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课件_广州管圆线虫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活史(Life cycle)
特点: 1、终宿主:成虫寄生于鼠类(犬,猫和食虫类也
可)的肺动脉内。 2、幼虫寄生于螺类及蛞蝓(中间宿主)内脏、肌肉 等处; 3、转续宿主--蛙、蜗牛、鱼、虾、蟹等 4、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
5、感染阶段:第3期幼虫(感染期幼虫)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天为一疗程。
鼠肺动脉 成虫
(螺类及蛞 蝓内脏肌 肉等处)
3期 幼虫
(鼠肺毛 细血管)
卵
中间宿主 体内2周
终宿主 鼠体内
1期幼虫 (肺泡)
气管 咽 小肠
1期幼虫 粪便
(外界)
3期 幼虫
转续宿主(蛙,蜗牛, 鱼,虾、蟹等)
经口感染
3、4 期 幼虫
人
(非正常 宿主)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鼠粪)
1、传染源:本虫可寄生在十几种哺乳动物,包括啮 齿类、犬类、猫类等, 鼠类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 源。
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因人是广州管 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该虫很少能在人体肺血管 内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 开人体继续发育。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 间宿主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姓名:刘珊珊 学号:2013202820
主要内容 简介 形态 生活史
流行特点 症状和病变
诊断Biblioteka Baidu治疗与预防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寄生于鼠 类肺动脉,幼虫可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脑 膜脑炎。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为10.25天 幼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 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 肿性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 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 低度或中度发热。
(2)病原学检查:从脑积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成 虫可确诊,但病原体的检出率不高。
六、防治(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健康教育: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不吃生菜,不 饮生水,接触螺类后应充分洗手。
2、灭鼠。 3、治疗病人: 甲苯哒唑可杀死实验感染鼠体内90%成虫。 阿苯哒唑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剂量为20mg/kg,9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 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例 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瘫 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五、诊 断(Diagnosis)
1期幼虫
广州管线虫 Ⅰ期幼虫
大小为 0.27×0.016mm, 咽管可达虫体 一半,尾部骤 变尖细,并有 刀切样的凹陷。
褐云玛瑙螺 铜锈环棱螺
福寿螺之肺
福寿螺被剖开 的肺膜
福寿螺被剖开肺膜后幼虫结节
黄蛞蝓
双线嗜粘液蛞蝓 高突足襞蛞蝓
转 续 宿 主
蜗 牛
-
福寿螺在吞食 秧苗。
福寿螺-外来有害物种
本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 亚、太平洋岛屿、日本和美国;
我国见于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 天津、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 布。
目前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其中台湾省有 300多例。
在中国大陆,1979年首次在广州报道了1疑似病例, 1984年在1例患儿脑积液中查获了幼虫,从而确立 了中国内地的首例病人。
一、形态(Morphology)
1.成虫 线状,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
央有小圆口,缺口囊。 雄虫长11~26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
雌虫长17~45mm,尾端呈斜锥形。 子宫双管形,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
白间的螺旋纹,十分醒目。
2、幼虫 第3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大小为(0.462~0.525) mm×(0.022~0.027)mm, 虫体无色透明,体表 具有两层鞘,头端稍圆,尾端骤变尖细(钢笔尖 样)。
该虫最早由陈心陶(1933,1935)在广东家鼠及褐家 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nsis)。1946年由Dougherty订正为该虫。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Nomura和Lin于 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脑膜炎在太平洋地区某些岛屿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早有散在或暴发流行,但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才 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有关。
1、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 续宿主的经历;
2、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
3、实验室检查: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 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超过10%(正常1-2%) , 多为20%~70%;
(1)免疫学检查:(常用ELISA或IFAT)血清及脑 脊液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阳性;
3、主要经口感染:
1)生食或半生食螺类、鱼、虾、蟹等:爆炒或麻辣 福寿螺、凉拌螺肉等为本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2)幼虫污染手或食物:用螺类喂养家禽或加工螺类 的人员;
3)生食蔬菜:陆地蜗牛或蛞蝓爬过蔬菜时含幼虫的 分泌物可能粘在蔬菜上;
4)饮生水:含幼虫的中间宿主分泌物也可排入水中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