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PPT:人的社会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社会化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 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建设。因此, 社会学必须考察:
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 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 和角色?
如此等等,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 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
狭义社会化观点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 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和少年, 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研究的重点 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广义社会化观点,不仅仅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从一个“生 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 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由于成年人生活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 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 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 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三)发展社会化
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 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发展社 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 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 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 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即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 两性期(青春期以后)。他认为,前三 个
作为社会的产物,自我的出现要经历 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 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 判断;
最后,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 评价我们的行为。
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 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 。
(二)米德的“角色借用”角色扮演 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是与库 利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 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 学家,是美国社会科学 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是《心灵、自 我与社会》。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 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 话)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 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人格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
(superego)
本我(马—动力) 自我(骑手—驾驭) 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me 为和态度、社会道德法
律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 的那部分。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西格蒙德·弗 洛伊德(1856- 1939)出生于奥 地利维也纳,是 赫赫有名的精神 病学家、心理学 大师。
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 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 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自我是对社会客
观现实的内化和 主观解释,自我 的观念是在社会 互动中产生的
“主我” 又称 “自然我”,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 主我 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
I 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
抑、感到快活和陶醉、感 到需要满足自己的种种欲 望的那部分。
“客我” 又称 “社会 我”, 是自我的社会 客我 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文化的角度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的继承,关注一
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 社会行为的影响。把社会化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 延续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 化,核心是价值标准。 人格发展的角度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 个人的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及 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 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 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 的长期过程。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
思考: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
wenku.baidu.com
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由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 库利(1864—1929)提出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二)预期社会化 (三)发展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五)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 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 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 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 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二)预期社会化
“超我”并不是指人以外的社会或自然, 而是指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的一种趋向, 即平常所说的 “良心”、 “理性” , 它是 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 道德标 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 “超我” 评价 是非善恶,以 “至善原则”为宗旨。其主要 功能有3点: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 “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 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 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 成的,它受 “现实原则” 支配。“自我” 介 于 “本我”与“超我”之间,其主要功能有 4 点:
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②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条件; ③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④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 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建设。因此, 社会学必须考察:
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 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 和角色?
如此等等,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 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
狭义社会化观点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 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和少年, 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研究的重点 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广义社会化观点,不仅仅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从一个“生 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 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由于成年人生活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 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 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 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三)发展社会化
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 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发展社 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 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 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 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即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 两性期(青春期以后)。他认为,前三 个
作为社会的产物,自我的出现要经历 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 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 判断;
最后,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 评价我们的行为。
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 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 。
(二)米德的“角色借用”角色扮演 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是与库 利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 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 学家,是美国社会科学 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是《心灵、自 我与社会》。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 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 话)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 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人格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
(superego)
本我(马—动力) 自我(骑手—驾驭) 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me 为和态度、社会道德法
律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 的那部分。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西格蒙德·弗 洛伊德(1856- 1939)出生于奥 地利维也纳,是 赫赫有名的精神 病学家、心理学 大师。
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 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 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自我是对社会客
观现实的内化和 主观解释,自我 的观念是在社会 互动中产生的
“主我” 又称 “自然我”,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 主我 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
I 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
抑、感到快活和陶醉、感 到需要满足自己的种种欲 望的那部分。
“客我” 又称 “社会 我”, 是自我的社会 客我 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文化的角度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的继承,关注一
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 社会行为的影响。把社会化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 延续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 化,核心是价值标准。 人格发展的角度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 个人的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及 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 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 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 的长期过程。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
思考: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
wenku.baidu.com
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由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 库利(1864—1929)提出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二)预期社会化 (三)发展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五)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 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 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 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 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二)预期社会化
“超我”并不是指人以外的社会或自然, 而是指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的一种趋向, 即平常所说的 “良心”、 “理性” , 它是 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 道德标 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 “超我” 评价 是非善恶,以 “至善原则”为宗旨。其主要 功能有3点: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 “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 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 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 成的,它受 “现实原则” 支配。“自我” 介 于 “本我”与“超我”之间,其主要功能有 4 点:
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②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条件; ③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④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