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学生学时:216学时,12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本课程属专业课,为“双带工程”种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作物生产技术包括十章:第一章耕作制度;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第三章水稻生产技术;第四章玉米生产技术;第五章棉花生产技术;第六章花生生产技术;第七章大豆生产技术;第八章甘薯生产技术;第九章烟草生产技术;第十章其他农作物生产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作物生产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生产的相关知识;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其主要任务是探讨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生产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作物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基础。
其中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要把课堂讲授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优良品种,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通过多媒体、幻灯及课外实验等方法,创造认识和动手机会,使同学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及室内实验;栽培技术部分以练为主,辅之以精讲,讲重点及关键技术,并结合科研条件及实习场地条件等尽量增加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突出“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组织能力。
四、考核方式、方法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实践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5%,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25%,实践成果考核占总成绩的50%。
五、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5学时)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了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和科研概况,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目前我国作物生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距,明确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让学生感到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科技。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农作物生长环境与生产要素1.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组成要素–光照–温度–湿度–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2.农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技术–温室栽培–水培技术–施肥技术第二章农作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1.农作物种子处理技术–种子消毒–种子浸种–种子处理剂的使用2.农作物育苗技术–定植容器的选择–基质选择和消毒处理–温湿度调控第三章农作物栽培技术1.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水稻–小麦–玉米2.一些特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蔬菜–水果–草坪草第四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1.农作物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病害的认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2.农作物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虫害的认识–灭治技术–生态防治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提供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5.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田考察,了解农作物生产实际情况。
四、教学评价1.学习笔记: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学习笔记,收集、整理、归纳要点;2.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3.实践评估: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中的表现进行评估;4.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1.电子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教程》2.实验设备和器材:温湿度计、测光仪、显微镜等3.实地考察的农田资源时间主要内容教学方法第1周农作物生长环境与生产要素理论授课第2-3周农作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理论授课第4-5周农作物栽培技术实践操作第6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理论授课第7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8周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第9-10周教学回顾和复习综合评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药用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I.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关键能力,反映种植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 .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为主线,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 .能熟悉当地耕作制度及主要农作物生育特性,能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制订合理的作物布局规划。
2 .掌握农作物生产的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看苗诊断、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关键技术。
3 .能熟练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农药防治、农产品收获等生产作业。
4 .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1章第一节学时:3班级:1、1教学目标:1、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2、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3、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1、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2、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农作物布局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一章:农作物基础知识1.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农作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农作物的定义、分类、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等。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农作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作物的分类和生长周期,了解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需求。
1.3 教学内容1.3.1 农作物的定义与分类农作物的定义农作物的分类1.3.2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成熟收获1.3.3 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需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1.4 教学活动1.4.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讲解农作物的定义、分类、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等内容。
1.4.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需求,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1.4.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农作物种植的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农作物生长的成功因素。
1.5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章:农作物种植技术2.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农作物种植的技术,包括种子选择、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技术,掌握种子选择和播种的方法,学会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
2.3 教学内容2.3.1 种子选择种子质量的判断种子品种的选择2.3.2 播种技术播种时间播种深度播种密度2.3.3 施肥技术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施肥时间和方法2.3.4 灌溉技术灌溉的原则和方法灌溉设备的选用2.3.5 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2.4 教学活动2.4.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讲解种子选择、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2.4.2 学生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或者农田中进行种子选择、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的实验操作。
2.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2.5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12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基本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主要农作物播种、育苗、肥水管理、收获等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了解主要农作物产品品质标准,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良种引种与繁育技术。
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各类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的方针、政策等。
2. 了解各类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 基本掌握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4. 掌握各类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
5. 掌握各类农作物引种和良种繁育技术。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
2. 能正确使用农作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
3. 能熟练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进行观察记载。
4. 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和移栽技术。
5. 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
6. 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技术。
7. 具有生产良种和种子检验的能力。
8. 基本具有拟定农作物生产计划和总结的能力。
9. 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学农、爱农、务农的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通用模块第一~第四单元教学内容和要求:能力培养:通过以上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作物田间档案的建立、作物生育时期观察记载、种植制度的调查方法和作物品种提纯方法等技能,熟练掌握种子检验技术。
第五单元农作物概述教学内容和要求:能力培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作物不同种植类型的形态特征的识别方法,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粮食作物栽培是种植类各专业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也可用于其他粮食作物生产者提高理论和生产技术水平。
本课程理论课学时120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学分20。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粮食作物栽培是一门综述粮食作物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
目的在于引导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粮食作物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课程突出栽培知识和技术,按照粮食作物的分类介绍品种类型、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栽培管理技术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学习者应具有一般的植物、土壤与肥料、遗传与育种、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作物栽培生产之中。
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一般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的核心内容,一般掌握的为基本内容,考试以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的内容为主,一般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考,或仅占很小比例。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课时分配各章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章水稻(20学时)第二章小麦(30学时)第三章玉米(30学时)第四章薯类作物(20学时)第五章豆类作物(10学时)第六章小杂粮(8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性第二节粮食作物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一、粮食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二、粮食作物的品质三、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二、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般掌握:作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作物增产的途径;一般了解: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4.增强学生的农作物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和原理;2.农作物的选种和繁育;3.种植技术:地块准备、播种和栽培管理;4.施肥技术:肥料种类、用量和施肥方法;5.病虫害防治: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6.农作物生产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要点等内容。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农作物生产技术概述1.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和作用;2.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3.农作物生产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农作物的选种和繁育1.农作物选种的原则和方法;2.农作物繁育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
第三节:种植技术1.地块准备:土壤改良、翻耕和平整等;2.播种技术:播种密度、深度和排列方式等;3.栽培管理:浇水、除草、松土、保土等技术要点。
第四节:施肥技术1.肥料种类和营养元素的作用;2.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确定;3.施肥方法: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技术要点。
第五节:病虫害防治1.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2.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3.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第六节:农作物生产的环境保护问题1.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农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3.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1.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如课堂测试、作业考察等;2.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估,包括种植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3.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等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教案: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点。
3. 学会运用农作物生产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4.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5. 农作物的采收、贮藏和加工技术。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农作物生产技术概述1. 引入农作物生产技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 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分析农作物生产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作用。
第二课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1. 介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特点。
2. 分析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和温度等。
3. 讲解如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
第三课时: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1. 介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种、播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2. 讲解农作物的管理方法,如灌溉、除草、修剪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栽培一种农作物,并记录管理过程和结果。
第四课时: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1. 介绍农作物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和特点。
2. 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
3. 讲解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预防、监测、防治方法等。
4. 进行病虫害防治实验,观察效果并总结经验。
第五课时:农作物的采收、贮藏和加工技术1. 介绍农作物的采收时机和方法。
2. 讲解农作物的贮藏技术,包括贮藏环境、温度、湿度等要求。
3. 引导学生了解农作物的加工技术,如脱粒、研磨、腌制等。
4. 进行农作物的采收和贮藏实践,记录过程和结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情况。
2. 学生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农作物生产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材。
课程标准-作物生产技术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种子行业企事业单位、生产部门或种子行业自主创业,可适应种子生产、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和种子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岗位需求。
岗位技能要求掌握湖北常见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制种技术,种子生产加工贮藏与包装技术、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和推广等基本理论。
作物生产技术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而设,它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农作物种植与管理的基本专业知识与分析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作物生产技术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当前这门学科正在与生态学、气候学、作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农艺性状表达、生理代谢反应和分子生物学三个层次的结合,全面系统地了解作物生产的生物学基础,揭示产量、品质形成的机理,达到高产优质生产调控的目的。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有: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农业生态、土壤肥料基础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主要教学目标:讲授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产量与品质形成、基本栽培技术等共性知识,以及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指导作物生产与开展作物生产研究的能力。
同时注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1.能力目标1)具备基本的田间观察能力,田间技术操作能力,作物生长发育诊断能力及指导区域性生产的能力;2)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
2.知识目标1)掌握作物的概念及分类2)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生理代谢特点3)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规律与特点4)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教案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目标:1. 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3. 学习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应用方法;4. 培养学生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述a.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定义和意义;b.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分类和特点;c.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2.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a. 土壤要素: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改良;b. 水分要素:灌溉、排水、节水技术;c. 光照要素:光周期、光强度、光质;d. 温度要素:生长温度、适宜温度范围;e. 气候要素:降水、风速、湿度;f. 营养要素: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供应和管理。
3.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应用方法a. 种植技术:选择适宜品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整地施肥等;b. 病虫害防治技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c. 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有机肥料的应用、肥料的施用时机等;d. 灌溉技术:适时适量、滴灌、喷灌等;e. 收获和储存技术:适时收割、储存条件控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成功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述、关键要素和应用方法。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农作物,让学生分析其生产技术要点和应用方法。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设计一套农作物生产技术方案。
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到实验室或田间地头,实际操作一些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环节。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农作物生产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实践任务,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践操作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课件:包含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述、关键要素和应用方法的PPT。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黑龙江省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黑龙江省)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2. 掌握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术。
3.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和时间。
4. 提高学生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认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的气候和土壤条件2. 播种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方式、播种密度等3. 施肥技术:包括化肥、有机肥的使用,施肥时期和施肥量4. 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合理灌溉5. 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病虫害识别、防治方法和农药使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 实践操作法:安排田间实习,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实际种植技术。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虫害案例,提高学生识别和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本课程共设20课时,其中理论讲授10课时,田间实习10课时。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试,占总成绩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2. 田间实习基地:提供实际的种植环境,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动态。
4. 农药样品:用于讲解和识别病虫害防治药物。
七、教学步骤1. 第一周:讲解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2. 第二周:讲解播种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方式、播种密度等。
3. 第三周:讲解施肥技术,包括化肥、有机肥的使用,施肥时期和施肥量。
4. 第四周:讲解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合理灌溉。
5. 第五周: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病虫害识别、防治方法和农药使用。
6. 第六周至第十周:田间实习,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实际种植技术。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包括: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品种选育、种植制度、土壤耕作、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包括农作物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热爱农业、热爱自然、关注环保的情感态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品种选育、种植制度、土壤耕作、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特别是解决农业生产中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课程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农业现象,激发学生对农作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导入课程内容。
2. 知识点讲解:通过对农作物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规律、品种选育、种植制度、土壤耕作、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等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框架。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产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实验与实践: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讨论与互动: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课外拓展: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和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影像资料等,促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就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当地的耕作制度;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主要农作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收获等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会进行田间测产,能制定作物生产计划。
增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当地的耕作制度。
2.掌握主要农作物良种选择、播前整地和种子处理技术。
3.掌握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技术。
4.会主要农作物播种技术。
5.会主要农作物的壮苗培育技术。
6.能识别和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作物种类和品种。
7.具备田间测产能力。
8.会主要农作物适时收获和贮藏技术。
三、参考学时162学时四、课程学分9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本教学指导方案中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的原则,侧重实践操作,要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信息及时纳入教材,使之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教材编写要结合当地行业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案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互动性。
2.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任务驱动、演示、实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
3.课程资源(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内容的标本、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跨领域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农作物生产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农作物的种类和特征:介绍常见农作物的种类、生长特点、适应环境等。
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环节:包括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农作物生产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农作物生产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介绍农作物生产的环保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农作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学习。
基本知识讲解:通过PPT、视频、案例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验、种植、观察等,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
小组讨论和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总结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难点:理解环保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实践中。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或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
反馈方式:对学生考试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反馈和指导。
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作者:————————————————————————————————日期: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2.3 通过参与农作物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体验职业岗位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1)认识当地常见农作物的种类,识别常用的品种及特点;(2)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播前整地、种子处理及良种选择技术;(3)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施肥技术;(4)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田间灌溉技术;(5)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6)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或特殊农事操作技术;(7)具备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估产技术;(8)能正确选择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与贮藏技术;(9)具备认识新品种,利用新品种的能力。
(10)具有查阅专业文献、资料、手册和行业标准,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11)具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3.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技能要求知识要求课时项目一农作物生产概论1.识别当地常见农作物,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2.归纳当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例证其优势与1.能够说出农作物、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2.能说出农作物分类的依据,并列举农作物各类;6劣势;3.能够完成种植制度的调查;4.能够进行种植制度的设计3.理解农作物布局、复种、单作、间作、套作、轮作、土壤耕作、少耕与免耕等概念;4.列举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说出其技术要点3.概述连作的危害,撰写防治技术4.说明土壤耕作各项措施的作用。
项目二小麦生产技术1.能够联系生产实际选择小麦良种;2.推算确实小麦的播种期和播种量;3.协同操作完成小麦播前种子处理、整地、施肥、灌水和提高播种质量的主要技术环节;4.灵活运用小麦前、中、后期的管理技术,收获和贮藏技术;5.独立操作完成小麦基本苗的调查方法、小麦春季苗情田间诊断技术、田间测产技术。
1.理解小麦生育期、生育时期、阶段发育、春化阶段、光照阶段等概念,说明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2.认识小麦的根、茎、叶、蘖、穗等器官,能够复述小麦幼穗的发育过程,正确划分生育时期;3.能够复述小麦分蘖发生的一般规律,小麦产量的构成与来源,4.能够说出小麦的子粒形成、灌浆过程和影响因素等;5.能够概述小麦管理前期、中期、后期的生育特点和主攻目标,特种小麦种植技术;18项目三玉米生产技术1.能够联系当地生产实际,灵活选择良种;2.推算确定玉米的播种期和播种量;3.能够操作玉米播前种子处理技术;4.能够操作玉米大田1.辩认玉米根、茎、叶、蘖和雌、雄穗等器官;2.能复述幼穗的发育过程,正确划分生育时期;3.能够概述玉米各管理时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18肥、水、病虫草害防治和去除分蘖、去雄、人工授粉等技术管理以及田间估产技术;5.制定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4.能够解释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原因。
项目四水稻生产技术1.能够联系生产实际选择水稻良种;2.完成秧田制作、播前种子处理及播种等操作技术;3.能够操作水稻育秧及移栽等技术;4.能够操作水稻本田期的各项管理技术;5.秧苗素质调查和不同生育时期苗情的诊断、田间测产技术以及特种栽培技术。
1.理解水稻“三性”的概念,说明其在水稻生产中有何应用;2.辨认水稻根、茎、叶、蘖、穗等器官,能够复述幼穗的发育过程,正确划分生育时期;3.能够复述水稻的开花受精、产量形成过程;4.能够概述水稻秧田和大田各管理时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16项目五棉花生产技术1.能进行棉花直播、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操作;2.灵活运用棉花大田各时期的肥、水、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3.正确识别棉花的叶枝和果枝,并能在各管理时期采取相应的整枝技术;4.能制定棉花蕾铃脱落的防止方案;5.能操作完成棉花的棉花测产和收获技术;1.复述棉花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形成特点;2.说出棉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能够正确划分棉花的生育时期;4.能够解释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和一般规律;5.能够概述棉花各管理时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14项目六花生生产技术1.能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灵活选择花生良种;2.正确推算花生的播种期和播种量;1.辨认花生的类型;2.辨认花生根、茎、叶、荚果等器官,正确划分生育时期;103.能够操作花生播前种子处理技术;4.灵活运用花生大田各时期的肥、水、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5.能确定花生清棵的时期,并正确操作清棵技术;6.能操作完成花生的田间测产和收获技术;7.能够使用花生的特种栽培技术。
3.说出花生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4.说出花生清棵的理论依据;5.能够概述花生各管理时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项目七大豆生产技术1.能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灵活选择大豆良种;2.正确推算播种期和播种量,能够操作播前种子处理技术;3.灵活运用大豆大田各时期的肥、水、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4.能操作完成大豆的田间测产和收获技术;5.能够使用大豆的特种栽培技术。
1.了解大豆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习性等概念;说出花生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识别大豆的根、茎、叶、荚果和根瘤等器官,正确划分生育时期;3.辨认大豆的有限结荚、无限结荚和亚有限结荚类型,并能说出各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0项目八甘薯生产技术1.能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需要选择甘薯良种;2.会种薯处理、种薯上床等操作;3.能够进行甘薯整地、栽插和苗床管理等育苗技术;4.能够灵活运用肥力、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甘薯大田各时期的管理技术,并能操作完成甘薯的收获与安全贮藏技1.能正确区别甘薯三种根的类型,并说出其特征和形成条件;2.说明甘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能正确划分甘薯的生育时期,并说明各生育时期的生育特点和主攻目标;4.说明甘薯烂床、烂窖的原因。
10术;6.能正确识别甘薯的烂床、烂窖、冷害、冻害,并制定相应的防止与补救措施。
机动(考核) 6合计1084.实施建议4.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课程总教学时数10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训实习62学时,考核与机动6学时。
4.2教材选用建议(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导、实践导向课程思想。
(2)应将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教学活动,按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培养职业技能组织教材内容,活动设计要具体、可操作。
通过活动设计,根据理论“必需、够用”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实操内容,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材要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体现突出通用性、实用性、先进性。
4.3 实训条件有相对固定的校内实验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和实施产教结合的场所,能完成课程设置所规定的所有的实训、实习项目,能满足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4.3教学要求(1)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产教结合、践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2)农作物生产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因此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经营项目,坚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按照农时季节、生产环节,采取音像教学、集中讲授、实践操作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3)各校应在保证完成总学时数或总学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4)《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是立足于一些基础课之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该课程应设置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5)本课程任教、辅导教师要尽快了解网络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媒体,并学会使用这些媒体辅导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
(6)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7)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4.4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教学方法:(1)自学: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数字化网络资源或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积件包进行自主学习,并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全面自学文字教材。
(2)授课: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入户面授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标本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集中讲授。
(3)辅导:学生或学员在自学文字教材及媒体教材的基础上,由辅导教师对其进行辅导,辅导课包括自学指导、答疑解难、作业讲评、学习讨论和技能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