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最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壹.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且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

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

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

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

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之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

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

我国是壹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
31%。

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

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

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

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k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

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

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km3/a 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

而东南及中南地区,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30%。

南、北地区在地下水资源量上的差异十分明显。

国水资源受降水影响,其时间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的特点。

许多河流发生过3~8a的连丰、连枯期,如黄河在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1943~1951年连续9年丰水。

我国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

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壹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则达3~6倍。

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至4~7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

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

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不仅是我国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而且是许多河流发生灾难性水环境问题的原因。

水资源的上述特点,导致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且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壹。

因此,认识我国水资源特点,有效地加以调控和保护,以促进水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解决21世纪我国水问题的关键。

我国水资源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分布上的差异性,构成了水资源和人口和耕地不匹配的基本特征。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

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地区人均的1/3。

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在全国人均水量超过2000m3的13个省区中,南方地区占了10个,而北方地区只有3个;人均水量在1000~2000m3的6个省区中,南、北俩方各有3个。

在南、北俩地区中,北方地区的华北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m3,只有西北区的1/5和东北区的1/3强,不足全国人均的1/4,因此该区目前已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壹;南方地区的西南区人口不足全国的20%,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6%,全区人均水量高达5722m3,是华北区的10倍。

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

南方地区耕地水量28695m3/hm2,而北方地区只有9465m3/hm2,前者是后者的3倍。

在全国耕地水量不足1500m3/hmm2的15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13个;耕地水量超过30000m3/hm3的11个省区中,北方地区仅有1个;耕地水量为15000~30000m3/hm2的有3个省区,北方地区占了1个。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和人口和耕地组合状况很不理想。

尤其是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和人口稠密,而水资源占有量低,同时,稠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大量的污染物,造成有限的水资
源质量下降。

可见水资源是我国许多地区今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应全面深入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确保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

根据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和水资源供求发展态势,今后我国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水资源问题。

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使目前存在的水资源供求矛盾更趋激化。

其主要表现为:
a.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恶化;
b.北方地区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等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恶化,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c.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而工业城市将是增加用水量的主要部门。

用水量骤增,将对农业灌溉用水构成严重的威胁,部门用水矛盾更加尖锐。

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在需水量实现零增长之前,全国需水总量将可能达到7000亿m3,比目前需水量要增加2000亿m3左右,平均需增加可供水量近100亿m3/a,这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要解决壹系列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可见任务之艰巨。

三.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演化过程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逐步显露且被人们逐步深化认识的。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水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基本定位;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大修水库,当时主
要任务是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

以后,经济进壹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损失代价增大,防洪问题愈加突出,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1998年三江大水,举国为之牵动,七大江河、大城市的防洪问题逐步被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

2000年北方大旱,大面积农田受灾,许多城市发生水荒;同时,南方地区水质严重污染,全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真正敲响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警钟。

此前,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频繁出现的黄河断流令世人关注,90年代以来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江河湖库多次发生水污染事故和蓝藻暴发,但当时的认识大部分仍只是停留在现象上,没有深入到本质。

近年来,壹系列水资源问题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开始思考水资源短缺和保护问题,思考水资源保护管理的体系。

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能够分为俩个阶段,大致以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分界线,在此以前水资源保护隐含于传统的流域管理阶段;此后的阶段转向以水资源保护局为管理核心的现代型的流域管理阶段。

在前壹阶段,我国流域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流域水土保持,流域综合资源开发和宏观经济布局研究,流域水资源规划、工程开发和管理等,没有将水资源保护放到重要位置。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壹段时间,我国是壹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对流域水土保持、水库大坝和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盐碱地改良、农业灌溉、水利水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特别重视。

从1951年开始,治淮工程、治理海河流域工程、黄淮海盐碱地改良等成为流域管理工作的中心;从1980年开始研究小尺度流域管理,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的嘉陵江、金沙江的毕节地区等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治理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治理工程措施
研究、小流域生态经济模式研究、小流域治理规划和治理效果的生态经济评价研究等。

在大尺度流域管理研究方面,对以七大江河流域为主的全国大中河流流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流域经济合作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为我国流域经济布局和综合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在这壹阶段主要精力集中于水库大坝和大型灌区等水资源开发工程、城市及重点防洪区设施建设,以工程带管理为主,很少以管理指导工程。

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工业生产相对落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水体环境容量相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少,没有引起水环境质量恶化,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保护矛盾且不突出,因此,各流域均未重视水资源保护管理,基本没有专门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

但在这壹阶段,对于水资源保护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仍是十分重视的,以河海大学张书农教授、清华大学余常昭教授、长江水利委员会方子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老壹代专家为代表,对污染物在江河湖库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第二阶段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为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江河湖库,造成水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保护日益迫切。

为此,我国七大流域相继成立了水资源保护局,水资源保护真正成为我国流域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隶属于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行政管理直属于水利部。

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有俩种类型:壹种是黄河流域水
资源保护局管理形式,该局直管黄河干流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支流由水资源保护局统壹规划,地方政府直管。

另壹种是其它六大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管理形式,这些局对流域水资源保护进行统壹规划,管理采用分级方式,绝大多数江河湖库由地方政府直管,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仅起审批和协调作用。

近年来,随着水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水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国务院对淮河、太湖、黄河、海河等流域编制的水污染防治规划进行了专门审批,要求流域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水功能区划”和“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进壹步强化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作用。

四.国际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况
国外对水资源保护相当重视,将其纳入流域管理的核心内容之壹。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流域管理突出表现为合理利用流域水资源,流域环境保护和流域生态系统建设等。

流域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农、林、牧、副各业用水,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及其它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我国应该怎样水资源持续利用
(壹)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1.要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
所谓水利产业,是指那些以从事水的生产和供应以及和之相配套的生产部门。

这是壹个庞大的产业门类,它有自己特定的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服务对象和产业政策。

据专家分析,其产业地位和产业远景且不亚于石油工业。

仅供水壹项,全球的年产值就可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石油工业的40%,超出制药工业的1/3,且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据此,业内人士认为,本世纪水利产业将成为“阳光产业”。

2.要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水价严重脱离价值规律,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使水利资金捉襟见肘,大多数水利设施因经费短缺而带病运行。

为此,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和用途合理确定水价,建立用水和超额累进收费制度,逐步实行分质供水,优质优价,使水价体现国家水利产业政策且得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建立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价机制。

3.要借鉴国外水费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在水资源资产化、商品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如法国制定了“谁污染,谁交治理费”,“谁用水,谁花钱”的“以水养水”政策。

对工农业等企业用水,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完全根据其污水排放量和废水污染程度收取费用;对个人家庭用水,则在水费中增加了污水处理等各项费用。

在法国个人家庭支付的水费中,大约42%是使用自来水费,39%是污水处理费,13%是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管理费,5%是增值税,1%是国家引水发展基金。

由于法
国在水费收取中明确界定了其用途,这就使水价政策成为水资源产业政策的壹部分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二)以提高水利用率为核心,促进节水科技进步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我国农业用水约为4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

可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

因此,提高农灌用水利用率,便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之所在。

在推广节水灌溉方面,以色列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明滴灌技术以来,农灌用水连续30年稳定在13亿m3,而产出却翻了5番。

针对我国农业节水科技的差距,专家呼吁:第壹,我国农灌输水要进行渠道防渗,这将比不防渗土渠节水2/3。

第二,要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

第三,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入河泥沙,把水土涵养、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壹起来。

2.重视发展城市节水科技,注重开发高科技节水器具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技术落后,管道老化,每年管网流失的水量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之上。

以家庭水龙头为例,每年由于水龙头工艺落后,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滴漏浪费就达1亿m3。

采取陶瓷阀芯片的节水龙头比铸铁水龙头节水30%~50%。

若采用磁水龙头或感应水龙头,则水龙头的滴漏问题便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

大力开发中水技术。

所谓中水,是指对壹次用水经处理达到壹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资源。

如将中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可节约城市用水总量的40%。

构建污水资源化体系。

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和污水资源化工作存在明显反差,总体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不及发达国家的壹半。

笔者认为,国家除在宏观上加快实施节水型经济
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城市经济体系外,在微观经济结构方面,应制定针对企业减污增水法规且加强监管。

此外,仍应积极推广且鼓励使用污水资源化高新技术(如膜法水处理技术等),以尽快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3.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加快新水源研究开发进程,重视空中水资源开发我国陆地上空水汽年累积量约为20亿t之上,其中6万亿t形成降水,除去蒸发,只有2.7万亿t形成地表径流。

专家估计,若在已有降水的基础上,通过空中水资源的开发,每年再增加10%即6000亿t的降水,这些降水若有1/3进入西北和华北,将会显著地缓解那里的缺水状况。

为此,专家建议,国家应把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壹项战略决策,加强雨水利用的研究开发,在雨水利用中引入高新技术,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加大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上业已成熟。

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0t/日之上的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300万t。

海水淡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已为水资源短缺国家所普遍接受。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1958年,到目前为止,反渗透法、多效蒸馏法、多级闪蒸法、低温压汽蒸馏法等技术在国内均有应用。

经过多年的攻关,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

我国是壹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我国西部有相当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就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以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为基础,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
我国水污染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粗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关系处理失当。

为此,水污染防治工作应从战略上作出调整。

即应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应从单纯的工业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统壹综合治理;应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等。

(四)加强水资源的统壹管理,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统壹管理,要尽快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流域管理,协调好江河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基础之上,逐级明晰取水许可总量,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

合理确定水价,充分发挥水价对用水的调节作用。

建立水资源统壹管理体制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措施,实现永续利用,使水资源为我国本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加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

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力求实现需水量零增长和污水量零排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