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海探航”参赛论文格式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省“教海探航”参赛论文格式要求
版式:纸张大小:纸的尺寸为标准A4复印纸(210mm×297mm);
页边距:上2.54cm,下2.54cm,左3.17cm,右3.17cm,页眉2cm,页脚2cm ;
标题: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段前1行,段后1行,宋体,四号,居中,这一项可无;
摘要和关键词:“摘要”(200字以内)和“关键词”(3-5个),“摘要”和“关
键词”两个词组前各空2格,黑体,小四号,“摘要”“关键词”用方括号,“[]”在英文状态下输入;内容用小四号,楷体;
一级标题:用大写数字,后面用顿号,小四号,宋体加粗;
二级标题:用大写数字加圆括号,小四号,宋体加粗;
三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右下角小圆点,小四号,宋体加粗;
正文:小四号宋体,固定值22磅;
注释:统一用脚注,每页编号,按通用学术规范格式编写,内容为五号,宋体;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最后,按通用学术规范格式编写,小四号,黑体,空2格;内容为五号,宋体,序号前空2格;
(1)参考文献应不少于5个,采用顺序号编号体系,并注意尽量以近期文
献为主;
(2)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为:
如果是书:
作者名.书名[M].出版社,年份:页码.
例:[1]傅丰林.数据库的发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77.
如果是期刊:
作者名.文章名[J].期刊名,年份,(第几期):页码.
例:[2]王永信,王益进.冒泡排序算法的改进[J].电脑学习,2005,(4):135.
(3)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专刊(P)、未定义类型的文件(Z)
附:2015年“教海探航”参赛论文打印示例
情趣缺失:关注阅读教学非生态倾向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理应富有情趣。可是,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由于过于机械、死搬教条,出现了抽象化、程式化的现象,人为地造成语文情趣缺失甚至毫无情趣。缺乏情趣的语文课容易误导学生步入僵化的思维和表达的死胡同。彰显文本言说的情感和理趣,建构享受阅读情趣的富有灵性的课堂,是实现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必由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趣缺失非生态倾向
语文天生富有情趣。所谓“情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情调趣味”,即“情感体验,兴趣激发”。也可以理解为“情感理趣”。语文课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应该是学习母语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活动。听、说、读、写的各个过程无不伴随着情感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活动等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谈到:“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样东西,是对象和现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情感色彩——带有它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兴趣”[1]。这句话启发我们,情趣是唤醒学生进入“学习模式”的号角,是开启他们“内在心智”的原动力。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理应有情有趣,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一、情趣缺失是对语文的误读
审视当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可以看到人为地呈现出许多程式化的现象,无端地造成阅读情趣的缺失,甚至毫无情趣,使本应生机勃勃的阅读课变得气氛低沉、情感冷漠。不可否认,过度煽情,容易使学生的情感被误导,理解被同化。但是,拒绝“情趣”的阅读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
(一)重视条分缕析式的问题排列组合,误使阅读教学呈现理科化的倾向强化对语段的阅读分析,“自学提示”中展示的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似乎感觉问题越细化越好,不管问题有没有思考价值,走过场式地“自学”之后,师生按问题逐题过关。教学《雾凇》罗列出系列问题:雾凇是哪个季节形成的?哪些词说出了雾凇的美?哪些词表现了雾凇的多?雾凇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学生用不着思考,从文中便可找出标准答案,回答出来,一个教学环节圆满完成。
一位老师执教《二泉映月》。课件上准备了三个问题。问题一: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还能和他的师父一起在二泉边赏月吗?问题二: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到了什么声音?问题三:他用琴声倾诉了哪些内容?老师自诩三个问题弄明白了,这堂课就成功了。后来,我们听他的课,解决三个问题全是“问——读——答”,完全是用数学的方法教语文。低年级的课文明白如话,一看就懂,有的老师仍设计问题:文章有几段?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第二、三句话呢?再想想,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总是把课文改编成无数个问题,这样过于理性化,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将是抽象的几个教条,忽视了语文课应有的形象感染。而且,那些问题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再花力气“深耕”一番,也是与专家们倡导“能学不教”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二)顺应部分优等生的学习节奏,思维和语言训练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没有落实到位
观察有的课堂,往往让人感到:在一师一生、一师多生的对话(其实是问答)中,似乎非常顺畅地解决了问题,推敲起来,缺失必须的思维和语言训练。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是滞后的(跟不上部分优等生的反应速度),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是需要情境激发的。快节奏的过程演绎,根本无法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无法获取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带而过。教学节奏控制在老师和几位优等生的手里,一些优美文字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因为缺乏慢慢地品味,使阅读变得轻描淡写、浮光掠影。
(三)课件成为课文内容的变式再现,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和感性体验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课堂形式丰富多采。精彩的画面,优美的歌声,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也应该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情趣。但有的老师仅仅把多媒体课件当作以前所用的“小黑板”,要么是出示问题,要么是课文中预先选好的词句、语段。由于大量使用课件,课本被闲置一旁,受到冷落。让学生只读屏幕上零零碎碎的词句段,脱离了课文整体,把课文整体图解得七零八落,破坏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情感体验——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2]。而且大量演示课件,隐匿了教师的板书和范读。省略了板书,不利于提携课文内容;忽略了范读,也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对话。总之,课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