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食物中毒

合集下载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培训课件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培训课件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36
大肠埃希菌的抗原结构复杂 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被膜(K)抗原 K抗原又分为A、B.L三类 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主要有O157:H7、 O111:B4、O55:B5和O26:B6等
大肠埃希菌O157:H7被认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主要内容
• (一)食源性疾病
₪ 概念 ₪ 分类 ₪ 现状与管理
• (二)食物中毒
₪ 定义、特征和分类 ₪ 常见的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2
一、食源性疾病 (food borne disease)
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 从而 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二、细菌污染食物并在食物上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 产物(外毒素), 达中毒量的外毒素随食物进入 机体, 经肠道吸收而发病, 称为毒素型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17
常见的致病菌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葡萄球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18
1.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食物中毒
的卫生意识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11
二、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定义: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 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 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凡是食用有毒食物引起的, 以急性过程为主的 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12
大量沙门菌侵入人体后 → 在肠道大量繁殖(潜伏期) ↓
经淋巴系统 → 血液(出现一过性菌血症引起全身感染) ↓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PPT课件
处理措施
学校立即停止食堂供餐,启动 应急预案,对中毒学生进行救 治,并对食堂进行全面整改。
案例二:某家庭食物中毒事件
01
02
03
04
事件概述
某家庭聚餐后,多名家庭成员 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经调查发
现是食物保存不当所致。
症状分析
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 痛等,部分家庭成员出现发热
、乏力等现象。
原因调查
食品检验与监管
定期检查食品供应商的许可证和卫生 状况:确保从可靠的供应商购买食品。
遵守食品安全法规:确保食品生产和 销售符合相关法规,并接受相关部门 的监管。
检查食品标签:确保食品的成分、生 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清晰可见。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提供食品安全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向公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预防 措施。
详细描述
化学性食物中毒通常由农药、重金属 、霉菌毒素等有毒化学物质引起。这 些物质污染食物后,通过食物链进入 人体,导致中毒症状。
真菌性食物中毒
总结词
由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详细描述
真菌性食物中毒通常由黄曲霉素、展青霉素等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引起。这 些物质在适宜条件下污染食物,导致中毒症状。
分类
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 性两大类,常见的包括细菌性食 源性疾病、病毒性和毒素性食物 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 地域性、季节性、人群分布和流
行趋势等。
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 物链、水源污染和接触传播等。
预防和控制
针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 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 措施,如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提高 食品安全意识等。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分类
1. 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2. 化学性: 污染有害化学物质 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 有机磷农药、重金属
油脂聚合物 多环芳烃 亚硝酸盐
桐油、矿物油 工业猪油 工业酒精
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
3.物理性:放射性物质生产使用污染
经典食源性疾病案例
1986年,英国病牛病事件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鸡事件 1999年,美国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2005年,苏丹红 2003年,SARS病毒 1987年,上海甲肝大爆发 1996年,云南假酒事件 1997年,云南食蘑菇中毒事件 1999年,甲胺磷农药残留 2001年,广东“瘦肉精” 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
肠粘膜充血、 水肿、糜烂
呕吐中枢 呕 吐 腹 泻 结肠炎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2小时~5小时,最短1小时
突然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中常有胆汁、粘液和 血, 常导致严重失水和休克,以呕吐为其主要特征, 一般不发烧。
病程短,一般1天~2天,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首先防止各类食品受到污染,特别是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含奶 糕点、冷饮食品以及剩饭; 对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疖疮、手指化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化脓性咽炎、口腔疾病)的食品加工人员、饮食从业人员、保育 员,应暂时调换工作; 及时彻底加热杀灭已污染食品的葡萄球菌,并在低温储藏食品, 防止葡萄球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 如果食品上已有肠毒素形成,须在100℃持续加热2小时以上才 能破坏其毒性,因一般烹调温度难以做到,关键在于积极防止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和形成肠毒素。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的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脂多糖):发热 2. 毒素型: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食品的污染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品的污染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品污染概述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目
•总结与展望录
来源
生物性污染01
化学性污染02
物理性污染
03
强化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推广食品安全标准和技术
规范加强食品检验和风险评估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污染的控制与预防
定义
分类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食物中毒
肠道传染病
寄生虫病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物中毒的原因可能是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或者是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了污染。

食物中毒的定义与原因
原因
定义
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
01020304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应急处理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食品安全,包括
预防
•食品采购
•食品储存
•食品加工
•食品运输
•个人卫生
对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认识与总结
食品污染的认识
食物中毒的总结
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应急预案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及其危害,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卫生部《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十堰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市范围内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1.4 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分级响应。

1.5 事件分级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发生场所和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由重到轻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n级)和一般(IV级)4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全省及其他省(区、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2、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3、国务院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I级)。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2、超出丹江口市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的;3、造成伤害人数IOO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4、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5、需要由省人民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In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食品安全事故: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内2个以上县(市、区),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3、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认定的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由于人体在食用被污染食品后而引起的疾病。

一般而言,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品中被不同类型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发生的。

食源性疾病通常在美食的享受之后才会产生,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通常会带来严重的生理和经济危害。

食源性疾病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症状肠胃症状肠胃症状,比如腹泻、呕吐、腹痛和胃肠道不适,是由于细菌和其他病原体产生的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症状。

通常情况下,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大约为数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感染症状感染症状通常是由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的。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不适症状在某些情况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可能会表现为有些不适的症状,比如头晕、乏力、恶心和失眠。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食品中的毒素或者病原体的产生所导致的。

常见的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细菌,它可以引起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

这种细菌存在于家禽和牲畜等动物身体内,易经由动物的粪便、皮肤、口鼻分泌物等进入食品。

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和肌肉疼痛等。

菌丝体菌丝体在甜菜、红莓、土豆、茶叶、花生、玉米、面筋等食品中最常见。

菌丝体污染的食物通常不带有异味或异色变化,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这样感染。

菌丝体中毒的症状包括呕吐、强烈头痛、肌肉疼痛、胸痛、腹泻、眩晕、畏寒、发热、皮疹等。

绿脓杆菌绿脓杆菌是细菌中一种极具病原性和行动力的代表之一,它生长在果蔬、鱼蛋中,且有易于生长、强烈的臭味。

绿脓杆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肠胃症状、眩晕、反应迟钝、肌肉痉挛等。

如何避免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以下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几个建议:1.食品加工和食用前从事有效的卫生清洁措施。

2.选购质优的食品,确保食品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ppt课件

05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案例分析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案例
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细菌,通过食物传播,导致食物中毒。典型症状包 括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志贺氏菌感染
志贺氏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主要症状包括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ppt 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概述 •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病因 •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包括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 痛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常见的农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多汗等,严重时可引起抽搐、昏迷和死亡。
06
总结与展望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挑战与机遇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案例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 播,导致甲型肝炎。主要症状包括乏 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严重时可引起黄疸和肝功能衰竭。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也是一种通过食物传播 的病毒,主要症状与甲型肝炎相似, 但一般较轻。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案例
亚硝酸盐中毒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 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 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 。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诊疗和处置培训课件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诊疗和处置培训课件

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 油、大麻油等);
b.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 (如木薯、苦杏仁等);
c.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 品(如发芽马铃薯等)。
3.2.5 化学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四种:
a.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所。 5.1.1 停止食用中毒食品。 5.1.2 采取病人标本,以备送检。 5.1.3 对病人的急救治疗主要包括:
a.急救:催吐、洗胃、清肠; b.对症治疗; c.特殊治疗。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诊疗和处置
10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5 技术处理总则
5.2 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5.2.1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诊疗和处置
2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 术语
3.1 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
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
急性、亚急性疾病。
3.2 中毒食品
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2.1 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诊疗和处置
15
食物中毒的种类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 ●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 6、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加强食品管理,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食物污 染变质 ,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诊疗和处置
16
食物中毒的种类
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1、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原因
★亚硝酸盐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有较好的增色作用, 同时还有增强肉制品风味和杀菌作用,所以肉制品常 用到 ,也导致超量滥用 。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中式烹调师——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1.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由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等。

2.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点(1 )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在临床上以急性肠胃炎为主要症状,无直接传染性。

引起中毒的食品称为中毒食品,其外观上一般与正常的食品没有明显差异,人体进食量也与平时相同。

这与以下情况有所区别:食用了明显处于不可食用状态的食品引起的中毒;食用非正常数量食品所致的急性肠胃炎;个别人食用了某些食物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毒物质经非口途径进入机体后产生某些反应;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以上这些都不属于食物中毒。

(2)食物中毒产生的原因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包括:1 )食物被病原微生物(细菌、霉菌)等污染。

2)食物被化学毒物污染,食物起携带毒物的作用。

3)食物发生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的变化而产生或增加了有毒的物质,如反复使用的高温油脂、腐烂的蔬菜等。

4)食物本身含有有毒成分,如河豚等。

(3 )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的基本特点包括:1)潜伏期较短。

从有毒食物进入人体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食物中毒往往是在食用食物后突然发病,短时间内可能有大量病人发病。

2)症状相似。

症状是指发生疾病时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中毒病人的症状可因吃进有毒食物的多少,以及体质的强弱而有严重程度上的不同,但同种细菌或细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人都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急性肠胃炎,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3)有共同的饮食史。

病人一般都是由于吃了同一种或几种有毒食品或带菌食品而发病的。

往往在一个饭店、一个食堂、一个地区在同一时期内或一餐中吃了有毒食物后,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同时有许多人陆续发病。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 三、食物中毒的特点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具有共 同的特点: 1、食物中毒的发病与共进相同的食物有 关。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具有暴发性。 3、症状相似。摄入同一食物而中毒的病人, 其症状及其相似,多数病人呈现急性胃肠炎 症状,即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4、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这是食物 中毒与消化道传染病的重要区别。
• 1.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 (1)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 源性疾病。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 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及真 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 (2)食传性疾病 因摄入了被各种致病 菌和病毒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引起的细 菌性及病毒性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 菌性痢疾、伤寒、甲肝等)、由食物传 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如 旋毛虫病、猪绦虫病、溶组织阿米巴 等)。
• (3)其他 包括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 等。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及新的食 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发现,还会有新的食 源性疾病发生;而且,随着人们对疾病 认识的加深,营养不平衡导致的某些营 养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 病、肿瘤等)和少量但多次摄入某些污 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也可能会被列入 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食源性疾病与 食物中毒
• WHO于1984年统一了食源性疾病的定 义:“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 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 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主要有病 毒、细菌、寄生虫、毒素、重金属以及 有毒化学物质。其症状也各有不同,从轻 微胃肠炎到致命的神经毒作用,以及肝肾 综合征等等。食源性疾病具有三个基本 要素,即: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引起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 子、临床症状为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 1999年12月18日美国宣布,对输入美国的 水产品及企业强制要求建立HACCP体系,否 则其产品将不能进入美国市场。近年来,中国、 欧盟各国、日本、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家相继学习,推广了HACCP安全 控制系统。迄今为止,HACCP已被许多国际 组织如FAO/WHO、CAC等认可,为世界范 围内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准则。我国对推行 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已提出了实施要求, 将在食品企业率先运行,这将为提高企业的知 名度与信誉度,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提供重要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中毒处理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中毒处理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二)食物中毒技术处理 2. 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1)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2)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3)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3. 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 的消毒处理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四、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一)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的主要目的 (二)报告登记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 (四)调查资料的技术分析 (五)食物中毒事件的控制和处理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四、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二)报告登记 1. 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应 使用统一的调查登记表. 2. 登记食物中毒事故的有关内容况等。 3. 通知报告人采取保护现场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四、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 1. 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对病人、同 餐进食者的调查,对可疑食品加工现场的卫生学 调查 2. 样品的采集和检验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四、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 3. 取证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四、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四)调查资料的技术分析 1. 确定病例 2. 对病例进行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 3. 分析病例发生的可能病因 4. 对食物中毒的性质做出综合判断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四、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五)食物中毒事件的控制和处理 1. 现场处理 2. 对救治方案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3. 处罚 4. 信息发布
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 2. 中毒的病因诊断则应根据实验室
检查结果进行确定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三、食物中毒诊断及技术处理 (二)食物中毒技术处理 1. 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当地食品卫 生监督检验所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致病因子风险监测以及食物中毒第一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一.食源性疾病一〕概念:通过摄食进入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根本要素:1〕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2〕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3〕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食物中毒及预防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一〕生物性危害1. 食源性细菌病原体1〕沙门氏菌 2〕空肠、结肠弯曲杆菌 3〕耶尔森氏 4〕志贺氏菌5〕大肠杆菌 6〕弧菌 7〕蜡样芽孢杆菌 8〕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9〕肉毒梭菌 10〕金黄色葡萄球菌 11〕产气夹膜梭菌12〕流产布氏杆菌2. 食源性病毒1〕甲型肝炎病毒 2〕诺沃克病毒 3〕疯牛病 4〕口蹄疫病毒3.食源性寄生虫旋毛虫、绦虫、孢子虫等隐孢子虫污染生水、未消毒的牛奶、生菜、凉菜圆孢子虫污染生水、水果这些虫卵、幼虫不能被一般的肥皂、洗涤剂和消毒剂所杀灭。

3.真菌毒素我国已开展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烟曲霉震颤素等的研究,国际上受关注的真菌毒素是伏马菌素、棕曲霉毒素、镰刀菌素、展青霉素等,由于具有慢性毒性,并与人类,特别是癌症有密切关系而受到重视。

4.天然毒素类海洋毒素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遗忘性贝类毒素;鱼类毒素包括河豚毒素、西加毒素和鲭鱼毒素毒蘑菇:有毒物质引起人类神经、血液、消化道、肝脏等多系统的中毒性疾病苦杏仁及木薯:含氰甙类粗制棉籽油:含棉酚其他:菜豆中毒、鲜黄花菜中毒5.动植物贮藏时产生的毒性物质鱼体不新鲜时组胺增加;马铃薯发芽所产生的龙葵素;蔬菜不新鲜时亚硝酸盐增加。

〔二〕化学性危害1. 农药残留、有毒金属和化合物〔铅、镉、汞、砷、氟、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工厂化学药品〔润滑剂、清洁洗消剂、油漆〕、兽药残留2.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辅助剂〔三〕放射性危害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1.食物中毒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3.食源性寄生虫病4.其他:食源性变态反响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四〕食源性疾病的预防1.收集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检测和食品污染检测资料,分析食品中各种病原物污染、增殖或残存的条件及影响因素;2.对易发疾病的主要食物生产、加工、制作、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作HACCP 控制,进行卫生监督;3.制定食品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培训方案,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防疾病传播;4.进行广泛的食品卫生宣教,提高消费者自我保健意识。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特点
进食了未按《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施药致超过农药最大残留量的粮,菜,果,油等食物;或食用了运输,贮藏过程中污染了有机磷农药的食物;或误把有机磷农药当作食用油,酱油等调料烹调的食物.
临床表现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进食了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食物后,在短期内引起的以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出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国内最常见的中毒食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 1.2 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2~4h。 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地反复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 实验室诊断 3.1 从中毒食品中直接检测肠毒素(肠毒素检测方法见附录A),并确定其型别。 3.2 从中毒食品、患者呕吐物、粪便中经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再检测肠毒素,证实为同一型别。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见GB 4789.10。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2
3 实验室诊断 3.1 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如无可疑食品,从几个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也可。 3.2 有必要时可观察分离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应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3.3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按GB 4789.4进行。 判定原则 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验结果应符合3.1或3.2的要求(如均未检出相同的细菌时,可用食品中检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作凝集试验进一步证实)。 3 符合1,不符合2条则按GB 14938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0/25
6
沙门氏菌、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甲型肝炎等食源 性疾病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暴发流行 美国和日本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英国的“疯牛病”、 比利时的“二恶瑛事件”、日本发生的雪印牌低脂牛奶大规模 中毒等说明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019/10/25
7
(三)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按病原物分类:
2019/10/25
13
四、食物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系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
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 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①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 ②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食品; ③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 ④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加工、烹调未能除去的食品; ⑤贮存条件不当,贮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食品。
4.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病死率较低 5.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集体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人数 最多,饮食服务单位次之,家庭占第三位,但家庭引起的起数 和死亡的人数 6.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种类分布特点:动物性食品为主
2019/10/25
18
(五)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食物中毒中最多见的一类,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发病有明 显的季节性特点。沙门菌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副 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酵米面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及肉毒 毒素食物中毒等
食源性食物中毒
Section 1
食源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概述
(一)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的概念
(WHO1984):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 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要素(基本特征):
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副 溶血 性 弧 菌
(二)中毒机制
1.感染型中毒:摄入大量活菌所致 2.毒素型中毒:耐热溶血毒素所致,不是主要类型
(三)流行病学特点:
1.地区分布: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高发 2.季节及易感性:7~9月是高发季节;男女老幼皆发病,以青壮 年为多 3.中毒食品: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4.食品中副溶血型弧菌的来源: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
4.有毒植物中毒 指食用植物性有毒食品引发的食物中毒,发病 特点因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而异 5.化学性食物中毒 指食用化学性有害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 病的季节性、地区性不明显,但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2004年我国发生食物中毒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计
中毒食物 动物性 植物性 其它
致病原因
不明性
微生物
农药化 学物
动植物
不明性
中毒起 数
611
225
215
93
85
215 172 105 122
中毒人 数
19781
7617
7727
1806
2929 8456 3541 1536 6291
死亡人 数
135
22
70
35
9
3
62
57
17
2019/10/25
22
我国220040全4年国食食物物中中毒情毒况简况
个 6000 数 5000
2019/10/25
26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发病原因
(1)致病菌的污染:牲畜在屠宰时及畜肉在运输、贮藏、销售过 程中受致病菌污染
(2)贮存方法不当: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不适当温度下存放, 食品中适宜的水分活性、pH值及营养条件使其中的致病菌大量 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
(3)烹调加工不当:被污染的食品未经烧熟煮透后被食品加工工 具或食品从业人员中带菌者再次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一、概述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类
1、感染型:致病菌+内毒素,通常伴发热,潜伏期较
2、毒素型:病原菌
肠毒素
腺苷酸环化酶或
鸟苷酸环化酶
cAMP或cGMP
抑制肠黏膜细胞对Na+、水的吸收,增加C1- 的分泌
腹泻
3、混合型:致病菌+肠毒素
(三)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1、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短时间内可有多数人发 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2、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污染食物史,流行波及 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流行 即告结束,发病曲线无余波 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性
2.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及病死率: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但病死 率因致病菌的不同而有不同 (2)季节性:全年皆可发病,但在夏秋季高发,5~10月较多 (3)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其中畜肉类及其制品居首位,其次为禽肉、鱼、乳、蛋类
2019/10/25
28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①食物中毒;②食源性肠道传染病;③食源性寄生虫病;④人 畜共患传染病及食物过敏;⑤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 为主的疾病;⑥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及酒精中毒等
(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
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 响经济生产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 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 食源性疾病 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且漏 报率相当高
⑵加强食品卫生质量检查和监督管理: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 强对食堂、食品餐点、食品加工厂等相关部门的卫生检验检疫 工作
⑶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检测技术 2.处理原则: ⑴对病人:停止食用——取样送检——排除毒物——对症治 疗——特殊治疗 ⑵对中毒食品:封存可疑食品——可疑食品取样送检——追回 可疑食品——处理可疑食品
4000
3000 2000 1000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季节
2019/10/25
报告起数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23
2004年我国食物中毒分类分析
32% 42%
8% 18%
΢ Éú Îï Å© Ò© »¯ ѧÎï
¶¯ Ö² Îï
²» Ã÷ÐÔ
2019/10/25
24
Section2
1.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2.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的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资料
(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发病急,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同一种 有毒食物的人群 (2)患者的临床表现: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3)实验室诊断资料:①直接涂片镜检; ②活菌数的测定; ③ 分离培养和鉴定; ④患者血清凝集试验;⑤细菌毒力及外毒素 测定
鼠 伤 寒 沙 门 菌
(二)中毒机制:
外毒素
活菌
侵袭肠粘摸
Camp cGMP
Na、水潴留 CL-分泌亢进
内毒素
经淋巴进入血液
发热
肠粘膜发炎、水 肿、充血、出血
全身感染
腹泻
腹泻
(三)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发病率高,其中猪霍乱沙门菌致病力 最强,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鸭沙门菌致病力较弱。发病与毒 力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160多种,常见的8类:牛奶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花生及 制品;大豆和其他豆类以及各种豆制品;小麦、大麦、燕麦等 谷物及其制品;鱼类及其制品;甲壳类及其制品;坚果类及其 制品
2019/10/25
12
(三)食物过敏的症状
皮肤瘙痒、哮喘、荨麻疹、胃肠功能紊乱、食物过敏等
(四)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特征
1.婴幼儿及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 2.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3.人群中实际发病率较低
2.流行特点:全年皆可发病,但季节性较强,夏秋季高发。青 壮年多发,且以农民、工人为主
3.中毒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 4.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一是生前感染;二是宰后污染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起初为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发烧38~40 ℃或 更高
2、真菌及其毒素中毒(mycotoxic fungi) 指食用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其发病 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如赤霉病麦、霉变甘蔗中毒等 3、动物性食物中毒:指食用动物性有毒食品而引发的食物中 毒。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主要有两大类食品:一是天然含 有有毒成份的动物性食品;二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 分的动物性食品。我国主要是河豚鱼中毒
1.细菌及其毒素;2.寄生虫和原虫;3.病毒和立克次体;4.有害 动物;5.有害植物;6.真菌毒素;7.化学性污染;8.目前尚未明 确的因子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自学
三、食物过敏
(一)食物过敏的概念
1.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概念:指所摄入体内的食物中的某些 组成成分,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变态 反应性疾病 2.食物过敏原(food allergen):指存在于食品中可以引发人体食 品过敏的成分
2019/10/25
32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革兰氏阴性杆菌; 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 生物学特点:①在外环境中抵抗力较强。水2~3周,粪便1~2个 月,冰冻土壤可过冬,含食盐12%~19%的咸肉中可存活75天; ②不耐热,对氯化消毒敏感。100℃,立即死亡,氯化消毒5分 钟死亡;③不分解蛋白质,污染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④致病 因素:细菌、内毒素、肠毒素;(5)宿主特异性极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