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
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
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
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
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
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
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
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能力
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
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媒体设计: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
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
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

李清照一剪梅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

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
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
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
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二)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
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
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
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

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
染环境的呢?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
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
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
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

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
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
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
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
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

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六)布置作业: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历史背景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赏析一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二她思念他。

已经是秋天了她还浑然不觉的样子,秋水天长的一天,她轻解罗衫,独上兰舟。

望着天边飞来的双燕,她的心里填满了相思,耿耿于怀——你可寄了书信来?在萧萧的落叶中,攀登高楼,望着他远去的方向,思念如月
光流溢。

郎啊,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那种纳人心肝的疼痛?日日盼望,日日失望。

日日登高望归雁,直到月亮爬山了西楼还不见你的影子。

相思如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清照《一剪梅》图2.一剪梅李清照图
片3.李清照《一剪梅》与《声声慢》 4.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5.李清照《一剪梅》标准教案 6.《一剪梅》李清照经典作品7.李清照杰作《一剪梅》赏析8.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学反思两篇9.读李清照一剪梅诗词有感10.《一剪梅》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分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引导语:李清照《一剪梅》可谓词类中
的经典,词文中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写的颇为细腻和感人,今天小编
就为大家分享几篇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反思。

篇一: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到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我们的课程编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用教材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忽略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性;且只用寥寥数首诗歌来代替诗歌发展的某些重要阶段,谈不上全面性与典型性;三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通过案例来反思诗歌鉴赏教学在让学生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上与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学生有的说此诗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说是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有的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能准确把握住: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到:学生对李清照本人缺少了解,对李清照诗歌创作的特点知之甚少.经过调查,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们只在初中学过李清照的一首诗歌,即诗人的早期
的一首小令《如梦令》,而初中对诗歌的要求仅限于背诵与默写上,老师与学生对诗人都不去做更多的介绍与了解.而高中课本对诗人根本没有涉及,虽然李清照是诗歌史上,尤其是宋词史上不可忽略的有着卓越成
就的代表诗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材在编排上的遗憾.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
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之后,我让学生欣赏诗人的《渔家傲》并就此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掀起了该课讨论的第二个高潮.有的同学说从词里"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看,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可能是她晚期的作品,诗歌的意境是凄凉忧伤的.有的同学说诗中描写了梦境,描写了与天帝的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少女的浪漫的情怀,并以此认定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尽管学生讨论的热烈,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不能从具体的诗歌中把
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
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该诗的内容是什么2,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明确了几点:1,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这样,明确了:该诗一反诗人婉约的风格,具有阔大,奔放而豪迈的意境.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篇二: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1、没有给学生放名家朗读的录音,只是我自己请教经主任,在经主任的辅导下,就大胆的范读,最
后结尾处了得,出现了读音上的问题。

我和经主任讨论认为还是读轻声,突出愁字。

希望大家给个建议最后读什么最适合。

2、学生很认真入境的读,我也仔细的听,一边关注其他学生的学
习状态,一边做指导,其他学生也比较认真,做到走心。

我想这是这节课的收获。

最后展示的时候,有个学生没把《醉花阴》读出忧郁之情。

当时我想点评了,后来一想是个性展示读,这种忧郁之情,没有
亲身经历和学生阅历浅,读起来很难把握,就没有做出评价,生怕打
消朗读积极性。

课下我找他谈了,让他稍微改改,带着忧郁之情,那个男生当时
脸就红了,他说:老师我是有些紧张,但是觉得读的还行,就想站起
来表现一下,是不是影响整个班级,还有你。

我当时听了,挺吃惊,他怎么会这样想,这种集体意识很强,他
怕给丢人。

后来,我想还好我当时没有说他,不然,他当时一定就会觉得没
面子,很自责。

这个男生平时很少主动回答问题。

我想课上即使委婉的批评或建议,对某些小心眼的学生,也是一
种打击,以后批评的时候,真的要分场合,考虑学生情绪真的很重要。

3、课前预设,鉴赏环节就是进一步体会情感进行补充完善,辅助背诵的。

在时间上预设有些短,然后放的位置不对。

赵谦翔老师说,先鉴赏,再读。

不要这样一会读,一会鉴赏,一会再读。

我把预习课放一起整个过程是,第一节课通过材料了解作者的生
平故事及风格,把初中学过的串联一下,勾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内容。

然后初步读诗歌自主鉴赏诗歌,讨论课后习题。

第二节课有感情地读,进一步鉴赏体会情感,然后背诵。

我讲这课之前讲了柳永词,就是这个模式。

问学生,学生说可以接受这样的模式。

听了赵谦翔教授的评课后,我反省了好久。

感觉平日自己用到的功夫尚浅,自己没有深度备课。

今后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提升,让自己满意,才能让学生满意,以求
师生共同进步。

篇三: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
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

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
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
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
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
教学楼。

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

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
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

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

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

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

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
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
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

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
多次: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

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
花草共忧乐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3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
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
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
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
背景。

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
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
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

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
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一剪梅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2.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4.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 5.一剪梅李清照拼音 6.一剪梅李清照解析7.一剪梅李清照题目8.一剪梅李清照赏析10.一剪梅李清照引导语:《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

全词如下:一剪梅
唐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① ,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②,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注释①销魂:黯然神伤。

②颦:皱眉。

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

作者简介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苏州吴县人。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试应天第一,次年会试以科场案下狱,贬谪为吏,遂弃科举业,纵酒佯狂,放浪形骸以终。

工诗,与文徵明等合称吴中四才子,尤以书画名世,词亦流丽清
婉富韵致。

著存《唐伯虎全集》。

品评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无疑,愈是习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