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和探讨美与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和探讨美与艺术

发表时间:2009-06-27T19:16:50.280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刘永超[导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中国水墨艺术的精粹,也是水彩画的重要媒介,水的运用决定着一幅作品的成败与品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整个人类社会进步,是在追求着真、善、美的境界,在艺术创作中,则表现出追求着作品真、善、美的统一。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传入中国百年之后,不仅在这块土地上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茁壮成长,硕果累累。富有智慧和灵性的中国画家不满足熟练地掌握来自欧洲的

水彩技法,在艺术实践中或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的观念和技法,或尝试、探索新的技法手段,以加强和丰富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使得中国水彩艺术从一个小画种变成了堪与油画、国画并驾齐驱的大类,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性画种。

一方水土,培养出一种画风。地处中原的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宽阔,平原广袤,丘陵起伏,大山巍巍,为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太行山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画家,也由此形成了画太行的主题,推出一批又一批振奋心扉的作品,凝重的大山,厚重的色调和沉重的沧桑感,浓郁的抒情格调,构成他们作品的突出特色。

二十世纪早期,在河南,开封艺师、河南艺术学院最早开始教授水彩画,为河南培养了第一批水彩画家,此后,又经一代又一代的水彩画家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水彩艺术的种子遍洒中原,并陆续生长开花。然而,河南水彩艺术真正得到发展是新时期以来的事。水彩画家从原来的散兵游勇状态到逐步组织起来,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绿城水彩画会”“河南水彩艺术研究会”到1995年重组为如今的“河南美协水彩艺术委员会”。这些组织把省内的水彩画家团结起来,有组织地开展学术活动。十几年来,在省内连续举办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河南水彩画展,举办个展、联展、巡回展。与外省市进行交流展。组织创作参加全国性大展,每次都有入选,还有作品获奖。更值得欣喜的是,河南已涌现出一批以中青年为中坚的水彩画家,他们正以其不同的艺术个性,给河南水彩画坛带来清新的空气和希望。

依稀记得我是从烟标中第一次认识了太行山,从那时起它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实,地处平原的我并不知道太行山在那里?没有见过大山的我,带着童年的梦想,直到1999年10月,我们去辉县南坪写生,才圆了这个儿时的梦,从此后,我和巍巍太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置身于大自然中,心胸就豁然开朗,太行山的雄壮博大、苍茫浑厚震撼着我的心灵。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太行山,雄伟壮观、重峦叠嶂、溪流弯曲、深谷狭隘、险峻峥嵘。我被它那宽厚、博大的胸怀,深深地感染着。置身此中,远离了浮躁与喧嚣,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情此景,每每激发起我创作的激情。

对于太行山情有独钟,山梁、山涧小路、山村小院、山风,浓浓的乡土气息都成了我笔下的风景。在太行山古朴的民风熏陶下渐渐的成熟起来,找到了自己的绘画立脚点,以水彩画作品的形式直接对山水写生,追求凝练质朴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经过多年的积累、思考、实践、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水彩山水画追求的目标,太行的形貌,客观之形,它只是我艺术创作的一种依托,多年来,常多次带学生深入太行山采风并创作了大量的水彩山水画,诠释自然;多年来,我创作了《秋韵》《太行农家》《林泉高致》《岁月》等一系列水彩山水画作品。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这些都是和我在太行山进行水彩画写生分不开的。

通过水彩山水画写生,我领略了大自然美的妙谛,“以生活为艺术,以艺术为生活”的创作目标,不断启迪自己对水彩画山水的追求。艺术是无止境的,笔墨当随时代,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不断地学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刘永超,1977年出生,河南濮阳台前县人,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赵鸿甫教授。自由撰稿人、画家、书法家、青年艺评家、艺术史学者。现任教于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曾在郑州轻工职业学院、郑州大学等校教授素描、水彩、书法、美术鉴赏等课程。策划主编《美术鉴赏》《素描艺术》《色彩艺术》等30余部高校美术类教材,在《中国教育报》《美术报》《河南日报》《大河报》《学习论坛》等全国艺术期刊、书籍、大学学报及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书画作品、研究论文、艺术评论等近百篇幅,并有《美术欣赏》等多部著作公开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