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类杀菌剂品种简介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5d2bde848d7c1c709a14541.png)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特点: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粉锈宁,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
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3)腈菌唑: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瓜白粉病(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
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花生叶斑病(5)氟硅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部分半知菌引起的病害。
治疗腐烂病最好的药剂
![治疗腐烂病最好的药剂](https://img.taocdn.com/s3/m/fba03ae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5.png)
治疗腐烂病最好的药剂腐烂病是苹果、梨、等多种果树和观赏树木的主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具有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一个防治腐烂病的优秀药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一、药剂简介这个药剂就是戊唑醇,戊唑醇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病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去甲基化,使得病原无法形成细胞膜,从而杀死病原菌。
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内吸性好等特点。
对病害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又能防止雨水、病菌的侵害,促进伤口、切口的组织愈合。
二、主要特点(1)杀菌谱广:戊唑醇不但能防治腐烂病,还能防治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白粉病、轮纹病、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等多种病害。
(2)內吸传导性好:戊唑醇能被作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吸收,通过韧皮部传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达到全面防治病害的目的。
(3)持效期长:戊唑醇被茎叶吸收后,能在作物体内长时间存在,达到持续杀灭病菌的目的。
特别是采用糊剂进行涂抹,涂抹在病斑上的药剂形成一层药膜,不脱落,耐日晒雨淋和抗空气氧化,一年内可以连续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
持效期可长达1年,可大大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成本。
(4)防治彻底:戊唑醇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对病斑表面的病菌和内部的病菌都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防治更彻底。
三、适用作物该药剂可用在苹果、核桃、桃、大樱桃、梨树、海棠、山楂、杨树、柳树等各种树木上。
四、防治对象可用于防治腐烂病、溃疡病、轮纹病、流胶、树皮流水等五、使用方法(1)涂抹:可选用1%戊唑醇糊剂涂抹250-300克/平方米,涂抹前将病疤用利刀刮除干净,不留毛茬,边缘与木质部垂直,边缘要超出病疤1厘米。
然后将糊剂均匀涂抹在病斑上涂抹厚度均匀,最好超出边缘2厘米。
药剂在病斑处形成药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可达一年。
(2)喷涂:发病初期,彻底刮除腐烂病疤、粗皮轮纹病病瘤后,用40%甲硫·戊唑醇悬浮剂800~1000倍液,对全树均匀喷雾,一般10-15天1次。
推荐收藏!“三唑类”杀菌剂都有哪些,有哪些特点和区别?全了!
![推荐收藏!“三唑类”杀菌剂都有哪些,有哪些特点和区别?全了!](https://img.taocdn.com/s3/m/1c0f3a8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6.png)
推荐收藏!“三唑类”杀菌剂都有哪些,有哪些特点和区别?全了!三唑类杀菌剂作为防治真菌性病害的主力阵营之一,在很多作物上被广泛使用。
三唑类杀菌剂作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具有药效高、持效期长、杀菌谱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
跟其它防治真菌性药剂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唑类杀菌剂针对真菌性病害(除卵菌真菌),防治效果比较好。
1、三唑类药剂特点三唑类杀菌剂有很多种类,现在我们国内推广使用的就有20多种。
它们的防治作用很不错,主要表现在这5点。
(1)杀菌广谱。
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没效果。
(2)高效。
因为药效高,在使用时会比其它类型的杀菌剂用药量少。
(3)持效期长。
叶面喷施三唑类药剂后持效期可达15-20天;用三唑类药剂处理种子,持效期可达80天左右;用三唑类药剂处理土壤,持效期可达100天。
(4)内吸性好。
三唑类药剂内吸输导性较好,药剂被作物吸收速度快。
(5)具有预防保护、治疗、熏蒸、铲除作用。
三唑类药剂有很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在病菌已侵染作物后,施药抑制病菌生长,让作物病害停止或使病株恢复健康)、熏蒸(药剂的气体破坏病菌的正常生理机能)和铲除作用(杀死病菌,保护作物不受病菌侵染)。
2、常见的三唑类药剂针对当下发生比较多的病害,有8种三唑类药剂使用比较多,分别是三唑酮、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硅唑、氟环唑。
它们虽然都属于三唑类杀菌剂,但具体作用特点和防治病害稍有不同:大家在使用三唑类药剂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病害,以及发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比如梨黑星病严重,可以使用氟硅唑进行防治,但用戊唑醇效果可能就不是很好。
切忌乱用,避免达不到好的治病效果!3、常见的复配药剂不同三唑类杀菌剂防病对象不全一样,把2种三唑类杀菌剂,或者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会更好。
比如,三唑类药剂复配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防治的病害种类会更多,防治效果也会更好。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https://img.taocdn.com/s3/m/18cd66cbe45c3b3566ec8b21.png)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
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
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商品名PP333)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a9825407b7360b4c2e3f6495.png)
龙源期刊网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作者: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24期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性、高效性、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具有作物显著的防治病害效果,是目前使用面较广的一类药剂。
但因其制剂的不同,其特点及使用效果也有差异。
本文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要点,避免用药不合理导致药害发生。
1.丙环唑。
丙环唑对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叶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其浓度不能超过3000倍,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丙环唑在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时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储存温度不得超过35℃。
它的持效期在1个月左右。
2.戊唑醇。
戊唑醇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 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
3.氟硅唑。
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40%乳油,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
氟硅唑持效期较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使用期在10天以上,并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4.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苯醚甲环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10%水分散粒剂。
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
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间隔期需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5.腈菌唑。
腈菌唑对作物的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
腈菌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所以购买时要注意其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
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组成结构、作用功能详解
![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组成结构、作用功能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080f2b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c.png)
睛菌嗖是美国罗门哈斯在1986年推出的三嗖类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笛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该剂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
其具有强内吸性、药效高,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特点。
作用机制在1980年代,三嘤类杀菌剂的开发,因为戊嘤醇、己嘤醇等羟乙基三嘤类化合物的发现,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
睛菌理就是在这个氛围中诞生的。
尽管睛菌嘤的分子结构上并不带戊嘤醇和己理醇上的羟乙基,但其杀菌活性一点也不差。
尤其是对各种作物上的白粉病和苹果梨树上的黑星病,防效非常突出。
睛菌嗖对核盘菌、链格抱菌、黑粉菌、锈菌、白粉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效。
月青菌理可以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株的导管内向顶传导,也就是说,喷施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睛菌哩药剂可以随着蒸腾作用的拉力,传导至上部叶片。
但喷布在上部叶片上的药剂不能向下传导。
睛菌嗖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迸作用。
这可能是因为它并不像其他三嘤类杀菌剂那样对植物顶端赤霉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这是在睛菌理的使用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剂量,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尤其在瓜类蔬菜的幼苗期。
和其它三嘤类杀菌剂一样,睛菌嗖属于数量级抗性杀菌剂,也就是说,病原菌对睛菌理的抗药性与其使用剂量大小有关。
因此,在严格把控使用剂量、次数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抗药性的增加。
防治对象睛菌理是属于广谱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对发病农作物有保护和防治作用,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病害,适用于防治梨、苹果、坚果类、葡萄、花卉、水稻和麦类以及棉花等等的黑星病、白粉病、各色斑病、叶霉病、腐烂病、锈病等等病害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主要登记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种子处理可以防止小麦、大麦、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作物的多种种传和土传病害。
也可用于储藏病害的防治。
特点睛菌理是一种常用的广谓低毒剂,持效期长,对作物,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 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 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0a0ae9e009581b6bd9eb54.png)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特点: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粉锈宁,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
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3)腈菌唑: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瓜白粉病(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
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花生叶斑病(5)氟硅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部分半知菌引起的病害。
第6代三唑药,几乎对所有真菌病害有效,持效期长,性价比高
![第6代三唑药,几乎对所有真菌病害有效,持效期长,性价比高](https://img.taocdn.com/s3/m/33cb40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d.png)
第6代三唑药,几乎对所有真菌病害有效,持效期长,性价比高氟环唑是一种新型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由德国巴斯夫公司1983年开发。
对禾谷类、豆类、柑橘、苹果、香蕉、葱蒜、芹菜、菜豆、瓜类、芦笋、花生、甜菜等作物上的叶斑病、白粉病、锈病以及葡萄上的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效,对柑橘脂点黄斑病特效。
一、氟环唑的独特性质氟环唑内吸性强,可迅速被植株吸收并传导至感病部位,使病害侵染立即停止,局部施药防治彻底,有非常不错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是治疗真菌性病害的一把好手。
持效期极佳,如在谷物上的抑菌作用可达40天以上,卓越的持留效果,降低了用药次数及劳力成本,而且既能有效控制病害,又能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提高作物自身生化抗病性,使作物本身的抗病性大大增强。
使叶色更绿,从而保证作物光合作用最大化,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
对柑橘脂点黄斑病的应用实践表明,氟环唑的速效性非常优秀,2天杀菌,黄斑停止扩散;4天转绿,果面黄斑逐渐消失。
持效期也有保障,一次用药可保一季梢。
对防治柑橘砂皮病、疮痂病、炭疽病同样表现优异,在病害上果或叶面超过40%感病率时,复配戊唑醇和博激,可显著控制病害蔓延,恢复叶色,相较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具有更快见效、更长持效、更多功效的优势。
二、氟环唑的作用机制氟环唑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阻碍病菌细胞壁的形成,并且氟环唑分子对一种真菌酶(C14脱甲基酶)有强力亲和性,与目前已知的杀菌剂相比,能更有效抑制病原真菌。
氟环唑可提高作物的几丁质酶活性,导致真菌吸器的收缩,抑制病菌侵入,这是氟环唑在所有三唑类产品中独一无二的特性,也是其杀菌活性更高的原因之一。
大量田间试验发现,很多杀菌剂对作物不仅有防病作用,还有增产的保健作用。
例如大家熟知的吡唑醚菌酯。
氟环唑,作为第六代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同样具有不亚于吡唑的增产保健效果。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将氟环唑喷施在小麦、玉米和花生3种作物研究其防病保健作用机制,发现喷施氟环唑的田块,3种作物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水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玉米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也略有增加。
新型三唑类杀菌剂——金力士(丙环唑)
![新型三唑类杀菌剂——金力士(丙环唑)](https://img.taocdn.com/s3/m/f4db0f68ee06eff9aef80779.png)
新型三唑类杀菌剂——金力士(丙环唑)-园林新型三唑类杀菌剂——金力士(丙环唑)张立功(西部果友联盟陕西西果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75)金力士是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为高活性丙环唑,除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外,还具有微量熏蒸作用。
金力士通过干扰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或干扰病菌的附着孢和吸器的正常发育,使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受阻,破坏真菌的生长繁殖,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1 金力士的特点1.1 广谱金力士有效防治的病害达十余种,对子囊菌属、担子菌属、半知菌属真菌在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及观赏植物上引起的多种病害有良好的防效。
尤其对苹果、梨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腐烂病、斑点落叶病和轮纹烂果病;葡萄的黑痘病、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枣树锈病;桃疮痂病(黑星病)等防效优异。
近年来发现除对卵菌病害无效外,对苹果、梨、葡萄、桃等果树的腐烂病和根腐病有显著的防效。
1.2 高效金力士是具有铲除、保护和治疗作用的三重功效内吸性高效杀菌剂,其药效高,用药量少,仅为常规杀菌剂用量的1/5~1/10,一般使用浓度6 000~8 000 倍。
1.3 见效快金力士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应用金力士防治果树白粉病,1~2 天即可控制病情。
1.4 药效期长一般叶面喷雾药效期14~35 天。
1.5 渗透力强、粘着性好耐雨水冲刷,喷施后两小时遇雨不需补喷。
1.6 双向传导作用强果树叶片吸收金力士后能输导到果实和新梢上,根系处理可以向上输导到地上部分。
1.7 杀菌机理独特作用点多,不容易产生交互抗药性,目前尚未有抗性报道,可连续使用或与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既可以叶面喷施,又可以灌根。
1.8 杀菌彻底,增产明显果树连续喷施2 次以上,杀菌彻底,果实漂亮,保鲜作用更明显,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1.9 使用安全金力士的助剂是国际上农化产品中独有的椰子油,按推荐剂量使用不会造成作物伤害,使用十分安全。
2 金力士在北方果树上的应用技术2.1 防治苹果、梨白粉病花序分离期全园喷施1 次,使用5 000~6 000 倍液;春梢封顶期(即花落后)连续喷施1~2 次,间隔7~10天,使用浓度为6 000~8 000 倍液。
常见三唑类杀菌剂
![常见三唑类杀菌剂](https://img.taocdn.com/s3/m/66556cfeb8f67c1cfad6b8d0.png)
常见的三唑类农药简介
一、三唑酮
简介三唑酮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各个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
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三唑酮在某些病菌体内活性很强,但离体活性较差,对白粉病、锈病具有预防、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
对多种作物病害如小麦云纹病、叶枯病、玉米圆斑病、黑穗病、凤梨黑腐病均有效果。
使用方法:可以适用于茎叶喷雾、处理种子、消毒土壤等多种方法,对鱼类和鸟类安全,对天敌和蜜蜂无害。
二、戊唑醇
戊唑醇杀菌性能与三唑酮相似,杀菌广谱,用量低并具有较强的内吸性。
应用: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内吸性,用于处理种子,可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在作物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内的病菌;用于全叶喷雾,可杀灭叶片表面和内部的病菌。
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与三唑酮类似,其生物活性比三唑酮和三唑醇高,使用表现为用药量低。
三、腈菌唑
是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杀菌广谱,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以喷洒,也可用于处理种子。
作用机理为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
四、丙环唑
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作物体内向上传导。
丙环唑可以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根腐病、白粉病、水稻恶苗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卵菌病无效。
五、氟硅唑
氟硅唑是三唑类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其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
三唑类药剂大比拼!
![三唑类药剂大比拼!](https://img.taocdn.com/s3/m/33da8c2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d.png)
三唑类药剂大比拼!在香蕉的病害防治过程中,三唑类杀菌剂因其具有广谱性、高效性、持效期长的特点,对香蕉叶斑病、黑星病、黑疫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使用面最广的一类药剂。
但因其制剂的不同,其特点及施用效果也有差异。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并用好几种三唑类杀菌剂,是能否有效防治病害发生的关键。
1.丙环唑其杀菌特性与三唑酮相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在植物体内向顶部疏导,在香蕉上主要用于防治叶斑病,多在发病初期施用。
市面上出现的剂型主要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不能超过3000倍液,防止药害的发生。
丙环唑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注意不要连续使用。
丙环唑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
2.戊唑醇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不仅具有杀菌活性,还可促进作物生长,防病谱广,主要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和黑星病。
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之间,大田作物使用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3.氟硅唑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是当前防治黑星病的特效药剂。
由于其极易发生药害,所以在施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施用量。
氟硅唑残效期较长,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期10天以上并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4.苯醚甲环唑内吸性杀菌剂,杀菌谱较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一些种传病害具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对作物安全,叶面喷施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质量。
香蕉叶斑病、黑星病均可防治。
苯醚甲环唑使用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施药应选早晚气温低、无风时进行。
5.氟环唑具有内吸性的广谱性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内吸和残留活性。
主要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相对于丙环唑、烯唑醇等安全性较高。
在选择和施用过程中,前期建议喷施保护性较好的杀菌剂,同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到预防为主,有效防治。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https://img.taocdn.com/s3/m/60f9e6f7770bf78a652954ef.png)
目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摘要: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研究和应用中比较热点的一类杀菌剂,本文就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开发和使用情况及其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做了简要概括。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种类作用特点应用价值一、引言1、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史三唑类衍生物作为杀菌剂已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三唑类药物用于临床医药杀菌剂、农业应用杀菌剂等。
三唑类杀菌剂是指含有三氮唑的化合物。
作为农药杀菌剂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Philiph-Dupher公司开发出第一个1,2,4一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三唑类杀菌剂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德国拜耳公司(Bayer)和比利时Janssen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报道了1一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拜耳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发现N-甲基碳上的取代基团可广泛地被其他基团所取代,而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人们通过取代基团的变换(如苯基可以被五元或六元杂环、各类型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烷基、酯、酮等官能团或桥苄基所取代),合成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杀菌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
其中包括活性很高的三唑基——O-,N-乙缩醛类化合物。
后来又开发了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三唑醇等。
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三唑类、苯并唑唑类、嘧啶类、唑唑类、吗啉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吸性杀菌剂是三唑类化合物。
已经问世并商品化的三唑类化合物有拜耳公司的氟三唑、三唑酮、三唑醇,Jenssen公司的乙环唑、丙环唑,英国CIC公司的多效唑(PP33)、苄氯三唑醇等。
九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戊唑醇,最近研发出来的四氟醚唑、羟菌唑、丙硫菌唑、氟硅唑等。
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https://img.taocdn.com/s3/m/6a77a8d576a20029bd642df8.png)
戊唑醇通用名:戊唑醇(Tebuconazole)其它名称:立克莠化学名:(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分子量:307.8分子式:C16H22ClN3O结构式:烯唑醇氟硅唑英文通用名称:flusilazole商品名称:Nustar、Olymp、Punch、福星、克菌星分子量:315.4分子式: C16H15F2N3Si理化性质:本品为淡棕色桔晶固体,熔点:53℃,蒸气压为0.039mPa(25℃)溶解性:水900mg/L(pH:1.1)水900毫克/升(pH:7.8),在许多有机溶剂中>2kg/L。
对日光稳定,在310℃以下稳定。
中文名:氟硅唑;福星;克菌星;双(4-氟苯基)甲基(1H-1,2,4-三唑-1-基亚甲基)硅烷英文名:flusilazole;Punch;Nustar;Olymp;bis(4-fluorophenyl)methyl(1H-1,2,4-triazol-1-ylmethylene)silane;1-((bis(4-fluorophenyl)methylsiyl)methyl)-1H-1,2,4-triazole毒性LD50(mg/kg):毒性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1110毫克/公斤,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674毫克/公斤。
对皮肤和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但无过敏性。
无致突变性,对人的ADI为0.001mg/kg体重。
性状:无色结晶固体。
纯品为白色结晶。
溶解情况:溶解性:水900毫克/升(pH值1.1),45毫克/升(pH值7.8),在许多有机溶剂中>2公斤/升。
用途:农用杀菌剂。
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真菌有效,对卵菌无效。
推荐用来防治苹果黑星病、白粉病,谷类眼点病,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
田间试验表明,可防治谷类眼点病、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谷类白粉病、小麦颖枯病和大麦叶斑病、苹果黑星病和白粉病、葡萄白粉病、花生叶斑病。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https://img.taocdn.com/s3/m/3785278084254b35eefd34d9.png)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真菌性病在农作物上发生比较多,比如常见的有:白粉病、锈病、水稻纹枯病、葡萄炭疽病、梨黑星病等,那么当下我们最常用的8种三唑类分别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三唑酮。
一.苯醚甲环唑1.作用特点苯醚甲环唑为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同时也是三唑类安全性最高的之一。
防治的作物也非常广泛,可用于防治番茄、甜菜、禾谷类作物、水稻、大豆、园艺作物及各种蔬菜等。
2.防治病害:(1)梨黑星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10%水分散颗粒剂6000~8000倍液。
进行叶面喷雾,发病严重时期,适当增加浓度,可配置2500~4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2)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2500~3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病害高发时期,建议使用1500~2000倍液使用,进行叶片喷雾。
(3)葡萄炭疽病、黑豆病:建议使用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4)柑橘疮痂病:用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5)西瓜蔓枯病:每亩制剂50~80克,(有效成分5~8克)。
(6)草莓白粉病:每亩制剂20~40克,(有效成分2~4克)。
(7)番茄早疫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1000~1200倍液,发病高发期建议使用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二、丙环唑1.作用特点丙环唑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作用内吸性三唑类广谱型杀菌剂,可被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植株体内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亚门菌引起的病害,特别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苗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等病害具有特效。
2.防治病害(1)香蕉叶斑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
建议使用2~3次,第二次喷药,时间间隔应为25天左右。
(2)葡萄炭疽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目的用于防护为主,建议使用浓度稍低一些可用2500倍液。
(3)花生叶斑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可用2500~3000倍液,间隔半个月喷雾2~3次。
三唑类农药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三唑类农药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39f5bfef770bf78a652954e3.png)
病 。对苹果树的 白粉病 、锈病 、炭疽病 、褐斑病 、轮
-
纹病和腐烂病 等病 害有很好的防效 ,对果树具有内吸
治疗 和保护双重作用 。三唑类化合物影响 了植物 中的 赤霉素的合成 具有植物生 长调节剂 的作用 ,对植物有
二、存在问题
… … … … … … … … … . .
使用 ,以提高药 剂的防治效果 。 3 . 控 制使 用浓度和使 用次数 :使用浓度应根据药 剂的性 能 、不同果树品种 、不同的生育期和使用方法 确定。如苹果树嘎啦和秦冠抗逆性较差的品种 ,应严 格控制使 刖浓度 以免产生药 害。同时 ,要控制同一 品
生发生药 害。
4 3 %悬 浮剂 的安 全使用倍 数在3 0 0 0一
~
・
-
三 、使 用注 意事项
1 . 注意使 用间隔期 :在生产 中
4 0 0 0 倍 之 问
氟硅唑 ( 福星 、克菌星 、护矽 ・
-
・ 一 唑类 杀 芮 剂 安 伞 间 隔期 1 5~2 0
-
苯醚 甲环唑 ( 世 高 、世泽 ),主要是 1 0 %水分散 ・ 粒剂 ,苯醚 甲环唑杀 菌广谱 ,对各类 作物上 的 白粉 -
・ 酮 、腈菌唑 、氟硅唑 、戊唑醇 、 烯 唑醇 、丙环唑 、已 - 唑 醇和苯 醚 甲环 唑等 。除卯 生无效 ,如 :苹 果疫腐
-
病 、锈病 、黑星病 、 落 叶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 果。 ・ 安全使用倍数 1 0 0 0~1 5 0 0 倍 左右。苯醚 甲环唑在控制 - 植物长势上作用不明显 ,但仍应注意安令间隔期 ,保 ・
・
-
五种三唑类药剂简介
![五种三唑类药剂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b8176e0964bcf84b8d57bc0.png)
20 世纪 90 年代
初
1999 年在
中国登记
年代
日本吴羽 化学工业
公 (Kureha
Corp )
先正达
1979
Ciba-
Geigy 公司
欧搏 福星
克菌星 Caramb
a
世高
敌力脱
叶斑病、白粉病、锈病以 抑制病原菌
及葡萄上的炭疽病、白腐 麦角甾醇的
病等 主要用于茎叶喷雾
生物合成,
疮痂病、炭疽病、立枯病、 导致细胞膜
(20 ℃ )
水、丙酮、二
氯甲烷
在 pH 值为 7和pH值 为 9的条件下 12天
不水解
水 900mg/L
(pH7 ~ 8)
在许多有机溶
剂中 >2kg/L
对日光稳定,在
310℃以下稳定
20 ℃、 mg/L ) 水 15 、甲醇
235 、 丙酮
238.9
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和水解稳定性
3.3毫克 / 升, 稳定性 ≤300 ℃稳定,
5
分子量
329.8
315.4
319.83
241.29
342.2
熔点
136.2
℃ 53℃
110~ 113℃
76 ℃
180 ℃
蒸汽压
溶解性
稳定性
<1.0 × 10-
5Pa
(25℃)
3.9×10- 5Pa
(25 ℃ )
1.23×10-
5Pa
(20℃ )
1.2 × 10- 5Pa
(20℃ )
1.33 × 10-4 Pa
黑星病、白粉病、锈病、
不能形成,
蔓枯病、叶斑病、根腐病、 使菌丝不能
三唑类杀菌剂及其中间体简析
![三唑类杀菌剂及其中间体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2d0d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a.png)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共同特点是主链上含有羟基(酮基)、取代苯基和1,2,4-三唑基团。
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第二大杀菌剂类型。
这类药剂除对鞭毛菌亚门中卵菌无活性外,对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的病原菌均有活性。
同时三氮唑类杀菌剂同时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发现过程60 年代中期, 荷兰的 Philiph -Dupher 公司开发了第一个1 , 2 , 4 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但是随后出现的几个 1 , 2 , 4 -三唑类杀菌剂都因其较窄的抑菌谱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60年代末, 西德拜尔(Bayer)公司和比利时Janssen 药物公司首先报道了 1 -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拜尔公司研究人员从一个结构假设出发研究唑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即在“生物体内凡能生成高反应性能的碳酰离子的化合物, 必然具有某种活性。
经生物鉴定验证 ,它对酵母和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试验结果表明, 当唑类成分主要是以咪唑和 1 , 2 , 4 -三唑为基本结构时 ,即使改变其取代基部分 ,并不丧失生物活性,并由此开发了代表性化合物氟三唑,已作为谷类和蔬菜白粉病防治药而应用。
70 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 各大公司先后开发研究表明, 苯基可广泛地被其它基团所取代,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 或更加提高。
这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极高, 以后就被开发成最具代表性的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和三唑醇等系列优秀品种。
在实践中, 人们发现, 有些三唑类化合物不仅具有杀菌活性, 同时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调节活性。
B¨uchel 等人首先报道了具有植物生长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在含 0.05 %时可使豆类增产40 %。
三唑衍生物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发现使该类杀菌剂的研究更加活跃,各大公司先后开发并相继推出高效植物生长延缓剂PP333 ,植物生长抑制剂“抑芽唑”等三唑化合物。
三唑并嘧啶类杀菌剂——唑嘧菌胺简介
![三唑并嘧啶类杀菌剂——唑嘧菌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9cb65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e.png)
PD20170168
烯酰·唑嘧菌
悬浮剂
47%
番茄晚疫病,芋头(旱地)疫病,葡萄霜霉病,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
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
PD20172326
烯酰·唑嘧菌
悬浮剂
47%
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PD20211171
氟吗啉·唑嘧菌胺市银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3市场前景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止日前,我国共登记5个唑嘧菌胺产品,1个原药和4个制剂且均是混剂,详情如下: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剂型
总含量
防治作物及对象
登记证持有人
PD20142265
唑嘧菌胺
原药
98%
-
巴斯夫欧洲公司
PD20142264
烯酰·唑嘧菌
悬浮剂
47%
番茄晚疫病,荔枝树霜疫霉病,葡萄霜霉病,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
唑嘧菌胺是由巴斯夫公司开发化学结构新颖的三唑并嘧啶类杀菌剂,属于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霜霉和疫霉类卵菌纲真菌有控制作用,具有极强的残留活性和耐雨性。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葡萄、黄瓜和辣椒等作物上的疫霉病与霜霉病。
1、产品简介
2、登记情况
美国登记情况
加拿大登记情况
澳大利亚登记情况
巴西登记情况
德国登记情况
(二)国内登记情况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https://img.taocdn.com/s3/m/af6ea6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3.png)
三唑类杀菌剂目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摘要: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研究和应用中比较热点的一类杀菌剂,本文就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开发和使用情况及其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做了简要概括。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种类作用特点应用价值一、引言1、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史三唑类衍生物作为杀菌剂已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三唑类药物用于临床医药杀菌剂、农业应用杀菌剂等。
三唑类杀菌剂是指含有三氮唑的化合物。
作为农药杀菌剂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Philiph-Dupher公司开发出第一个1,2,4一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三唑类杀菌剂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德国拜耳公司(Bayer)和比利时Janssen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报道了1一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拜耳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发现N-甲基碳上的取代基团可广泛地被其他基团所取代,而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人们通过取代基团的变换(如苯基可以被五元或六元杂环、各类型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烷基、酯、酮等官能团或桥苄基所取代),合成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杀菌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
其中包括活性很高的三唑基——O-,N-乙缩醛类化合物。
后来又开发了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三唑醇等。
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三唑类、苯并唑唑类、嘧啶类、唑唑类、吗啉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吸性杀菌剂是三唑类化合物。
已经问世并商品化的三唑类化合物有拜耳公司的氟三唑、三唑酮、三唑醇,Jenssen公司的乙环唑、丙环唑,英国CIC公司的多效唑(PP33)、苄氯三唑醇等。
九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戊唑醇,最近研发出来的四氟醚唑、羟菌唑、丙硫菌唑、氟硅唑等。
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环唑制剂 SC 、SE。
作用机理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应用适宜作物禾谷类作物、糖用甜菜、花生、油菜、草坪、咖啡、水稻及果树等。
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防治对象立枯病、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
使用方法广谱杀菌剂。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其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病害如立枯病、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并能防治糖用甜菜、花生、油菜、草坪、咖啡、水稻及果树等中的病害。
其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而且具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使用剂量通常为75~125g(a.i.)/hm2。
喷雾处理。
氟喹唑制剂 SE 、SC 、WG、WP 。
分析方法 GLC或HPLC 。
作用机理与特点主要作用机理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
具有内吸性、保护和治疗活性。
应用适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甜菜、油菜、豆科作物、蔬菜、葡萄和苹果等。
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防治对象防治由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子囊菌纲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如可有效的防治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如苹果黑星病和苹果白粉病,对以下病原菌如白粉病菌、链核盘菌、尾孢霉属、茎点霉属、壳针孢属、埋核盘菌属、柄锈菌属、驼孢锈菌属和核盘茵属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方法氟喹唑具有保护、治疗及内吸活性。
主要用于茎叶喷雾,使用剂量为125~375g(a.i.)/hm2(蔬菜),125~190g(a.i. )/hm2(禾谷类等大田作物),4~8g(a.i.)/hm2(果树)。
苯醚甲环唑制剂 DS、EC 、FS 、SC 、WG如3%悬浮种衣剂、10%水分散颗粒剂。
分析方法 OLC 或HPLC 。
作用机理苯醚甲环唑具有保护、治疗和内吸活性,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
杀菌谱广,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
应用适宣作物与安全性番茄、甜菜、香蕉、禾谷类作物、水稻、大豆、园艺作物及各种蔬莱等.对小麦、大麦进行茎叶(小麦株高24~42cm)处理时,有时叶片会出现变色现象,但不会影响产量。
防治对象对子囊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抱属、尾孢霉属、刺盘抱属、球座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菌,白粉菌科,锈菌目和某些种传病原茵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活性,同时对甜菜褐斑病,小麦颖枯病、叶枯病、锈病和由几种致病菌引起的霉病,苹果黑星病、白粉病,葡萄白粉·病,马铃薯早疫病,花生叶斑病、网斑病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应用技术(1)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
因为钢制剂能降低它的杀菌能力,如果确实需要与铜制剂棍用,则要加大苯醚甲环唑10%以上的甩药量。
苯醚甲环唑虽有内吸性,可以通过输导组织传送到植物全身,但为r确保防治效果,在喷雾时用水量一定要充足,要求果树全株均匀喷药。
(2)西瓜、草莓、辣椒喷液量为每亩人工50L 。
果树可根据果树大小确定喷液量,大果树喷液量高,小果树喷液最低。
施药应选早晚气温低、无风时迸行。
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气温高于28 0C 、风速大于每秒5m 时应停止施药。
(3)苯醚甲环唑虽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但为了尽量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应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因此施药时间宣早不宜迟,应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效果最佳。
使用方法主要用作叶面处理剂和种于处理剂。
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主要用于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30~125g(a.i)/hm2,3%悬浮种农剂主要用于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3~24g(a.i.)/kg种子。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的应用主要用于防治梨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番茄旱疫病、西瓜蔓枯病、辣椒炭疽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炭疽病、黑痖病、柑橘疮痂病等。
①梨黑星病在发病初期用10%水分散颗粒剂6000~7000 倍液,或每l00 L 水加制剂14.3~16. 6g (有效浓度14,3~16,6mg/L)。
发病严重时可提高浓度,建议用3000~5000 倍液或每l00 L 水加制剂20~33g有(效侬度20~33mg/L),间隔7~14d连续喷药2~3 次。
②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用2500~3000倍液或每l00L 水加制剂33~40g (有效浓度33~40mg/L),发病严重时用1500~2000倍液或每l00L 水加制剂50~66.7g (有效浓度50~66.7mg/L),间隔7~14d,连续喷药2~3 次。
③葡萄炭疽病、黑痘病用1500~2000倍液或每100L,水加制剂50~66.7g (有效浓度50 ~66.7mg/L) 。
④柑橘疮痂病用2000~2500倍液或每l00L水加制剂40~50g (有效浓度40~50mg/L)喷雾。
⑤西瓜蔓枯病每亩用制剂50~80g (有效成分5~8g)。
⑥草莓白粉病每亩用制剂20~40g (有效成分2~4g)。
⑦番茄早疫病发病初期用800~1200 倍流或每l00L 水加制剂83~125g (有效浓度83~125mg/L),或每亩用制剂 4.0~60g 有效成分4~6g)。
⑧辣椒炭疽病发病初期用800~1200倍液或每l00L水加制剂83~125g(有效浓度83~125mg/L),或每亩用制剂40~60g (有效成分4~6g)。
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的应用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矮腥黑穗、腥黑穗、散黑穗、颖枯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早期锈病、白粉病,大麦坚黑穗病、散黑穗病、条纹病、网斑病、全蚀病,大豆、棉花立枯病、根腐病。
农户拌种:用塑料袋或桶盛好要处理的种子,将3%悬浮种衣剂用水稀释(-般稀释到1~l.6L/l00kg 种子);充分混匀后倒在种子上,快速搅拌或播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每粒种子上(根据颜色判断。
机械拌种;根据所采用的包衣机性能及作物种子使用剂量,按不同加水比例将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稀释成浆状,即可开机。
①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每l0okg小麦种子用3%悬浮种衣剂200~400ml [6~12g (a.i.)]。
②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每l00kg种子用制剂67~l00ml [2~3g(a.i.)]。
③防洽小麦矮腥黑穗病每l00kg种子用制剂133-400m1[4~12g(a.i.)]。
④防治小麦根腐病、纹枯病、颖枯病每l00kg种子用制剂200ml[6g (a.i.)]。
⑤防治小麦全蚀病、白粉病每l00kg 种子用制剂l000ml [30g (a.i.)]。
⑥防治大麦病害每l00kg种子用制剂l00~200,n1[3~6g(a.i.)]。
⑦防治棉花立枯病每l00kg种子用制剂800ml[24g(a.i.)]。
⑧防治大豆根腐病每l00kg种子用制剂200~400ml [6~l2g(a.i.)]。
四氟醚唑作用机理与特点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
由于具有很好的内吸性,因此可迅速地被植物吸收,并在内部传导;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活性。
持效期 6 周。
应用适宜作物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果树如香蕉、葡萄、梨、苹果等,蔬菜如瓜类,甜菜,观赏植物等。
防治对象可以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如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锈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颖祜病、大麦云纹病、大麦散黑穗病、大麦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瓜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和葡萄白粉病等。
使用方法既可茎叶处理,也可作种子处理使用。
茎叶喷雾,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和甜菜病害,使用剂量为100~125g(a.i.)/hm2 .,用于防治葡萄、观赏植物、仁果、核果病害,使用剂量为20~50g(a.i.)/hm2 .,用于防治蔬菜病害,使甩剂量为40~60g(a.i.)/hm2 ;用于防治甜莱病害,使用剂量为60~l00g(a.i.)/hm2。
种子处理通常使用剂量为10~30g(a.i.)/l00kg种子。
戊唑醇制剂 DS 、EC、ES 、EW、ES、GE 、SC、SE 、WG、WP 、WS 。
具体如2%干拌剂、2%湿拌剂、6%胶悬剂、25%水乳剂、43%悬浮剂。
作用机理与特点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能迅速被植物有生长力的部分吸收并主要向顶部转移。
不仅具有杀菌活性,还可促进作物生长,使之根系发达、叶色浓绿、植株健壮、有效分蘖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应用适宜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花生、香蕉、葡萄、茶、果树等。
防治对象可以防治白粉菌展、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如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麦纹枯病、小麦雪腐病、小麦全蚀病、小麦腥黑穗病、大麦云纹病、大麦散黑穗病、大麦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大豆锈病、油菜菌核病、香蕉叶斑病、茶饼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和葡萄灰霉病等。
使用方法戊唑醇主要用于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雾。
以250~375g (a.i. )/hm2进行叶面喷雾可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及麦类赤霉病等,若以20~30g(a.i.)/t进行种子处理,可防治腥黑粉菌属和黑粉菌属菌引起的病害,如可彻底防治大麦散黑穗病、燕麦散黑穗病、小麦网腥黑穗病、光腥黑穗病及种传的轮斑病等。
用125g(a.i.)a/hm2喷雾,可防治花生褐斑病和轮斑病,用l00~250g(a.i.)/hm2喷雾,可防治葡萄灰霉病、白粉病以及香蕉叶斑病和茶树茶饼病。
混用戊唑醇可以与其他一些杀菌剂如抑霉唑、福美双等制成杀菌剂混剂使用,也可以与一些杀虫剂如克百威、甲基异柳磷、辛硫磷等混用,制成包衣剂拌种用以同时防治地上、地下害虫和土传、种传病害。
任何与杀虫剂的混剂在进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混用试验,以确认其安全性与防治效果。
(l)2%戊唑醇(立克秀)湿拌种剂的应用主要甩于防治小麦傲黑穗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腥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疠、大麦纹枯病等。
使用剂量一般发病情况下,每l0kg 小麦种子用药剂l0 g ,病害大发生情况下或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区,每l0kg 小麦种予用药15g;每l0kg 玉米或高粱种子用药30g 。
病害大发生情况下或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区,每l0kg 玉米或高粱种子用药60g。
拌种方法①人工拌种使用 2 %湿拌种剂拌种时,先按推荐剂量称量出种子所需戊唑醇的量,再按l0kg种子用水0.15~0.2L 的比例,称出所需的水量,并将所称的药剂用所称妁水搅成糊状,最后将所需的种子倒人并充分搅拌,务必使每粒种子都均匀地沾上药剂,袢好的种子放在阴凉处晾干后即可播种。
②机械化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时lkg拌种剂加15.5L水,处理l000kg 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