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说明
1、盾牌舞是流传在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据永新县志记载“在明朝以前,盾牌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所用”。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第十一节记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炮火,而夭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胃之用。
”是一种古代士兵操练演习阵式的训练方法。
对比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相传汉始,丙辰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吴氏第九代简易公落住永新南塘村,已传二十九代。
”距今约七百余年,与县志记载相符。
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防身自卫,经潜心操练而成。
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
其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八字诀,习练前有一套令人肃然的仪式,舞者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杀雄鸡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生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风。
盾牌舞的主要内容表演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变幻莫测,共分八个阵势,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动作粗犷、雄健,队形变化奇特、壮美。
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采用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击[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其中有种“呐子”的音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
盾牌舞的音乐吸取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随着情节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呼喊声,为整个演出营造了无比激烈的气氛。
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特别是元宵“出灯”必不可少,深受民众喜爱。
它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历史缩影,表现出激发民族斗志和凝聚团结的精神。
其队伍庞大,阵式有序,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她又是全民健身娱乐的体育竞技。
2、南丰是江西傩舞之乡,据《建昌府志》、《南丰县志》记载,汉代长沙王吴芮军山传傩,把傩带到了南丰。
南丰傩种很多,主要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八仙之戏”。
表演时,皆戴面具,于正、二月间舞于乡野,驱疫纳吉,统称跳傩。
南丰邑人刘镗写了一首长达48句的《观傩》诗,详细描写了大户人家堂舍演出傩舞戏剧的情景:“寒云岑岑天四阴,画堂烛影红帘深。
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
”明清两代,南丰傩进入繁荣时期,各地相继建立了傩庙,傩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至今尚有117个跳傩班,分布于全县182个村庄。
刘镗于南宋末年著有著名的《观傩》一诗,当时学者争相传诵,收于《江西诗征》卷24,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为完整、最为详细的观傩舞戏诗文,全诗24行336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当时南丰乡人跳傩的演出情景,反映了傩从傩祭向傩舞戏的转变。
刘镗《观傩》的出现是中国傩戏研究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惟一发现的最直接、最完整、最详细记载傩舞戏的珍贵史料,也是现存可信度最高的且最早记录南丰傩舞的史料。
因此学术界把它称为“活化石”。
诗云:“寒云岑岑天四阴,画堂烛影红帘深。
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
金洼玉注始淙潺,眼前倏已非人间。
夜又蓬头铁骨朵,赭衣蓝面眼迸火。
魆蜮罔象初竮竛,跪羊立豕相嗄嘤。
红裳姹女掩蕉扇,绿绶髯翁握蒲剑。
翻筋踢斗臂膊宽,张颐吐舌唇吻干。
摇头四顾百距跃,敛身千态万斝索。
青衫舞蹈忽屏营,彩云揭帐森麾旌。
紫云金章独居案,马鬓牛奴两披判。
能言祸福不由天,躬履率越分愚贤。
蒺藜奋威小鬼服,髻(去吉加监)(纟+参)扬声大髽哭。
白面使者竹筱枪,自夸搜捕无遗藏。
牛冠钳卷试阅检,虎胄肩戟光(目+夹)闪。
五方点队乱纷纭,何物老妪绷犹熏。
终南进士破鞮绔,嗜酒不悟鬼看觑。
奋髯瞠目起婆娑,众邪一正将那何?披发将毕飞一诀,风卷云收鼓萧歇。
夜阑四坐惨不怡,主人送客客尽悲。
归来桃茢坐深简,翠鸮黄狐犹在眼。
自歌楚些大小招,坐久魂魄游逍遥。
会稽山中禹非死,铸鼎息壤乃若此。
又闻鬼奸多冯人,人奸冯鬼奸入神。
明日冠裳好妆束,白昼通都人面目。
”
南丰跳傩形式,各地互不相同,但跳傩逐疫即为核心活动。
《石邮乡傩记》曰:“春正元旦起傩,元衣朱裳,执戈戟斧钺驱邪具物,蹈舞于庭,谓之演傩。
及至元宵后一夜,灯烛辉煌,金鼓齐喧,诗歌互唱,逐处驱疫,以除不祥,乡人又名曰搜傩。
”搜傩仪式,有的在农历大年至正月二十,傩班举着火把,逐户索室,铳炮连天,神威达旦;有的于正月初一,全村男丁聚集傩庙,抬着傩神,巡游乡里;有的于水边郊外,拜祭鹰哥、田螺,表达了原始的图腾崇拜;有的则与龙灯、马灯各种灯彩结伴;有的又与大狮为伍,武术杂打,存留着军傩的遗风。
南丰跳傩的节目,极为丰富。
有单人舞的《开山》《魁星》《纸钱》《判官》;有双人舞的《和合》《傩公傩婆》《打蚌壳》;有群舞的《跳竹马》《跳八仙》;还有戏剧节目的《封
神榜》《西游记》《花关索》《白蛇传》和连演三夜的《孟姜女》等等。
南丰跳傩的面具,千姿百态,有驱疫神祗、民间俗神、释道神仙、传奇英雄、精怪灵兽、世俗人物等,总量逾180多种。
南丰傩班,历经千年,扎根民间。
据2000年调查,全县傩班艺人约有两千余人。
其班社归属不一,有家族班、村社班、合作班等等。
3、乐安县傩舞有三派:流坑村的玩喜、罗山村的戏头鼓和东湖村的滚傩神,其中尤以滚傩神历史最为久远,自始至终只在村内杨姓族中流传,概不外传。
东湖村滚傩神的起源不见文字,据老艺人杨毛生(1918一2002年)回忆说,东湖村滚傩神的领班必须由念过书的人担任,称为“先生”,一代一名“先生”,“先生”去世后才能另选接班人,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存留的傩书中记载有200多位,最后一位姓杨。
由此推断,至少约有千余年。
杨姓不是江西土族,而是从甘肃辗转迁徙而至,先居流坑,后移东湖,延续至今。
乐安滚傩神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和表演程序,正月初二起傩,先由族长至傩神庙燃香膜拜,请出傩神,然后开始跳傩。
共有八个节目,十八副面具。
外出行傩时一般只表演“鸡嘴”和“猪嘴”,这是乐安滚傩神中最具特色的两个节目。
跳傩者眉间画一道符,身着黑衣黑裤,红褂红裙,衣背上写有“西川启教妙道真君”字样。
手持马枪、棍杵、弓箭等,威风凛凛,舞蹈古朴粗犷,刚柔相济。
基本动作有揠步、踢腿蹲裆、反弹射箭、拂脸甩手、三关手、五辽拳、掌诀、剑诀等,都含有特定驱邪的意义,变化繁复,原始神秘。
东湖滚傩神面具独特,“鸡嘴”、“猪嘴”都用樟木或柳木雕成。
“鸡嘴”分成三个部分,上部称“额子”,两眼挖空,便于观视,两边耳翼,用线绳系在“额子”之上,“下嘴”由两片半圆形的木盒组成,中间挖空便于透气。
“猪嘴”面具的“额子”与“鸡嘴”相同,“下嘴”则为一个长圆形的猪嘴形状,中间也是镂空呼吸。
额子上面刻一字,其含义有二:一为镇煞辟邪,保佑妇女安胎催生;一为逐疫制鬼,以息疟疠。
整个面具结构,灵动活脱。
东湖村的傩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庙门书有“傩神古庙”字样,两边对联为“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字迹依稀可辨。
历史溯源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
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散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
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
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
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
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关于傩舞,学者解说甚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和江西傩戏学家钱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
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
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
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
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
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
记载最早的赣傩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其中说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
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传傩以靖妖氛"。
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如南丰、萍乡、修水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宣城记》提到三国吴时,庐陵郡岁末有丐傩讨钱的习俗。
两宋江西经济文化发达,赣傩盛行。
南丰《金砂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为避唐末战乱,由余干迁徙南丰,宋初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迁至金砂(现紫霄镇黄沙村),"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
"萍乡考证,太平兴国年间始建的石源仙帝庙,供奉傩神唐宏、葛雍、周武三将军。
宋室南渡,隆佑孟太后驻跸南
丰觉源寺,大批赵氏宗室成员流寓南丰,家乐伎艺聚集,百年"景象繁华"。
南丰隐士刘镗作《观傩》古诗:"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
全诗48句,详细描写了南宋时南丰傩舞剧的表演情况,为研究中国早期傩戏提供了一个标本。
明清两代是赣傩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至今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
乐安有"滚傩神"、"戏头鼓"和"玩喜",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黄有"跳傩",广昌有"孟戏"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与"跳八架",抚州、南城、金溪也有傩俗记载。
赣西数萍乡最多,傩舞称"仰傩神"或"耍傩案",傩庙、傩面、傩舞谓之"三宝"。
万载称"跳魈"或"搬案",分"闭口傩"和"开口傩"两种流派。
宜春亦有"闭口傩"、"开口傩"和"旁白傩"之分。
遂川流行"斗牛舞"。
赣北记载甚多,南昌和新建称"大傩",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行傩礼",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赶花猫"是傩俗。
赣中是乡傩活跃区,清代峡江元宵"有傩",清江和丰城的傩戏流传到云贵。
赣东北以婺源有名,傩舞称"跳鬼",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
浮梁有"五举戏",先跳傩,后舞狮。
在赣南,宁都有傩舞遗存,瑞金有傩俗记载。
各地乡傩构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
艺术特色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
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江西的德安、武宁、婺源、南丰、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
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
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傩吸附了中国民俗文化。
乡傩与民俗结合形成傩俗。
赣傩习俗包括物质傩俗、社会傩俗、精神傩俗等多种文化事象,如傩庙装饰、宅院驱邪、傩服求子、傩饭禳灾、傩名辟疫、傩舞祝寿、傩事禁忌、方相送丧等等。
赣傩多在春节期间活动,民俗文化更浓。
在南丰,上百个傩班出坊跳傩,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
元宵前后,乡民又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渲泄情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原为祭神驱疫的仪式舞蹈,后发展为娱神娱人的傩舞。
南丰傩舞流传于江西省南丰县180个村庄,传播面广,是民众喜爱的民间舞形式。
南丰“跳傩”保留了古老的傩礼仪式。
民国前,每当立春日,官府于东郊举行迎春礼,“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官舞竟,则遍舞于民间”,城镇与农村,处处锣鼓,家家“跳傩”,直至元宵之后。
一些大傩班沿袭古礼,举行隆重的“搜傩”或“解傩”仪式,几个捉鬼神灵,或执铁链,或举桃剑,到各家厅堂或房间“索室驱疫”,将虚拟的鬼疫解送村外水中。
然后举行占卜“判筶”仪式,祝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有的傩班则与灯会、戏社联合,举行大型游乐活动。
数百村民出灯,与傩班、戏班弟子一起串村游堡,跳傩演戏,送陈纳吉,形成农村的狂欢节日。
南丰“跳傩”流传近百个节目,内容来自神话传说、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
有《开山》、《雷公》、《魁星》、《财神》、《哪吒》、《杨戬》、《金刚》、《纸钱》等独舞,有《白祇》、《回子》、《对刀》、《钓蟾》、《双伯郎》、《花鲍对阵》、《小尼姑下山》等双人舞,有《福禄寿》、《八仙过海》、《张天师召将》、《水漫金山》等群舞,还有《西游记》与《封神榜》舞剧系列节目。
从傩戏的曲目中可以看出,文化在其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佛道的成分和社会的其他民俗而形成的大综合体。
傩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
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
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
南丰现存傩面120多种2300多个,神鬼人兽,造型各异。
以开山面具最有特色,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
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
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
傩吸收了儒道释文化因子。
一是吸收了它们的神灵体系,壮大了傩坛威力。
赣傩神(面具)有紫微大帝、太白金星、真武大帝、八仙、刘海、张天师、马(灵官)赵(朗)关(公)温(琼)四天将、六丁六甲等道教神仙和护法神将,也有如来佛、弥勒佛、观音、金刚、阎罗、目连、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等佛教菩萨和护法神;还有韩擒、寇准、范仲淹、包拯、秦叔宝、
尉迟恭、华陀、孙思邈等儒家人物和英雄神将。
二是借用它们的礼仪制度,丰富自己的驱鬼逐疫仪式,如赣傩中的道教斋醮仪式和符咒语,南丰傩中的儒家行为规范和礼仪乐制。
三是表达它们的思想内容,扩展傩舞傩戏的娱乐功能,如赣傩中道教神驱邪斩妖节目和道家五行观念,释家普求众生的节目和因果报应思想,儒家读书入仕的节目和"神道设教"思想等。
赣傩兼收并蓄,有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傩吸附了中国民俗文化。
乡傩与民俗结合形成傩俗。
赣傩习俗包括物质傩俗、社会傩俗、精神傩俗等多种文化事象,如傩庙装饰、宅院驱邪、傩服求子、傩饭禳灾、傩名辟疫、傩舞祝寿、傩事禁忌、方相送丧等等。
赣傩多在春节期间活动,民俗文化更浓。
在南丰,上百个傩班出坊跳傩,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
元宵前后,乡民又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渲泄情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4、瑞昌剪纸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及剪法明快为特点。
既不同于以粗犷见长的北方剪纸,也有异于纤巧取胜的南方剪纸。
瑞昌剪纸或有阴柔之丽,精巧、秀美、严谨;或具阳刚之美,古朴、坚实、豪放;或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
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在选材上最常见的主题是使用阴阳搭配,或称为阴阳交合,在纹样及构图中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隐喻象征,喻示招财进宝、连生贵子、锦上添花、百年好合、榴开百子、喜上眉梢以及阴阳交合如鱼戏莲、喜鹊采梅、蝴蝶戏金瓜等题材和内容。
代表作品有《八十七神仙图》《水浒108将》《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四美图》及“农事系列”如《碾米》等。
瑞昌剪纸在剪法上颇具特色。
一是表现为“随意”,造型上不受真实的限制、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解剖的限制、不受透视的限制。
二是在剪法上既有北方雄劲厚重的特征,又有南方灵动细巧的特征。
三是在构图布局上用均衡的单独纹样,对称图式使用极少。
四是有时会采用非镂空的手法,造成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艺术效果,使瑞昌剪纸带上含蓄、隐秀的神韵和朦胧、神秘的色彩。
瑞昌剪纸能够延续1000多年,与瑞昌各种民俗的支撑和农村社会的崇尚密不可分。
剪纸艺术自古以来被瑞昌人视为艺术珍宝。
瑞昌的民间习俗如年节习俗、婚嫁习俗、寿诞习俗、丧葬习俗、巫术习俗、农事习俗等,都能看到剪纸的使用。
每逢春节、中秋等民间传统重大节日,瑞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厅堂居室剪纸拉花。
大部分人家通过张贴“梅兰竹菊、莲藕荷花、金鸡报晓、鱼跃龙门”等剪纸图案,预祝新
年吉祥、万事如意、年年有余、四季平安、迎春纳福等美好愿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瑞昌农村婚配中有一条不成文的习俗,即男家择偶看女方剪纸绣花的技艺,人们把此作为考核女青年智商的标准。
瑞昌旧时的婚嫁习俗,提亲前媒人会找机会让女方向男方显露剪纸绣花的才艺。
相中后,女方会主动向男方赠予一双亲手制作的绣花袜垫或布凉鞋,作为爱情信物。
婚嫁中一般常用的剪纸绣花内容有“蝴蝶戏金瓜、喜鹊采梅、牛郎织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观音送子、金童玉女、榴开百子”等纹样。
瑞昌人的寿诞、丧葬、巫术等习俗也离不开剪纸。
如寿诞庆典中,“寿星”的衣、帽、鞋、寿堂、寿帐等都用剪纸进行装饰,剪纸内容一般为麒麟送子、松鹤同春、松鹤延年、寿比南山、长命富贵、福寿双全等。
瑞昌的农事活动也能见到剪纸的影子。
有两项农事甚至与剪纸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一是采摘新茶。
每逢采摘新茶的季节,茶女们着力打扮自己,用亲手精制的各种剪纸绣花服饰进行“全副武装”,然后在劳作时与男了们交谈嬉戏及对歌赛歌。
其二是插秧。
开秧时节,农民须在田边插上若干束剪纸小花以示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