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坐着的思想感情;3、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古诗,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给人们战乱之苦,并作相应的摘抄,在课堂上交流。
2、教师制作本课的课件。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读成诵。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背古诗,揭课题1、背诵杜甫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2、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二)、读古诗,圈地名1、课件出示学习提纲:自读古诗,要求:1、字正腔圆地朗读古诗;2、圈出故事中的地名。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4、出示课件,显示地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这些地名你知道有哪些?5、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点拨。
师:此时此刻,杜甫在哪里?想到哪里去?心系哪里?(三)、再读诗,找出“喜”课件出示自学提纲:请带上你的心情再次朗读古诗,看整首诗围绕哪一个字写的。
请你圈出来。
1、学生自由读,圈字。
2、汇报:演示课件喜(1)、用“喜”组词。
板书:喜欲狂(2)、品析“喜欲狂”这个词语师:是什么原因使沉稳镇静的杜甫喜欢的要发狂呢?一个蓟北的收复为什么会让杜甫欣喜若狂呢?(3)、引导学生谈安史之乱,谈当时人们的生活。
(4)、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写了许多的诗歌来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最著名的诗歌谁记得?(学生背诵<春望>)(5)、在八年安史之乱期间,八年的背井离乡的生活中,让杜甫看到了——看到了——(课件出示相关的诗句)(6)、师:是的,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国家,一心渴望九州统一,希望能够收复失地,这样的诗,你读过吗?(7)、引读陆游写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8)、小结:陆游到死都没有看到九州的统一,他是多么悲痛呀!而今天的杜甫却听到了失地被收复的消息,他能不喜欲狂吗?(四)品喜字,悟情感1、出示学习提纲:默读古诗,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杜甫“喜欲狂”,请你划一划,品一品,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读出诗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信息的习惯,提高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细读品味悟诗意
1.读了诗歌,了解了诗意,你觉得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喜)
2.再读诗歌,想想从哪些字词可以体会到杜甫的“喜”。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汇报读书情况。
4.齐读诗歌,小结悟诗情。
诗人到底“喜”些什么?(一喜叛军得到平定;二喜国家得到安宁;三喜亲人能够得到团聚;四喜可以回到家乡……)由此,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杜甫的喜悦之情,更是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
小学语文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课时数:10授课时间2013年9月11日
课题
古诗两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重点
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5.带着饱满的深情练习齐读、背诵这首诗。
课堂练笔
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
书
设
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涕泪
看喜欲狂漫卷爱国之情想穿下教学反
思
围绕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设计目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通过研究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一文,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抗击外侵的精神。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内容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阅读理解:组织学生阅读《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一文,并提供相关的辅助材料,如词语注释、地理图表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讨论和总结。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向全班进行展示和汇报。
4. 艺术表现: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艺术表现,如绘画、手工制作、舞蹈等,展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想象力。
5. 回答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6. 作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写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整理和理解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难点:依据学生的基础,可能存在理解历史事件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难度。
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小组展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他们的历史视野和文学素养。
-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探究,以深入了解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知识。
以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军事战争背景,理解闻官人物的贡献和童谣的意义,掌握童谣的韵律、语言运用和传统文化思维方式;1.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敬畏历史、珍爱和平的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重点掌握童谣的韵律、语言运用和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3. 教学难点理解闻官人物的贡献和童谣的意义。
4. 教学方法通过引导阅读童谣,结合资料和图片解读历史文化,多媒体课件展示,教育游戏等。
5. 教学过程5.1 情境呈现根据课程内容的主题,设计情境呈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5.2 阅读童谣读童谣《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学生自读、合读、师生合读。
5.3 梳理情节通过分析童谣内容,梳理出情节,并讲解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4 鉴赏韵律和语言运用分析童谣的韵律和语言运用,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引导学生模仿,自己编写童谣。
5.5 探讨闻官人物的贡献和童谣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对闻官人物的了解,探讨童谣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5.6 听说训练采用教育游戏、问答等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小结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梳理、分析和讨论,学生对于闻官人物、童谣的韵律和语言运用以及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7. 作业布置评上一篇童谣,体会语言韵律的魅力。
对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理解进行复述,写下自己的感言。
8.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童话课文逐步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背景、童谣的韵律和语言运用以及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魅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明朝末年政治的不稳定和战乱频发的原因;2.通过阅读《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文,了解明朝后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事件,了解清军入侵的情况;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4.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增强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1.基础知识讲解(1)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明朝末年是指明朝从嘉靖朝末年至崇祯朝末年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频发的时期。
•明朝末年政治的不稳定是由官僚贵族政治腐败、内外受敌、经济困难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2)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事件•明朝末年,和番入侵中国边疆,引发明军在边疆的战斗。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西北农民起义攻陷北京,推翻明朝。
•1644年5月,清军入侵中国,攻占北京,结束了明朝。
•清军入侵后,南明政府派遣闻官率军收复河南河北,在战乱中,出现了闻官缺粮饿死的悲惨情景。
但在很艰难的情况下,闻官军还是坚持下去,最终成功收复了河南河北。
2.阅读理解(1)速读阅读篇章,快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速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该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事件。
(2)细读阅读篇章,仔细理解每个单词、短语和句子,准确理解每段的意思。
•在细读文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翻译文章的重点句子,仔细理解文章内容。
(3)思考、讨论与写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展开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思考和展开相关话题。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明朝末年的文章,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1. 模拟课堂教师可以选取几位学生,安排他们在课堂上模拟演讲,引导他们复述课文,并通过演讲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影视资料教师可以运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3. 课本练习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安排一些课堂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11)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有正确流利地诵读《春望》,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学习理解诗句和古文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体会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激动的心情,并能明白之所以如此狂喜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诗句和古文的方法、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诵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想了解一个人你会用什么办法?(观察外表、交流、看做的事……)如果一个人已经不在了,该如何了解?(了解做过的事,读写过的文章等)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人的诗,通过诗来了解杜甫其人。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生齐读)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根据所读猜想诗的大意。
(板:喜悦)三、借助各种方法引读全诗。
1、学生借助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
2、通过看注释你明白了什么?(板:看注释)(解析:闻、漫、青春)(板:古今异义、古诗特点、青春)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内容?(相机解析:剑外、蓟北) (板:查资料)4、在学生理解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讨论解答。
(解析:涕泪、妻子、放歌、纵酒、作伴)(板: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联系生活)四、梳理全诗的意思。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相机解析“却”、“ 漫卷”、“ 忽”的意思。
五、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生平第一快诗。
)六、熟读成诵,尝试背诵。
小结:学习了这首诗,体会到了杜甫在得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消息后的狂喜之情。
也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学习苏轼的《浣溪沙》。
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平第一快诗 1、看注释漫卷 2.古诗特点涕泪 欲狂 3.联系上下文 向 4.联系生活放歌 纵酒 青春作伴 5、查资料6.了解背景作业:1、熟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学习苏轼的《浣溪沙》。
课后反思:本课是六年级古诗词背诵中的一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3.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1.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杜甫画像),谁知道他是谁?杜甫,他就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
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著名诗作?背诵《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及其他名句。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712——770)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有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写的就是他俩。
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
杜甫的诗全是深刻反映社会面貌的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是他在唐朝衰败时期写的,但是却一改他深沉、悲壮的旋律,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出示:古诗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什么他一改沉郁顿挫、深沉悲壮的诗风?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其时,正是安史之乱末期,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安史之乱爆发于河北省,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断绝的惨景。
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
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9)
教研会综合评价:
改进意见
教师签名年月日
教学反思: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这句诗和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于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知杜甫
考验同学们的见多识广,诗句接力游戏。
第一题:黄四娘家花满蹊————这首诗的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第二题: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第三题: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
发现这是同一个诗人写的——杜甫。对于他,你了解多少?
二、释诗题知背景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围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篇文章展开。
该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战事进展,并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表达了人们对于战争的困惑和对于和平的向往。
在教学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文字中所述的地名、人名、时间、事件等内容。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学特点,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中的地名、人名、时间、事件等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学特点,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3.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文学特点中的修辞手法;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所在的城市被敌人占领了,会有哪些体验和感受?如何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步:读课文(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篇文章,并精读一遍。
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结构和文学特点。
第三步:讲解知识点(30分钟)1.文章结构的分析:由细节入手理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对比结构和环环相扣的情节结构。
2.文学特点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和用途,并帮助学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第四步:创新输出(3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家乡,写一篇介绍该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文章。
在文章中要尝试运用课上所学的修辞手法,加强创新性的表达。
第五步:课堂展示(10分钟)选择两三组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加以点评和学生交流。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组讨论的表现;2.创新文章的质量和表达准确性;3.课堂展示的表现和语言运用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材简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教学中,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
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
创设情境,链接诗篇,启发想象,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学设计: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板书: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
但有一首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齐读课题。
3、解题。
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例如:忽闻岸上踏歌声。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课易读错音的字“裳、子、卷、即”以及词义,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古诗。
2、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杜甫生平的资料和他的作品,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课堂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前预习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2、课堂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读书、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合作学习、质疑、教师释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三、教学设计思路:知诗题,知景背;初读,读准字音;再读,理解诗句;细读,体悟诗情。
四、教学过程:(一)积累背诵让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或积累下来的杜甫的作品。
例如《春夜喜雨》《赠花卿》《登岳阳楼》《绝句》《山行》《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知背景,查生平。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上仕途不济,其诗风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是他的作品风格,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三)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古诗:师:““安史之乱”,诗人携家带子逃难,流落到四川,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久啊!忽然,传来喜讯,(生齐读课题),如春雷炸响,一下子冲开了诗人沉郁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写出生平第一首快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分钟)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我能根据注释理解诗文的含义。
3、我能通过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体会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进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我能通过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体会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进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在唐朝有这样一位爱国诗人。
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是谁?请大家齐声告诉老师,是的,他就是杜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题目。
齐读。
师:好,我们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1分钟)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我能根据注释理解诗文的含义。
3、我能通过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体会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进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生读。
师:这节课的目标明确了吗?有了学习目标,我们该如何去实现它呢,不要着急,老师帮大家制定了几个步骤,接下来我们来看学习指导一。
三、学习指导一:(5分钟)1、解题:“闻”是什么意思?“官军”又是什么意思?2、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找出八个表示地点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
3、根据老师给出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结合课下预习时收集到的资料,想象一下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总结)(滇沛流离)(风雨漂泊、漂泊不定)(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的战乱流离。
叛军占领了杜甫的家乡洛阳,杜甫一家人和乡亲们只得背井离乡。
在逃亡过程中,杜甫亲身感受到了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灾难。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甚至连他自己的家人也因没有粮食而“幼子饥已卒……无食致夭折”......最后他们逃到四川,在四川剑门关一带客居五年,这五年里,他们一家人时时都在想念家乡,杜甫已经50岁了,他多想在有生之年可以叶落归根呀!)师:同学们,先自学,再小对子互助,最后小组进行讨论。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目标1.学习《望江亭》这篇古文,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及情节;2.学习“典故渊源”板块,明确词语“妆束”、“望江亭”、“剪烛西窗”的含义;3.增强对“正义”、“廉洁”的认识,体会诗文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望江亭》中的故事情节和文中人物,掌握词语“妆束”、“望江亭”、“剪烛西窗”的含义;2.教学难点: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领悟文学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及分析文本内容的方式来进行授课;2.课堂讨论法:以“典故渊源”板块为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制定课前阅读及打卡的任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接触课文内容。
2.教学展开(1)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并帮助学生了解《望江亭》主要情节和人物角色;2.教师讲解《望江亭》词语“望江亭”、“剪烛西窗”等词汇的含义;3.介绍唐代宰相杜如晦的故事以及他对《望江亭》的赞赏,引导学生理解“正义”、“廉洁”的深刻内涵。
(2)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典故渊源”板块,了解“妆束”一词的内涵;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方面理解并掌握词语内涵。
3.巩固1.强化课堂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并加深词语意义的理解;2.通过板书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评价方法1.课后填写学习反馈表;2.分享课堂心得体会。
六、课后拓展1.《思考与探索》板块:鼓励学生结合《望江亭》的主题进行思考;2.布置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思考《望江亭》中的人物对他们有什么启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结合课文注释和古今异义的词,从而理解诗意。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特别是引导学认真感受“喜”,通过唱古诗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爱国方面的诗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特别是“喜”。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等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歌,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出示插图,让学生猜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
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背景:1. CAI出示杜甫的画像,引导学生说出本诗作者。
2.引导学生说一说七言律诗的特点:(一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全诗每联的最后一句押韵,颔联和颈联一般用对偶句。
)3. 字面解题。
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把杜甫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教案4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两首》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两首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XXX“生平第一快诗”。
XXX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XXX兵败自杀,部将XXX、XXX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XXX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XXX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不异的。
但两首诗还应让学生认识打听不同的表达体式格局:《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故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故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研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XXX。
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4.把握古诗“抓重点文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
【研究重难点】重点:弄懂XXX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XXX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难点:指导学生在叙述诗句意思时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惯调换词语顺序。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并复述文章大意,了解历
史事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尊重历史,珍爱和爱护祖国的土地,以及珍视和平安定的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了解历史事件对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案、板书、课件、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理解文章的大
意并画出重点。
2、合作探究: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复述梳理:学生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复述来总结探究到的内容,
并按时序梳理。
4、展示交流: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同学可以针对性地
提出问题。
5、说课: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
理解,对于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适当的帮助。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的。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探讨官军收河
南河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学生表现很好,
但还有一些学生思维能力欠缺,需要在未来的课堂上加以关注和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范文最新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_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 12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范文最新推荐------------------------------------------------------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 12(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方法,提升跨学科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1.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分析文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3.探讨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4.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5.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参加课堂竞赛并获得团队荣誉。
教学重点1.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2.能够准确地描述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3.掌握历史思维方法,了解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强化历史概念,培养跨学科思维。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
2.思辨和讨论。
3.课堂竞赛。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历史学习的知识点,重点提到以下问题: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2.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3.学习历史如何培养跨学科思维?活动二:阅读分析1.让学生逐段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请学生描述文字中的交通情况、生活情况、战争情况。
3.引导学生理解文字中元朝初年官军北伐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三:历史思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朝初年官军要北伐?北伐有什么意义?2.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请学生总结各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精彩分享。
活动四:课堂竞赛1.设计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左右,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题目。
2.提供各种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辨析题等。
3.根据小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
分数高的小组将获得荣誉和奖励。
活动五: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反思不足之处。
2.鼓励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将学到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苏教版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活动一:知诗音。
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识记生字“涕、巫、洛”。
2.组内按序号轮读古诗,读出全诗的韵味。
3. 展示朗读。
活动二:明诗意。
1.轻声读古诗,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剑外:剑门关外。
妻子:老婆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
青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
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
活动一:知诗音。
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活动二:明诗意。
在诗句中理解词语①读中体会(忽传、初活动三:悟诗情。
1.诵读全诗,思考: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检测反馈】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
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等)活动三:悟诗情。
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教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诗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
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
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
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
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
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
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1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背诵
联系生活,激情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