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老北京特色小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特色小吃
——高一(6) 王琛
北京小吃的来历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特别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人主中原后,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来北京。元帝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作战行动迅速,金戈铁马的军旅中,不宜精烹细作。士兵将头盔倒过来盛水置于火上,放人现宰的羊肉涮后简单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终于演变为风靡京城的涮羊肉。还带来以乳酪为原料制作成的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的面茶。《燕京民间食货资料》中记载,嘉庆癸酉年(1813),硕亭撰写的竹枝词有:“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名唤喀拉颜色黑,一文钱买一
杯茶。”明永乐年间,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祖籍在长江两岸的御林军退役后定居北京,还有随着迁都进京的农民、商人,带来了南方稻米种植技艺和制作年糕的烹调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为原料的小吃制品。后来为回族所借鉴,移植于清真回民小吃,成为特有清真食品。清兵入关,特别是定都北京之后,满族小吃也随之进京,典型品种如萨其马,其制作要经切、码两工序,“切”满语为萨其非,“码”为码拉木壁,因此取其头两个词音萨其马。有人说北京小吃是北京历史画册中的一幅画图,色彩纷呈,如今北京流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认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宫廷御膳。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确实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文化性
北京历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老北京人的习俗风情文化,几乎都能与小吃品种发生联系,从而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中国从过年到守岁,各种传统节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过什么节吃什么食品,都有讲究,并提到“礼”的高度来认识。
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饺。立春要用热水烫面加香油烙成双合饼,吃时两片平铺,放入饼菜,卷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饼菜很有讲究,要用碧绿的刚出尖的羊角葱和甜面酱,加熟肉切成的丝卷入饼;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干粉丝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针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碧绿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饼称“咬春”。正月吃年糕,以讨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中也说:“二月初二,各家采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之日,吃烧笋鸡,吃凉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中记载:“京朝官端午赐食粽,重阳赐食糕。”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载王嘉诚咏月饼和花糕词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京城。”“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还有书记载说:“腊月初八前,捶红枣破皮泡汤,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为…腊八粥‟。”上述资料提供了北京什么节日吃什么小吃的情景,应了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有关饮食“不时不食”的论述。这种“不时不食”的习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现,据张江载先生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中记载:“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卖之杏仁茶、豆腐浆、茶汤、切糕、豆腐脑,下午所叫卖之豆渣儿糕、蒸云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间叫卖之硬面饽饽、茶鸡子、炒豆腐之类,其制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独有耳。”其实“惟此土所独有”的品种还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锅。曾在北京居住过的浙江桐乡人严辰缁写的《忆京都词》中,就将涮羊肉与南方进行对比:“忆京都冬窗不透风,
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热炭又嫌樱火毒。”涮羊肉火锅发展到现在,其原料品种已不限羊肉,也不限于只有冬天才吃了。说明烹饪炊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前发展,推动了小吃烹饪文化的进步。涮火锅也成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还表现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后讲补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铁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时一只脚立地一只脚蹬在长凳上,表现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都门杂咏》记载:“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据金受申先生称,大酒缸以前卖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马蹄碗,颇有诗意古味。《故都食物百咏》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浓烟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颜。盘满生膻凭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蛮。”真可谓形容尽致,语无虚设了。
北京小吃的叫卖文化也与北京小吃文化一样,富有北京地方性。做小吃买卖的人,为赶快把自己制作的小吃卖出去,不少品种都一边制作一边吆喝,韵腔很美。如深夜出售硬面饽饽的沿街叫卖,透过冬夜的寒风,送到居民院内。有人形容它的叫卖声是:“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北京街头小巷,卖包子的小吃摊店甚多,他们一边揭着笼盖,一边吆喝着:“刚出锅——热的吃——”透过热气腾腾的烟雾,把刚出锅的信息传入过路人的耳中,吸引顾客购买,也有人把此情景写入诗中:“包儿种类最繁多,新屉声声现出锅。荤素甜咸别回汉,尝来几个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卖声运腔自如,韵调优美,勾起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和对故土特有的思念,激发人们对北京的热爱,但因时代的不同、销售方式的改变,叫卖吆喝声已成为稀有的历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独到技艺性
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还表现在制作小吃的技艺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烧饼香脆可口,多少年来深得群众喜爱。它的制作要求很高,例如面与麻酱的比例要合适,麻酱多了发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据不同季节酵面发到什么程度都有讲究。符合要求的烧饼外表整齐,色泽黄爽,口感香脆,切开后内中要有二十几层,才算合格。因此无技艺和经验是做不好的,烧饼制作技艺是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烹饪文化沉积的过程。再如北京的白水羊头,选料十分讲究,当年出售羊头肉的“羊头马”,每天仅出售20个。他亲自到屠宰场选出必须是白毛的羊头,羊龄要求严格,在一岁半左右。回来后,里外洗涤,要把羊舌抻出来,用刷子刷过,根据老嫩程度下锅。椒盐配制要用丁香、花椒、大盐等精制,炒黄后,碾成细末,装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制成的容器内。出售时,用一把大弯片刀削羊头肉,每片肉都要带皮。出售羊头肉时,围观者甚众,竞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