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https://img.taocdn.com/s3/m/317143f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f.png)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孟子三章》题及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三里之城:城墙周长三里,指军事设施完备。
2.环:包围。
3.池:指城池中的水塘。
4.兵革:指战争。
5.委而去之:主动放弃。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指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指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指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9.得道:指遵循正道。
10.至:极致。
11.亲戚:指亲属。
12.畔:背叛。
13.故君子有不战,___矣:指君子只有遇到必须战斗的时候才会战斗,但是一旦战斗,必定会获胜。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___,包围攻击却无法取胜。
3.虽然包围攻击,但是必须抓住天时的机会,否则无法获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4.兵器虽然坚固利于作战,粮食虽然丰富,但是主动放弃战争,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因此说,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6.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失去正道的人会失去帮助。
7.失去帮助到极点,亲属会背叛他。
得到支持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8.遵循天下人所顺从的正道,攻击亲属所背叛的正道,因此君子有不战而胜的策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___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率领家人寻找,还请求___的仆人去追。
___说:“嘿!丢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路上有许多岔路。
”等他们回来后,问:“找到羊了吗?”他回答:“丢失了。
”“为什么丢失了呢?”他回答:“在岔路中有一条更小的岔路,我不知道该走哪条,所以回来了。
”___听了,脸色忧虑,不说话了,不笑了整整一天。
门徒们很奇怪,问道:“羊只是一只廉价的家畜,又不是夫子的,为什么会让您损失言笑呢?”___没有回答,门徒们也没有得到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https://img.taocdn.com/s3/m/da9514cffe4733687f21aa0e.png)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23课《〈孟子〉三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第23课《〈孟子〉三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https://img.taocdn.com/s3/m/4fff65f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0.png)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 后人将
作品介绍 《孟子》共七篇,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 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 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 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 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威天下 人 和”
助助
的
重
要
性
本文论证结构 总——分——总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论 点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域民
战争中需 要“人和”
类推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固国
结论
引 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要施行“仁政”
3、 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 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 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 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 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 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 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 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 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到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固以怪之矣: 原来,本来 (4)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2ee07c3a98271fe900ef995.png)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第23课《 孟子 三章: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孟子 三章: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c54d2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5.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富贵不能淫》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心意)真实之冠也(2)丈夫..古义:__________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3)父命.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命;命令等(4)以顺为正.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5)行天下之大道..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大路(6)与民由.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缘由;由于3.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_______________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__(2)道妾妇之道.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策之不以其道.(《马说》)_______________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5.其他重点实词(1)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命之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居天下之广居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立天下之正位正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行天下之大道大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1)一怒而.诸侯惧而:_______________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________________(3)以.顺为正者以:________________(4)独行其.道其:________________(5)乎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子未学礼乎.________________(6)之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____父命之.________________母命之.________________往送之.门________________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7.特殊句式辨析(1)戒之曰。
2021-2022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23《孟子》三章(解析版)
![2021-2022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23《孟子》三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3531fdbed5b9f3f80f1c29.png)
专题23《孟子》三章知识讲解1.《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zēng)益拂(bì)士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ē)B.公孙衍.(yǎn)拂.士(bì)曾.益(zēng)C.拂.乱(fú)孙叔敖.(ào)妾.妇(qiè)D.亲戚畔.之(pàn)域.民(yū)筋骨..(jīn gǔ)【分析】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
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A.“鬲”应读“ɡé”;B.正确;C.“敖”应读“áo”;D.“域”应读“yù”。
故选:B。
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34b7f3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4.png)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大全【原著简介】《孟子》,“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刻影响。
图片【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还有“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等。
图片【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站在正义、仁义方面,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富贵不能淫》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通过景公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奋起,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使国家灭亡。同时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重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2)委而去之:放弃(3)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5)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6)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与民由之:遵从(9)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1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1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明白(15)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一词多义】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道:独行其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得道多助:道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往之女家: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正道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修饰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生于忧患:处于……之中征于色:在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9)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10)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12)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使……死亡(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真诚,诚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丈夫之冠也古义:行冠礼今义:冠军(6)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上册第4篇 《孟子》三章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上册第4篇 《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be73af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4.png)
第13篇 《孟子》三章
【知识归纳整理】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 成年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第13篇 《孟子》三章
3.一词多义
(1)戒 戒. 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2)居 居. 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居所,住宅
第13篇 《孟子》三章
3.一词多义
(1)利ቐ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锐利,锋利
(2)城ቐ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第13篇 《孟子》三章
4.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本义:巩固 句中意思: 使……巩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句中意子》三章
5.重点实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委: 放弃 (4)得.道.者多助 (5)寡助之至.
环: 围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去: 离开 得道: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 极点
第13篇 《孟子》三章
6.重点虚词
三里之. 城 助词,的
【文章主旨】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
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 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第13篇 《孟子》三章
【写作特点】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
【注释】①少子:小儿子。②修:这里指拘泥。③孝谨:孝顺。④召: 征召。⑤辍:放下、扔掉。⑥效:仿效、学习。
第13篇 《孟子》三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d2014f4431b90d6d85c722.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题】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练习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和.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固.国④失道.⑤池.非不深也⑥委.而去.之⑦七里之郭.⑧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⑨环.而攻之而不胜⑩所以动.心忍.性(11)而后作. (12)而后喻.(13)必先苦.其心志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兵.革非不坚利也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ttps://img.taocdn.com/s3/m/2bca62e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4.png)
新知讲解背景链 Nhomakorabea接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 母 三 迁》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 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 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有“亚圣”之称。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品
简
介
《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pàn),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诵
读
课
文
新知讲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时机等。
部编八上语文孟子三章译文
![部编八上语文孟子三章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7e37683186bceb18e8bb7f.png)
部编八上语文孟子三章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疆,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富贵不能淫》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上被赎出并被选拔用为大夫。
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2573b63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f.png)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
【评析】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不配被称为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
天下熄。” 天下便太平。” 【评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礼吗?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不
以
⑦
封
疆
之
界
,
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
之利。得道者多助,
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失道者寡⑧助。寡助之⑨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教材知识全解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 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 编著的。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ca3247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1.png)
·语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 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 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啊。
·语文
故曰:域. (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 巩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 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 ( 少 )助。寡助之至. ( 极点 ),亲戚畔. ( 同“叛”, 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 归顺,服从)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和心境。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拓展阅读
01 课内文言文阅读 02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语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基础积累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 围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 护城河 ) 非不深也,兵. 革. ( 泛指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 ( 放弃)而去. ( 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六单元
·语文
本单元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
人文主题
情操志 趣
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 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 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0fc8f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f.png)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课切预习一.作品校概《盂子》是“四书”之一。
它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葛,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O知识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全文展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莱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硬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大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成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大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主题概述本文论证了“大n寸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识枳系(一)通假字亲成畔之(“畔”同“叛”,背叛)(二)古今异义1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隆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作利,锐利)(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愤)(五)特珠句式1.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也”表示判断)2.双重否定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竖利也,米栗非不多也。
(“非不....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不.....”)(六)成语积累得道多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而的支持与帮助。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182416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59.png)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6e7ee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b.png)
《孟⼦三章》注释、⽂⾔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孟⼦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词多义、⽂⾔句式】【重点句⼦翻译】【课外⽂⾔⽂阅读】⽬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三、《⽣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之城】⽅圆三⾥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去之】意思是弃城⽽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治国的正道,即⾏仁政。
⑩【⾄】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
君⼦,这⾥指能⾏仁政的君主,即上⽂所说的“得道者”。
⼆、⽂⾔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
③池.⾮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之利: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震慑。
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e599a19f705cc175427096b.png)
孟子三章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翻译: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到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二、内容理解: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的攻与守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2、文章开头两句的作用?该论点采用了什么修辞?①开宗明义。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②顶真。
上句的“地利”是下句的开头,使句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3、讨论:“三里之城——不如地利也”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①举例论证。
②论据内容: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4、“城非不高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本段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①举例论证。
②论据内容: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ad1a3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8.png)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
识点归纳(全)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述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关系。
即使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也不能取胜,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
而地利比不上人和,弱者往往因为缺乏人和而失败。
因此,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使人民定居下来也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支持和帮助,而不行仁政的君主会失去支持和帮助。
当支持和帮助的人越来越少,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相反,当支持和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因此,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强调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作者还提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味着只有道义高尚、行为正直的人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比如,历史上的XXX,他在唐朝内乱时,以仁政治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最终成为
唐朝的开国皇帝。
而相反,如果一个统治者行事不公,剥削人民,最终会导致人民的反抗,失去人民的支持。
比如,清朝末年的XXX,她的专横跋扈、奢侈浪费,最终导致了XXX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她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终被推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22课】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足,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下注释】①【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②【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③【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④【诚】真正,确实。
⑤【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⑦【焉】怎么,哪里。
⑧【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⑨【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⑩【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⑪【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⑫【夫子】这里指丈夫。
⑬【正】准则,标准。
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⑮【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⑯【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⑰【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⑱【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⑲【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下注释】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八指被任用。
【亩】,田地。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⑥【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集市。
⑦【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⑧【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⑨【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⑩【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⑪【曾益〕增加。
【曾】,同“增”。
⑫【恒过】常常犯错误。
⑬【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⑭【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⑮【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⑯【入】指在国内。
⑰【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⑱【出】指在国外。
⑲【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翻译】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主题思想】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