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充满了战争、外交、联盟等复杂的局面。
本文将从政治局势方面进行解析。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缓慢推进时期。
诸侯互相斗争,而周朝的国君实力逐渐衰弱。
各国相互间也不断结盟和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格局。
1. 春秋五霸时期在春秋时期的前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诸侯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出现了五个霸主,分别是宋国的重耳、晋国的文公、鲁国的桓公、秦国的康公和楚国的穆王。
这些霸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周边的一些小弱国归并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2. 齐国崛起的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齐国逐渐壮大,开始朝着强大的国家发展。
其实力迅速增长,和邻近弱小国家建立联盟,加强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格局。
齐国之所以能够壮大,一方面是由于它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善于联合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其他强国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除了齐国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强国,主要包括韩国、赵国、魏国和燕国。
这些国家都在不断壮大,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
4. 国家的瓦解和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齐国的经济状况下滑,魏国也因为内乱而弱化,而晋国和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了其它国家的侵蚀。
这些弱点被周边的其他国家抓住,加剧了各国间的冲突和分裂,同时也加快了国家的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各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体制。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平民制度等。
1. 封建制度春秋时期的中国,依然秉持着周代的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地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地主和豪族势力则逐渐增强。
这种封建体制长期存在,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中,才逐渐被淡化。
2. 君主专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国家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国王在这个时代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大量的政治变迁,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背景、封建制度的衰落、诸侯争霸和中央集权的崛起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割据的局面。
在此之前,中国处于早期封建制度的阶段,诸侯国依附于周王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逐渐割据独立,中央政权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本封建制度下的封君、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封君的权威逐渐削弱,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诸侯们开始纷纷割据称王,不再依附于中央政权。
这种变化导致了政治格局的混乱和持续的战乱。
三、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争霸,通过军事手段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这些战争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四、中央集权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最终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崛起。
在战国晚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强力的武力手段征服了其他诸侯国,实现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这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了末路,中央集权逐渐建立起来。
总结与展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封建制度的衰落、诸侯争霸和中央集权的崛起,共同构成了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
这段时期的政治变迁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议题,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和政治角色的交织。
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政治格局的变迁过程,并将其融入到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中。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为建设未来的政治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众多列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这个时期,各个列国之间的政治争斗异常激烈,到处都是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情景。
然而,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时期之一,决定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走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政治,分析各个列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外交关系、统治思想等方面。
一、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列国的政治制度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标准。
其中,西周的官制和封建制度对大部分列国都产生了影响,例如齐国、宋国、晋国等。
这些列国都采用了类似于西周的官制和封建制度,即在国内设立众多官职,将国家分为封建领地,由君主分封给贵族或功臣。
这种制度也给列国统治带来了一定的稳定和秩序。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政治制度,例如魏国的丞相制度。
魏国创立了由数位丞相组成的“丞相相国”的制度,代替了以前的诸侯和丞相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目标。
此外,魏国还设置了由八位巡游大夫和六位说客组成的宣夫、议郎机构,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咨询、建议。
二、外交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列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大部分列国都采取了驰书、使臣、互市等外交手段,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扩大自己的国力。
其中,最为富有传奇色彩的是齐国的孟尝君。
孟尝君是齐国的一位顶级谋士,他曾经成功地利用外交手段,让齐国在周边列国中保持了长时间的中立和和平,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此外,孟尝君还曾经以身犯险,突破包围,为齐国获取了重要情报,为国家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外交关系也常常处于动荡的状态。
每个列国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野心,他们不断地进行联盟、出兵、联合进攻等行动,以争夺更多的地盘、财富和权力。
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联盟各方力量相斗,最终陷入了战争,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更加复杂和混乱。
三、统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列国的统治者都有自己的统治思想和理念。
在这个时期,统治者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稳定和延续国家的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政治形势非常复杂。
为了有效地治理各自的国家,各个诸侯国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君主制。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掌握着决策权和执行权。
除了君主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宰相、大夫、卿等等。
这些职位的职责是管理国家事务,指导君主的政策,并执行君主的命令。
在君主制政治制度下,不同的诸侯国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政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和魏国等诸侯国。
齐国是春秋时期实行最早的官吏制度的诸侯国。
齐国的政治制度以重“才干”、“治理精”而著称。
齐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十分严格,要求必须有才干和经验。
同时,齐国的政治制度还注重法制建设,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对治理国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晋国则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五霸之一。
晋国的政治制度以贵族阶级掌握权力为主要特点。
晋国的贵族阶级主要负责统治国家,拥有了很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决策和执行国家政策。
再者,晋国在政治制度方面还有一项重要措施——“九鼎”,这是一种一等一重量级的兵器,最早的“五霸之一”晋国在战争中曾获得过大量财产,将其全部铸造成“九鼎”,作为国家的象征物。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多胜利。
秦国的政治制度以强权主义和法制建设为主要特点。
秦国君主制度相对集权,秦始皇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行省制,明确地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履行方式,并严格制定和编辑了法典,重视法制建设。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
楚国的政治制度以卿士制度和土地国有化为主要特点。
楚国对卿士寻求国家事务的建议,并从事行政工作。
相较于秦国,楚国又是一个民族极为分裂的国家,许许多多的地方势力平等独立,甚至会相向而行独霸一方,而楚国户籍政策表明,各个领地并不是相互和平共处,反而是由各个地方户籍的更替而不同,对于南方地区的楚国而言,施政和治理有一定的难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涵盖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近55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引导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1. 传统政治制度中国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期。
当时的国家分为诸侯国和周朝。
周王作为天子,他的职能只是在符合礼仪的前提下主管诸侯。
而诸侯们守纪行事,以天子的名义行政,与周王形成分权分立的状态。
此外,当时的政治制度中还有一些重要职位,如宰相、大司马、大将军等。
这些职务一般由来自富豪家庭的人担任。
在这个时期中,寺庙和祭器长老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在随后的战国时期中,封建制度慢慢衰落,移动从一种简单的管理方式逐渐进化为一个持续复杂的政治系统。
2. 变革与演变公元前475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数量已经增加到几百个。
然而,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的权威已经不断下降,而一些官员和军事将领开始崛起。
这些人中的一些成为了贵族,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
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并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朝的共治制(陈墨之政)大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并未采用长辈传统的封建制论,而是采取法治制度。
他集大权于一身,将对统治的掌控权放到无数小太阳的手里,否决了任何神圣权威。
这样,中国历史上最长期和严密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建立起来了,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而贵族和官员的力量得到了提升。
到了秦朝时期,集权制度被正式确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精神,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 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商鞅为实现强兵采取了哪 些改革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5、从商鞅变法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 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 时俱进; 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 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改革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创新和献身的精神……
从公元 前230至公 元前221年, 嬴政相继兼 并六国
周幽王烽 火戏诸侯
西周 灭亡
东周 建立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 政,郑伯不朝。秋,王(令)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 公的臣下)射(周)王中 肩。 ——《左传》
材料
郑庄公(雕像) (前757—前701年)
材料中哪些地方违背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楚春秋时即称王:前879;前704
◆齐威王、魏惠王“徐州相王”:前334年
◆秦惠文王称王:前325年
◆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易王称王:前323年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 对比左图,从右图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你能从材料中得出 关于秦国的哪些信息?
一、变法背景
商鞅来秦
商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 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 也叫卫鞅。后因变法有功, 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 史称商鞅。 商鞅“少好刑 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 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少年时就立志 革新政治。公元前362年,商鞅看 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 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十分复杂多变,充满了争斗和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一、诸侯争霸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已经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国的崛起。
这些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力图争夺更大的领土和更多的资源。
这种诸侯争霸的局面导致了政治格局的分散和碎片化,也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埋下了伏笔。
二、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还受到了分封制度的影响。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通过封爵来控制自己的领地和臣民,同时也维持了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这种分封制度既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政治控制的手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三、兼并与合纵为了在诸侯争霸的局面中脱颖而出,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采取兼并和合纵的策略。
兼并指的是一个强势的诸侯国吞并其他较弱的诸侯国,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合纵则是指多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对手。
这种兼并与合纵的策略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常见,也成为了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儒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并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提倡君臣之道和仁爱之道。
这一思想体系对于诸侯国的统治和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政治格局变得更加稳定和有序,也为后来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兵器的发展与战术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的发展和战术的变革对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兵器的制造水平得到了提高,使得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都有了显著的增加。
同时,战术的变革也使得战争的方式和策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革使得力量对比的变化更加迅速,也加剧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度、兼并与合纵、儒家思想的兴起以及兵器的发展与战术的变革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一、政治变革1.分封制度的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争霸、割据成为常态,国家的统治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得以自主统治,使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2.列国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争夺地盘、争夺霸权成为主要矛盾。
众多的小国相互斗争,一些强大的列国如齐、楚、韩、赵等通过军事扩张逐渐崛起,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3.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成为影响政治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忠诚奉公,提倡礼乐制度,推动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步。
二、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农民逐渐开始使用铁器、租种制度也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商业活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开始兴起,商业活动逐渐发达。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升,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力量。
3.货币的流通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铸钱的技术逐渐成熟,商业交流中大量使用货币。
货币的流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给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竞争与发展。
诸侯国相互征战,为了保持军备而提高了国内工业水平;分封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更加独立,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互为因果,政治的混乱部分妨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经济的进步。
政治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
政治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经济的繁荣又为政治的巩固提供了支撑。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 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格局多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统治形式以及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这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从中揭示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历史时期,它的起点是东周时代的晚期,终点则是秦朝的建立。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东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兴起,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和中央集权的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演变2.1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以《春秋左氏传》和《春秋公羊传》的记载为依据。
在这一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中原地区开始形成了一种名为“诸侯分封”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下,东周君主被削弱,大量小国割据,周室仅保留仪式上的君王地位,实际权力已经被诸侯国夺取。
2.2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段,也是最为混乱和剧烈的时期,其政治格局进一步演变。
在这一时期,诸侯国逐渐壮大,争夺中央权力和领土扩张成为主要目标。
同时,战国诸侯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征战,政治格局动荡不安。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体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名为“分封制”的国家体制。
这种体制下,中央政权被削弱,权力分散到各个诸侯国。
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称为“诸侯之间盟约”。
盟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政治婚姻、有的通过联盟合作来达成。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经过长期的政治乱局和思想交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
这些思想家们对政治、礼仪、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和中央集权的瓦解,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皇权制度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一、分封制的产生及变迁1. 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采取了分封制,君主通过封爵的方式,来管理内外事务,并维持国家秩序与稳定。
2. 春秋分封制的变革:到了春秋末期,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分封制逐渐演化为更为严格的郡县制度,各个诸侯国的封地变得更小、更集中,这加剧了诸侯之间的争斗和竞争。
二、列国纷争与权贵斗争1. 列国纷争的原因:战国时期是一个列国争霸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统一权力而进行多次军事冲突,其中著名的有宋、楚、齐、秦等国。
2. 权贵斗争的兴起: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各个列国纷争加剧,权贵阶层开始崛起,他们通过势力背景、家族势力以及财富积累,成为诸侯国政治中的关键角色。
三、法家思想的兴起与变革1.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法治的理念,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和国家。
2. 其他学派的思想变革:除了法家思想外,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变革,各个学派的出现使得社会思想更加丰富多元。
四、中央集权的崛起与秦统一1. 中央集权思想的兴起: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与内部斗争的加剧,人们开始倾向于中央集权,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中央政权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2. 秦统一:在战国时期末期,秦国崛起,秦始皇通过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强制实施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五、科技与军事的创新与发展1. 科技的创新:战国时期,各个列国为了战争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科技探索与创新,如冶铁术、农业技术、器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
2. 军事的发展:随着战争不断升级,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也日益壮大,出现了重装步兵、强弓利弩等新兵器,战争方式也得到了创新与改变。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从公元前771年开始,截止到前221年,历时550年之久。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和政治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变革1. 分封制的崩溃:西周王室的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各个诸侯国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
这导致了政治权力高度分散,各个诸侯国之间长期处于相互攻伐和互相对峙的状态。
2. 君主专制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君主日益强盛,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形成。
君主手握军权、财权和人事任免权,成为了各个诸侯国权力的核心。
3. 阶级分化的加剧: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阶级之间的分化加剧。
在诸侯国内部,士族和庶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格局。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变革1. 儒家学说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
儒家学说尊重传统、讲究礼仪、强调人文关怀,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正气和人文主义的精神。
2. 道家学说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逐渐崛起,成为了儒家学说的重要补充。
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养生方式。
3. 诸子百家的大放异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派纷纷出现。
除了儒家和道家外,还有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等一系列思想流派,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不仅政治面貌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革,文化和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这些变革和创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表现为诸侯争霸,各国割据的局面。
经过春秋两百多年的发展,诸侯国崛起,分裂成众多的国家。
其中,齐、晋、楚、秦、楚、魏、赵、韩八个大国最为强大。
这八个大国之间相互争霸,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他们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斗争、军事冲突和秘密交易。
政治格局的变化非常剧烈,有时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抗一个过于强大的国家,有时又会重新改组同盟关系。
这种格局的不断变化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性。
二、经济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种以农业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
农业是当时社会的基础,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和区域的不同,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导致了经济的区域分化。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发展了繁荣的农业经济,而一些贫困的地区则陷入了经济困境。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商品流通受到了限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薄弱。
此外,商业、手工业、渔业、矿产业等经济形式也同农业经济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三、军事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表现为兵强马壮、战争频繁。
各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不断进行军事扩张。
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和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等,他们的战略和战术对于当时的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兵器的改进和战术的创新使得战争形式不断变化,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战争方式,如合纵连横、奇袭、诡辩等。
这些都为后来的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四、文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格局呈现多元化、百家争鸣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随着国家的繁荣,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段时间内诞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制度。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封建制度。
各个国家采取分封制度,国君将领土分封给亲信官员,形成一种分权的政治结构。
这种制度赋予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也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同的诸侯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二、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家,这些国家被称为诸侯国。
每个诸侯国都由一个君主(国君)领导,并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
这些国家之间互相竞争,进行战争和外交斗争,形成了多国并存的局面。
其中,秦、楚、魏、齐、赵、燕、韩和魏等国家相对较强。
三、宗法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通过家族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根据宗法制度,实行世袭制,即领导权和财产继承权由父传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家族和社会关系网络。
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各个诸侯国的统治地位和财富,并维持了社会稳定。
四、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分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特征。
分封制度是指国君将领土分封给亲信官员,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和效忠。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各个诸侯国的独立性和统治权威,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度也促使了小国家之间频繁的战争和权力争夺。
五、儒家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注重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
在政治制度方面,儒家思想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求福祉,并通过贤能之人来辅佐国君。
这种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霸权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霸权政治。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斗争使得一些强国逐渐崛起,并试图控制其他小国。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各自的联盟和势力范围,试图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贯穿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各诸侯国之间勾心斗角,不断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一、分封制度春秋时期,周王权逐渐衰落,各地的贵族势力逐渐强大。
周王分封给贵族地方,形成了“分封制度”,这一制度使诸侯国逐渐形成。
诸侯国是以贵族阶级为代表的地方独立政治实体。
这些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形成了五霸时期和百家争鸣。
二、五霸时期五霸时期指春秋时期统一的诸侯国形成联盟,互相援助,共同抵御强敌。
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这五个统治者都亲政,以辅佐能人为目标,吸收了各个小国流亡的人才。
他们尊重德行,以道为先,以文化为纽带,成就了自己的国家和时代。
三、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期呈现出中华文化最开放、最辩证、最宽广、最典型的面貌。
各种流派的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承至今,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政治。
四、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后期,周王权彻底崩溃,各个诸侯国之间也陷入了争斗。
战国时期长达两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长、政治最动荡的时期。
六国互相征战,秦国最终获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地方贵族势力逐渐强大,五霸时期和百家争鸣,将文化和政治发展推向新的高峰,也是这个时期最为繁荣的时代。
而战国时期则是这一时期的衰败之象,并逐渐形成了中央大一统的趋势。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乱世的动荡和分裂,但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杰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以诸侯分封和封建制度为基础。
这个时期,中国的领域被分成了诸多小国,每个国家由一位君主领导。
这些君主多数以王为称号,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世袭地位上享有些许特权,真正的权力是在朝廷中的贵族之间争夺的。
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家采取了一种称为“分封制”的政策。
君主会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弟弟、儿子、兄弟或亲信的家族,让他们管理这些领地。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君主的权威,同时也限制了君主对领地的直接控制。
各家族之间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从而保持了一定的和平与稳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为了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各个国家开始建立强大的军队。
君主和贵族是拥有兵器的唯一身份,他们可以通过征召百姓参军来增加自己的势力和实力。
这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军阀割据的现象,从而加剧了战国时期的混乱。
在政治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例如,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利益。
韩非子则提出了“法治”的思想,认为国家应当依靠法律来约束君主和贵族的权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彻底消除战争和冲突,实现世界和平。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以诸侯分封和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制度。
这个制度有利于维持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各个国家间的冲突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也逐渐成熟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历史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历时约四百多年。
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下面我会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1.诸侯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封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诸侯国分封至几十个。
各个国家可以自主制定其内政和外交政策,不必完全向中央政权效忠。
2.地方权力强化:国家分封制的弊端是导致了分封国各方势力不断膨胀和地方权力的强化。
这使得国家很难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
3.扩张主义思想:随着分封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许多国家开始寻求扩张并征服其他国家。
国家之间的不断战争助长了扩张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战国时期政治的动荡不安。
4.封建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国家中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划分。
贵族享有社会高地,而底层人民则处于社会底层,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经济特征:1.农业经济为主: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主力军。
农民为诸侯国提供粮食和税收,同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基础。
2.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国冶铁业迅速发展,铁器的制造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铁器的普及对于农业、军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货币的发行: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开始发行货币,便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这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社会特征:1.社会动荡: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不断动荡。
各个国家不断扩张和争斗,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状态。
2.社会分化加剧:战国时期,社会等级划分明显,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分化现象普遍。
贵族阶层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困苦。
3.思想多元化: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潮流。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竞相兴起,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特征:1.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文化发展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内,中国的地理、人口、经济和政治都有很大变化。
同时这个时期内也有很多著名思想家,如孔子、荀子、墨子等。
在这个时期内,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联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
下面,本文将从地理分布、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思想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一、地理分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地区河流纵横,山岳交错。
诸侯国地理分布多样,不仅有中原诸侯,还有北方燕、齐,南方吴、越。
因此,各个诸侯国之间地理位置差异较大,交通不便,东南有利于海洋交通,北方则天寒地冻。
二、国家政治: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小规模的争斗,以至于发展出了以征战为生的武士阶级。
这也导致了诸侯国之间的动荡不安、国家不稳定的特征。
此种形式的政治现状导致了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猜疑和手段残忍。
三、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经济和农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导致各个诸侯国的财富流动性较差、经济产业相对单一,这种现象是这个时期经济的主要问题。
其它方面,也存在一些相对较发达的工商业,如宋、楚、齐其中若干城市,具有一定的商业和工业活动。
同时,这些城市周围的手工艺经济也略有起色。
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各个诸侯国之间困难的共性实际。
四、文化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得到了较大发展,让诸多思想家以不同路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思想都在这个时期独立形成。
这也为后来中国思想史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以上仅是表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繁荣和羁縻自然相伴随。
虽然这个时期内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较多不协调的声音,但实际上它们依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正是这样的羁縻和不停地对抗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才得以持续前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富国强兵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富国强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全面确立和周朝灭亡。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强盛,各争霸一方,矛盾激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格局。
同时,富国强兵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政治格局1. 诸侯国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主要形式。
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虽然有政治上的联系,但它们基本上是独立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依存、缔结同盟、攻击扩张,形成了相互对抗、竞争的政治格局。
各个诸侯国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方面相互防御,一方面又争夺地位,力图成为霸主。
2. 地缘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大体上呈现出诸侯国集中在华北平原地带、中原内陆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局面。
其中,以华北平原地带的齐、楚、韩、赵、魏五国为主,是整个战国时期的核心地带。
对于各个诸侯国来说,这是掌控财富、军事力量的重要地位,因此不断加强彼此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3. 政治文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格局,是整个时期的基础。
散文、诗、礼、乐等文学、文化习俗则大量涌现,并强烈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仪式、儒家思想等方面的特征,这也构成了整个时期社会政治的文化基础。
二、富国强兵1. 经济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经济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
农业技术发展,手工业也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商业和手工业在生产力改进与增长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城市经济也开始显现,城市商人阶层开始壮大。
2. 军事强化富国强兵是各个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国时期,军事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各个诸侯国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一些诸侯国不断加强官军武装,提高战斗力,如魏、秦等,另一些则通过私家军强化自身实力,如赵、韩等。
3. 政治制度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探索并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改革,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加强内部稳定,如秦国的法家思想,而另一些则更加从民本角度出发,尝试实行更为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如韩国的夷门之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 强。 ——《史记•商君列传》
(一)经济
1、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 私有,确立土地私有 制的封建经济基础。 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推动秦国农业发展。
重农主义思想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发展小农经济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经济实力, 为统一奠定物 质基础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 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 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 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五霸
• • • • •
齐桓公称霸(前7世纪中期) 晋文公称霸(前7世纪后期) 楚庄王称霸中原(前6世纪初) 吴王阖闾称霸(前5世纪初) 越王勾践称霸(前5世纪前期)
5、从商鞅变法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 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 时俱进; 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 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改革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创新和献身的精神……
从公元 前230至公 元前221年, 嬴政相继兼 并六国
韩 非
勇于纠错、用人不疑
秦国在讨论对楚的战役中,李信说要二十万 就可以灭楚,老将王翦则坚持六 十万才行。嬴政采用李信的意见 发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失败。嬴 政知道自己用人失误,亲自向王 翦道歉,并恳请王翦统军伐楚。 王翦将兵六十万,到达楚地后坚 壁不出,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 王 翦 军。有人向嬴政告状,嬴政坚持 不换主将。王翦待机成熟,一鼓作气灭了楚国, 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 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商鞅为实现强兵采取了哪 些改革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原因: •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 •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பைடு நூலகம்鞅被车裂,能否说商鞅 变法失败了?并说明理由。
1、变法结果及意义
当时:收富国强兵之效
后世:百代犹得秦政法
具体(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1、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地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商鞅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 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二)军事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提高军队战斗力
为人们争取更高的 社会地位提供途径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奖 励 军 功 废除世卿世禄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集合)为县, 置令、丞,凡三十县。
材料二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 (管理)连坐。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 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你能从材料中得出 关于秦国的哪些信息?
一、变法背景
商鞅来秦
商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 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 也叫卫鞅。后因变法有功, 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 史称商鞅。 商鞅“少好刑 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 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少年时就立志 革新政治。公元前362年,商鞅看 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 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出 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
卧薪尝胆出自《吴越春秋》
材料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年), 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据鲁春 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 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3次;列国间军事行 动凡483次。 —— 《中国历史十五讲》 从材料看出,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周幽王烽 火戏诸侯
西周 灭亡
东周 建立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 政,郑伯不朝。秋,王(令)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 公的臣下)射(周)王中 肩。 ——《左传》
材料
郑庄公(雕像) (前757—前701年)
材料中哪些地方违背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⑴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 邦,完成以下表格。(8分)
春秋以前的中国 主权的 归属 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 古代希腊的雅典 城邦的全体公民(2分) 选举和抽签 公民的私有土地 工商业发达(2分。回答 “海外贸易发达”也 可。 )
官员的 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2分。 产生 回答任一点均可。) 土地所 作为国有土地的井田制(2 有权 分。回答任一点均可。) 工商业 状况 官府控制,规模小
主要措施
政治措施
国君 分 封 制
废分封 行县制
国君 县 制
诸侯 诸侯国官吏 地方县吏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 值的文化典籍。
礼待人才
魏国人尉缭向秦王提出离间诸 侯的建议被采纳,但尉缭对嬴政的 评价却不高,称嬴政是 “ 蜂准长 目、鸷鸟膺、豺声” “ 少恩而虎 狼心。”打算不辞而别,嬴政却再 三挽留,委以重任。 嬴政读到韩非著作时非常 赞叹,进攻韩国后,在听信谗 言迫使韩非自杀后追悔不已, 坚持把韩非的法家思想奉为治 理秦国的指导思想。
郑庄公为什么敢于回击周天子的讨伐?
西周 土地 周王室直接管辖 从镐京到洛邑方 约千里的土地
东周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 千人了
兵力
财力物 力人口 天子与 诸侯的 关系
王室直接管辖的 军队多达14万人 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 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 最高的地位。 “礼乐征伐自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时代特征
1.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大动荡 大变革 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 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发展
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2.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①诸侯称王,兼并战争 ②各国变法,确立新制度
3.秦国的商鞅变法 4.秦国的统一战争
(1)变法的开始(背景) ①时代背景 ②变法前的秦国社会 ③商鞅入秦和孝公支持变法 (2)变法的主要措施 第一、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 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第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废世卿世禄制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之法 ④普遍推行县制 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⑥强制分户,改变风俗 (3)改革的结局和影响 ①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②变法的历史影响
3、秦孝公为首的地主阶级的支持。
4、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执法如山不 畏权贵
4、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 的其他改革比较): ⒈全面性 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 俗等方面 ⒉有效性 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 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⒊在法律上确定封建制度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
一、变法背景
商鞅向秦 孝公阐述富国 强兵之术,提 出变革政治的 主张,得到赏 识。在秦孝公 支持下,商鞅 与保守势力展 开论战,为变 法扫清了思想 障碍。
舌战群儒
商鞅舌战图
材料一: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 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 少。 ——《通典 • 食货志》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战国时期制度的变化
• 经济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起来, 井田制逐步瓦解 • 政治制度: ①政局动荡,兼并惨烈,从分裂走向统一 ②诸侯称王,分封制继续遭破坏 ③各国变法,县制 取代 分封制, 官僚制 取代 世卿世禄制 土地私有制 取代 井田制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一、变法背景 材料1:
◆楚春秋时即称王:前879;前704
◆齐威王、魏惠王“徐州相王”:前334年
◆秦惠文王称王:前325年
◆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易王称王:前323年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 对比左图,从右图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四)社会风尚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造就个体小农家庭 有利财政收入增加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 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 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3.秦国的商鞅变法
4.秦国的统一战争
37.(36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城邦即城市国家(city-state)。通 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 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 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 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 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 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⑴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 完成以下表格。(8分)
——以上引自《史记•商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