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合集下载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怀(不少于100第一,民族文化层面:1、源于远古湖湘大地的”越”、”三苗”、”荆楚”文化系统。

这是湖湘大地的古老原住民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内,先后迁徙到湖南的各少数民族,所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文化系统。

在宋代以前,湖湘还被视之为蛮荒之地,部分地区还没有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下,当然也就没有受到汉民族主流文化的熏染。

宋神宗熙宁五年时,(公元1072 )才有蔡煜、章?开梅山,以及后来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所以说,从远古直至宋代,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仍是“主流文化”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它的精神感染力则一直影响到现代。

历史上,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因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使得这一子系统文化具有顽强求生、敢于冒险、叛逆主流、独立不羁和草野蛮横的精神特质,这是湖湘文化强悍、坚韧、耐艰苦、不怕死的士风民习,“独立不羁、自我意识强烈、不肯调和、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内核”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湖湘大地民族构成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湖湘文化从开始就是多元并存和多元共构的。

-一些学者忽视或者否认了这种文化因子的历史存在及其巨大影响力,才将湖湘文化的源头锁定在宋代理学学派文化或书院文化等思想、精神文化的兴起上。

2、源于炎黄(二帝或部族)文化、舜文化等,在远古产生并在后世定形的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主流民族文化”系统。

这一-文化系统的影响产生于先秦,在秦汉形成大-统的国家后,随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加深。

但是,湖南的地理位置毕竟偏于-隅,地域内的交通也不太发达,故其强力的影响基本上只波及陆地或者水上交通要道所能够辐射的狭小地域,主要是湘北洞庭湖区、湘中平原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县城。

宋代以降,赵宋政府加强了对湖南的开发,尤其是南宋王朝偏于一隅后,湖南由偏远之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这一-文化系统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理学学派之一的湖湘学派文化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2-湖湘文化馆讲解词

2-湖湘文化馆讲解词

湖湘文化馆湖湘文化是具有显著特点和个性的地域性文化。

千百年来,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改变着社会,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尤其是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长期以来,湖湘文化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如何继承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和谐社会中发扬光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为此,我们衡阳作为湖湘文化代表城市和经典城市,通过湖湘文化馆的建设对湖湘文化的源流、形成、丰富、发展以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作简要的展示。

让我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一起来触摸湖湘文化有力的历史脉搏,探讨湖湘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首先,我们来探寻湖湘文化的源流。

我们知道,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是由两个要素,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决定的。

既然如此,湖湘文化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远古。

湖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是相对封闭性。

湖南三面环山,东面是幕阜山和罗霄山脉,南面为五岭,西面为云贵高原东缘,西北面为武陵诸山;一面为湖,即北面为洞庭湖。

这种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地形,在交通方式原始落后的远古,其封闭性不言而喻。

[我们的先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无疑更加艰难。

沅水中上游相对封闭地区出土的旧石器类型单调,少有变化,正是这种艰难而独立探索的写照。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最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铸就的。

湖南地理环境另一个特征是相对开放性,这是因为湖南有着丰富发达的河流水系。

湖南俗称之一是“三湘四水”。

四水是指湖南境内的四大干流即湘、资、沅、澧,其大小支流与干流一起呈树枝状分布,[遍布湖南境内。

湘、资、沅、澧四水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岳阳堀陵矶注入长江。

]随着水路逐渐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在先民们冲破封闭的努力下,湖南与外界相互交流和影响日渐加强。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陶器与江北地区有着许多共同点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而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从远古就初露端倪。

]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绵长,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湘文化名词解释

湖湘文化名词解释

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它以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等为其精华。

狭义的湖湘文化起源北宋时期,形成于南宋初年,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南岳讲学为开端,其后有张栻携朱熹讲学于岳麓,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听讲,出现了湖湘文化的兴盛时期。

广义的湖湘文化是对自古以来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称。

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历史上人才辈出,特别是到了近代,湖南人才璨若群星,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而且对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湖湘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五、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现代化 研究

(一)关于湖湘文化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二)湖南是戊戌维新时期最富朝气的省份 (三)湘籍志士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重要力 量
六、湖湘文化近代化问题

1、封建末世开端论
罗福惠

2、鸦片战争开端轮
饶怀民

3、湖湘文化的近代化开端始于甲午战后
周秋光 (一)湖湘文化走向近代化,首先表现为传统的观念形态发生 变革。 (二)维新派以变革后的新思想和新形式开创了湖湘文化近 代化滋设的新局面。
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第一种以饶怀民为代表 第二种以杨金鑫为代表 第三种以胡光凡为代表 第四种以郭辉东为代表 第代湖湘人才辈出及其原因
1、以周秋光、郭汉民为代表 五大人才群 2、另一种以郭辉东为代表 三次人才群体 原因: 第一种以朱翔为代表 第一种以彭大成、王兴国为代表 第三种以周秋光为代表
在湖湘理学创立的北宋末年 湖湘学派
观点二 罗福惠、陈甲标
应追溯到春秋楚国文化甚至蛮夷文化
周秋光《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演变》 一、楚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二、秦汉魏晋: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三、隋唐五代:湖湘 文化的酝酿期。四、两宋:湖湘学派的形成。五、 元明:从低迷到复兴。六、清代:湖湘文化的空 前发展
七、湖湘文化作用与影响
积极评价 可以林增平与郭辉东的说法为代表。 不宜高估 罗福惠 茅海建
湖湘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研究状况与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
湖湘文化的内涵时三种意见 1、以曾长秋为代表
分支论
2、以王兴国为代表
“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
3、以周秋光为代表
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 (社会心理) 的三个层次 在内的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

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隶属中国传统儒家。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湖南旅游文学湖湘文化特点

湖南旅游文学湖湘文化特点

湖南旅游文学湖湘文化特点旅游与文学结缘历史悠久,但旅游文学却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旅游蓬勃开展而出现的新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旅游的开展都在不断拓展。

在大旅游语境下,广义的旅游文学指内涵上以审美方式反映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内容的文学作品;外延上,不仅包括旅游者记录旅游活动中见闻感受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那些并非在旅行过程中创作但以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及与旅游景点或旅游效劳等相关具有实际功用的旅游纪实作品。

湖南旅游文学那么是以当今湖南行政区域为限在中国旅游文学里框定出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

有人认为,“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1]1。

此说虽有所夸张,却揭示了旅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群众化、多元化的现代旅游使我国旅游文学的开展速度、规模及社会重视程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

然而,当前旅游文学研究中,与地域结合的阐释明显不够,在地域文学研究中,从旅游角度的考察也普遍欠缺。

以湖湘自然风物、风俗民情、历史传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湖南旅游文学,既是湖湘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构建者。

从它展示的湖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及其表层显示的审美风貌和深层贯注的艺术精神,可探寻湖湘人及异域作家在湖湘这一地域文化场中发现美、体验美、营造美的方式,了解湖湘文化在作家审美心理中的积淀,在现代性对地域性的削减遮蔽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时代,为文学保持鲜明个性和生命力寻找生长点。

湖湘文化作为统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在不断开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仍稳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赋予了湖南旅游文学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意象符码唐浩明认为,“探索湖湘文化,不能离开两个关键词:一曰楚风,一曰湘学。

〞[2]楚风即楚地的风土人情,“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以屈原之作为代表的楚辞,就是形象地记录楚风的典籍。

据古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湖南原为古越人和蛮、濮等民族的居住地,春秋战国时,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随着楚国征湘相继进入并逐渐成为湖南境内的主体民族。

何谓湖湘文化?

何谓湖湘文化?

对于湖湘文化,似乎并无定论。

综合各个专家的研究,湖湘文化概而言之,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它不是一种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一、主要内容(一)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二)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三)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四)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五)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纵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可以说,近代湖湘文化各个层垒上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说得上是相应阶段上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实行的都是“学与政兼”,甚至完全使学从属于政。

戊戌时期,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对立志要作务实笃行、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

第一批招取的40名学生中,在短短的10余年里,有大半死于国事,于中国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就有蔡锷、范源濂等10余人。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此二人虽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谗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湘学者运用儒家的"华夷之辩"的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投降。

二是许多湖湘士人还直接投身到抗金、抗元的第一线。

到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其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再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最终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威望的目的,注重把抵制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历史地理环境与湖湘文化发展

历史地理环境与湖湘文化发展

历史地理环境与湖湘文化发展湖南省,以地当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因境内湘江贯通南北而简称湘。

湖南处山区之地,历史悠久。

湖湘文化作为中国颇有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发展沿革与历史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下的湖湘本土文化湖南是一个崇山峻岭、滩河急湍的地区,对于湖南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民性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里处处是荒山陡岭,地质刚劲,使得人们具有山民的性格特征;湖南在先秦地处荆蛮之地,向来民性强悍。

因此,“湖湘民性一方面表现出笃实、耐劳等特性,普遍具有实干家品格;另一方面,湘人向来被称之为荆蛮之民,‘蛮’字表达出湖南人倔强、刚直、任勇的性格。

”①“湖湘文化是一种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尤其古代湖南是一个三面临山、一面临湖的‘四塞之国’,内部多山而舟车不便,故而表现出很强的内陆型文化特征。

”②虽然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过许多功绩的湖湘人士,表现出了通变、求新、骁勇善战的性格特征,但湖南也有很保守的一面。

洋务运动由湖南人左宗棠领导,但排斥得最厉害的也是湖南人,轻视商人的传统使历史上湖南的商业发展呈现空白。

在古代儒学发展、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湖南人才辈出,但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湖南却落后于其他许多省区。

这也许就是湖南的地理位置不便与外界沟通,长期闭塞遗留下来的排斥商业的文化心理造成的。

(二)社会历史环境对湖湘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先秦时期的楚文化提到湖湘文化,就不能不提湖湘文化的源头楚文化。

湖南长沙地区商周时期以越人为主体,从春秋晚期开始,以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为国都的楚国国力迅速强盛,并开始致力于经营南方。

其中一路于春秋晚期逐渐抵达今湖南地区。

于是,“这里原有的越文化被气魄宏大、化合北方华夏文化与南方蛮夷文化而成的楚文化所取代。

”③楚文化从多个角度影响了湖湘文化。

楚文化的青铜工艺就在湖湘之地上得以展现,而更深层次的体现是湖湘文化对楚文化在心理、气质、精神上的传承。

楚民族具有刚毅强悍、奋发图强的性格。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思想本人生于湖南,现就读于湘潭大学,从小就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大学期间更因为来到毛泽东故乡而在思想上多受影响。

生于斯、长于斯,因接近伟人和常常观摩伟人思想使我对湖湘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对湖湘文化自有一种比他人更深的感同身受。

现在我就略谈谈湖湘文化。

一、湖湘文化源流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从间接源头来说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从直接源头来说就是湖湘学派,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

形成于南宋建炎以后。

当时著名学者胡安国与儿子胡寅、胡宏、张栻等,因不满南宋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由福建迁往湖南衡山附近定居,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他们还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堂,积极从事传播理学的工作,开创了湖湘学派。

因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的活动都在湖南,故得此名。

明末清初时,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

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

电大地域文化(本)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建议

电大地域文化(本)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建议

电大地域文化(本)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建议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建议(一)关于学习重点:本课程从湖湘文化的本质、生成环境、发展历程、成就、代表人物、现代创新几个方面对湖湘文化进行宏观描述,因此本课程的学习重点主要是:1.湖湘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生成原因;2.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代创新;3.湖湘文化在学术、教育、文学、思想上的突出成就4.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及影响。

(二)学习重点以及建议:绪论部分。

学习指导:这一部分主要从8个方面来概述湖湘文化的特点,在时间层面,湖湘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湖湘文化是一种崇尚道义、坚忍刚健、经世济时、求变趋新、崇学践履的文化;在总体评价上,湖湘文化是一种有思想深度、影响深远、功业卓著的文化。

这一章的重点是了解并且能够复述湖湘文化是一种崇尚道义、坚忍刚健、经世济时、求变趋新、崇学践履的文化的典型表现与事件。

难点是对教材中例举的关于湖湘历史、地域性格的分析以及提到的年代、考古遗址的记忆与辨别。

本章考试考察的方式多为为判断与选择,其中湖湘文化“经世济时”“崇学践履”的特点要求能够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论述。

重点知识:1.地域文化的特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的人群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地广人稠,自古以来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湘楚文化等等。

每一种地域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历史地形成的.既有内在诸因素的自然发展流变,也有外来文化等因素的交汇融合。

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群体.每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框架,都要受到地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个人文化心理中塑造了带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格、需要、动机、意志、情感等内容。

这种心理结构的形成正是群体对地域文化的逐渐认同过程,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展现。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受到生产力、地理气候环境、经济环境、民族、宗教、移民迁徙等诸多因素影响。

试论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

试论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

试论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研究区域文化,必须把握其特性所在,也就是说必须探寻该地区文化的精神特质或个性,才能凸现区域文化的岸异之处,共性是普遍的,个性才能代表特色。

那么,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或者说它的个性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独立根性”是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湖湘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所在,是湖湘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

“独立根性”的主要表现即在于“湖湘历代知识精英均焕发着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而不囿于陈见的创新精神;一种慷慨激越的“爱同胞而仇虐,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①之精神和卓励敢死、强悍炽烈的士风民气。

这些精神从楚文化的代表、流放湖湘十年的屈原开始,中经濂溪周氏(敦颐)、湖湘学派、王船山、魏源、郭嵩焘等一大批湖湘文化精神的传人继承,直至于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一大批维新改革精英,一直弦歌不绝。

过往大都及于学术而未显,及至近代,尤其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深重,湖湘子弟将这种精神贯穿到了政体改造运动中,这种精神在近代数次政治现代化运动中显示出了它那不同凡响的力度。

“无所依傍,浩然独往”即指湖湘士民有一种自振于他省的浩然独立精神。

用维新志士杨毓麟的话说,即湘人无奴性,冯友兰则说楚人多有极新之思想,钱基博则认为湘人能自创风气,并能别于中原人物而独立。

另外,陈寅恪、钱穆、鲁迅、陈独秀等大学者都对湘省人独立自主精神多有赞誉。

“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精神成为湖南士民敢于冲决网罗的文化底蕴,它演化出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坚决的反封建精神。

没有奴性的人是最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他们不受旧思想束缚,不囿于陈见而敢于改造社会,敢于向不合理的事情挑战。

奴性,是中国人被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手段驯服出来的一种劣性,它的恶果是愚民弱民、弱国危国。

鲁迅以最犀利的笔锋深刻剖析过国人的奴性。

湘人因奴性未曾深固,故历代都产生过浩然独立的精英人物。

他们那些令世俗瞠目结舌的言论行动常常成为不同时代保守势力的众矢之的。

浅析湖湘文化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浅析湖湘文化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浅析湖湘文化的特点及现状分析作者:刘宝垚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10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19.10.49刘宝垚(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重点课题“湖湘文化融入高职皮具箱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研究”(XJKX19A059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宝垚(1985- ),山东泰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皮具箱包设计,服装设计。

摘要湖湘文化是起源于湖南省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中国文化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湖湘文化得到了发展和重建。

一方面,湖湘文化在将政治伦理由湖湘文化转变为商业湖湘文化时面临着问题,另一方面,湖湘文化的传统资源在新世纪不可能转变为现代文化,因而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湖湘文化;文化特点;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10-78-02湖湘文化是湖南独有的地方民俗文化。

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它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学术界来说,湖湘文化一直是人们热点关注的话题,在这里,我们关注湖湘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发展。

1 湖湘文化的定义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历史悠久,覆盖面广。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

她还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湖湘的孩子,她的洗礼和教养将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湖湘文化不应单方面视为古代精神或文化,了解湖湘文化,首先要弄清“湖湘”的定义。

湖湘与这个“湖”、这个“湘”是分不开的。

“湖”指的是洞庭湖,“湘”指的是湘江。

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字“湘”指的是湖南地区的人。

湖湘文化是该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的总称。

她起源于荆楚文化,长于当地的环境和民俗。

她的创立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大学文化,高级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碰撞,从广义上讲,她包括了人们的地方传统,社会意识,文化,科学,甚至包括古代到今天湖南的所有物质对象。

湖湘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湖湘⽂化的特征与发展湖湘⽂化的特征与发展——院系:商学院10级国贸1班姓名:黄吉林学号:2010130310千百年来、在湖湘这块⼟地上繁衍⽣息的⼈民,创造了⼀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区域⽂化。

这种⽂化,绵延于三湘四⽔之间,经过⼀代⼜⼀代⼈的丰富发展成为中华⽂化中呈放异彩的⼀朵奇葩,⼈们称之为湖湘⽂化。

湖湘⽂化,是指⼀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化形态。

湖湘⽂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个博采众长、⼴汇百家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化,是湖湘⽂化的早期母体,楚⽂化中的祝融⽂化和蛮夷⽂化是湖湘⽂化的直接源头。

作为独⽴的湖湘⽂化及其实体湖湘学派,则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南宋时代。

湖湘⽂化作为中华传统⽂化的组成部分,它与齐⽂化、巴蜀⽂化、吴越⽂化等区域⽂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的共同点,但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因⽽⼜具有⾃⼰的特⾊。

⼀是湖湘⽂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

湖湘⽂化源⾃楚⽂化。

从秦汉到魏晋,楚⽂化与中原⽂化融合,是湖湘⽂化的酝酿期。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湖湘⽂化开始在全国形成⾃⼰的特⾊,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

元代是湖湘⽂化发展的低迷时期,到明代才⾛向复兴,其时移民增长,农业经济获得发展。

清代是湖湘⽂化发展的空前的新阶段。

⽽反映湖湘⽂化连续性的⼀个突出表现是从宋代湖湘学派创⽴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的学风在湖南⼠⼈中的不断发扬与代代相传。

⼆是湖湘⽂化强调“经世致⽤、实事求是”。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时起湖湘⽂化便已形成的经世致⽤、实事求是的学风,它在湖南世⼈中代代相传。

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王夫之⼤胆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正统”观,认为“天下⾮⼀姓之私也”,主张对孔孟儒学、⽼庄道学、魏晋⽞学、佛理禅学等,都应“⼊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见其瑕”。

他在《读通鉴论》⼀书中,对历史循环论、复古论、宿命论等形形⾊⾊的唯⼼史观进⾏了⼀次⼤扫除,在中国古代史上第⼀个提出⼈类⽂明是向前演进的思想。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 湘 文 化
湖湘文化(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什么是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 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 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 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 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 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 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 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 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 头之一。
• 理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更具有综合 性的新儒学的文化形态出现,又由于文化 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必然使这种以儒 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在南方繁 衍、发展。最终,中国文化的这三重重要 演进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 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并在日后 大放光彩。
•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 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 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 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 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 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 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 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 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 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 开放方式。
来源?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身 在其中的湖南人,都无不深受她的 影响,对于许多湖南人来说,他们 都因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而骄傲, 而自豪 ,正是有了这一文化的熏 陶,那些走南闯北的湖南人,才能 演绎出自己光芒的人生,并为世人 所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湖湘文 化又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了中国 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完整word版)湖湘文化的特点

(完整word版)湖湘文化的特点

湖湘文化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母体,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

作为独立的湖湘文化及其实体湖湘学派,则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南宋时代。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齐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的共同点,但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因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湖湘文化自形成伊始,就广汇百家,具有多源、包容的特点。

湖湘文化从它形成之日起,就融汇了百家精萃。

周敦颐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湖湘文化主要的思想渊源。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船山创立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基本问题上,对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精研主义,点评异同,去伪存真,从而创立了别开生面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清代实学思潮的哲学基础。

中国近代启蒙先驱魏源,他的《老子本义》、《墨子章句》、《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等也集兵家、道家、墨家、儒家各派学说的精华。

至于谭嗣同的《仁学》,杨昌济的哲学、伦理学,不但融汇了《春秋》、《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各家经典,而且吸收了近代西方各派学术思想,真可谓学通中西,道贯古今。

所以,从各个历史时期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来看,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源的、包容的,它不偏一说,合众家之长,博采群秀,扬长避短,使之具有时代的适应性和开放性。

戊戌以后,近现代湖湘学人,弘扬了这一学风。

其二,湖湘文化深藏民主启蒙意蕴和吐故纳新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弘扬,外来文化的吸纳,离不开评判、继承、开拓和创新,湖湘文化颇具这一特色。

屈原的《离骚》、《九歌》开一代新风。

王船山大胆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正统”观,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主张对孔孟儒学、老庄道学、魏晋玄学、佛理禅学等,都应“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院系:商学院10级国贸1班
姓名:黄吉林
学号:2010130310
千百年来、在湖湘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了一种有别
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区域文化。

这种文化,绵延于三湘四水之间,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丰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一朵奇葩,人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
史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一个博采众长、广汇百
家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
母体,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


为独立的湖湘文化及其实体湖湘学派,则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
南宋时代。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齐文化、
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的共同点,但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因而
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

湖湘文化源自
楚文化。

从秦汉到魏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是湖湘文化的酝
酿期。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开始在全国形成自己的特色,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
学派。

元代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低迷时期,到明代才走向复兴,其时
移民增长,农业经济获得发展。

清代是湖湘文化发展的空前的新阶段。

而反映湖湘文化连续性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
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的不断发扬与代
代相传。

二是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
立时起湖湘文化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它在湖南
世人中代代相传。

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王夫之大胆批判封建专
制主义的“正统”观,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主张对孔孟儒学、老庄道学、魏晋玄学、佛理禅学等,都应“入其垒,袭其辎,
暴其恃而见其瑕”。

他在《读通鉴论》一书中,对历史循环论、复
古论、宿命论等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在中国古
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人类文明是向前演进的思想。

并且旗帜鲜明地在
政治上否定封建专制,在思想文化上批判唯心主义,充满着民主启
蒙和吐放纳新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湖湘后学。

魏源以经世致用眼光,力主扭转那种“不关军国要务、无视民族危亡”,“泥古不切
时务”的乾嘉考据学风,提出把学术导向干预政治和革故鼎新的轨道。

魏源遵循经世致用的原则,主编了《海国图志》,广泛介绍世
界各国史地政情,倡学西方先进的科技、军事,以实现“师夷长技
以制夷”。

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
美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熔铸古今,萃取中西;毛泽东等人探索并成功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
拯救中国的革命理论等等。

三是湖湘文化突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而其中爱国主义传
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继为贾谊。

这二人虽
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
馋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尤
其是南宋,湖湘文化的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
湘学者运用“华夷之辨”的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
投降。

而是许多湖湘人士还直接投身到抗元、抗金的第一线。

到明
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王夫
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
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
化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这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人士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做神
圣的使命与责任。

其次,近代湖南人士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最后,近代湖南人士
为了达到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目的注意把地址外国侵略与学习西
方有机起来。

湖南人不仅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也最早提
出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

在这一方面,郭崇涛和曾纪泽是先行者。

湖南新政运动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制度中的
最早尝试,在学习和宣传以及实施西方共和制度时,湖南人中不仅
出现了杨毓麟、陈天华、章士钊等一大批文字宣传家,而且也出现
了为民主共和的实现而浴血奋战的实干家,如黄兴、宋教仁等。


世凯复辟帝制,奋起捍卫共和成果护国讨袁的人是蔡锷。

当民主共
和被后来的军阀偷梁换柱,仅仅变成一块空招牌时,毛泽东、蔡和
森等一批湖南志士又乘时而起,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而以俄
为师,把反帝爱国和社会主义共和爱国结合起来,把“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四是湖湘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对内,湖湘文化不存门
户之见,又自成一体。

南宋时,理学派别很多,湖湘学派对这些学派,采取兼容并包,融合众家之长的态度,即不盲从,也不自傲,
而是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各学派的代表
人物均受到欢迎,可以到湖湘学派的中心基地——岳麓书院传授自
己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切磋。

对外,湖湘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明
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反过来使影响者受到自己的浸润。

接收外
来影响方面,湖湘知识群体有接收外来文明的自觉,如,魏源“睁
眼看世界第一人”,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美
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
熔铸古今,萃取中西;毛泽东等人探索并成功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
拯救中国的革命理论等等,都是湖湘文化开放特性作用的结果。


外影响方面,如屈原的《离骚》既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的悲壮,又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的激越,其
他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无不烙上了湖
湘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印记,也彰显出湖湘文化的对外辐力。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既成的地域文化事实,必然有其相对固定的地
域文化形态和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特征,而任何一种
文化都必须不断创新、激活,才能产生经久不息的活力。

湖湘文化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代精神不断融合,才能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潇湘晨报》2006/09/03
百度文库《湖湘文化的特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