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受江西世祥隆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我核工业赣州工程勘察院承担其永丰县状元华府拟建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一)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永丰大桥旁,恩江大道西侧,交通工具可直达勘察现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各拟建建筑物基本特征见表1。
注:拟建建筑物具体分布范围及建筑规模和建筑层数等详见建筑设计规划总图。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划分标准,拟建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三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三级地基,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目的、任务、依据:
根据本次勘察的委托要求,主要目的是详细查明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为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和标准进行本次勘察,勘探孔布置的数量及深度应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并最终提供满足国家标准及符合设计要求的勘察成果;
2)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3)查明场地内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
危害程度;
4)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并判定水和土对建
筑材料的腐蚀性;
5)提供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
建议值;
6)判定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7)对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基坑开挖和地下水控制提出建议;
8)提出对不良地质现象的整治方案,提出地基处理方案;
(三)勘察的依据及执行的技术标准
1)拟建场地的建筑物总平面图及红线图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1)《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1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
(四)勘察方法、工作量、质量评述
1.勘察方法
根据勘察任务书及相关规范,结合本次勘察的任务和要求及场地特点,本次采用的勘察方法有工程钻探、原位测试、岩土室内试验和工程测量等方法。
在勘察过程中,我院对本次勘察施工采取了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
1)勘探孔布置原则:为掌握地基土在拟建建筑物范围内纵横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满足工程地质评价要求,本次勘察按拟建建筑物周边线及角点布置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102个(建设方认可),间距小于24.00m,其中控制性勘探点35个,占总数的1/3多,符合规范要求。
2)勘察孔数量及类型:本次勘察孔总数102个,取土样钻孔36个,标准贯入孔17个,重力触探孔17个,一般性钻孔49个。
3)钻探工艺:第四系松散层采用冲击跟管钻进、基岩采用回旋跟管钻进。
土层钻探回次进尺控制在1.0米以内,基岩回次进尺控制在2.0米以内。
为满足采集样品的需要,钻孔开孔直径为13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
4)采样及测试:原状土样采用厚壁取土器采集,软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岩样采集后密封移交实验室进行测试。
5)工程测量: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图,由专业测量人员采用精密GPS测
绘
仪进行实地测放,基准点分别CJ09,CJ06,具体位置详见“拟建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
参
照点坐标CJ09:X=3022608.046,Y=499743.104,H=72.940m;CJ06:X=3023542.530,Y=499455.789,H=67.228m,基准点均坐标采用GPS定钻孔位置。
坐标系统为永丰县城建坐标系统,高程为黄海高程。
(由于控制点较远,在平面图不能显示)高程及孔位误差符合规范要求。
2.勘察工作量
本院于2016年7月4日安排2台SH30-2A 和6台XY-150型工程钻机进场施工,至2016年7月11日野外施工完毕,此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工作,提交最终成果报告。
本次勘察完成的实物主要工作量见表2。
表2 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
3.勘察质量评述
勘察中的钻探工作按钻探技术标准操作执行,第四系回次进尺控制在1.0米以内,基岩回次进尺控制在2.0米以内,岩芯采取率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标准贯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采用N63.5穿心锤进行试验。
野外数据记录准确、齐全、可靠。
各项工作均符合规范规程及设计要求,该勘察成果可用于施工图设计使用。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气候及水文条件
永丰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东亚季风区,受副热带季风影响,气候温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气温18.5℃。
多年年均降水量1627.3mm,年最大降雨量为2332mm,最小降雨量1016mm,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6月。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6、8两月西南风和东北风各半,7月以西风为主。
区内主要河流为赣江支流恩江河,位于拟建场地东部约2km,恩江河河面宽120~180米,水深0.5~4米。
据新田水文站资料,恩江河多年平均流量为95.69m3/s(1951~2005),历年最大实测流量为3810 m3/s,历年最小实测流量为2.35m3/s,最高洪水位67.8m。
(二)原始地形地貌及设计地坪
境内地处吉泰盆地东缘地带,地貌以山坡、丘陵为主,地势由东倾向西北,东南多山,中部、北部多丘陵,起伏变化大,全县500m以上的山有39座,最高点灵华山海拔1454.9m,最低点八江乡梅南村海拔51.7m,相对高差1403.2m。
全县土壤以红壤、水稻土为主,其次为山地黄壤、紫色土、炭质土、潮土和山地黄棕壤。
拟建场地位于吉泰盆地东缘地带,地貌以平原为主。
总的地势大致由东北倾向西北,四面环山,中间低平,呈一个不整合的盆地形势。
勘察区地貌为平原,北高南低,整体由北向南倾斜,勘察区地面标高为:66.00~68.70米,高差2.70左右。
永丰地处处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赣西南(赣州—吉安)拗陷之大湖山—芙蓉山隆断束构造单元内。
场地位于永丰吉泰盆地,境内构造由于经受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控制,形成了由第三系构造形变的基岩底。
(三)地层分布及其岩土特性
本次勘察查明,拟建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更新统残积层(Q3al),下伏第三系(E)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现将场地地层由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①杂填土(Q4ml):杂色,松散状,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建筑垃圾等,含少量生活垃圾。
部分场地分布,层顶标高67.11~69.92米,层厚0.50~3.00米。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②粉质黏土(Q4al) : 黄褐、棕褐色,可塑状,刀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韧性和干强度一般,局部夹含粉细砂。
全场分布,层顶埋深0.00~3.00米,层顶标高65.09~69.81米,层厚0.50~2.90米。
3.第四系更新统冲积层(Q3al)
③圆砾(Q3al):浅黄、灰黄-灰白色,饱和,中密,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以上,砾径一般为2-20mm,大的达20 mm,成份以石英为主,磨圆度均较好,呈圆形或亚圆形,分选性差,级配良好。
全场地分布,全场地分布,层顶埋深1.40~4.00米,层顶标高64.80~67.82米,层厚3.90~6.90米。
3.第三系(E)基岩
④强风化泥质粉砂岩(E):紫红色,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冲击钻难以钻进,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物理力学性能及承载力良好。
全场分布,层顶埋深6.50~9.00米,层顶标高59.01~61.78米,层厚为1.50~4.30米。
⑤中风化泥质粉砂岩(E):紫红色,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
岩芯较完整,原岩结构破坏较轻,失水易干裂,原岩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较破碎,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物理力学性能及承载力良好。
部分场地揭露,层顶埋深8.60~11.20米,层顶标高56.26~59.58米,揭露厚度为6.00~6.50米。
本次勘察深度及范围内风化岩未见洞穴、软弱夹层、临空面等不良地质现象,具体各土层的分布厚度、埋深、标高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与“钻孔柱状图”。
(四)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本次勘察为获取各地基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承载力等定量评价指标,在粉质黏土、细砂和砾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测试,在强风化粉砂岩进行了动力触探试验测试,并按规范采取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对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4.2节有关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室内岩石试验结果,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⑤层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见表6:
(五)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评价
1.场地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勘察期间,在钻探深度范围内见有地下水,初见水位6.00 ~6.50m,测定稳定水位5.20~5.70m,稳定水位高程63.12~63.60m。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圆砾③层及以下地层之
中。
水量较大,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恩江河水侧向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2.0m左右,本场地年最高水位66.50m左右。
2.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为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ZK13和ZK45钻孔中各取水样1件进行水质分析,按Ⅱ类环境类型并结合地层的渗透性,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节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判(详见表2.6.3)。
根据判定结果:场地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2- 4-Ca2+·Mg2+型水,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对砼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3.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对场地细粒土采集土样2件进行室内分析,根据试验成果对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节的评价标准进行判定:场地内土对砼结构、砼中钢筋及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表8 场地土腐蚀性判定表
本次场地内揭露的地下水主要为层间滞水。
本地区属于湿润气候区,场地环境类别为II类,拟建场地主要土层属强透水层,地层渗透性主要为A型。
根据腐蚀性情况,建议对建筑材料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六)区域稳定性及地震效应
1.区域稳定性分析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次钻探结果及邻近已有勘察资料,本场地及附近没有活动性断裂通过。
本次勘察过程未见有其它明显破碎断裂带,可不考虑活动性断裂对本场地的影响。
场地基底由变质岩构成,场地内及其周边未发现人为地下工程及地下水开采活动,不存在岩溶、地裂缝的地质灾害作用,区域稳定性良好。
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内除填土层外,未见滑坡、崩塌、暗河、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
基岩也不存在临空面、洞穴等不利结构。
此外未见墓穴、沟滨、古河道等不利埋藏物,地基稳定性及适宜性较好。
2.地震效应评价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有关规定:本地区基本烈度属于<6度区域,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可不考虑饱和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问题。
据江西省区划一览表及赣抗建〔2009〕1号文规定:非抗震设防区的市、城区县建设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动参数应当不低于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6°)。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223)的有关规定: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一般设防类(丙类)。
3.场地类别判定
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5.0米,类比本地区邻近工程土层的钻孔等效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其范围值在250~500m/s之间。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条件判定:场地土类别属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勘察场地范围内四周平坦、开阔,综合判定本场地为对建筑抗震影响一般的地段。
(七)场地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场地地势开阔,无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岩溶、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基无暗浜、古河道、大的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下卧岩层中未见洞穴和软弱夹层存在,场地内无膨胀性土和湿陷性土等其他特殊性土分布。
三、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一)场地地基岩土层工程性质及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根据钻孔资料分析,岩、土层在平面上分布稳定性一般,厚度及层面起伏变化一般,但各土层之间的工程特性差异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认为,本场地地基土层的均匀性一般。
(二)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据区测资料及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表明,拟建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拟建本工程。
(三)地基岩土层承载力的确定
1.本次勘察依据所进行的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等成果,结合吉安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工程经验,对本场地所分布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综合分析后确定地基土主要岩土岩土参数建议值,详见下表9。
表9 地基土主要岩土参数建议值表
注:带*为经验参数
(四)拟选基础类型及持力层分析
1.天然地基方案分析
1.1拟建的地下室,1、2、3裙楼和商业楼以及3-3住宅楼,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独立基础,以圆砾③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1.2拟建状元华府小高层建筑可采用独立基础,高层建筑可采用筏板基础,均以圆砾
③层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嵌入深度应满足相关要求。
天然地基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础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要求进行,应预留15-20cm原始土保护层以便人工清理干净底部虚土,同时要避免地基土受水的浸泡,过度扰动,暴露时间过长等不良因素影响,以免弱化地基土的力学性质,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要求对地基土进行现场浅层板载荷试验确定。
达到设计要求后,应及时进行混凝土垫层浇注、基础施工。
基(坑)槽经过业主、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等相关责任主体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2.桩基方案分析
拟建的小高层、高层建筑如考虑采用桩基,桩基形式优先考虑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
孔桩,钻孔灌注桩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⑤层,人工挖孔桩以圆砾③层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设计桩长最小不少于6米。
各岩土层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q pk(kpa)、
极限桩侧阻力标准值q sik(kpa)参考值详见下表10:
表10 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一览表
成桩的可行性评价
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施工进度快,施工现场干净,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易清除桩端虚土,能直接观察地层土质变化,其缺点是桩长较大、护壁不好或遇有害气体时易发生安全事故。
当遇有厚度较大的软弱土层时不建议采用。
泥浆护壁钻(冲)孔灌注桩:高层建筑以中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5d。
该工艺技术十分成熟,该桩型为非挤土桩,穿透能力强,能顺利达到预计持力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但基础造价相对较高,施工周期较长,施工中泥浆易造成污染,不利文明施工。
由于场地地下水丰富对钻孔灌注桩施工有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孔内泥浆进行稀释,从而导致泥浆浓度降低,施工过程中导致清渣效果降低、塌孔等。
建场地周边距离已有建筑物和周边道路较近,采用机械桩基时噪音和振动对周边有一定影响,因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及施工的影响
地下水对钻孔灌注桩基本无影响。
地下水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注意在在松散风化土地段,基础施工中可能地下水位上升较高可能存在对人体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现象,做好护壁、通风及清底和控制抽排地下水等施工措施,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该场地均可以成桩。
4.桩基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事项
本报告建议的有关桩基设计参数可供设计进行初步计算,桩基施工前须在现场先进行试桩,并采用静载或高应变试验检测,根据试桩检测结果,可适当调整相关桩基参数。
预制管桩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以贯入度及桩端进入持力层为控制原则。
桩基竣工后宜按有关规范规定验桩,以确定桩的实际承载力及完整性。
基础基槽开挖至设计预定标高及持力层,应要及时通知勘察单位,进行验槽工作。
(五)地下室基坑支护及抗浮评价
1.基坑支护
拟建工程包含一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4.50m,其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三级。
基坑周边地势开阔,距离已有建筑物及道路管线较远,因此建议基坑开挖对四周进行放坡处理,粉质黏土②层边坡坡度允许值为1:1.50,应对坡面进行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避免雨水冲刷造成的不利影响。
2.地下室抗浮评价
1)地下室防水建议
拟建场地年最高水位66.50m左右,略高于地下室底板高程,故需对其进行防水处理,地下室外墙及底板应采用防渗混凝土。
2)地下室抗浮评价
综合考虑建议拟建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取66.50m。
(六)岩土工程监测
1.质量检验
本工程基础施工中应重视施工验槽,基坑开挖后及时通知勘察、设计、质监等单位现场进行检验,复核勘察成果的准确性,检查施工、降水及支护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达基底标高时,应采取钎探等手段检验基础受力层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分布及对持力层强度进行复核。
2.建立观测系统,及时全面进行安全预报
由于降水及基坑开挖,会带来周边地面的变形,在采取安全可靠的基坑边坡支护措施施工同时,还应进行基坑周边邻近建构筑物的稳定性观测及护壁的水平位移监测,及时进行安全预报。
3.建立长期沉降变形观测
对于拟建高层建筑在基础施工时,应设置多个观测点,对工程进行沉降观测,取得沉降数据,计算倾斜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沉降观测应进行专项设计。
四、结论和建议
1.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三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三级,综合确定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
2.据本次勘察钻孔揭露,勘察深度内,拟建场地内及基坑边沿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①杂填土、②粉质黏土、③圆砾、④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⑤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相关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可按表1~表10采用。
3.拟建场地区域地质稳定性较好。
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据钻探资料,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有断裂构造通过。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有关规定:本地区基本烈度属于<6度区域,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223)的有关规定:,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一般设防类(丙类)。
4.根据现场取样分析结果,并结合永丰县地区工程实践经验,拟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5.拟建的地下室,裙楼,商业楼和3-3楼基础形式建议独立柱基础,以圆砾③层为基础持力层;
拟建小高层建筑可采用独立柱基础,拟建的高层建筑可采用筏板基础,以圆砾③层为基础持力层;
拟建小高层及高层建筑如采用桩基础时,桩基形式优先考虑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桩,钻孔灌注桩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⑤层,人工挖孔桩以圆砾③层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6.桩基础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本报告建议的有关设计参数可供设计进行初步计算,桩基施工前宜在现场进行静载或高应变试验验证,必要时,可根据试验结果作适当调整。
2)桩基施工过程中,应参考工程地质剖面图、柱状图,必须严格按施工程序进行。
并结合所取岩屑、钻进速度等准确判定持力层;如遇地质条件异常,应及时与勘察部门联系或补充钻探以查明情况。
3)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时,应当特别注意在在松散风化土地段,基础施工中可能地下水位上升较高、可能存在对人体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现象;应采取场地地基截水、降水和水下灌注混凝土等有效措施。
并做好护壁、通风及清底和控制抽排地下水等施工措施,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对于需进行基岩爆破的桩孔,要严格控制好炸药用量及施工的安全;当桩端嵌岩深度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清除好孔底残渣方可进行混凝土的灌注。
7.建议设计抗浮水位标高取66.50米。
8.至于具体采用何种基础类型,应由建设(业主)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经过对拟建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并结合上部结构类型,对各种可能的基础方案进行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比较后进一步确定。
9.基础施工应加强基坑或基槽验收工作,在基础施工前必须进行试挖或试桩试验,对
桩基础应进行静载试验。
如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有差异或变化较大时,及时与地勘设计等相关部门联系,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或施工勘察工作。
10.本勘察报告提交后,如由于设计变更引起的拟建建(构)筑物结构及平面位置发生变化时,不可套用本勘察报告,需进行补充勘察,并以补充勘察资料作为变更设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