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材料参考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0-6岁)心理发展、教育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
以下是一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 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婴儿期:触觉和听觉是初级感觉,视觉和嗅觉逐渐发展;幼儿期: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增强,动作逐渐精细;学龄前期:感觉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手眼协调进一步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儿期:能进行简单的类比思维,但思维仍受限于具体情境;学龄前期:操作思维逐渐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能力;早期学龄期:逐渐具备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发展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依恋行为和情感反应;幼儿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和情感调节能力;学龄前期:情感表达更加成熟,开始体验到社会情感。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儿童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以刺激和反应的连续性为基础,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塑造形成习惯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注重社会情境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理论关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实践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游戏教学法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供引导性问题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亲子共读通过和家长一起阅读、讨论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发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案例1. 游戏中的认知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堆积积木、穿珠子等,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2、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景和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3、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4、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给被试提供满意快活的刺激,就叫做正强化;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消失,就叫做负强化.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固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归因: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9、学习定式: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10、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1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12、注意:指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柑橘赫尔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1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德尔心理过程。
16、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17、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18、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饿、稳定的心理特征。
现代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认识对心理的影响?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
人在认识事物时,必然产生一定的情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了认识对意志行为的重要影响。
4、个性心理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构成的5、心理学的两大领域:心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6、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7、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8、心理学的基本任务:①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②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9、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系统性原则10、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或劳动中,通过被试的动作,行为和谈话等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②实验法是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条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③调查法是根据被试对问题的回答而实现的一种惧资料的方法。
常用于需要,兴趣,爱好,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
④测验法是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量表)来测量被试某一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1、论述心理的实质?心理学是从哲学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看作没有形体,超自然,超社会的东西,诸如“灵魂”呀,“宇宙精神”呀,等等。
到科学昌明的现代,这种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在心理学领域中,已难头角毕露,但种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心理的实质问题的探讨中,对有些心理学流派,仍有深刻的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心理学也很有影响,如近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只研究行为,排除意识,否定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把人和狗、鼠等动物等同起来,把人和机器等同起来,人兽不分,人机无别。
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
心理学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想象、情感、气质等。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
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他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又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称之为“自然的王冠”。
(2)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狼孩。
(3)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其次,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再次,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最后,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心理学的内容:①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学基础;②感觉、知觉与意识;③学习、记忆与思维;④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⑤动机与情绪;⑥个别差异;⑦社会心理;⑧心里异常与心理治疗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即对心里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解释: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究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预测: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控制: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里,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积极影响。
心理学复习材料
心理学复习材料填空、选择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人的认识过程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3.人的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4.中枢神经系统由(脊椎)和(脑)组成。
5.反射就是以脑为核心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6.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实际上,反射弧是一个反射环。
因为,信息从神经中枢传到效应器,形成信息反馈又回到神经中枢。
7.(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注意力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有的学生边上课边做小动作,这属于(注意的分散)。
10.全神贯注看书,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有意注意)。
11.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1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
13.教师讲到重点的地方,声音就要放大,使学生听得清楚,这符合知觉的(选择性)规律。
14.“语文知识树”利用了知觉的(整体性)规律。
15.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编码和储存时间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时一是参与的程度,记忆可以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6.记忆可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也可以叫三个环节。
17.提高记忆效率,主要是靠提高(短时记忆)的单位容量。
心理学专业英语复习材料
心理学专业英语复习材料1. 心理学基础知识复
- 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学派
-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2. 心理学研究领域复
- 认知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 运动心理学
3. 心理学相关概念复
- 情绪与情感
- 感知与注意力
- 记忆与研究
- 人格与行为
-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 生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4. 心理学实践与应用复
- 心理评估与测量
- 心理治疗与咨询
- 教育与职业咨询
- 团队与领导力发展
- 心理学在医疗领域的应用5. 心理学专业英语复
- 心理学相关词汇与表达
- 心理学学术写作与阅读理解
- 心理学论文写作与格式要求
- 心理学研究报告与实验设计
以上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的心理学专业英语复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参考资料:。
心理学原理复习材料
第一讲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注意2.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行为--右脑损伤后会发生哪些行为变化?记忆有多少类型?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何差别?孤独症儿童对父母的反应是否异常?解释行为--“责任扩散”预测行为--“旁观者冷漠”的研究结果预测“你不可太乐观”控制行为--指的是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自我观察、自我教育。
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规律有助于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
4.心理学的各个派别(一)构造主义1.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2.主张研究人物的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3.研究方法强调内省的方法(二)机能主义1.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2.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
(三)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心理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用研究的方法(四)格式塔心理学1.创始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2.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
(五)精神分析学派1.创始人弗洛伊德(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2.观点: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意识现象的研究。
3.精神分析学派的“三观”(1)人格动力论核心观点(2)人格结构观 a 本我本能需要(不控制)B自我现实自我(控制)C 超我理想状态(3)人格发展观(六)认识心理学1.代表人物皮亚杰2.观点用信息加工的原理来研究感觉,知觉。
注意、表现、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心理过程。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的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复习材料
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有哪些?(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人们对于活动目的和任务的重要意义理解的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事物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有意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对于保持有意注意具有很大作用。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活动结果的兴趣。
尽管活动本身和活动的过程不能直接吸引人,但活动的结果对人有重要意义或能引起人的兴趣。
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产生有意注意。
(3)合理地组织学习在明确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也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常常会加强有意注意。
2)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3)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是有可能的,有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倦和一些无关的情绪等)。
为了保持注意除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干扰,还要以坚定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这样既能锻炼意志又能培养有意注意。
1.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基本的情绪状态有那些?分别是什么?高级的社会情感有那些?分别是什么?情绪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基本功能:(一)动机功能情绪情感具有动机的作用,对于人们的行为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作用。
适度的情绪情感,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过强的情绪情感则会干扰人们的行为。
(二)信号功能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表情,人与人之间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三)调节功能情绪情感可以调节人的认知和行为。
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人愿意接纳外界事物,有利于提高任认知活动的效果,同时也使人充满信心,行为表现也比较开放自如。
消极的情绪情感容易使人封闭自我,对外界不感兴趣,认知活动的效率也会降低,在行为表现上,由于悲观失望,个体会无所事事,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一、小学生发展心理特征1. 身体发育特征:小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大小运动技能逐渐成熟,耐力与力量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差异。
男生多数较女生高,但在有些方面如灵活度、肢体协调方面却不如女生。
2. 思维发展特征: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开始进入综合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记忆力及联想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会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
同时,还会表现出好奇、探索、快乐等情感特征。
3. 社会发展特征: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具备社会交往能力。
他们更容易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也能逐步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
此外,他们还会逐渐掌握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1. 学习兴趣特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在这其中,一些社会化因素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2. 学习认知特征: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等。
在学习中,他们会表现出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集中力、记忆力等多方面的认知特征。
3. 学习态度特征:小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他们期待成功、饱受挫败时仍充满信心,偏向把失败解释为外部因素等。
三、教育调节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则1. 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否针对性突出和有效依然是教育实践中的关键因素。
2. 强化过程与内在动力:强化过程是指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小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3. 适度的端正、快乐的心态:适当的开始和结束、适度的竞争、有利于自我控制及取得成就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是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前提。
以上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心理特征和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材料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根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识记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事件。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认识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被视为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1877年卡普切烈夫出版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1903年桑代克写成教育心理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及1913—1914年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根底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有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第二章学习及学习理论1、掌握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历而产生的行为或潜在的比拟持久的变化。
2、加涅和奥苏伯尔学习的分类。
⑴加涅学习的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⑵奥苏贝尔学习实现的方式:承受学习、发现学习;新旧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比拟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区别。
〔1〕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及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响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响。
〔2〕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后果和前因来加强或减弱有意行为的学习。
〔3〕经典性条件作用强调刺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响的重要性,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强调行为反响及其后果。
经典性条件反射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响,研究对象是应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及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响,研究对象是操作性行为。
4、掌握不同学习理论流派关于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的规律和条件的观点联结派/人本主义〔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核心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及反响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历的过程。
桑代克——试误说、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巴普洛夫——典型性条件作用原理华生——将经典性条件原理开展为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理论、理论的运用〔行为塑造、程序教学〕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认知派〔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及反响的联结,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型或认知构造。
中高级教师职称考试:心理学考试复习材料
判断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错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错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错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错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错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错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错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错9、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错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错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错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对14、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错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错16、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错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错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错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对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错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对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错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错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引言小学心理学是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及相关教育干预手段的学科。
了解小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教师、家长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小学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您加深对此学科的了解。
1.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不同年龄段上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1 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两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表现出对声音、光线等的敏感。
婴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动作。
1.2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指三岁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从依赖父母过渡到独立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意识和个性。
他们会通过模仿和游戏来学习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技能。
1.3 小学阶段(7-12岁)小学阶段是指七岁到十二岁之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在学习、社交和行为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
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2. 儿童心理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2.1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出现情绪焦虑和无安全感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或学校开始时比较常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分离,建立安全感。
2.2 学习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出现学习困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这可能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环境不良等因素有关。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问题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2.3 社交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儿童可能会遇到一些社交问题,如交友困难、适应不良等。
这可能对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如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提供支持和鼓励。
3. 小学心理学的教育干预小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干预,即通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
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分类:5.心理学流派6.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共性) 个性心理(个性)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
例如,望梅止渴。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完整版的学习心理学复习材料.
学习心理学第一章学习理论与学习科学第一节学习理论的发展1、学习理论:是一套有关学习的定律或原理,它是研究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在认识论发展史上,有关知识的起源存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立场。
(1)经验论的观点、特征和影响(a)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人的感觉经验。
知识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b)经验论的7个特征:感觉论、客观主义、还原论、联想主义、机械论、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
(c)经验论尤其是其中的联想主义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客观主义影响了行为主义与信息加工理论。
(2)唯理论的观点、特征和影响(a)唯理论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的来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因而是思考和推理的结果。
(b)唯理论的3个特征:先验论、心理的组织和解释主义。
(c)唯理论对认知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3、学习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理论主要存在四大理论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下面就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这些理论的渊源和发展脉络。
(1)19世纪晚期,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从此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理论的主要特点:还原论和内省法。
冯特的研究及时现代学习理论的摇篮,又是后来学习心理学的靶子。
(2)行为主义: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强化。
行为主义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又经过格思里、赫尔等人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它做了总结和发展。
(3)格式塔学派: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完形”,也就是对事物、情景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格式塔学派是早期的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
(4)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两个典型的代表:早起的托尔曼和后来的班杜拉。
托尔曼把认知因素引导了学习过程中,从S-R发展到了S-O-R。
班杜拉提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1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可言传;程序性知识:如何做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通过大量练习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之后,就变成了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区别:1传授方式:以言语中介,不可言传2获得方式:听、读、写,练习和实践3表现方式:回忆或再认,操作4表征方式:命题和命题网络,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2、美国心理学家梅耶认为知识应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于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可见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一部分。
智力=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其中,策略性知识是智力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智力培养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知识的表征: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1):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命题是知识和信息最小的单元,命题由论题和关系两个成分构成。
命题之间由于有相同的论题而相互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命题网络。
(2):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产生式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它是由条件项“如果”和动作项“那么”构成。
当一个产生式的动作成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时,产生式之间便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表征了复杂的技能的完成过程。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1、信息贮存库,在加工模式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存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智力活动。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3、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的刺激直接(未被加工的状态)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老师重点部分:单选2*10 判断1*10 填空1*10简答6*5论述15*1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知、情、意)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1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
先行组织者:这种预先提供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弗洛姆的动机期望理论:M(激励力量)=V(效价)*E(期望值)激励力量:为达到学习效果而做的努力程度;期望值: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奖励的可能性。
效价:指学习目标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价值。
意义: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调整期望值。
成败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非可控性归因。
又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回忆是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识记、保持结果的表现和加强。
记忆保持时间长短时间不同:分为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长时记忆(0.25秒-2秒)选择性注意(不超过1分钟)复述及深加工(1分钟以上到终生)消退遗忘知识学习的过程一般应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环节。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1认知阶段2动作分解阶段3动作联系阶段4自动化阶段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2利用线索的减少3动觉控制的加强4运动图式的形成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倒摄抑制。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言语: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言语理解:根据语音或者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
图式: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
体态语: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
内部言语:产生于大脑内部的未经发声器官发出声音的言语。
情绪: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情绪体验:情绪体验是指情绪发生时的主观感受。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绪识别:情绪识别就是通过分析表情及其发生的情境来了解表情的性质和意义。
1、自由意志指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2、抱负水平指个人在做某项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3、趋避矛盾个人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情感: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4、失控当人遇到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自己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这就叫失控5、意志的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1、智力:智分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一种综合能力。
2、能力: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3、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依据约定的心理学理论,采用某种方法将人的特定行为反应数量化,并据此推论与这些行为相应的心理水平的过程。
4、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5、效度:指一个测验预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人格社会化认知风格情结高峰体验二、简答题1. 简述言语产生的过程。
答:一、言语动机和意向阶段(动机和意向是言语产生的起点)二、内部言语阶段(在这一阶段,说话者选择了词和结构中能够真实地表达意图的语义)三、形成深层句法结构阶段(基本的句法关系)四、形成外部言语阶段(以表层句法结构为基础)2. 请简述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学复习材料
心理学复习材料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识记心理学的概念及心里现象的主要内容。
2、了解心理现象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3、了解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识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理解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
二、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剖析1、本节的重点是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和解释。
初学者一般会觉得心理学是什么而玄奥的,实际上心理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等都是心理现象的具体表现。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又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表现,体现出人与人的不同,这些都是心理现象的体现。
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心理现象加以把握,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纳。
⎪⎪⎪⎪⎩⎪⎪⎪⎪⎨⎧⎪⎩⎪⎨⎧⎪⎩⎪⎨⎧⎪⎭⎪⎬⎫⎪⎭⎪⎬⎫..:::人与人的差异性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价值观。
机、兴趣、爱好、志向个性倾向性:需要、动个性心理:人与人的共性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
情感过程象、思维感觉、知觉、记忆、想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心理现象 2、本节的难点是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理论的角度讲,是通过研究力图对心理现象有更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使之更完备,更科学合理;从实践角度讲,借助对心理活动、预测与控制,体现其应用和服务功能,可通过实例来加深学生对以上内容的理解。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一、本节的学习目标1、正确把握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理解心理是人类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理解心理具有发展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发展特点。
二、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剖析1、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心理的实质。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心理具有客观源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建议可以做这样的概括: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复习
第四节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根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情况下的记忆,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意识控制下的记忆,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第三节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其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四个主要方面。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表情是情绪和情感所特有的外显表现。
注意: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三项功能。
注意的种类
1. 无意注意
无疑注意时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的新异性。
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度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一) 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主要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高兴、愉快、恐惧、愤恨等;意志过程: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者关系: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地、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体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P:23~24)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P:38~44)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主观题方向参考: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人脑只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它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
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才能产生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
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
再举例说明一些心理活动来源于客观现实(举例略))。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反应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目的性、自觉性、创造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的类别(P:48)首先,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所进行的分类,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其次,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大类;第三,根据临床需要可把感觉分为四类:特殊感觉(视、听等)、体表感觉(痛、冷等)、深部感觉(深部痛觉、压觉等)、内脏感觉。
二、感觉的规律(P:48~52)感受性:人脑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E):刚刚能够觉察出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R):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E=1/R (两者在数量上成反比)差别阈限:指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的量。
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K=△I/i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先后对比)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弥补。
联觉: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三、知觉的种类(P:53~56)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即对自然界中物理、化学等现象的知觉。
可进一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时间知觉: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其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
2、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等(具体解释略)。
四、知觉的特性(P:57~59)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其中知觉的恒常性有以下几种:大小/形状/明度/颜色恒常性。
第四章注意一、注意概述(P:69~7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性。
1、注意的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刺激物,而同时离开其余刺激物的特点。
2、注意的集中性:指人们把心理活动贯注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是心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水平和程度。
3、注意的功能有以下三种: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规律及应用(P:72~77)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
影响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人的主观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活动和变化/新异性/对比关系。
2、人的主观原因: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叫随意注意。
影响因素: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3、抗干扰的能力。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又叫随意后注意。
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目的自动化。
注意的应用(主观题方向):核心在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有节奏地交替轮换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形成有张有弛的教学氛围。
三、注意的品质(P:77~81)注意的品质又叫注意的特征,是一个人注意能力的标志,其有四个特点: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的紧张程度。
2、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征。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时间特征。
影响因素:注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注意方法。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
影响因素: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第五章记忆一、记忆的概念(P:82)记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活动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得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感觉记忆(P:87~88)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暂时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知觉广度或记忆广度:人一次只能获取约五个字母的信息)感觉记忆的特点: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信息鲜明、形象;信息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P:88~90)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既有听觉编码,也有视觉编码,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视觉形式的编码向听觉形式逐渐过渡,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有限(7±2)。
四、长时记忆(P:92~96)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编码:语义编码;视觉编码。
2、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双重存储系统;层次网络模型。
3、保持量的测量:a、回忆法: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数)/原来识记的项目数*100%b、再认法: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c、再学法:保持量=(初学的次数或时间-再学的次数或时间)/初学的次数或时间*100%4、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回忆和再现两种形式。
回忆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再现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时,可以识别和确认。
影响因数:对信息的组织;时间间隔;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情绪、兴趣;干扰;人格差异。
五、遗忘的规律、系列位置效应(P:100)1、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速度先快后慢,数量先多后少。
2、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中间部分遗忘得最多,这种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得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六、有效的记忆策略(P:104~109)1、元记忆:一个人有关记忆的知识及记忆容量和加工过程的意识及调控。
2、复述策略;复习策略。
复习的具体方法:尝试回忆法;整记与分记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集体复习;联想法;谐音法;归类法;纲要法。
第六章思维及问题解决一、思维的概念、特征、思维的种类(P:110~116)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可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5、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23~127)1、动机和情绪。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呈一条“倒U型曲线”)2、知识经验。
3、原型启发。
4、定势。
(又叫心向,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续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面)5、功能固着。
6、个性特征。
以上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三、想象的概述(P:127~128)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蕴含着许多潜在功能。
2、补充功能---弥补无法直接感知的认识。
3、代替功能---补偿满足不能实现的需要。
四、想象的种类(P:129~132)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幻想可分为理想和空想)。
影响创造想象因素:1、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