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 (1)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
2.语气助词 (2)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 (3)感叹语气词:哉、夫。 (4)句首语气词:唯、夫、盖。
3.音节助词:之、者、其、言、有、止。
(六)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常见的有: 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1)用“于”表示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①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被动句 (3)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①身死 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③贾家庄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用“被”表示被动。如: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复、更、 再、 又、亟。
6.谦敬副词 (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 (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7.指代性副词 (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相 当于前置的“我”。
(三)介词
(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 (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 (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 (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 (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
(7)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 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
(8)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 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杀) (9)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 文言文复习
文言实词
本义
(一)一词多义 引申义
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 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兵:士兵) 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道:方法、道理)
比喻义 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爪牙:坏人的党羽)
词义扩大(江、河、好)
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臭、饿、让)
(二)古今异义
词义转移(涕源自文库去、牺牲)
(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 4.语气副词 (2)表否定:不、弗、未、匪、非、靡、亡、否。
(3)表禁止:毋、勿、莫、无。
(4)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 几(。5)表反诘:岂、其、庸、独、宁。
(二)副词
(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
5.频率副词 次”: 屡、数、辄、每、频、累。
感情色彩变化(卑鄙)
偏义复词
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 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 叫作偏义复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名词用作状语 2.名词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三)词类活用 4.动词用作名词 5.形容词用作名词 6.使动用法 7.意动用法 8.为动用法
➢ 3 文言虚词
(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2)第二人称:女、汝、而、尔、若、乃。 1.人称代词 (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一)代词
(4)人称复数: “属”“辈”“侪”“族”“徒”等词放在人 称代词后表多数。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2.指示代词 (2)远指代词:彼、夫、其。
5.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 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 般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6.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 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果作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一般 放在介词的前面。如:何、安、谁、孰、胡、曷、焉、 奚(、3)恶用等“。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 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3.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 言文中,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 后置(”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
(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七)兼词 (2)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之”是代 (词3。)盍:相当于“何不”。
➢ 4 文言句式
(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3)用“……者,……”表示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 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一)判断句 (4)用“……,……者也”表示判断。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用“为”“是”表示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副词“乃、即、皆、本、必、亦、诚、则”等修饰谓语, 来帮助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无标志的判断句。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 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 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 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 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 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 降为东乡君。
(3)旁指代词:他。 (4)虚指代词:或、某。 (5)无定指代词:莫、无。
3.疑问代词 (1)代人:谁、孰。 (2)代事物:何、胡、奚、曷。 (3)代处所:安、恶、焉。
(二)副词
(1)轻微度:少、稍、略。 1.程度副词 (2)加深度:愈、益、弥、更。
(3)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绝、特等。
(5)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1.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 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
(三)倒装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2.宾语前置 如:不、毋、未、莫等。
4.介词结构后置 (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 (3)介词结构“乎……”置于谓语动词后。
(1)承前省略。 1.省略主语 (2)蒙后省略。
(3)对话中省略。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
(四)省略句
略 的是什么。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 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 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 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 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 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 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 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 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 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 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悉、尽、率。 2.范围副词 (2)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3)表共同:共、同、并、相。
(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 (2)表示“以前”“当初”“过去”:向、初、曩、始、 3.时间副词 (昔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常、素、雅、恒。 (4)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 会(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 无何、既而、斯须。 (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 (即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 (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
3.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兼语:“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 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被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 般不能省略,文言文中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为代 词“之”。
5.省略介词:于、以、自。
(2017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 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
1.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 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1)表示时间。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2)表示方位。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像翅膀一样) (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令尹南辕反旆。(使……向南行)
7.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8.为动用法
(1)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等死,死国可乎?(为……死) (2)名词的为动用法 如: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
2.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2)名词+补语。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乘凉)
(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 (4)副词+名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 (5)所+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如:卒中往往语,皆 指目陈胜。(用眼睛看)
(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且、而、且……且……、载……载……。 (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 独……亦……、以。 (3)表示选择关系:如、抑、其、或、非……则……。 (四)连词 (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5)表示转折关系:而、然、则、但、乃、顾、虽。 (6)表示因果关系:以、为、因、故、是故、是以。 (7)表示假设关系: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 (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3.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且与宾语构不 成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鸿门宴》)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4.动词用作名词
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 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字或“之”字。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