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且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新的艺术境界,有“田园诗人”之称。陶渊明的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在平淡淳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富有悠远的意境,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陶诗的风格概括为: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

二、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的语言;三、笔法清新,描写细腻;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详细说说。

一、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

这部分我觉得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道路。归田以后,他有了躬耕的生活体验,实际生活的痛彻体验和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

理想:他主张认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纯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他归田以后,在那他亲近自然,亲近农民,与农民为友,用诗赞美劳动。例如: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之中,由于农业技艺不高,豆苗稀少,而草长的旺盛,虽是如此,诗人仍是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早晨出去一身露水,晚归也是一身露水,白天自然是一身汗水。劳动虽然十分艰辛,但诗人却感到舒心惬意,充满了自得的情绪。诗人不把劳动看作“下贱”的事,而认为这很符合自己的心愿,写出了自己的躬耕生活的体验,这是陶田园诗中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又如:《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想: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勒,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及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及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渊明认为,意识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

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的普遍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有浓厚的亲农意识,还深刻表现出一心一意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陶渊明自幼受儒家传统教育,有积极处世之心,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还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他雄心壮志。但是到了陶渊明青壮年时期,东晋政治完全陷入了混乱,使他空有一腔壮志却无从施展,因而诗中感叹不遇的话很多。他曾经出仕,那虽然也许是对政治还抱着希望和聊且一试的想法,但更多的是不得已,由于政治形式的裹挟,由于生活的逼迫,他与世俗那样格格不入,却不得不混迹官场。所以他内心十分痛苦,充满了悔恨和负疚的心情。几度悔恨之后,使他毅然痛下决心,与官场永诀,因而“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从恶浊的官场来到宁静的田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他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他把仕途官场称作“尘网、樊笼”,恨不得尽快躲开这种险恶的环境,立即回到他那十分熟悉而又亲切的农村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自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飞翔的森林;就像被圈在池塘里的鱼,无时不想着原来遨游的河海,过着那种“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心情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表露得更明白。陶渊明归隐躬耕,是真

正对仕途的厌弃,对自由的追求,在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陶诗是以田野这一空间,直接描写田园风物等田园生活,又含有隐逸情怀的诗歌。他的伟大和独特之处,在于他的亲农意识及躬耕陇亩的劳作实践,正是这一点,使得陶渊明有别于古代一切失意的士大夫、文人,使他成为封建时代唯一真正有资格称上“乡村诗人”的作家。

二、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的语言

陶渊明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书写出来,没有一点雕饰的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掩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具有丰富的人生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不用像雕刻家那样精雕细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的诗意境高远,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也奇异巧妙,真是巧夺天工,而不见斧凿之痕!然而事实上,陶渊明诗的语言也并非是未经锤炼的,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不管从哪个角度

看,陶渊明对自然的美无疑是有敏锐的感觉的,因而才能将那些朴素的文字信手拈来再造为诗句。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描述陶渊明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诗中带有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的痕迹,本色纯香,具有独特的意境。在这些平淡的文字后面,隐含着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在清新的自然景物中,陶渊明有了舒畅的心情,使他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摆脱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尽管劳动艰辛,尽管那时的农村贫穷凋敝,面对田园景物和平日里宁静的生活,与官场生活相比,他依然寻找到了乐趣。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不是虚幻梦境,而是在寻常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生活的安宁。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也蕴含了他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风俗淳美的终南山,在他的笔下素然恬淡,读后思绪飘渺,令人忘却世俗烦忧。“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既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又暗含喜悦之情。这就是陶渊明诗的美感,舒缓而沉稳的节奏,平淡朴素的风格。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犀利的语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强烈碰撞的情感,也没有曲折的结构,有的只是真挚地情感流露,像春雨一样渗透读者的心灵。事实上,他的人生也经历过风雨,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