸的调节有关。
臂丛:起源于C5-T1脊神经,形成5个主要的神 经分支,分布支配上肢和肩部肌肉。
12 对脑神经记忆口诀:
1嗅、2视、3动眼; 4滑、5叉、6外展; 7面、8听、9舌咽, 10迷、11副、12、舌下泉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 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基 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前端粗、 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 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
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 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
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
分 子 层:水平细胞,水平纤 维, 星形细胞。
外 粒 层:星形细胞,小锥体 细胞。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8b87b5ac5da50e2534d7f37.png)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第三章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第三章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https://img.taocdn.com/s3/m/18c9ec7c2f60ddccda38a0fd.png)
第三章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第一节中枢神经递质的概念在化学传递中,虽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只相隔20 nm左右,但由于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缺乏电的兴奋性,因此突触前膜的电变化不能直接传导至突触后膜,必须通过化学物质的媒介,才能将信息传递至突触后的细胞,这种起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神经递质主要在神经元中合成,并贮存于突触体内,在冲动传递过程中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随着脑内化学传递过程的深入研究,了解到脑内许多结构含有多种不同的神经递质或神经激素。
同一种神经递质在不同的神经核团中又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神经递质之间又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目前已知在同一个神经元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
由此不难看出这将给研究中枢神经递质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中枢神经递质研究的历史只有短短20多年,但是它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应用左旋多巴胺(L-dopa)能改善帕金森病,在理论方面,它对阐明人类脑的高级功能,如学习与记忆,睡眠与觉醒以及行为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有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老年痴呆症,就是提高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平。
一、中枢神经递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许多化学物质,但作为神经递质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生物合成这是最重要的标准。
在神经元内有专一的合成递质的酶系统,如胆碱能神经末梢有胆碱乙酰化酶(ChAc),肾上腺能神经末梢存在着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脱羧酶(AADC)和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等。
2、囊泡贮存神经递质通常贮存于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囊泡中,这可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所破坏。
3、释放神经冲动到来时,神经末梢内合成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
4、作用于受体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在突触后膜或突触前膜的受体上。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灭活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效应后通过灭活机制迅速终止生理效应,以保持突触传递的灵活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01622276c66137ef06191a.png)
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 导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ppt课件 13
第三级 神经元
丘脑外 侧 核
第二级 神经元
延髓
第一级 神经元
躯 体 四 肢 意 识 性 本 体 感 觉 传 导 通 ppt路 课件
14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易化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网状脊髓束抑制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用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加强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⑶ 牵涉痛(referred pain) ①定义: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 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
部 位
心 心前区
左臂尺侧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兰尾 上腹部
或脐区
②机制:
Ⅰ.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 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 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 角N元→痛觉错觉。
38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低位的反射中 枢。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 活动。 脊 动 物:脊髓第五颈节段以下横断(保留膈 肌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中枢离断的动物,来 研究脊髓功能。
人解习题解答--神经系统
![人解习题解答--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e52f52b27d3240c8447ef70.png)
第三章神经系统(128)3.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
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11.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5. 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
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
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3_张铭2009
![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3_张铭2009](https://img.taocdn.com/s3/m/5436f59251e79b896802264e.png)
* 痛觉的分类: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快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皮 肤 躯 痛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体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痛 深部痛 疼痛与慢痛相类似 内脏痛 以空腔脏器壁受刺激产生的疼 痛为主,表现为“钝痛” 体腔壁痛 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产生的疼痛, 性质与躯体痛相类似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投射特点:
Ⅰ.交叉支配: 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Ⅱ.倒置安排: 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皮层投射区的大小 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 如:舌和拇指的投射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2.第二感觉区 位置: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感觉特点: 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 糙;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①双侧性投射; ②分布正立而不倒置, 有较大的重叠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6)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常伴随一系列生理功能 变化,包括植物性功能的变化和躯体运动功能的变 化,称为情绪的生理反应。 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形式,如发怒时 会出现心率增快、动脉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瞳孔 变大、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反应,同时还会 出现肌紧张加强、运动增加,甚至大吼大叫等躯体 行为反应。 (7)边缘系统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二. 感觉传入途径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四)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构成丘脑-皮层投射,决 定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与感觉功能(除嗅觉外)
1、丘脑的核团
中枢神经系统及功能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及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9abad1a32d7375a51780a7.png)
破坏脑桥的兰斑核,致睡眠障碍。其含大 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睡眠与觉醒的交替,是中枢神经正常活动 的重要部分,两者保持平衡。
完整版ppt课件
32
三、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 1、脑电波类型: α波:8~13次/秒; β波:14~30次/秒, 快波 θ波:4~7次/秒; δ波:0.5~3次/秒, 慢波 闭眼安静时出现α波; 兴奋时出现低振幅的β波; 睡眠时可出现β、θ和δ波。
第三章要求: 1、掌握基底神经节构成与功能、BBB; 2、了解人脑基本结构与功能; 3、了解脊髓基本结构; 4、了解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
完整版ppt课件
40
功能:
记忆,情感及促发 动作中枢。
完整版ppt课件
8
c.纹状体(striata): 大脑半球中间,含大量乙酰胆碱能神
经元。与中脑黑质组成神经基底核(节) (basal nuclei ganglia)。
功能:协调躯体运动。
完整版ppt课件
9
d.内囊(internal capsule): 纹状体与丘脑间的传导束称内囊。 功能:传导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之间的 感觉与运动神经讯息。 脑中卒(stroke): 脑血栓压迫使大脑中动脉内囊支破裂, 传导束受损,引起对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 丧失,半身不隧(中风)。
stimuli, releasing factors sends orders to pituitary.
The pituitary is merely an Manager. -Pituitary controls the other organs and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第三章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第三章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f4f841fc14791711cd7917d0.png)
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
Ca++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蛋 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图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 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Ca++。
三、骨骼肌收缩全过程(兴奋-收缩耦连)
1.兴奋传递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体表感觉区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 1.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 2.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 • 3.脊休克 • (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 主要对肌紧张的调节 • (三)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 维持姿势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Βιβλιοθήκη (四)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疲劳性。 •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 1.无髓纤维:连续而均匀的传导。 • 2.有髓纤维:跳跃传导。 传导速度快,节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
•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 神经系统解剖 • 神经系统功能
教学目标
• 熟悉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 了解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 掌握神经发射活动的特征 • 掌握脊髓和脑的系统解剖结构 • 熟悉神经系统的功能
2.受体的类型
(1)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2)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
受体、G蛋白、效应器
三、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
(一)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机体在中枢神 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 应答
(二)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膝跳 反射
(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后放
生理学讲义3-1
![生理学讲义3-1](https://img.taocdn.com/s3/m/1baa14067cd184254b3535c0.png)
• 这种电突触传递有助于 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 步性放电。
4. 非定向突触传递
交感节后纤维
副交感节后纤维 (曲张体)
二. 突触传递的电生理研究
1. 突触传递
突触前 神经动 作电位 兴奋-分 泌耦联 突触间隙 突触后 电生理 学变化 神经递 质释放 递质与受体 相互作用
突触传递过程的图解Fra bibliotek• 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3.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长时程增强 (LTP)
• 长时程抑制 (LTD)
三.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1. 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 单胺类:多巴胺(DA), 肾上腺素(Ad) , 去甲肾上 腺素(NE), 5-羟色胺(5-HT) , 组胺(H)
屈肌 运动 神经 纤维
伸肌运动 神经纤维
屈 肌
伸 肌
屈肌运动 神经元
伸肌运动 神经元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PSP 的形成机制: IPSP 是突触后膜对某些小离子(包括K+, Cl-, 尤其是Cl-, 但不包括Na+)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神经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
IPSP
有 有 抑制性
Na+, K+ 通透性↑, 部分小离子通透性 以 Na+为主 ↑, 以 Cl-为主 去极化局部电位 超极化局部电位
神经-肌接头(N-M), 神经元-神经元(N-N)突触 异同点
N-N
定义 递质 电位变化 递质释放量 兴奋传递 N + 突触后膜 兴奋, 抑制 EPSP, IPSP 少 不一定 1:1
神经系统的功能范文
![神经系统的功能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66638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c.png)
神经系统的功能范文神经系统是人类或其他动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以便动物可以对外部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信息。
它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调控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和感知: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输入信号,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它对感官刺激进行处理和解释,并产生对环境的感知。
2.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调节身体的运动。
它接收来自运动神经元的信号,协调和控制肌肉群的活动,以实现人体各个部位的精确和协调运动。
3.认知和记忆:中枢神经系统支持认知功能,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理解。
它通过不同脑区之间的神经元网络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存储,形成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4.情绪和行为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和表达。
它通过释放和调节神经递质来调节情绪状态,并对情感反应和行为做出调控。
5.自主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还参与调节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心率、呼吸、消化、分泌和血压等身体的自动调节机制。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它们负责传递和传导信号,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其他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传导:周围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传导神经信号,将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命令和信息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2.神经调节:周围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和控制神经传导的速度和强度来调控身体的功能。
例如,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来调节器官的功能。
3.骨骼和肌肉控制:周围神经系统通过支配和控制骨骼肌和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调节身体的姿势、运动和内脏器官的功能等。
4.感觉感知:周围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给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和解释。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https://img.taocdn.com/s3/m/0cb53d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1.png)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中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整合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1.感觉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疼痛、味道等。
感觉神经纤维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形成感觉体验。
2.运动功能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实现生物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运动神经纤维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收缩或分泌反应。
3.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使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4.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参与思维、记忆、语言、情感等高级心理活动。
大脑皮层是认知功能的关键部位,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语言、记忆、情感等功能的集成。
5.生殖功能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生殖功能的主要调节途径,神经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影响生殖细胞的和性腺的发育。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认知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等,各功能区协同工作,实现各种生理功能。
2.间脑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
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传递站,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心,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
3.中脑中脑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等结构。
中脑参与调节运动、姿势、视听等功能,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系统除神经元细胞 外,脑和脊髓的一半容量为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的10 倍。 7、脑的血液供应、血脑屏障和脑脊液: ⑴.血液供应 两对颈动脉和两对椎动脉供血。 脑重为体重的1/50,供血量为心输出量的 ~1/15。耗氧量为全身的20%。
⑵.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
第三章要求: 1、掌握基底神经节构成与功能、BBB; 2、了解人脑基本结构与功能; 3、了解脊髓基本结构; 4、了解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
b.海马(hippocampi): 大脑半球内侧面。 功能: 记忆,情感及促发 动作中枢。
c.纹状体(striata):
大脑半球中间,含大量乙酰胆碱能神 经元。与中脑黑质组成神经基底核(节) (basal nuclei Ganglia)。 功能: 协调躯体运动的皮层下中枢。
d.内囊(internal capsule): 纹状体与丘脑间的传导束称内囊。 功能:传导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之间的 感觉与运动神经讯息。 脑中卒(stroke): 脑血栓压迫使大脑中动脉内囊支破裂, 传导束受损,引起对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 丧失,半身不隧(脑中卒,中风)。
水溶性物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物质不能进入 脑脊液。脂溶性小分子易透过BBB。 BBB是一种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BBB结构: a.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 b. 脑毛细血管外的大量胶质细胞包裹。 c. 血-脑脊液屏障(BCB)。
松果体、垂体后部、延髓极后部无BBB。
4、脊髓(medulla): H形灰质柱。 ⑴.腹角:初级运动(传出)神经元胞体所在。 ⑵.背角: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胞体所在。 ⑶.侧角:自主神经元胞体所在,腹、背角之间。
一节脊髓示意图
脊髓功能: a.传导功能 来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 先经背根(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后经 上行传导束到脑,脑发出的大部分冲动, 通过下行传导束传到脊髓,再经腹根 (运动神经元)传至全身大部分器官。 b.反射功能 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的神 经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 如排便,排尿和膝跳反射等。
⑵、间脑(interbrain): 间脑是大脑半球间的两团灰质,左右并列。 a. 丘脑(thalami): 接受躯体感觉,控制运动的皮层下中枢。 b. 下丘脑(hypothalamus): 调节自主神经活动,内分泌及内脏活动的 神经中枢。 通过控制垂体(hypophysis)分泌激素, 调控外周内分泌腺及性腺功能。
慢波睡眠时,生理活动水平降低。 快波睡眠时,脑的活动水平高,蛋白质合成 加速。比慢波睡眠时更难唤醒,睡得更深, 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此时骨骼肌完全松 弛,出现REM(50~60次/分)和部分躯体抽动。 REM睡眠是生理必须的。 每夜约经历5个REM睡眠与慢波睡眠周期。
癫痫病人常有高 幅峰波或峰-波 复合波。 分析EEG的波形、 波幅、节律等变 化,对于了解脑 的活动情况和诊 断癫痫、脑瘤等 脑病都有重要意 义。
2、睡眠的两种状态:REM睡眠与慢波睡眠
眼球快速运动有规律地出现,持续几分 钟到半小时以上。 EEG呈现低振幅的β波, 表明脑活动加强,此期为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每夜可出现 4~6次REM。 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通常的睡 眠, EEG呈现缓慢的δ波; 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 EEG呈现 快速的β波,眼球快速运动,又称快速眼动睡 眠(REM sleep)。
第3章
中枢神经系统及功能
一、神经中枢结构概要 二、睡眠 三、脑电波(EEG)
人脑结构:
大脑皮层 大脑 大脑髓质 间脑
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小脑
一、结构概要 1.前脑 ⑴大脑(cerebrum): a.大脑皮层(cortex):神经元胞体组成 灰质(gray matter),有大量凹凸。 大脑表面一层,平均厚度2~3毫米。 成人大脑皮层表面积约1/4平方米, 约含有100亿个神经元胞体 。 1、对外界信息的高级感知、 功能: 识别和分析综合,智能; 2、随意运动中枢。
脑发出的12对颅神经,除第Ⅹ对外,均分布在 头、颈部: a. 第Ⅰ对:嗅神经; 第Ⅱ对:视神经; 第Ⅲ对:动眼神经; 控制括约肌、外眼肌 第Ⅳ对:滑车神经; 和眼球运动; 第Ⅵ对:外展神经; 第Ⅴ对:三叉神经。控制额部及额部皮肤 感觉;
第Ⅶ对:面神经。控制面部肌肉、舌肌; 第Ⅷ对:听神经。 第Ⅸ对:舌咽神经; 第Ⅺ对:副神经。支配颈、背肌活动; 第Ⅻ对:舌下神经。 b. 第Ⅹ对:迷走神经。极其重要的副交感神 经。传至外周,控制呼吸、心脏、支气管 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消化腺等的分泌, 内脏感觉的传入,声带。
二、睡眠 睡眠不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周期性疲劳,而是 皮层下结构生理活ytryptamine,5-HT):
中脑中缝核具有密集5-HT能神经元胞体, 损伤其或抑制5-HT作用可致失眠。 2、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 破坏桥脑的兰斑核,致睡眠障碍。其含大 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⑶.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充满脑部,由脑室、脉管膜中血浆渗出。 使脑组织、脊髓犹如浸浮在其中。 功能:a.防震; b.与脑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颅内压稳定; d.参与构成BBB。
8、脑膜: 三层:
硬脑膜,最厚,外; 软脑膜,贴在脑、脊髓表面; 蜘网膜,硬、软脑膜之间。
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 Acetylcholine (Ach) and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DA) in the Basal Ganglia.
DA Ach
Parkinson´s disease
3、后脑(afterbrain): ⑴.小脑(cerebellum): 参与躯体运动、平衡的调节。 ⑵. 脑桥(pons): 大、小脑的信息通道。 ⑶.延髓(medulla):连接桥脑与脊髓。 心脏、心血管调节; 呼吸控制; 功能 控制吞咽、呕吐; 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c. 上丘脑(epithalamus): 其松果体控制自主神经,分泌褪黑激素, 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变化(生物钟)中枢。 2、中脑(midbrain): 功能:控制视觉、听觉、痛觉,协调躯体 运动。
⑴.网状结构:传导痛觉,与下丘脑等均是吗 啡中枢作用部位。
⑵.黑质(black substance):
Brain: Hypothalamus
Pituitary
Periphery: Endocrine organs
Targets tissues
The Brain is the Boss! -Brain receives & integrates stimuli, releasing factors sends orders to pituitary. The pituitary is merely an Manager. -Pituitary controls the other organs and tissues.
5、脊神经与颅神经: ⑴. 脊神经:31对 腹、背根汇合形成脊神经,共31对。 按生理位置分为: 颈髓脊神经: 8对; 胸髓脊神经:12对; 腰髓脊神经:5对; 骶尾脊神经:6对。
⑵. 颅神经:12对 颅神经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 包括嗅、听和视神经; 运动神经: 包括动眼、滑车、展、副 和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包括三叉、面、舌咽和 迷走神经。
左右各一,含黑色素。与纹状体组成 基底神经节,调控躯体运动之中枢。黑质含 有大量多巴胺能神经元,可抑制纹状体的乙 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若黑质病变,其多 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至临界点以下时,将发生 帕金森氏综合症(Parkinson´s disease)。
Imbalance primarily between the
睡眠与觉醒的交替,是中枢神经正常活动 的重要部分,两者保持平衡。
三、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 1、脑电波类型: α波:每秒8~13次称为α波; β波:每秒14~30次为β波;快波 θ波:每秒4~7次为θ波; δ波:每秒0.5~3次为δ波。慢波 闭眼安静时出现α波,兴奋时出现低振幅的β 波,睡眠时可出现θ波及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