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整体编织技术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三维立体织物复合材料研究与进展

三维立体织物复合材料研究与进展

三维立体织物复合材料研究与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复合材料在工业、民用和军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三维立体织物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增强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韧性、成型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各种工业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本文将从三维立体织物的结构、制备及其应用方面综述其研究现状及进展。

1. 结构三维立体织物复合材料是由不同面密度的织物构成的。

由于三维立体织物的结构特殊,其性能比二维复合材料更优异。

三维立体织物的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三维交织的体和两个被称为“二面”的两个表层。

其中,三维交织的体是由纵向纤维、横向纤维和Z 向纤维相互交织构成。

在制备过程中,纵向纤维通过贯穿织物的织机械设备撬开,经过钩针或喷织设备将横向纤维和Z 向纤维与其相互交织。

每个层次的纱线和织物的间隔尺寸都是可调节的,这使得三维立体织物的结构通过控制纵向、横向和Z 向的纱线结构来实现。

2. 制备三维立体织物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经研制出许多相应的生产工艺,包括针织法、喷织法、无纺布法、编织法等。

( 1)针织法:是一种纱线由一台细针织机械编成的三维结构。

它采用针织设备排列的行和针织面来构造一个连续的、无缝的三维结构织物。

在织物的表面和内部织有不同的纱线密度或纺织结构。

( 2)喷织法:是一种通过喷织纤维来制造三维立体织物的方法。

将树脂/纤维复合材料从喷嘴或泵喷出,并通过喷嘴将复合材料沉积在三维织物上。

在制备过程中,纵向纤维通过喷嘴或滚轮决定,横向纤维和Z向纤维则通过喷射进行构造。

( 3)无纺布法:是一种制造无纺布的方法,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织造过程,可以快速制造出优质的三维立体织物。

目前,无纺布法主要采用热风交织、喷丝和湿法交织等方法来实现。

(4) 编织法:与纺织品的编法类似,纵向纤维被编织成为连续结构,然后横向纤维和Z 向纤维被插入编织的结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织物。

3. 应用三维立体织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及成型性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汽车、建筑和医疗等领域。

纬编针织物三维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纬编针织物三维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Qi a n Le i , Yu 口 Yi n x i a,Qi u Xi n gwe i
( Na t i o n a l Te x t i l e Qu a l i t y S u p e r v i s i o n Te s t i n g Ce n t e r ,W u x i 2 1 4 4 3 4,Ch i n a )
随 着计算 机 技 术 的发 展 , 计 算 机 在 纺 织 行业 的运用 越来 越广泛 。国 内纺 织行 业 中新型 材料 的 开发 和织造 技术 的应 用 愈 加 繁 复 , 使 得 织 物 设 计 品种 日益 繁多 , 对 织物 设计 的要 求也 就更加 精 确 。 这 恰恰 推进 了纺 织 产 品设 计 的计 算 机 仿 真 技 术 。 现 阶段 纬 编 C AD 软 件 是 在 二 维 的 基 础 上 , 对 织
a n a l y s i s f o r t h e mu l b e r r y s i l k / w o o l b l e n d e d f a b r i c . Th e r e s u l t s h o ws t h a t t h e me t h o d s o f f o r mi c a c i d /
作者简介 : 彭燕芳( 1 9 8 5 一) , 女, 山 西太 原 人 , 硕士研究生 。
Di s c u s s i o n o n Q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 e mi c a l A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s 0 f Mu l b e r r y S i l k / Wo o l B l e n d e d F a b r i c
或 者不 同纱 线类 型 的模 型是 相 当 困难 的 , 不 仅 要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的有限元分析手段也被引入到编织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中。 由于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常用的处理方法 为先简化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再结合有限元方法对力学性 能进行分析和预测。HAO 等[41]基于三胞模型研究了三维四 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拉-拉疲劳行为,使用 ABAQUS 建立不同 编织角和纤维含量的单胞模型,分析了疲劳加载方向对疲劳 损伤进程的影响,并且讨论了单胞模型结构参数对疲劳行为 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行于编织方向疲劳行为优于垂直方向; 沿着编织方向,疲劳寿命随编织角增大而减小;纤维体积含 量与疲劳寿命正相关。
国内外在近 30 年内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 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取得了一些突出 的成就 并逐渐发展成力学和材料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 向。在试验方面,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MACANDER 等[3] 就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压剪弯等典型静态力学性能进 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KALIDINDI 等[4]研究了纤维体积含量 和编织角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SHIVAKUMAR 等[5]进一 步揭示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和失效机制。关于三 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力学行为和断裂形态随应变率的变化 趋势也有相关报道[6-7]。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文章编号:2095-6835(2021)13-0108-06
2021 年 第 13 期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吴亚波,江小州,刘 帅,袁 航,张尧毅,惠永博,侯荣彬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6)
国内也不乏试验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相 关报道。张迪等[29]对比研究三维多向编织和层合板复合材料 的力学性能。四种三维多向编织结构分别利用三维四向、三 维五向、三维六向和三维七向编织工艺制备;三种层合复合 材料利用帘子布制成,分别为 0°单向板、90°单向板和层合 板[0 /( ± 45)2 /90]2s。同时进行拉伸、压缩和剪切试 验。结果表明与三维编织试样相比,0°单向板的拉伸和压缩 性能最高,而其他层合试样的各项性能均较低;对于编织试 样,编织角越小,纵向拉伸和压缩性能越高,剪切性能越低; 发现编织结构和编织角是影响材料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李 翠敏等[30]研究了三维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剪切性能,结果 表明,三维五向较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剪切性能好;三维 编织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沿长度方向随着编织角的减小而增 加;切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件受剪切破坏时在加载点附近 侧表面裂缝沿纱线走向分布,上下两表面发生弯曲破坏。李 苏红等[31]试验分析评价了编织结构参数对复合材料拉伸性 能的影响,且对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 表明,编织角、复合材料尺寸、纤维体积含量、轴向纱数与 编织纱数之比等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复合材料 有两种破坏模式,一种是裂纹沿纤维束扩展,另一种是纤维 束拉断,后者为主要破坏模式。 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 2.1 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

《三维机织物和三维织机3000字》

《三维机织物和三维织机3000字》

三维机织物和三维织机综述目录三维机织物和三维织机综述 (1)1.1三维机织物的研究现状 (1)(1)三维针织复合材料 (1)(2)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1)(3)三维缝合复合材料 (2)(4)三维机织复合材料 (2)1.2三维机织物预制件的结构组织 (2)1.2.1正交组织 (2)1.2.2角联锁组织 (3)1.2.3三向交织组织 (3)1.3三维织机 (3)1.3.1国内外研究动态 (3)1.3.2织机的原理 (4)1.3.3织机的设计 (4)1.1三维机织物的研究现状今天,纺织材料正在蓬勃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它们取代了传统的金属、陶瓷,并被用于空间、航空和军事技术领域,并逐步拓展于汽车、船舶、机械和电子等。

复杂的三维结构,产生三维纤维的倾向,现在有各种不同的和非常有效的性能,形态具有可设计性,因此,三维纺织技术在国外迅速发展,国内也在努力研究。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的三维复合材料可分为三维针织、编织、缝合和三维机织。

(1)三维针织复合材料针织物特别适合作为深拉复合材料的增强结构,它还可以通过衬垫纱来制作结构稳定高的结构材料。

我们通过将针织物结构与针织物结构两两相结合,即可加强织物结构和针织物结构。

各种材料的开发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都在显著提高,载荷和疲劳强度都在提高。

随着针织工业的快速发展,针织物做增强材料的市场占有率正逐年增高,且增长率最快。

针织技术、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创新,使针织物具有更大范围的可设计性,在各个技术领域都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目前经编织物在三维针织物中占据绝大地位。

(2)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编织是目前第一个用来制造三维复合材料预制件的纺织工艺,它是将两条以上的纱线在斜向或者纵向上相互交织,形成整体结构件。

在1960年以后就已经被应用。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抗冲击韧性好等诸多优点,相比于层合复合材料制作工艺,这种三维编织结构非常适合高产结构生产。

空间技术和军备的主要领域现在将得到广泛应用。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

简单 的单胞到复杂 的多胞体模型 的发 展历 程 , 不 断改进 的理 论 使得 细观 结
构的模拟更 加贴近实 际。 由于 三 维 编 织 复 合 材料 的性 能 受 编织 方法 的 影响 较大 , 为 更大 地 改
的抗拉 刚度 , 剪切 刚度 值均 低于 数 字
化方法 , 泊松 比的值则 较为近似 。 在 国 内, 吴 德 隆 首 先 提 出 了 由
力 得 到大 大提 高 , 人们 开始 对 三维 编 织复 合材料 的成型 、 编织程序 、 纱 线在 编 织过 程 中的走 向等进 行更 深入 、 完
善的研究。 Du 和Ko H 单 胞 理 论 的 基 础上研 究 了编 织参数与 三维编织复合 材料 的纤维编 织角及纤 维体 积含量之 间 的关系 。 S u n [ z l 将 数字化方 法成功地 用于研究 复杂微观 结构 的三 维编织矩
和深入研究。 韩 其 睿 等 在 大量 实验
数 据 的基础 上 , 提 出了一 种 新的 单元
体模 , 考 虑了纤维 的宏 观尺寸 , 即纤
纱线 ) 编织 成一个 整体 , 即为预成 型结
构件 ( 简称 “ 预 制 体” ) , 然 后 以预 制 体
( F G M) , Ma 和Y a n g 的“ 米” 字 型单胞
纤维在 3 个 方 向上 的 平 直 度 和 整 齐
性。 Pa z mi no 对3 TEX公司制备 的三 维编 织 复合 材 料 通过M i c r o —CT对 浸渍 质 量 和 材 料 内部 几何 结 构 进 行 为含 孔结构 的连 接件 。 卢 子兴 等 对 三维 编织 复合材 料 进行 了拉 伸实 验 , 得 到 了影 响编织 复 合 材 料力 学 性 能 的 最 重 要 因素 是 它 的编 织角 的结论 , 认为 加入 轴 向纤 维 的 五 向编 织 材 料 的 变 形和 失效 模 式会 发 生改变 , 其基 体材 料更 趋 向于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细观结构及弯曲性能研究中期报告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细观结构及弯曲性能研究中期报告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细观结构及弯曲性能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现代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中,复合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在弯曲等复杂加载情况下,其性能更为明显。

因此,对其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对于提高其应用性能和推广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细观结构及其弯曲性能进行研究。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 建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有限元模型,考虑其细观结构和组成材料的性能参数,并进行验证。

2. 应用微型拉力试验、SEM等手段,获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细观结构信息,并进行分析。

3. 通过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弯曲试验,获得其弯曲性能指标,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三、预期结果:通过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细观结构和弯曲性能的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 建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细观结构和性能参数进行验证,为其力学性能研究提供基础。

2. 获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细观结构信息,分析其构成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为深入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供基础。

3. 通过弯曲试验获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弯曲性能指标,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其应用性能提高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目前,已完成三维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和验证,通过微型拉伸试验、SEM等手段获得了其细观结构信息,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

接下来,将进行弯曲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完成论文的撰写。

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样品的制备和试验过程的条件有限,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善。

“四步法”三维编织底盘的发展现状及新思路

“四步法”三维编织底盘的发展现状及新思路

“四步法”三维编织底盘的发展现状及新思路郭杰赞;贺辛亥;郑占阳;邢圆圆;王俊勃【摘要】编织底盘是实现“四步法”编织工艺、完成复合材料预制件成型的重要装置.日益复杂的预制件,对底盘上编织纱线的灵活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纵横步进编织底盘很难满足变截面等预制件的编织需求;“主动携纱器”虽然能提高编织纱线运动的灵活性,但其结构复杂难以在实际中应用;Farley和穿梭板编织机可以实现对任意编织纱线运行路径的控制,但织物外形依然受编织底盘形状的限制.针对以上问题及工程中预制件的编织需求提出了由独立运载单元组成编织底盘的思路,该运载单元拥有动力和通信控制装置,可朝任意方向移动,为编织纱线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实现不同形状预制件的编织,突破了底盘形状的限制.【期刊名称】《轻工机械》【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三维编织;编织底盘;结构分析;独立运载单元【作者】郭杰赞;贺辛亥;郑占阳;邢圆圆;王俊勃【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3.3“四步法”三维编织技术使纺织增强结构复合材料由单纤维增强、纱线增强、二维织物增强发展到立体仿形增强阶段[1]。

以这种编织工艺所成形预制件为增强结构的复合材料可避免传统层合结构复合材料的分层现象,除拥有传统复合材料固有的质量小、强度高等优势外,还具备良好的冲击韧性和更高的损伤容限以及卓越的抗烧蚀性能[2-5]。

目前,其产品已经开始代替一些传统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军工领域,并逐步向汽车、船舶、化工等领域扩展[6-7]。

编织底盘是实现“四步法”编织工艺,完成纤维束在空间内交织的重要装置之一。

纬编针织物三维仿真技术研究进展

纬编针织物三维仿真技术研究进展

纬编针织物三维仿真技术研究进展作者:任怡芸宋晓霞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03期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纬编针织物的仿真结果相比二维仿真更加接近实际织物,但是由于织物组织的多样性和处理数据的庞大,仿真的效果不够理想,复杂织物的仿真速度与真实度模拟有待加强。

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仿真技术的研究中,从纱线和线圈结构两个方面阐述了纬编针织物的三维仿真历程,分析了三维仿真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认为该仿真技术会朝着织物材料与组织多元化、适应织物品种多元化、仿真技术多元化和应用范围多元化等4个方向发展。

关键词:三维仿真;纬编针织物;线圈模型中图分类号:TS1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3)03-0050-06Research Progress of 3D S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Weft Knitted FabricsREN Yiyun SONG Xiaoxia(School of Textile and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weft knitted fabrics based on 3D simulation technology are closer to the actual fabrics than 2D simulation.However,due to the diversity of fabric organization and the huge processing data,the simulation effect is not ideal,and the simulation speed and reality of complex fabric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f simulation technology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3D simulation process of weft knitted fabrics from two aspects of yarn and coil structure,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3D simulation technology.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will develop in four directions,which ar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bric materials and organization,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bric varieties,the diversification of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pplication range.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weft knitted fabric;coil model三维仿真技术是利用编程语言和虚拟显示技术对纱线、线圈结构和织物花型等进行模拟。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作者:王海雷高艳秋范雨娇来源:《新材料产业》2017年第03期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利用编织技术,把经向、纬向及法向的纤维束(或纱线)编织成一个整体,即为预成型结构件(简称“预制体”),然后以预制体作为增强材料进行树脂浸渍固化而形成的复合材料结构。

由于增强纤维在三维空间多向分布,阻止或减缓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层间裂纹的扩展,使得复合材料层间性能大大提升。

因此,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较普通层合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冲击损伤容限和断裂韧性。

三维编织技术可按实际需要设计纤维数量,整体织造复杂形状的零部件和一次完成组合件,减少二次加工量,如加筋壳、开孔结构的制造等,因而经济性好、成本低、制造周期短。

此外,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可适用于各种复杂几何形状的织造,稳定性和整体性高,可设计性强,可通过改变编织方式、编织角、纱线密度等参数满足某些特定的工程需求。

基于以上各种优势,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受到工程界的普遍关注[1]。

一、细观模型的研究进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比如Ko和Pastore的单胞织物几何模型(FGM),Ma和Yang的“米”字型单胞模型以及Yang提出的“纤维倾斜模型”,这些都属于简单的等效理论的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值仿真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人们开始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成型、编织程序、纱线在编织过程中的走向等进行更深入、完善的研究。

Du和Ko在单胞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编织参数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纤维编织角及纤维体积含量之间的关系。

Sun[2]将数字化方法成功地用于研究复杂微观结构的三维编织矩形预成型体,准确地分析了纱线相互作用和横截面的变形情况,并对比了拓扑模型和数字化方法预测材料微结构的差异,在此2种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体积平均法计算了三维矩形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拉刚度,剪切刚度和泊松比等力学性能,用拓扑模型计算得来的抗拉刚度,剪切刚度值均低于数字化方法,泊松比的值则较为近似。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可以根据设计需求,灵活调整 纤维排布和编织路径,实现复
杂结构的定制化制造。
面临的挑战
技术成本高
生产周期长
精度控制难度大
材料选择受限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所需 的设备和软件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由于需要逐层进行编织, 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影
响了生产效率。
在编织过程中,难以完 全避免误差,对精度控
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工作原理
原理
通过控制纤维束或丝束的交织路径和 角度,形成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整体结 构。
工艺流程
包括纤维或丝束的准备、编织路径的 设计、编织设备的调整、编织过程的 监控等步骤。
技术发展历程
起源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起源于20世纪 70年代,最初主要用于航空航天
领域的结构件制造。
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 拓展,三维整体编织技术逐渐应用 于汽车、体育用品等领域。
03
技术优势与挑战
技术优势
高效性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能够快速、 准确地完成复杂结构的整体成
型,提高了生产效率。
轻量化
通过优化纤维排布,可以实现 结构的高强度和轻量化,适用 于航空、汽车等领域的结构件 制造。
复合性
该技术可以同时编织多种材料 ,实现复合材料的整体编织, 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可设计性强
建筑行业
桥梁结构
在建筑行业,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可用 于制造桥梁结构,提高桥梁的承载能 力和耐久性。
建筑构件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还可用于制造建筑 中的梁、柱等构件,提高构件的强度 和稳定性。
其他领域
压力容器
在石油化工领域,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可用于制造压力容器,提高容器的强度和安全性。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1982年,美国大西洋研究公司生产了一个大型四步法三维 编织机,携纱器64*194。 198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制成功了一种全自动连 续喂纱的四步法编织机。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1996年,天津工业大学 (原天津纺织工学院)复合材 料研究所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 上挂纱根数最多的一台由计算 机控制的全自动三维编织机, 可挂编织纱线2万根,不动纱2 万根。编织由计算机控制,可 编织异型构件。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4) Du,G.W, Popper P.& Chou, T .W. Analysis of 3D Textile Preforms for Multi-direction Reinforcement of Composites , J. Mater.Sci, 26(1991),3438-48. 1996年Du等人给出了二步法方型编织预制件中 的细观结构,纱线的交织情况。认为内部、边上、 角上三个位置的轴纱形状不同。
4. 可以编织多种异型构件。
5. 根据不同用途灵活选择轴纱和编织纱种类和规格。
6. 预制件的幅宽比较窄,适用于横截面较小的编织。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二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研究情况
1) Popper,P.& McConnel, R, F, US Pat. 4719837. January 1988。1987年,由 Popper和 McConnel最早提出了二步法三维编织工艺并申请了 专利,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他们认为二步法是三 维编织中运动步数最少的一种编织形式,比较容易 实现自动化,采用二步法三维编织同样可以编织各 种异型件,如圆形、工字型和T字型等制件,并且 可以达到轴向增强,使材料轴向性能优越。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理论研究进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理论研究进展

第24卷 第4期Vol 124 No 14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总第102期Aug.2006文章编号:167322812(2006)0420631206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理论研究进展马文锁1,赵允岭1,冯 伟2(1.焦作大学机电工程系,河南焦作 454003;2.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 200072) 【摘 要】 有关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理论分析研究归纳为:基于细观结构几何模型的物理性能研究和力学性能研究两部分。

纤维体积分数是物理性能研究的最主要参数,力学分析以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为主。

合理的几何模型决定了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

建立在代表性体积单元尺度的几何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得到了力学性能的试验验证。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数值仿真主要以有限元方法为主,然而仅仅依赖于对其弹性性能的研究结果还远远不能满足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作为关键结构部件的使用要求,建立完善的断裂准则是编织复合材料大量使用的理论依据。

特殊形状的一次性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几何模型;性能研究中图分类号:T B332 文献标识码:AProgressing in the R esearch on 3D B raided CompositesMA Wen 2suo ,FENG Wei(1.Dep artment of Mech anical and E lectric engineering ,Jiaozuo U niversity ,Jiaozuo 454003,China ;2.Sh angh ai I 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 atics and Mech anics ,Sh angh ai U niversity ,Sh angh ai 200071,China)【Abstract 】 The research on 3D braided composites can be classified with the research of physical performances based on mes oscopicgeometrical m ode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fibre v olume fraction is the primary physical performance parameter ,while the mechanical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mposite elastic properties.The rational geometrical m odel determin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The geometrical m odel built in the scale of representative v olume unit is wildly applied and is justified by mechanical experiment.Though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a primary method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the only elastic properties research on 3D braided composites is not enough when it is used in the key components ,building the perfect fracture criterion is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widespread availability.The complex form component must be further studied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K ey w ords 】 3D braided composites ;gem otric m odel ;research of properties收稿日期:2005209220;修订日期:2005211229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511522003)作者简介:马文锁(1967-),男,山西阳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几何结构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1996年Du等人给出了二步法方型编织预制件中 的细观结构,纱线的交织情况。认为内部、边上、 角上三个位置的轴纱形状不同。
5)Byun, J. H.,Whitney , T. J., DU ,G. W.& Chou,T .W. 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wo-step braided Composites. p Mater.,25(1991) P1599-1618.
美国ALBANY公 司的可挂1000 纱线的角轮式 三维圆形编织 机能够生产相 邻层交织的编 织预制件
Herzog 公司设计了三维实体编织机,由布置的 多行和多列方阵中的转子组成,通过增加轴向纱和 调整编织纱来改变织物的几何形状,以编织出各种 形状复杂的预制件。
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成功研制了组合 式三维编织机,标准化的编织单元通过灵活组合, 可满足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编织要求。
2)1988年,Ko.Soebrto 和 Lei 对于轴纱采用碳纤 维,编织纱采用K-49的二步法三维编织预制件的力学 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认为,此种预制件拉伸模量、 强度以及弯曲性能都比较好,适用于一定厚度结构件 的编织,可以用于直接承重,这样把二步法三维编织 的应用推进了一步。
3)W. Li, M. Hammad,&A. El-Shiekh, Structural analysis of 3-D Braided Preforms for Composites: part II The two-step Preforms , J.Text. Inst, 1990,81, P515-537.
2)W. Li, M. Hammad, and A. El-Shiekh, Structural Analysis of 3-D Braided Preforms for Composites, Part I: The four-step Preforms, J. Text. Inst., 1990, 81, P491-514.

纬编针织物三维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纬编针织物三维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纬 编 针 织 物 三 维 模 拟 技 术 的 研 究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沙 莎 ,蒋 高 明
( 江南 大学 教 育部 针织 技术 工程 研 究 中心 ,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2 )
摘 要 通 过 系 统 地 介 绍 纬 编 针 织 物 三 维 模 拟 技 术 和 其 发 展 历 史 , 详 细 分 析 了纬 编针 织 物 三 维 模 拟 技 术 面 临 的 挑 战、 近 期 的 研究 热 点 和 未 来 的 发展 方 向 , 以期 为 针 织 物 三 维 模 拟 技 术 的 发 展 提 供 一 定 的 依 据 。从 线 圈 模 型 、 纱 线 真 实 感 和 织 物 物 理 模 型 3个 方 面 阐述 了纬 编 针 织 物 三 维 模 拟 技 术 的 研 究 历 程 。分 析 了 国 内外 学 者 多 年 的 研 究 与 探 索, 以 及 三 维 模 拟 技 术 从 单 纯 的 静 态模 拟 发 展 到 拥 有 物 理 属 性 的 动 态 模 拟 的 过 程 ; 总 结 了 三 维 模 拟 技 术 现 有 成 果
Re s e a r c h s t a t us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t t r e nd o f 3 - D s i mu l a t i o n t e c hn o l o g y f o r we f t kn i t t e d f a br i c
S HA S h a,J I ANG Ga o mi n g
(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f o r K n i t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J i a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三维织物成型技术与应用研究

三维织物成型技术与应用研究

三维织物成型技术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在今天的科学技术领域,三维织物成型技术已成为热门话题。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以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介绍三维织物成型技术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并探讨其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三维织物成型技术的特点三维织物成型技术是目前先进的纺织技术之一。

与传统的二维织物不同,三维织物由多个层次的纱线构成,可以制造出更具立体感和功能性的织物产品。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三维织物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具多层次三维织物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纱线交错织成的。

在织物的整体结构上,这些纱线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差异,因此,三维织物与传统的二维织物相比,具有更为立体感的外观。

2. 具有复杂的结构三维织物中的每一层都具有复杂的结构,从而使得成品更具有复合性和可塑性。

因此,三维织物的成型更加灵活,设计师可以灵活地调整织物的结构,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3. 具有多样化的用途三维织物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制造汽车座椅骨架、高铁座椅表面织物、内衣衬垫等。

与此同时,三维织物还可以用于医疗行业,如制造人工血管、人工皮肤、医用绷带等。

三、三维织物成型技术的发展历程三维织物成型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在纺织行业开展三维织物的研究。

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三维织物成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90年代初,世界各国的纺织科技研究单位都加强了与三维织物成型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究新的成型方式,开发新的纱线材料,打磨制造技术。

这些努力,为三维织物的市场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混杂现代工艺、声波、智能检测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三维织物成型技术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维打印技术,该技术在汽车、医疗、航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四、三维织物成型技术的应用领域目前,三维织物成型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以下是应用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例。

三维编织工艺及机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维编织工艺及机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收 稿 H期 : 2Ol7一l1—24 基 金 项 日: 国家建设高 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 目 (CSC 201606630074) 作 者简 介 : 李 政 宁 (1983一), 男 ,博 士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新 型 纺 织 机 械 与纺 织 复 合 材 料 加 工 。 通 讯作 者 : 陈 革 (1967.),男 ,博 ,教 授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新 型 纺 织 机 械 ,chenge@dhu.edu.Clfl
旋 转式 三 维编 织 工 艺 源 于 旋转 二 维 编 织 ,如 编 带 编织 (Lace Braiding)和 五月柱 编织 (Maypole Braid. ing)。尽 管不 同 的编织 工 艺 从 携纱 器 的运 动形 式 上 看 很 相似 ,但其 本 质是 不 同的 l5]。旋 转 式 二 维 编 织 中通 常有两 组 携纱 器 ,一 组 携纱 器 (实心 点 )绕 圆心 顺 时针 带动 纱线 循 环 转 动 ,另一 组 携 纱 器 (空 心点 ) 绕 圆 心逆 时针 带 动 纱 线按 相 反 轨 迹 循 环 转 动 ,使 纱 线 相互 缠绕 形 成编 织物 ,如 图 4所 示 。
结 构预 制件 。行 列式 三维 编织 物 的空 间几 何结 构 有 两种 :一种 是编织 纱 线贯 穿厚 度方 向 ;另一 种 是纱 线 在层 与层 之 间进 行 交 织 ,形 成 相 邻 层 之 间 的 内 锁 。 行 列式 三 维编 织 工 艺 主 要有 “二 步 法 ”和 “四 步 法 ” 两种 .如 图 2和图 3所示 。
(3-、
第 三 步 Step 3
第 四 步 Step4
罔 3 “四步 法 ”编 织 工 艺 示 意 图
Fig.3 Schematic of four—step 3D braiding

三维编织方法现状分析

三维编织方法现状分析

摘 要: 三 维编织复合材料具有 高的 比模 量、 比强度 、 损 伤容限、 剪切强度、 抗冲击损 伤、 耐烧蚀 和耐 高温等优 点 。其 良好 的性 能使得 三维编 织复合材料 能够满足航 空航 天器 、 军工产品、 建筑材料和人造生物材料等的使用要求 。
关键 词 : 三维编织 ; 材料 ; 纱线 ; 性 能; 装备
目前 , 纱线在空 间中相互交织 的三维编织技术 在特定 的领 三维编织设备 , 该设备最大可实现 四万根编织纱线 的编织 。在 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 维编 织复合 材料是 由三维 编织 织物与 三维编织技术及装备 的研究 过程中 , 为了解 决三维 编织设备在 基体复合而成 的一种先进的复合材料 , 它的综合性 能取决于三 织物形状 、 截面大小等 尺寸 变化方 面 的限制 , 研制 了更 为灵活 维编织材料和基体 的性能 。作 为增 强相 的三维编 织材料 对复 的编织设备 , 通过对编 织机 进行单 元化 的设 计 , 从 而解决 了异 合材料整体性能起着决定性作 用 , 而三维 编织材料 的加 工技术 形织物 的编织 , 大大的提高了三维编织设备 的工作效率 且降低 是 影响三维编织材料性能的重 要因素。 了编织成本 。上世纪末 , 天津工业 大学研发 了一种能够 编织 大 三维编织 材料 的几 何形状 和 内部纱 线的密度 都具有 良好 尺寸且结构较为复杂织物 的编织设备 。 的可设计性 , 通过改变相关 的工艺条件可 以编织出符合不 同要 随着三维编织 复合 材料的应用范 围的不 断扩大 , 对 三维编 求 的织 物 , 通过改变三 维编 织材料 的纤维 体积百 分 比, 可 以使 织材料 的细观结构 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集 中 , 为 了更好地 了解 三 得材料 的综合性 能能够 适应 不同要求 。现有 的三维 编织方 法 维编织复合材料的 内部结构及力学性能 , 三维 编织 材料 的细 观 主要包 括二 步法 、 四步法 、 多 步法等 。其 中发 明较 早且 研究 较 结构研究成 为了一种趋势 , 国外很 多学者开始 了对 这种新兴 三 多 的是 四步法及 以四步法为基础 的多向编织方法 , 现代工业 急 维材料的细观结构进行研究 , 并建立 了相应 的模型 。F r a n k . K o 需性能更好 的低成本加工方法 , 以满 足三维编织 复合材料 的推 首次提 出了“ F G M” 即三维编织 复合 材料单 胞模 型理 论 。Wh i r — 广应用 以及高 品质要求 , 新 三维编织 材料加工工艺 的开发研究 n e y 和C h o u 详 细提出了“ Mi c r o -C e l l ” 即微单 元概念 , 并成功 的 显得尤为重要 。 将它应用 于编织材料 的分析 。Y a n g通过对 1× 1四步法编织 的 新 型三维编织 材料 的优 越性 能使得它作 为复合材 料 的增 材料 的研 究 , 建立 了“ F i b e r I n c l i n a t i o n Mo d e l ” 。针对 三维 五 向 强相 , 能够 提升复合材料 的性能 , 使其应用更加广泛 , 因此对 于 编织法编织 的材料 , K o等通 过使 用分 析软 件对 该种 复合材 料 新型三维编织材料的研究 , 将会为新 型三 维编织材料 和编织工 的力学性能进行 了分 析研 究。针对编 织纱 之间 的关 系 , Ma等 艺的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 并且对 国民经 济的发展有着 重大 的 建立 了该种材料 的细 观模型 。针 对于使 用三 维六 向法编织 的 意义。兰维编织复合 材料不仅 在航 天军工 , 而且 在汽 车、 自行 材料 , 通过 实验的方法 , X u等得到 了相关性 能参 数。 车等领域都得到 了广 泛应用 。三维编 织材料 是在 二维编 织 的 国内的研究 也 同样 迅速 , 针 对应 用 较为 广 泛 的 四步编 织 基 础上发展而来 的 , 它 的出现很好 地弥补 了二维 编织 的不足 。 法, 吴 德 隆建立 了内部 、 面部 、 角部 三种 可重 复 的单胞 几何 模 三维编织技术使得复合 材料 的静 态性 能及力 学性 能得到很 大 型 。针对使用三维 四向编织法编织 的织 物 , 刘 振国不仅建立 了 的提升。三维编织织物通 过基体 复合成 型形成 三维 编织复 合 “ 米” 型的单 元模 型 , 而且对相关材料 的性能参数进行 了有效 地 材料, 三 维 编织 材 料 的 优 良性 能使 得 人们 对 它 有 着 更 高 的 预测。针对使用三维七向法编织的复合 材料 , 李 典森深人研究 期 待。 了该种材料的整个编织过程和纱线交织情 况 , 建 立了该种材 料 三维 编织技术出现在上个世纪六 十年代末 期 , 发展 于八 十 的单胞模 型并提出 了模型理论公式 。针对 三维管状编 织材料 , 年代 。其 中 , 最主要 的研 究 大都集 中在二步 法与 四步法 , 四步 马文锁通过对其在实际状态下梯度性能 的变化 的研究 , 提 出了 法 的发 明要早 于二 步法 。1 9 8 2年 , R . A . F l o r e n t i n e首先 发 明了 可变微单 元模 型 , 系统地分析 了管状织 物的性能并解 决 了梯度 “ Ma g n a w e a v e ” 编 织 方 法 即 四步 法 编 织 工 艺 以及 编 织 设 备 。 变化问题 。 1 9 8 7年 , P e t e r . P o p p e r 和R o n a l d . F . Mc C o n n e l l 发 明二步法 编织 2 0 0 5年 , 马文锁通过研究 晶体学 中的对称 群理论 , 把 该理 工艺 。随着 四步法 和二步 法的发 明 , 大量相关 的研究 被展 开 。 论 与编织材料 中纱线 的几何 位置关 系联系在一起 , 成 功的把对 基 于四步法三维编织 的多 向编织工 艺得 以开发并 成功应 用 于 称群论应 用于编 织几 何 结构 的推 导 和材 料相 关性 能 的研 究。 工业生产过程 , 目前 成功应 用 的有三 维五 向、 六 向和七 向编织 离散后 的编织纱线段可 以用 空间点来 代替 , 这样便可 用空间点 工艺 。美 国于八十年代 中期由 N A S A主导 , 联 合众多科 研院所 群来代表 编织材料 的单胞结 构 , 那 么将点群 与空 间群 相结合 即 致力于三维编织技术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 并且取得 了相 应的一 把编织材料 的单胞一 一放 置于 与编织几 何结 构所对 应 的点阵 些成果 。以德国 、 英 国为代表 的欧洲 国家也在尽力开发新 的三 里 , 如果这种单 胞的组 合使得 编织纱 线呈 现连续 状态 , 便 可得 维编织材料 。在亚洲研究较早的是 日本 , 在经过系统 的分析研 到一种全新 的结构 。 究后也开发 了一 系列 三维 编织设 备。世界上 研究 三维编织 技 参考文献 : 术 的国家有很多 , 但 是研究 成果 作为 国家的核 心竞争 力 , 都 受 [ 1 ] 马文锁 , 张建 中, 苏冰. 基 于可变微单 元模 型的三 维编 到 了严密的保护 。 织复合材料 管弹性性 能预报 [ C ] . 第六届 中国功 能材 料及 其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的研究现状宋一帆1 贺辛亥1 张志毅2 王 晨1(1.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2.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 总结三维整体编织技术的发展现状㊂介绍了三维整体编织工艺原理及可实现整体编织的主动携纱器㊁增减纱携纱器和底盘设备;分析了现有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存在自动化程度及编织效率低㊁预制件产品结构及品种单一㊁均匀性和可重复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 G V小车模型的主动携纱器设计思路,介绍了其整体设计方案与工作方式㊂认为:该携纱器模型结合其编织工艺,可实现预制件的整体编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㊂关键词: 三维整体编织;编织工艺;A G V小车;主动携纱器;底盘结构中图分类号:T S10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7415(2019)03-0080-05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 o f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e dB r a i d e dT e c h n o l o g y S O N GY i f a n1 H EX i n h a i1 Z H A N GZ h i y i2 W A N GC h e n1(1.X i'a n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a n x iX i'a n,710048;2.S h a a n x iH u a n g h eG r o u p C o.,L t d.,S h a a n x iX i'a n,710043)A b s t r a c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 o f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e db r a i d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w a s s u mm a r i z e d.P r i n c i p l e o f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e db r a i d e da n da c t i v e y a r nc a r r i e r,i n c r e a s ea n dd e c r e a s e y a r nc a r r i e ra n dc h a s s i se-q u i p m e n tw h i c h c o u l d r e a l i z e i n t e g r a t e d b r a i d e d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e x i s t i n g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g r a t e db r a i d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w e r e a n a l y z e d.T h 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i n c l u d i n g l o w e r a u t o m a t i o nd e g r e e a n db r a i d i n g e f f i-c i e n c y,s i n g l e p r e f a b r i c a t e d p r o d u c t s t r u c t u r e a n dv a r i e t y,w o r s eu n i f o r m i t y a n d r e p e a t a b i l i t y.Ad e s i g n i d e a o f a c-t i v e y a r n c a r r i e rw a s p r o p o s e db a s e do nA G Vt r o l l e y m o d e l.I t so v e r a l l d e s i g na n dw o r k i n g m e t h o d sw e r e i n t r o-d u c e d.I t i s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 i n t e g r a t e db r a i d e do f p r e f a b r i c a t e d p r o d u c t c a nb er e a l i z e db y c o m b i n gy a r nc a r r i e r m o d e l a n db r a i d i n gp r o c e s s.I t h a s ab e t t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K e y W o r d s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e d B r a i d e d,B r a i d e d P r o c e s s,A G V T r o l l e y,A c t i v e Y a r n C a r r i e r, C h a s s i sS t r u c t u r e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急需具备质量轻㊁强度和模量高以及耐高温等优点的结构复合材料[1-2]㊂通过三维编织技术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备上述要求,且具有结构不分层㊁易设计等特性,可代替传统的高性能航空金属材料,因而该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5]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能满足实际应用中多向载荷和多向热应力的要求,其截面尺寸沿轴向方向变化基金项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性项目(2016052,2015116);陕西省工业科技攻关项目(2016G Y-014);陕西2011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015Z X-02)作者简介:宋一帆(1992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贺辛亥,通信作者,教授,h e x i n h a i@x p u.e d u.c n收稿日期:2018-10-20的异形件,如飞机螺旋桨叶㊁雷达罩㊁风电叶片㊁导弹弹头防热套等,并不是外形规则的等截面结构[6-8]㊂目前获得异形编织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是先制备尺寸合适的等截面复合材料,然后通过机械加工以获得最终需要的外形尺寸㊂显然,此方法会严重损伤增强纤维,破坏试件结构的完整性,使试件的力学性能大幅衰减[9-10]㊂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在工艺上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编织变截面或异形截面织物的能力,运用编织工艺和设备上的技术特点,通过改变编织底盘中携纱器的阵列形状和每个携纱器所载纱线的细度及其运动形式,能够按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直接编织出三维预制件[11-13],进而保证零件整体结构性能㊂因此三维整体编织工艺和设备得到了重视和迅速的】08【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发展[14]㊂本文介绍三维整体编织工艺和整体编织设备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A G V小车模型的主动携纱器和底盘设计思路,通过N R F24L01无线控制模块来实现变截面与异形截面预制件的整体编织㊂1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原理1.1 变截面编织工艺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主要运用编织工艺及其设备上的技术特点,通过编织过程中改变参与编织纱线的数量或细度,而不影响后续的编织进程,进而实现变截面预制件的整体编织[15-16]㊂当前,实现变截面编织中参与编织纱线的细度与数量的增减纱工艺有单元尺寸缩减法和单元数量减少法㊂1.1.1 单元尺寸缩减法单元尺寸缩减法是改变每个携纱器上所挂纤维束的细度,而携纱器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保持不变[17]㊂编织纱由纤维束组成,在编织过程中可以根据预制件的要求改变每个携纱器所放纱线的细度,从而完成变截面预制件的编织㊂单元尺寸缩减法相对比较难以实现自动化,主要由于在执行增减纱过程中需要携纱器具备自动实现控制增减纱的功能,需要额外辅助控制系统,且体积相对于传统的携纱器有所增加,对三维编织底盘的整体尺寸影响较大㊂1.1.2 单元数量减少法单元数量减少法是通过改变参与编织携纱器的数量及运动规律,形成比原阵列整体缩小的阵列,继续编织,便可形成沿轴向截面尺寸缩减的预制件[18-20]㊂根据减纱单元在横截面内的排列形式,单元数量减少法又可以分为整列㊁整行减纱与逐点单元减纱3种情况㊂其原理都是通过改变携纱器的数量㊂由于减纱形式的不同也使得它们产生的效果有所区分㊂整列(行)减纱工艺与逐点单元减纱工艺在缩减预制件截面获得相同变截面尺寸时,减去的携纱器数量是相同的㊂由于整列(行)减纱工艺制备变截面预制件时,退出编织的携纱器沿横截面厚度或宽度方向贯穿排列,这样会使预制件局部形成结构缺陷;而逐点单元减纱工艺中退出编织的携纱器均匀分散排列,剩余携纱器位置变化不大,避免局部结构缺陷对预制件整体结构的影响㊂因此逐点单元减纱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工艺[21]㊂主动携纱器因其具有独立的运动能力,在单元数量减少法中应用价值巨大,同样由于其体积过大与控制复杂等原因使其发展缓慢㊂1.2 异形截面编织工艺所谓的异形截面编织主要是区别于常规的矩形截面编织㊂异形编织工艺主要编织各种由矩形截面组成的复杂形状的预制件,如T形㊁工字形截面等预制件㊂在编织该预制件时由于携纱器的排列不同于矩形截面排列形式,通过 四步法”编织时使携纱器位置发生错乱,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编织㊂因此传统的 四步法”编织工艺对于横截面复杂的预制件并不适用㊂对于这种预制件的编织通常采用通用法和混和法两种编织技术[22-23]㊂1.2.1 通用法编织原理通用法是在编织底盘上将载纱携纱器初始阵列按照预制件横截面1×1的一种运动式样排列,即将一个复杂的预制件截面分割为有限个常规的矩形截面单元,然后成组地编织这些单元㊂通用法编织工字形预制件原理如图1所示㊂它将工字形横截面分为两端矩形和中间矩形两组,分别先后经过四步编织共八步循环,纱线的排列形式同原状态一样㊂因此横截面越复杂,在一个编织循环中的步数越多,编织速度越慢㊂由于任何矩形组合横截面总是可以分成若干个矩形单元,通用法编织方案设计比较简单㊂虽然通用法编织工字形横截面为八步循环,但对于分割后的每个矩形单元编织时本质上依然采用的是四步法编织,因此这种编织方法可以看作是四步法编织工艺的组合[24]㊂图1 通用法编织工字形预制件1.2.2 混和法编织原理混和法是在一个立体织物横截面内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编织式样,混和法编织工字形预制件原理如图2所示㊂载纱携纱器初始阵列按】18【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 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1×3和3×1混和运动式样排列,编织时不同行列的携纱器纵横步进时按照设定的要求同时移动1个或3个位置数㊂混和法编织在一个循环中仅有四步,因此编织运行效率高,然而对于一个复杂的预制件,其编织方案相对难以设计,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和优化,或者通过试验验证编织方案并加以优化㊂两种编织工艺中携纱器运动式样与步进循环数不同,最终得到立体织物的结构性能也不同㊂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来编织复杂横截面的立体编织物㊂图2 混和法编织工字形预制件2 三维整体编织设备目前国内外三维编织机均存在柔性化低㊁工艺适应性差等问题,因此新设备的研发迫在眉睫㊂按照整体编织工艺的特点和目前对整体编织设备的研究热点,基于三维整体编织工艺原理与编织物需求,国内对整体编织设备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增减纱携纱器㊁主动携纱器和异形编织底盘㊂2.1 增减纱携纱器李宗迎等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动实现增减纱的携纱器[25]㊂增减纱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辅助线圈缠绕方式,选择参加编织的纱线数量,实现自动增纱或减纱㊂此方法不仅保留了编织过程中不用移除携纱器的优点,同时在进行纱线数量改变时不会产生断丝㊁起毛等问题㊂但编织过程中纱线恒张力缠绕使参与编织纱线不断加捻而影响预制件的整体性能,再者对纱线的抗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郑占阳等利用塑性金属易于变形的性质设计的增减纱携纱器,可选择性将副纱线附着于主纱线,或将其从主纱线中去除[26],但在增减纱过程中会引入金属杂质,从而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一定影响㊂董红坤等利用液氮可以使液体迅速凝固的特点,设计的增减纱携纱器理论上虽然能够实现增减纱的功能[27],但是在编织过程中要不断地吹入冷气,保证副纱线在打紧过程之前不会断开,使携纱器的结构复杂化㊂程稼稷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黏合剂黏接原理的新型增减纱携纱器,将黏合剂涂覆于增纱压辊上,依靠黏合剂与增纱压辊之间的压力完成增减纱过程,且能完成从1束到3束的实时增减,实现变截面预制件的编织[28],利用基体材料作为黏合剂将主㊁副纱线黏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引入杂质问题,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变截面编织效果㊂但是由于上述携纱器黏接强度问题,何时黏接需要应用于实践中再进一步优化㊂2.2 主动携纱器李政宁提出了一种以直线步进电机为基础的主动携纱器模型,该携纱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组装,可用于纵横编织[29]㊂可以对每个主动携纱器加以控制,使其按要求加入编织或者在外围处于待机,从而实现三维整体编织㊂虽然该设计简化了编织底盘的结构,但涉及到直线电机,因此对轨道的铺设㊁供电㊁控制㊁减少电磁干扰等方面要求较高㊂吴世林等提出了齿轮式主动携纱器方案[30]㊂齿轮式主动携纱器采用由直流电动机带动齿轮在齿条上滚动和滑动并行的驱动方式,与直线电机模型的主动携纱器相比更可靠,底座可单元化模块拼接,零件的加工较为容易,且不用考虑电磁兼容带来的各种干扰问题㊂但是该方案携纱器在编织底盘上的运动通过齿轮齿条啮合传动,这无疑对底盘和主动携纱器的制造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编织机的复杂程度和成本㊂2.3 异形编织底盘装置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设计出来的编织底盘通过计算机控制,利用气动作为驱动力,可编织常规的矩形截面预制件和由矩形组合的异形截面预制件[31-32]㊂但该底盘整行(列)携纱器不能单独纵横步进,使得循环周期延长,在编织异形截面预制件时只能使用通用法,编织效率低;再者编织底盘与编织出预制件的尺寸相差较大,适应性差㊂张志毅提出了一种利用步进电机作为驱动装置,电磁铁在导轨两端起定位作用,通过微控制器控制来实现多种异形预制件自动编织的底盘装置,提高了其编织底盘的通用性㊂可根据异形预制件编织模式与式样需要改变携纱器布局,并通】28【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过相应的定位机构和电机单独控制任意行(列)携纱器的运动状态,即可实现异形立体织物的整体编织,该异形编织底盘适用于采用通用法和混和法编织异形预制件[33]㊂3 基于A G V小车模型的主动携纱器前文所总结的一些能够实现整体编织的可控增减纱携纱器和异形编织底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异形整体编织㊂但是基于直线电机的主动携纱器,其本身和底盘的铺设成本高且易产生电磁干扰,增加了控制难度,影响编织过程的顺利进行;常规的异形编织底盘结构复杂和扩展性差,难以应对编织截面尺寸较大的预制件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A G V小车模型的主动携纱器模型,其具有结构简单㊁易控制㊁适应性强等特点,可有效地解决底盘复杂㊁电磁干扰和成本高等问题,实现变截面和异形整体编织㊂3.1 主动携纱器整体设计思路A G V小车模型的单个或群体运动可实现异形编织,提高了编织底盘运动的灵活性;且作为载体可与增减纱装置组合,实现变截面编织,即实现异形与变截面的柔性一体化编织㊂小车的设计采用双动力系统,分别控制X轴和Y轴的运动㊂当小车向X轴正方向运动时,相关电机启动,反向运动时电机转向转换即可,Y轴同理㊂此方案有效地简化了动力系统的结构㊂转向方案使用电机控制四轮同时转向,避免了驱动轮作为转向轮造成转弯半径过大,使小车轨道复杂化㊂小车供电模式要符合三维编织物的工业生产要求,而且经济安全;常规的小车通过电池或者C P S非接触供电,前者不能连续工作,后者电磁干扰较大,对于小车的控制影响较大[34]㊂本设计通过底盘布线方式为小车供电,既能解决工作的持续性,还能降低电磁干扰㊂底盘仅起导向修正和供电作用㊂底盘结构简单,可以根据编织物的尺寸要求进行任意组合㊂在底盘上开槽㊁布线,为小车持续供电㊂小车通过触电装置与电网接触通电并起到导向修正作用㊂在交点位置布置磁钉为小车提供准确的运动定位㊂小车的驱动与转向电机分别通过N R L F24L01模块控制,实现变截面与异形截面预制件的整体编织㊂3.2 主动携纱器的工作方式基于A G V小车设计的主动携纱器,突破了依靠传统编织底盘提供导向和动力,在编织变截面和异形截面预制件时,可以按照编织工艺分布在底盘上,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编织过程㊂当编织变截面时,编织底盘分为编织区域和待机区域,当预制件截面尺寸缩减时,编织区域的携纱器退出编织进入待机区域,当预制件截面尺寸增加时,待机区域的携纱器进入编织区域参与编织运动[35]㊂当编织异形截面时,该携纱器具有独立的运动能力,在编织主体阵内不必遵循锭座填满编织主体阵的规则,只需根据异形预制件截面的尺寸与形状,调动携纱器到准确的位置,组成异形截面的主体,接着按照编织规律,确定补充锭座的安放位置,不必考虑空档位置对编织过程的影响[36]㊂该携纱器具有独立运动的能力,在编织异形截面时通用法和混和法均使用㊂4 结语目前三维整体编织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变截面编织工艺和异形编织工艺,对编织设备的依赖性较强㊂增减纱携纱器由于增加了增减纱控制装置,其体积会明显增大,且控制复杂,对编织机体积和效率影响较大㊂基于直线电机模型的主动携纱器和齿轮主动携纱器虽然可实现自由移动,适用于变截面和异形整体编织,但是直线电机携纱器电磁干扰强,底盘成本较高;齿轮主动携纱器和底盘结构复杂㊂现有异形编织底盘结构复杂,适用范围较小㊂本文提出的基于A G V小车模型的主动携纱器结构简单,对底盘依赖减少,使整个编织机研制成本降低;通过底盘布线㊁供电可减少电磁干扰,且可持续工作;通用性好,仅通过控制有序控制携纱器运动规律即可完成异形整体编织,亦可作为载体与增减纱携纱装置配合使用,通过单元尺寸法实现增减纱,从而提高编织的效率,对新型三维编织机研发具有重要的价值㊂参考文献:[1] L I JL,J I A O Y N,S U N Y,e t 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 I n-v e s t i g a t i o no fC u t-e d g eE f f e c to n M e c h a n i c a lP r o p-e r t i e s o f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B r a i d e dC o m p o s i t e s[J].M a t e r i a l s a n dD e s i g n,2007,28(9):2417-2424. [2] G A O A,WA N Y Z,Y A N T,e ta l.T h r e eD i m e n-s i o n a lB r a i d e d F a b r i c s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m p o s i t e sf o r】38【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 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L o a dB e a r i n g O r t h o p e d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 sP a r tI:M e-c h a n i c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M a t e r i a l sR e s e a r c h,2011,102(3):309-316. [3] 孙颖,刘俊岭,郑园园,等.碳/芳纶混编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拉伸性能[J].纺织学报,2018,39(2):49-54.[4] 陈光伟,陈利,李嘉禄,等.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抗弯应力分析[J].纺织学报,2009,30(8):54-58.[5] 杨灵敏,焦亚男,高华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低速冲击试验与分析[J].纺织学报,2009,30(5):63-67.[6] G AO X i n g z h o n g,S UN B a o z h o n g,GU B o h o n g.D a m a g e M e c h a n i s m s o f3D R e c t a n g u l a r B r a i d e dC o m p o s i t e U n d e r M u l t i p l e I m p a c t C o m p r e s s i o n s[J].A e r o s p a c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2018(11): 46-60.[7] 肖丽华,李嘉禄.异型整体结构复合材料预成型件的编织技术[J].产业用纺织品,1994,12(4):25-27.[8] L IW,HAMMA D M,E L-S H I E K H A.S t r u c t u r a lA n a l y s i so f3DB r a i d e d P r e f o r m sf o rC o m p o-s i t e sP a r t I:T h eF o u r-s t e p P r e f o r m s[J].T h eJ o u r n a l o f t h e T e x t i l e I n s t i t u t e P r o c e e d i n g s&A b s t r a c t s, 1990,81(4):491-514.[9] 刘兆麟,程灿灿,刘丽芳,等.变截面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减纱工艺与弯曲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1, 28(6):118-124.[10]宋云飞,杜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7(10):104-109. [11]肖丽华,李嘉禄.制作复合材料的三维编织技术[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3,12(3):5-10. [12]李嘉禄.用于结构件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J].航天返回与遥感,2007,28(2):53-58.[13]于陈陈,瞿畅,邓婕,等.T形截面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分析及弯曲性能预测[J].纺织学报, 2015,36(6):42-49.[14]L ID S,L U Z X,J I A N G N,e ta l.H i g hS t r a i nR a t eB e h a v i o ra n dF a i l u r e M e c h a n i s m o fT h r e e-d i-m e n s i o n a lF i v e-d i r e c t i o n a lC a r b o n/P h e n o l i cB r a i d e dC o m p o s i t e s u n d e r T r a n s v e r s e C o m p r e s s i o n[J].C o m p o s i t e sP a r tB:E n g i n e e r i n g,2011,42(2):309-317.[15]胡芳.三维编织技术新进展[J].非织造布,2013(5):94-98.[16]道德锟,吴以心,李兴国.立体织物与复合材料[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62-170. [17]陈利,李嘉禄,李学明.三维编织中纱线的运动规律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2,19(2):71-74.[18]东华大学.三维编织异形预制件的添纱编织方法:2011102051763A[P].2011-05-11.[19]东华大学.变截面三维编织预型件的净形制备方法:2011102011269A[P].2011-04-13. [20]刘兆麟,刘丽芳,俞建勇,等.变截面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净形制备及弯曲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30(5):677-683.[21]郑占阳,贺辛亥,杨超群,等.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的研究进展[J].棉纺织技术,2015,43(6):77-80.[22]K O S T A R T D,C HO U T W.A M e t h o d o l o g y f o rC a r t e s i a nB r a i d i n g o f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S h a p e s a n dS p e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s[J].J o u r n a l o fM a 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 2002,37(13):2811-2824.[23]刘兆麟,俞建勇.变截面三维编织异型件减纱工艺与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19):104-107,116.[24]张志毅.三维异型整体编织机底盘及运动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8. [25]李宗迎,贺辛亥,杨超群,等.新型三维编织机携纱器结构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5,43(5):69-73.[26]郑占阳,贺辛亥,张申申,等.三维编织自动增减纱携纱器的研究[J].棉纺织技术,2016,44(1):18-21.[27]董红坤,贺辛亥,郑占阳,等.用于三维编织可控增减纱的携纱器设计[J].纺织学报,2016,37(4):143-147.[28]程稼稷.可变径三维编织携纱器的结构优化设计[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8.[29]李政宁.一种三维编织机主动携纱器的驱动研究与设计[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3. [30]吴世林,李政宁.一种三维立体编织设备:201420158284.2[P].2014-03-28.[31]李毓陵,丁辛.纵横步进法编织三维预型件[J].国际纺织导报,2000,28(1):62-65.[32]李铁飞,陈旭炜,李毓陵.纵横步进编织中编织盘的合理结构[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6):14-16.[33]张志毅,贺辛亥,程稼稷,等.三维异型整体编织底盘的结构[J].上海纺织科技,2017,45(11):24-27.[34]丁莹,王小铎,赵玮.A G V供电系统综述[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4,27(3):179-182.[35]李政宁,陈革,梁双强.基于主动携纱器的三维编织减纱与加纱方法[J].棉纺织技术,2016,44(8): 17-21.[36]李毓陵,陈旭炜,李铁飞.纵横步进编织中锭座在编织盘上的排列[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9(6):58-61,80.】48【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