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acd5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c.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学科领域:地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掌握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形为例,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特点。
提问:请大家描述一下我国的地势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成因,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势西高东低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提问:请大家描述一下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2. 课堂讲解讲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形图,标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3. 收集有关地势西高东低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的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正确描述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作业完成质量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对于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反思中考虑的问题。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900ef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a.png)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中国的地形1.熟悉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能够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5.通过研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上课前开始播放视频《中国地形地势歌》(小苹果版)。
伴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随着优美的歌曲,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主题《中国的地形》。
意,同时与本节所学内容密切相关。
目标展示研究目标1.识记我国山脉的走向与分布,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明确进修目标,增强进修的针对性,有利于提分布与特征。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高课堂效率。
特征。
3.学会分析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多媒体: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势图”、我国各类利用图片地势类型面积占全国的比例饼状图,让学生总结出等资料,让学生“地势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的结论。
通过资料自主N)”引导学展示“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沿32°进行归纳,提生总结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结论。
高学生读图能展示“中国地形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找力。
出三级阶梯的主要界限。
问题承转过渡: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对地理环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有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
要求: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
提问学生回答讨论的成果。
助于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教师并点拨更正补充。
中国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头脑风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的地理环境将会是造就学生逆暴怎样的呢?过渡:可以说XXX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向思维能力。
中国地形教案
![中国地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112acd192e45361166f523.png)
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1一、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形状就是一根萝卜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83498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9.png)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势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中国的整体地形。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势的特点,即西高东低。
教学活动:1. 展示中国的地形图片或地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中国的地形。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势的特点,即西高东低。
3.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图片的观察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能够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如山脉、高原、平原等。
2. 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如地质构造、气候等。
1. 通过图片或地图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特点的描述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点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地势对中国的影响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地势对中国的影响。
2.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中国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农业等。
2. 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如长江、黄河的流经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中国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势影响的理解和描述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点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1. 学生能够说出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交通、工业等。
2. 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如山脉对交通的影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46312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2.png)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精选7篇)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犬牙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驾驭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培育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实力。
2、通过读图干脆获得有关学问,并将已学学问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美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骄傲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
2、通过培育学生动手实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我们常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美河山。
(展示多媒体)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相识,就须要我更深化的学习。
今日,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3、视察,思索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其次级为101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也许范围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5、探讨:“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谈:到现在,我们很简单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学生共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终派代表总结发言。
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形
![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形](https://img.taocdn.com/s3/m/b6dae00f16fc700abb68fceb.png)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XXXX市XX中学XXX一、教材分析(一)结构分析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内容分析课文中“图2.1”和“图2.2”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幅图,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要害。
中国地形分布的特点之一:山脉纵横交错,可视情况作出适当的补充。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把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和各阶梯的分界线,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3.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等方面描述地形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及各种媒体中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读图、绘图的方法,完成本节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的地形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设计思想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将我国的地形形象化、立体化,寓教于乐,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本人任教班级共40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升入初中时起点较低,基础较差,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以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把握七年级地理基础知识;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绘图和分析问题,课堂表现活跃,能踊跃发言。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难点: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3d2a9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e.png)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教学内容:1. 利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源,展示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发现地势西高东低的现象。
教学活动:1. 展示中国地形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提问学生对中国地形地势的了解和认识。
3. 引导学生发现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的认知程度。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地形的基本类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地形的基本类型。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对地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基本地形类型。
2. 分析不同地形对地势的影响,如山地的高低起伏、平原的平坦等。
1. 利用图片和地图,展示各种地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和对地势的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地形对地势影响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认知和理解。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
2. 分析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系分布等。
教学活动:1. 利用图片和地图,展示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原因的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1. 学生能够理解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水系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系分布等。
中国地形初中地理教案
![中国地形初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8fdf8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8.png)
教案:中国地形年级:初中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对地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主要地形、地势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 主要地形单元空间位置的形成和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地理》相关章节。
2. 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相关地图。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地形的基本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基本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地形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地形单元。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主要山脉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相关山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形剖面图,找出地形特点。
2.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中国的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2199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4.png)
中国的地形教案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根据刚才所读出的数据,我国跨过了哪几个时区(东五区至东九区)?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5、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
(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
(约5000千米)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
(约5500千米)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ec44343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6.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我国地形特点的初步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地形的多样性。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我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等。
但学生对地形的认识相对较浅,对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实地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说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实地照片等教学素材。
2.设计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提出问题:“大家能说出我国的地形特点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地形实地照片,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引导学生分析地形特点,总结我国地形类型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小学地理《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地理《中国地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e2dd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d.png)
人教版小学地理《中国地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主要山脉、河流的分布。
- 使学生能够识别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
-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图片和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中国地形的特征。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模拟和分析地形对河流、气候、植被等的影响。
-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评价地形的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丰富地形资源的自豪感。
-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地形资源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2. 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的准备- 教学课件:包括中国地形图、主要山脉、河流分布图等。
- 教学视频:关于中国地形的视频资料。
-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山脉、河流等地形区进行实地考察。
- GIS软件:安装在教室内的GIS软件,用于地形分析模拟。
2.2 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利用教学课件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分布,以及地形对河流、气候、植被等的影响。
- 实践:学生利用GIS软件进行地形分析模拟,如模拟河流在地形上的流向、分析地形对植被的分布等。
- 总结: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践,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对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3.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 GIS软件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GIS软件上的操作技能和对地形分析的理解程度。
4.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共2课时,每课时40分钟。
- 实地考察时间:安排1课时,用于学生实地考察地形区。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06386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a.png)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形特点。
2. 激发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的现象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 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的特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展示中国地形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
2. 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吗?”3.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地形地图的关注程度。
2. 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回答。
第二章: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2.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的地理环境。
2. 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教学活动:1. 介绍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
2. 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作用、高原的寒带气候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交通等。
教学活动:1. 介绍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地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地势对气候影响的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势优势发展经济。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水力发电、旅游业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势优势发展经济,提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活动:1. 介绍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势优势发展经济,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b8d3f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f.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1《中国的地形》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及地形区划。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等基础知识,对本节课的地形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地形类型的划分、地形区划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及地形区划,培养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实地考察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地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及地形区划。
2.难点:地形类型的划分、地形区划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及地形区划。
2.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知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实地照片等教学素材。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联系相关单位或场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形图,你能说出我国的地形有哪些特点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的地形类型及地形区划。
讲解各类地形的特点,并通过实地照片、动画等形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典型地形案例。
中国地形 教案
![中国地形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56ad5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a.png)
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地势、地貌、地区划分等相关知识;3.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中国地形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地势特点;2. 中国地貌类型与特征;3. 中国地区划分;4. 中国地形对气候、农业等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问答结合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地形知识;2. 实地考察法,通过观察真实地貌,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3. 图片、地图分析法,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和图像的能力;4. 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引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地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讲解地势特点(约15分钟)1. 介绍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势复杂多样。
2. 解释中国地势由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倾斜趋势,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等类型。
教学步骤三:介绍地貌类型与特征(约20分钟)1.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高山、平原、盆地、河流等。
2. 解释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如地壳运动、水力作用等。
教学步骤四:讲解地区划分(约15分钟)1. 介绍中国地形区划的主要依据,如地势、气候、植被等。
2. 解释中国的主要地区划分,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高原地区、东北平原地区等。
教学步骤五:地形对气候、农业的影响(约20分钟)1. 分析中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河流对风向、降水分布等的影响。
2. 解释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如平原适宜农耕、山地适宜果树种植等。
教学步骤六:小组合作探究(约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地形对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互动和交流。
五、教学反馈:1.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2. 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形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中国地形初中地理教案
![中国地形初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141f8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1.png)
中国地形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等。
2. 掌握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包括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等。
3. 培养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分布。
2. 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地形、地势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2. 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地理知识资料。
2. 地形图或相关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国家。
2. 提问:你们对中国的地形有什么了解?二、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15分钟)1. 讲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形成阶梯分布。
2. 讲解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3. 介绍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三、讲解中国的主要地形区(20分钟)1.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3. 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四、读图和分析地形图(10分钟)1. 发放地形图或相关地图。
2.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
3. 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地形区的特点吗?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分布。
2. 提醒学生注意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中国地形图,标注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读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分布。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地形的分布。
在作业环节,让学生绘制中国地形图,加深对地形区的理解和记忆。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中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在讲解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ec961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b.png)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形》是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的基本认识,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
但对于地形的分类、特征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2.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知识。
2.运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形信息。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地形区为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特征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图、相关图片和案例资料。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对地形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的分类和特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的特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地图,回答关于地形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讨论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发展经济。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6624d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a.png)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教学内容:引入话题:中国的地形特点。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注意地形的高低变化。
2. 提问学生对于中国地形的了解和观察。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能力。
第二章:地势西高东低的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形成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
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对地势形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找出高地和低地。
2. 通过地质图和地质模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地势的影响。
评估方式:提问学生对地势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介绍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降水、温度等。
举例说明地势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分析不同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势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评估方式:提问学生对地势对气候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地势对经济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介绍地势对农业、交通、工业等经济领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势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分析不同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评估方式:提问学生对地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地势对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地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介绍地势对居住、出行、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势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山东省滕州一中赵汝常
【考点明确】
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征。
3、中国的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考点解读】
高中区域地理课题教学首先应向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整合高中地理原理、规律、方法和思想,而不是纯初中地理内容的复习,具体体现在“双目标”上——体现高初中地理知识内容的有机整合与融合、体现高考四项考核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渗透,使得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与高考地理考试内容密切结合。
为此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参照了以下原则:一是以区域为载体构建与本课题相关的高中地理内容,二是以案例和试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要重建《中国的地形》专题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构建与《中国的地形》相关的试题结构。
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还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可以体现对专题知识内容的适当扩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说出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征。
3、了解中国的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学案导学法、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探究
问题承转过渡:刚才我们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主
要类型和分布。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
论下面两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
问题探究4:你能解释我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吗?
问题探究5:泥石流多分布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不
会发生泥石流。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要求: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
(时间:
3分钟)
提问学生回答讨论的成果。
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教师并点拨更正补充。
利用合作讨
论的方式增
强学生的学
习效果。
总结
多媒体:通过知识结构来总结,再次明确本堂课的
学习内容。
利用知识网络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维。
巩固练习
【随堂练习与检测】
1.我国地形对环境影响的错误叙述是()
A.地势西高东低,使来自海洋的水汽能深入到大陆
内部,季风气候区广布
B.地势阶梯分界处附近的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地形多种多样,为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
供了有利条件
D.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有利于
发展种植业
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
图完成2~3题。
2.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塔里木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
C.云贵高原D.东北平原
3.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作
用形式分别为()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当堂训练,
当堂达标,
检测学生的
学习效果。
附--答案:
1.D
2.B
3.B
4.B
5.D
读醉林示意图,完成4~5题。
4.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崩塌B.滑坡
C.水土流失D.地震
5.下列地形区,最有可
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课下作业布置作业【《自主学习丛书》本节内容相应部分】
【板书设计】
第2讲中国的地形
一、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主要的地形区
三、中国的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