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项复习之阅读写景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阅读写景文章
写景的记叙文,主要是以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为中心,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
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
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课文《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例文:
(一)(15分)
“啊,太凉了!”妈妈用双手抚摸着我的脸颊,因为妈妈的手冰凉冰凉,我禁不住高声喊了起来。
妈妈一面仍然用手摸着我的脸,一面和蔼地说:“妈妈的手确实很凉啊!一到冬天,不仅肿得老高老高,还特别粗糙呢。
”
我几乎对妈妈的哪个地方都喜欢,只讨厌一个地方,那就是这双冰凉的手。
妈妈的手既粗大,又满是皱纹,还脏乎乎的,简直像老祖母的手。
“妈妈,您为什么有这样一双手呢?您不能让手变得纤细白嫩些吗?”每当我指着妈妈的手这样说的时候,妈妈总是推开我的手,爱抚地看着我,笑着说:“这双手既是做父亲的手,又是做母亲的手!因为这双手要做的工作太多太重,根本不能变细变白啦!”
我拼命地思考着:到底怎样才能使妈妈的手变得又纤细又干净呢?
1、用简短的句子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意思(2分)
答:
2、为什么说妈妈的手“简直像老祖母的手”?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答:
3、妈妈有这样一双手的原因是:(2分)
答:
4、请给这则语段拟一个题目:(2分)
5、文段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我”的任性和“妈妈”的爱?(3分)
答:
6、你在家观察过妈妈的手吗?请你替“我”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使妈妈的手变得又纤细又干净呢?(4分)答:
(二)月夜(14分)
入夜,由于刚下雨不久,街道尚未干透,树叶上盈满雨珠。
天边布满蓝黑色的云朵,仿佛是谁给天空泼满了墨。
慢慢地,乌云越来越少,露出明亮的云缝,黑暗中有了光明。
月亮悄悄地出现在天空,月光如水。
月儿很小,如一个光芒四射的金盘子。
她周围的乌云像几缕轻纱,时而遮住她美丽的脸庞。
月亮总是那么忧伤,又那么富有诗意。
雨后很静,仰望已呈深蓝的天空,稀稀疏疏的星星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辉。
不一会儿,月色朦胧。
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照在江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
月光,照亮了大片的河水,轻抚着大地上一切事物。
放眼望去,眼前景物好似一幅淡色的月夜水墨画。
1、照例子,写出三个相同形式的词来。
(3分)
例:隐约隐隐约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
①尚未() A.风尚,时尚 B.注重 C.还
②盈满() A.充满 B.多出来 C.清澈
③泻在() A.腹泻 B.很快地流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月儿的?(2分)
4、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分)
①月儿很小,如一个光芒四射的金盘子。
()
②月亮总是那么忧伤,又那么富有诗意。
()
③乌云周围的乌云像几缕轻纱,时而遮住她美丽的脸庞。
()
(三)(14分)
天下秀水名泉多得很,而我难忘敦煌月牙泉。
三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敦煌月牙泉时,我的心怦怦然,为之所动。
在这茫茫大漠之中竟有一泓碧水,经历万千年
而不干涸。
放眼四周,那铺天盖地而来的黄沙,吞噬
..了多少绿色,而到月牙泉边
都戛然止步,你说这奇不奇?当时,我的头顶是炎炎烈日,我的心却是被这个月牙形的蔚蓝润湿了。
月牙泉在敦煌城南七里的大漠中。
翻过月牙泉南边的那座沙山,便是蜚声于
...世.的敦煌莫高窟,那千佛灵岩是人类的艺术殿堂。
在月牙泉的西南边有古丝绸之路南线必走的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唐诗,凸现了阳关的千古悲壮,月牙泉的西北边有玉门关,一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喟叹,冷峻了大漠的月色。
正是在这历史的积淀厚重又厚重、雄关大漠苍凉又苍凉的地方,偏有一弯澄澈甘纯的清泉,这水能不牵动人的心么!我曾顶着骄阳跋涉于此,体味当年商贾驼队、大漠旅人的艰辛,捧饮一口月牙泉之水,满嘴清香,浑身酣畅。
遥想当年,月牙泉曾召唤了多少驼铃,那羌笛杨柳里吐着怎样的缠绵呢?我也曾在晚霞铺满西天的时候,孩童般坐着流沙,从沙山顶上溜下月牙泉,耳旁风声呼呼,脚下沙鸣铮铮。
晚风里月牙泉中芦苇摇曳,如慈母在招手。
我也曾于朗月清风之夜,踏访天上地下共有三个月亮的世界。
这时,万籁俱静,只有一阵阵回沙风发出啸声,环月牙泉而动,把白天泻下来的流沙复又送回山脊,令月牙泉终不被黄沙所埋,真太奇妙了,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啊!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吞噬:
(2)蜚声于世:
2.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诗句为(2分):
3.第一次见到敦煌月牙泉,“我的心怦怦然,为之所动”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4. “敦煌月牙泉”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3分)
答:
5.黄沙“吞噬了多少绿色,而到月牙泉边都戛然止步”这一奇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6.作者曾在三个时候感受月牙泉的风情,这三个时候是(3分)
(1)
(2)
(3)
(四)星——巴金(21分)
(1)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2)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 A 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3)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 B 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4)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5)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6)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想到这我的眼睛也 C 了。
1、依次填入文中A、B、C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
A、哀诉赞叹润湿
B、哀诉凄切闪亮
C、欣喜凄切润湿
D、欣喜赞叹闪亮
2、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
请把这样的句子写一个出来。
(2分)
3、领会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句后的问题。
(1)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他们"是指谁?"安慰"是指什么?)(4分)
“他们”是指
“安慰”是指
(2)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这"指什么?"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什么?)(4分)
"这"指
"灌溉灵魂的春雨"是
(3)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这些眼睛”指什么?“像”在这句中是一个比喻句吗?)
"这些眼睛"指(2分)
"像"在这句中是一个比喻句吗?(1分)
4、小雇员说“我了解你们”,作者说“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又说“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维系他们这种理解的,在境遇上的纽带是什么?在感情上的纽带是什么?(各限10 个字)(4分)
境遇上;感情上
5、凝望星星,小雇员、老伦蒙和作者的感受相同之处是什么?"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各限10 个字)(4分)
相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