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咽痛、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儿常常在发热后1-2天出现口腔溃疡,主要分布在舌头、口腔黏膜和软腭上。

同时,手掌、脚掌和手指、脚趾也会出现红斑、水疱和疱疹,这些症状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病毒分离是手足口病的金标准,可以通过病毒培养、PCR等方法来检测病毒。

此外,血清学检测也可以用于手足口病的诊断,包括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检测。

三、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进行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方案(2010年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发热,伴有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2)实验室检查阳性,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测。

四、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水痘、荨麻疹、口腔溃疡性疾病等。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这些疾病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

五、治疗和预防。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退热、口腔护理、皮疹护理等。

此外,对于重症病例,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支持性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六、结语。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正确的诊断对于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地诊断手足口病,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希望本文所述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手足口病ppt课件

手足口病ppt课件

04
手足口病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
01
02
03
04
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脑膜炎、脑炎等,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出现意识障碍、抽 搐等症状。
循环系统并发症
如心肌炎、心包炎等,可能导 致心脏功能受损,严重时危及 生命。
呼吸系统并发症
如肺炎、肺水肿等,影响呼吸 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 竭。
100%
皮疹
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出现在手、 足、口、臀等部位,表现为红色 丘疹、疱疹,部分可破溃形成溃 疡。
80%
口腔症状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可出现疼痛、 流口水、拒食等症状,检查可见 口腔黏膜充血、散在疱疹或溃疡 。
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毒分离
从患者疱疹液、咽拭子或粪便 中分离出肠道病毒,是确诊手 足口病的金标准。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预后评估和改善方法
预后评估
根据患儿的病情、治疗效果及康复情 况等进行综合评估。
改善方法
针对预后不良的因素进行干预和治疗 ,如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等。同时, 加强患儿的营养和运动,提高免疫力 ,预防再次感染。
05
儿童手足口病特点护理要点
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和原因
01
02
03
04
发病季节
春夏季节高发,主要通过飞沫 、接触传播。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肠道病毒 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手足口 病。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技术检测患者样本 中的肠道病毒核酸,具有灵敏 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鉴别诊断与误诊原因
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
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等,需根据皮疹特点、伴随症状及实验 室检查进行鉴别。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疫苗接种情况。
脚底等部位,观察病变情况。
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
有手足口病。
鉴别诊断
1
口炎
2
天疱疮
3
病毒性腹泻
手足口病与其他口腔炎症
手足口病与天疱疮在口腔
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腹泻在
的区别在于伴随的手掌脚
病变和全身症状上有一定
症状上有重叠,需观察手
底疹。
相似之处,需综合考虑其掌脚底ຫໍສະໝຸດ 和口腔溃疡等特他临床表现。
节,尤其在幼儿园和学校
腔分泌物、粪便等途径传
型、肠道病毒16型等。
中易出现聚集性传播。
播。
发病症状
口腔症状
皮肤症状
全身症状
口腔溃疡、舌苔增厚、咽峡红
手掌脚底出现红斑、水泡、结
发热、食欲不振、喉咙痛等
斑等
痂等
病情分类及严重程度
轻型
症状轻微,不伴有并发症,自愈性较好。
普通型
症状较明显,可能出现轻度并发症,大部分患者
血常规检查
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了解炎症程度。
病毒分离培养
将患者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中,观察是否能够分离病毒。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医生可以做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接触史和
通过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手掌、
根据病毒检测和血常规等实验室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课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之间。本课件将介
绍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你了解并应对这一病症。
疾病简介
1
传染性强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 手足口病诊疗技术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 手足口病诊疗技术

2021/6/10
3
临床表现
▪ 3、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头痛等症状。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 4、不典型、散发型病例,部分病例仅表现 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出疹只表现在患者 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 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 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2021/6/10
▪ 5、病人原则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 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为止。
2021/6/10
31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2021/6/10
32
▪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 3.发热、精神差。
2021/6/10
18
五、留观或住院指征
▪ (二)住院指征。 ▪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
至指定医疗机构。
▪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
2021/6/10
2
二、临床表现
▪ (一)一般病例表现。
▪ 1、典型病例 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 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 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 数在38℃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 天以上。
▪ 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 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
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 力;
▪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15×109/L)或显著降低(<2×109/L);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06 治疗及预防
(3) 预 防
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 可用于6月龄~5岁儿 童预防EV-71感染所 致的手足口病,基础 免疫程序为2剂次, 间隔1个月,鼓励在 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是关键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 加强预检分诊,应有 专门诊室(台)接诊 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辅助 检查
血清学 检查
胸部X 线检查
磁共振 检查
脑脊液 检查
血气分 析
06 治疗及预防
(1)
普 通 型 病 例 治 疗
门诊治疗
在家观察,应 告知家属在病 情变化立即复

详细交代 观察内容
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持续高热 精神差、呕吐 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皮肤花纹、四肢凉
06 治疗及预防
保持警惕 早期识别 积极救治
(2)

症 病
重症
例 病例


神经系统 受累
呼吸循环 系统衰竭
恢复期 治疗
控制颅内高压
糖皮质激素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呼吸功能障碍的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
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功能康复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血压升高或下降
02
神经系统损害
01
持续高热、易惊、肢体抖动、抽搐、头痛、呕
吐、精神差、嗜睡、烦躁、尿潴留、颈项强直
、谵妄甚至昏迷,肌阵挛、共济失调、急性肢
体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面神经麻痹、眼球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但主要以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该病虽可在多年龄组引起感染,但常在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端部位。

本病如无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

2、诊断原则手足口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确诊时须有血清及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3、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

3.1.2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

3.1.3 手、足、口皮肤、粘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

3.2临床表现3.2.1 典型病例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在38℃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

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几乎都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黏膜溃疡疼痛,患儿有流涎拒食。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

手足远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无疼痛和痒感,愈后不留痕迹。

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3.2.2不典型、散发型病例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3.2.3合并症有的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常见。

3.3实验室检查3.3.1 血液检查的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偏高,分类时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

3.3.2 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蛋白升高。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三篇)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三篇)

2024年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手足口病的诊疗与护理PPT

手足口病的诊疗与护理PPT
临床症状判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发 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进行初步 诊断。
手足口病的治 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 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退热药物 、口腔溃疡药物等。
预防并发症:注意预防手足口 病的并发症,如脑膜炎、心肌 炎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护 。
手足口病的治疗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要充分休息, 保持良好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加 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的护理 预防手足口病 总结
引言
诊断手足口病
诊断手足口病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详细了 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全 面的体格检查。
病毒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咽 拭子、粪便或其他病灶分泌物 ,进行实验室病毒检测。
诊断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
注重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 勤换洗衣物、保持环境清洁的 良好习惯。
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避免接 触患者的口水、粪便等分泌物 ,尤其是在疾病高发期。
预防手足口病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 少病毒滋生的机会。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 量运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总结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手足口病的护 理
手足口病的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帮助患者进行 口腔清洁,鼓励漱口,避免食 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交叉感染:手足口病易通 过飞沫传播,建议患者与他人 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
手足口病的护理
加强个人卫生: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洗 手、勤换衣物、保持居室清洁等,预防 病毒传播。
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 化,如发热程度、皮疹扩散情况等,做 好记录。

小儿手足口病例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例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例的观察与护理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于儿童群体。

该病主要侵犯儿童的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

因此,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方法,以供家长和医护人员参考。

一、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和诊断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是口腔、手部、足部的皮肤疱疹和溃疡。

患儿口腔内出现一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水泡或疱疹,并伴有口腔疼痛、红肿等不适症状。

手部、足部也会出现疱疹和溃疡,并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

此外,患儿还可能会发热、咳嗽、喉咙痛、纳差等全身症状。

诊断小儿手足口病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通常采用查体、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儿口腔、手足部的疱疹和溃疡,以及检查患儿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制定。

二、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综合护理两部分。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 对症治疗(1)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是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

患儿口腔内出现的疱疹和溃疡会造成口腔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因此,对口腔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应该为患儿提供润喉剂、消炎药水等口腔护理用品,让患儿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

此外,尽量避免给患儿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刺激口腔。

(2)对症用药:对症用药可以缓解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不同症状可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比如,对于口腔疼痛,可口服醋酸布洛芬等药物缓解疼痛。

对于口腔溃疡,可以用涂擦口腔护理用品、涂擦口腔消炎药水等方法进行治疗。

(3)保持休息: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感染病,患儿需要休息来让身体更好地恢复。

家长应该为患儿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让他们尽量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

2. 综合护理(1)病情观察:家长应该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随时关注患儿的体温、皮肤状况、饮食情况等病情指标,及时就医。

《小儿手足口病》课件

《小儿手足口病》课件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皮疹等症状,多数患儿病情轻微,一周左右可 自愈,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患者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共同呼吸或咳嗽。
通过消化道传播,如共同进食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 或水。
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中药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
对于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采取相应 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退烧、止吐、止泻等 。
使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如板蓝 根、金银花等,辅助治疗手足口病。
护理措施
保持患儿舒适
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患儿的衣物和被褥
肠道病毒通过口腔和呼吸道进入 人体后,首先在咽喉部和肠道复 制,然后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循环,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 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全身多个器官 和系统,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
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个体免疫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有关,免疫系统发 育不全或功能降低的儿童更容易
感染和发病。
02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发热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通 常为低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
皮疹
患儿的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红色斑 丘疹,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疹子 周围有红晕,按压时会褪色。
口腔症状
口腔黏膜、舌、齿龈等部位出现疱疹, 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口腔疼痛、 流口水、拒食等症状。
阐述医生如何根据症状进行诊断,以 及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
症状表现
详细描述患儿的手足口病症状,如口 腔溃疡、皮疹、发热等。
病例讨论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血生化检查
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肌 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 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 、血糖升高。
病原学检查
留取咽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 检测,检测出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 毒即可确诊。
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胸部X线检查
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 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
流行病学效果评估
通过对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估疫苗接种对疾病流行的 控制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
综合考虑疫苗接种所需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评估疫苗接种的经济 性。
提高接种率途径探讨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手足口病疫苗的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 毒、呼吸道病毒等引起的脑炎或脑膜 炎,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 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 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 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 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 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 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 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二阶段出 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多在3~6周才达 高峰,但脊髓灰质炎无皮疹。
预防并发症
老年人感染手足口病后容易出 现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 ,应积极治疗预防。
营养支持
保证老年人充足的营养摄入, 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病情
恢复。
免疫功能低下者关怀策略
加强个人防护
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儿或 病毒携带者,注意个人卫生。
积极治疗原发病
针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进行积极治疗,提 高身体抵抗力。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及治疗方法手足口病经常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潜伏期最多为10d,急性起病。

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属于一种传染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性传播。

绝大多数患儿在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患儿病情非常严重,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下面主要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讲解,一起来看看吧!一、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分为一般病例症状和重症病例症状,一般病例症状为发热、口痛、厌食以及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者是溃疡,手、足、臀部和腿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后期转为疱疹。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比较少,其中手足部疱疹明显,皮疹数目不确定,通常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在消退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并且没有色素沉着,有的患儿只表现为皮疹或者是疱疹性咽峡炎,一周内即可痊愈,预后效果良好[1]。

有的患儿则皮疹表现不明显,单一部位只表现为斑丘疹(如图1)。

重症病例因为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在发病1-5d左右会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情况危急,甚至导致死亡,存活下来的患儿可留下后遗症,危害性极大。

因此,临床症状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中患儿精神差、头痛、嗜睡、容易受惊、谵妄,严重者会直接昏迷,存在眼球运动障碍、肢体抖动、共济失调,无力或者急性弛缓性麻痹,查体后可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和脑膜刺激征。

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嗽,咳嗽中带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合并肺水肿患儿肺部还可闻及湿啰音或者是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为患儿面色苍灰、四肢发凉,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增加,合并心肌炎患儿会出现心率变快或者是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降低。

图1:小儿手足口病二、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先判断疾病类型,即一般病例还是重症病例,再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案例

手足口病案例

手足口病案例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生在儿童群体中。

本文将通过一个手足口
病的实际案例,来介绍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明,3岁,男,因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就诊于医院。

经过详细
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初步怀疑小明患上了手足口病。

经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小明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出了肠道病毒71型的核酸阳性,最终确诊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
皮疹。

在临床上,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学检测和临床症状。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口腔护理、皮疹护理等。

小明的治疗方案是口服退热药物,口腔溃疡局部用药,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

同时,家长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环境。

手足口病通常在1-2周内可以自行缓解,但在治疗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
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持续呕吐、抽搐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对于这类疾病,家长要及时了解相
关知识,加强预防意识,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及时就医治疗,以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帮助更多家长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小儿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小儿手足口病初期症状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导语:手足口病对于孩子的健康影响还是蛮大的,所以家长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有哪些,如果发现孩子可能患上手足口病,那么一定要尽快治疗,那
手足口病对于孩子的健康影响还是蛮大的,所以家长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有哪些,如果发现孩子可能患上手足口病,那么一定要尽快治疗,那么手足口病如何治疗呢?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呢?
小儿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手足口疱疹
孩子患上手足口病之后身体多个部位会出现水泡或者是疱疹的现象,口唇部或有溃疡。

孩子手部和口部比较多。

发热
因为病毒感染的关系,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一般都是低热)以及由低热所致的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睡眠不安等症状。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生活常识分享。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PPT课件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PPT课件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
隔离护理
将患儿隔离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 房间,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康复指导
01
休息与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适量运动, 增强免疫力。
病情监测
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及 时发现并发症。
03
02
用药指导
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或更改剂 量。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5岁以下的儿童易感,尤 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临床表现与分型
普通病例
发热、口腔黏膜疹、手足 和臀部皮疹。
重症病例
神经系统受累、呼吸系统 受累、心脏疾病等严重并 发症。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 型、重型和危重型。
感谢您的观看
预防知识
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提 高预防意识。
04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关注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变化,给予安慰和支 持。
认知干预
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消除恐慌和 焦虑情绪。
家园合作
加强与幼儿园、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 注患儿心理健康。
社交支持
鼓励患儿与同龄孩子交往,恢复正常的社交 生活。
THANKS FOR WATCHING
接确诊。
根据病情可进行心电图、 X线等检查,以排除其他
并发症。
03 手足口病治疗原则与方案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 疗
这是手足口病治疗的最基本原则,对于控 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

该病症状轻微,但易传播,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主要包括喉头痛、发热、咳嗽、头痛和肌肉疲乏等。

接着,病人会出现口腔黏膜的水泡(包括舌头、口腔、喉咙和唇部)和手脚水泡疱疹。

该疾病较为严重的病例会导致出血、皮疹、脱皮,以及脑炎、脊髓炎、肺炎、心肌炎和肝脏炎等并发症。

二、诊断诊断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首先,患者口腔、手、脚等部位会出现小疱病变,其次是口腔黏膜炎症。

医生应该询问病史,检查所有的病症,并可能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1.血液检查。

这种检查可以检查身体中死亡的细胞数量,从而确定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是否正常。

2.腹泻咽拭子检查。

这种检查可以帮助确定何种病毒引起的疾病。

3.肝功能测定。

检查血液中ALT和AST酶是否升高。

4.脑脊液检查。

只有在患者出现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才需要进行该项检查。

三、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

但是,一些支持性疗法可以缓解症状并加速康复。

以下是一些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

1.休息。

患者需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来保持身体健康。

2.尽可能多饮水。

口腔和口咽部的溃疡可能会导致疼痛和难以进食,因此患者应尽可能多地饮水。

3.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手足口病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疾病,因此病人应采取适当的生活措施,如洗手和消毒。

4.口腔护理。

患者可以使用冰棒缓解口腔的疼痛和肿胀。

5.发热治疗。

在发热阶段,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法或服用退热药来控制体温。

6.应用破水消肿。

患有严重手足口病的患者可使用破水消肿来缓解症状。

四、预防预防是手足口病的最佳策略。

以下是一些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1.与病人保持距离。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和触摸方式传播,因此请尽可能少与患者接触。

2.勤洗手。

洗手是避免手足口病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引言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但也可感染成人。

自从1960年首次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报道以来,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人口流动和旅游业的发展,手足口病的爆发也日趋普遍。

因此,本文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将介绍该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以及预防控制策略。

一、流行病学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1型(Coxsackievirus A16)和肠道病毒16型(Enterovirus 71)。

该疾病主要在夏秋季发生,尤其在亚热带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流行。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经飞沫、直接接触和粪口途径。

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感染群体,特别是五岁以下儿童。

成年人也可能感染,但症状通常较轻。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

发热通常在感染后1-2天开始,持续3-5天。

口腔溃疡主要位于舌头、口腔后部和软腭,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和进食困难。

皮疹通常在口腔溃疡出现后1-2天内出现,主要分布在手掌、脚底和臀部。

皮疹可能呈现红斑、丘疹或水疱的形式,也可伴有疼痛或瘙痒感。

在一些儿童中,手足口病可能引起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并导致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手足口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对于初步诊断是关键的。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和检测、血液学检查和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和检测可以通过咽拭子、口腔溃疡或粪便样本进行。

血液学检查可帮助评估炎症指标和免疫功能。

核酸检测是诊断手足口病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PCR 检测病毒的核酸。

四、治疗原则手足口病通常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

治疗的原则主要是缓解症状、预防继发感染和减轻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进行控制。

对于口腔溃疡和疼痛,可以使用局部麻醉剂和含氯己定的漱口液来缓解症状。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脱水。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诊断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诊断治疗
5、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最近是幼儿手足口病的多发季节,请各位家长留意、注意预防,以下是有关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诊断治疗
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地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站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按时工作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证治疗本病多例,效果不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艳玲, 邓莉
作者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北京,100020
刊名:
中国医刊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
年,卷(期):2008,43(7)
被引用次数:6次
1.李丽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2)
2.张桂芹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 2010(11)
3.郭晓渊.徐燕.方建庆清开灵颗粒佐助治疗手足口病8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 2009(9)
4.李杏芬小儿手足口病214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9(4)
5.张蕾.李梅.马淑香手足口病危重症18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5)
6.文茂林.杨明.宋俊伟.龙俊峰.张玉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57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08(23)
7.李丽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k20080700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