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库 地理格网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即gis )——一门集计算机科学、 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 它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 运用系 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 、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

2.栅格——栅格结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空间数据结构, 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 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 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定义, 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 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 或仅仅包括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

因此, 栅格结构是以规则 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特征。

特点:属性明显, 定位隐含, 即数据直接记录属性本身, 而所在的位置则根据行列号转换为相应的坐标,即定位是根据数据在数据集中的位置得到的,在栅格结构中,点用一个栅格单元表示;线状地物用沿线走向的一组相邻栅格单元表示,每个栅格单元最 多只有两个相邻单元在线上;面或区域用记有区域属性的相邻栅格单元的集合表示,每个 栅格单元可有多于两个的相邻单元同属一个区域。

3.矢量——它假定地理空间是连续, 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 多边形等地理实体, 坐标空间设为连续, 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

对于点实体, 矢量结构中只记录其在特定坐标系下的坐标和属性代码;对于线实体, 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多边形是指边界完全闭合的空间区域,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

4. “拓扑”(top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 “形状的研究”。

拓扑学是 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拓扑变换下能够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拓扑属性(拓扑属 性:一个点在一个弧段的端点, 一个点在一个区域的边界上;非拓扑属性:两点之间的距离, 弧段的长度, 区域的周长、面积) 。

GIS知识点总结

GIS知识点总结

GIS知识点总结地理信息的定义: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而地理数据则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

地理信息的特征:具有空间上的分布性、数据量上的海量性、载体的多样性和位置与属性的对应性等特征GIS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eo-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特征:(1)数据的空间定位特征(2)空间关系处理的复杂性(3)海量数据管理能力GIS基本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 2、数据编辑与处理 3、数据存储、组织与管理功能 4、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 5、数据输出功能GIS组成:1、硬件 2、软件 3、网络 4、空间数据 5、人员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空间尺度:涉及四种尺度:观测尺度、操作尺度、比例尺(当制图区域比较小时,地图比例尺指图上长度与地面之间的长度比例;当制图区域相当大时,地图比例尺指在进行地图投影时,对地球半径缩小的比率)、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地理格网: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格网。

按不同的坐标系统可以分为:地理坐标格网(按经纬度坐标系统)直角坐标格网(按直角坐标系统)地理空间实体概念:对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化抽象得到的不可再分割的同类对象,就是地理空间实体,简称空间实体。

地理空间实体具有4个基本特征:1、空间位置特征 2、属性特征 3、时间特征 4、空间关系空间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最高层、常用E-R模型)、逻辑数据模型(通常所称的空间数据模型其实是空间数据的逻辑模型)、物理数据模型(最低)概念模型(对象、场、网络),场模型有6种表示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专业术语 名词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专业术语 名词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专业术语第一章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地理数据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主要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表格等。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的计算机系统。

空间查询利用空间索引机制,从数据库中找出符合该条件的空间数据。

空间分析操纵空间数据使之成为不同的形式,并且提取其潜在的信息。

工具型GIS具有GIS的基本功能、供其他系统调用或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的操作平台应用型GIS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应用目的而设计的一类或多类专门型GIS 数字地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网格GIS它是利用现有的网格技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协议规范,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信息管理与处理环境,将空间地理分布的、异构的各种设备与系统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平台。

虚拟现实GIS 指一种专门用于研究地球科学的,或以地球系统为对象的虚拟现实技术移动GIS是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为终端、结合北斗、GPS或基站为定位手段的GIS系统第二章大地水准面:可以假设当海水处于完全静止的平衡状态时,从海平面延伸到所有大陆下部,而与地球重力方向处处正交的一个连续、闭合的水准面。

大地体指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

地球椭球一个形状和大小与大地水准面最为接近的旋转椭球椭球定位地球椭球的形状、大小确定之后,还应该进一步确定地球椭球与大地体的最佳拟合位置,才能作为测量计算的基准面,这一过程称为椭球定位。

天文地理坐标系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它的基准是铅垂线和大地水准面,它用天文经度λ和天文纬度φ两个参数来表示地面点在球面上的位置.大地地理坐标系是依托地球椭球用定义原点和轴系以及相应基本参考面标示较大地域地理空间位置的参照系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在参考椭球上建立的三维直角坐标系O-XYZ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根据高斯—克吕格投影,并以经投影后的中央子午线和赤道这两条相互正交的直线为坐标轴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GIS行业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GIS行业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GIS⾏业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1 《地理格⽹》(GB12409—1990)简介 2 《国⼟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 13923—1992)简介 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l4804—1993)简介 4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5660—1995)简介 5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1999)简介 6 《地理信息⼀致性与测试》(GB/T 19333.5—2003/is019105:2000)简介 7 《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程的标准表⽰法》(GB/T 16831—1997)简介 8 《国家基本⽐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1992)简介 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简介 10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1997)简介 11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简介 12 《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GB/T 17278—1998)简介 13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1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程模型质量要求》(GB/T 17941.1—2000)简介  14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简介 15 《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技术规程》(GB/T 17797—1999)简介 16 《电⼦海图技术规范》(GBl5702—1995)简介 17 《中华⼈民共和国⾏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2)简介 18 《县级以下⾏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简介 1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 2659—2000)简介 20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GB/T 17694—1999)简介 21 《地图学术语》(GB/T 16820—1997)简介 22 《测绘基本术语》(GB/T 14911—1994)简介 23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 14950—1994)简介 24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8317—2001)简介 25 《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街坊、市政⼯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 14395—1993)简介 26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 18578—2001)简介 27 《公路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7734—1999)简介 28 《公路等级代码》(GB/T 919—2002)简介 29 《公路路⾯等级与⾯层类型代码》(GB/T 920—2002)简介 30 《公路桥梁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GB/T 11708—1989)简介 31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GB 917.1-917.2—2000)简介 32 《⼲线公路定位规则》(GB/T 18731—2002)简介 33 《国、省道主要控制点编码规则》(GB/T 17730—1999)简介 34 《⽔路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7735—1999)简介 35 《中华⼈民共和国⼝岸及有关地点代码》(GB/T 15514—1998)简介 36 《中华⼈民共和国铁路车站站名代码》(GB/T 10302—1988)简介 3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 17228—1998)简介 3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 9649)简介 3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简介 40 《地下⽔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 15218—1994)简介 41 《⼟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简介 42 《中国⽓候区划名称与代码⽓候带和⽓候⼤区》(GB/T 17297—1998)简介 43 《中国⼟壤分类与代码》(GB/T 17296—2000)简介 44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GB/T 14721.1—1993)简介 45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然保护区》(GB/T 15778—1995)简介 46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林⽊病害》(GB/T 15161—1994)简介 47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林⽊害⾍》(GB/T 15775—1995)简介 48 《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GB/T 15628.1—1995)简介 49 《海洋⽣物分类代码》(GB/T 17826—1999)简介 50 《标准化⼯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简介 51 《标准化⼯作指南※第2部分:采⽤国际标准的规则》(GB/T 20000.2—2001简介 52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1991)简介 53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法》(GB/T 7027—2002)简介 54 《分类与编码通⽤术语》(GB/T 10113—2003)简介 5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00)简介 56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00)简介 57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 19004—2000)简介 58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期和时间表⽰法》(GB/T 7408—1994)简介 59 《信息技术词汇第1部分:基本术语》(GB/T 5271.1—2000)简介 60 《软件⼯程术语》(GB/T 11457—1995)简介 61 《电⼦数据交换术语》(GB/T 14915—1994)简介 62 《软件⼯程标准分类法》(GB/T 15538—1995)简介 63 《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GB/T 13702—1992)简介 64 《软件⽀持环境》(GB/T 15853—1995)简介 65 《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件编制符号及约定》(GB/T 1526—1989)简介 66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 9385—1988)简介 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简介 68 《软件⽂档管理指南》(GB/T 16680—1996)简介 69 《软件维护指南》(GB/T 14079—1993)简介 70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l7859—1999)简介 71 《⽹络代理服务器的安全技术要求》(GB/T ,17900—1999)简介 72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18—1999)简介 73 《信息技术包过滤防⽕墙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19—1999)简介 74 《信息技术应⽤级防⽕墙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20—1999)简介 75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2000)简介 76 ((cad电⼦⽂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部分:电⼦⽂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 17678.1—1999)简介。

(完整版)GIS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GIS知识点总结

GIS知识点总结地理信息的定义: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而地理数据则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

地理信息的特征:具有空间上的分布性、数据量上的海量性、载体的多样性和位置与属性的对应性等特征GIS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eo-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特征:(1)数据的空间定位特征(2)空间关系处理的复杂性(3)海量数据管理能力GIS基本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 2、数据编辑与处理 3、数据存储、组织与管理功能 4、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 5、数据输出功能GIS组成:1、硬件 2、软件 3、网络 4、空间数据 5、人员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空间尺度:涉及四种尺度:观测尺度、操作尺度、比例尺(当制图区域比较小时,地图比例尺指图上长度与地面之间的长度比例;当制图区域相当大时,地图比例尺指在进行地图投影时,对地球半径缩小的比率)、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地理格网: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格网。

按不同的坐标系统可以分为:地理坐标格网(按经纬度坐标系统)直角坐标格网(按直角坐标系统)地理空间实体概念:对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化抽象得到的不可再分割的同类对象,就是地理空间实体,简称空间实体。

地理空间实体具有4个基本特征:1、空间位置特征 2、属性特征 3、时间特征 4、空间关系空间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最高层、常用E-R模型)、逻辑数据模型(通常所称的空间数据模型其实是空间数据的逻辑模型)、物理数据模型(最低)概念模型(对象、场、网络),场模型有6种表示方法。

生态地理学中的格网数据分析

生态地理学中的格网数据分析

生态地理学中的格网数据分析生态学与地理学两门学科的结合,促使了生态地理学的发展。

生态地理学旨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探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格网数据分析是生态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细分地理空间,建立数据表格和统计模型,为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手段。

一、格网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1.格网数据:格网数据是指将地理空间划分为规则的格子,并给每个格子赋予相应的属性值。

格网数据通常用数字、符号、颜色等来表示空间信息,例如温度、降雨量、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

2.格网分析:格网分析是指对格网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发现空间模式和变化规律,并提供科学决策的支持。

格网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空间插值、空间划分、空间交互、空间统计等。

3.基础地理单元:基础地理单元是指研究区域内最小的地理单位,通常是一个格子。

基础地理单元的选取对格网数据的精度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常用的选择方法包括均匀选取、聚类选取、人工选取等。

二、格网数据分析在生态地理学中的应用1.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化分析: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连续多年的格网数据进行空间交互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植被变化规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2.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分析: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对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多种生物分布和分布的格网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差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

三、格网数据分析的优势和不足1.优势:①精度高:格网分析可以将地理空间细分为规则的基础单元,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度和有效性。

GIS总结

GIS总结

第一讲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采集、存储、管理、表达和分析处理空间信息的软件工具,它以实体的空间位置信息为主线,集成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文化等各类信息,为各种应用服务。

数据对客观世界的表示,在GIS中主要是指对地球表面与自然环境的表示。

信息加工提炼过的数据、数字、字符、图表中有意义的事物。

信息具有共享性、客观性。

信息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输出、传输,回答用户提问的系统。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等一切有用的知识。

它是对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地理数据的解释,而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以及时域特征三部分组成。

二地理信息的特点:数据量大一张精度适当的地图,其数据量超过百万字的书籍,相当于一张光盘的容量。

例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量预期将达到百万GB;区域分布性地理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有的区域分布密集,有的区域分布稀疏。

例如综合性大都市,数据的数据结构相当复杂,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地理信息的第一载体是地理实体的物质和能量本身。

其次,还有描述地理实体的文字、数字、地图和影像等符号信息载体以及纸质、磁带、光盘等物理介质载体。

三GIS 定义的分类面向数据处理过程的定义(数字处理系统)面向专题应用的定义(专题信息系统)工具箱定义(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定义(空间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四五大功能1数据的采集与编辑:数据的采集与编辑主要用于获取数据,保证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

方法:定位设备,数字化设备,数据交换,数据内容与相应设备,误差探测与编辑,边界匹配2数据的存储与组织:数据的存储与组织是一个数据集成的过程,也是建立GIS数据库的关键步骤,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

空间数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空间数据之间建立拓扑关系。

属性数据的组织有文件系统、层次结构、网络结构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名词术语编码Encoding 将信息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相互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编码的直接产物是代码。

标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 在要素分类的基础上,用以对某一类数据中某个实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

它便于按实体进行存贮或对实体进行逐个查询和检索,以弥补分类码的不足。

参考椭球reference ellipsoid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处理测量成果而采用的一种与地球大小、形状最接近并具有一定参数的地球椭球。

大地水准面geoid 一个假想的与处于流体静平衡状态的海洋面(无波浪、潮汐、海流和大气压变化引起的扰动)重合并延伸向大陆且包围整个地球的重力等位面。

等高距contour interval 地图上相邻等高线的高程差。

等高线contour 地图上地面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等值线法isoline method 用数值相等各点连成的连续曲线(等值线)在地图上表示制图对象数量渐变特征方法。

地理格网Geographic Grid 是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形成的格网,通常是指以一定长度或经纬度间隔表示的格网。

地理数据geographic data 直接或间接关联着相对于地球的某个地点的数据。

地理数据库geographical database 利用计算机存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要素的数据文件及其数据管理软件的集合。

地理信息geographic information 关于那些直接或间接涉及相对于地球某个点的现象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元数据Metadata for Geographic lnformation 描述地理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征的数据。

地理格网标准工具用户手册-山海经纬

地理格网标准工具用户手册-山海经纬

地理格网标准工具 用 户 手 册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6月本手册内容改动及版本更新将不再另行通知。

本手册的范例中所使用的人名、公司名以及数据,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均属虚构。

对于本手册、及本手册涉及的技术和产品,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其专利、商标、著作权或其它知识产权,除非得到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书面许可,本手册不授予这些专利、商标、著作权或其它知识产权的许可。

版权所有C(2008-2009)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山海易绘是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其它标牌和产品名称是其各自公司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地理格网标准工具产品一切有关权利属于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

本手册中所涉及的软件产品及其后续升级产品均由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并负责全权销售。

如果您对本产品有任何建议和疑问,请与以下地址联系: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服务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29号维亚大厦801室邮编:100080传真:(010)82612775电话:(010)82616439 82616316 82616319E-mail:support@目录1.地理格网标准工具概述 (1)1.1.主要功能 (1)1.2.基本概念 (2)1.2.1.地理格网 (2)1.2.2.工程、图层和图元 (3)1.2.3.地图投影 (3)2.地理格网标准工具安装说明 (4)2.1.运行环境 (4)2.1.1.硬件环境 (4)2.1.2.软件环境 (4)2.2.系统安装部署 (4)3.地理格网标准工具使用 (10)3.1.地理格网标准工具主界面 (10)3.1.1.主菜单栏 (11)3.1.2.常用工具栏 (13)3.1.3.状态栏 (13)3.1.4.示例工程管理窗口 (14)3.2.地理格网编码计算与反算 (14)3.2.1.经纬坐标格网编码计算与反算 (14)3.2.2.直角坐标格网编码计算与反算 (15)3.3.图层管理 (17)3.4.数据输入 (18)3.4.1.导入矢量数据 (18)3.4.2.导入格网数据 (19)3.5.地理格网生成 (20)3.5.1.经纬坐标格网生成 (20)3.5.2.直角坐标格网生成 (21)3.6.矢量数据格网化 (23)3.6.1.格网参数 (23)3.6.2.属性设置 (23)3.7.格网数据转换 (24)3.8.数据输出 (25)3.8.1.导出格网数据 (25)3.9.常规地图操作 (26)3.10.投影变换 (26)3.11.属性查询 (28)3.12.地理格网编码显示 (29)1.地理格网标准工具概述为了对当前大批涌现的社会经济格网空间地理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保证各类数据采集、存储、统计、分析和交换的一致性,提供多源、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整合的科学、一致、规范的定位框架,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6月1日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格网标准GB/T 12409-2009”。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详细整理版)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详细整理版)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

简单地说,GIS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应用地球表面的空间信息,它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员组成的有机体,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空间型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地理数据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主要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表格等。

地理信息流即地理信息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GIS),最后到应用领域。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客观对象的表示,是信息的表达,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四叉树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区域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n,且n≥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

GIS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GIS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GIS复习指导名词解释1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像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信息具有客观性,实用性,可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征2数据: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定性或定量对事物和环境描述的直接或间接原始记录,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3地理信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只是,它是对表达地理特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4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之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

地理数据具有空间上的分布性,数据量上的海量性,载体的多样性和位置与属性的对应性等特性5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分析和输出的计算机系统6空间尺度:一般是指开展研究所采用的空间大小的量度7地理格网: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格网p(54)8地理空间:指地球表面及近地表空间,是地球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智慧圈交互作用的区域p(62)9地理空间实体:对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化抽象得到的结果,简称地理实体p(62)10对象模型:也称作要素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怕p(66)11场模型:把地理空间中的现象作为连续的变量或体来看待p(66)12矢量数据模型:p(76)13栅格数据模型:p(77)14游程长度编码结构:也称行程编码,不仅是一种栅格数据无损压缩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栅格数据结构P(97)了解其基本思想15四叉树数据结构:一种栅格数据无损压缩的编码方法P(98)了解基本思想16影像金字塔结构:指在统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p(103)17空间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中用于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的场所p(115)18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关系数据库与文件混合管理模式的传统GIS数据库系统技术p (124)19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p(129)20元数据:用于描述要素、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一节 GIS 概念 〔一〕地理信息1 .数据2 .信息3 .地理信息4 .地理数据5 .地理信息特征 〔1〕空间相关性 〔2〕空间区域性〔二〕信息系统1 .概念2 .类型〔三〕地理信息系统1 .定义根本内涵〔4〕2 .根本特征〔1〕数据的空间定位特征 〔2〕空间关系处理的复杂性〔四〕外延 第二节 GIS 功能 〔一〕根本功能需求1 .位置2.条件3.趋势4.模式5.模拟〔二〕GIS 根本功能2 .数据采集功能3 .数据编辑处理4 .数据存储、组织与治理功能5 .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6 .数据输出功能第三节 GIS 组成 〔一〕硬件系统 〔二〕软件系统 〔三〕网络 〔四〕空间数据1.数据类型:〔1〕某个坐标系中的位置〔2〕实体间的空间相关性 〔3〕与几何位置无关的属性〔五〕人员第一章概论〔3〕空间多样性〔4〕〔3〕海量数据治理水平,来自:1〕地理数据2〕空间分析GIS GIS , GIS第五节 GIS 与其他学科关系 〔一〕与相关学科关系〔二〕与其他信息系统区别与联系1. GIS 与机助制图系统的区别与联系2. GIS 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与联系3. GIS 与CAD 的区别与联系4. GIS 与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区别与联系〔三〕GIS 应用范畴1 .测绘、地图制图2 .资源治理3 .灾害监测4 .环境保护〔四〕地理信息系统开展历程地理信息系统的稳固开展期〔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大开展时期〔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普及时代〔第二章地理空间数学根底第一节地球空间参考〔一〕三类地球外表几何模型1 .地球的自然外表2 .相对抽象的面:大地水准面大地体3 .地球椭球面:地球椭球4 .数学模型〔二〕坐标系统1 .坐标系统的分类及根本参数2 .球面坐标系统建立 〔1〕天文地理坐标系 〔2〕大地地理坐标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 3.平面坐标系〔1〕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2〕地方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三〕高程基准1 .概念高程是表示地球上一点至参考基准面的距离,就一点位置而言,它和水平量值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它和水平量值在一起,统一表达点的位置.2 .我国主要高程基准 (1)1956年黄海高程系5 .精细农业6 .电子商户7 .电子政务1. 2. 3. 4.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2)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3 .深度基准〔1〕概念:是指海图图载水深及其相关要素的起算面.通常取当地平均海面向下一定深度为 这样的起算面,即深度基准面.确定原那么:1〕保证航行平安 2〕充分利用航道 〔2〕考前须知第二节空间数据投影 〔一〕地图投影概念1 .长度变形与长比照2 .面积变形与面积比3 .角度变形〔二〕投影方法1.几何透视法 2.数学解析法 〔三〕投影分类1 .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1〕几何投影1〕按辅助投影面的类型划分: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按投影面与地球自转轴间的方位关系划分:正轴投影,横轴投影,斜轴投影 按投影面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划分:割投影,切投影〔2〕非几何投影③伪圆锥投影 ④多圆锥投影2 .按地图投影的变形性质分类〔1〕等角投影〔2〕等面积投影〔3〕任意投影和等距投影 3 .常用地图投影概述〔1〕高斯-克吕格投影一横轴切圆柱等角投影 〔2〕横轴墨卡托投影〔UTM 〕一横轴割圆柱等角投影 〔3〕兰伯特等角投影〔Lambert conformal conic 〕 4 .地图投影的选择第三节空间坐标转换〔一〕概念:把空间数据从一种空间参考系映射到另一种空间参考系中.Or 称投影变换 〔二〕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 〔三〕投影解析转换1 .同一地理坐标基准下的坐标变换2 .不同地理坐标基准下的坐标变换〔四〕数值拟合转换1 .多项式拟合变换2 .数值一解析变换第四节空间尺度〔一〕观测尺度:指研究的区域大小或空间范围. 〔二〕比例尺1 .意义:图上长度与地面之间的长度比例2 .表示: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三〕分辨率:成像细节分辨水平的一种度量,也是图像中目标细微程度的指标,他表示景物 信息的详细程度.2) 3) ①伪方位投影 ②伪圆柱投影〔四〕操作尺度:指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采用的最正确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第五节地理格网空间区域框架方法:常规地图在按区域存储和表达空间信息方面有着一套完整的规那么.(一)地理格网标准1.地理格网的含义:指按一定的数学规那么对地球外表进行划分而形成的格网.2.格网划分体系:地理坐标格网,直角坐标格网3.格网系统(1) 10*10格网系统4.格网设计原那么:(1)科学性(2)系统性(二)区域划分标准1.区域多边形系统含义原那么:(4)2.行政分区3.综合自然分区4.治理分区(三)国家根本比例尺地形图标准1.分幅:矩形分幅,经纬线分幅2.编号ATy ■~* 弟二早第一节地理空间与空间抽象(一)地理空间与空间实体1.空间位置特征2.属性特征(二)空间认知与抽象第二节数据概念模型(一)对象模型(二)场模型(1)规那么分布的点(2)不规那么分布的点(3)规那么矩形区(三)网络模型(四)概念模型的选择第三节空间数据与空间关系(一)空间数据类型及其表示1.空间数据类型(1)几何图形数据(2)影像数据(3)属性数据2.空间数据的表示:点,线,面(二)空间关系1.空间拓扑关系(1)邻接关系(2)关联关系(2) 4*6格网系统(3)直角坐标格网系统(3)实用性(4)可扩展空间数据模型3.时间特征4.空间关系特征(4)不规那么多边形区(5)不规那么三角形区(6)等值线(4)地形数据(5)元数据(3)包含关系(4)连通关系①拓扑关系能清楚地反映实体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它比几何坐标关系有更大的稳定性,不随投影变换而变换.②利用拓扑关系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③可以根据拓扑关系重建地理实体.2.顺序空间关系3.度量空间关系第四节空间逻辑数据模型〔一〕矢量数据模型〔二〕栅格数据模型〔三〕矢量一栅格一体化数据模型〔四〕镶嵌数据模型1.规那么镶嵌数据模型2.不规那么镶嵌数据模型:Voronoi图,Delaunay三角网,不规那么三角网TIN〔五〕面向对象数据模型1.分类2.概括3.联合4.聚集5.继承6.传播第四章空间数据结构第一节矢量数据结构〔一〕实体数据结构〔二〕拓扑数据结构2.索引式结构3.双重独立编码结构4.链状双重独立编码结构第二节栅格数据结构1.栅格数据的参数一个栅格数据由以下几个参数决定:1.栅格形状2.栅格单元大小3.栅格原点4.栅格的倾角2.栅格单元值的选取方法:1.中央点法2.面积占优法3.重要性法4.百分比法〔二〕完全栅格数据结构组织根本方式:1.基于像兀2.基于层3.基于面域〔三〕压缩栅格数据结构1.游程长度编码结构4.链码结构2.四叉树数据结构5.影像金字塔结构3.二维行程编码结构第三节矢栅一体数据结构〔一〕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的比拟〔二〕矢栅一体数据结构的特点第四节镶嵌数据结构〔一〕Voronoi数据结构〔二〕TIN数据结构第五节三维数据结构〔一〕八叉树数据结构〔二〕三维边界表示法第五章空间数据组织与治理第一节空间数据库概述〔一〕空间数据库①数据量特别大②数据应用广泛第二节空间数据治理〔一〕空间数据根本特征1.空间特征2.非结构化特征3.空间关系特征4.多尺度与多态性5.分类编码特征6.海量数据特征〔二〕矢量数据的治理1.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治理2.全关系数据库治理3.对象-关系数据库治理〔三〕栅格数据的治理1.文件治理方式2.文件-数据库治理方式3.关系数据库治理〔四〕空间数据库引擎第三节空间数据组织〔一〕图幅数据组织〔二〕空间数据的图库治理〔三〕属性数据组织第四节空间索引〔一〕对象范围索引〔二〕格网索引〔三〕四叉树空间索引〔四〕R树与R刑空间索引第五节空间数据库查询语言〔一〕标准查询语言〔二〕扩展SQL处理空间数据第六章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第一节概述〔一〕数据源分类获取方式①地图数据②遥感影像数据③实测数据〔二〕数据源特征1.地图数据2.遥感影像数据3.实测数据4.统计数据5.共享数据6.多媒体数据7.文字资料数据〔三〕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根本流程8.数据源的选择9.采集方法确实定10数据的编辑与处理11数据质量限制与评价12数据入库第二节数据采集〔一〕空间数据的采集1.野外数据采集〔1〕平板测量〔2〕全野外数字测图〔3〕空间定位测量2.地图数字化〔1〕手扶跟踪数字化〔2〕扫描矢量化3.摄影测量方法〔1〕摄影测量原理①航空摄影采用垂直摄影④共享数据⑤其他数据②地面摄影采用倾斜摄影或交向摄影(2)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流程4.遥感图像处理根本处理流程:(1)观测数据的输入(4)分类处理(2)再生、校正处理(5)处理结果的输出(3)变换处理(二)属性数据采集1.属性数据来源(1)社会环境数据(2)自然环境(3)资源与能源2.属性数据的分类3.属性数据的编码(1)属性数据编码方案的制定① 列出全部制图对象清单.②制定对象分类、分级原那么和指标,将制图对象进行分类、分级.③拟定分类代码系统.④代码及其格式.⑤层建立代码和编码对象的对照表.(2)层次分类编码法(3)多元分类编码法第三节数据编辑(一)图形数据编辑1.出现错误有:伪节点,悬挂节点,碎屑多边形,不正规的多边形2.方法:叠合比拟法,目视检查法,逻辑检查法,(二)属性数据编辑(1)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是否正确关联,标识码是否惟一,不含空值;(2)属性数据是否准确,属性数据的值是否超过其取值范围等.采用方法①可以利用逻辑检查,检查属性数据的值是否超过其取值范围.属性数据之间国属性数据与地理实体之间是否有荒唐组合.② 把属性数据打印出来进行人工校对,这和用校园来检查空间数据准确性相似.第四节数学根底变换(一)几何校正1.地形图的纠正(1)四点纠正法(2)逐网格纠正法2.遥感影像纠正(二)坐标变换1.投影变化:正解,反解2.仿射变换3.相似变换4.橡皮拉伸(三)栅格数据重采样1.最邻近像元法2.双线性插值法3.双三次卷积法:卷积第五节数据重构(一)数据结构转换1.矢量数据向栅格数据转换:二值化2.栅格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二)数据格式转换(1)外部数据交换方式-主要方式(2)标准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方式(3)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方式:语义数据模型第六节图形拼接1.逻辑一致性的处理2.识别和检索相邻图幅3.相邻图幅边界点坐标数据的匹配4.相同属性多边形公共边界的删除第七节拓扑生成1.点线拓扑关系的建立:拓扑2.多边形拓扑关系的建立3.网络拓扑关系的建立第八节数据压缩1.栅格数据的压缩2.矢量数据的压缩(1)间隔取点法(2)垂距法和偏角法(3)分裂法第九节数据质量评价与限制1.误差(error):数据与其真值之间差异.2.准确度(accuracy):量测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可用误差衡量.3.偏差(bias):基于一个面向全体测量值的统计模型,通常以平均误差来描述.4.精密度(precision):指在对某个量的屡次量测中,各量测值之间的离散程度.5.不确定性(uncertainty ):指对真值的认知或肯定的程度,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误差,包含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相差、可度量和不可度量误差、数据的不完整性.6.概念的迷糊性等.分辨率,元数据(二)空间数据质量评价1.评价指标(1)完备性(4)时间准确度(2)逻辑一致性(5)专题准确度(3)位置准确度2.评价方法〔1〕直接评价法〔2〕间接评价法〔三〕空间数据的误差源及误差传播〔四〕误差类型分析1.几何误差2.属性误差〔五〕空间数据质量的限制1.空间数据质量限制的方法〔1〕传统的手工方法〔2〕元数据方法〔3〕地理相关法2.空间数据产生过程中的质量限制〔1〕数据源的选择〔2〕数字化过程的数据质量限制1〕数据预处理2〕数字化设备的选用3〕数字化对点精度〔准确性〕4〕数字化限差5〕数据的精度检查第十节数据入库〔一〕数据入库流程a.对待入库数据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包括资料完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数据正确性检查,并完成检查报告.如果质量不合格,那么将数据返回生产单位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进行质量检查直至满足入库要求可进下一步.b.对检查合格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以下工作:文件资料数字化;根据入库内容对数据字典及元数据进行相应更新;将成果数据存入指定目录.c.将数据入库,完成全部入库工作.〔二〕元数据及其作用1.元数据与元数据的作用〔1〕帮助用户了解的分析数据〔2〕空间数据质量限制〔3〕在数据集成中的应用〔4〕书籍存贮和功能实现2.元数据实例第七章空间数据查询与空间度量第一节空间数据查询概述第二节属性查询〔一〕简单的属性查询〔二〕SQL查询1. SQL查询根本语法:Select〈属性清单〉From〈关系>Where< 条件>2.扩展的SQL查询第三节图形查询〔一〕点查询〔二〕矩形或圆查询〔三〕多边形查询第四节空间关系查询〔一〕拓扑关系查询1.邻接关系查询2.包含关系查询3.关联关系查询〔二〕缓冲区查询第五节距离量算与方位量算〔一〕距离量算1.均质空间距离的量算2.非均质空间距离的量算〔二〕方位量算第六节线状物体的量算〔一〕长度〔二〕分数维度1.曲率2.弯曲率第七节面状物体的量算〔一〕面积与周长1.面积2.周长〔二〕形状〔三〕质心1.最大内切圆2.最小外接圆3.最小凸包第八章GIS根本空间分析第一节叠置分析〔一〕矢量数据的叠置分析1•点与多边形叠置2.线与多边形叠置3.多边形叠置〔二〕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三〕布尔逻辑运算〔四〕重分类〔五〕数学运算复合法1.算术运算2.函数运算第二节缓冲区分析 (一)缓冲区类型1 .点缓冲区2 .线缓冲区3 .面缓冲区(二)缓冲区建立1,缓冲区叠置处理4 .缓冲区宽度不同处理 第三节窗口分析(一)窗口分析概述1.概念:窗口分析是指对栅格数据系统中的一个,多个栅格点或全部数据, 开辟一个有固定分析半径的分析窗口,并在该窗口内进行诸如极值、均值等一系列统计计算,或与其他层面的信息进 行必要的复合分析,从而实现栅格数据有效水平方向的扩展分析.4.追踪分析第四节网络分析 (一)网络组成和属性1 .网络组成 (1)线状要素一链 (2)点状要素①障碍 ②拐角点 ③节点2 .网络中的属性(1)阻强:指资源在网络流动中的阻力大小,如所花的时间、费用等.(2)资源容量:指网络中央为满足各链的需求,能够容纳或提供的资源总数量,也指从其他 中央流向该中央或从该中央流向其他中央的资源总量.如水库的总容水量.〔3〕资源需求量:指网络系统中具体的线路、链、节点所能收集的或可以提供应某一中央的 资源量.如2.要素:①中央点② 分析窗口大小与类型 ③运算方式(二)分析窗口的类型(1)矩形窗口 (2)圆形窗口 (3)环形窗口(三)窗口分析的类型1.统计运算 (1)平均值统计 (2)最大值统计 (3)最小值统计 (4)中指统计 2 .测度运算 (1)范围统计 (2)多数统计 3 .函数运算 (1)滤波运算 (2)地形参数运算 (4)扇形窗口 (5)其他窗口(5)求和统计 (6)标准差统计 (7)其他:值域,模(3)少数统计 (4)种类统计④中央 ⑤站点城市交通网络中眼眸街道的流动人口.〔二〕网络的建立:动态分段连通管系统〔三〕网络应用1.路径分析2.资源分配3.最正确选址4.地址匹配〔四〕栅格数据的网络分析第九章DEM与数字地形分析第一节根本概念〔一〕数学高程模型〔二〕数字地形分析1.提取坡面地形因子2.提取特征地形要素3.地形统计特征分析第二节DEM建立〔一〕DEM建立的一般步骤〔二〕规那么格网DEM的建立不规那么三角网〔TIN〕〔三〕DEM内插方法1.整体内插法2.局部内插法3.逐点内插法第三节数字地形分析〔一〕根本因子分析1.坡度:地外表任一点的坡度是指过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即2.坡向3.曲率4.宏观地形因子〔1〕地形起伏度地形特征〔2〕地形粗糙度〔3〕地表切割深度〔二〕地性特征分析1.地形特征点提取2.山脊线与山谷线提取〔三〕流域分析1.流域定义:降水聚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周期性的沿流水本身所造成的槽型谷底流动,形成所谓的河流.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水量不断增加.干流与支流共同组成水系. 每一个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局部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局部陆地面积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或水系在地面的积水区.2.流域提取汇水面积,水系,〔四〕可视性分析1.判断两点之间的可视性的算法2.计算可视域的算法可视域概念第十章空间统计分析第一节概述含义:空间统计分析可包括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数据的空间统计分析. 第二节根本统计量〔一〕代表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二〕代表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三〕代表数据分布形态的统计量第三节探索性数据分析〔一〕根本分析工具1.直方图2. QQplot分布图3.方差变异分析工具4. Voronoi 图〔二〕检验数据分布〔三〕寻找数据离群值〔1〕利用直方图查找离群值〔2〕用半变异/协方差函数云图识别离群值〔3〕用Voronoi图查找局部离群值〔四〕全局趋势分析〔五〕空间自相关及方向变异1.空间权重矩阵2.Moran'sI 参数3.GerayC参数第四节分级统计分析〔一〕分级的概念与目的〔二〕分级的原那么〔三〕分级统计方法第五节空间插值含义:〔一〕整体内插不常用情况:①整体内差函数保凸性较差④解算速度慢且对计算机容量要求高②不容易得到稳定的数值解释⑤不能提供内插区域的局部地形特征③多项式系数物理意义不明显〔二〕局局部块内插1.线性内插和双线性内插2.二元样条函数内插3. Coons曲面与Geomap曲面4.多层曲面叠加内插5.最小二乘配置6.克立金法7.有限元内插〔三〕逐点内插第六节空间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含义:〔一〕经典统计回归模型〔二〕空间加权回归模型〔三〕空间联立自回归模型第十一章地理信息可视化第一节空间信息输出方式与类型〔一〕输出方式1.屏幕显示2.矢量绘图3.打印输出〔二〕输出产品类型1.地图2.图像3.统计图表第二节可视化的一般原那么〔一〕符号运用1.符号的定位2.易读性3.视觉差异性4.绝对数据与派生数据在制图中的符号配置〔二〕颜色运用1.色相:〔色别〕,是一种色彩得以与另一种色彩相区别的性质,如红色与绿色.2.色值:是一种颜色的亮度或暗度,黑色为低值而白色为高值.3.彩度:又称饱和度或强度,是一种颜色的丰富程度或鲜明程度.4.遵循原那么:〔1〕感情色彩〔2〕习惯用色1〕单变量色彩方案:a.二元方案b.序列方案c.分支方案2〕双变量色彩方案a.定性/二元方案3〕三变量色彩方案〔三〕注记运用〔1〕字体变化〔2〕字体类型〔3〕字体摆放〔四〕图面配置〔1〕主题突出〔2〕图面平衡〔3〕图形与背景〔4〕视觉层次〔五〕制图内容安排〔3〕色彩方案b.定性/序列方案c.序列/序列方案d .分支/二元和分支/序列方案e.分支/分支方案1.主图注意问题〔4〕2.副图3.图名4.图例5.比例尺6.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7.图廓第三节可视化表现形式〔一〕等值线显示〔二〕分层设色显示〔三〕地形晕渲显示〔四〕剖面显示〔五〕专题地图显示〔六〕立体透视显示1.立体等高线模型2.三维线框透视模型3.地形三维外表模型〔七〕空间信息的三维建模1.LOD模型〔1〕实现方法如下:〔2〕为物体建造一组详细程度不同的模型: 〔3〕立体模型与视距间的关系约定2.多分辨率建模方法3.CAD与三维GIS的集成〔1〕结构实体几何模型〔CSG〔2〕边界表达模型〔BR〕〔八〕三维景观显示1.基于纹理映射技术的地形三维景观2.基于遥感影像的地形三维景观3.基于地物叠加的地形三维景观〔九〕虚拟现实技术〔十〕三维动态漫游第十二章地理信息的传输第一节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一〕OSI参考模型〔二〕TCP/IP参考模型第二节无线网络通信协议〔一〕无线短信系统〔SMS〕〔二〕移动IP〔三〕简单无线网络协议〔WAP〕第三节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一〕广义网络地理信息系统1.广义的网络GIS概念框架2.广义的网络GIS软件计算模式协议栈〔二〕狭义网络地理信息系统1.基于C/S模式的网络GIS2.基于B/S模式的网络GIS3.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GIS4.移动与嵌入式网络GIS5.基于Grid的网络GIS第四节地理信息的网络效劳〔一〕地理信息的网络效劳模式1.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效劳模式2.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地理技术的地理信息效劳模式3.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效劳模式〔二〕地理信息的网络效劳内容1.地理数据分发效劳2.制图效劳3.查询分析与辅助决策效劳4.基于位置的效劳。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期末复习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期末复习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期末复习重点一、客观题部分1、下列不是输入设备的是(D)A数字化仪B扫描仪C键盘D电脑桌面2、GIS有与其它信息系统的重要区别是GIS具有(C)A数据输入功能B数据管理功能C 空间分析功能D数据输出功能3、GIS硬件系统不包括(A)A操作系统B输入设备C处理设备D存储设备4、GIS支撑软件不包括(D)A Windows操作系统B数据库管理系统C图形处理系统D ARGIS5、GIS平台软件不包括(C)A ARGISB SupermapC ENVI6、点太密集时,采用数据压缩的方法7、面状实体的表示方法(x1,x2)……(xn,yn)(x1,y1)8、(1,5)代表行列数9、栅格结构与矢量数据结构相比,数据复杂,冗余度大。

10、数据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原始记录,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

11、地理对象或地理现象的数据描述一般包括空间位置、属性数据、时域数据。

12、地理信息系统:既是跨越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又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它是以地学原理为依托,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研究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建模、显示和传播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以解决复杂的管理、规划和决策等问题。

13、地学模型:根据具体的地学目标和问题,以GIS已有的操作和方法为基础,构建能够表达或模拟特定现象的计算机模型。

14、GIS的组成:硬件系统(包括输入设备、管理设备、存储设备和输出设备)、软件系统(GIS支撑软件、GIS平台软件、GIS应用软件)、空间数据、地学模型和应用人员。

15、地理空间数据: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件、数字和表格等。

16、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机助地图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

17、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地理网格的名词解释

地理网格的名词解释

地理网格的名词解释地理网格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一系列规则的格子或网格,用于方便地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和数据。

地理网格可以通过经纬度、UTM坐标、行政区划等方式进行划分,每个格子通常具有相同大小或相等的地理范围。

1.地理网格的概念地理网格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规则的格子,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现象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地理网格的划分可以借助各种坐标系统和空间参考系统实现,不同的划分方法能够满足不同的研究需求。

2.地理网格的应用地理网格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气候学、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

应用地理网格可以进行地理现象的模拟、数据分析、统计和可视化呈现。

通过划分地理网格,可以对地球表面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处理,从而提高分析效率和精度。

3.地理网格的优势地理网格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地理网格能够实现对地理现象和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和分析,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其次,地理网格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方式,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可以基于相同的网格划分进行数据集成和比较分析。

此外,地理网格还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研究需求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尺度和精度的分析要求。

4.地理网格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地理网格在应用中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划分方法和网格大小、如何处理网格间的边界效应等。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地理网格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应用,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更加精细和全面的视角。

同时,地理网格还有待与其他技术方法的融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和深度。

总结起来,地理网格是一种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规则格子的方法,它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

地理网格的应用广泛且多样化,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如环境科学、灾害管理等。

地理网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它在未来发展中仍需更多的研究和应用探索。

数字地面模型 第六章 规则格网 (Grid) 的生成

数字地面模型  第六章  规则格网 (Grid) 的生成
数字地面模型 Digital Terrain Model
第六章 规则格网 (Grid) 的生成
第一节
概述
Grid是一种地理数据模型,它将地理信息表示成一系列的按行列排 列的同一大小的网格单元,每一栅格单元由其地理坐标来表示,如1平 方米或1平方公理,每一栅格单元都用一个值与某一实体或特征相联系 ,如一种土壤类型,统计区或植被类型。这一单元内的值存储在一张属 性表里。 将数字高程模型的覆盖区域划分为规则排列的正方形格网,DEM就成 为规则间隔的正方形格网点或经纬网点的阵列,每个格网点与相邻格网 点之间的拓扑关系已经隐含在该阵列的行列号当中。 Grid数据结构为典型的栅格数据结构,非常适宜于直接采用栅格矩 阵进行存储。
3.3.2
计算等值点的平面位置(续)
判定某等值线与网格的相交
设所绘等值线的高程值为 W ,只有当 W 值介 于相邻两个格网点高程值之间时,该边才有等 值点; 具体判定条件:
当 (S0 (i , j) – W ) (S0 (i , j+1) W) 0时,横边有等值点; 当 (S0(i , j) – W ) (S0 (i+1 , j) W) 0时,纵边有等值点;
数据体:沿行列分布的高程数字阵列;
Grid数据
第一节
在Arc/Info中,Grid的数据 组织是一种基于瓦片-块(tileblock)层次数据结构。 栅格首先划分为被称为“瓦 片”的规则的正方形单元,每个 瓦片又被分成规则排列的矩形块 (blocks),每个块又按照行列 排列成笛卡儿矩阵的正方形细胞 (cells)组成。
S0(i+1,j+1)
C
W S0 (i, j ) dy(i, j ) S0 (i 1, j ) S0 (i, j ) ny

GIS 重点总结

GIS 重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一、数据和信息1、数据(Data):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

不仅数字是数据,而且文字、声音和图像也是数据。

2、信息(Information):用数据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依据。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1)信息来源于数据,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2)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数据是记录下来的某种可以识别的符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加以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

(3)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数据的理解,可得到不同信息。

4.信息的特征: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共享性二、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1.地理数据: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2.地理信息:与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是地理数据所有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

3.地理信息的特征地理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还具有以下独特特性:空间特征: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位置、形状、空间关系、空间分布数据量大:地理信息既有空间数据,也有属性数据、时间数据。

数据的分析、处理对系统带来很大压力。

多维属性特征:属性数据有时又称非空间数据,是属于一定地物、描述其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指在同一位置上可有多种专题的信息结构时序特征: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

因此,一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

三、信息系统1、信息系统:具有采集、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各种有用信息。

2.分类从系统结构及处理方法看,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空间信息系统四.地理信息系统1..地理信息系统:是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分析和输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习题部分答案第一章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与一般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答: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脱胎于地图学,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

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这学科和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GIS 与机助制图系统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 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示、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

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2)GIS 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 除需要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因此,GIS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在功能上也比后者要多地多。

(3)GIS 与CAD 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 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4)GIS 与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是专门用于对遥感图像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处理的软件。

它主要强调对遥感栅格数据的几何处理、灰度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

这种系统一般缺少实体的空间关系描述,难以进行某一实体的属性查询和空间关系查询以及网络分析等功能。

2、地理信息系统有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试举目前广泛应用的两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例,列出它们的功能分类表,并比较异同点?(1)系统硬件:包括各种硬件设备,是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2)系统软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3)空间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4)应用人员:GIS 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5)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GIS 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标准由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建 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莉、朱秀丽、曹五丰、陈子丹、苏山舞、曾澜、何建邦、黄坚、李浩川。
5 坐标系统
地理格网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执行 GB 22021—2008《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6 地理格网的分级与编码
6.1 概述 地理格网划分为经纬坐标格网和直角坐标格网。格网层级由不同间隔的格网构成,层级间可实现信
息的合并或细分。经纬坐标格网面向大范围(全球或全国),适于较概略表示信息的分布和粗略定位的 应用;直角坐标格网面向较小范围(省区或城乡),适于较详尽信息的分布和相对精确定位的应用。附 录 A 给出了以上两类格网系统的应用示例。 6.2 经纬坐标格网 6.2.1 经纬坐标格网概述
地理格网采用经纬坐标格网(以经、纬网划分的格网)和高斯-克吕格投影直角坐标格网(以公里 网划分的格网)相结合的方式,这两类格网间具有较严密的数学关系,可相互转换。高斯-克吕格投影 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是我国系列比例尺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系统,采用此坐标系统既可享用已有的大量基 础测绘成果,又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GB/T 12409-2009 地理格网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格网 grid 由两组或多组曲线集所组成的网络,曲线集合中的曲线按某种算法相交。 注:曲线集把空间分割成格网单元。[ISO 19123:2005] 3.2 格网单元 grid cell 构成格网系统中某级格网的基本单位。 3.3 地理格网 geographic grid 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格网。 3.4 经纬坐标格网 geographical graticule 按一定经纬度间隔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格网。 3.5 直角坐标格网 rectangular grid 将地球表面区域按数学法则投影到平面上,按一定的纵横坐标间距和统一的坐标原点对地表区域进 行划分而构成的格网。 3.6 格网编码 grid encoding 按照一定规则,赋予格网单元惟一标识代码的过程。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 项目标准
XXK/Z 202-2011
——————————————————————
地理格网
Geographic grid
2011-04-10 发布
2011-05-10 实施
国家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办公室 发
XXK/Z 202-2011
目次
前 言 ..................................................................... II 引 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地理格网的设计原则......................................................... 2
分级规则:各层级的格网间隔为整倍数关系,同级格网单元的经差、纬差间隔相同。经纬坐标格网 基本层级分为 5 级,见表 1。
1 可查阅 网站 2
XXK/Z 202-2011
格网间隔 格网名称
1° 一度格网
表 1 经纬坐标格网分级
10′
1′
10〞
十分格网
分格网
十秒格网
1
XXK/Z 202-2011
4 地理格网的设计原则
4.1 科学性 地理格网分别建立在经纬坐标格网和直角坐标格网上,两种格网具有较严密的数学关系,可以相互
转换。 4.2 系统性
地理格网分级呈一定的递归关系,形成完整的格网分级系列。 4.3 继承性
经纬坐标格网采用国际上惯用的经纬度定位坐标系统和我国大于等于 1:500 000 系列比例尺地形 图采用的高斯-克吕格投影系统。 4.4 可扩展性
1〞 秒格网
6.2.3 经纬坐标格网编码规则
经纬坐标格网代码由 5 类元素组成,分别为象限代码、格网间隔代码、间隔单位代码、纬经度代码 和格网代码,后 2 类元素根据经、纬度数值计算生成。象限代码由南北、东西代码组成,分别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位字 母码组成;格网间隔代码用 2 位数字码表示;间隔单位代码用 1 位字母码表示;纬经度代码由纬度代码 和经度代码组成,分别取纬、经度的整度数值计算生成,用 2 位数字码表示纬度和 3 位数字码表示经度; 格网代码取纬、经度的非整度数值计算生成,由于采用的格网间隔不同,格网代码长度为 0 位、4 位或 8 位。经纬坐标格网编码结构如下:
II
XXK/Z 202-2011
引言
地理格网是一种科学、简明的定位参照系统,是对现有测量参照系、行政区划参照系和其它专用定 位系统的补充。地理格网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与空间分布信息集成效率,还可减少数据精度损失和资 源消耗。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广泛普及应用,采用格网形式对自然、社会经济信息进行组织和应 用的实例已不鲜见。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支持地理数据的共建共享,满足应用需求,方便多源、多 尺度地理空间信息的整合与应用分析,提供科学、一致和实用的地理空间定位格网。
南北半球代码(字母码) 东西半球代码(字母码) 格网间隔代码(数字码) 间隔单位代码(字母码)
* * ** * ** *** + 格网代码
经度代码(数字码) 纬度代码(数字码)
经纬坐标格网采用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交点为原点,将全球分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象限, 象限代码表示为 NW、NE、SW、SE,见图 1。第一位表示南北半球,用“N”表示北半球,“S”表示 南半球;第二位表示东西半球,用“E”表示东半球,“W” 表示西半球;我国位于北、东半球,表示 为“NE”。格网间隔代码依据表 1 所列的格网间隔用 2 位数字码表示,不足 2 位在前面补 0,如格网间 隔为 1′时表示为“01”,格网间隔为 10〞表示为“10”。间隔单位代码用“D”表示以度为单位、“M” 表示以分为单位、“S”表示以秒为单位。
标准中给出分级和编码的扩展规则。应用需求分为面向全球或全国(小比例尺)、省区(中比例尺) 和城乡(大比例尺)三种尺度。经纬坐标格网和直角坐标格网均可在给定的分级系列基础上向两端延伸, 也可根据需求,在各级格网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扩展格网间隔。 4.5 实用性
格网系统在坐标系统、分级与编码规则的设定尽可能简化,并辅以软件工具1,既可严格、快速、 方便地实现格网间的转换,又可实现各级格网间的数据合并和细分处理。
4.1 科学性 ............................................................... 2 4.2 系统性 ............................................................... 2 4.3 继承性 ............................................................... 2 4.4 可扩展性 ............................................................. 2 4.5 实用性 ............................................................... 2 5 坐标系统................................................................... 2 6 地理格网的分级与编码....................................................... 2 6.1 概述................................................................... 2 6.2 经纬坐标格网........................................................... 2 6.3 直角坐标格网........................................................... 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应用示例 ................................................ 9 A.1 概述 ................................................................. 9 A.2 将矢量数据转换为直角坐标格网数据 ..................................... 9 A.3 从格网数据转换为标准经纬坐标格网数据 ................................ 12 A.4 标准格网生成 ........................................................ 14 A.5 点位坐标 ............................................................ 14 参考文献 ...................................................................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