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我国边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我国边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今天中国的边疆研究,已经被时代凸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
之所以如此,一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后,有能力将更多资源投向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边疆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国家的海外利益越来越突出,并且许多方面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利益,运用边疆理论来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的必要性日渐突出;三是西方大国通过边疆架构来助推国家发展的成功案例也启示我们,崛起的中国在实现国家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边疆架构,并充分发挥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在回应现实需要,加强边疆研究的过程中,涉及的学科和学者越来越多。
可是,在边疆研究趋于活跃的背景下,边疆研究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此种状况已经对边疆研究的发展形成了某种消极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重新提出这些问题,进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边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拟列出边疆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阐述作者的看法,以期引起对边疆研究基本问题更多的讨论。
一、当代中国边疆的性质和特点边疆研究伊始就会遇到且必须面对的问题,便是如何认识和界定边疆。
对边疆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认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边疆研究的走向和最终结论。
而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边疆”既可解释为从中央政权所在地来看待的边远地带,也可解释为特定疆域范围内的边缘性区域。
前一种解释,以中央政权所在地为原点来界定边疆,边疆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或模糊性;后一种解释,从国家疆域这个特定的整体来看边疆,边疆是可以明确界定的。
那么,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的边疆呢?边疆作为国家疆域的一个部分,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因国家治理的需要而构建起来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政权以后,王朝国家便面临着对幅员辽阔且不同区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疆域如何进行统治和治理的问题。
为了对远离王朝中央的边远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秦便在实行郡县制的过程中将处于核心区外围的边远区域确定为“边郡”或“道”,以区别于核心区的“郡”和“县”,并采取不同的政策进行统治和治理。
中国的国土与边疆问题

中国的国土与边疆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面积的国家,其国土与边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国土的形成过程、边疆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一、国土形成过程中国国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首先,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开始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部落、国家。
然而,中国的国土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扩张的结果。
在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时期,中国国土的框架初步确立。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过秦、汉、唐等朝代的不断扩张,中国的版图逐渐向外延伸。
在宋代时,中国国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界,除了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西夏、辽等国家外,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
明清两朝,中国帝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国土扩张。
明朝时期,中国国土的东北部分先后归属于明朝统治,并逐渐向北扩展到现今的黑龙江、吉林等地。
清朝进一步扩张了国土,在其鼎盛时期,中国国土覆盖了现今的中国大陆以及台湾、西藏、新疆等地。
二、边疆问题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边疆问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方面,中国通过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和外交手段,确立了现行国土范围,维护了边境安全。
另一方面,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边疆争端和挑战。
1. 自治区问题中国的边疆地区往往隶属于自治区,如西藏、新疆等。
这些地区的边疆问题涉及到不同民族的关系、宗教冲突等多种复杂因素,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以确保国内稳定与发展。
2. 领土争端中国面临着一些领土争端问题,如中印边界问题、南海诸岛争议等。
这些争端不仅牵扯到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同时也涉及到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利益。
为解决这些争端,中国与相关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对话和谈判。
3. 跨境合作中国边疆地区与邻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边疆问题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中国与邻国可以推动边境地区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邻国间的友好关系。
三、解决办法为了处理好中国国土与边疆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近代中国的边疆矛盾与民族问题的研究

近代中国的边疆矛盾与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广袤的边疆地区。
近代以来,边疆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焦点和困扰。
边疆矛盾与民族问题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和探索边疆地区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边疆冲突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地区始终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问题。
在清朝时期,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和外部势力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衰落和领土的丧失。
在这个时期,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日益突出,各族群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随着边疆问题的加剧,中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
但是,这些措施往往只解决了一时的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地区的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根源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有其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历史上的文化差异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族群之间的矛盾。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导致了互相不理解和隔阂,而地理环境的差异则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另外,政治和经济等因素也是造成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
政治因素包括领土争端和政治权益的分配问题,经济因素包括资源开发和贸易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三、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解决民族问题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
首先,边疆地区是中国的战略要地,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发展边疆地区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解决民族问题对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四、推进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投入,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加大对民族事务的研究和宣传力度。
另外,政府积极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冯建勇[1];厉声[1]
【期刊名称】《社会观察》
【年(卷),期】2018(000)011
【摘要】4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既是对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的深化及再开拓,也是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及范式加以利用的必然结果,同时还是对中国边疆现实情势的因应。
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降,出于推进中国边疆研究的强烈愿望,''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问题开始被提出。
从中国社科院中国疆研究所30余年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演进的轨迹来看,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一直被置于优先地位。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冯建勇[1];厉声[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1]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r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J], 冯建勇;厉声
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内容分析及展望\r——基于1979-2018年《民族教育研究》期刊的K-means主题分析 [J], 康翠萍;徐巧云;马超
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治理 [J], 吕文利
4.改革开放40年来高句丽研究现状分析——以研究成果的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为
中心 [J], 朱尖
5.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历程 [J], 杨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外边疆理论及其功能

浅析中外边疆理论及其功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陆疆、海疆危机不断出现,迫切需要进行边疆具体问题和宏观理论的研究,以便为国家解决边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但由于各国利益与边疆息息相关,边疆诸多问题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及各国内政相,难以形成统一的边疆理论体系。
因此边疆诸多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且有时成为影响各国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治边方略,但不同朝代因为边疆问题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且一直停留于治边的行为层面,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梳理的成果不多。
因此,当今中国面临全球化对国家边疆带来的挑战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有一些应接不暇。
本文从梳理国内外公认的边疆理论入手,论述这些理论在解决边疆问题方面的功能,从而为解决我国边疆问题提供借鉴。
一、国外边疆理论1.欧洲边疆理论欧洲国家是边疆理论的发源地和集大成者。
这不仅源于欧洲列强是地理大发现后首先遇到殖民地国家边疆问题的国度,也因为欧洲在古老的罗马帝国和后来的众多小国边疆治理中积累了解决边疆问题的经验与教训,最终得以上升为各种各样的边疆理论,如:欧亚心脏地带理论。
这一理论是欧洲相对成熟的边疆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麦金德。
早在1904年,他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将世界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欧亚大陆中心的一片由草原和沙漠构成的内陆区域,一是由围绕欧亚大陆的边缘陆地形成的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内新月形地带,还有由近海岛屿、南北美洲、澳大利亚等构成的外新月形地带,由海路可以到达,被称为边缘地带。
其中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区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要塞,三面(除西面外)山系环绕,且河流主要流入内陆湖泊或北冰洋,因而历来系海上人无法到达的区域。
然后他又根据历史上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游牧民族对边缘地区的压力程度,将古典时代后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哥伦布时代、哥伦布时代、后哥伦布时代。
中在前哥伦布时代,欧洲不断受到来自内陆中心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哥伦布时代的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得以从海上迂回到游牧民族的后方,从而抵消了中心地带的战略优势;在后哥伦布时代,技术发展使欧亚大陆中心地区同边缘地区的力量对比再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东北边疆历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东北边疆历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关键字:东北,边疆,历史研究,回顾与思考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5)01-0037-05东北边疆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我国其他边疆地区一样,也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成就斐然,使之成为了我国边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已经取得的成绩与近年开展的工作东北疆域和民族历史的研究,金毓黻先生是一位开拓者,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东北通史》是一部奠基之作。
但研究的真正发展则是在建国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疆域和民族历史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80年代以来的主要的学术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蓬勃发展,边疆历史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众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断问世。
据粗略统计,与东北疆域和民族历史研究有关的著作大致有200余种,论文更是数以千计,涵盖了几乎有关东北疆域和民族历史研究的所有领域,其中地方史、边疆民族、边界沿革、朝鲜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颇有特色,也形成了一些热点。
在地方史研究方面,先后出版了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37)、薛虹等《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宁梦辰《东北地方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等多部著作。
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持、由马大正任总编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之一,李治亭主编的《东北通史》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中国东北疆域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性著作,如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等。
在边疆民族研究方面,成就也很显著,既有通论性的著作,诸如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东北民族史研究》和《东北亚民族史论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张博泉等《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傅朗云等《东北民族史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蒋秀松《东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李德山《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等。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 Longue Durée )是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 (Fernand Braudel) 提出的一个历史理论,该理论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长时间跨度的变化与连续性,强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长期演变。
与之相对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则侧重于中国历史上的边疆问题,探讨了中国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及其对中国全局的影响。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强调了历史中的长周期与短周期之间的关系,指出长期的结构变化对于历史的演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布罗代尔认为,长时段的结构因素主导着历史的进程,如地理环境、经济体系、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不随历史的短期事件而变化,而是在长时间跨度上才能呈现出变化的趋势。
布罗代尔的研究方法重视历史上的大格局和长周期,不仅注重历史事件本身,更着眼于历史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
而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则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地区,研究了中国的边疆民族、边疆政治、边疆文化等问题。
拉铁摩尔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对中国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强调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性,并指出边疆地区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不能被忽视。
边疆地区的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国家的整体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历史时应当注重边疆问题。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试图从历史的长期演变和结构性因素出发,探讨历史变迁的深层次规律和影响。
两者都强调了历史研究不能只看表面的事件与现象,还应该关注历史长期的变化和结构性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规律与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结构的决定性,倾向于忽视历史中的短期事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则更加注重了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强调了历史中的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性。
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含答案

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
下列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A丁未卜,王贞:余惟羌循《甲骨文合集》B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史记.管蔡世家》C令克侯于燕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克罍、克盉铭文D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河南固始县墓葬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A.A B.B C.C D.D【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周朝“兴灭国,继绝世”,也就是说分封灭亡之国,使得绝祀的世族得以承继,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表明,宋公为商汤之后裔,宋国为西周分封,D项正确;《甲骨文合集》提供了殷商史料,A项说的是商王关于巡视羌的问卜,与题意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与“兴灭国,继绝世”不符,排除;燕国为姬姓侯国,不符合“兴灭国,继绝世”,排除C项。
故选D项。
2.《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
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东汉时期,“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反映了豪强势力的发展,形成了世家大族,成为地方州郡的长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豪强实力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且东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存在“尖锐”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实力的影响,并非血缘宗族力量,排除D项。
【推荐】浅析中外边疆理论及其功能-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浅析中外边疆理论及其功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陆疆、海疆危机不断出现,迫切需要进行边疆具体问题和宏观理论的研究,以便为国家解决边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但由于各国利益与边疆息息相关,边疆诸多问题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及各国内政相联系,难以形成统一的边疆理论体系。
因此边疆诸多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且有时成为影响各国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治边方略,但不同朝代因为边疆问题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且一直停留于治边的行为层面,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梳理的成果不多。
因此,当今中国面临全球化对国家边疆带来的挑战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有一些应接不暇。
本文从梳理国内外公认的边疆理论入手,论述这些理论在解决边疆问题方面的功能,从而为解决我国边疆问题提供借鉴。
一、国外边疆理论1.欧洲边疆理论欧洲国家是边疆理论的发源地和集大成者。
这不仅源于欧洲列强是地理大发现后首先遇到殖民地国家边疆问题的国度,也因为欧洲在古老的罗马帝国和后来的众多小国边疆治理中积累了解决边疆问题的经验与教训,最终得以上升为各种各样的边疆理论,如:欧亚心脏地带理论。
这一理论是欧洲相对成熟的边疆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麦金德。
早在1904年,他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将世界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欧亚大陆中心的一片由草原和沙漠构成的内陆区域,一是由围绕欧亚大陆的边缘陆地形成的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内新月形地带,还有由近海岛屿、南北美洲、澳大利亚等构成的外新月形地带,由海路可以到达,被称为边缘地带。
其中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区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要塞,三面(除西面外)山系环绕,且河流主要流入内陆湖泊或北冰洋,因而历来系海上人无法到达的区域。
然后他又根据历史上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游牧民族对边缘地区的压力程度,将古典时代后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哥伦布时代、哥伦布时代、后哥伦布时代。
边疆危机与领土主权

第一,改变原有的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行政 管理体制,推广单一的州县制,使之基本与内地一 体化。 改变哈密、乌鲁木齐等地属驻兰州的陕甘总督管辖 的不合理现象,将上述地区划归新疆巡抚管理,结 束了把新疆人为地划分为两部分进行管辖的状况。 新疆有了完整的行政建置,军政大权统归于巡抚。
第二,伊犁将军虽保留下来,但只管八旗军事,不 干预地方民政。伊犁将军不再有统辖全疆军政事务 的职责。其下“设副督统二员,以改照驻防制”, 原先伊犁将军统辖的各城驻扎大臣一律裁撤。建省 后的新疆驻军制度,与内地各省驻军制度基本一致。 这样,新疆便结束了长期以来由武官统辖的历史, 开始了文官治理的新时期。
清中期以前,民族隔离政策;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仍 实行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多种体制。主要有: 六部直辖行省制。 军政合一的军府制, 在新疆、东北、蒙古、西藏等地 创建。与军府制并行的藩部制, 创建或延续的蒙古札 萨克制、新疆南部伯克制、西藏拉章制等。 与边疆行省并行的土司制。
由于列强的步步侵逼,边疆地区的安全日益受到严 重威胁。近代以来,中国外藩既失,中央政府以往 对境内“内藩”和其它边地的淡化控制也已不能适 应强邻压境的局面。 然而藏、维、蒙等民族所居住的西、北边疆地区皆 人烟稀少、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难以抵御帝 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9世纪80年代在新疆、台湾相继建省。 清末“新政”期间,将东北三将军辖区改建行省。 随之,在蒙古和西藏也实行“改制”并开始筹划设 省。
新疆建省 80年代新疆收复后,为了巩固白己在边疆地区的统 治,以新疆建省为中心,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行 政管理。 “只管军政不理民事的军府制度已经行不通了。一 旦改设行省,民政事务“责成各厅州县而道府察之, 则纲目具而事易举。长治久安之道实基于此。”收 复以来各项工作均已恢复,“是南北开设行省,天 时地利均有可乘之机。” 1882年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1884年,刘锦棠被 授为新疆首任巡抚。
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6历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马大正中国边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
正如中国边疆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本世纪到来之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发展史,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产。
进入20世纪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逐渐实现由近代发展阶段向现代发展阶段的过渡后,又出现了始于20年代末的边疆史地研究新的发展高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时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指导思想的转变、研究重点的转移、研究成果的分布和某些研究禁区的形成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局面;80年代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百花齐放已成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
本文将依据近百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发展的脉络,分别予以概述。
至于1949年以后,台湾省史学界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资料收集与整理,在并不理想的客观环境制约的条件下,沿着前辈学者开创的边政研究的格局,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他们的众多成果成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总成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当另文阐述。
一在内忧外患的压力和寻求强国富民的动力交相推动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20世纪前半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向一门发展中的现代边缘学科演进的阶段,以下四个方面是应予重视的。
・・173 (一)在爱国救亡运动中发展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20世纪前半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则在包括边疆研究工作者在内的全民爱国救亡运动中得到了发展。
从中国边疆整体角度观察研究问题是本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突出体现。
华企云著《中国边疆》(新亚细亚学会,1932年出版),是较全面地论述中国边疆问题的第一本专著,该书上篇综述边疆之沿革与现况,边疆之勘界与失地,边疆邻接各地之地理概况与最近民族运动之鸟瞰,边疆邻接各地之对华历史与受治帝国主义之经过和边疆铁路之沿革与现状;下篇则分别论述国际角逐下之东三省、外蒙之独立、新疆之三大问题,英人侵略下之西藏和云南之界务问题。
论中国边疆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困难

论中国边疆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困难
周卫平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8)012
【摘要】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边疆学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百年间中国边疆研究经历了三次研究高潮。
三次高潮中,中国边疆危机、国家危难、社会巨变等挑战激励了边疆学者们的爱国热情,从而转化为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发展的强大动力。
研究范式、研究旨趣、学者群体、学术中心不断涌现,研究地域及取向渐次转换。
然而,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边疆的独特性认识不足,研究人才基础薄弱,结构分布不合理,缺乏跨学科、综合素质高的领军人物,中国边疆学研究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众望所归的中国边疆学始终未能成功构筑。
可以说中国边疆学踏上一级学科之路任重而道远。
【总页数】8页(P59-66)
【作者】周卫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中国边疆城市发展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2.20世纪3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内容与特点——以《边事研究》为中心
3.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成果——云南大学“中国
边疆研究丛书”4.中国边疆研究的路径选择与话语构建——2014年度中国边疆理论研究述评5.近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学位论文的分析与展望——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中国边疆历史系2010~2020年学位论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

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的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多民族聚居的情况,而近现代历史之下,这种多民族的边疆局面更加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问题表现和解决途径三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在过去,随着封建帝制的兴起,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强,但也往往带来了一些民族冲突和矛盾。
而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边疆问题更加突出。
列强入侵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大量移民进入边疆地区,进而引发了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边疆问题具体表现为何。
一方面,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迁徙,造成了不同民族的聚居,这可能导致种族间的封闭和排斥。
另一方面,资源分配问题也常常引发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许多边疆地区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往往是引发民族矛盾的直接原因之一。
此外,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常常成为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紧张的原因。
那么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来改善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呢?首先,加强统一和多民族共存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这不仅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加大对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宣传力度。
其次,加强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支持。
边疆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从而改善边疆地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减少由资源分配不平等而引发的民族矛盾。
最后,加强民族法律和文化传承的保护。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各个民族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来改善这一局面。
孙喆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孙喆《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对于边疆问题,顾颉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
(3)学界也普遍承认《禹贡》半月刊的创立与当时强敌入侵、民族情绪高涨的社会背景及顾颉刚等人学术报国的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本文认为,至少从刊物初期的实际内容来看,离经世致用的主旨尚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倒是与顾颉刚等一直热衷的“古史辨”一脉相传,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理路相去不远。
(4)顾颉刚本人也说过:“这个刊物采用了‘禹贡’二字,因为《禹贡》篇是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的学问的出发点。
”(5)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半月刊文章多与古代地理考辨有关,涉及边疆的并不多。
不过,顾颉刚在《发刊词》中,还是间接指出边疆研究的必要性及治学路径。
“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禹贡》列在书经,人所共读,但是没有幽州,东北只尽于碣石,那些读圣贤书的人就以为中国的东北境确是如此的了。
不搜集材料作实际的查勘,单读几篇极简单的经书,就注定了他的毕生的地理观念,这又不是我们的耻辱?”(6)在他看来,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查勘来研究中国的边疆问题,可以厘清中国的民族成分究竟怎样,中国的国土范围到底有多大,从而完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通史》,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2)编后、案语、校后、通讯以及禹贡学会启事、纪事、广告等未计算在内。
(3)顾颉刚曾于1925年4月27日《日记》里提到,“以班禅到京,蒙古人来朝拜者甚多,由西直门入城者踵相接。
此固迷信,然民族团结即可以此为基,故作文投入《猛进》,是为予注意边疆问题之始”。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07页。
(4)持此种观点的论述见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孙喆、王江:《时代变局下知识分子对“致知”与“致用”的探索——从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谈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以《边政公论》为中心

作者 简介 : 段金 生( 9 1 , 云南师 宗人 , 南民族 大学人 文 学院副教授 , 史学博 士, 18 ~) 男, 云 历 主要 从 事 中国近现
代 史及 边 疆 史地 研 究 。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问题 而不甚 重视 , 边疆 学术 之综合 的研 究 , “ 尚无人 注 意 ” j 。这 是北 京政 府 时代 中国边 疆研 ¨( 船 究 的早 期状 况 。到 了 2 0世纪 三 四十年 代 , 疆 研究 达 到一 个新 的 阶段 。尤 其 “ 边 自抗 日军 兴 , 国 我 边 疆 的重要 , 引起 全国上 下 的注意 , 府对 于边疆 的建 设与 开发 , 政 学者 对于边 疆 的调查 与研究 , 渐加 注意 ” 。而直 到 14 年 , 边疆 问题 的重要性 和边 疆建设 要求 的迫 切 , 儿 91 “ 已为举 国人 士所公认 ” ,
国际方面包括各国殖民政制的演变国内殖民部及海外殖民政府的组织包括考察其因地制宜的各种形式各国早年开疆拓土所凭借的组织特别像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日本在满洲的株式会社等各国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如各国比较殖民政府特别像英属印度政府美属菲律宾政府荷属东印度政府英国自由领制度及大英国族共和国制国联委任统治制美国移民律及美国化制俄国少数民族自决制度等
水平 的刊物 《 边政 公 论》, 刊发 了大批 著 名学 者 研 究 边 疆 问题 的论 著 , 之 成 为 当时 边疆 研 究 领 域 使 的代 表性 刊物之 一 。一 些前 辈学 者 在《 政公 论 》 发表 的关 于 中 国边 疆研 究 方 法 与理 论 的探 讨 , 边 上
一
定程度上体现 了2 O世纪 4 0年代国人关于中国边疆研究理论方面的总体认识 , 对今天边疆研究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都是对于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代表。
两者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社会形态发展、民族关系、相关政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是由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罗代尔提出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
布罗代尔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从长时段的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
他强调,人类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暂的时间段或者某一个特定的事件,而应该把握住更长、更广的历史进程,从而透视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在布罗代尔看来,长时段的历史研究应该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也是如此。
边疆地区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民族关系、区域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并以长时段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解读。
二、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拉铁摩尔是中国著名的边疆研究学者,其边疆理论对于中国边疆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拉铁摩尔提出的边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边疆地区的概念:拉铁摩尔认为,边疆地区是指国家领域的边缘地带,是不同民族、文化、语言相互交融的地区。
边疆地区的特点主要包括多民族、交融文化、生态环境脆弱等。
边疆地区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拉铁摩尔强调,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是多元的、复杂的。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包容性和变革性。
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3. 边疆地区的政策导向:拉铁摩尔提出,在边疆地区发展中,需要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国家应该注重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问题,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地理转变,这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初,中国刚刚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这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利用。
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中国的地理信息,绘制地图和地理图册,以促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
同时,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特别是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
研究者发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因素对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地理分析和气象研究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逐渐深入到了更为复杂和细致的层面。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这些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历史地理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疆域问题成为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在这个时期内面临着领土争端和国境问题,政府和学者需要通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确认和维护中国的疆土,并解决与邻国的争端。
这涉及到研究历史文献、分析地理地形、绘制地图等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交流。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为研究的重点。
中国在这个时期内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研究者开始关注工业和城市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他们研究了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布,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的影响,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这些研究为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此外,还涉及到民族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边疆地理学等专门领域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地理分布和相互关系一直是历史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西北边疆问题有深度调研和解读的文章

中国西北边疆问题有深度调研和解读的文章中国西北边疆问题是指中国西北地区的边境安全和发展问题。
这个地区涵盖了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省份,其中有许多边缘地带和边境地区,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解决西北边疆问题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在深度调研和解读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入手,介绍西北边疆问题的渊源和形成原因。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边疆地带,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边疆纷争和战争。
了解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当前的边疆情况。
二、边境安全问题其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西北边疆地区存在的安全问题。
这包括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因素对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相关报道和研究论文,评估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三、民生与经济发展除了安全问题,西北边疆地区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挑战。
例如,人口流动、民族关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改善和调整政策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西北边疆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四、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西北边疆问题对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西北地区与中亚、南亚以及西亚等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区域安全格局有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分析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以及这些政策与西北边疆问题的关联性。
综上所述,中国西北边疆问题是一个涉及安全、发展、民生和对外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通过对西北边疆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实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这将有助于解决西北边疆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地图变化与边疆研究的复兴

The Changes of China' s Academic Map and Revival of Borderland Research during the 1930s
and the 1940s
作者: 汪洪亮[1]
作者机构: [1]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6
出版物刊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地图;边疆研究;西南研究
摘要: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兴,是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与国家危局的结果。
国家大后方战略的调整、国民政府和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内迁,促成了中国高校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原先远离边疆或并不从事边疆研究的学者有了亲临边疆并研究边疆的机会,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促成了边疆研究格局的极大改观,使西南研究逐步取得了与西北研究可以等量齐观的地位。
这段历史为我们理解与认识民国时期的政学关系打开1一氟窗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与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近代中国边疆危机,关心国是的先驱们纷纷著书立说,向国人宣传边疆,以求达到认识边疆、保卫边疆的目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人兴办了一批以刊发边疆问题为主旨的刊物,加强了对边疆问题的研究。
1941年,蒙藏委员会组织相关学者成立了中国边政学会,并创办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刊物立政公论;,刊发了大批著名学者研究边疆问题的论著,使之成为当时边疆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刊物之一。
一些前辈学者在《立政公论》匕发表的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国人关于中国边疆研究理论方面的总体认识,对今天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建设仍具重要借鉴意义,值得认真总结。
一、边疆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边疆研究历史悠久,历代关于边疆记载的文献颇多,大体限于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等内容。
道咸之际兴起的西北边疆史地学派,是中国传统边疆研究的高峰。
但封建时期的边疆研究属于传统史地研究范畴,尚无针对边疆及其社会进行单独研究的专门学问,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
我国现代意义的边疆研究,“创始于板代汐卜国之传教师、商人、领事、军事家、自然科学家’。
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为边疆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清末民国以来,西学在国内传播的影响逐步扩大,国人的科学研究突飞猛进,尤其是科学考察团纷起,“奔走于荒激僻壤,努力于田野工作,我中华民国之命运,不于此时奠定其最坚固之基础耶?”然而当时学术考察团所注意者大都为纯粹的自然科学,边疆问题常被视为属于外交或内政之男女社会分工,食品种类,卫生及医药,生活程度的变动及其原因等)、物产、贸易、政治吐司、设治局、治安机构、村落纠纷及其解决方式等)、宗教、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应注意或特别注意的问题。
同时期,言心哲认为,社会调查作为改造边疆社会的一种初步工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要尽量搜集关于边疆的各种文献,以供参考;事先要有周密的设计;边疆社会概况调查的举行;就个人兴趣所及,着重某一专题的研究;担任调查研究的人,要能“随乡入俗”。
同时,言氏还制订了《边疆社会概况调查纲要》,系根据边疆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加以大略的指示,以供调查社会概况时候参考,纲要包括历史、地理、人口、土地、政治、财政与金融、教育、卫生、交通、农业、工业、商业、劳工、生活费用与生活程度、社会病态及社会救济事业、娱乐、风俗、信仰、家庭及家族组织、灾害等。
二、边政学理论与边政人员训练方法20世纪40年代,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讨颇多,但明确系统提出边疆学科建设理论的系吴文藻所倡导的边政学理论。
“民国以前,中国有筹边政的策论文章,而无研究边政的专门学问。
九一八后,国内大学有不少设立边政学系,而却无边政学的科目。
抗战以还,中央政治学校边疆学校特设边政专修科,蒙藏委员会亦专开蒙藏政治训练班,于是‘边政史’,‘边政研究’,‘边疆政治’,‘边疆政策’,这一类科目名称,始出现于课程类。
最近《边政公论》发刊,中国边政学会的成立,行政院边疆政治研究计划委员会的组织,凡此均足以表示国人逐渐重视边政学的趋势。
’此语表明,加强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当时研究边疆学者们的重要认识。
而“边政学的性质如何?内容如何?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问?对于边政将有何种贡献?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尚未加以讨论’。
因此,吴文藻关于边政学理论的探讨,对于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吴文藻从理论与实用两个方面论述了研究边政学的目的。
所谓理论的,是指边政学原理的阐发,可使移植科学迅速发达,专门智识日益增进,举凡人口移动、民族接触、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皆可探求法则。
所谓实用的,系指边政学范围的确定,可使边政政策有所依据,边疆政治得以改进,而边政的执行人员对于治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边民,亦可有所借镜。
研究边政学具有国内与国际双重意义:国内方面,如何建设民族国家,有赖于边政学的贡献;国际方面,通过边政学的比较研究,在使世界各国都信守民族一律平等的要义,融会贯通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精神、英美的委任统治观念、苏联的少数民族政策等方面,均具积极意义。
吴文藻认为研究边政学的观点主要是政治学与人类学两种。
二者中人类学观点为主,政治学观点为副。
吴氏如此看法,是因为他认为“边政与乡政是吾国现阶段上中央政治的核心问题”而边疆民族是边疆政治的关键,这是必须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边政的主要原因。
吴氏对“边政”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边政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边疆政治,系边政之广义;边疆行政,系边政之狭义。
边疆政治可以包括边疆行政,但边疆行政不能包括边疆政治;边疆行政可以视为边疆政治之一部门,以研究边疆政治为主要对象。
至于边疆政策,是根据边疆政治原理推演出来的,必须凭借边疆行政机构始能见诸实施,地位介于边疆政治与边疆行政之间。
广义上的边疆政策可视为边疆政治之一部门,狭义上它可包括在边疆行政范围之内。
人类学所谓的边政,系指狭义的边疆行政而言;政治学所谓的边政,指广义的边疆政治而言。
吴氏为了体现贯通人类学与政治学的原则,在边政学相关理论的阐述中采用边政的广义概念。
因此,吴氏指出,边政学就是研究边疆政治的专门学问,而边疆民族与边疆政治息息相关。
因此,边政学也可表述为研究关于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的学科,并分别论述了这四方面的研究范围。
思想方面,是用哲学眼光来讨论有关民族的政治思想与理想,举凡一切原理原则、主义学说,以及种种基本概念皆属此范围。
关于民族思想,可分为国际及中国两方面。
国际的民族思想包括欧洲向外扩张的基本概念、各国殖民政策的基本理论、民族中心说、种族不平等观、民族性论及国家主义的思潮等。
中国的民族政治思想,包括华夷之辨、王霸之争、文化重于国家的观念、不勤远略与不尚武功的信念、“以夷治夷”或“以蛮理蛮’,思想、历史特别是明清之交)的民族思想及筹边治边的策论、当时西方国家输入中国的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等。
事实方面,不论是过去或现在的资料,都是树立边政学科学基础的要务。
国际方面,要研究欧洲向外扩张的史迹、各国殖民地的由来、移民开荒的经历、欧美内部民族与国家间的纠纷冲突、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结果、各国处理国内少数民族的情形等。
中国方面,要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历朝治边理藩的积业、开疆拓土的成果、中原农业文化与边疆畜牧文化冲突混合的历程、进行边疆社会调查或民族调查时所应包括的事项等。
制度方面,吴氏认为,有思想有结构,以思想支持结构,以结构实现思想,即谓之制度。
国际方面,包括各国殖民政制的演变(国内殖民部及海外殖民政府的组织,包括考察其因地制宜的各种形式、各国早年开疆拓土所凭借的组织,特别像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日本]在满洲的株式会社等)、各国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口各国比较殖民政府,特别像英属印度政府、美属菲律宾政府、荷属东印度政府、英国自由领制度及大英国族共和国制、国联委任统治制、美国移民律及美国化制、俄国少数民族自决制度等)。
中国方面,包括历代中枢掌理边政的机构、清代蒙藏政教制、驻藏大臣制、盟旗制度、达赖班禅职权之划分、满族原有的政治组织、回疆原有的政制、历代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历代边防与屯田制度等。
研究制度,莫如进行实地考察,认识现有政制,从现状以回溯经历;并须赶快选择较小地方单位,先作个别研究,由横的分析,以窥察一地方政制的结构原则及实际运用。
行政方面,就狭义而言,实施政策的技术与方法,便是行政。
行政本可包括在政制方面,但为表示其重要性,所以单独讨论。
行政方面,主要注意研究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方政府的关系及边疆地方政府内部的行政组织,并以西藏为例进行了讨论。
吴氏认为,上述四方面,以事实的叙述及制度的分析在研究上最为重要。
这是因为事实可以纠正思想的错误,制度可以便利行政的推行。
研究方法尤贵实地考察,非如此不足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考察政治制度时,应该特别注重制度的实际运用;如何起源、传播等是次要的事情。
吴氏指出,要使边政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还必须重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关于理论社会科学方面,与边政学联系最密切的是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其次是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再次是史学、地理学及其他有关国防的科学技术。
边政学要发展,需随时吸收上述学科的精华。
关于应用社会科学方面,与边政学关系密切者,涉及边疆教育、边民福利事业、边疆文化变迁。
吴文藻提出的边政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赞同。
梁钊韬就认为,在文化落后的社区从事边政事业工作,应根据以“人为对象”的人类学,尤其是人类学领域内所包含的关于现存人类的社会文化那一部分的民族学;除人类学啥民族学汐卜,边政学还应注意行政学及其有关学问。
梁氏认为吴文藻提出的人类学观点为主、政治学观点为副的边政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很宝贵的主张。
不应把人类学的研究视为纯理论的学问,对于实用的政治设施,应从功能的观念,将人类学、政治学贯通起来,把人类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这样边政的科学理论才能得以确立,边疆政策才有所依据,边疆政治才能得以改善!}i‘川。
可以说,边政学学科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国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对于中国边疆研究理论的深化起到推动作用。
当时,由于边政受到国人及南京政府的普遍重视,边政工作人员的培训应注意的相关原理与事项,也是这一时期研究边疆的学者们关注的内容之一。
健飞首先阐述了训练边政工作人员的重要性。
他指出现代中央治边者所悉心筹划者,是促进大中华民族之团结、开辟边地之交通、改进边疆政治、发展边疆经济、提高边疆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准等。
但上述边政工作筹划“尚未能作普遍之开展,且多窒碍之感觉”。
研究我国边疆,首重有关概念、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自近代以来,边疆危机的加深唤醒了国人加强边疆研究的意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以《边政公论》为代表的专门研究边疆的刊物所刊发的大量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论著,是中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开拓者。
早期前辈关于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的背景是从促进中国统一、民族团结、增强抗日力量、加快民族国家的构建目的出发,对于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讨论,是最早利用西方相关学科理论结合中国边疆社会实际进行的探索,所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些时代色彩,以及当时边疆认识、民族观念方面的一些局限性,但均是前辈学者基于当时的客观事实的认真考察。
他们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诸多见解,在今天看来亦不过时,仅时代学理及国策的表述等不尽相同,对于今天构建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