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检查
实验一:实验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检查班级:生命科学院00级姓名:00学号:000000000000同组人:00【实验目的】1.证实实验环境与人体表面有微生物;2.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3.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如何使我们周围的微生物从“看不见”变得“看得见”呢?通过放大微生物个体,是我们能看见它们;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放大”菌落,是我们看到他们的存在。
即通过培养的方法使肉眼看不见的单个菌聚集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个菌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来检查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从而使我们牢固树立无菌概念。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一菌体可以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
因此可以通过平板培养基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实验器材】配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仪器及其他用品:酒精灯、500ml量筒、500ml锥形瓶、试管2、培养皿20、记号笔、火柴等。
【实验内容】1.灭菌:高温蒸汽灭菌。
将锥形瓶用棉塞塞好、牛皮纸包好,培养皿十个一组包好,两只试管内装半管水,用棉塞塞好并用牛皮纸包好放入指定仪器中灭菌。
2.倒平板右手持盛培养基的锥形瓶置酒精灯火焰旁边,用左手将瓶塞轻轻拔出,瓶口保持对着火焰;左手持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旁打开,迅速倒入培养基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为平板。
3.采集微生物左手持试管,用右手手掌边缘及小指拔出试管塞,将棉签浸入无菌水浸湿,在选取的地点擦拭。
左手持培养皿在火焰附近打开,用棉签在平板上涂抹。
完毕后平置于桌面。
空气中6套(3套5分钟,3套10分钟);桌面上3套;洗手前3套,洗手后3套;自选3套(本组选十元纸币)。
微生物检测实验
微生物检测实验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和环境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其对我们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一、实验目的和方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进行微生物的检测。
例如,“凝胶扩散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它通过在琼脂培养基上滴洒待测微生物,观察其周围是否会出现菌落生长的明暗带,从而可以初步判断出微生物的存在。
如果有需要更精确的定量检测,我们还可以使用“菌落计数法”或者“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进行研究。
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灵敏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分布和特性。
二、实验的应用范围微生物检测实验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食品安全领域,微生物检测可以帮助我们检测食品中是否有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以保障人们的健康。
其次,在环境保护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微生物检测来评估某些有机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此外,微生物检测还常用于医学研究、制药工业等领域,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等。
三、实验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当然,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微生物的数量很小,很难直接通过肉眼观察进行定性检测。
其次,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需要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离。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科学家们在实验方法和设备的改进上进行了很多研究。
例如,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和效率;开发新的培养基和药剂可以增强微生物的检出能力和灵敏度。
四、实验中的意义和启示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可以推动医学和制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微生物实验室检查要点(三)2024
引言:概述:微生物实验室检查的要点包括样品采集、培养方法、质量控制、解读结果以及报告撰写。
它们是保证实验室检查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五个大点,并分别列举其中的小点。
正文内容:一、样品采集1. 样品采集前要完全清洁双手并佩戴一次性手套,以防止细菌或病毒的交叉污染。
2. 样品采集时要使用无菌工具,并遵循特定的采集方法,以保证样品的高质量。
3. 样品采集点应选择代表性的位置,并保证采集样品的充分混合。
4. 样品采集后应立即进行处理,以减少变质的可能性。
5. 所有采集的样品必须正确标识,包括采集时间、地点和样品类型等信息。
二、培养方法1.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满足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2. 培养基的配制应严格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并确保无菌。
3. 培养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对培养基的质量和无菌性进行验证。
4. 培养时间和温度的选择应基于特定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最适生长条件。
5. 培养后的菌落要进行鉴定和分类,并记录培养结果和鉴定方式。
三、质量控制1.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
2. 每批培养基和试剂都应进行质量测试,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无菌性。
3.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和能力验证,以确保他们具备正确的操作技能。
4. 实验室设备的校正和维护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定期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和精度。
5. 记录和跟踪每个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室操作和质量控制的相关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报告。
四、解读结果1.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悉各种微生物的特征和鉴别方法,以准确解读实验结果。
2. 对于不明确或疑似阳性结果,应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实验,以排除误报。
3. 结果的解读应结合样品采集方法、培养条件和质量控制的数据,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4. 解读结果时还应考虑各种可能的污染来源,并排除外部污染的可能性。
5. 实验室应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向客户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和可理解的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十二环境中四环素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组员:吴富华,张真,,金炯震环5205一、实验目的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环境中分离四环素抗性菌的实验方法。
2、分离获得四环素抗行菌。
3、检测并分析获得的菌株的四环素抗性强弱。
4、学会通过16SrDNA鉴定实验获得的菌株的种属。
二、实验要求1、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富集培养是否成功。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作适当的分析或解释。
3、获得至少一株四环素抗性菌(不要多于三株),并进行短期保存。
4、根据实验视频指导和说明,完成菌株基因组DNA纯化,16SrDNA的PCR扩增。
5、比较各组筛选出的抗性菌抗性强弱。
6、各组间交流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抗性菌抗性的影响因素。
7、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的作风,并给出评价。
三、实验器材1、培养基(营养琼脂,琼脂粉,酵母膏,胰蛋白胨,氯化钠),提供四环素,琼脂糖,灭菌条件。
2、室温和37℃恒温培养箱和摇床。
3、离心机,漩涡震荡仪,PCR仪,电泳仪,紫外成像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略)1、配置富集培养基和四环素梯度培养基2、四环素抗性菌富集培养3、单菌株筛选4、四环素抗性强弱比较5、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6、16SrDNA的PCR扩增7、PCR产物电泳实验内容、具体操作单菌株基因组DNA提取(5.17进行步骤1-4;5.18进行步骤5-10;5.20进行步骤11)(1)选择5.8号挑选的菌株进行DNA提取实验;(2)取200μL菌液转移到1.5mL灭过菌的EP管中,10000rpm常温离心1min,去掉上清(得到菌细胞)。
菌细胞可在-20℃冻存。
(3)如果是革兰氏阳性菌,取100μL,1mg/mL的溶菌酶/TE加到菌液中,漩涡震荡混匀,37℃温浴1h(溶菌步骤)。
(4)用取液器(移液枪)缓慢吸加500μL(革兰氏阳性)或600μL(革兰氏阴性)裂解缓冲液和20μL,20mg/mL蛋白酶K(proteinase K),充分混匀,50℃过夜(完全裂解细菌并降解所有蛋白质)。
空气环境微生物检测报告
空气环境微生物检测报告引言空气中的微生物是指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并且常常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空气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通过空气环境微生物的检测结果,为建筑物、办公室和其他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报告将介绍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和相应的解读。
检测方法在本次空气环境微生物检测中,我们采用了常用的空气采样和实验室检测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空气采样:采用空气采样仪器,在被检测的场所中进行空气采样。
采样仪器能够捕集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并将其固定在采样器中。
2.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空气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样品的过滤、培养基的准备等步骤。
3.培养和鉴定:将处理后的空气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4.结果记录:对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并记录相关信息。
检测结果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上形成的微生物菌落的总数。
菌落总数是评估空气环境微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空气中的菌落总数为XXX CFU/m³。
根据卫生标准,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过规定的限值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在空气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很多种类,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我们未检测到空气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这说明被检测场所的空气环境相对较为安全,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低。
常见微生物类型除了菌落总数和病原微生物外,还存在许多其他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这些微生物在空气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我们检测到了以下常见的微生物类型:1.细菌:XXX (例: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真菌:XXX (例:霉菌、酵母菌等)3.病毒:XXX (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结论与建议根据本次空气环境微生物检测结果,空气中的菌落总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未检测到病原微生物,并且检测到了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三部分空气微生物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三部分空气微生物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众多卫生检验项目中,空气微生物的检测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中的第三部分——空气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一、概述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旨在评估室内空气质量,确保公共场所空气中微生物浓度低于国家标准,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本部分主要针对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检测。
二、检验方法1.采样方法(1)选择采样点:根据公共场所的面积、布局和人员活动情况,合理选择采样点。
采样点应覆盖公共场所的主要区域,包括人员密集区和通风不良区。
(2)采样时间:建议在公共场所正常营业时间内进行采样,以确保采样结果的代表性。
(3)采样工具:使用无菌采样器,如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过滤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等。
2.微生物培养与计数(1)细菌培养:将采样后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37℃培养24-48小时。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进行计数。
(2)真菌培养:将采样后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25-28℃培养24-48小时。
观察真菌生长情况,进行计数。
(3)病毒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空气中的病毒进行检测。
三、结果判定与评价1.结果判定:根据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浓度限值,判断样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评价: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注意事项1.采样过程中,应避免对采样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采样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
3.培养基和实验器材需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检测结果仅作为评价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参考,不能作为法律依据。
总之,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是确保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严谨的检验方法,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质、环境等样品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
微生物检验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及操作标准。
一、样品采集1. 样品的采集需要采用无菌工具,并保持样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2. 样品的采集过程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任何可能引入外源微生物的物质,比如皮肤、空气等。
3. 采集的样品应标明正确的标识信息,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
二、样品处理1. 样品收到实验室后,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内的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2. 样品处理过程需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
3.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检验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步骤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3. 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确保培养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接种操作1.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接种环、移液器等工具。
2. 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避免接种时引入外源微生物。
3. 接种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培养物受到任何污染。
五、培养与观察1. 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促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
2. 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的数量和形态,用于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六、鉴定与结果解读1. 当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2. 鉴定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鉴定手册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试验和测试。
3.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微生物实验---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一、目的要求1.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
2.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3.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37℃温度下培养,1—2天内每一菌体即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三、器材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无菌水,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接种环,试管架,酒精灯或煤气灯,记号笔(或蜡笔),废物缸。
四、操作步骤每组在“实验室”和“人体”两大部分中各选择一个内容做实验,或由教师指定分配,最后结果供全班讨论。
1.写标签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培养皿的记号一般写在皿底上。
如果写在皿盖上,同时观察两个以上培养皿的结果,打开皿盖时,容易混淆。
用记号笔写上班级、姓名、日期,本次实验还要写上样品来源(如实验室空气或无菌室空气或头发等),字尽量小些,写在皿底的一边,不要写在当中,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2.实验室细菌检查(1)空气将一个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当时做实验的实验室,移去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将另一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无菌室或无人走动的其他实验室,移去皿盖。
一小时后盖上两个皿盖。
(2)实验台和门的旋钮(a)用记号笔在皿底外面中央画一直线,再在此线中间处画一垂直线,如图Ⅱ-1。
(b)取棉签左手拿含有棉签的试管,在火焰旁用右手的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持棉塞(或试管帽),将其取出(图Ⅱ-2,B),将管口很快地通过煤气灯(或酒精灯)的火焰,烧灼管口;轻轻地倾斜试管,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棉签小心地取出(图Ⅱ-2,C)。
实验报告3-微生物细胞形态及菌落特征观察
微生物细胞形态及菌落特征观察实验报告马子午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4101班 02号1.引言1.1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一般接种方法;了解放线菌、蓝细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习并掌握如何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掌握常用霉菌制片方法。
1.2实验原理放线菌的菌落会产生大量的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和孢子,表面呈粉状、颗粒状或絮状;部分蓝细菌可以形成孢子,由成串细胞连成丝状的蓝细菌,在细胞断裂时形成片段,这个片段由异形胞、营养细胞以及极节组成;酵母菌无性繁殖有芽殖、裂殖和产生掷孢子,有性繁殖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当酵母菌繁殖旺盛时,母细胞出芽产生的子细胞没有脱离母细胞的时候,子细胞又开始繁殖,这样许多细胞连在一起,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霉菌有青霉和曲霉,青霉的菌落形态特征呈扫帚状,曲霉的形态特征为菊花状的头和足细胞。
霉菌的有些结构在制片过程中容易被破坏,影响观察,采用载玻片培养法。
简单易行,并且还可以在同一标本上观察到微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的形态。
[1]2.材料与方法2.1材料与试剂曲霉(Aspergillus spp.),青霉(Penicillium spp.),放线菌,蓝细菌,啤酒酵母菌(Sac.cerevisiae),复红染液,美蓝染液,棉蓝染液,酸性酒精。
2.2仪器与设备显微镜,酒精灯,盖玻片,载玻片,镊子,接种环。
2.3方法与步骤2.3.1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插片法)准备玻片: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烘干,放于桌面。
接种与观察:用镊子从含放线菌菌种的培养基中取一块盖玻片,再用镊子在盖玻片上取菌种置于载玻片中央位置,直接镜检。
2.3.2蓝细菌形态观察准备玻片: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烘干,放于桌面。
接种: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无菌水,取少量含有蓝细菌寄生的藻类于无菌水中,用镊子的头端慢慢敲碎至无菌水开始呈至绿色,盖上盖玻片。
镜检:直接镜检。
2.3.3啤酒酵母子囊孢子形态观察准备玻片: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烘干,放于桌面。
微生物实验报告_3
高效脱酚菌的分离与筛选一、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技能和筛选高效降解菌的基本方法。
二、基本原理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其中某些微生物以无机污染物作为其生长所需的能源、三、碳源或氮源, 从而使有机污染物得以降解。
四、采样后, 在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 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降解实验和性能测定, 可筛选出高效降解菌。
五、材料与仪器1.培养基脱酚菌分离培养基:①蛋白胨0.25g, 蛋白胨0.25g, 磷酸氢二钾0.05g, 硫酸镁0.025g, 蒸馏水 500mL, 调pH7.2~7.4, 固体培养基添加2%琼脂②葡萄糖0.25g蛋白胨0.25克, 蛋白胨0.25g, 磷酸氢二钾0.05g, 硫酸镁0.025g, 蒸馏水 500mL, 调pH7.2~7.4, 固体培养基添加2%琼脂试剂苯酚标准溶液: 称取分析纯苯酚5.0g, 溶于蒸馏水中, 稀释至1000mL, 摇匀。
此溶液每毫升含苯酚5mg。
取此溶液10mL, 移入另一100ml容量瓶,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用K2CrO4标准溶液对此溶液的酚浓度进行标定。
四硼酸钠饱和溶液: 称取Na2B4O7 40g, 溶于1L热蒸馏水中, 冷却后使用, 此溶液pH 为10.1。
3%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称取分析纯4-氨基安替比林3g, 溶于蒸馏水, 并稀释至100mL, 置于棕色瓶中, 冰箱保存, 可用两周。
2%过硫酸胺溶液:取化学纯过硫酸胺2g, 溶于蒸馏水, 并稀释至100mL, 冰箱保存, 可用两周。
仪器及其他工具恒温振荡器、恒温培养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玻璃珠、锥形瓶、培养皿等实验步骤富集培养采集活性污泥、生物膜或土样, 接种于装有50ml液体培养基和玻璃珠并加有适量苯酚的三角瓶中, 30℃震荡培养。
待菌生长后, 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转至另一个装有50ml液体培养基并加适量苯酚的三角瓶中。
如此连续转接2-3次, 每次所加的苯酚量适当增加, 最后可得脱酚菌占绝对优势的混合培养物。
3.微生物的大小测定
公式: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长度(μm)=
例如:目镜测微尺的5格等于物镜测微尺的2 格,则目镜测微尺1格=(2×10)/5 = 4微米
5、其他辅料的作用
糖是供给酵母能量的来源,糖的含量在5%以 内时能促进发酵,超过6%会使发酵受到抑制 ,发酵的速度变得缓慢。 油能对发酵的面团起到润滑作用,使面包制 品的体积膨大而疏松 蛋、奶能改善发酵面团的组织结构,增加面 筋强度,提高面筋的持气性和发酵的耐力, 使面团更有胀力,同时供给酵母养分,提高 酵母的活力。
製作酵母菌標本
3 5
使用鑷子拾起載玻片 4 6
過火
利用濾紙吸乾
置入玻片夾
接種針消毒
7
利用酒精燈將接種針燒至通紅,整支接種針過火三次
接種
8 10
利用雙手輕輕輕動混合均勻 9 11
取出酵母菌
轉動試管瓶口消毒
塗抹於載玻片上
接種完畢消毒
12
13
接種針消毒
試管消毒
蓋上蓋玻片
14
15
取出蓋玻片
蓋上蓋玻片
镜下测定酵母菌的长和宽。
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细胞进行测定,取平均值。
儀器與器具
裝置接目測微鏡
1 3
取出接目測微鏡 2 4
蓋回接目鏡
打開接目鏡並放置接目測微鏡
安置接目鏡並觀察是否安裝完整
安置接物測微鏡
1
2
打開接物測微鏡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规律。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高温热带雨林土壤样品- 高山冷极地土壤样品- 淡水水样- 海水样品2. 实验方法:(1) 采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样品,并进行处理消毒;(2) 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在含有富集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3)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微生物菌落;(4) 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菌落的形态和数量。
三、实验结果1. 高温热带雨林土壤样品:- 微生物种类多样,菌落数量较大;- 菌落形态呈现丰富多样性。
2. 高山冷极地土壤样品:- 微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种群密度较高;- 菌落形态较为单一。
3. 淡水水样:- 微生物菌落数量较大,种类较为丰富;- 菌落分布均匀,密度适中。
4. 海水样品:- 微生物种类繁多,但数量相对较少;- 菌落形态呈现出细长分散分布的特点。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分布和种类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微生物在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 高温热带雨林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表明热带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高山冷极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少,但数量较多,可能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竞争力增强有关。
3. 淡水和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淡水中微生物分布相对均匀,海水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但数量稀少,这也与水生环境的特点有关。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在显著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不同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微生物资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六、参考文献- Smith, J. K., & Jones, L. M. (2018).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 in soil: from genes to ecosystems.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45, 269-273.- Wang, Y., Shurin, J. B., & Rodriguez, P. (2019).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Food and waterborne pathogen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34(8), 643-655.。
中护微生物-实验3细菌分布检查与消毒灭菌实验
一、细菌的分布检查
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材料:琼脂平板
方法:将制作好的琼脂平板敞开放置在空气中 37度温箱内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意义:检测环境达标与否
5min -10min,后盖上皿盖,然后分别做好标记,
2.咽喉部细菌的检查
(1)咽喉拭子法:
材料:血平皿、咽拭子 方法:
1. 用干净棉签咽部取材; 2. 将取得样本以分区划线形式接种在血平皿上; 3. 37℃ 温箱内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
三、药物敏感实验(纸片法)
测量抑菌环的大小,初步判定并比较细菌对不 同药物的敏感情况,判断药物的敏感度,一般 以敏感、中度敏感、耐药三个等级报告结果。
药敏实验
材料:琼脂平板、细菌培养物、药敏纸片 方法:1. 挑取少量细菌培养物密集划线; 2. 夹取青霉素及庆大霉素药敏片各一片, 置于琼脂平板表面(注意间隔);
(2)咳碟法
• 取血平板一个,将盖打开,置于距口腔10厘 米处,用力咳嗽数次,然后盖好,置37度温 箱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
二、消毒灭菌的实验
1.皮肤消毒试验(操作) 每两名学生用一个琼脂平板,先在平板底部用蜡笔画 分5格,标明序号。 两人用未消毒手指分别在1、2格内涂布。
然后用2%碘酒消毒手指后再分别涂抹3、4格,余下第5 格作为空白对照。
4.常用消毒灭菌器及除菌滤器介绍
高压蒸汽灭菌器 干烤箱(干热灭菌器) 滤器
三、药物敏感实验(纸片法)
方法:
1. 取琼脂平板一个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标记贴抗生素纸片的位置。
2. 点燃酒精灯。用棉签蘸取菌液,在琼脂平板上密集而均匀地涂布。 3. 待培养基稍干后,无菌操作用镊子分别取抗生素纸片按标记位置贴
微生物学实验_3_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
使用:10-2、10-3、10-4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操作过程
注意:
按下加样按 钮时要轻轻 按下,注意 区别加样档 和排空档; 放开时要缓 缓放松。
加样按钮 卸枪头按钮 加样量显示窗
枪头
③涂布
在无菌平板的底部贴好标签,然后用无菌吸管 分别由10-2 、10-3和10-4 土壤样品稀释液中各吸 取一定量的稀释液(0.1ml~0.2ml)对号放入已 写好标签的无菌平板中,用无菌玻璃涂布棒在 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 10min,使菌液吸附进培养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微生物学实验-3
实验五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目的
1.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
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 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 纯化,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平板分离法(涂布法、混菌法) 2.划线分离法
3. 划线时动作要轻巧,避免划破平板。 4. 注意整个操作过程是在火焰周围的无菌操作区
域内进行,操作完成后将接种工具火焰灭菌后 再放回原处。
思考题
1. 涂布好的平板在培养时为何要倒置?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①倒平板
将固体培养基加热溶化,待冷却至55~60℃时, 在酒精灯火焰旁,将培养基迅速倒入已灭菌的培 养皿中约15~20ml,平放于桌面上,待冷却凝固 后即为无菌平板。
倒平板操作示意图
②制备样品稀释液(以土壤为例)
准确称取土壤样品1g,放人盛有99ml无菌水并 放有小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摇约20min,使 微生物细胞分散,即成10-2的土壤样品稀释液; 用无菌吸管吸取10-2稀释液1mL,移入装有 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几次,让菌液混合 均匀,即成10-3稀释液;再换一支无菌吸管吸 取10-3稀释液1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 管中,也吹吸几次,即成10-4稀释液,以此类 推,连续稀释,制成10-5、10-6、10-7、10-8、 10-9等一系列稀释菌液。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
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
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
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
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
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
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
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
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
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
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
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
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
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将微生物接种到适合其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的温度下(一般细菌37℃:霉菌等28℃),培养一段时间(一般24~48h)后,少量分散的菌体或孢子就可生长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此即菌落。
如平板上的菌落是由单个细胞(或单个孢子)生长繁殖而成的,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若培养后大量菌落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为菌苔。
不同种的微生物可形成大小、形态各异的菌落,根据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不同,可初步鉴别出四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
细菌的菌落呈圆形、较小而薄、透明或不透明、质地“细腻”,有的具有色泽,有的边缘不整齐,有的表面湿润、光滑,有的表面干燥有褶皱。
此外,细菌常因分解含氮化合物而产生臭味。
酵母菌的菌落通常比细菌菌落大,圆形、厚、不透明、色素单一,多为乳白,少数为橙或红色。
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产醇,故菌落多伴有酒香味。
防线菌菌落小而致密,或坚硬、或呈粉状。
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
霉菌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
气生菌丝会发育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三、实验材料
人体表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实验器材与试剂
1.器材
恒温培养箱、无菌平皿、电炉、酒精灯、火柴、无菌棉签和记号笔。
2.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酵母膏葡萄糖培养基(简称YPD)、高氏一号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
五、实验操作
I.融化培养基
将装有无菌培养基的三角瓶置水浴中煮沸,待培养基融化后取出,当冷至50~60℃左右时,进行下一步。
II、倒平板
有持皿法和叠皿法,操作要点如下:
1.持皿法
(1)将无菌培养皿叠放在酒精灯左侧,以便拿取。
(2)点燃酒精灯。
(3)酒精灯旁,左手握三角瓶底部,倾斜三角瓶,右手旋松棉塞,用右手小指与小尾鱼际(即小指边缘)夹住棉塞并将其拔出(切勿将棉塞放在桌上),随之将瓶口在火焰上过一下(不可灼烧,以防爆裂),以杀死可能沾在瓶口的杂菌。
然后将三角瓶从左手换至右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三角瓶的底部)。
操作中瓶口应保持在火焰2~3cm,瓶口始终向着火焰,以防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左手拿起一套平皿,用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用中指和拇指夹住皿盖,食指于皿盖上为支点,在火焰旁,打开皿盖,让三角瓶伸入,随后倒入培养基。
一般倒入15ml左右培养基即可铺满整个皿底。
盖上皿盖,置水平位置待凝。
然后将三角瓶移至左手,瓶口在次过火并塞紧瓶盖。
2. 叠皿法
此法适于在超干净台上操作,基本步骤同持皿法。
不同之处是左手不必持皿,而是将瓶皿叠放在酒精灯的左侧并靠近火焰。
按上述方法用右手拿三角瓶,左手打开最上面的皿盖,倒入培养基,盖上皿盖后即移至水平位置待凝。
再依次倒下面的平皿。
操作中瓶口始终向着火焰,以防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III、贴标签
待培养基完全凝固后,在皿底帖上标签,注明检测类型,组别及日期(也可用记号笔书写在皿底)
IV、检测方法
环境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检测方法也各异,先选几种列举如下:
1.空气检测实验室空气中的微生物时,只要打开无菌平板的皿盖,让其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5~10min)然后将皿盖盖上即可。
2.桌面检测实验台桌面微生物是,可用一根无菌棉签,先在无菌平板的
图4-1 含菌棉签平板划线示意图
左:开启皿盖法右:划线示意图
一个区域内湿润和试划几下,然后用其擦抹桌面等物体表面,在以此棉签在平板的另一区域作来回划线接种(如图4-1)。
本操作应以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即在火焰旁用左手拿起平板,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部,用食指和大拇指夹住皿盖并开成一缝,右手持棉签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无菌棉签湿润和试剂区可作为无菌对照。
3.头发移去放在桌面上的无菌平板的皿盖,是头发部位位于平板的上方,并用手指拨动头发数次,在盖上皿盖即可。
4.手指可用未洗的手指先在无菌平板的培养基一侧(约一半的面积)作划线接种,并在皿底作好标记。
然后用肥皂、流水洗手,用洗净的手指于平板培养基的另一侧作同样的划线接种,盖好皿盖。
待培养后比较两杂菌生长的情况。
5.口腔打开无菌平板培养基的皿盖,使口对着平板培养基的表面,以咳嗽或打喷嚏的方式接种,然后盖上皿盖。
V、培养
将以上各种检测平板倒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至下周实验时观察并计数各平板上的菌落数。
VI、观察
注意观察不同类型菌落的大小、外形和颜色等特征,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VII、清洗
观察记录完毕后,将含菌平板放在沸水中煮30min以上,杀死培养基表
面生长的各种微生物,然后清洗并晾干培养皿。
六、思考题
1.通过本实验后,谈谈你对微生物的分布以及数量的认识。
2.本实验中那些步骤属无菌操作?为什么?
3.如何描述菌落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