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室性期前收缩体会

合集下载

谈糖尿病从肝论治的临床体会

谈糖尿病从肝论治的临床体会
O A 患 者睡 眠 时 上 呼 吸道 狭 窄 、 塞, 复 出现 呼 吸 暂 停伴 低 常 治疗 是 有效 的 。心力 衰 竭 合并 呼 吸暂 停 者应 用 C A SS 阻 反 P P后 室 性
氧血 症 、 高碳 酸 血症 和( 酸 中毒 , 主 动脉 、 动 脉体 内的化 异位 激动 和交感 神 经 激活 也 能获 得改 善 。 或) 刺激 颈 3 . 术治疗: OA 4手 对 S S患 者 准 确 评 价 上 呼 吸道 阻 塞 部 位 , 取 采 学 感 受器 , 响脑 干心 血 管 中枢 , 引起 自主神 经 系统失 衡 。 影 从而 29 .炎症 因素:S S患 者血 浆 肿瘤 坏 死 因子 f 自介 素 6 白介 素 个 体 化 手 术 方 案 。 OA t . 、 、 中度 患 者 和腭 后 狭 窄者 可 行 悬 雍 垂腭 咽成 形 l 、 应蛋 白、 性 氧簇 及黏 附 分子 水 平显 著增 高 。 系统 及 呼 术 ( P P, 术式 是治 疗 O A 应 用 最 广 泛 、 有 效 的一 类 手 术 B c反 活 UP) 该 SS 最 吸 道炎 症参 与 O A S S患 者 白天 的 嗜 睡及 心血 管并 发 症 和 代谢 综 方 法 。 颌 手 术 通 过 下颌 骨延 长 、 移 等方 式 , 正 因小 颌 畸形 正 前 矫 合 征 的发展 。T Fc拮抗 药 能显 著改 善 白天 的 嗜睡症 状 。 N 2t 舌 后 坠 等 口腔 颌 面 部 畸 形 所 致 的 口咽 、 喉 咽 腔 狭 窄 引 起 的
聚集 指数 增 加, 使全 血黏 度 显 著升 高 , 血流 缓 慢, 加 心脏 前 后 有 效 的方 法 。 P P治 疗对 于部分 O A 致 增 CA S S患者 的 心律 失 常是有 效 负荷 , 时低 氧血 症 可引 起 小血 管 收缩 , 流 速度 进 一步 减 慢, 同 血 造 的 。 在对 O A 合 并 频 发室 性 期前 收缩 患者 5例采 用 C A SS P P治疗

杨国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用药经验

杨国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用药经验

杨国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用药经验王东芳;李金宝;张辰浩;张靖琨;胡传国;杨国华【摘要】目的:分析归纳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病例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现望京医院心血管专家门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所用中药处方,筛选效验病例用方共91首,录入Excel表格,采用频数统计分析法,将处方中药物功效、药性、药味的频次、频率等分别列出,结合病案总结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用药特点.结果:筛选的91首处方中共收集单味中药94种,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321次.单味药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北沙参、丹参、茯苓、枳壳、黄连等,高频用药按功效分前两位为补虚药和清热药,药味以苦、甘主.结论:杨国华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多用补虚药以益气养阴、用药平和,注重调气和血,善用苦味药取其味以宁心复律,养心同时兼顾养肝健脾使安神定悸之效更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4页(P131-133,封4)【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心悸;用药特色;杨国华【作者】王东芳;李金宝;张辰浩;张靖琨;胡传国;杨国华【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102;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陕西汉中 7231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 83000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也称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1]。

中医称为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轻为惊悸,持续发作较重为怔忡。

目前尚无研究验证的有效药物治疗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疗效风险和收益并不清楚。

舒肝复律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观察——附96例报告

舒肝复律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观察——附96例报告
4级 5 6例 。 对 照 组 9 4例 ,男 4 例 ,女 5 2 2例 ,男 女 之 比 1 16 :. ;年 龄 l 9~6 3岁 , 中 位 年 龄 3 6岁 ;病 程 5~1 3年 ,
行动态心 电图监测室性 期前 收缩 及有 否出现其它 新类型 的 心律失常 等情况 ,并观察 两组 患者 于治疗期 间有否 出现不
良反 应 。
2 3 统 计 学 方 法 .
中位病程 5年 ;多源性 室性期前收缩 2 0例 ,频发室性 期前 收缩 4 ,偶发室性期 前收缩 3 4例 0例 ;原发病 :冠心 病 3 0
数据 采用 S S 0统 计软 件处理 。计 数资料 的 比较 P S 1. 1 采用 检验 。
数 ) / 例 数 ×10 。 总 0% 2 22 2 观 察 方 法 .. . 两组 在 治疗 期 间 ( 般 1 1次 )均 一 周
位年龄 3 ;病程 4个月 ~1 ,中位病 程 4年 :动态心 9岁 3年 电图示所有患者 室性 期前 收缩 频率 为 20O~260次/ 4 6 ' 0 2 小 时,其 中多源性室性 期前 收缩 2 3例 ,频发室性期前 收缩 4 4例 ,偶发室性 期前 收缩 2 9例 ;原发病 :冠 状动 脉粥 样 硬化性心脏 病 ( 冠心 病 )3 6例 ,高血 压 l 9例 ,病 毒性 心 肌炎 1 ,自主神经功 能紊乱 l 8例 4例,原因不 明 9例 :室 性期前收缩按 L w o n的 5级 法分级 :2级 3 7例,3级 3例 ,
所有入选本研究的 10例为我院内科门诊 及住院患者 , 9 均符合 l 2版 《 用内科学 》 中关于室性 期前 收缩 的诊 断 实
标 准 。按 数 字 表 法将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治 疗 组 9 6例 , 男4 2例 ,女 5 4例 .男 女 之 比 1 13 : . :年 龄 2 0~6 8岁 ,中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由房室结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临床上,病情轻者无明显不适,重者发作时多伴有心悸、胸闷、乏力、气短、恶心等不适症状,频发室早形成短阵心动过速时病情严重,可增加室颤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室性早博属于中医“心悸”范畴,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可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脉象或数或迟,节律不齐。

1.病名沿革心悸在《内经》中虽无此病名,但那时起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记载心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

心悸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提出“惊悸”病名。

历史上各医家对心悸的相关描述虽病名不一,但总结起来与心悸各有相关。

综合关于心悸历史沿革的情况,逐渐形成了采用心悸为病名的统一趋势,沿用至今。

2.室性早博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与体虚劳倦、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及药食不当有关,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气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3.室性早博的中医治疗3.1 辨证论治心悸之辨证应分清虚实。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聂惠民教授[1]善用经方治疗心悸。

辨证分清虚悸、实悸、虚实夹杂悸,在此基础上分别用经方化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张伯礼[2]认为治疗应明辨心悸之阴阳虚实之本,谨查痰、瘀、火扰心之标,临床治疗需切中病机,临证之时还需根据病情加减变化用药。

治疗心悸可从调理脾胃为出发点,加以养心之法。

因为[3]心与脾胃为母子关系;在形体上通过经络紧密相连;在功能上,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之临床研究

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之临床研究

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之临床研究.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

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之临床研究(中成药)2009-4-1 10:18:00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作者: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赵香梅等将102例室性期前收缩病人随机分成参松养心胶囊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中所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病人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2.7%,优于对照组的68.O%(P<0.05),说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有良好效果。

刘维君等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

治疗组80例予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80例予慢心律治疗,疗程6周。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7.5%,总有效率为80.0%。

对照组显效率为51.3%,总有效率为91.3%,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说明稳心颗粒与慢心律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副作用较少,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

刘俊扇等观察复心宁胶囊治疗本病,治疗组43例,口服复心宁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44例,口服心律平150mg,每日3次。

总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9.1%,对照组总有效率81.8%(Jp>0.05)。

虽然复心宁组与心律平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复心宁胶囊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李娜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气阴两虚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予心律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042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悸)炙甘草汤

042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悸)炙甘草汤

042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悸)经方案例孙某,女,52岁,郑州人,有连年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心悸,心痛如刺,手足不温,怕冷,盗汗,口干咽燥,舌质暗红边夹瘀紫,少苔,脉沉细。

辨为心阴阳俱虚,瘀血阻滞证,治当滋补心阴,温补心阳,活血止痛,给予炙甘草汤与失笑散合方加味:红参6g,生地黄48g,生姜10g,桂枝10g,阿胶珠6g,麦冬12g,麻仁12g,大枣30枚,五灵脂10g,蒲黄10g,五味子12g,炙甘草12g。

6剂,煎药加白酒10ml,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归并药液,每日1剂,天天分3服;二诊:心悸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怕冷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心痛未作,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大体排除,为了巩固医治成效,以前方40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依照手足不温、怕冷辨为阳虚,再依照盗汗,少苔辨为阴虚,因心痛如刺辨为瘀,以此辨为心阴阳俱虚,瘀血阻滞证。

方以炙甘草汤滋补心阴,温补心阳,通达经脉;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加五味子益气敛阴安神。

方药彼此为用,以取其效。

炙甘草汤【方药歌诀】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亦有效。

【学用导读】炙甘草汤主治心阴阳俱虚证,临证运用既要重用生地,又要重用大枣,还要重视以酒调制方药及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心阴阳俱虚证:心动悸,或怔忡,或自汗或盗汗,胸痛,胸闷,气短,头晕,两颧暗红,或痰中带血,或手足心热,或手足不温,或口干欲饮水,舌红少苔,或舌淡或紫,脉结或代。

用方思路:正确利用炙甘草汤,以主治心阴阳俱虚证为基础方,以主治虚热肺痿证(咳唾吐涎沫,心中泛泛欲呕,咽燥而渴,舌淡红,脉迟而无力)、脾胃气阴虚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心气虚而不养,心血虚而不荣,心阳虚而不温,心阴虚而不滋,以此而演变成心气血阴阳俱虚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依照心动悸,或怔忡,汗出,脉结或代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功能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肌劳损,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克山病等。

从肝诊治频繁室性期前收缩2例

从肝诊治频繁室性期前收缩2例
心 病 , 绞 痛 。 服 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心 痛 , 生 丁 , 奥 心 血 康 等 心 常 潘 地 药 。与 1 9 9 8年 3月 1 日 急 性 下 壁 心 肌 塞 , 抢 救 6 经
中 益 气 汤 加 减 , 方 : 鹤 草 3 g 生 黄 芪 2 g 人 处 仙 0, 0, 参 、 麻 、 甘草各 6 白术、 苓、 升 炙 g, 云 当归 、 地 、I 熟 川 芎 各 1 g 枸 杞 、 泻 、 麻 、 皮 、 朴 各 l g 木 5, 泽 天 陈 厚 O, 香 8 。本 方 重 在 补 养 气 血 , 运 脾 胃 , 上 天 麻 、 g 健 加 当归 、I 、 泻 、 鹤 草 , 效 更 彰 。 川芎 泽 仙 其 使 用 此 方 , 需 灵 活 , 闷 气 短 , 多苔 腻 者 , 亦 胸 痰 减 熟地加半夏 、 仁 ; 膝酸软 , 砂 腰 困倦 嗜 卧 者 , 黄 生 芪 加 量 ; 少 呕 吐, 腹痞 满者 ; 熟 地 , 苏 梗、 食 脘 减 加 炒三仙 ; 悸 、 出、 烦 失眠 梦多 , 炒枣仁 、 心 汗 心 加 牡 蛎、 交藤 ; 便 干结或粘腻不 爽者 , 苁 蓉 , 夜 大 加 白术 量 加 大 ; 压 偏 低 加 葛 根 ; 肢 浮 肿 加 泽 泻 ; 尿 血 下 夜 频多 , 便不畅 , 泽泻、 灵 脾、 智仁 。 小 加 仙 益 典 型 病 例 王 某 , , 6岁 , 民 。 眩 晕 反 复 女 6 居 发作 多年 , 次发 作 即觉天 旋地 转 , 鸣欲 吐 , 每 耳 缓 解 后头 亦 不 清 爽 。外 院诊 为 “ 尼 尔 氏综 合 征 。检 美 查 , 色 暗黑、 胖 、 晕 不敢动、 则欲吐、 鸣、 面 形 头 动 耳 纳差 、 质 微 青 、 白根 部 厚 腻 、 沉 滑 。 证 为 中 舌 苔 脉 辨 焦 不 运 、 血 虚 弱 、 浊 中阻 、 阳不 升 , 上 方 减 气 痰 清 用 熟 地 , 苏梗 、 三仙各 1g 加 炒 2 。3剂 后 头 晕 减 轻 , 后 与 原 方 减 人 参 加 太 子参 1 g 服 5剂 , 5, 眩晕 未 发 。

经典方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概述

经典方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概述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也被称为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1]。

无论是患有各类心脏疾病的病人抑或身体健康的人都可能出现[2]。

有临床调查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室性早搏的发病率低,一般不超过4%,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大于75岁人群中的发病率高,可达69%[3-5]。

对于症状明显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应用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且无明显器质性冠心病的患者,可选择导管消融手术治疗,但适应证要严格掌握[2-3],且容易复发,花费也比较巨大。

中医很早就对室性期前收缩进行了研究与诊治,且疗效显著。

1 中医学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中医学无“室性早搏”这一病名,根据其症状及体征可归属于“心悸”“怔忡”等范畴。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蒲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感无所定,故气乱矣。

”《灵枢·经脉》描述怔忡的症状表现有“心澹澹然”“心澹澹大动”[6]。

因此,《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提出“心悸”或“惊悸”“怔仲”等病名,但已经认识到心脉不通、宗气外泄、复感外邪、突受惊恐等原因可致本病 [7]。

《伤寒杂病论》云:“悸,心动也。

”“伤寒两三日,心中悸……发汗过多……心下悸。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将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或不能自主的症状描述为“悸”“心下悸”“心中悸”等[8]。

多种因素引起心悸的发生,如:正气不足,饮食情志所伤,感受外邪等。

心悸的病位虽在心,但与其它四脏紧密联系,其基本病机主要是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或外邪扰其心神,导致心神不宁,惊悸而动[6]。

心悸属虚实混杂,可相互转化,心失所养为虚,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阻滞为实。

2 经典方剂2.1 炙甘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姚淮芳教授运用枣仁稳律汤从心肝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经验总结

姚淮芳教授运用枣仁稳律汤从心肝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经验总结

姚淮芳教授运用枣仁稳律汤从心肝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经验总结赵瑞平;姚淮芳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22(14)5
【摘要】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及各种心脏病患者,多由电解质紊乱,精神因素,过量烟、酒、咖啡等诱发,近几年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

西医治疗室性早搏优点颇多,但同时存在许多缺陷,如治疗费用高昂、长期应用西药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介入后再狭窄、药物耐受等。

姚淮芳教授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肝失疏泄、心神失养、瘀血阻滞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从心肝论治,疏肝、养肝血以宁心神,兼活血化瘀之法,运用自拟方枣仁稳律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显著。

现总结其临床经验如下,并附典型案例。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赵瑞平;姚淮芳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自拟参麦枣仁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观察
2.归松复律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
3.姚淮芳教授运用温心稳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总结
4.林谦教授应
用气血理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总结5.三参稳律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及护理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及护理
焦虑和紧张
定期体检
1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心脏功能 2 定期进行血压监测,预防高血压 3 定期进行血脂监测,预防高血脂 4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预防糖尿病 5 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心脏结构 6 定期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监测心脏功能在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谢谢
律失常
抗焦虑药物:如地
4
西泮、阿普唑仑等,
可缓解焦虑、紧张
情绪,减轻症状
中药治疗:如稳心
5
颗粒、参松养心胶
囊等,可调节心率,
减轻症状
电生理治疗:如射
6
频消融术、冷冻消
融术等,可消除病
灶,根治室性期前
收缩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过度 1
劳累和紧张
心理调适:保持 4
乐观积极的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及护理
演讲人
目录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03. 预防措施
1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如美 1 托洛尔、比索洛尔 等,可降低心率, 减轻症状
钙通道阻滞剂:如
2
维拉帕米、地尔硫
䓬等,可降低心肌
收缩力,减轻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
3
如胺碘酮、普罗帕
酮等,可治疗室性
期前收缩,预防心
D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C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B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A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
01
保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
02
合理安排工作 和休息,避免
过度劳累

邹旭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

邹旭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

邹旭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姚耿圳;潘光明【摘要】@@ 邹旭是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2 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邹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以"五脏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长期侍诊,获益匪浅,现将邹师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介绍如下.【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0(042)006【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作者】姚耿圳;潘光明【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邹旭是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2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邹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以“五脏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笔者长期侍诊,获益匪浅,现将邹师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主诉常为心慌,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

考心悸、怔忡之病因病机,大约可归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及瘀血阻络等。

然而,据多年临证观察与治疗体会,邹师认为,本病虽归于心悸、怔忡,但又不可等同,其病因病机之核心在于心阴心血不足,痰湿或痰火扰及心神。

盖心主血脉,主藏神,若“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济生方·怔忡论治》),故而本病常有休息好则发作减少,劳倦多或思虑过度则易诱发的特点,并存在疲倦、失眠、健忘、头晕、烦躁等心失所养、心神不安的情况;同时,本病又变化无常,时作时止,不少患者舌面津液润滑,或兼见腻苔,发作时脉象多见滑、结、代等,符合朱丹溪提出的怔忡“……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丹溪心法》)。

要之,本病诚如《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

期前收缩论文:期前收缩临床分型证治

期前收缩论文:期前收缩临床分型证治

期前收缩论文:期前收缩临床分型证治期前收缩是心率失常中最为常见。

有房性、室性和结性之别,祖国医学统称为“心动悸,脉结代”。

期前收缩的致病因素很多,一是气滞血瘀,心失血养,神不守舌,传导失常;二是心阳不足,搏动失常,脉气不能同正常衔接;三是气血两虚,阴阳失调,不能相互制约;四是外邪侵袭,内犯于心,耗气伤阴,心失血养,使搏动失其常度。

临床分为气滞血瘀、心阳不足、气血两需、邪犯于心等4种证型。

气滞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养心安神;心阳不足者,宜温阳益气,活血养心;气血两虚者,宜补气养血,通脉安神; 邪犯于心者,宜益气养心,通脉解毒.并权衡病势,依其舌脉,随证治之。

1 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胸闷气憋,频发心绞痛,偶发心悸怔忡,舌质红紫,舌苔薄白,脉弦结有力。

治则: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方药: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汤:太子参15g、麦冬15 g、五味子10 g 、丹参30 g 、玄胡15 g、红花10 g、赤芍15 g 、鸡血藤30 g、乳没各10 g(布包)菖蒲10 g、远志10g 、归尾30g。

水煎服,日服一剂,分3次服用。

2 心阳不足型临床表现:胸闷气短,心前乍痛乍间,心悸怔忡,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质红紫或红暗,舌苔薄白,脉弦结代。

治则:温阳益气,活血养心。

方药:自拟温阳益气活血汤:人参10 g(兑)制附片10 g (先煎)、麦冬15 g 、五味子10 g 、甘草6 g 、生地15 g 、当归尾30 g 、丹参30 g 、石菖蒲10 g 、琥珀10 g (冲)桂枝6 g 、补骨脂15 g 、水煎服,日服1剂,3次分服。

3 气血两虚型临床表现:胸闷气短,心前乍痛乍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红或红暗,舌苔白,脉细结代。

治则:补气养血,通脉安神。

方药:自拟补气养血通脉汤:太子参15g 、麦冬15g、五味子10g 、白术15g 、当归尾30g 、鸡血藤30g、赤芍15g 、丹参30g、菖蒲10g 、川芎25g 、炒枣仁24g 、紫石英15g、龙眼肉15g、何首乌20g 、菊花30g 、桑寄生30g 、钩藤30g (后下)、天麻10g (冲)水煎服,日服1剂,分3次服。

邹旭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

邹旭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
2 治 疗 特 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怒 等 阴虚 、 虚火 旺 的情况 。盖 心 之 阴血 , 阴 除受 脾 胃 之奉 养 , 赖肝 肾阴精 之滋濡 。君火 不过 度 炽烈 , 亦 而
本《 内经 谨守 病机 ” 训 , 师认 为养 阴 血 、 之 邹 去 焚烧 五 脏 、 更需 肝 肾阴液 之制 约 。若 肝 肾 阴精缺 乏 则 相火 妄动 , 主焉能 安宁 ?正如 张景岳 所 言 :此证 君 “ 痰浊应 当贯穿本 病 治疗 始 终 . 病情 之 变化 . 当加 视 适
1 病 因 病 机
不振 、 水饮 凌 心及 瘀血 阻络 等 。然 而 , 据多 年 临证 观 半 夏 、 术 、 苍 菖蒲 、 远志 等味 中选取 。 炙甘 草乃 炙甘草 察与 治疗 体会 , 师认 为 , 病 虽归 于 心悸 、 忡 , 邹 本 怔 但 汤 中之君 药 , 味甘 平 , 有 和 中缓 急 等 功效 , 性 具 对治 选 远 又不可 等 同 . 病 因病机 之 核心 在于 心 阴心 血不 足 , 疗脉 结代 有重 要作用 。 石菖蒲 、 志乃邹 师用 药之 其
痰 湿或 痰火扰 及 心神 。 心主 血脉 , 盖 主藏 神 , “ 血 特 色 ,二 药 对心 脑血 管疾 病 有较 好疗 效 。盖 石 菖蒲 若 真 苦 微 有 化 宁心 益 志之 功 , 虚 耗 , 帝 失辅 , 心 渐成 怔忡 ” 《 ( 济生 方 ・ 忡论 治 》 , 辛 、 , 温 , 豁痰 开 窍 、 湿 和 胃 、 怔 ) 苦 微 具 祛 两 故 而本 病常有 休 息好 则发 作减 少 .劳 倦 多或 思 虑过 而远 志 辛 、 , 温 。 宁心 安 神 、 痰 开 窍 之效 , 度 则易 诱 发 的特 点 . 存 在 疲倦 、 眠 、 忘 、 晕 、 者 实 为调脾 化痰 养心 之妙 药 。 并 失 健 头 由于邹 师 从 阴血 亏 虚 治疗 频 发 室 性 期前 收 缩 , 烦 躁等 心 失所 养 、 神不 安 的情 况 ; 时 , 心 同 本病 又变

从心身角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体会

从心身角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体会

!术探$!"#$%&CHINA'S NATUROPATHY,Man2021,Vol29No.6从6身角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体会白兴龙1,邢丽颖】,吕小燕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3024;.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指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心理因素多占主导。

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病、症、证相结合,心身同治,在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该文通过文献及临床案例探讨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中医药诊治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痞满;胃痛;情志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cnki11-3555/r.2021.060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医学观念的逐渐树立,心理因素越来越被重视,并提出心身疾病的概念。

其中,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病种发病率居心身疾病的首位,约占本所有疾病的45%〜75%,且有逐渐上升的[1]。

消化心身疾病的范围较广,包括胃肠器质性胃肠病,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慢性胃炎、结肠炎等。

中医没有心身疾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心理、环境因素引起情志变化,导致情志致病,将其归为“痞满”“胃痛”““”“嘈杂”“吞酸”等范[]。

中医学认识到“情志因素”在疾病病因病中的重要,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等思想及理论,如形病则神不安、神病则形病[]。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探讨中对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1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中医认识中学对化心身疾的认有的。

中医学念,即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不但对人类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心,即“形神合一”4]。

“形”指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有形结构,“神”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

“形神合一”学说作为中念在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中的现,在中医古籍中多有。

林谦教授应用气血理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总结

林谦教授应用气血理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总结

林谦教授应用气血理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总结高群1,董菲2,曲文白2,邹思畅2,蔡芸2,林谦1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气血理论;林谦;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1.7 R256.2文献标识码:B 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19.09.042气血是组成人体㊁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㊂气血理论是描述气血关系,并由此指导临床的理论,是中医核心理论之一,可用于治疗诸多常见病㊁多发病及疑难杂症㊂室性期前收缩属于临床常见心脏病,目前现代医学针对心律失常病因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虽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仍存在副作用较多㊁增加病人死亡率等局限性[1],而中医对此有一定的优势㊂室性期前收缩临床多以心慌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 心悸 范畴㊂林谦教授师从北京市国医名师廖家桢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及教学工作,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气血理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㊂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㊂1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最早见于‘内经“㊂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素问㊃调经论“),说明气血是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㊂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㊃脉度“);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素问㊃五脏生成“),说明气血是机体发挥各类功能㊁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㊂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机体摄入外界的 大气 与饮食中的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脏腑的转化形成气血,既构成了脏腑,也为脏腑正常生理活动提供动力㊂在气血关系上, 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673758)作者单位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07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通讯作者林谦,E-mail:linqian62@引用信息高群,董菲,曲文白,等.林谦教授应用气血理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经验总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9):1429-1430.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难经本义“),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㊃决气“),说明气能生血; 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景岳全书㊃杂证谟㊃血证“), 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 (‘格致余论㊃经水或紫或黑论“),则说明气能行血㊁摄血,概括起来,即为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㊂而气血不和则是产生各种疾病的基础㊂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㊃调经论“);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灵枢㊃口问“),说明由于各种内因㊁外因㊁不内外因等因素导致的气血关系紊乱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㊂因此,在治疗疾病上,当从气血入手,恢复气血的关系㊂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中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中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均强调了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调理气血的重要性㊂2气血理论与室性期前收缩心律失常多以心慌为主要表现,属中医 心悸 范畴㊂ 悸,心动也 (‘说文“)㊂临床上,室性期前收缩多兼见乏力㊁失眠㊁面红㊁烦躁㊁恶热㊁喜冷饮㊁舌红暗或有瘀斑,苔黄或腻等症状,可概括为气虚㊁血瘀㊁痰热等证素,各证素相互依存㊂林谦教授认为,心主神明,心悸心神不安,或因心气不足失养,或因瘀血㊁痰热等实邪扰心㊂在室性期前收缩中,心气不足是其基本因素,瘀血㊁痰热等为继发病理产物㊂在临床上,病人或因劳累㊁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因摄入过多膏粱厚味㊁辛辣煿炙之品,产生痰热,壮火食气,心气受伤;或因年老气衰,心气衰减;或因先天亏损,后天失养,心气不足等因素,心神失养,产生心悸㊂又因气帅血行,心气衰则血液运行动力不足,产生瘀血;心火不生脾土,脾气运化㊃924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年5月第17卷第9期产生痰饮;痰饮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气机运行,气郁而化热;心气得不到补充,又受各邪气干扰,心神不得安宁,产生心悸㊂针对以上病机及病理变化,林谦教授总结名老专家经验,并结合自身临床,总结出经验方 参连复脉颗粒 ,用以益气活血,清心化痰,安神复脉㊂参连复脉颗粒方中党参补脾益气,开气血生化之源以养血荣心,丹参活血祛瘀㊁通经活络㊁清心安神,合用针对气虚血瘀的主要病机,共为君药;黄连清心降火㊁安神止悸,法半夏燥湿化痰㊁散结消痞,二药合用有清热化痰㊁宁心止悸之效,共为臣药;赤芍活血化瘀㊁清热凉血,川芎行气活血㊁开散郁结,鬼箭羽活血通经㊁清热解毒,三药合用佐助君药增强行气解郁㊁活血通络㊁宁心止悸之功㊂白芍养血柔肝㊁滋阴抑阳㊁平肝安神,远志化痰散结㊁交通心肾㊁安神定志,酸枣仁养肝血㊁补心血㊁养心安神止悸,三药合用佐助君药增强养心安神止悸之效㊂六药合用皆显佐助之能,故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复脉㊁宁心止悸㊁调和药性,故为佐使药㊂全方补气生血㊁充盈血脉㊁益气行滞㊁鼓动血行以治其本,清热化痰㊁活血祛瘀,以免痰瘀互阻㊁内扰心神之害,以治其标,标本兼顾,不但能从益气的角度培本固原,还能解决痰饮㊁瘀血等标实之证,以达到益气活血,清心化痰㊁安神复脉之功效㊂乏力明显者,可加黄芪;下寒明显者,可加肉桂㊁补骨脂等;失眠者,可加肉桂㊁珍珠粉;口苦明显者,可加黄芩㊁柴胡;中焦虚寒明显者,可加白术㊁干姜;恶心㊁纳差㊁食欲不振者加砂仁㊁藿香㊁佩兰等㊂3参连复脉颗粒现代研究前期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参连复脉颗粒(益气复脉合剂)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㊁痰瘀互阻证的室性期前收缩病人症状,不良反应较少[2]㊂在基础研究中发现,参连复脉颗粒能够明显延迟乌头碱和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动作电位延长,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3-4]㊂方中君药党参还可调节心肌细胞钙调蛋白,调节心肌细胞钙转运过程,抑制钙超载[5-6]㊂4典型病例病人,男,58岁㊂主因间断心慌1年,加重半个月于2017年2月27日就诊㊂病人1年前情绪激动后出现心慌,无头晕头痛,无胸闷胸痛,自行缓解,未予重视㊂近1年来心慌间断发作,多与情绪激动㊁劳累有关,程度逐渐加重,就诊于外院,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每天11200次,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效果不理想㊂病人不愿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就诊于门诊㊂既往于2016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支架2枚㊂刻下症见:心悸,乏力,恶热,喜冷饮,口干口苦;纳差,摄入甜食或饮水过量时反酸;入睡困难,艾司唑仑辅助入睡,易醒;小便可,大便溏㊂血压145/85mmHg(1mmHg=0.133kPa),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涩,偶见结代㊂西医诊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㊂中医诊断:心悸,气虚血瘀㊁痰热扰心证㊂治以益气活血㊁清热化痰㊁宁心安神㊂处方:党参15g,黄芪20g,半夏9g,黄连6g,鬼箭羽15g,丹参30g,川芎15g,白芍15g,赤芍15g,炙甘草10g,磁石30g,远志10g,砂仁6g(打碎),吴茱萸2g㊂7剂,颗粒剂,水冲服㊂二诊:服药后自觉心悸程度减轻,偶伴憋闷,乏力缓解,口干口苦缓解,已无反酸烧心等症状㊂纳可,睡眠改善,已停用艾司唑仑,多梦,二便调㊂血压142/75mmHg,舌暗红,苔薄白略腻,脉沉细㊂前方已见疗效,痰热㊁瘀血皆有改善,然正气尚未恢复㊂于前方基础上增加黄芪至30g㊁党参20g㊁酸枣仁30g㊂14剂,颗粒剂,水冲服㊂三诊:近2周无心悸心慌,偶发胸闷,无怕热,口干,无口苦,眠可,多梦,中间易醒,可再次入睡,纳可,二便调㊂查血压138/75mmHg,舌质暗,苔薄白,脉细㊂方药:前方加生黄芪30g㊁鸡血藤30g㊂14剂颗粒剂,水冲服㊂期间复查24h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期前收缩,每天1537次㊂药后随访2个月,症状未复发㊂参考文献:[1]林谦.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2):129-131.[2]李彤.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3]武乾,李昊娲,石晓路,等.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异常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0):1330-1332.[4]李昊娲,武乾,石晓璐,等.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2):132-134. [5]武乾,李昊娲,崔海峰,等.益气复脉合剂抗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017-1018. [6]高群,李思耐,林谦.黄芪㊁党参对心力衰竭小鼠心肌细胞钙瞬变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7,58(16):1408-1411.(收稿日期:2018-12-16)(本文编辑郭怀印)㊃034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y2019 V o l.17 N o.9。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心肾论治室性期前收缩医案举隅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心肾论治室性期前收缩医案举隅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心肾论治室性期前收缩医案举隅
李慧;刘如秀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6(9)1
【摘要】室性期前收缩(心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和重要性.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精髓在治疗本病时展现出独到的见解与优势. 国医大师刘志明教授从事临床70余年,在治疗心悸方面独出己见,重视"滋肾以养心,善用心肾同治"的治法. 本文将刘师从心肾论治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病例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李慧;刘如秀
【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7
【相关文献】
1.刘志龙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医案举隅
2.国医大师刘志明从"肾虚血瘀"论治冠心病经验
3.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养阴宁心法、补益心肾宁心法治疗不寐验案举隅
4.国医大师刘志明四时论治外感后咳嗽经验探析
5.国医大师夏桂成基于"心(脑)-肾-子宫生殖轴"理论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性不孕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肝论治室性期前收缩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从肝论治;心脏复合征;室性早博复合征
室性期前收缩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医籍中出现的“心澹澹
、“心下鼓”等,其症状描
、“心惕惕然”
大动”、“心如悬”
、“心怵惕”
、“其动应衣”
述皆与室性期前收缩所产生的“心跳”感大致吻合。

汉代张仲景所著
《伤寒杂病论》中已提出“心悸”、“惊悸”等名称,如第177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象的表现反映了心脏搏动的情况,结脉相当于期前收缩之不成一定节律者,而代脉则相当于二联律、三联律等有节律的期前收缩。

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病机,《杂病广要·惊悸》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
不足,又或嗜欲繁见,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从上述条文可以看出,室性期前收缩属标实本虚之证,标实为气、滞、痰、热、瘀,本虚为
气血阴阳的亏虚。

在内与心、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在外常因情志失调、
劳倦内伤等因素诱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笔者认为室性期前收缩
是在肝气郁结的基础上,由于痰热内蕴,扰动心神而成。

1 病因病机
1.1 肝气郁结是根本原因
“气者,人之根本也”。

人禀天地之气生,既生又赖后天精气的
充养。

所谓“阴阳之所以升降者,血脉之所以流行者,营卫之所以运
转者,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参相成者,皆气也”。

[1]气顺方能百脉畅通,脏腑运化正常。

室性期前收缩的病位在心,但与肝有密切关系。

肝者将军之官,主谋略而藏血,主疏泄而调气,其经脉循胸布胁与心相通,其疏泄太过、不及均可致心功能失常,正如《杂病广要·惊悸》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见,思想无
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又从肝胆出治也。

”若心情抑郁,情志不宁,七情内伤,导致肝疏泄失司,肝木横逆,则脏腑失调,气
机逆乱冲心,心气郁滞,胸阳失展,脉络不畅,而见心悸胸闷诸证。

心悸日久亦可致肝气不疏,气郁生热,郁热耗气伤阴,导致心失所养,加重心悸。

故心悸与肝气郁结互相影响,致疾病缠绵难愈。

1.2 痰浊中阻是中间环节
严用和《济生方·痰饮论治》曰:“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若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而为痰,痰浊伏留心中。

痰浊作为体内气机阻滞,津液化生失常的病理产物,在室性期前收
缩发生中起到了中间环节的重要作用。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一身之血脉,不断供给周身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各种因素自外
而袭,痹阻心之脉络;或由他脏功能失常,滋生痰浊诸邪,均可通过
五脏之间相连的经络上犯于心脉,而发心悸。

1.3 痰热互结是病机关键
《血证论·怔忡》云:“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

”痰浊内蕴,郁久最易化热,痰热互结,上扰心神,心神不宁,导致心悸、胸闷、失眠、烦躁。

痰为阴邪,非温不化,非燥难去;而热为阳邪,喜凉喜润,痰与热结,寒热错杂,使疾病经久难愈。

痰浊、痰热阻滞心脉的气血流通,故脉结代。

若阻碍脏腑气机运化,势
必加重肝气郁结,使实者愈实;痰居心位,日久必将耗损心气,心气
不足,行血无力,心失所养,亦发心悸,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痰热日久,化火伤阴,导致肝阴暗耗,甚至痰火内扰之征象。

1.4 生理、心理因素,或生活环境的影响是外在因素
1.4.1 30~60岁为易感人群,此年龄段人群,工作紧张,生活
负担重,压力较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生
活方式的改变,此年龄段还有提前的趋势。

1.4.2 性格内向,属胆汁质和抑郁质等木火体质的人多发病。

1.4.3 诱因多因事不谐,思想无穷或怫郁不遂,或激愤惆怅。

2 治法、组方及方解
室性期前收缩往往可见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一派标实之象,
心悸缓解后则常有乏力、倦怠之感。

临证时,我们采用疏肝理气、清
热化痰、宁心安神的治疗原则,以达到泻实补虚、标本兼顾之目的。

予自拟调肝清心汤。

药物组成:柴胡、枳壳、郁金、白芍药、全瓜蒌、半夏、黄连、苦参、赤芍药、石菖蒲、葛根、炒酸枣仁、珍珠母。


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清热、宁心安神之功。

2.1 疏肝理气为先
方中以柴胡、枳壳为君,柴胡归肝、胆经,味苦,性微寒,疏
肝解郁,条达肝气,宣畅气血,《本草正义》云其性散,主肝经郁证;枳壳归脾、胃经,味苦、辛、酸,性温,能理气宽胸、行气消胀,正
如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
顺也。


2.2 化痰清热为助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疗》:“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甫睡之时,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

心属火,
痰饮属水,火为水迫,故作惊悸也。

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

”郁金味辛苦性寒,配柴胡疏肝行气,解郁,并可清心活血;白芍药归
肝、脾经,味苦、酸,性微寒,能助柴胡养血柔肝,可缓急止痛;全
瓜蒌味甘性寒,宽胸理气开郁、涤痰散结,能助柴胡、枳壳理气,方
以全瓜蒌入药,诚如张山雷《本草正义》所云:“盖蒌实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涤痰垢粘腻,一举两得。

”且瓜蒌性寒,与诸多辛温药物配伍,有防辛温化燥之意;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
功,尤善治脏腑之湿痰,助君药化痰顺气;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
寒胜热,有清热泻火燥湿之功,尤善清心经火热和中焦湿热郁结,助
君药泻热散结。

2.3 宁心安神定悸
苦参归心、肝经,味苦性寒,“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赤芍药归肝经,味苦性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品化义》云“专泻肝火”;与白芍药合用,如《本草求真》载白芍药能于土中泻木,赤
芍药能于血中活滞;葛根甘、辛,入胃、脾经,清热生津,升举清气;石菖蒲味辛,性温,助臣药豁痰化湿,并能开窍宁神,《重庆堂随笔》云石菖蒲可”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炒酸枣仁味甘,入心、肝经,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珍珠母归肝、心经,味咸性寒,能“安神魂,定惊痫”,与白芍药同用,柔肝平肝,并能安神定悸
除烦,正如《素问·金匮真言》中云:因惊而病,惊则气乱而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是宜安养心神。

”炙甘草归心、肺、脾、胃经,味甘性平为使药,调和诸药。

痰热日久,化火伤阴,导致肝阴暗耗,甚至痰火内扰之征象,均可
进一步加重病情。

所以临证在治疗主证的同时,还应兼顾他证。

兼肝
阴虚者,加沙参、麦门冬滋养肝阴,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柔喜润,肝阴足可镇潜肝阳,达到阴阳平衡,维护其正常的疏泄、条畅气机功能。

痰火明显者,加竹茹、胆南星涤痰泻火,增强清心安神、除烦定
悸之力。

3 现代药理研究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为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柴胡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服用柴胡也出现镇静作用
[5];枳壳能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5];瓜蒌能延长动作电位过程,抗心律失常[5];白芍药具有镇静作用,并可抗心肌缺血,扩张冠脉[5];黄连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能
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5];半夏对犬室性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5];苦参对心室纤维颤动、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证实其有一种非特异性“奎尼丁样”作用[6];石菖蒲可减慢心律,还有极强的镇静催眠作用[6];炒酸枣仁能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提高耐缺氧能力和镇静催眠[6];赤芍药能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减慢心率[6];炙甘草能延长实验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并对心脏有负性频率作用[6];葛根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通过影响细胞K+、Na+、Ga2+的通透性及影响儿茶酚胺释放,从而降低心肌兴奋性达到,并能抗心肌缺血[7]。

综上所述,方中各药对室性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疗效,说明本方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柯联才.以气为主以血为辅:盛国荣治疗冠心病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 1993,28(9):385-386
[2]董燕平,汪慰寒,薛长玲,等.定心汤治疗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伴频发室性早搏100例[J].河北中医,1999,21(6):350
[3]刘杏鑫.平律汤治疗早搏12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9):395
[4]戴小华.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早搏32例[J].新中医, 1996,28(2):24-25
[5]陈永灿,应乔麟.黄芪四参汤治疗冠心病早搏80例[J].陕西中医,1997,18(9):386
[6]袁福茹,何永田.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室性早搏84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995,11(6):11-13
[7]王宝祥,董雪梅,陈宝田.定心律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6):395-3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