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知而不争2、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就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 “未”、“莫”。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 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作者:————————————————————————————————日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 知而不争2. 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 .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宾语前置练习题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9、唯利是图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四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为”、“乃”、“即”、“则”、“诚”、“皆”、“必”等词来表示判断。
例如:“彼为君子,我为小人。
”
2. 省略句: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通常是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例如:“(愚)以为不可。
”
3.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受动的句子,通常以“为”、“所”、“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例如:“不以(之)为五谷。
”
4. 倒装句:倒装句是将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通常是为了强调或者修辞的需要。
例如:“安在(之)?”
5.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一些固定的、惯用的句式,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
例如:“何……为?”、“……者,……也。
”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语感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常见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例句: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动句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8、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句:①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②沛公安在?“安在”→“在安”③客何为者?“何为”→“为何”⑷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吾与谁归”⑸不然,籍何以至此?正常语序“籍以何至此”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句式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句:①忌不自信。
“不自信”→“不信自”②未之有也。
“未之有”→“未有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不欺余”句子的特点: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
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3、无乃尔是过矣?4、唯利是图。
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说到文言文,那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咱们可不能小瞧它。
尤其是那些特殊句式,简直就是藏在文言文里的小宝藏,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像什么“夫”字句、倒装句,简直就像是古代的“飞天特技”,一不小心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哈哈。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有趣的句式,让它们变得轻松易懂,就像聊聊家常。
咱们得说说“夫”字句。
这玩意儿可有意思了,一般来说,“夫”字是用来引出话题的。
就好比你去朋友家串门,开口第一句先说“哎,今天天气不错呀。
”这就是在引子嘛。
“夫”字句的作用也是类似,常常用来引出某个观点,紧接着就把重点抛出来,让你一下子明白那种感觉。
就像古人说的“夫君子之交淡如水”,在这里,先来个“夫”,然后直接进入主题。
这样一来,谁都能一看就懂,简直是文言文的开场白高手。
再说到倒装句,哎呀,这个更有趣了。
把话的顺序调换一下,瞬间就有了新意,就像把大米炒成饭,味道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古人常用倒装句来强调某个词,比如说“名山大川,天下之美”。
在这里,把“名山大川”放在前面,听着就像在给你打个广告,“嘿,快来看啊,这里有美丽的山河!”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眼球。
这样的句式就像魔术师的表演,顺序一变,哇,效果立马升级,赞叹声不断。
还有一种特殊句式,叫“被”字句,这个可不陌生,咱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比如“书被我读完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把重点放在“书”上,强调它的状态。
这种句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做的什么事,简单直接,又能传递情感。
想想看,如果说“我读完了书”,那就没那么突出了,“书被我读完了”听着就是不一样,仿佛那本书也在自豪地展示自己的经历。
再来看看“所”字句,真是个好东西。
这种句式一般用来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比如“所爱者,心之所向”。
这句话一出来,顿时让人觉得温暖无比,爱情的感觉扑面而来。
用“所”字句,让情感更为深刻,仿佛能触碰到心灵深处,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你看看,文言文就是这么神奇,轻轻松松就把人带入了情感的海洋。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一、引言在文言文写作中,句式的运用对于文章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对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优雅、准确、精练的写作方式。
二、对比句对比句是一种通过对比两个事物或概念来强调其中差异或相似之处的句式。
通过运用对比句,作者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1:明日之事,吾已知之;而昨日之事,吾亦可知矣。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将明日与昨日进行对比来强调自己已经了解了明天要发生的事情,并且也可以回顾昨天发生过的事情。
例2:君子之行也:深思熟虑而后行;行而后思。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将思考与行动进行对比来强调君子应该在行动前深思熟虑,在行动后再进行反思。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通过并列列举多个事物或概念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句式。
通过运用排比句,作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德而不议。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并列列举天地和四时的美与德来强调它们都是默默存在而不言不议的。
例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并列列举生命和知识的边界来表达自己对于知识无穷无尽的追求。
四、反问句反问句是一种通过反问来表达自己观点或强调某种事实或情况的句式。
通过运用反问句,作者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共鸣。
例1:人之初,性本善吗?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反问来引发读者对于人性本善与否的思考,并以此探讨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例2:天下之大道,可道也?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反问来质疑是否有一条可行之道存在,并以此探讨人们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认识。
五、设问句设问句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思考或引发读者兴趣的句式。
通过运用设问句,作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例1:孔子曰:“君子何以不重,重之以命。
”君子何以不命,命之以仁。
文言文-特殊句式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 《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 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D) 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1. 哎呀呀,判断句大家得知道呀!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多明显就是在说陈胜是阳城人嘛!这就是判断句,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2. 嘿,还有被动句呢!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里的“为”不就表示被嘛,贤能的人被他任用,这就是被动句呀,很有趣吧?
3. 哇塞,宾语前置可别搞混啦!“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呀,把宾语“何陋”提到前面啦,就像把宝贝提前拿出来展示一样,记住没?
4. 呀,状语后置也很重要呢!比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就是状语,放在后面啦,就好像把一个小装饰放在后面点缀,懂了吧?
5. 哟呵,主谓倒置也得了解呀!“甚矣,汝之不惠”,本来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把谓语“甚矣”放到前面啦,是不是挺特别的?
6. 嘿呀,省略句可得注意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呢,要自己去脑补呀,是不是像玩拼图一样有意思?
7. 哇哦,固定句式也有不少呢!像“如……何”“奈……何”,“若……何”,就表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就像一些特定的密码一样,记住就好啦!
8. 哎呀,还有定语后置呢!“马之千里者”,“千里”是定语,放到后面啦,就像把一个漂亮的标签贴在后面一样,挺好玩的吧?
9. 嘿,“其……之谓也”这种句式也要清楚呀!“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就是在说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是不是很形象?
10. 哇,“为……所”也是一种特殊句式哦!“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就是被秦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呀,就像被一股力量控制住一样,要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真的很有意思,掌握了它们,读文言文就会更轻松、更有趣啦!。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和判断句不同,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弄清楚句子的主谓宾,我们就会清楚缺少了什么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谓,谓语之后如果还有任何修饰词,那么想必就是缺少宾语了.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主谓语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刘备天下枭雄.
二、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
(1)省略主语。
[例句]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
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句]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本文我们讲了宾语后置和定语前置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有比较鲜明的标志,善于把握这些标志,可以让我们迅速地判断这两种特殊的文言现象,千万要记住哦!
文言特殊句式(全)
( 《资治通鉴》)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⑷⑶梁此则父岳即阳楚楼将之项大燕观。也。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⑷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⑸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
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这
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三、下面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两见权于柴桑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 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 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 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2、君何以知燕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豫州今欲何至?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状语后臵 宾语前臵 主谓倒装
倒装句
定语后臵
特殊句式初体验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臵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臵句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状语后臵句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定语后臵、判断句 9、以为莫己若也。 宾语前臵句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有也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臵的句子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卿欲何言? G 安得广厦千万间。H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6、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何故而至此?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状语后臵
宾语前臵
主谓倒装 定语后臵
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后置)
1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从、向、和 比、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省略主语
1.……(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 )具答之。便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整理:并列句:用"不但...而且..."、"无论...还是..."等结构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表示相互补充或对比的关系。
现象句:以"然"、"则"、"如是"等词开头,表示结果或推理的关系。
例如:"尽其言者穷其辞也,故短"(《论语·颜渊》)。
倒装句: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常用于表示强调、反问、条件等语气。
例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学记》)。
比拟句:用"如"、"犹"、"若"等词表示比喻或类比的关系。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状语从句:用"以"、"如"、"若"等词引导的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状况。
例如:"以予一执鞭而驭者,吾何以知其不蹄"(《庄子·养生主》)。
假设句:以"若"、"倘若"、"设使"等词开头,表示假设的情况。
例如:"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郭先生取乎"(《庄子·齐物论》)。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例如:"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是何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叠词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增强表达的感情色彩或修辞效果。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例如: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
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离骚》)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李朝威《柳毅传》)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而良人未之知也。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彼且恶(何)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孟子《庄暴见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惟你是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