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析翻译目的论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论及其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及其翻译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见,翻译目的论在传记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传记文学 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为了使目标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历史背景、文化差异、语 言表达特点等各个方面,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总结来说,传记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正确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我们可以成功地将原作呈现在目标读者面前。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 传记文学的翻译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准确转换,更要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 传记文学翻译的挑战。
四、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翻译目的 论与翻译策略
在实践中,运用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在接受翻译任务前,需要对翻译的目的和目 标受众进行深入了解。这有助于确定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2、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以便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能够 适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问题。
3、简洁明了:广告翻译应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核心信息,避免冗长和复杂的 表达。在语言上要追求精炼、生动、形象,以便目标读者易于理解和记忆。
4、跨文化交流: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对于不 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读者,要善于运用文化元素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实现广告信 息的有效传播。同时,要注意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确保广告翻译的准确性和 恰当性。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技巧的应用同样重要。词汇选择是翻译中一个关键的技 巧。对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 应的表达,以便目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作的含义。此外,语法的运用和修辞 手法的处理也是传记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的技巧。译者的修辞手法应该尽可能 贴切地传达原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288报 刊 荟 萃文化视角wenhuashijiao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认为是有特定目的的。

译者以原文为基础,在考虑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

而翻译的目的或者说翻译的意图常常与译者或者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有一定联系。

翻译目的论注重的标准与一般翻译理论不同。

一般来说,翻译理论普遍强调“对等”或“等值”,但是德国功能目的论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此次翻译的目的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来选择最佳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该理论自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广大学者和译者的关注与研究,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其中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原则也使翻译标准更为多元化。

一、翻译目的论中的原则(一)翻译目的的目的原则在翻译活动中,“目的原则”被认为是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也是目的论的核心原则。

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使译文符合原有的预期和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原本的预期或者说目的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翻译的方法与手段。

翻译的预期或者说目的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翻译的交际目的。

所以,译者应在明确翻译目的后,选择对应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通过使用适合的翻译方法,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进行良好的处理,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翻译目的的连贯性原则译者在目的论知指导下进行翻译时,还要注意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译文创作时,要考虑语内连贯的标准,使译文符合该标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有学者形象地将翻译工作比作一架连接原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桥梁,若翻译工作做得好,符合连贯性原则,读者就能顺利地走向对原文的理解。

由此可见,连贯原则是对目的原则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三)翻译目的的论忠实性原则目的论理论下,译者还应遵循忠实性原则。

所谓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要尽可能地保持语际连贯一致。

译者根据他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并考虑翻译目的后,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进行翻译。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作者:何九红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9年第09期【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越来越频繁,解决这类翻译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准确、灵活地运用归化或异化这两种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异化;归化【作者简介】何九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语言、交际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那么在翻译中许多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其中最易造成翻译困难和交际障碍的便是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的策略问题。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代表人物为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克里斯汀娜·诺德,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而且将目的原则置于首要地位。

翻译目的论(Skopo)为德国翻译功能派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

目的论允许根据目标文本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翻译相同的文本。

弗米尔在其与凯瑟琳娜·赖斯合著的一本书《翻译理论的一般基础》中指出:译者的整体参考框架不应是原文及其功能,和基于对等的翻译理论那样,而应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实现的功能; 他还说:“目的论要声明的是,一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始终如一地按照尊重目标文本的某些原则翻译”(Reiss&Vermeer:1984:221)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是由译者希望译文履行的功能决定的,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诺德扩展了目的论。

她将翻译定义为:“翻译产生具有功能的目标文本,它与给定的源文本保持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目标文本的预期或要求的功能来指定的。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 有了很大的突破。理论家开始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话语权利、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其中,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西方翻译 理论从聚焦于语言和文本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 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 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 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 翻译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 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 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 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译是人的一种行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 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威密尔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因此,翻译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根据行 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 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由 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 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 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的发展。前者重点 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后 者提出了 “忠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 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 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 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 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他在 1997 年出版《目 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对功能 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一一做了解答。针对不足,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完整word版)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完整word版)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should primari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意义及体现-精品文档资料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意义及体现-精品文档资料

目的论在翻译中的意义及体现目的论(skopostheory)是翻译行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首倡者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HansJ.Vermeer指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到目的的制约。

该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这一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

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如果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从这种目的论延伸出来的译文评价体系则认为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equivalence),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目的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个实际意义,是就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提出新的看法。

原文通常原本是为源于文化中的一个情景而制作的,因此处在“原文”的地位,而译者的作用是进行跨文化的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由任务决定的目标或意图,原文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必要时可由译者来修改。

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围绕语言转化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本身的结构差异,同时还应考虑到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差异。

对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清晰展示出目的准则在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中的运用。

从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多层面背景中体会辜氏翻译作品的特殊风格,理解到他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特色。

一、特定文化背景中辜氏翻译《论语》的目的中国四书五经的翻译最早始于明末清初。

当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把《诗经》、《易经》、《论语》、《老子》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译成多种文字。

要把中国古代经籍译成西方文字,就得同时精通对译的两种语言,能够透彻理会两国文化,并非一般人所能担任。

同时,《论语》流传时间久远,其观点因时代不同而理解有异,其文字也有令人费解之处。

就中国人而言,对某些篇章的理解也会因时代不同而阐释不一。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第2 8卷第 2 2期
总第 1 6 4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2 8 . N O. 2 2 ( G e n . N O . 1 6 4 ) N o v . ( 1 a s t h a l f ) 2 0 1 5
( i f d e l i t y r u l e ) , 三 者 的等 级 不 一 , 连 贯原则高于忠诚原 则 , 同 时 二 者 服 从 目的原 则 。
和 内容。 首先 , 翻译过程是一种 环环 相扣 的交 际活 动 , 是 由翻译发 起 者、 原文作者 、 原文 、 译者、 译本和译语读者 或接收者构成 的、 相互制 约的人类行为 ( h u m a n a c i t o n ) 。其中翻译发起者 分为两
2 0 1 5年 1 1 月( 下)
浅 析 翻 译 目的论 的三 原 则
黄 海 英 , 邓 华
( 1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 院公共基础课部 , 湖南衡 阳 4 2 1 0 0 5 ; 2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 院环境艺术学 院 , 湖南衡 阳 4 2 1 0 0 5 )
地丢失 , 因为在 目的论指导下 的翻译过程 中, 译者 只要 也只会 选取他认为有利于交 际目的完成的信息甚至 内容加以表达 。 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 目的论作用 于翻译 活动 中 涉及 的要素的机制越来越成为关注 的焦点 , 主要包 括人类主体 ( 原文作者 、 译 者以及译文读者 ) 和非人类 主体 ( 原文、 译 文、 原 语文化 以及译语文化) 。 目的论的经典 三原则不 断得 到证 实 , 新 内涵不断得到深化 , 其对于文学文本 翻译 活动的解释力愈具 生命 力 , 尤其是在翻译市 场背景下 , 译者翻译策 略的选择不仅 会受 到原文文本以及 目标文本 目的的约束 , 而且还会受到翻译 任务 、 译者素养 以及译者 伦理追求 的影 响。换言 之 , 市 场背 景 下的翻译活动更具备功能性 、 技术性与道德性。 第一 , 功 能性 是 目的原 则 的本 质 性 解 读 , 强调 特定 目的、 意 图或结果 的实现 。功能 在翻译 文本 中是 指译者 的个 人期望 与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发展分析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分析功能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影响和应用。

功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功能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主要观点和实际应用,旨在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启示和贡献。

本文将回顾功能翻译目的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梳理其理论背景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阐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目的的决定性作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以及翻译功能的实现。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应用,分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总结功能翻译目的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2、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其核心思想是翻译活动应以目的为基础,即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这一理论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几位著名翻译学者的研究成果。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功能翻译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信息的传递。

他强调,翻译应努力在译语中产生与源语相同的效果,即动态对等。

这种效应不仅包括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包括情感、风格和文化背景的传递。

福尔摩斯的“翻译学派”理论也为功能翻译目的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福尔摩斯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行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他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期望来确定,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原文。

Reiss和Vermeer的“功能增值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目的论。

他们提出了翻译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目标、任务和操作,强调翻译应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它融合了多位翻译学者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个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体系。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

浅谈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基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接着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其优缺点。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翻译目的论的平台。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如诺德(Nord)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换句话说,翻译并非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目的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原文的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即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应该具有与原文在原语言文化环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翻译目的论Word版

翻译目的论Word版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 theory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当我们在翻译的海洋中航行时,翻译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座明亮的灯塔。

这个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和受众对象的重要性,为我们指导了翻译实践的三个核心原则。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翻译目的论。

在翻译目的论中,第一个原则是翻译目的至上。

这个原则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和策略。

简单来说,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向、方法和风格。

例如,在翻译一份商业合同时,译者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合同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因此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篇旅游指南时,译者的目的则是帮助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因此会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描述性语言转换成更具象化的表达。

第二个原则是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

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注意保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直译的方法,避免主观性和歧义。

而在翻译一篇小说时,译者则需要将原作的情感、氛围和人物性格准确地传达给受众,采用意译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创作。

第三个原则是受众对象与翻译效果。

这个原则强调译者的翻译需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部学术著作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可能是专业研究人员和学者,因此需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本儿童读物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则是儿童,因此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体现在译文中,确保儿童能理解并享受阅读。

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有所依靠。

通过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翻译挑战,提高我们的翻译质量。

无论是在处理商业文本、法律文件还是文学著作,甚至在面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受众时,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三个原则,就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

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一、目的论的内容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这是一种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而非仅仅追求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挑战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翻译目的论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翻译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应。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其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或等值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可能因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而异。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可能更注重传达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在商务翻译中,可能更侧重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商务目标的达成;而在科技翻译中,可能更强调术语的精确性和科技信息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将译者视为原文的忠实仆从,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

这种观点有助于打破翻译中的僵化和刻板,使翻译更加灵活多样,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强调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读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翻译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翻译活动应始终以翻译目的为导向。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丁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 ”、“目的(purpose) ”、“意图(intention) ”和“功能(function) ”等词。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丁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criticism) ,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1。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 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 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

 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

本文 简单介绍了目的论的一些基本内容,指出了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翻译实践 Abstract: Seen from the target-oriented perspective, Skopostheory boasts itself of one of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focuses on the target-text’s function and practicability. Skopostheory hold that translating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ve human activity. Skopos rule is the primary one of the four rules that includes skopos rule,coherence rule,fidelity rule and loyalty. This paper, at the outset,presents a brief content of Skopostheory,and then,discusses its positive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Skopostheory; rules; translation practice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参考译文1:Tableware is to the table what tragedy is to life. 参考译文2“The newly coined Chinese phrase ‘beiju’ is a homonym of the word ‘tragedy’. Chinese Internet users banter about life using the humorous metaphors.” 参考译文3 “Life is like interjection with cries of woe.”
• Any form of transnational action including therefore translation itself, may be conceived as an action, as the name implies. Any action has an aim, a purpose.[…] The word Skopos, then, is an technical term for the aim or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 Further, an action leads to a result, a new situation or event, and possibly to a new object
•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由德国 翻译理论家Vermeer 和Reiss 创立于20 世纪80 年代。
•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 准则。目的准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文化中, 按译语 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 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 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准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接受者的 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 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 以便 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忠实准 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并不要求 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Nord,2001:32-33) 。这三条准则的关系是: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而这 二者服从于目的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

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

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

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

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

弗米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它可以用来指:
( 1) 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 2) 翻译结果:亦即译品( translatum)的功能;
( 3) 翻译方式:亦即所用方式的意图。

二、目的论的贡献
弗米尔宣称目的论有三点贡献:
( 1)这个理论把经常遭到否认的事实明确地提了出来,让人意识到其存在;
( 2)(应)由任务决定目的这个概念,扩大了翻译的可能性,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替译者松了绑,让他们不必局限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因而常常是毫无意义的直译;
( 3)它把译者的责任列入了议程,并且扩大了其责任范围。

指出其译文必须发挥预期的功能,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

弗米尔还指出,忽视翻译的目的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就是一篇原文怎样翻译最好。

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有了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就有可能至少在宏观策略的选择上达成一致意见。

目的论把翻译关注的重点由原文、原文作者转向译文、译文读者。

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目的论使译本成为焦点,决定翻译的主要因素不完全是原文,而是翻译的目的,这一观点为创作新颖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结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以原文为起点,译文为终点。

因此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通常是原文,目的论则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把译者从文本原语一一对应的转换为目的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目的论从关注译作同原作的对等转向关注译者本身,关注译者在不同翻译策略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力,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形成了多元、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以行动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虽然还有不足,但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为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