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第六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p f p , i>f p
一次降雨情况(△t)
假设一场降雨总雨量: ������ = ෍ ������∆������
则,降雨进入包气带的总 水量:
������ = ෍ ������������ ∆������ + ෍ ������∆������
������>������������
������≤������������
第一部分:消耗于蒸发 E
第二部分:用于弥补包气带缺水量
第三部分:在下渗水
时,多余水形成可从包气
带排出的自由重力水 (地下水径流)
田间持水量起着控制作用,它好像“门槛”一样
表明包气带土层的储水量超过这
一“门槛”,因此会有水分“溢出”土层,有径流
产生。 表明包气带土层的储水量低于这一
“门槛”,因此不会有水分“溢出”土层,没有径 流产生。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土层初始蓄水量、蒸发量
2.Rs+Rsb型(地表径流+壤中流)
下渗水分不易到 达地下水面,不 出现地下径流
发生条件:包气带厚,雨强大,近地表有相对不透水层,
上层土壤透水性差,下层更差。
容易出现超 渗
容易形成临时饱和层, 出现壤中流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上、下土层初始蓄 水量、蒸发量
3、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式 包气带缺水量 下渗水量
I E D
P E (We W0 ) Rs
I E D
P E (Wm W0 ) Rs Rg
习题
判断题 1)包气带对降雨过程分配的“筛子”作用,发生在 包气带内部[ ]。 2)包气带对降雨过程分配的“门槛”作用,指的是 饱和含水量[]
物理条件: ①地下水埋藏较浅,包气带厚度不大,土壤透水 性较强; ②降雨过程中,下渗锋面到达支持毛管水带上缘; ③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产生自由 重力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径流计算
①对于均质土壤 当 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
①对于非均质土壤 当 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
������层
������������������
界面
������������
������层
������������������
壤中流和饱和地面径流的关系
������������������������
习题
超渗地面径流和饱和地面径流发生的界面都是地表 面[ ]。
降雨强度大于上层土壤下渗能力是产生饱和地面 径流的条件之一 [ ]。
包气带水分增长
上界面补充的水分是包气带水分的 主要增长量,取决于下渗能力f与 降雨强度i的关系。
i>f时,fd=f i≤f时,fd=i
包气带补给强度
包气带水分消退
上界面。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经常性的方式)
下界面。内排水过程(包 气带水分到达地下水面、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过程, 或由相对不透水层,从坡 脚流入河槽的过程。)
强透水层,雨强小,不易出现超渗地面径流和饱和地面径流。 均质土壤不会出现壤中流。 包气带不厚,强透水,下渗水易到达地下水面,形成地下径流。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土层初始蓄水量、蒸 发量
单点产流模式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土层初始蓄水量、 蒸发量( Rs型)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上、下土层初始 蓄水量、蒸发量(Rs+Rsb型)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上、下土层初始蓄水量、蒸 发量(Rsat+Rsb型)
发生条件:包气带含水量 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土 壤中出现自由重力水时。
2、包气带在产流中的作用
包气带的土壤孔隙构成的蓄水体,具有吸水、 持水特性,对降水起着调节与再分配的作用。
(1)包气带对地面降雨的再分配作用—“筛子”作用
瞬时雨强情况
f

i, i

f
p
fp , i>f
p
rs

0, i i
发生条件:包气带厚度中等,有相对不透水层,上层极易透 水,下层次之。
上层极易透水,有相对不透水层,利于上层土壤饱和,产生 饱和地面径流和壤中流。 包气带厚度不大,透水性好,下渗水易到达地下水面,产生 地下径流。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土层初始蓄水量、蒸发量
9.Rg型(地下径流)
发生条件:包气带不厚,均质土壤强透水层,雨强小,雨时长。
,就全流
域产流。
霍顿产流概括:一个层面,两种成分,全面产流
霍顿产流与实际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时,也有地表径流产生; 对应一次降雨形成两个形状不同的洪峰过程; 全流域产流是十分罕见的。
2、各种产流机制
物理条件:
有界面,即地面(下渗
能力fp);
������
②有供水,即降雨(雨强
������������
发生条件:包气带厚度中等,有相对不透水层,地面透水性差, 下层更差,雨强大,雨时长。
地面透水性差,雨强大,容易出现超渗。 有相对不透水层,容易出现壤中流。 雨时长,下渗水量多,包气带不厚,下渗水量容易到达地下水 面。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土层初始蓄水量、 蒸发量
8.Rsat+Rsb+Rg型(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特殊包气带产流机制 讨论包气带厚度为零的产流机制
特点:地表下渗能力可视为零,只要满足雨强大于 蒸发强度就会产流。
一场降雨的产流量可表示为:
本节难点
超渗地面径流与饱和地面径流的对比
������
������������������������
������������
Leabharlann Baidu
������ > ������������
雨产生的地面径流为
地下水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是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
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2)把径流划分成二类条件, 四种情况:
(3)径流成分:认为地面将降雨分成地表的超渗地
面径流和地下径流2种径流成分。地面径流在一次洪
水涨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地下径流是维持长期枯水
的主要来源。
(4)认为产流是同步的,只要
产流机制
(Runoff Generation Mechanisms)


①包气带水分补排及水量平衡


②产流机制
③产流类型和模式
产流机制
(Runoff Generation Mechanisms)
教学 目标一:理解包气带在产流中的作用
目标
目标二:理解不同产流机制发生的条件
学习 难点
难点一:超渗流与饱和地面径流的关系
不会出现 壤中流
发生条件:在包气带厚度中等或较薄、均质土壤、土层透水性一般
但地下水埋深不大的地区。
容易超渗
下渗水容易 到达地下水 面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 土层初始蓄水量、 蒸发量
5.Rsb+Rg型(壤中流+地下径流)
发生条件:包气带不厚,但相对不透水层较深,上层土壤透 水性极强,下层稍次。 上层土壤透水性极强,雨强不可能超过下渗能力,不出现超 渗地面径流。 相对不透水层较深(上土层厚),不容易蓄满,不出现饱和 地面径流。 有相对不透水层,容易出现壤中流。 上、下土层透水性都好,整个包气带不厚,下渗水容易到达 地下水面。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土层初始蓄水量、蒸发量 (Rsat+Rsb+Rg型)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土层初始蓄水量、蒸发量(Rg 型)
根据次降雨—径流的关系是否密切将上述9种产流类型概括为2 类
1)R=f(P、i、W0、E)型,径流总量受雨强影响, 称超渗产流模式
2)R=f(P、W0、E)型,径流总量不受雨强影响,称蓄 满产流模式
第三节 产流类型与模式 (Runoff Generation Types )
产流类型指产流机制的组合(9种)
1.Rs型(单一超渗地面产流机制)
下渗水分 很难到达 地下水面, 不出现地 下径流
土层 下渗 能力 小, 容易 出现 超渗。
不会 出现 壤中 流
发生条件:下垫面由很厚的包气带且透水性差的均质土壤组成 时,遇到较大强度降雨,可发生单一地面径流产流类型。
“蓄满 ”产流模式 次降雨与总径流的关系不受雨强影响 产流时,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产流与雨强无关,与总降雨量、蒸发量、初始土壤含水量 有关;
“超渗 ”产流模式 次降雨与总径流的关系受雨强影响 雨止时,土壤含水量仍未达到田间持水量; 产流与雨强有关;
☆课程小结
动;
❷降雨强度越大,形成
壤中流的界面越浅,反
之则越深。
现象:降雨时,表层透水性很强的包气带出现地面径流。
是超渗地面径流吗?
当降雨持续大于下层下渗 能力,临时饱和带会逐渐 到达地面,成为地面径流。 饱和地面径流总是和壤中 流相伴发生
物 理
①土壤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且上层的透水性
条 远大于下层的透水性
i);
③供水大于下渗,即i>fp, rs=i-fp
超渗地面径流量计算:
A层 B层
a、层次包气带情况(上层下渗能力大于下层)
三种情况

,有
的水分积聚在AB分界面上,形
成临时饱和带;
������������������������

,有
的水
分积聚在AB分界面上,形成
临时饱和带;

时,降雨全部通 能否发生壤中流的关键是什么?
难点二:壤中流与饱和地面径流的关系
第一节 包气带水分补排及水量平衡
( Water Supply, Excretion and Water Balance in Aeration Zone )
1、包气带水分的增长和消退
包气带与外界发生水 分交换在其上、下界 面进行,上界面为地 面,下界面为饱和地 下水面。
暂留在������地������ 面的总水量:
= ෍ (������ − ������������) ∆������
������>������������
根据质量守恒:
P I Rs
������ ������������
������
(2)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门槛”作用
下渗水量I分为3部分:
第二节 产流机制 (Runoff Generation Mechanisms)
2016年7月1日晚,湖北武汉新洲区举水河发生特大洪水,造成430多万人受灾。
研究对象—从包气带 中取出一个单位面积 的垂直土柱作为研究 对象,忽略它与周围 环境的水分交换。从 该微小单元的产流机 制入手研究产流是如 何发生的(非天然流 域产流机制)。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上、下土层初始蓄水量、蒸发量
6.Rsb(壤中流)
相对不透水层深,难以蓄满,不出现饱和地面径流
发生条件:包气带厚,相对不透水层深,上层土壤透水性极
强,下层差下。渗水 难以到 达地下
容易出 现壤中 流
不出现超渗
水面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上、下土层初始蓄水量,蒸 发量
7.Rs+Rsb+Rg型(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过AB界面进入B层,无水分
积聚在界面上。

理 条
①包气带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且上层土壤的下
件 渗能力大于下层。
②上层向界面上的供水强度大于下层下渗强度, 界面产生积水,形成临时饱和带。
③界面需有一定的坡度
b、包气带土壤质地随深度渐变的情况(由粗变细或
由疏松变密实)
特点:
❶形成壤中流的界面会
随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变
1、霍顿产流理论
Robert E. Horton 美国水文学家 (May 18,1875~April 22,1945)
1933年霍顿用下渗概念阐述了 对产流的基本见解
理论基础:包气带的“筛子”作用和“门槛”作用
霍顿产流理论
(1)均质包气带降雨产流受控于2个条件:
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是
,一场降
3.Rsat+Rsb型(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流)
易出现壤中 流
发生条件:在相对不透水层浅(上层薄)、下层很厚、上层土
壤透水性强的山区或森林流域。易使上 土层饱 和而出 现饱和 地面径
下渗水不 能到达地 下水面, 不产生地

下径流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上、下土层初始蓄水量、蒸发量
4.Rs+Rg型(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②上层向相对不透水层面的供水强度大于下
层的下渗能力
������������������������
③上层土壤含水量全部
������层
������������������
达到饱和含水量
界面
������层
������������������
饱和地面径流的计算
如果不考虑雨期蒸发,一场降雨产生的饱和地面 径流总量为: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土层初始蓄水量、 蒸发量(Rs+Rg型)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上、下土层初始蓄水量、蒸发 量(Rsb+Rg型)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上、下土层初始蓄水量、蒸 发量(Rsb)
影响总径流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土层初始蓄水量、 蒸发量(Rs+Rsb+Rg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