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合集下载

每天学一点教育史心得

每天学一点教育史心得

每天学一点教育史心得教育史是人类不断进步的见证,学习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从而引导我们未来的教育发展。

每天学一点教育史,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史的学习可以从古代开始,了解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方式和思想。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而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则着重于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通过学习古代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这对于我们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改革都具有启示作用。

进入近代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业革命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快速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制度开始普及,教育机会逐渐扩大,但也暴露出了教育质量不均等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尝试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德国的综合学校和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继续学习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和理论。

例如,芬兰的教育模式被广为称赞,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自主学习。

此外,探索性学习、技术整合和跨学科教育等理念也逐渐被引入教育实践中。

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这些教育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不同教育模式和理念的优缺点,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每天学一点教育史,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育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才能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学习教育史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和努力做到的事情。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2002年12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ec. ,2002第25卷第6期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S ocial Science Vol. 25No. 6【教育学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学; 发展摘要: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进行了具有实证性质的考察和研究。

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段; 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 以“中国化”年的发展, 教育学的主要学科都已在中国形成, 。

, 的形成时间进行了考察。

:1000-5935(2002 06-0001-06据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1901年~1915年1901~191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10年, 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高潮, 也是中国主要从日本引进教育学的阶段。

从1901年到“五四”运动前(约到1915年左右 ,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典型地呈现出引进性。

作为学科, 教育学对中国来讲是外来的, 而不是内发的。

外来学科在一个国家的传播, 不仅仅取决于这一学科本身, 同时还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制约。

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的历史背景。

它虽然直接表现在学术上, 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教育学在中国被引进与中国的现代化属收稿日期:2002-08-18后发的外生型有关, 也与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播先物质、制度后观念有关, 而师范教育的兴起则为引进提供了直接需要。

随着师范学校的兴办, 设置教育学类课程成为必然。

师范学校也就成为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重要载体。

教育史研究生就业方向

教育史研究生就业方向

教育史研究生就业方向教育史研究生就业方向教育史研究生专业是培养具备深厚的教育史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方向。

毕业后,教育史研究生有着广阔的就业方向,下面将从学术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媒和博物馆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为研究生的就业选择提供指导。

学术研究领域是教育史研究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育史研究生在学术研究领域可以从事教育史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工作,参与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史课题的研究,以及相关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此外,还可以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担任教育史课程的讲师或指导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工作。

教育史研究生还可以参与学术机构提供的教育史研究项目,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以及学术期刊的组织和发表工作。

教育管理领域也是教育史研究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育史研究生可以担任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职位,参与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历史数据和借鉴意见。

同时,教育史研究生还可以担任教育机构的管理岗位,负责教学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另外,一些公共机构也需要教育史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比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在这些机构从事教育史文献的整理和资源收集、教育史文物的研究和展览等工作。

文化传媒行业也是教育史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之一。

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教育史研究生可以担任媒体公司、出版社等文化传媒机构的从事历史教育类节目制作、历史文化书籍的编辑和策划等工作。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也为教育史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的机会,可以通过编写博客、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科普普及教育史知识。

博物馆工作也是教育史研究生的就业领域之一。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史研究生可以在博物馆从事教育工作、展陈策划、文物鉴赏和研究工作等。

在博物馆工作,教育史研究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博物馆教育部门参与公众教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为观众提供丰富的历史教育体验。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近年来,国内对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学术成果丰硕。

本文将对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探讨当前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

二、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1. 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此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学者们主要关注职业教育的价值、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研究。

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理论探索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对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着重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索,积极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3. 21世纪初至今:研究热点涌现期进入21世纪后,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的时期。

学者们逐渐深入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和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成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研究热点不断拓展。

三、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动态1. 研究热点不断涌现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涵盖了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如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校企合作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等领域。

这些研究热点的不断涌现,为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2.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

中国教育史看课心得体会(3篇)

中国教育史看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便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

中国教育史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

在阅读中国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教育领域的不懈探索和辉煌成就,以下是我在学习中国教育史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智慧1.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教育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提出了“性善论”、“教化论”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3.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通过教育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他提出了“师说”、“教法”等教育理论,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1. 周代的“六艺”周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阶段,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贵族子弟的道德品质、才能和礼仪,为后世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察举制”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

这一制度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3. 唐代的“科举制”唐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阶段,实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这一制度强调公平、公正,对我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近代教育变革的启示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教育改革。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性课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而揭示教育规律。

该课程对师范教育系学生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和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等。

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韩愈的《师说》等。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这样一个具有永久思想魅力的教育问题,并第一次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论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简答或多选)(1)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632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

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

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

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

德国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

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教育等新兴领域。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行动研究、社会构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教学论部分
课程开发的发展历史
1.黄甫全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吴杰编著.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
学出版社1996
6.[美]艾伦.C.奥恩斯坦.柯森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2
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叶澜.教育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高文.教育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黄甫全.略论教师的课程研制角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第一期
12.邹有华.教学认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5.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7.白月娇.课程变革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8.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0.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聚焦教育前沿引领教育史学

聚焦教育前沿引领教育史学

聚焦教育前沿引领教育史学作者:范青青来源:《出版参考》2020年第04期由周洪宇、周采教授主编的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成立40周年的《教育史学前沿研究》,近日由山东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该书聚焦了教育史学内容、视野、方法与观点上的前沿,具有前沿性、开拓性、引领性与实用性,可做教学与研究两用,同时也给我们思考教育史学前沿研究给予了诸多启示,是聚焦教育前沿、引领教育史学的力作。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取精用弘,包涵广泛。

在内容上,不仅开拓创新,汇集了诸多新兴研究内容,而且与时俱进,囊括了固定研究领域中提炼的新方法。

如刘海峰提出“科举学”,将科举史的研究作为一门专门学問固定下来,其研究对象是科举史,但研究方法是历史学。

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创新。

敢于提出新观点和进行新探索,学术之树才会常青。

在视野上,分为上、下两卷,聚焦中、外两端,做到了国内、国外前沿研究的大致对应,符合前沿课题和国际前沿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借鉴了史学的研究方法,如计量史学、环境史学、心态史学、身体史学等,促进了教育史学全方位、多元化、动态的、细而微的探索。

因此,不管是在内容、视野、观点还是方法上,《教育史学前沿研究》都力求有所突破。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虽然是研究,但同样适用于教学和自学。

具备怎样的教育史学前沿意识决定一个人以什么样的眼光审视和考量教育史学研究,也决定最终研究出什么样的教育史学成果。

因此,具备史学前沿意识十分重要,而史学前沿意识的培养须从学习教育史的学生开始,至高校研究人员。

在现今教育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指导研究生中,大都存在选题困难、创新困难和深入困难的三大困难。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里所囊括的议题恰好对于解决上述困难有较大帮助。

作为教学用书,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创新什么与如何深入。

首先就选题而言,《教育史学前沿研究》里有许多有意义的选题,学生可以在这些现有领域里选题,包括较为成型的教育身体史、教育情感史、教育活动史、教育生活史等,还有待发展的教育环境史和教育器物史等。

教育学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

教育学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

教育学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原理和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思想史、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层面对教育学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行探讨。

一、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史是研究人类教育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的学科。

教育思想史以历史学为基础,探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通过研究教育思想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实践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研究学校或教育机构内部组织和运营的学科。

教育管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学校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政策等。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标是提高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组织效能,改善教育质量。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教学评价、学生发展等。

教育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哲学基础和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的学科。

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本质、目标和价值。

通过研究教育哲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目的,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五、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财政、教育投资、教育成本等。

通过研究教育经济学,我们可以分析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评估教育投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是研究教育法律制度和教育法规的学科。

教育法律的研究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对教育的规定以及教育法律的实施情况。

教育法律的目的是维护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保障教育的合法权益。

七、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研究0-6岁幼儿教育的学科。

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包括幼儿发展、幼儿游戏、幼儿教育环境等。

学前教育旨在提供适宜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讲解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讲解
n 中国玄奘, 根据个人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 详尽的介绍了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人文,历 史、地理
n 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广泛的介绍东 方文化,开创了欧洲认识东方文化的新时期。
n 认识:
n 比较教育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 之中,对教育起积极作用
n 古典教育的终结是旧教育消失促使新教 育产生的必然结果。
n 20世纪70年代:开展教育战略研究,倡 导以社会整体进化为特征的宏观立体性 教育战略决策
n 打破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后又实现了多样 化的统一性,促进教育与经济的互动。
2 比较教育学科时代创新 以科技为主、教 育科研与生产相推动的现代教育体系。
n 美国:学习德国创建适应美国经济发展 的高等教育,如 颁布《增地学院法》,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n 德国:建立系统的中等教育体系,实行 分流型的三类中学教育体制。
n 因素分析法的比较特征
1 适应多元教育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 服务
20世纪70年代后教育的转型,刺激了比较 教育的发展,
特点:
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
学科方法论有重大发展,提出了更为严 谨的学科研究方法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比较教育学术派别和 理论体系
n 变通性教育策略的形成
1 因素分析法框架的困境 局限:不能从分析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和对
规律的洞察,重视数量但难以从总体发 展的模式上指导数量的发展
育为重点的“现代化运动”
(三)因素分析法面临的时代嬗变
1 因素分析法过于追求具体教育发展指标,不能 解决教育发挥协调战后社会迅速发展与旧体 制对立的作用。
2 因数分析法由于缺乏把握宏观教育发展的整体 功能,难以回应战后世界教育现代化提出的 新任务。
3 因素分析法受偏重具体教育数量指标的局限, 对长远教育发展缺乏统筹力。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通过对文献文化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 发展脉络。例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现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 发展趋势。
此外,通过对文献文化史的研究,还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我 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二、教育学术史:从传统到现代 的转型
1、研究范围和主题
教育学术史主要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演变。 本次演示将从古代到现代的教育学术发展历程出发,重点探讨不同时期的教育研 究方法、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成果的变革过程。
2、开篇引入
教育学术史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 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教育学术史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 演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以及教育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5、总结与反思
回顾教育学史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这些变革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推动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教育学史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对某些时期或某些 国家和地区的
教育发展状况探讨不够深入。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完善研究 方法,以更好地探究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总之,从文献史、书籍史到文献文化史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 献、书籍和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传承和传播知识的工 具,还是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和 研究这一领域,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
谢谢观看
3、关键人物及其思想
在教育学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都曾对教育进行过深入思考和实践。 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提出过各自的教育观点。 在中国,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也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这些人物 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教育历史回顾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教育历史回顾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教育历史回顾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教育这一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是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事件成为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对于塑造现代教育体系和推动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几个重要的教育历史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发展的进程。

一、公元前大约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学院柏拉图的学院是一个古代希腊哲学学派的重要学院,也是西方教育的起源之一。

该学院由柏拉图创建于公元前385年,目的是通过探索哲学和文学等学科来培养领导者和进一步推动人类知识的发展。

柏拉图对教育的理解强调了对理想国家的培养,并主张将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强调道德和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从柏拉图的学院起源出的希腊哲学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二、公元前3世纪的古印度-拜塔克建立的世界最古老大学-塔卡沙希拉大学塔卡沙希拉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成立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今天的印度。

该大学在古代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培养智慧和纯粹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塔卡沙希拉大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并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三、11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巴格达的买卖家书院巴格达的买卖家书院是伊斯兰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也是一个学术中心和社区。

买卖家书院在11世纪兴起,为伊斯兰教徒提供了多种教育和研究机会,包括法学、医学、语言学、哲学和神学等领域。

这些学术机构为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四、17世纪的普鲁士-弗罗贝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弗罗贝尔是德国教育学家,他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罗贝尔强调通过游戏来培养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并提倡通过实际体验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他的理论对于推动儿童教育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儿童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五、20世纪的美国-布朗诉教育委员会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决议,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种族隔离制度结束的标志。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发展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发展史
洛克(1632-1704)
1、人物介绍: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出生于律师家庭。幼年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后入牛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留在牛津大学任教。他同时还研究了化学和医学。
2、主要著作:《教育漫话》、《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3、主要教育思想:《教育漫话》是洛克最主要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本来是洛克和友人爱德华 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1693年于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围绕青年绅士的培养进行论述。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只是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这种观念,洛克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洛克重视体育,他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有强健的身体。” 同时。洛克还重视德育、智育、早期教育。
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
1、人物介绍: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理论的创立者,于1592年3月28日生于波西米亚王国(捷克)南摩拉维亚的尼夫尼兹。
2、主要著作:教育学巨作《大教学论》、《致天国书》、《语学入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念》。
[1][2]、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他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对教学做出适当的安排,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
杜威(1859-1952)
1、人物介绍: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术研究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术研究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术研究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国家,其教育体系和学术传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一、教育的起源与演变教育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部落社会,当时父母和族长传授给后代生活和生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制度和组织,受到政府的正式管理。

中国古代的教育一直以家庭教育为主导,父母与长辈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在古代,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基本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同时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如农耕、炼药等。

家庭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强调孝道、仁爱、礼仪等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兴起。

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私塾,这些私塾由知识渊博的人士创办,教授阅读、写作和基本的数学知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大规模的孔子学宫在中国各地兴起。

孔子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思想,强调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到了秦朝,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随后又采取了儒家教育为主的教育制度,并设立了官学,为选拔士人培养人才提供了平台。

两汉时期,私塾成为培养士人的主要场所。

孔子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儒家学说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流派。

隋唐时期,中国的教育进一步发展,校园规模逐渐扩大,学科也逐渐丰富。

此时的教育开始注重实用性,除了儒家经典,还有佛教、道教等思想体系的传授。

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以考试制度为主导的科举制度得到充分发展。

科举制度使得教育与社会的竞争紧密相连,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同时,民间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一些私塾和书院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此时的教育内容也开始涉及到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学术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兴起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密不可分。

教育学发展史

教育学发展史

作业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三维认识1.词源之维⑴中文“教育”的词源与词义: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对甲骨文中“教”的理解关键在左上部的两个“叉叉”。

关于“叉叉”的解释有很多种。

在现代汉语中,形状为“叉”的符号读为“yao”,《辞海》解释其意思是“卦词”,表明“教”是帮助孩子学习占卜算卦的知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此外,“叉”的图形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即代表用来占卜的工具龟甲的裂纹。

“教”有占卜算卦的意思,这表明教已经涉及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

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

一般认为甲骨文“教”字的右半部分表示鞭子,暗示着体罚,代表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惩罚。

原始社会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一种考验,还有通过抽打身体以催醒人心灵的意思。

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在古汉语中,“教”和“育”都是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的。

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为“学”。

这与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活动有关系。

“教育“一词的最早出自《孟子·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但由于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所以该语境里的“教育”去“教”和“育”两个词共同具有的词义,即培养。

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由于日文中有“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故翻译过来的有关“兴学”活动和理论就称为“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古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古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最早的教育出现在东方的古代文明中,如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和精英阶层。

这些统治者和精英阶层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和技能,以维护家族或国家的统治地位。

古代中国是教育学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教育无状”,强调个体的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建立有德行和道德品质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沉淀在《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中,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希腊是教育学另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古希腊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身心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体力的训练,也包括语言、哲学和音乐等文化领域的培养。

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教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柏拉图提出了“守夜人的教育”概念,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培养出道德和思想上高尚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和智力。

中世纪的教育变革在中世纪,教育开始受到宗教的影响。

罗马天主教会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学派以修道院为基础,推崇神学和人文主义的教育。

修道院成为教育和知识传播的中心,教育从为少数精英服务向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的方向转变。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教育开始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的思想追求得到了更大的空间。

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逐渐兴起,教育的目标由培养统治者和教士转变为培养拥有广泛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公民,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教育是自由的培育”概念,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和平等的教育。

近代教育学的兴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兴起。

德国的教育学派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被纳入大学课程。

德国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如赫尔巴特、费遗种等,通过研究发展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为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库:2006年第二季度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页号:3~10/原刊期号:200512/原刊地名:京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教育学术的恢复和发展,教育学史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这种关注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仅仅是扩展研究领域的需要,它更代表了一种学术的自觉,一种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获得新的方向感的学术努力。

叶澜教授就曾明确指出:“对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是教育学继往开来,实现新的世纪发展的重要认识性条件。

”①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教育学史,特别是关于20世纪初以来中国教育学百年史的优秀研究成果。

有关学术著作主要有:陈元晖的《中国教育学史遗稿》,郑金洲、瞿葆奎的《中国教育学百年》,金林祥主编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侯怀银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周谷平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王坤庆的《教育学史论纲》等。

在教育学分支学科方面,有杜成宪、王伦信的《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和张传燧的《中国教学论史纲》等专著。

田正平主编的《中外教育交流史》,则从中外教育交流的角度,对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介绍和传播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此外,还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

特别是那些见证并参与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的学界前辈们,他们在理论、历史和个人学术实践的结合中回顾历史,深入总结了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研究成果从多种不同角度和层面丰富和提高了中国教育学的自我意识,同时,它们也生发出更多、更深刻且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中国现代教育学是否及如何中断了传统”、“应否及如何将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现代教育学与传统教育学术不少学者断言,中国现代教育学是从中断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开始,并沿着移植外来教育学的方向不断滚动的。

“自此(指清末——引者)开始,中国有了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其代价是开始了近代教育学在中国却与中国教育思想中断、与传统文化分裂的历史。

”②这种判断肯定可以在中国现代教育学史上找到很多具体例证。

然而,相反的观点也未尝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去论证自己:中国现代教育学确已不再“子曰”、“诗云”般地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代圣贤立言,但取而代之的不是无“经”而是新“经”。

事实上,历史的演变往往是传统的断裂和承续的统一过程,既不可能只断裂而不承续,也不可能只承续而不断裂,即便是在文化急剧变革的时代。

有学者进而指出: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有太多断裂,也有过度交叉。

因此,简单地说断裂或交叉可能都不太合适。

关键是要阐明:中国现代教育学是在何种意义上、通过何种机制而中断传统的。

这就要求我们明确古代教育学术和现代教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并揭示两种逻辑的起承转合。

1.中国古代教育学术传统曾有不少教育史和教育学研究者把《学记》作为中国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

陈元晖先生则更进一步,认定“《论语》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而包括《学记》在内的《礼记》也是“中国公历纪元前的教育学名著”。

③陈先生的观点可能不会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我们也不准备接受这一见解。

我们所关心的,不是《学记》是否为第一部教育学,而是《学记》这样一篇被视作教育学专著的东西何以会成为《礼记》的一篇而被纳入“礼”中。

无独有偶,宋代大儒朱熹在其绝笔之作《仪礼经传通解》中,更沿着这一方向而创制《学礼》,上连《家礼》、《乡礼》,下接《邦国礼》、《王朝礼》。

其中,《学礼》就包括《学制》、《学义》、《弟子职》、《少仪》、《曲礼》、《臣礼》、《钟律》、《钟律义》、《诗乐》、《礼乐记》、《书数》、《学记》、《大学》、《中庸》、《保傅》、《践阼》、《五学》等众多部分。

很显然,当我们按照现代教育学的逻辑单独提取《学记》等进行研究的时候,既从根本上割裂了它所从属于其中的完整学术体系,更不会关注与这一体系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这一体系处在互动关系之中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式。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以上述形式呈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教育学术,很可能与存在于特定历史记忆之中、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原型的三代之制有关。

论及三代学术与三代之制,清儒章学诚有一段为后人反复称引的精彩论述:“古无文字。

结绳之治,易之书契,圣人明其用曰:‘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夫为治为察,所以宣幽隐而达形名,盖不得已而为之,其用足以若是焉斯已矣。

理大物博,不可惮也,圣人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从而纪焉。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

官守学术皆出于一,而天下以为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私门无著述文字,则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不复别有著录之法也。

”④章学诚的论述,十分清晰地刻画出夏、商、西周三代学术官守之制及其与知识生产、再生产和学术知识分类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学术官守之制得以运行的社会基础是礼乐文化和制度。

后者的主要特征是“包容宏富的整体性”,⑤具体表现在天人合一、政教合一和礼法合一等方面。

有学者指出:“作为后代儒者反复谈论的三代之制之一,学校是维系和传承礼仪关系的纽带……(庠、序、学、校,以及天子立四代大学、诸侯立时王之学等)这些概念相互关联,构成了封建制度下的一套等级性秩序。

这一制度配合着学习的内容和程序,构筑了一种礼仪的系统,而礼仪的系统本身即‘成人’的过程……在礼乐论的框架内,制度性的设置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性的关系,从而封建、井田和学校也是一种以制度为前提的道德体系。

”⑥由此说来,作为整个礼仪系统的一个环节,又以维系和传承礼仪为主要功能的三代学校,是以礼仪化为根本特征的。

在社会和知识高度分化的今天,在我们看来知识与道德,教育制度、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道德政治规范等相互区分、泾渭分明的不同方面,在三代之制中则完全合一于礼仪化的成人过程中。

春秋战国以降,礼崩乐坏,政统和道统发生了分化,但存在于儒学记忆之中并被理想化了的三代之制,则继续成为儒学进行现实批判、构筑理想未来的重要文化和知识资源。

只不过,以王定圣的传统治道合一,在孔子那里让位给以圣定王、内圣而外王的新治道合一。

孔子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在治、道分离的历史前提之下,通过对于道的再发现,把作为这一分化之结果的士确立为道统的现实承担者(所谓“士志于道”),然后通过士的自我完善和由内而外、层层外推的弘道实践,去实现新的治道合一。

《大学》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实际上是这一理念的系统化和具体化。

因而,“大学”既是“大学问”(关于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的学问),也是“大学习”(囊括知与德,存在于一切社会和生活场景之中,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对应着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学习)。

社会分层从而制度分化,并不妨碍儒者在观念中对分化了的部分进行功能统合,以使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获得新的方向感。

这正如同宗法封建制度下实际的父师与弟子关系并不妨碍后世的人们以之命名纯粹的师生关系(如“博士弟子”)、西周的太学与泮宫之关系可以作为后世对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之关系进行价值联想的基础一样(如入地方官学可以称之为“人泮”)。

如果说孔子之道是从实然(治道合一)中体现出来的应然(新的治道合一),那么,由《大学》所提供的“大学之道”,则是要从分化的实然重新走向合一的应然。

正如魏源所理解的那样:“礼乐者,治平防乱,自质而文;《春秋》者,拨乱反正,由文而反质。

”⑦与这一总体目标和价值追求相关联,成人的过程及其每一环节也便是一个礼仪化的过程及其环节,反之亦然。

在这里,制度、知识、方法、规则等,并不是以其形式化的纯知识而是以其功能的一致进入到礼的体系之中的。

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以礼为框架来统摄知识,实际上是把所有知识都当作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行动方法(用传统儒学的话来说,就是“成人之道”或“为学之方”等,而经典知识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其指示出了成人之道)。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儒家的教育思想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内容总不出人性论、为学之方和体现着治平理想的圣贤人格三者,并以为学之方为核心;为什么宋以后的学者,习惯于从原道、原性、原学等几个方面来建立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即便是以朴学见长的学者也不例外,尽管按照西方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式来看那完全不成体系。

这样一种“大学问”和“大学习”确实体现出某种宏大的教育视野:教育即成人,大学习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学校只不过是成人过程的一个环节;教育是“成己”与“成物”的统一,以成己为基础以成物,又在成物的过程中并通过成物以成己;为人师的过程,既是教育他人、成就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学相长”,⑧并关联着“学为君”的更高目标;所谓“学”,既是学问也是学习,既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

以礼乐论为基础而展开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教育学术,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知识和学术体系的构建,也影响了传统的学术理念、治学方式,如追求在“天与人”、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把握文化和教育之真谛的“通人”精神和“博通之学”;倡导以“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的文化承担意识为前提,把“博文”与“约礼”、“德性”与“问学”、“居敬涵养”与“格物致知”等统一起来的为学方式等。

它们构成了重要的中国学术理念和传统。

这些饱含深刻文化智慧的学术理念和传统,随着中国现代学术和教育学日益把文化化约为公理化的知识,逐步丧失了意义传递和问题生成功能,而被人为地分裂以至于中断了。

2.中国现代教育学传统同古代情形一样,理解中国的现代教育学传统,也不能脱离其赖以生成的具体历史情境。

中国现代教育学中的“教育”概念,是按照强国家——造人才——兴学堂——造教师的历史需要,在师范教育的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它理所当然地被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

而教育学,自然就成了对教师进行职业训练、为教师所用的关于学校教育的学问。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问”、“大学习”只能让位于“小学问”和“小学习”,这就先天地决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学为国家富强所用、为教师的职业训练所用这样一种历史的命运。

中国现代教育学就是以此为历史出发点而生成和发展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初的教育学虽说主要是取道日本移植西方的产物,但是,它又有传统的影子。

准确地说,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双向映照、相互诠释的产物。

当我们说《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的时候,实际上是以现代西方教育学对中国传统教育学术进行观照和选择的结果;反过来,《学记》又成了观照和选择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工具。

这样就会发现,作为双向映照的产物,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立足点,就是中西两种教育学术形式上相似的部分。

在此,我们可采用一个也许并不十分恰切的比方:如果把中西方教育学术比作具有各自文化历史传统的两个圆,那么,我们的立足点就在这两个圆交叉重叠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