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地理第一册学案导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0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章:地理学科概述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 研究内容: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研究步骤:1. 让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一章内容,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组讨论,探讨地理学科发展的历程,并展示研究成果。

3. 教师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

- 研究评价:- 学生讨论与展示的质量和深度- 学生对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解答案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在其上活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

- 地理学科研究地理现象、地理要素和地理规律,关注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古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球形状和地理位置的测量为主。

- 近代地理学:主要以地形地貌和地理区划的研究为主。

- 现代地理学:主要以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为主。

- 当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理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为主。

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地球物理现象和自然灾害等。

-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等。

- 地理信息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物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有密切联系。

- 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学科有重要结合点。

第二章: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 研究内容:1.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包括的主要要素2. 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3.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演化和变化规律- 研究步骤:1. 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二章内容,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要素的作用。

2.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实际例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学案一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学案一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生产的实践经验,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并掌握它们的作用。

2.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理解各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与含量的影响。

【我的疑问】自主预习一、大气的组成1.概括: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的结果,短期内不会有的变化。

2.大气的成分及作用组成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氧气二者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维持的必需物质氮气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二氧化碳含量很少①绿色植物的基本原料②对地面起作用臭氧含量很少吸收,被誉为“”水汽含量很少水的相变,产生云、、雾、等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杂质的必要条件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1)概况:人类活动排放的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和含量,产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2)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在过去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相对。

近年来增长迅速,其原因:①的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②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思考感悟】大气各组成成分的含量是一成不变的吗?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的、运动状况和。

2.分层图中各大气层分别是:A,B,C。

【视野拓展】视野:飞机一般在平流层飞行,而不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飞行,你知道吗?拓展: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适合航空飞行;对流层大气以对流上升运动为主,并且天气现象多变,不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密度极低,也不利于飞行。

课堂探究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2018年3月12日,一架自孟加拉国飞往尼泊尔的客机在降落期间失事,造成数十人遇难。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空难多数发生在飞行的哪一阶段?为什么飞得越高越安全?(2)臭氧层位于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归纳提升】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①对流层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②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22~27千米范围内形成臭氧层 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 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③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自平流层顶部,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递减,随后递增 开始没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下降;随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持续上升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80~120千米高空的流星 来自太空的流星体在此燃烧 大气密度极小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探究二:对流层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大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如果连续出现几天逆温,大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累积,易发生大气污染中毒事件。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了解天体的概念学会分析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掌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习重难点】1.天体系统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点)2.地球的普通性。

(重点)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重难点)【自主学习】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宇宙间的存在形式。

(2)类型:、星云、、流星、彗星等。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①名称:A是,B是,C是,D是。

②层次:级别最高的天体系统是,最低的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读图填写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A水星、B金星、C 、D 、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运行特征:、、近圆性。

(3)分类:按照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特征,将八大行星分三类。

结论: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 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1.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 和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两大条件(1)宇宙环境⎩⎪⎨⎪⎧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自身条件⎩⎪⎨⎪⎧ 适宜的 适合生物生存的有液态水【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2013年12月2日凌晨11时30分,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三号”所绕转的天体是( )A .太阳B .地球C .月球D .火星2.“嫦娥三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A .恒星B .星云C .卫星D .行星 福州一中17岁的毕业生吴其瑾的研究课题《生防真菌对柑橘害螨的生物防治研究》获个人二等奖和专项奖,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决定将26323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其瑾星”。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吴其瑾星”的运行轨道介于( )A .地球和金星之间B .火星和木星之间C .木星和土星之间D .地球和火星之间4.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吴其瑾星”的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宇宙(2013·舟山检测)下图为八大行星示意图。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导学案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运用大气逆辐射相关知识说明温室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描述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与环境的影响。

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绘制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示意图。

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对比高空和近地面温度、气压差异,认识垂直高度上对流层内部的大气运动状况与近地面天气状况,分析“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于风向的判读1.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辐射是短波辐射,、辐射是长波辐射。

2.对流层中的、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夜晚时辐射将白天吸收的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作用。

3.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实现的。

5.大气运动有运动和运动之分,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

6.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7.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8.地面温度高的区域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使得空气柱内分子数目减少,气压低。

气温高低导致空气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差异,诱发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9.水平气压梯度是单位距离间的。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

10.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向流动,这就形成了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由高压指向低压。

11.在北半球,风向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偏转。

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不改变风速。

12.在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5.1植被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5.1植被学案

第一节 植被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重点)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 知识梳理 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 的 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植被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 、 等环境条件。

(2)稳定植被形成 明显的 结构。

(3)天然植被按 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 的特征。

二、森林 1.热带雨林(1)分布: 气候区和 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 , 结构复杂,常见 、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1)分布:温带 气候区和温带 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 、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 大陆和 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 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 。

5.红树林(1)分布: 和 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 或河口地区。

(2)植物特征⎩⎪⎨⎪⎧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草原⎩⎪⎨⎪⎧分布: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 和结构。

自主诊断(1)植被就是指植物。

(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我国新疆的典型植被是 ( ) A .温带森林 B .温带草原 C .温带荒漠 D .亚寒带针叶林合作探究探究点 植被与环境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1课时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识 导 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学习新知 一、宇宙1.概念:________和________的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总称。

2.天体——宇宙的物质性(1)概念:宇宙由不同形态的________组成,我们把这些物质统称为________。

(2)类型:按照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宇宙中的天体划分为星云、________、________、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

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3.天体系统——宇宙的运动性 (1)形成:________的邻近的天体相互________,形成了以质量________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________的天体“集团”。

(2)层次(如图)A 可观测 宇宙 ⎩⎪⎨⎪⎧河外星系B ⎩⎪⎨⎪⎧其他恒星系统C ⎩⎪⎨⎪⎧其他行星系统D助学助记地理学上强调的宇宙是“有限的宇宙”。

它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是有边际的。

哲学上认为的宇宙是没有起点、终点和边界范围的。

[易错辨析]只有两颗及以上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能组成天体系统,谁的质量大且被其他天体绕转,谁就是其中心天体。

二、太阳系1.组成:由太阳、________及其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

(1)哈雷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2)八大行星中只有金星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

三、地球1.普通性:就________和________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突出。

2.特殊性(1)表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________特别是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①自身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着适宜的________,并有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适当,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1节植被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1节植被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热点链接】2020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

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

2019年新增的森林类型主要是什么?提示新增的森林为人工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植被类型。

水平2:根据景观和影像图,归纳主要植被类型的景观特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说明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校园植被,总结其特征,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植被与环境1.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02荒漠等。

(2)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答案 B解析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类型主要分布区特点热带雨林01热带雨林气候区和02热带季风气候区种类丰富、垂直结构03复杂;有数量丰富的04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05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06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07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08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09简单;少板根和10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11温带季风气候区和12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13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14落叶亚寒带针叶林15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16亚寒带地区以17松、杉类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18抗寒抗旱1.判断正误。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学案

课时2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了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及海岸地貌类型。

(地理实践力)2.通过图文资料,描述四种常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地理实践力)3.结合不同景观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常见地貌类型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一、风沙地貌1.概念及分布:在干旱地区,以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地区。

2.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沙丘①常见类型:沙丘。

②根据其移动状况可分为沙丘和流动沙丘。

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3)特殊的风沙地貌:在多沙的地带、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二、海岸地貌1.含义:海岸在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地貌类型地貌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堆积地貌沙坝、海滩(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沙滩和泥滩) 自主诊断(1)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2)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合作探究探究点1 风沙地貌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

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敦煌高地南部,为古河道一部分,其形成与存在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鸣沙山与月牙泉思考交流问题1 夏季许多游客来敦煌游玩,都会在鸣沙山上滑沙玩,试判断鸣沙山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问题2 一支科考队在敦煌西北部发现了一处“魔鬼城”,探讨这里有哪些地貌形态?属于哪类地貌类型?并探究该地称为“魔鬼城”的原因。

『归纳提升』常见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征风沙地貌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如下表所示:地貌类型形成地貌特征图示风蚀地貌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风蚀柱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

(新教材)2020版新课程同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新学案:第一节 第一课时 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

(新教材)2020版新课程同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新学案:第一节 第一课时 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
(3)冲积平原:河流 中下 游多发育冲积平原,坡度较缓, 地势较为 平坦 。
(4)河口三角洲:由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 河口 沉积形 成,形状各种各样。
三、海岸地貌
1.按成因一般分为 海蚀 地貌和 海积 地貌。 2.图A是岩质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 要有 海蚀崖 、海蚀柱、海蚀拱桥、 海蚀穴 等。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 2~3 题。
2.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3.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第 2 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 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 3 题,由乙图 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 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 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答案:2.C 3.A
同学回答示例
你的评价及思维完善
同 冲积扇边缘土层深厚, 同学甲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学 土壤肥沃,植被生长 答案不确切;同学乙的回答虽属
甲 旺盛
于多点结构,但没有结合其所处
同 冲积扇边缘地形较平 的区域特征进行正确分析;同学
学 坦,水源较丰富,利 丙的回答属于关联结构,虽答出
乙 于绿洲的形成
了关键要点,但思路尚欠明晰,
故答案不算完美。
[思维完善示例]
我国西北地区,山中土石随
冲积扇边缘土层深厚, 洪水涌出山口,随着水流减缓,
同 且中下部有丰富的地 土石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本节课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

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

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

对于这些内容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

(1)人地协调观: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2)综合思维:利用地理资料分析说明大气的成分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区域认知:能运用图表掌握大气圈层的空间结构。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气温特征,理解各层气温变化的原因,并能联系实际知道全球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2.难点: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多媒体自制教具(一)引入课题利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宇宙环境中的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设问导入(适宜的温度、有大气、有液态水)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多媒体展示《大气的组成及作用》同学看书提问:1、回忆初中化学内容,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干洁空气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空气氧―-维持生命活动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固体杂质和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大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大气的成分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

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学生阅读P29、P33页《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教师小结:1.如果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地球持续不断变暖,对人类生存将产生严重影响。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S 表示________,P 表示________。

(2)特性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________。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________界面和________界面。

界面深度波速变化分界意义C______地面下平均______千米处P 波和S 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D______地面下________千米处P 波的传播速度突然______,S 波完全______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________,G 为________,H 为地壳。

①地壳:由固体________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________地壳薄,________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到________界面之间,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___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的结构如图:岩石圈位于________以上,包括M________、N________顶部,主要由________组成。

③地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等金属组成。

外核呈________态,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________;内核是密度极大的________金属球,压力极大。

【判断】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2.通过图片,总结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特征。

3.根据资料,能够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条件。

人地协调观: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地理实践力:观察并模拟地貌的演化。

本节要点1.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

2.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

知识点一风沙地貌自主梳理·探新知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在_干旱__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西北地区__。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_风蚀__地貌和_风积__地貌。

如图A属于_风蚀__地貌,图B属于_风积__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_堆积__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_缓__,背风坡_陡__。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_垂直__。

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探究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

根据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探讨图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

(2)(区域认知)探究图示地貌上下不同位置风蚀作用的强弱。

(3)(综合思维)据图推测该地貌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硬度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示:(1)气候干旱,多大风。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1章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1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热点链接】2020年3月10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

这次试验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为中国飞船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科学家的测算,每隔约26个月,会有一段时间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期。

决定最佳窗口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提示火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

地球和火星绕日公转,每隔约26个月,地球会运行到与火星最近的位置,此时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期。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水平1:通过观察影像资料,辨认主要天体类型;通过地理资料,归纳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水平2:通过图表资料,归纳主要天体的特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级关系,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指出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判断天体类型,描述天体特征,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分析说明宇宙探索的意义。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存在生命的地理条件,探讨行星运动特征的形成机制。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宇宙垃圾的危害,指出合理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途径,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综合思维:分析行星运动特征,探讨存在生命的条件。

区域认知:运用地理位置的理论,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实践力:观察星空,辨认主要天体,说明其所属的天体系统。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主要类型:01恒星、星云、02行星、流星体、03彗星等。

04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05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恒星由06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07发光的天体行星绕08恒星运行的天体,靠09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围绕10行星运转的天体(2)概念:11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系统(1)形成: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12相互绕转。

(2)级别:由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13地月系、太阳系、14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复习课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复习课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单元复习课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成分比例关系和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2.了解大气分层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熟练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4.掌握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我的疑问】逆温1.常见逆温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2.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跟踪练习】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3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递减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3.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信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A.平流层B.电离层C.对流层D.臭氧层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读阿根廷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回答4~5题。

4.图中能反映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 )A.①7月B.②7月C.①1月D.②1月5.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是( )A.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B.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C.湖底此时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D.该季节湖水运动频率过高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6~7题。

6.a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水平运动明显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7.与a层相比,b层( )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B.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C.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D.对流运动旺盛小明在“朋友圈”写道:“终于开启了我的莫斯科之旅……从北京起飞一个小时后,平稳飞行在万米高空,舷窗外是湛蓝的天空,机翼下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回答8~9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概念________的水在水圈、________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判断】(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 )【学法指导】简图表示水循环的类型(1)图中①②③④为海陆间循环环节。

(2)图中③⑤为陆地内循环环节。

(3)图中①⑥为海上内循环环节。

【易错辨析1】外流区域只有海陆间循环一种类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外流区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____________。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3.不断塑造着____________。

4.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

5.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的____________,缓解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6.影响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判断】(1)江河水与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 )(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 )(3)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 )【易错辨析2】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更新,因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知识链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示意归纳·助学助记33速记·认知清单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3.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的重要载体。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6章第1节第2课时台风灾害和寒潮灾害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6章第1节第2课时台风灾害和寒潮灾害

第二课时台风灾害和寒潮灾害【热点链接】气象数据显示,每年的1号台风,出现在1月的概率为40%,出现在4月或4月之前的概率高达84%。

毫无疑问,2020年的台风已经严重迟到。

2020年4月,倒春寒一波接一波入海,西北太平洋“不育”现象越发严重。

与倒春寒有关的气象灾害是什么?“不育”是指没有产生什么灾害?提示寒潮。

台风。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1:根据资料,说明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含义。

水平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分布状况。

水平3:运用图表资料,解释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危害。

水平4:综合运用资料,分析典型地区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台风和寒潮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对比分析台风和寒潮灾害。

区域认知:分析台风和寒潮灾害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地区。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台风和寒潮灾害发生频率,并分析其原因。

一台风灾害1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0212级以上。

2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305高的海域。

影响我国的台06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08夏秋季节。

4.危害09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10交通、通信设施暴雨引发洪水、滑坡、11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12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13海堤,造成14海水倒灌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强烈发展的温带旋涡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答案 C解析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旋涡;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提示不是。

台风也会带来一定的好处,如缓解旱情、降温消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