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作业(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作业(四)

一、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知觉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2)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3)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4)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5)适应性,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即知觉适应。

二、简述图形识别与启动现象。

答:图形识别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识别是形状知觉的高级阶段,它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启动现象是人对图形识别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需要人们头脑里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刺激物之间的关系。

三、简述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答: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①对象重叠: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遮挡物体被知觉为近些,被遮挡物体被知觉为远些。②线条透视:线条透视是由于空间对象在平面(视网膜)上的几何投影造成的。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

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大;远处物体所占视角小,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小。看起来向远方伸展的道路两侧趋于接近。线条透视的这种效果能帮助我们知觉对象的距离。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一般来说,远处的物体显得灰蒙蒙、模糊,近处的物体显得明亮、清晰。据此,也可以推知物体的距离。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的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就显得远些。⑤纹理梯度:这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例如,眼前的墙砖投影大、密度小,而高处的墙砖投影小、密度大。⑥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远处的物体移动慢,近处的物体移动快,这就是运动视差。虽然实际上两个物体在以相同的速度朝同一方向运动,但人们往往觉得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移动角速度要快。这种角速度的差异也构成了深度知觉的一个线索。

双眼线索,由于人的两眼相距6~7厘米,因此两眼同时看同一个物体,两眼的成像并不一致,左眼看到的左边多一点儿,右眼看到的右边多一点儿,这种差异叫双眼线索(或双眼视差)。由于这两个不同的视觉信息,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下合二为一,就造成了对象的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四、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答: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事件的数量性质。在一定的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时间估计得越短。反之,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长。例如,同是一节45分钟的课,如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学生会觉

得时间过得很快;相反,如果内容贫乏,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在回忆往事时恰恰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越觉得时间长;经历越单调,越觉得时间短。

(3)主体的兴趣情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不觉得时间的延续,从而产生对时间的低估;相反,人对自己没兴趣的事情,会觉得时间流逝缓慢,从而产生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件时,会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在力图逃避某种即将发生的事件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五、简述错觉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错觉是指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其特点是必须有客观事物的存在,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对事物的一种错误的知觉。

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人们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解释所有的错觉现象。下面是一些有影响的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扫描。由于眼球垂直运动要比水平运动更为费力,因此,同等长度的垂直线段就要比水平线段感觉长。而当人们扫描图形的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背景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与范围,也造成了取样上的误差,从而产生了各种知觉错误。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尝试。该理论认为,当两个图形轮廓彼此接近时,视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使大脑兴奋中心发生了变化,结果,人们感觉上像是轮廓发生了位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通常人们在知觉立体对象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样

才能保持物体的大小恒常。而当人再注视平面对象时,会习惯性地运用原来的透视经验,从而引起了错觉。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六、简述知觉过程中的加工类型。

答:知觉过程中得加工类型有以下两种:

(1)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源驱动加工。

(2)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概念)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和水平,也称作概念驱动加工。

七、你如何看待知觉和表象的功能等价性。

答:(1)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现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心理学将表象看作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Neisser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将表象看作是由相应的知识所激活的对知觉的期待。Kosslyn将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者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这些观点都强调表象与知觉的等价机能。(2)其不同点在于:①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②知觉形象持久稳定;表象形象不稳定、易变动。③知觉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