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c7ed6381c758f5f61f6799.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每组1个小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提出问题师出示太阳东升西落的图片: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
生感知昼夜的交替现象。
师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生(预测):应该是和太阳、地球之间的运动有关。
师: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师:刚刚同学们说到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太阳、地球之间的运动有关,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我们来说一说我们的假说,并做好记录(作业本作业本P47活动记录1)。
预设:()()()()()()()()2.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预设:模拟实验)三、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师: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说。
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太阳和地球呢?生(预测):用聚光强的手电筒来模拟太阳,用小的地球仪来模拟地球。
师:拉上窗帘,用模拟实验检验上面不同的假说,并在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下面的括号内画“√”,不能的画“×”。
生模拟,教师巡视引导。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1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1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d6e0c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f.png)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2caca7bcd126fff6050b2d.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内容。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以及球体不断转动三个因素相关。
围绕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本课设计以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为主线,安排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模拟实验”-“科学报告会”-“巩固小结”-“发现新的问题”几个过程,层层递进,逐步揭开有关地球运动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现象。
2.初步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且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多媒体课件,太阳、地球的卡片。
单。
为小组准备:太阳、地球的卡片,“昼夜交替现象”实验材料,实验记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重庆解放碑)2.孩子们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重庆解放碑。
3.介绍南昌的标志性建筑——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和滕王阁(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
4.出示三组图片的昼夜对比效果图,问:我们看了这些建筑图片,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吗,5.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6.看动画,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
7(学生看动画回答问题。
8.出示地球的昼夜图。
问:在这张图上,哪个面是白天,哪个面是晚上, 9.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10.解释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也叫夜。
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了昼夜现象。
11.看动画,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有又是什么时候,(夜)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小学科学下《4.1、昼夜交替现象》word教案(1)
![教科小学科学下《4.1、昼夜交替现象》word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1f8a443a417866fb94a8e09.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材料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一、设计特色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但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昼?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夜?怎样自转就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等具体问题,学生就不甚明白。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
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为此,我们把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三部分是总结拓展。
在第一部分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模拟并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在学生汇报中会出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教学,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才是事实。
为解决这一问题安排了四个小环节:1)确定东、西方向。
因为学生对地球仪上某一点的东、西方向的判断不清楚,但这是模拟实验的基础,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这一探究活动无法进行。
2)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3)用现象再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
这一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运用亲身体验,借助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来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4)通过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自转方向的理解。
最后通过总结拓展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课后的进一步研究使课上学习的内容得以继续与延伸。
这样的设计,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利于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本课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象再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在教学中,应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变繁为简,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提升为较理性的认识---科学结论。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318723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c.png)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能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原因。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观察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观察实验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3.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4.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明确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0650f2e7c1cfad6185fa763.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一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手电筒、小球【实验用品】手电筒、小球、相关表格两种【教学过程】、引入1.谈话导入(出示地球图)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
上学期,我们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了初步了解,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继续对地球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2.千百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出时白天了,我们称为“昼”,(板书“昼”),日落后夜幕降临,我们称为“夜”,(板书“夜”)。
夜过去了,就是昼,昼一一夜,昼一一夜,这就是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出示太阳,地球图)同学们请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太阳光照亮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是一一白天,受不到光照的一面就是一一黑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c4d8937252ea551811a68746.png)
《1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 昼夜交替现象》是属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关于地球物质与地球变化的内容,《地球的运动》一单元则是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本单元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整个单元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探索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在对整个单元的逐步探索之后,最终孩子会认识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使孩子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为六年级继续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教学活动。
分别是发表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做相关的模拟实验;根据模拟实验做有根据的解释。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的现象,学生每天都经历,都是非常熟悉的,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看电视或书籍,有部分的同学是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关于它们的成因证据,学生可能就说不出什么了,这说明很多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他们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
同时本单元内容决定我们无法直观地感知地球的运动,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bb8284f705cc17552709e0.png)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三、设计实验,模拟探究1.谈话、互动: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种的猜想,都很有自己的观点,那这些猜想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要做模拟实验就必须选择与模拟对象相似的物体来替代。
那么,谁来说说你打算用哪些材料来进行模拟实验呢?为什么?(生自由回答)2.关于地球仪的选择。
明白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3.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用及时贴在地球仪上的中国版图做标记,这就是我们的家。
4.小组合作,设计草图。
(画图)注意:我们可以用箭头线来表示手电筒和地球仪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设计实验1.学生思考:打算用哪些材料来进行模拟实验呢?为什么?2.明白地球仪的选择。
3. 小组合作,设计草图。
(画图)4.小组展示。
(二)模拟实验,探究发现1.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
关注: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学生上台展示,成功的组将记录单展示在黑板上。
3.实验小结。
行动才是成功之道。
学生应在实验之前就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实验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把实验做好。
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质疑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
充分让学生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科学探(1(二)模拟实验,探究发现1.这些方案能否让即时贴也就是北京出现昼夜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在动手实验之前。
老师有一个温馨的提示给你们。
出示实验要求:(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3)认真观察:及时贴处昼夜会不会变化?(4)完成实验记录表“我们的发现”,作解释。
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3.学生上台展示,成功的组将记录单展示在黑板上。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 1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 1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3f2a14312b3169a551a431.png)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2.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3.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教学过程:郭沫若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中午吃什么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中午吃什么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午吃什么。
中午吃什么,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达尔文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这不禁令我深思。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上述讨论,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伏尔泰曾经说过,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生活中,若中午吃什么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午吃什么。
就我个人来说,中午吃什么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既然如此,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上述讨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1)](https://img.taocdn.com/s3/m/29fcf019caaedd3383c4d3f3.png)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P72—P73的内容。
教材简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实验验证等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成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目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探究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三是根据模拟现象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性进行解释。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虽然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或多或少都已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关知识,一些学生也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对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很多学生只是仅限于字面上,而且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五年级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问题的探究充满了兴趣,所以在假说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时,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猜测还可能是错误的,这是由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决定的,但他们对实验验证活动充满了期待,活动热情也很高。
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归纳小结”活动为主线。
在教学时从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自然现象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的交替出现呢?接着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提出—昼夜交替与什么天体的运动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假设: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接着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测,提出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几种可能的解释,最后用示意图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教学目标:1.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说,并能通过模拟实验收集证据,提出合理的几种昼夜交替现象解释。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归纳”活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了解到昼夜交替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一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并能在交流和验证活动中对自己的假说进行修正。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5)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5)](https://img.taocdn.com/s3/m/473902d951e79b896802268a.png)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解释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寻找。
这一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由其是科学,他们通常都能主动参与。
而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等方式,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若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虽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最后我们仍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以及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以及地球本身不透明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4147b7998fcc22bcd10dc5.png)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这一课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解释”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学准备: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手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探究昼夜的形成师:我们首先观察两幅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
(课件出示)师: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师:亮的一面是地球上的白天,暗的一面是黑夜。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文5篇]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a2bf4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2.png)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4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4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833fbf852458fb760b564d.png)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日夜交替现象教课内容:教科版五下《日夜交替的解说》设计企图:《日夜交替的解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教课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知识部分。
从教材编写来看,假如以为只有地球自转会发生日夜交替的现象,是不真切、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惹起日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太阳转;3.地球绕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
教材的目的是鼓舞学生翻开思路,假想各样惹起日夜现象的可能,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靠近真切的科学研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日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本课执教时试图以“课前检查、课中感知、深入体验、模拟实验”来建立整个教课过程,把研究问题前置,经过充足的课前检查,让学生对日夜交替作出自己的回答,力争改变传统的课上出示问题后“逼”着学生思虑几分钟,便急忙报告的虚假研究活动,也有益于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前,让学生对各样解说进行充足地体验,一方面获取对“地球自转、公转”等操作性看法,同时为正确的模拟实验埋下“伏笔”,是一种更直观有效的指导。
在模拟实验结束后,仿佛这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没有仓促地给出研究结论,并引起学生新的争辩,把研究的结论置后,指引学生在本单元的后续学习中作进一步研究。
这样的办理,既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照料了单元活动的构造,显得真切可信。
教课目的:1.能对日夜交替作出自己的猜想。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日夜交替现象的猜想进行体验、考证,培育学生模拟实验的能力。
3.培育学生脚踏实地、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和符合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课要点:小组能用模拟实验考证每一种猜想。
1/3教课难点:体验地球的不一样转法,会初步解说地球产生日夜交替的现象。
教课准备:地球仪(贴红星)、手电筒、实验记录表。
预设教课过程:一、沟通猜想师:我们课前检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何地球上日夜会不停地交替?”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虑,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此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想,我们一同来看。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29b9360e852458fb770b56a8.png)
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
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
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太阳和地球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
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让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该班学生人数有四十人,整体素质比较好,接受能力比较强,思维非常活跃,很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更应积极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浏览单元引言师问:这个单元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于地球的运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2、看一段视频●师问: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示图片,结合实际指导,然后教师小结:太阳是个会发光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阳光的部分是昼,背着阳光的部分就是夜。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51b36cc36c175f0e7dd13714.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27)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27)](https://img.taocdn.com/s3/m/1c00bc1d1ed9ad51f01df2b7.png)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记录单及相关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游戏体验:1.让我们先做个小游戏,体验一下。
(1)师演示讲解要求:请看老师左手拿着一个红色圆片,右手拿着一个小朋友的图片,要使红色圆片从小朋友的左边出现,右边消失,又从小朋友的左边出现。
猜想一下:红色圆片和这个小朋友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试一试。
(2)学生试着体验并交流。
(3)哪组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二、开始上课。
1.(出示夸父追日的图片,课件一)师:夸父追日的故事大家都学过吧?夸父最初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大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回答,可以让多名学生表述。
)2.引入课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关于昼夜交替的现象。
三、大胆猜测:1. 过渡: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学生质疑)老师也想知道昼夜交替与什么有关。
(出示课件二)2.谁能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大胆地说出各自的想法,老师相应地板书:地球和太阳)3.师:谁还能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在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4.(出示课件三)请同学们大胆提出假设,并用示意图的形式在纸上画出你的猜想,可以用两个圆分别代表太阳和地球,标出日、地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版本
章节课名
科学概念学习目标
重难点
教学环节
1.教师上课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和实验示意图发现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
2.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证据,并用实验示意图表示出来。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2.乐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和实验示意图发现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页码具体环节设计
内容
1.情境导入
1.2
1972年,阿波罗17号宇航员前往月球途中拍摄到一张被称为“蓝色大理石”(The Blue Marble)的地球照片(左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图像之一。
另一幅照片(右图)
是科学家利用航天设备从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一半被太阳光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之中。
我们把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昼,没有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夜。
1.3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迎来了白昼;到了傍晚, 太阳又从西边落下,迎来了黑夜。
就这样,昼和夜日复一日的交替出现。
1.5昼夜交替的假说
通过讨论,我们总结出以下观点:
疔
1.地球不动,
太阳围着地球转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
2.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太阳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
1.6 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接下来我们将观看几个动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判断这些观点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
现
象。
1.7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1.8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1.9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3.地球自转
)1球自韩
1.10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1.1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这4种观点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接下来我们试着画1
出这些观点的实验示意图吧!(用箭头线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太阳■地球
(提示:请在笔记本上画)
1.12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1.14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地球太阳
仔细观察我们画的实验示意图,思考一下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暂时是正确的?从这些解释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一下吧!
1.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 地球自转
4.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示意图,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者地球绕着 太阳进行圆周转动就可以产生。
但是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将在后面的课程中继续探究, 也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查阅并收集地球运动的新证据,我们下次课再来分享交流。
操作视频如下: 1地球*动*太阳删卑屜闕 3.地球自转 4地球ffi 着丈阳转・同时‘翊宜J 貝 3.回顾小结 1.15
在没有新的证据前,正确的假说有: 4.拓展应用 1.17 请同学们课下尝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地球做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具体
1.16
2.学生练习 2.4
中,代去立阳的是
•丈[□不动.牺自St
在昼喪文替圳孰的am实
骑巾,代袤地jf的是
"手电■育挣才,呢乓球I础
n转动砧实整摸拟的是
2.5
中.比磁阳的(
手电简
3.拓展资源
1.教学设计
2.常见问题
3.1
3.2
丈阳能BH蛊地球
的
中,ftSWB5S
■于见®静址*兵乓璋原tm
训的实魏拟脸是
太旧不动.地睦自
-半
丘乓J
求
wordOO
l
(1)教科书中的四种观点,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图中的四种观点,地球上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虽然教师已经知道昼夜交替
主要与地球自转有关,但是本节课不需要告诉学生哪种观点才是正确的,要让学生明白没有新证据之前,不能轻易判断某种观点的对和错,要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从而
手电筒和蜡烛都可以模拟太阳。
蜡烛的光是朝向四面八方的,更像太阳,但是蜡烛的光线较弱且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精神。
(2)用什么模拟太阳会更好一些?
易出现安全事故;手电筒的光线虽然比蜡烛强,但是却不能像四面八方发光。
若用手电筒探究“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假说时,则需要旋转手电筒,学生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建议将手电筒的灯罩取下,用里面的灯泡来进行实验,具体操作见视频
《昼夜交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