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影像学

合集下载

影像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在肿瘤治疗中,影像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多种成像技术,如X射线、CT扫描、MRI以及PET/CT等,检测、定位和评估肿瘤病变,为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影像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的重要意义。

1. 早期诊断和筛查影像学在肿瘤治疗中的首要作用是早期诊断和筛查。

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和影像学的辅助,早期肿瘤以及肿瘤前病变可以被发现。

这对治疗成功的机会至关重要,因为早期诊断可以使肿瘤处于较小、局限的状态,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并减少放疗和化疗等治疗的副作用。

2. 术前评估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影像学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的详细信息,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程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这对于外科医生确定手术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规划手术进路和术前准备等都至关重要。

通过术前评估,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正常组织,减少手术切除的不必要范围,并提高手术切除的彻底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影像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

随着治疗的进行,通过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情况、缩小的幅度以及与治疗的响应。

这对于调整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肿瘤放疗而言,影像学可以在放疗前、中和后期评估肿瘤的缩小程度,以及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保护情况。

4. 治疗导航在放疗、化疗和介入治疗中,影像学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导航。

例如,在放疗中,通过对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位,可以准确定位放疗区域,精准投射治疗剂量,从而提高放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介入治疗中,导管、针头等器械的插入和操作都需要依赖影像学的指导,以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周围组织。

5. 随访和复查肿瘤治疗后的随访和复查也离不开影像学的帮助。

通过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可能的复发或转移病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放射肿瘤学 医学影像学

放射肿瘤学 医学影像学

放射肿瘤学医学影像学放射肿瘤学是一门研究肿瘤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像学科。

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放射肿瘤学能够提供非侵入性的肿瘤检查和诊断,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利用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物理技术,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检测和观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在放射肿瘤学中,医学影像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检测、分期、评估和随访。

放射肿瘤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不同的影像方法对肿瘤进行检测和诊断。

常见的影像方法包括X射线、CT、MRI、超声波和核医学等。

其中,X射线和CT能够提供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浸润范围;MRI则能够提供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显示肿瘤的组织结构和血液供应情况;超声波则适用于对肿瘤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核医学则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代谢和功能信息。

在放射肿瘤学中,影像学医师需要根据临床医生的需求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方法,并进行影像检查和诊断。

首先,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体征,然后结合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诊断。

在进行肿瘤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影像学表现的特点,如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密度和信号强度等,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肿瘤的分期和评估中,医学影像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从而确定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此外,医学影像学还可以评估肿瘤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和随访。

放射肿瘤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医师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此外,分子影像学、功能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放射肿瘤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放射肿瘤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影像学科,通过不同的影像方法对肿瘤进行检测、分期、评估和随访。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放射肿瘤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肿瘤影像学评估标准

肿瘤影像学评估标准

肿瘤影像学评估标准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肿瘤影像学评估标准这档子事儿!你说这肿瘤啊,就像个调皮的小捣蛋鬼,藏在咱身体里,不声不响的,可得想办法把它给揪出来呀!影像学评估那就是咱的大功臣啦!咱先说说 CT 吧,这就好比是个超级侦探,能把肿瘤的大致模样给看个清楚。

它能告诉咱肿瘤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多大个儿,是不是像个霸道的家伙在那占地盘呢。

有时候啊,那肿瘤藏得深,CT 就能像个机灵鬼一样,把它给找出来。

还有磁共振成像(MRI)呢,它就像个细心的观察者,能看到肿瘤的很多细节。

它能告诉咱肿瘤的质地啊,是不是软乎乎的像个棉花糖,还是硬邦邦的像块石头。

这可重要啦,就好比咱挑水果,得知道它是熟透了还是半生不熟的呀。

再讲讲 PET-CT 吧,这家伙可厉害啦!就像个火眼金睛的大圣,不仅能看到肿瘤在哪,还能看出它是不是个活跃分子。

要是肿瘤在那特别活跃,就像个调皮孩子上蹿下跳的,那咱可得多留意啦。

那咱怎么知道这些影像学检查做得好不好呢?这就好比咱去买东西,得看看东西质量过不过关呀。

图像得清晰吧,不能模模糊糊的,那可不行。

就像你看电视,要是画面都是雪花,你能看得舒服吗?而且医生得看得懂呀,要是图像乱七八糟的,医生都不知道那是啥,那不就抓瞎啦?咱老百姓可得多了解了解这些,别到时候医生说啥就是啥,咱自己也得心里有点数呀。

比如说,医生说肿瘤长大了一点,那咱就得问问,这长大的速度快不快呀,是不是得赶紧想办法呀。

咱可不能稀里糊涂的,得为自己的身体负责呀!再说了,这些影像学检查也不是随便做做就行的。

就跟你去参加考试一样,得准备好呀。

做检查前要注意些啥,咱都得听医生的。

别到时候因为自己没注意,结果检查不准确,那不就白忙活啦?总之呢,肿瘤影像学评估标准就像是我们和肿瘤战斗的武器,咱得好好了解它,利用它,才能把肿瘤这个小捣蛋鬼给打败呀!咱可不能小瞧了它,要重视起来,毕竟身体是咱自己的呀!。

肺肿瘤影像学

肺肿瘤影像学

图4-12-1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右上叶肺不张与肺门肿块的下缘相连,呈反S征
2020/11/14
24
2020/11/14
25
2020/11/14
26
中心型肺癌
简述中心型肺癌的主要 X线表现:
1. 肺门区肿块或肺门角消失 2. 阻塞性肺气肿 3. 阻塞性肺炎 4. 阻塞性肺不张 5. 发生于右上叶者可出现横“S”征
肺泡上皮
2020/11/14
3
肺癌病理
大体类型 组织学类型 早期肺癌和进展期肺癌 肺癌转移
2020/11/14
4
肺癌的大体类型
在大体病理形态上,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 肺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中央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
2020/11/14
5
中央型肺癌
是指肿瘤发生在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的 肺癌,主要为鳞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大 细胞癌及类癌。部分腺癌也可为中央型。 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分为三种:
2020/11/14
38
中心型肺癌
MRI表现:
1. 受累支气管呈鼠尾状或管状狭窄,甚至完全闭 塞
2. 正常肺门区支气管和肺血管为无信号结构且肺 组织也无信号,因而易于发现肺门区肿块
3. 肿块常呈分叶状,T1加权像其信号略高于肌肉, 而在T2加权像,肿块常为非均质高信号
2020/11/14
39
中心型肺癌
2020/11/14
11
肺癌的组织学类型
人体正常支气管上皮有六种细胞:
不分化细胞 基底细胞 粘液细胞 纤毛细胞 粘液纤毛细胞 神经内分泌细胞
2020/11/14
12
组织学类型
小粘液颗粒细胞是粘液细胞的一种,被覆于大部分 的支气管粘膜上皮,具有向腺上皮和鳞状上皮分化 的特征。从支气管表面上皮的基底细胞或小粘液 颗粒细胞可以发生鳞癌、腺癌和鳞腺癌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成年人多见;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 WIllis环;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 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 %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 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 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 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转移瘤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瘤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但 4 mm 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规则;2.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肿瘤四周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 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和肺癌等;鉴别诊断多发性病灶需与多发脑脓肿及淋巴瘤、多中央性胶质瘤、多发性结核瘤鉴别单发大的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胶质瘤及脑梗死等。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椎骨髓瘤与转移瘤鉴别:
椎体破坏+软组织肿块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广泛性骨质疏松倾向骨
髓瘤。 椎体破坏伴椎弓及附件早期破坏倾
向转移瘤。
骨髓瘤MRI表现:
T1W呈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 T2W呈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 T2W敏感性高于T1W。 增强T1W病灶强化,可作疗效观察。 软组织肿块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STIR序列敏感性高于SE序列。
多见于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乳房癌。 椎体,松质骨斑点状高密度硬化灶,相
互融合。 椎间隙正常,无压缩骨折。 T1W,T2W均呈低信号。 溶骨性转移放疗后也可呈硬化。
影像学检查比较:
X线 CT MRI 同位素
敏感性 低 较高 高

特异性 高 较高 高

谢谢
颅骨。 病理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 肾功能损害—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尿本周氏蛋白、贫血
等。
依X线表现分类:
骨质疏松型。 单发型。 多发型。 硬化型。
X线表现 :
病变早期X线无异常改变,约占10%。 骨质疏松,以中轴骨为显著:常见于脊
柱、肋骨、颅骨、骨盆等。 多发性骨质破坏:虫蚀样、穿凿样,少
CT检查:
优点: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易发现 微小病变。
缺点:整体观不如平片,价高。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 易发 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不 如CT敏感
同位素检查:
同位素TC99M扫描。 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脊椎血管瘤:
发病率 部位
临床 0.6%—1% 尸解 10%
多发型
颅骨,肋骨,脊椎等多骨,多发破 坏溶骨性病变。

【完整版】肺肿瘤影像学诊断PPT文档

【完整版】肺肿瘤影像学诊断PPT文档
• 转移到胸膜会出现胸水 • 转移到胸部骨骼可见到骨质破坏和病理骨折 • 转移到淋巴管可出现网状结节影
肺癌术后转移
• 左侧大量胸水 • 右肺多发小结节
三、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 平片:
可显示纵隔轮廓的异常,内部结构显示不佳
• CT:
可清晰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一)、前纵隔肿块
759
6 8

肺肿瘤
肺肿瘤分原发性与转移性两类。
一、肺转移癌:
胸外恶性肿瘤大多经血行转移到肺。
X线表现:
肺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影, 密度均匀,边缘大多清晰。
肺 转 移 癌
肺转移癌
转移瘤鉴别诊断
• 大小不等 • 边缘清晰 • 分布不均 • 形状类似
二、原发性肺癌
• 起源于支气管上皮、腺体或细支气 管及肺泡上皮。
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府谷县中医院放射科
肺 的 位 置
(一)肺的外形
(1尖1底2面3缘)
水平裂
上叶
斜 裂
下叶
中叶
上叶


下叶
肺的外形 肺根结构排列(前、后;上、下)
肺动脉 肺 静 脉
肺动脉
管主






(二)、 肺内支气管及支气管肺段
主支气管的分级: 上叶支气管
右肺 中叶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 上叶支气管
• 胸内甲状腺肿 • 胸腺瘤 • 畸胎瘤
1、胸内甲状腺肿
• 平片:
位于前上纵隔与颈部肿块相连 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钙化常见
• CT:
因甲状腺含碘,CT值较高
• 磁共振:
可显示肿块内囊变区域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长骨骨骺: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
长骨骺线:骨软骨瘤
长骨干骺端:骨肉瘤、骨旁肉瘤、骨软骨瘤
长骨骨干:尤文氏瘤、骨髓瘤、网状细胞肉瘤
扁骨:骨髓瘤、转移瘤
骨肿瘤的好发部位
2
1
5
1岁以内: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5~15岁:尤文氏瘤
30~40岁:骨纤维肉瘤、骨网状细胞肉瘤、骨巨细胞瘤
4
20~30岁:成骨肉瘤、软骨粘液纤维瘤、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3
青少年:骨肉瘤、骨软骨瘤
6
40岁以上: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软骨肉瘤
骨肿瘤的好发年龄
骨肿瘤发病率
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多见
01
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为多见
02
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则以骨肉瘤为常见
03
20-40岁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部分肿瘤压之可有似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骨巨细胞瘤临床特征
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因此,又被称为破骨细胞瘤
病理分为三级 级:良性 级:生长活跃(有恶性倾向) 级:恶性(十足恶性)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2
1
肿瘤位于骨端,呈单房或多房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偏心性透亮区,内有纤细的骨嵴,骨皮质菲薄,典型表现为“肥皂泡样透亮区”
4
转移瘤引起广泛性骨质破坏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这有助于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转移性骨肿瘤临床与病理
03
02
01
转移性骨肿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介绍: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但也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其特点是肿瘤主要位于骨骼肌肉内,通常呈结节状,由扩大的血管组成。

影像学诊断在确定病变的类型、位置和大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

超声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

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常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见到血流信号。

二、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中的金标准方法之一。

通过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关系。

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显著,可显示出病变内的血管结构。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CT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组织密度特征。

肌肉内血管瘤的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以下内容:1:超声图像示例2: MRI图像示例3: CT图像示例4:相关研究文献法律名词及注释:1:肌肉内血管瘤: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主要位于骨骼肌肉内,由扩大的血管组成。

2:影像学诊断:通过各种影像学方法对病变进行诊断与评估。

3: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对病变进行成像和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

4: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共振原理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5: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利用多个X射线平面图像构建人体或物体的三维模型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医学影像学肿瘤》课件

《医学影像学肿瘤》课件

核医学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组织摄取示 踪剂的情况,有助于发现微小肿瘤和 转移灶。
CHAPTER 03
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肿瘤的形态
肿瘤在影像学上通常呈现为异常的肿块或占位性病变,其形态、大 小、边缘和密度等特征有助于诊断。
肿瘤的强化
肿瘤在影像学上通常呈现不同的强化方式,如均匀强化、不均匀强 化或环形强化等,这些强化方式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生物学行 为。
肿瘤的分类
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 类,其中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
肿瘤的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部分肿瘤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乳腺癌等。
02 03
致癌因素
包括物理致癌因素、化学致癌因素和生物致癌因素,如紫外线、石棉、 苯等物理致癌因素,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化学致癌因素,以及病毒、细 菌等生物致癌因素。
THANKS
[ 感谢观看 ]
免疫治疗
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 胞的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细胞免疫疗法等。
肿瘤的预后与随访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 、肿瘤类型、分期等因素,评 估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风险。
随访计划
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定期进 行复查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 复发和转移。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 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03
X线造影技术如消化道造影和泌尿系统造影,可以观 察肿瘤对管腔的压迫和浸润。
CT检查
01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能够发现微小 肿瘤和肿瘤转移灶。
02 CT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 别良恶性肿瘤。
03 CT灌注成像等技术可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 后,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肿瘤湖征影像学名词解释

肿瘤湖征影像学名词解释

肿瘤湖征影像学名词解释1.Tregs(Regulatory cells):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亚群,早期亦称做suppressor T cells。

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n T-regs)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 T-regs或iT-regs),如Th3、Tr1,另外尚有CD8Treg、NKT细胞等,可分泌TGF-B.IL-4等多种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异常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2.DC(Dendritic cells):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3.BSC(Best Supportive Care):早期肿瘤患者科研通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获得治愈疗效,这一阶段的支持治疗称为最佳支持治疗。

其目的是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最终治愈癌症。

主要内容包括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抗肿瘤治疗合并症的处理、整体治疗结束后的康复治疗。

4.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于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其家族包括HER1-4).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5.MTD(Maximum tolerated dose):最大耐受剂量,又称最大耐受浓度。

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短期重复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

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

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理影像学和放射诊断是现代医学中一对重要的兄弟学科,在肿瘤的病理诊断、治疗和随访中都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肿瘤的病理影像学与放射诊断的相关知识。

一、肿瘤的病理影像学病理影像学是指运用影像学技术对组织和细胞的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此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肿瘤的病理诊断中,病理影像学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具体来说:1. 病变的定性分析病理影像学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成像方式对肿瘤病变进行准确的定性分析。

对于不同的肿瘤类型,病理影像学技术会采用不同的成像方式,比如X线摄影、CT、MRI、PET等。

通过病理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重要信息。

2. 病变的定量分析病理影像学技术不仅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病理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等进行精准测量,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方式做到多角度、全面的分析,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 病变的评价和随访除了在肿瘤的初步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病理影像学技术在肿瘤的疗效评价和随访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理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对治疗后的病变进行监测和评估,对随访中出现的复发和转移进行早期发现和定量分析。

二、肿瘤的放射诊断放射诊断是利用射线通过人体组织和器官进行成像检查,为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医学技术。

在肿瘤的病理诊断中,放射诊断技术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1. 放射诊断的成像方式放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X线摄影、CT、MRI、PET等成像方式。

在肿瘤的诊断中,不同的肿瘤类型会选择不同的成像方式。

比如X线摄影主要用于肾癌、肺癌等病变的诊断;CT则在胸部、腹部、盆腔等部位的病变诊断中有广泛应用;MRI则常用于脑部肿瘤的诊断等。

2. 放射诊断的特点放射诊断技术具有无创性、痛苦小、诊断时间短、对病人侵害小等特点。

医学影像学——肺肿瘤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肺肿瘤的影像诊断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病程进展
2001-1-2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2001-4-18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病例3
2001-628
数字影像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病例3
2001-8-8
中央型肺癌----病例4 阻塞性肺炎
中央型肺癌、肺门纵隔转移
中央型肺癌病例5
中央型肺癌
肺脓肿厚壁空洞 肺鳞癌厚壁空洞
支气管扩张的 鉴别诊断
一、肺脓肿 二、先天性肺囊肿
一 肺脓肿
1. 发病速度 起病急、高热;
2. 痰量
大量脓痰 ;
3. 胸部影像 大片密度增高影,内有空洞和液平面;
4. 抗生素治疗有效,急性肺脓肿炎症影完全吸收。
慢性肺脓肿炎症影部分吸收。
二 先天性肺囊肿
1.既往史有x线参考或肺囊肿病史; 2.x线影像:边缘光滑,壁薄(1mm),
图33-肺鳞癌
右肺下叶中高分化鳞癌 (SQ.CA)-病灶边缘毛糙 ,内见偏心空洞,内壁不 规则,见结节向腔内突起
早期:
弥漫型肺癌
孤立的结节状或肺炎样浸润影
晚期:
弥漫性病变:
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结节状或班片状影
片状癌性实变:融合
弥漫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
血道 肺野外围多发圆形小结节 中、下野多见
大叶性肺炎CT表现
大叶干酪性肺炎
原发性肺癌的鉴别诊断
中心型肺癌: 支气管腺瘤 支气管结核
周围型肺癌: 炎性假瘤 结核球 肺良性肿瘤
弥漫型肺癌: 粟粒型肺结核
纵隔肿瘤---肺肿瘤
右上叶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
球形肺炎
球形肺炎----治疗后10天
谢谢大家,欢迎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ulti-slice spiral
单层螺旋 single spiral
扫描速度越快
单排 双排 8排 16排 32排 64排 128排 320排
1、速度越快,对冠状动脉扫描、灌注检查 越有利 2、64排以上可做1mm、0.65mm或0.5mm 的薄层
可做冠脉检查
平扫肺窗
平扫纵膈窗
增强纵膈窗
影像学检查方法-CT
肿瘤影像学简介 — 影像学在肿瘤诊治中的作用简介
发展历程
1895年 1950’
X ray Utrosound
Diagnostic Radiology
1950’ 1972年 1973年 1977年
Radioisotope Scanning (RI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肺支气管树重建
CT Urography
Bladder tumor
Colon carcinoma an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ass in the ascending colon
➢CTA的优点有:
1. 一次增强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容积扫描数据,无需额外曝 光就能从多个角度重建,立体显示血管病变的位置、形态 以及动脉瘤腔和瘤内血栓情况
2. 便于临床医生术前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利于更 好地制定手术计划
3. 少创伤、检查时间短、病人无痛苦
The change of Cerebral aneurysm pre- and post-operation
对比剂
非离子碘对比剂 1. 包含多种浓度,300、320、350、370 2. 碘过敏 3.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4. 肾损害
单层 Single slice
CT扫描模式 – 单层 / 螺旋扫描
MSCT的优势: 扫描速度快 扫描范围宽 图像细腻清晰
显示解剖细节 发现细微病灶 显示血管病变 组织微多循层环螺信旋息
2. 应用最广泛的三维成像技术包括:
1. 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 ) 2.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
CTA(CT Angiograpy)
➢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经周围静 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 用螺旋CT对其进行快速容积数据采集,再经后处理技术 获得三维血管影像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Diag nosti
c
Imag ing
2008年
Dual Energy CT)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Molecular diagnosis
学科构成 (成像原理)
The blood supply of cerebral tumor
CT Angiography in abdomen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is involved by the pancreatic cancer
CAD show the small nodule in the left lung
Ultrasound
➢透视 ➢照片 ➢胃肠钡餐 ➢特殊造影
X-Ray
CT(Computed Tomography)
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 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 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 图像清晰等特点
The Basic Parameter of CT Scan
多层螺旋CT(MDCT)目前是胰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 法(评估胰周血管及淋巴结受侵)
MDCT扫描时相 动脉早期:15~25s(动脉血管高峰) 动脉晚期:40~50s(胰腺强化高峰) 门静脉期:65~70s(肝脏强化高峰) 延 迟 期 :120s左右
动脉期/胰腺期
门静脉期
延迟期
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
n 医学影像学
n 诊断
n普通 nCT
nX-ray
nMRI
n 介入 n 放射学
n 核素
n X线
n X线
n原子核
n X线
n同位素
n 超声ality DSA
CT scanner
The different medical imaging modality
ECT
MR Scanner
CT 值 窗宽、窗位 伪影与噪声 空间分辨率与组织分辨率 部分容积效应与周围间隙现象
CT值:是由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吸收X线后的衰减系数转换 而成,代 表组织吸收X线后的改变 CT no.=(µ- w)/µw×100 CT值标为Hu,范围-1000至+3000,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CT值
窗宽、窗位 不同组织的CT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选择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观察, 该范围就是窗宽;而该范围的中心就是窗位
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对病人身 体的某一部分行容积扫描数据采集之后,从已获取的数据中提 取出所需部分组合成三维空间中的某个平面的图像。
螺旋CT 3D成像
1. 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除可得到高质 量的横断面图像,对某些或全部扫描层面 重组与重建
fat air
多排CT 扫描方案
常规 CT 平扫 CT增 强 扫 描 高分辨CT扫描 血管成像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 延迟增强扫描 低剂量CT扫描
为什么要增强扫描?
CT增强扫描有助于: 1. 发现小病灶 2. 观察病灶的血液供应 3. 检出平扫时的等密度病灶 4. 鉴别良恶性病灶 (such as metastasis & cyst) 5. 确定肿瘤范围
CT值标度
CT density scale
➢CT值:说明某一组织密度高低的 程度,反应了器官或组织对X线的 吸收程度,以Hu(Hounsfield Unit)表示
➢定义对空气和水的衰减的CT值 ➢ Hounsfield 标度中 ➢ 空气为-1000 ➢ 水为0 ➢ 致密骨为1000
bone
Soft tissue wa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