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课标要求:
教材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当作三种重要的函数模型来学习,强调通过实例和图象的直观,揭示这三种函数模型增长的差异及其关系,体会建立和研究一个函数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具体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f(x)=a x的符号、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单调性、值域、特别点).
4.通过应用实例的教学,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了解对数换底公式及其简单应用,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函数,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f(x)=log a x符号及意义,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有关性质(单调性、值域、特殊点).
7.知道指数函数y=a x与对数函数y=log a x互为反函数(a>0,a≠1),初步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和f--1(x)的意义.
8.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五种具体函数
1
312
,,,
y x y x y x y x
-
====的图象,了解它们
的变化情况.
二、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教材注重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引出指数函数概念,所举例子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这些材料的作用,并尽可能联系一些熟悉的事例,以丰富教学的情景创设.
2.在学习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教材将它与指数函数的有关内容做了比较,让学生体会两种函数模型的增长区别与关联,渗透了类比思想. 建议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迁移与互逆作用.
3、教材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仅限于初步知道概念,目的在于强化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两种函数模型的学习,教学中不宜对其定义做更多的拓展.
4.教材对幂函数的内容做了削减,仅限于学习五种学生易于掌握的幂函数,并且安排的顺序向后调整,教学中应防止增加这部分内容,以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5.通过运用计算机绘制指数函数的动态图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教师要尽量发挥电脑绘图的教学功能..
6. 教材安排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有利于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应指导学生认真研读.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的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为14课时.
2.1指数函数:6课时
2.2对数函数:6课时
2.3幂函数:1课时
小结:1课时
§2.1.1 指数(第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
3.情态与价值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三.学法与教具
1.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法及发现法
2.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归纳: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若2x a =,则x 叫做a 的平方根.同理,若3x a =,则x 叫做a 的立方根.
根据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正实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如4的平方根为2±,负数没有平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如―8的立方根为―2;零的平方根、立方根均为零. 二、新课讲解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归纳出n 次方根的概念.
n 次方根:一般地,若n x a =,则x 叫做a 的n 次方根(throot ),其中n >1,且n ∈N*
,当n 为偶数
时,a 的n
表示,如果是负数,用
叫做根式.n 为奇数时,a 的n 次方
表示,其中n 称为根指数,a 为被开方数.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猜想:当n 为偶数时,一个数的n 次方根有多少个?当n 为奇数时呢?
n a n a n a n ⎧⎪⎨±⎪⎩为奇数, 的次方根有一个,为正数:为偶数, 的次方根有两个,为
n a n a n a n ⎧⎪⎨
⎪⎩为奇数, 的次方根只有一个,为负数:为偶数, 的次方根不存在.
零的n
0=
举例:16的次方根为2±
,275-的27-的4次方根不存在.
小结:一个数到底有没有n 次方根,我们一定先考虑被开方数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还要分清n 为奇
数和偶数两种情况.
根据n 次方根的意义,可得:
n a =
n a =
a n 的n 次方根,
a =一定成立吗?如果不一定成立,
等于什么?
让学生注意讨论,n 为奇偶数和a 的符号,充分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探究得到:n a =
n 为偶数,
,0
||,0
a a a a a ≥⎧==⎨
-<⎩
|8|8=
=-=-=
小结:当n 再在绝对值算具体的值,这样就避免出现错误: 例题:求下列各式的值
(1)(1)
(2) (3)
(4)
分析:当n ||a =,然后再去绝对值.
n =是否成立,举例说明. 课堂练习:1. 求出下列各式的值
1)a ≤
21,a a =-求的取值范围.
3三.归纳小结:
1.根式的概念:若n >1且*n N ∈,则n x a x 是的次方根,n 为奇数时,
n 为偶数时,x =
2.掌握两个公式:(0)
,||(0)
n a a n n a a a ≥⎧==⎨-<⎩为奇数时为偶数时
3.作业:P 69习题2.1 A 组 第1题
第二课时
提问:
1.习初中时的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
00,1(0),0n a a a a a a a =⋅⋅⋅⋅⋅=≠无意义
1(0)n n
a a a -=
≠
;()m n m n m n mn a a a a a +⋅== (),()n m mn n n n a a ab a b ==
什么叫实数?
有理数,无理数统称实数.
2.观察以下式子,并总结出规律:a>0
①
10
25
a a
===②
8
42
a a
===
③
12
34
a a
===
10
25
a a
===
小结: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写成分数作为指数的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
根式的被开方数不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是否也可以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如:
2
3(0)
a a
==>
1
2(0)
b b
==>
5
4(0)
c c
==>
*
(0,,1)
m
n
a a n N n
=>∈>
为此,我们规定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为:
*
0,,)
m
n
a a m n N
=>∈
正数的定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与负整数幂的意义相同.
即:*
1
(0,,)
m
n
m
n
a a m n N
a
-
=>∈
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无意义.
说明:规定好分数指数幂后,根式与分数指数幂是可以互换的,分数指数幂只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而不是
111
(0)
n
m m m m
a a a a a
=⋅⋅⋅⋅>
由于整数指数幂,分数指数幂都有意义,因此,有理数指数幂是有意义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即:
(1)(0,,)
r s r s
a a a a r s Q
+
⋅=>∈
(2)()(0,,)
r S rs
a a a r s Q
=>∈
(3)()(0,0,)
r r r
a b a b Q b r Q
⋅=>>∈
若a>0,P是一个无理数,则P该如何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本P62——P62.
.
时,
(如课本图所
所以,.
一般来说,无理数指数幂(0,)p
a a p >是一个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有理数指数幂的性质同样适用于无理数指数幂.无理指数幂的意义,是用有理指数幂的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无限地逼近以确定大小.
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有理数指数幂,无理数指数幂有意义,且它们运算性质相同,实数指数幂有意义,也有相同的运算性质,即:
(0,,)r s r s a a a a r R s R +⋅=>∈∈ ()(0,,)r s rs a a a r R s R =>∈∈ ()(0,)r r r a b a b a r R ⋅=>∈
3.例题 (1).(P 60,例2)求值 解:① 22233233
3
8(2)224⨯
====
② 1
112()
2
12
2
2
125
(5)
5
55
--
⨯--====
③ 5151(5)1()(2)2322
----⨯-===
④334()344162227
()()()81338
-⨯--===
(2).(P 60,例3)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或下列各式(a >0)
解:11733
3
2
22
a a a a
a +=⋅==
2
2822
2
3
3
3
a a a a a +
⋅==
42133
2
()a a ====
分析:先把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再由运算性质来运算. 课堂练习:P 63练习 第 1,2,3,4题 补充练习:
1. 计算:1221
21
(2)()248
n n n ++-⋅的结果 2. 若1
310731033
3,384,[()]n a a a a a -==⋅求的值
1.分数指数是根式的另一种写法.
2.无理数指数幂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
3.掌握好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其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一致的.作业:P69习题2.1 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
(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有理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2.难点: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
三.学法与教具:
1.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2.教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1.复习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与其性质
2.例题讲解
例1.(P60,例4)计算下列各式(式中字母都是正数)
(1)
2115
11
3366
22
(2)(6)(3)
a b a b a b
-÷-
(2)
3
1
8
8
4 () m n-
(先由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式子的特征,然后分析、提问、解答)
分析:四则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的.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及运算规律扩充到分数指数幂后,其运算顺序仍符合我们以前的四则运算顺序.
我们看到(1)小题是单项式的乘除运算;(2)小题是乘方形式的运算,它们应让如何计算呢?
其实,第(1)小题是单项式的乘除法,可以用单项式的运算顺序进行.
第(2)小题是乘方运算,可先按积的乘方计算,再按幂的乘方进行计算.
解:(1)原式=
211115
326236 [2(6)(3)]a b
+-+-⨯-÷-
=0 4ab =4a
(2)原式=
3
1
88
8
4
()() m n-
=23m n - 例2.(P 61 例5)计算下列各式 (1
)-(2
2(a >0)
分析:在第(1)小题中,只含有根式,且不是同类根式,比较难计算,但把根式先化为分数指数幂再计算,这样就简便多了,同样,第(2)小题也是先把根式转化为分数指数幂后再由运算法则计算.
解:(1)原式= 1113
2
4
(25125)25-÷ = 231322
(55)5-÷ = 21
313222
5
5
---
= 16
55-
= 5
(2)原式
=
1252223
6
213
2
a a
a a a
--===⋅
小结:运算的结果不强求统一用哪一种形式表示,但不能同时含有根号和分数指数,也不能既有分母,又含有负指数. 课堂练习:
化简:
(1
)293
2
)-
(2
(3)
归纳小结:
1. 熟练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化简的基础.
2.含有根式的式子化简,一般要先把根式转化为分数指数幂后再计算. 作业:P 65 习题2.1
A 组 第4题
B 组 第2题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个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二.重、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 三、学法与教具:
①学法:观察法、讲授法及讨论法. ②教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想: 1. 情境设置
①在本章的开头,问题(1)中时间x 与GDP 值中的 1.073(20)x
y x x =∈≤与问题(2)
t 1中时间t和C-14含量P的对应关系P=[(2
,请问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15730
1][()]2
t P =t
57301把P=[()变成2,从而得出这两个关系式中的底数是一个正数,自变量为指数,即都可
以用x
y a =(a >0且a ≠1来表示).
二.讲授新课 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x
y a =(a >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提问: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 (1)2
2
x y += (2)(2)x y =- (3)2x
y =-
(4)x y π= (5)2
y x = (6)2
4y x =
(7)x y x = (8)(1)x
y a =- (a >1,且2a ≠)
小结: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来判断说明:因为a >0,x 是任意一个实数时,x a 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 .
00
0,0x
x a a x a ⎧>⎪=⎨≤⎪⎩x
当时,等于若当时,无意义
若a <0,如1
(2),,8
x y x x =-=
1
先时,对于=等等,6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a =1, 11,x
y == 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只有满足(0,1)x
y a a a =>≠且的形式才能称为
指数函数,
5,,3,31x x x a y x y y +===+1x
x
为常数,象y=2-3,y=2等等,
不符合
(01)x y a a a =>≠且的形式,所以不是指数函数.
我们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函数的图象,即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研究. 下面我们通过
先来研究a >1的情况
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且用计算机画出函数2x
y =的图象
x 3.00- 2.50- 2.00- 1.50- 1.00- 0.00 0.50 1.00 1.50 2.00
2x y =
18
-
14
12
1 2 4
再研究,0<a <1的情况,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绘出函数()2
x y =的图象.
x
2.50- 2.00-
1.50- 1.00-
0.00 1.00 1.50 2.00 2.50
1()2
x y =
14
12
1 2 4
- - -
-
-
-
-
- - -
-
-
-
-
x
y
0 y =2x
从图中我们看出
12()2
x x y y ==与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通过图象看出12()2
x x y y y ==与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实质是2x
y =上的x,y 点(-)
x y x,y y 1
与=()上点(-)关于轴对称.2
讨论:1
2()2
x x y y ==与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所以这两个函数是偶函数,对吗?
②利用电脑软件画出11
5,3,(),()35
x x x x y y y y ====的函数图象.
问题:1: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底数间有什么样的规律.
从图上看x
y a =(a >1)与x
y a =(0<a <1)两函数图象的特征.
- - -
- -
-
-
-
-
-
-
-
-
-
x
y 0
问题2:根据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问题3:指数函数x
y a =(a >0且a ≠1),当底数越大时,函数图象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a >1 0<a <1 a >1 0<a <1
向x 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 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 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0a =1
自左向右,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x >0,x a >1 x >0,x a <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 象纵坐标都大于1
x <0,x a <1
x <0,x a >1
5.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x
a b f x a 上,()=(a >0且a ≠1)值域是[(),()][(),()];f a f b f b f a 或 (2)若0,x f x f x x ≠≠∈则()1;()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3)对于指数函数()x f x a =(a >0且a ≠1),总有(1);f a = (4)当a >1时,若1x <2x ,则1()f x <2()f x ; 例题:
例1:(P 66 例6)已知指数函数()x
f x a =(a >0且a ≠1)的图象过点(3,π),求
(0),(1),(3)f f f -的值.
分析:要求(0),(1),(3),,x
f f f a x π-13的值,只需求出得出f()=()再把0,1,3分别代入x ,即可求得(0),(1),(3)f f f -.
提问:要求出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 课堂练习:P 68 练习:第1,2,3题
补充练习:1、函数1()()2
x 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多少? 2、当[1,1],()32x
x f x ∈-=-时函数的值域是多少?
解(1),0x R y ∈> (2)(-5
3
,1)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4
4
2
x y -= (2)||2()3
x y =
分析:类为(1,0)x
y a a a =≠>的定义域是R ,所以,要使(1),(2)题的定义域,保要使其指数部分有意义就得 . 3.归纳小结
作业:P 69 习题2.1 A 组第5、6题
1、理解指数函数(0),101x
y a a a a =>><<注意与两种情况。
2、解题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可有利于清晰地分析题目,培养数型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例题
例1:(P 66例7)比较下列各题中的个值的大小 (1)1.72.5 与 1.73
( 2 )0.1
0.8
-与0.20.8-
( 3 ) 1.70.3 与 0.93.1
解法1: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如第(1)小题,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 1.7x
y =的图象,在图象上找出横坐标分别为2.5, 3的点,显然,图象上横坐标就为3的点在横坐标为2.5的点的上方,所以
2.531.7 1.7<.
解法2:用计算器直接计算: 2.5
1.7 3.77≈ 31.7 4.91≈
所以, 2.5
31.7
1.7<
解法3:由函数的单调性考虑
1.7x y =
因为指数函数 1.7x
y =在R 上是增函数,且2.5<3,所以, 2.531.7 1.7<
仿照以上方法可以解决第(2)小题 .
注:在第(3)小题中,可以用解法1,解法2解决,但解法3不适合 .
由于1.70.3=0.93.1不能直接看成某个函数的两个值,因此,在这两个数值间找到1,把这两数值分别与1比较大小,进而比较1.70.3与0.93.1的大小 .
思考:
1、已知0.70.90.8
0.8,0.8, 1.2,a b c ===按大小顺序排列,,a b c . 2. 比较113
2
a a 与的大小(a >0且a ≠0).
指数函数不仅能比较与它有关的值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例2(P 67例8)截止到1999年底,我们人口哟13亿,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多少(精确到亿)?
分析:可以先考试一年一年增长的情况,再从中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 1999年底 人口约为13亿
经过1年 人口约为13(1+1%)亿 经过2年 人口约为13(1+1%)(1+1%)=13(1+1%)2亿 经过3年 人口约为13(1+1%)2(1+1%)=13(1+1%)3亿 经过x 年 人口约为13(1+1%)x 亿 经过20年 人口约为13(1+1%)20亿
解:设今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经过x 年后,我国人口数为y 亿,则
13(11%)x y =+
当x =20时,20
13(11%)
16()y =+≈亿
答: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16亿.
小结:类似上面此题,设原值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经过时间x 后总量
(1),(1)(x x x y N p y N p y ka K R =+=+=∈像等形如,a >0且a ≠1)的函数称为指数型函数 .
思考:P 68探究:
(1)如果人口年均增长率提高1个平分点,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20年后,33年后的我国人口数 . (2)如果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利用计算器2020~2100年,每隔5年相应的人口数 . (3)你看到我国人口数的增长呈现什么趋势? (4)如何看待计划生育政策? 3.课堂练习
(1)右图是指数函数①x
y a = ②x
y b = ③x
y c = ④x
y d =的图象,判断,,,a b c d 与1的大小
x y a =
x y b =x y c =
x y d =
关系;
(2)设31212,,x x
y a y a +-==其中a >0,a ≠1,确定x 为何值时,有:
①12y y = ②1y >2y (3)用清水漂洗衣服,若每次能洗去污垢的
3
4
,写出存留污垢y 与漂洗次数x 的函数关系式,若要使存留的污垢,不超过原有的1%,则少要漂洗几次(此题为人教社B 版101页第6题).
归纳小结:本节课研究了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关键是要记住a >1或0<a <时x
y a =的图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性质 .本节课还涉及到指数型函数的应用,形如x
y ka =(a >0且a ≠1). 作业:P 69 A 组第 7 ,8 题 P 70 B 组 第 1,4题
对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②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 ③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 (2)难点:推导对数性质的 三.学法与教具:
(1)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与发现 (2)教具: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思考:(P 72思考题)13 1.01x
y =⨯中,哪一年的人口数要达到10亿、20亿、30亿……,该如何解决? 即:
182030
1.01, 1.01, 1.01,131313
x x x ===在个式子中,x 分别等于多少? 象上面的式子,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对数(引出对数的概念).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0,1)x
a N a a =>≠且,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
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举例:如:2
4416,2log 16==则,读作2是以4为底,16的对数.
12
42=,则
41log 22=,读作1
2
是以4为底2的对数. 提问:你们还能找到那些对数的例子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在对数的概念中,要注意:
(1)底数的限制a >0,且a ≠1
(2)log x
a a N N x =⇔=
指数式⇔对数式
幂底数←a →对数底数 指 数←x →对数 幂 ←N →真数
说明:对数式log a N 可看作一记号,表示底为a (a >0,且a ≠1),幂为N 的指数工表示方程x a N =(a >0,且a ≠1)的解. 也可以看作一种运算,即已知底为a (a >0,且a ≠1)幂为N ,求幂指数的运算. 因此,对数式log a N 又可看幂运算的逆运算.
例题:
例1(P 73例1)
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54=645 (2)61264-=
(3)1
() 5.733
m = (4)12
log 164=- (5)10log 0.012=- (6)log 10 2.303e =
注:(5)、(6)写法不规范,等到讲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后,再向学生说明. (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巩固练习:P 74 练习 1、2 3.对数的性质:
提问:因为a >0,a ≠1时,log x N
a a N x =⇔=
则 由1、a 0=1 2、a 1=a 如何转化为对数式 ②负数和零有没有对数? ③根据对数的定义,log a N
a
=?
(以上三题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个别提问解答) 由以上的问题得到 ①
011,a a a == (a >0,且a ≠1)
② ∵a >0,且a ≠1对任意的力,10log N 常记为lg N . 恒等式:log a N
a =N
4、两类对数
① 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10log N 常记为lg N .
② 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log e N 常记为ln N .
以后解题时,在没有指出对数的底的情况下,都是指常用对数,如100的对数等于2,即lg1002=. 说明:在例1中,10log 0.010.01,log 10ln10e 应改为lg 应改为. 例2: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642
log 3
x =-
(2)log 86x = (3)lg100x = (4)2ln e x -= 分析:将对数式化为指数式,再利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求出x . 解:(1)2223()
3
23
3
3
1(64)
(4)
4
416
x --⋅--=====
(2)1
1116
636
6
6
2
8,()(8)(2)2x x =====
所以 (3)2
1010010,2x
x ===于是 (4)2
2
2ln ,ln ,e x x e e -=-==-x
由得即e
所以2x =-
课堂练习:P 74 练习3、4
补充练习:1. 将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有x 的求出x 的值 .
(1)12
5
-=
(2)x = (3)1327
x =
(4)1()644
x = (5)lg0.0001x = (6)5ln e x = 2.求log log log ,a b c b c N
a
⋅⋅∈+的值(a,b,c R 且不等于1,N >0).
3.计算3
1log 5
3
的值.
4.归纳小结:对数的定义
log (b N a a N b a =⇔=>0且a ≠1)
1的对数是零,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对数的性质 log 1a a = a >0且a ≠1 log a N
a
N =
作业:P 86 习题 2.2 A 组 1、2
P 88 B 组 1
对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准确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运算,求值、化简,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
②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经历并推理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觉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三.学法和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自主推理、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复习:对数的定义及对数恒等式
log b a N b a N =⇔= (a >0,且a ≠1,N >0),
指数的运算性质.
;m n m n m n m n a a a a a a +-⋅=÷=
();
n
m n mn
m
a a a ==
2.讲授新课
探究:在上课中,我们知道,对数式可看作指数运算的逆运算,你能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以及指数运算性质,得出相应的对数运算性质吗?如我们知道m n m n a a a +⋅=,那m n +如何表示,能用对数式运算吗?
如:,,m
n
m n
m n a a a
M a N a +⋅===设。
于是,m n
MN a += 由对数的定义得到
log ,log m n a a M a m M N a n N =⇔==⇔= log m n a MN a m n MN +=⇔+=
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放出投影
即:同底对数相加,底数不变,真数相乘
提问:你能根据指数的性质按照以上的方法推出对数的其它性质吗? (让学生探究,讨论)
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证明:
(1)令,m
n
M a N a ==
则:m n m n M
a a a N
-=÷= log a M
m n N
∴-=
又由,
m
n M a N a ==
log ,log a a m M n N ∴==
即:log log log a a a
M M N m n N
-=-= (3)0,log ,N n
n
a n N M M a ≠==时令则 log ,
b n
a b n M M a ==则
N b n n
a a ∴=
N b ∴=
即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当n =0时,显然成立.
log log n
a a M n M ∴=
提问:1. 在上面的式子中,为什么要规定a >0,且a ≠1,M >0,N >0? 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表述出以上三个等式吗?
例题:1. 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a >0且a ≠1,x >0且a ≠1,x >0,x >y ,则有 (1)log log log ()a a a x y x y ⋅=+ (2)log log log ()a a a x y x y -=- (3)log log log a
a a x
x y y
=÷ (4)log log log a a a xy x y =- (5)(log )log n
a a x n x = (6)1log log a a
x x
=- (7
1
log a x n
=
例2:用log a x ,log a y ,log a z 表示出(1)(2)小题,并求出(3)、(4)小题的值.
(1)log a xy z (2
)log a (3)75log (42)z ⨯ (4
)分析:利用对数运算性质直接计算: (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xy
xy z x y z z
=-=+- (2
)2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x x ==+
=11
2log log log 23
a a a x y z +
- (3)7575
222log (42)log 4log 214519⨯=+=+=
(4
)25
2lg105
==
点评:此题关键是要记住对数运算性质的形式,要求学生不要记住公式. 让学生完成P 79练习的第1,2,3题 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出下面的换底公式吗?
a >0,且a ≠1,c >0,且e ≠1,
b >0
log log log c a c b
b a
=
先让学生自己探究讨论,教师巡视,最后投影出证明过程.
设log ,log ,,M N
c c M a N b a c b c ====则
且11,()N N
M
M
M
a
c a a
b ====N
所以c
即:
log log ,log c a c b N N b M M a ==又因为 所以:
log log log c a c b
b a
=
小结:以上这个式子换底公式,换的底C 只要满足C >0且C ≠1就行了,除此之外,对C 再也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换底公式吗?
说明:我们使用的计算器中,“log ”通常是常用对数. 因此,要使用计算器对数,一定要先用换底公式转化为常用对数. 如:
2lg 3
log 3lg 2
=
即计算3
2log 的值的按键顺序为:“log ”→“3”→“÷”→“log ”→“2” →“=” 再如:在前面要求我国人口达到18亿的年份,就是要计算
1.01
18
log 13
x = 所以 1.0118
lg
18lg18lg13 1.2553 1.139
13log 13lg1.01lg1.010.043
x --===≈
=32.883733()≈年
练习:P 79 练习4
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P 77~P 78的例5,例的题目,教师点拨. 3、归纳小结
(1)学习归纳本节
(2)你认为学习对数有什么意义?大家议论. 4、作业
(1)书面作业:P86 习题2.2 第3、4题 P 87 第11、12题 2、思考:(1)证明和应用对数运算性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222log (3)(5)log (3)log (5)---+-等于吗?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
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发现函数的性质; 2.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难点:底数a 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在2.2.1的例6中,考古学家利用
log
P 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对于每一个C 14含量P ,
通过关系式,都有唯一确定的年代t 与之对应.同理,对于每一个对数式log x
a y =中的x ,任取一个正的实
数值,y 均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log x
a y x =关于的函数.
2.探索新知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log a y x =(a >0且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提问:(1).在函数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a >0且a ≠1.
(2).为什么对数函数log a y x =(a >0且a ≠1)的定义域是(0,+∞).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更加理解对数函数的含义,从而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答:①根据对数与指数式的关系,知log a y x =可化为y a x =,由指数的概念,要使y a x =有意义,必须规定a >0且a ≠1.
②因为log a y x =可化为y x a =,不管y 取什么值,由指数函数的性质,y a >0,所以(0,)x ∈+∞. 例题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
log a y x = (2)log (4)a y x =- (a >0且a ≠1)
分析:由对数函数的定义知:2x >0;4x ->0,解出不等式就可求出定义域. 解:(1)因为2
x >0,即x ≠0,所以函数2
log x a y =的定义域为{}|0x x ≠.
(2)因为4x ->0,即x <4,所以函数(4)log x a y -=的定义域为{|x x <}4.
下面我们来研究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先完成P 81表2-3,并根据此表用描点法或用电脑画出函数2log x
y =的图象, 再利用电脑软件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