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 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 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 的诞生。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 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 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刘德军、孔祥荣:《中共八大研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5期。 张神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八大研究评述》,《中共党 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牛玉峰、黄立丰:《近三十年来中共八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 双百方针 (5) 加强党的建设
王香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八大路线研究评述》
(《党的文献》2009年第9期)

思考:

中共八大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 理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中共 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续),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博文:《试论党的“八大”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 功绩》,《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1期。 李春林:《中共“八大”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世 纪桥》1996年第4期。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 主要任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明确了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既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经济建设方针。 ‚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 和轻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等等。 ‚稳步前进‛,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 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 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社会主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二)“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1. “大跃进”运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2.大跃进的酝酿:
1957年底 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1958年1月 南宁会议(大批反冒进) 1958年3月 成都会议(两个剥削阶级和两
个劳动阶级的错误理论;两种个人崇拜的问 题) 为大跃进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大炼钢铁运动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800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3.大炼钢铁的结果: 造成农业劳动力的高度紧张,给农
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造成基建投资猛增,职工人数猛增 严重挤占了轻工业 浪费大,“得不偿失”。
4. 造成“大跃进”失误的原因
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
客观原因 的愿望.
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 识不足,缺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在胜利面前骄傲情绪的滋长
主观原因 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发展
急于求成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根本原因: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9-1976.10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进的二十年 1956.9至1957年 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958至1960年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生 产关系上急于变革
经济:实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1至1966.4年
政治: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 进一步升级,党内个人专断现象有所
发展,中央领导核心分歧日益加剧1966-----1976年 年

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07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 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 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 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 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 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 么?(4分 )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1。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历史意义

理论成果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 根本保证的基本原则。
实践成果之一:1960年11月5日,中 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实践成果之二:1964年10月16日15 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组员:林镇涛 06141027 凌志明 06141028 周善翔 06141053 管振华 06141012 蔡茂诚 06141002 黄登科 06141016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
• 1956年——1976年。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物质基础。 •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e.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 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f.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 系; g.党与非党的关系; h.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i.是非关系; j.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3、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 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 的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
劳动
1.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调动国内 外一切积极因 素,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 正确处理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 展中的一系列 重大关系。
a.农、轻、重 关系——产业 结构问题
b.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生产力布局问题
c.中央与 地方的关 系——管 理体制问 题
实践成果之三:1967年6月17日上午 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专题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 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度,1954年9月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学说。 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特点: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
教育
考向 2 阶段特征的考查——新中国外交
【典例】 (2014年福建文综,17)如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 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建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与失误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 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❶背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❷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变迁 ❶物质: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❷服饰: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着装风格 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 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 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❸交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等文化??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
通 史 概 览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 曲折的探索时期。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辉煌成就 ❶ 并正确分析其进步性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政治建设之间 的关系。 ❷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客观评价 ❸ 分析不同时期科技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不同时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把握不同时期“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度时期(1949--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一五计划”的意义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方式: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正确决策-------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指导思想:1958年多快好省总路线<左倾思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A、表现:大办工业(大炼钢)、农业(放高产“卫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后果: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损失、浪费和环境的破坏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修改了“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曲解 特征:
大跃进: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影响: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积极性 ③“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 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
(2)经济建设方针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三、探索中的曲折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2.;
②中苏关系的恶化
3.克服措施: (1)1960年冬,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
具创造性,是一次成功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 ①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 内容: 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诊断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国内政治生活主题:
③方法:
团结——批评——团结
目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诊断是正确 的,因为这一诊断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
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十年时
十年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3 1954 1956 1958 1961 1966

新 中 国 成 立
一 五 ” 计
宪 法 颁 布









三 社大 恢 大 会跃 复 改 主进 国 造 义、 民 完 建人 经 成 设民 济 , 总公 八 进 路社 字 入 线化 方 初 运针 级动 阶和 段
B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建立:通 的过 社“ 会一 主五义”计计划划经和济三体大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
(3)积极作用:对超集额中 完人成力,、保物证力市、场财稳力定进和行 人国民家的重基点本建需设求,,发促挥进过“重一要五作”用计。划
◆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程:
- 建国初期(1949年-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等措施,迅速恢复了经济。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年-1956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一化三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召开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面探索。

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至今):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

3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直到现在,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我认为应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56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之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为探索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时失误与成就是并存的,并且党一直在改正错误路线和建立正确路线。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1956年九月到1957年初,中共八大一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历史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八大算是建设中的一个成就,其基本路线方针都是正确的。

能够取得这个成就,原因在于党总结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并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建设的迷信。

二.1957年到1966年文革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这一时期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为代表。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过高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后来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包括反右倾斗争及扩大化。

三.从1966年到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极大打击,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八字方针、原子弹爆炸成功、结晶牛胰岛素的研发等成功的建设,但是经济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资料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资料
我国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所以,正 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 一论断主旨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用于社会主义建设。
(七)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1956年后,在“以苏为鉴”方针指导下,开始探
(二)建设方针: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统一战线思想)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 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调动积极因素,要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努力化 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两者对立统一, 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 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
教材第四章
1、1956-1978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的初步 成果。
2、1956-1978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的意义 和经验教训。
中国1956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78)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
领导集体从学习“苏联模式”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逐步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始而探索中国式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出现重大失误。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 性质和情况,就其性质和特征而言,矛盾双方既相互适 应又相互矛盾,是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就其解决的途径而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 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 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和 改革而得到解决。
第二部,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 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 在世界前列。(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 会议,周恩来)

2014年军转公基备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2014年军转公基备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军转干考试2014年军转公基备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强调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规定全国、省、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巳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巳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巳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巳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会还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工作方针,肯定了陈云提出的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大会还强调要扩大国家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方针等。

党的八大制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

会议在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失误八大前后,党中央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多方面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这一探索的开端。

《论十大关系》讲话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讲话论述的十个问题(十大关系),既是总结中国经验、研究中国建设发展的问题,又是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来的。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八大后,党带领人民继续进行探索。

但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十分艰难的。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敢于创新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伟大
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 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小结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3.政策调整——成功的探索
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 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
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主要措施: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③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实质: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致开幕词,号召 “团结国内外一切
间的矛盾。
可以团结的力量,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②制定主要任务
为 主
建义
设 中
伟 国
大的社会 而奋斗”。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播放视频

9000万吨




3000

1070
万吨

535 万吨

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宣传画)
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宝成、鹰厦 铁路)、三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 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 主义工业化迈进。(P20)
一、“一化三改”的内容及其意义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木工合作社
B.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
中考真题演练
5.(2022·青海)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艰辛探索
中良 共好 八开 大端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 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 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 开始。
国防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64)
焦裕禄 雷锋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二)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邓稼先 王进喜
①代表: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战士——雷锋 模范人物 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②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D】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作者: ————————————————————————————————日期:中 国 现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ﻩ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ﻩ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ﻩ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ﻩ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 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 . 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从根本上去分析,分清根本与派生DBBD一、知识梳理:1. 1956年4月,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标志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①国内原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完成,党和国家的 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从1953年期的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国际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带来的思考。

2 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背景\国情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解决方法\经济建设方针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

(成功探索)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1957年4月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6月,反“右”扩大化. 起因: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分子乘机猖狂进攻。

注意:反“右”扩大化埋下了之后左倾错误的根源。

51958年: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大跃进”: 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是指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概述: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起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如: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个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质:“左倾”错误评价: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课中练:①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② 20世纪50年代, 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 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

“它” 是指( )A 土地改革 B. “一五” 计划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6.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③.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④.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ﻩ ﻩ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ﻩﻩﻩﻩ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DA7动乱的十年(1966-1976)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971-1973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1974-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大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及八字方针。

四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着重曲折发展的二十年可归纳为“一、三、四”探究一: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提示:(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问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探究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读1953年至2001年中国GDP增长率图,思考:(1)请你概括上图中我国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变化的总体态势。

总体态势:总体上是增长的(2)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并分别其主要原因。

具体:50年代持续增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一五计划”的完成等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③人民公社化④自然灾害⑤中苏关系恶化60年代中期恢复: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1968年跌入低谷:文革的影响1971-1973年回升:周恩来的调整1974-1975年发展:邓小平的整顿(3)20多年的探索带给我们那些经验和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④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⑦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哪些借鉴?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探究三相对于一五计划着力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特点是什么?(1)基础工业建设:如武钢,包钢。

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建设: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

(3)原油自给;(1965年原油全部自给)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国工业化历程:蓝图勾画:七届二中全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全面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突飞猛进,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8)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1)建国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1)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