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的电性理论

合集下载

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及其在电力输送中的应用

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及其在电力输送中的应用

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及其在电力输送中的应用超导技术是一种具有许多优势的电学技术,如低能量消耗、高电流密度和高能量效率等。

因此,它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输送和能量存储等领域。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和超导材料的种类,以及超导技术在电力输送中的应用。

一、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超导电性是电学理论中的一种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材料在经历过冷冻等处理后,就会失去内部电阻,电流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超导电性是一种电子对在材料中导电过程的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的特殊形态。

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具有超导电性的超导体被称为超导体。

当一个电流通过一个超导体时,它不会遇到任何的电阻。

这意味着,电流可以在超导体内无限流动,如果电流源并不受到限制,则意味着能够产生相当高的电流强度。

这是因为,当一个电流通过一个超导体时,电子呈现出一种独立配对的现象,这种独立配对现象可以抵消电子间相互排斥的作用力,使得电子自由流动。

二、超导材料的种类超导体是具有无电阻电流输运特性的材料。

超导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例如铜氧化物、铀钿合金等。

在工业中,常用的是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

低温超导体具有比较高的超导临界温度,这种温度在接近绝对零度时开始显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温度比较低的液氦可以制冷低温超导体。

高温超导体是指在高于液氮的温度下显示超导性质的材料。

这种材料呈现出比低温材料更高的超导温度。

三、超导技术在电力输送中的应用电力输送通常通过导线传送电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电阻、电感、电容以及电磁干扰等,导致电能损耗。

超导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能够产生高电流密度并且无电阻的电流传输方式。

在电力输送中,超导技术有许多优点,例如有效降低能量损耗、提高电流密度、减少输电系统的大小、提高电力质量,缩短电路响应时间等。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考虑,超导输电系统将是未来电力输送的主要方向之一。

超导电性的原理和应用

超导电性的原理和应用

超导电性的原理和应用超导电性是一种在特定物理条件下出现的电性现象。

它表现为在超导态下,电流的阻力为零或接近于零。

超导电性的研究,既有基础科学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超导电性的原理超导电性的原理可以用BCS理论来解释。

BCS理论是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肖克利、罗伯特-斯库兹和约翰-罗伯特-斯彭塞三人提出的。

他们发现,在某些材料中,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流的阻力会消失,这被称为超导电性。

在这种状态下,电子形成了一种称为“库珀对”的物质。

这些电子之间通过共振声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弱耦合。

这种弱耦合所产生的波动与聚集的电子相互反应,最终形成超导电性。

超导电性的应用超导电性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磁共振成像技术,它是获得人体内部结构影像的主要工具之一。

MRI机就是利用超导线圈制造高强磁场,使人体内部的原子顺应磁场方向排列,然后再加上一定的电磁波作用,使原子吸收和释放辐射能,通过分析此辐射能得到人体内部的影像。

超导电性还可应用于磁悬浮技术,即通过利用超导体的强磁场抵抗重力,使列车或车辆“飞”在导轨上,可以大幅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此外,超导电性还被广泛用于电力设备。

超导体可以制成超导电缆,它可以使电能传输损失降至极低,将来有可能取代铜线,成为传输电力的主要方式。

超导电性还可以用于制作超导电机和超导变压器等设备,可以使电力的输送效率和设备的安全性大幅提高。

超导电性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填补了人类对电子性质的认识空白,也为人类创造出许多科技新突破。

在未来的发展中,超导电性还将在各个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创新。

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解析

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解析

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解析引言:超导电性是一种特殊的电性现象,指的是某些物质在低温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进行解析,从微观角度探讨超导电性的起源和机制。

第一部分:超导电性的发现超导电性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在液氦的温度下,汞的电阻突然消失。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超导体,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部分: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两个重要的理论来解释:BCS理论和Ginzburg-Landau理论。

1. BCS理论BCS理论是由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三位科学家于1957年提出的,他们解释了超导电性的起源。

BCS理论认为,超导电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在晶格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配对状态,即库珀对。

在超导体中,由于库珀对的存在,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电阻消失。

这种配对状态的形成是由于晶格振动引起的电子间的吸引力。

2. Ginzburg-Landau理论Ginzburg-Landau理论是由金兹堡和兰道于1950年提出的,它描述了超导体的宏观性质。

该理论认为,超导体在超导态下可以被看作一个宏观的量子态,具有宏观的量子相干性。

超导体的超导性可以通过一个宏观的波函数来描述,该波函数满足金兹堡-兰道方程。

根据该理论,超导体在外加磁场下会发生磁通量量子化现象,即磁通量只能取整数倍于基本磁通量的值。

第三部分:超导电性的应用超导电性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物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超导磁体超导磁体是超导电性的一种重要应用,它可以产生强大的磁场。

由于超导体在超导态下电阻为零,电流可以无损耗地流过,因此可以产生强大的磁场。

超导磁体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粒子加速器、磁悬浮列车等领域。

第九章 超导电性

第九章  超导电性

临界电流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为,
T I C (T ) I C 0 (1 2 ) TC
式中IC0是绝对零度时的临界电流。
2
小结: 超导体 • 1. 两个基本属性: (1)零电阻效应 (2)迈斯纳效应 2. 三个基本参数: (1)临界温度TC (2)临界磁场HC (3)临界电流IC
§9.2 超导电性的基本理论
第九章
超导电性
§9.1 超导现象及基本规律
§9.2 超导电性的基本理论
§9.3 超导体的类型
§9.4 超导隧道效应
§9.1
• 9.1.1

பைடு நூலகம்
超导现象及基本规律
1908年,荷兰的物理学家昂纳斯 (Onnes)将氦气液化(4.2K).
• 1911年,昂纳斯(Onnes)在研究 水银电阻在液氦温区的变化规律 时,首次观察到超导电性。 4.2K以下,发现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呈现零 电阻状态。
同位素效应的意义:
(a) 在式Mα TC=常数 式中,原子质量 M反映了晶格的性质,临界温度TC 反映 了电子性质,同位素效应把晶格与电子 联系起来了。在固体理论中,描述晶格 振动的能量子称之为声子,同位素效应 明确告诉我们电子-声子的相互作用与超 导电性有密切关系。
(b) 人们发现导电性良好的碱金属和贵 金属都不是超导体,其电子-晶格相互作 用很微弱。而常温下导电性不好的材料, 在低温却有可能成为超导体。此外临界温 度比较高的金属,常温下导电性较差。这 些材料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强。 因此,弗洛里希(H.Frolich)提出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是高温下引起电阻的原因, 而在低温下导致超导电性。 同位素效应支持了弗洛里希提出的电 子-声子相互作用的探讨方向。
图9-3 (a)

超导理论的基本原理

超导理论的基本原理

超导理论的基本原理超导理论是电学领域的一种前沿研究方向,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材料在它们达到一定温度和适当的条件下表现出的“完美”的电性质。

有一些物质在温度降到某个非常低的水平时,电子的振荡被大大降低,电阻几乎为零,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

超导现象被认为是目前电学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超导理论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33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Meissner和Ochsenfeld按照Langevin-Debye理论预测太阳黑子的磁场是和超导体内部的磁场互相排斥。

这种现象被称为Meissner 效应,Meissner效应是超导电性的一个基本现象。

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是由量子电动力学的图像导致的。

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中,电子是通过电磁场来传导电荷的。

超导电性的本质是电子和其它粒子的电动力学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和电磁场中的粒子集团的作用有些类似,不同的是电子只能在超导物质中运动,而不是在真空中运动。

因此,超导电性是通过电荷的“集体运动”来实现的。

超导现象是一种冷态现象,需要将物质降温到低温状态才能实现。

实现这种低温状态的关键在于,要保持物质内部的热量尽可能少的流失。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超导材料通常需要被置于低温环境中,比如在液氮中。

当材料被冷却到温度极低的时候,它的电性质会逐渐发生改变,电阻率会大幅降低,直至变为零。

超导物质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是由于一种称为超导电子对的物质兴奋态在物质中存在的结果。

超导电子对可以看作是由两个电子组成的“卡希尔”(Cooper)气团。

卡希尔气团的形成发生在一定的温度和环境条件下,当卡希尔电子对穿过超导物质时,它们的能量可以一直被保持,直到限制它们移动的物理屏障出现。

这种现象最终导致了超导电性的出现。

超导电性的出现,是众多物理效应之一。

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例如制造更快的计算机,更高效的电力转换器等等。

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超导电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超导电性的微观机制及其应用

超导电性的微观机制及其应用

超导电性的微观机制及其应用超导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低温下表现出的零电阻和完全磁场排斥的特性。

这个神奇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潜力,例如超导电缆、磁悬浮列车和MRI设备等。

要理解超导现象的微观机制,我们需要了解它的起源和相关理论。

超导现象的理论基础是由约瑟夫·巴丁、约翰·巴丁和恩里科·费米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

他们基于费米-狄拉克统计原理和电子与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超导电性。

根据这个理论,当某些金属或合金被冷却到超导转变温度以下时,电子会以成对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库珀对。

这些电子通过库珀对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电阻为零。

在更详细的层面上,超导电性的理论可以用BCS理论来描述。

BCS 理论认为,超导电性是由于电子与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库珀对的形成。

在超导体中,晶格的振动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声子的粒子,它们传递相互作用给电子。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电子能够成对出现,形成库珀对。

库珀对的形成使得电子能够在整个超导体中以一种协同的方式运动,从而导致零电阻和磁场的排斥。

超导现象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应用是超导电缆。

超导电缆由超导体和包裹超导体的保护层构成。

由于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超导电缆可以输送大电流而无能量损耗。

这使得超导电缆在电力输送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电力传输。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磁悬浮技术。

通过在磁铁上放置超导体,可以实现磁悬浮效应。

超导体在低温下对磁场具有完全的排斥,因此可以使物体浮在磁场中。

这种技术在磁悬浮列车和磁浮风力发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实现高速、低能耗的运输和发电方式。

此外,超导体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通过利用超导磁体产生强磁场的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的方法。

超导磁体能够提供非常强大的磁场,在医学图像诊断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总之,超导电性的微观机制可以通过BCS理论解释。

超导现象具有零电阻和磁场排斥的特性,可以在超导电缆、磁悬浮技术和医学领域等多个应用中发挥作用。

高二物理竞赛课件: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图象

高二物理竞赛课件: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图象
储能系统、大型电机设备形状与性能的革命
能源工业: 超导贮能调节电网负荷、超导磁体约束的等离子体
和可能产生的核聚变
电子学方面: 超导计算机研究:计算速度高,体积小,功
耗低,使用方便,信息储存量大
医学和生物方面: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诊断装置(NMR-CT)、
超导量子干涉场、低消耗
2、超导电缆
电能在零电阻输送,完全没有损耗
3、超导储能
超导体圆环置于磁场中,降温至材料临界温度以下,撤去磁场, 由于电磁感应,圆环中有感生电流产生。只要温度保持在临界温 度以下,电流便会持续。
高温超导实用化——诱人前景
电力能源方面:输电电缆、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超导化超导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图象
三、如何基于库柏对的概念描述超导电性?
◇当超导体为非载流状态时,无论是库柏对还是正常态电子在动量空 间分布是均匀的,没有择优方向,所以无电流存在; ◇在载流情况下,库柏对的质心动量不为零,所有库柏对都获得了一 个大小相等的质心动量; ◇声子对对库柏对中电子的散射只是将一个库柏对变成了另一个库柏 对,并改变库柏对的整体动量,所以载流库柏对所产生的电流是无电 阻的; ◇拆散一个库柏对需要一个最低能量,所以较小的电流密度的能量不 足以拆散库柏对。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图象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图象
一、电子-声子如何相互作用?
何种电子可以形成库柏对?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图象
一、电子-声子如何相互作用?
何种电子最易形成库柏对?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图象
二、超导能隙是如何形成的?
◇尽管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排斥的,但是由于库柏对借助声子交换 形成,具有净的的相互吸引,所以能量是负的; ◇库柏对一旦形成,体系能量就下降,而且固体中的库柏对越多,体 系的能量愈低; ◇拆散一个库柏对需要一个最低能量,所以超导态和正常态存在能隙; ◇由于温度越高库柏对越易拆散,能隙是温度的函数,温度越高,能 隙越小,当T=TC 时,能隙为零。

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超导电性是一种在极低温度下出现的特殊的电性现象,该现象在1908年被荷兰科学家海克·卡马林格首先发现。

超导材料的电阻为零,电流可以在其中自由地传导而不会损失能量,因此,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磁悬浮列车、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超导电性基本原理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在1928年由劳伦斯和奥森菲提出,即在超导材料中,电荷的运动可以与材料中的晶格振动形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作用,引起电子的弛豫,并且导致它们集体地行动。

这种集体运动被称为库珀对,库珀对的产生也是超导电性的基本原理之一。

超导材料中,由于温度的降低,某些原子能够更紧密地接近,相互之间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当电子和这些原子靠得足够近时,它们就会形成库珀对。

这些库珀对可以在超导材料中流动,创造一种电流传递的新途径,称为超导电流或Jeff Myron电流。

此外,超导电性还遵循BCS理论,即超导材料中存在着一种中介质,能够支持库珀对的稳定存在,这种中介质被称为费米液体。

BCS理论为解释超导电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超导电性的研究历程超导电性自第一次发现以来,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

1962年,JB Josephson发明了一种现象,称为Josephson效应,他发现在两个超导体之间存在电流可以自发地流动,而不受电场的作用,这种现象对现代电子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高温超导材料La2CuO4Ba4Y8O20被发现,它的超导温度达到了30K,相较于此前的超导材料,这个温度已经接近液氮的温度(即77K),因此形成了一股高温超导的热潮。

随着超导电性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强磁场下的Meissner效应、超导电性与超流性的关系等,这些现象的发现深入了解了超导电性的基本特性,同时也启发了人们对超导材料的研究。

如今,人们对超导电性的理解和应用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超导电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

超导电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

超导电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超导电性是一种独特的物理现象,它指的是在低温下某些材料的电阻降至零。

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比如超导磁体、超导线材、超导电机等等。

本文将从超导电性的原理、实现方式以及应用前景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神奇的物理现象。

一、超导电性的原理超导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梅林根据麦克斯韦-波尔兹曼理论预测,在绝对零度下仍有可能存在一种几乎完美的电导体。

而这种理论预测,得益于量子力学的诞生,故称为BSC理论,其主要思想是在原子尺度上,电子之间存在弱吸引力,通过构成库珀对,从而体现超导电性。

具体来说,超导材料在低温下可以大量的生成非常强的库珀对。

这种特殊的电子对因为相互吸引而彼此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对于外部电场几乎没有任何反应。

当正常材料导电时,电子之间会受到杂质、晶格振动和外部电场的干扰,因此很难保持相互结合并且运动流畅。

而当超导材料降温到一定程度时,晶格振动会变得越来越弱,电子自然就更容易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高度协作的电流传输状态,引起了超导电性。

对于不同的超导体,其致超温度具有不同范围,自然也有非常不同的获得温度(温度越高,挑战也就越大),可以是近0K的低温超导材料,也可是30多度K 的高温超导材料。

二、超导电性的实现超导电性是非常神奇的物理现象,但它实际应用时需要做到一些技术性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超导材料的制备、制冷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超导电性应用的不断扩大。

超导材料的制备是实现超导电性的一个关键点。

对于低温超导材料,目前主要制备方式是低温蒸发法,将合金加热到化合物体系的原始组成,然后对其进行某些处理以改善电性和超导性能。

对于高温超导材料,目前采用的是锰铝比例共沉淀法,或者提高煤质的盘状微晶法等。

制冷技术发展是实现超导电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低温超导材料需要使用液氦来冷却到极低的温度,而高温超导材料则可以使用制冷剂,如液氮。

超导电性的机理和物理性质

超导电性的机理和物理性质

超导电性的机理和物理性质超导电性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于理解物质的属性和研发新型电子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超导材料能够在一定的温度、电场和磁场下表现出零电阻、无磁性和完全电势的特性,这些性质使其在电力输送和储存、超导磁体和量子计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导电性的机理和物理性质,并展示它的潜在应用。

1. 超导电性的机理超导电性的机理可以归结为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在超导材料中,电子发生了库伯对(Cooper pair)的相互作用,两个同中心反向旋转的电子的自旋自发结合形成了一个玻色型粒子,即库伯对。

库伯对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超导电流,最终表现出零电阻的特性。

超导电性的出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低温和完美的晶格结构。

在低温下,热运动导致的杂乱震荡减弱,库伯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形成了超导电流;而完美的晶格结构则有利于库伯对之间的跃迁和稳定性。

尤其对于高温超导材料,完美的晶格结构变得更加重要。

2. 超导电性的物理性质2.1 零电阻和磁通量量子超导电性最为重要的性质是零电阻,由于零电阻可以让电流不受到电阻的阻碍,从而在电力输送和储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超导材料还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物理性质,如超导磁通量量子。

磁通量是一个物理量,与电场和电磁波密切相关。

当外加磁场达到零电阻转变临界值时,超导材料的磁场量子数就会发生物理改变,即传输磁通量的最小单位成为h/2e,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为电子电荷量,这被称为超导磁通量量子效应。

这一效应被证明对于量子计算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

2.2 铁电和超导性从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来看,铁电材料与超导电性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铁电材料是有极性的晶体材料,在外加电场下能形成偏振电荷,从而实现能量转化。

研究发现,将铁电材料与超导材料复合后,可以得到新型铁电超导材料,其表现出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质和优越的电磁感应性能。

这为新型的低功耗电子器件和能量转化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超导电性的物理机制

超导电性的物理机制

超导电性的物理机制超导电性是指某些物质在低温下表现出的零电阻和完全磁通排斥的现象。

它被广泛应用于能源输送、磁共振成像以及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虽然超导电性已经被研究了数十年,但其物理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揭示。

本文将探讨关于超导电性的物理机制的一些主要理论和实验发现。

超导电性的物理机制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进行解释。

最著名的是BCS理论和Ginzburg-Landau理论。

BCS理论由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于1957年提出,通过解释超导电性的微观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该理论基于电子和晶格的相互作用,在导体中形成库伦电子对。

这些库伦电子对被称为Cooper对。

库伦电子对的形成是由晶格中的振动引起的,这些振动被称为声子。

声子交换引起电子间的吸引力,促使电子形成Cooper对,从而导致超导电性的现象。

Ginzburg-Landau理论是对BCS理论的补充和扩展。

它是由Ginzburg和Landau于1950年代提出的,并在1962年Nobel物理学奖中被承认。

该理论通过引入一个宏观的量子场来描述超导态和正常态之间的相变。

该场被称为超导参量,它的非零值代表了超导态的存在。

Ginzburg-Landau理论还解释了超导电性的一些特征,如磁通的排斥。

实验观察不仅支持了BCS和Ginzburg-Landau理论,还揭示了其他有关超导电性的重要现像。

一个重要的实验现象是超导态与正常态之间存在一个临界温度。

在低于该温度的情况下,物质表现出超导电性,而在高于该温度时,物质表现出正常态。

这个临界温度被称为超导转变温度,通常用符号Tc来表示。

各种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超导转变温度。

此外,超导电性还表现出Meissner效应,即超导体对外施加的磁场具有排斥作用。

这是超导体磁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超导电性应用的基础。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类新型超导体,被称为高温超导体。

它们的超导转变温度高于传统超导体,这为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超导电性基础理论

超导电性基础理论

超导电性基础理论超导电性是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指的是某些材料在低温下电阻为零,电流可持续通过,而不会发生能量损失。

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输送、医疗、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超导电性的基础理论,包括超导的概念、超导材料的分类和超导现象的解释等。

超导的概念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低温下,电流的电阻为零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被荷兰物理学家海格夫发现,也因此称为海格夫现象。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很多其它具有超导现象的材料,如铜氧化物和铁基超导体等。

超导材料的分类超导材料可分为两大类: Type I 超导体和 Type II 超导体。

Type I 超导体是指自然中最早发现的超导体。

它们的临界温度一般较低(小于 -250℃),对外加磁场不太敏感,而且由于磁通的数量是量子化的,因此它们输运磁通时,磁通显得异常突出。

Type II 超导体则是指临界温度比 Type I 超导体高且对磁场灵敏度较高的超导体。

Type II 超导体可用于制造高场超导磁体等。

超导现象的解释超导现象的理论解释分为两种:凝聚态物理学中的 BCS(巴狄斯-库珀-施里弗)理论和量子场论中的 Ginzburg-Landau 理论。

BCS 理论解释超导体在低温下电阻为零的现象。

BCS 理论认为,超导体中存在一种被称为库珀对的粒子对,这种粒子对由两个电子组成。

低温下,粒子对之间会发生晶格畸变,形成一个带电的对,自由电子在这个电荷场中移动时不会受到任何阻力。

而Ginzburg-Landau 理论则是量子场论中对超导体的描述。

该理论认为,超导体中存在一种相位具有确定性的超导电子。

这种超导电子和普通电子相比,具有更高的电动势、更长的寿命和更低的能量损失。

结语超导电性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超导电性的基础理论主要有 BCS 理论和 Ginzburg-Landau 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超导电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导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将会得到更多的突破。

超导电性

超导电性
第六章 超导电性
1908年昂纳斯(H.K.Onnes)成功地获得了液氦,使实验室温度达到了4.2K。 三年后他发现汞(Hg)的直流电阻在4.2K附近突然降为零。 这种显示超导电性的新的物理状态称为超导态。在一定温度下能表现出超导电 性的材料成为超导体。随后昂纳斯发现超导体在一定的外磁场作用下会失去超导 电性。因此超导体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温度、磁场、压强等)可处于超导态, 也可处于正常态。 把超导体从正常态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用Tc表示。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20多种元素和数千种合金及化合物在常压下具有超导 电性,
Tc/K
18.05 23.2 17.5 16.0 16.5 17.1 90.0 31.3 39.0
第一节
一、零电阻特性
ρ(T )
正常金属
超导态的基本特性
在低温下某一温度Tc时,超导体的电阻会突然降 为零的性质。 ρ(T )
超导体
ρ(T)=ρ0+BT5
(H=0)
TC
T/K
超导体从正常态变为超导态的温度Tc称为超导 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它是表征 超导电性的最基本参量。目前测量到的临分之几eV。
B 0 t
理想导体和超导体中的磁通密度
(二)临界磁场
实验发现,磁场可以破坏超导电性。在样品温度低于Tc的某一温度下,当外 加磁场强度H小于某一临界值Hc时,超导体处于超导态,具有零电阻特性。当 H超过临界值Hc时,电阻突然出现,超导态被破坏,转变为正常态,称 Hc为临 界磁场,它是破坏超导电性所需要的最小外磁场。随着磁场增加而出现的磁场 穿透样品的方式与样品的几何形状有关。对于简单的长实心圆柱样品,当外磁 场平行于轴线时,存在两类可区分的磁行为。 第Ⅰ类:临界磁场与温度有关,

超导的原理是

超导的原理是

超导的原理是
超导的原理可以通过BCS理论来解释。

BCS理论是指由约翰·巴丁、莱昂·库珀和罗伯特·肖克利提出的超导理论。

根据BCS理论,超导是由于低温下电子之间会形成一对对的库珀对,这些库珀对能够以一种集体的方式通过晶格振动来传递,从而导致电阻的消失。

这一理论为超导现象提供了清晰的解释,也为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超导的原理也可以通过能隙理论来理解。

在超导材料中,电子在低温下会形成能隙,即能量差距。

这个能隙使得电子在超导态下无法被激发到高能级,因此无法产生电阻。

这种能隙的形成是超导现象的重要原因,也是超导材料具有特殊电学性质的关键所在。

超导的原理还涉及到磁场的排斥效应。

在超导材料中,当外加磁场足够强时,超导态会被破坏,使得材料重新恢复到正常态。

这种磁场的排斥效应也是超导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也为超导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限制条件。

超导的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超导材料可以被应用于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超导输电线路等领域,这些应用都依
赖于超导材料的特殊电学性质。

因此,对超导的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也可以为新型超导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重要的指导。

总之,超导的原理是一项重要的物理现象,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通过对超导原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超导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超导理论概述

超导理论概述

2、临界磁场
HC H0 [1 ( T / TC ) 2 ]
(1)定义
一定温度下破坏超导态的最小磁场称为临界磁场 ,
对于纯金属,通常把恢复到 /2时的磁场定义为 。
(2)分类
Hc
Hc
正常态
Hc2(0)
正常态
Hc(0)
混合态
Hc1(0)
超导态
超导态
Tc
第Ⅰ类超导体
第Ⅱ类超导体
Tc
一团正电荷在运动。这些等效正电荷就对这个电子的负电荷起到一个屏蔽作用,使得超过一定距离的
两个电子之间不再有静电斥力作用(这个距离由Debye屏蔽长度来代表)。
电子--声子相互作用
Always believe that something wonderful is about to happen.
2、Cooper电子对
仍然考虑一个平面界面的半无限的理想导体,平行于这个
界面加外加磁感应强度_a,并令垂直于此面的方向为方向:
当 = 时,磁场强度将为表面处值的1/,令 = ,
这个距离叫做London穿透深度:
即:
05 理论基础
06 电声相互作用
目录
07 BCS方程
08 BCS理论的局限性
18
理论基础
超导电性
Always believe that something wonderful is about to happen.
3、临界电流密度j
一定温度下维持超导态所能流过的最大电流密度称为
临界电流密度j 。
T H C , TC 常数 ;
二流体模型:导体处于超导态时,自由电
子分为正常电子和超流电子两部分。两部分电

超导电性的机理和应用

超导电性的机理和应用

超导电性的机理和应用超导电性是指在超导材料中,电流可以自由地在材料中流动而不会产生任何损耗。

这种材料可以用于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因此在人们日常使用的很多设备中都有它的身影。

本文将从超导电性的机理来探讨,接着探讨其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机理超导现象的机理是基于粒子的统计力学。

在宏观物理学中,粒子被视为具有自由度的小球。

但是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自由度不仅仅是位置和速度,还有它们的量子态。

在超导材料中,电子通过电子对的有序运动,被束缚在其中,并且遵循一种称为“库伯对”的规则。

库伯对是两个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保持了超导材料电子运动的相干性。

当一个电子在材料内移动时,它也会使周围的原子和离子发生震动,这又会影响相邻的电子运动。

因此,电子必须与其他电子产生相对恒定的相互作用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稳定。

库伯对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两个电子靠近形成相互吸引的电离子对,并形成一种类似于分子的结构。

这种互相支持的结构可使电流得以通过而不发生耗散,形成超导电性。

应用超导电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性质,它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许多设备采用超导电性工作,如MRI磁共振成像、电力输电线路和电动机等。

超导磁体具有极高的磁场强度,可用于研究核磁共振、医学成像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电极材料的超导特性可用于制造高效能量输送设备。

如果超导电性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将能够取代传统电力输电线路,节省电力。

此外,目前电能储存问题也成为能源产业研究的热点,通过依靠超导电性制造超导储能装置,未来可以实现更大容量的电池储存。

未来发展虽然已经有多种超导材料被发现,但它们的致密化制备和稳定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超导材料的工作温度和制备技术,使超导系统实现万无一失的稳定性。

大量的研究已经集中在新型高温超导材料上,以取代目前的液氮制冷需要。

总结超导电性的机理已经被充分阐述,而应用与未来方向也充满了希望。

超导材料是一种绿色、高效、低耗的材料,它的应用将影响方方面面,对未来的能源、医学和环保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超导电性的物理原理与应用

超导电性的物理原理与应用

超导电性的物理原理与应用超导电性是研究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许多人都知道超导电性的基本概念,即材料在低温下表现出惊人的电阻为零的性质。

超导材料的开发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强电磁场,磁共振成像,电力输送和量子计算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超导电性的物理原理和应用。

超导电性的物理原理超导电性的现象是通过将材料对外部磁场的响应与其电性质相结合来描述的。

当超导材料被置于深度的、稳定的磁场中时,其中的一些电荷物质(如电子)将占据一个恒定的能量状态。

一个外部磁场打破了这个平衡状态,通过设置能量壁垒,使得这些电荷可以被动地排斥到材料表面的边缘上。

这种排斥力就是超导材料的主要特征,因为它可将材料表面与其内部的超导材料形成一个不同能量状态的区域。

这种区域称为“Meissner区”,它是由超导材料表面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Meissner区改变了材料本身的磁通量,并将磁通量引导到其边缘上。

由于这种磁通量排斥现象的缘故,材料在此区域中表现出零电阻的性质。

超导材料中的超导电流是由材料内的电子载流子组成的。

因为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于其他材料中的载流子,因而引发了研究超导电性的浪潮。

Traditionally,电子的传导都是被看作电子的一个自由移动行为,其数目满足几率而不是严格的确定。

但是在超导体中,一个特殊的行为是出现了:某些电子成了“Cooper对”,这一对状态的电子将会合并成一个粒状状态,它们之间将会发生强烈的吸引作用。

这种在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相干的电流流动和相干的形状,因而构成了超导电性的主要特征。

超导电性的应用超导材料的开发对于现代科技具有很大的意义。

从电力传输到医学成像,从量子计算到磁体应用,都需要超导材料的支撑。

以下是超导材料的一些应用:1.电力输送:超导电流的零电阻特性使得超导导体在电力输送上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一旦超导电流开始了一个旋转,它几乎能够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不会因电阻而被破坏。

大学物理超导电性课件讲义

大学物理超导电性课件讲义
添加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D
添加标题 强磁场 添加标题 磁悬浮列车
8
02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能破坏超导态的外磁场的临界值
2
Hc3 H迈0 斯1纳(效TTc应)2
超导态
T 正常0态K , H c oH 0
H Hc (T )
TC T
E dl

d(B S)
dt
dt
3
E 0 dB / dt 0
H外 Hc 超导体内
H内 0

S HN
I
4
三 超导电性的 BCS 理论
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库珀、施 里弗三人共同创立了近代超导微观理论,这 就是常称的BCS理论 .
晶体局部区域的畸变
晶体点阵正 常位置
晶体点阵畸
e
变位置
5
库珀对:两个电子通 过交换声子而耦合起 来,成为束缚在一起 的电子对称为库珀对 .
库珀对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

,自旋与动量均等值而相
反,所以每一库珀对的动量之和为
一 超导体的转变温度
在 4.20K
附 近 汞 的 电 阻 突 降 为 零
R /()
0.150
0.100
** *
0.050 0.000
4.00
Tc :临界温度
4.20
4.4T0 / K
1
当 T Tc ,
二 超导体 的主要特性
I
1
Ic
零 电(阻 率临界电流)时,
电阻率 0 ,电导率
2 临界磁0场1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零.
106 m
声子:晶体中由点阵的振动产生畸变而传播的点阵波的能量子称 声子 .

超导电性的理论和应用

超导电性的理论和应用

超导电性的理论和应用超导电性是指在低温下某些材料表现出无电阻的电流传输特性。

这一特性根植于物理学的基本法则,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

然而,对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更不用说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在我们的物质世界发现了关于超导电性的新理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现象。

超导现象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理论,涵盖了电子行为、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等不同领域。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理解超导材料被冷却至接近零度时所发生的变化。

室温下,原子中的电子朝不同的方向移动,其中一些电子会与原子结合成对。

这些电子对在冷却后可以连续移动,从而形成超导电性。

超导电性获取的秘诀在于冷却材料,因为低温有助于减少杂质电子和声子,从而减少电阻并增强超导电性。

超导电性理论不仅提供了科学家理解材料行为的基础,同时也为许多技术领域如医疗、能源和通信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下面我们将探索一下这些新领域中超导电性的应用。

1. 医疗学超导磁共振成像(MRI)是当今医学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

MRI使用强磁场来充当“探针”,扫描人体内部并创建详细的图像。

超导电性是这种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在MRI系统中需要高性能的超导电线圈来产生强磁场。

2. 能源超导电子可以流经铜线的500倍以上,这在能源传输和分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利用超导材料来制造电缆和输电线路,可以显著减少能源损耗和电费支出。

当然,将超导电力输送线路实际应用于市场上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难题将会逐渐解决。

3. 交通超导磁悬浮列车被认为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可能解决方案之一。

这种列车可以悬浮在导体轨道上,利用超导电性来创造磁场。

类似于磁轨道火车,这种列车可以高速运行,同时还可以减少能源和环境方面的负担。

4. 通信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是当今科学界非常活跃的领域,超导材料的超导电性为这个领域带来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s e Js E E t m
2
由上式可见:在稳态下,超导体中的电流为
常值时, J s 0 ,则E=0。 t
即,在稳态下,超导体内的电场强度等于零, 因此,它说明了超导体的零电阻性质。
(2)伦敦第二方程
伦敦第一方程只导出了超导体的超导电性,还不足以 完全描述超导体的全部电磁性质。我们考虑迈斯纳效 应 超导体有完全抗磁性,同时在传输电流过程中内部有 超流电流,,为什么这个电流没有引起内部磁场呢?
(三)
超流电子在晶格中无阻地流动,它占电子总数 的Ns/N。两部分电子占据同一体积,在空间上相 互渗透,彼此独立地运动,构成总电流密度:
J=Js+JN
无序-有序
为什么可以做这三点假设:
认为超导态比正常态更为有序,超导态是由电子
发生某种有序变化所引起的!
1、当超导态H=Hc时,磁场中超导态将转变为 正常态。故超导态的自由能要比正常态低 ! 2、超导态的电子不受晶格散射,是低能量状态, 所以超流电子对熵没有贡献。
相互吸引的电子
1)1950年弗罗列希指出(量子力学计算同样可以证 明):电子经过与声子相互作用能在电子之间产 生新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电子之间的这 种作用可以是吸引的。 2)真空中的电子之间有库仑斥力。在金属中由于 电子是遵从泡利原理的自由电子,对任意电子来 说,其它电子和所有电子的作用和起来后就可以 “忽略”,那么在超导体中呢?
在0 K下的磁场穿透深度l
伦敦方第一方程和第二方程可以概括零电
阻效应和迈斯纳效应,并预言了超导体表面上
的磁场穿透深度l。元素为:Hg,Pb,Sn等,
唯独室温下导电性良好的金属:Cu,Ag,Au 不是超导 体??
此后,对超导态的磁学性质和热力学理论分析,了解到超
二流体模型对超导体零电阻特性
的解释:
当T<Tc时,出现超流电子,它们的运动是
无阻的,超导体内部的电流完全来自超流电子的
贡献,它们对正常电子起到短路作用,正常电子 不载荷电流,所以样品内部不能存在电场,也就 没有电阻效应。
超导性是一种量子现象。当物体处于超导 态时,一部分传导电子凝聚于一个量子态 中,作完全有序的运动,不受晶格散射, 没有电阻效应。其余传导电子仍属正常电 子。
声子相互作用强,故常温下导电性较差。
实验的启示: 超导能隙
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实验表明当金属处于超导态 时,超导态的电子能谱与正常金属不同,下图是在T= 0K的电子能谱示意图。
发现超导体超导态存在能隙:超导态比热 容的精确测量,电磁波吸收实验
有正常态变为超导态的过程中,电子一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 唯象理论
① 二流体模型
早期为了解释超导体,1934年戈持(C. J. Gorter)和卡西米尔(H. B. G. Casimir)以超导体转 变时发生热力学变化作为依据提出超导电性的二 流体模型,它包含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一) 金属处于超导态时,自由电子(总数为n)分为两部 分:
一部分叫正常电子 nn ( Jn= nn en vn );nn 大约为
3)电子间经过怎样的作用而吸引的呢?
③库柏电子对
超导态是由正则动量为零的超导电子组成的, 它是动量空间的凝聚现象。要发生凝聚现象, 必须有吸引力的作用存在

库柏认为,只要两个电子之间有净的吸引 作用,不管这种作用力多么微弱,它们都能形 成束缚态。 这种吸引作用有可能超过电子之间的库仑排 斥作用,而表现为净的相互吸引作用,这样的 两个电子被称为库柏电子对。
的相互作用与超导电性有密切关系。
声子就是“晶格振动的简正模能量量子。” 对此,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予以解释。在固体物理学 的概念中,结晶态固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是按一定的 规律排列在晶格上的。在晶体中,原子并非是静止 的,它们总是围绕着其平衡位置在作不断的振动。 另一方面,这些原子又通过其间的相互作用力而连 系在一起,即它们各自的振动不是彼此独立的。原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般可以很好地近似为弹性力。 形象地讲,若把原子比作小球的话,整个晶体犹如 由许多规则排列的小球构成,而小球之间又彼此由 弹簧连接起来一般,从而每个原子的振动都要牵动 周围的原子,使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晶体中传播。
从二流体模型出发,可以解释许多超导实
验现象,如超导转变时电子比热的“”型跃
变等,伦敦正是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超 导体的电磁理论。
② 伦敦方程
最具实用价值的超导现象无疑与超导体的电动 力学性质有关。 1935年,伦敦兄弟(F.London,H.London) 在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描述超导电流
是何种驱动力使正常电子成为具有能隙的新的电子?
超导能隙
在费米面EF附近出现了一个半宽度为的能量间 隔。在这个能量范围内,没有电子占据。人们把这个 叫做超导能隙,能隙大小的数量级约在10-3~10-4 eV。
在绝对零度,能量处于能隙以下的各 这就是超导基态。
态全被占据,而能隙以上的各态则全空着,
第二节 传统超导电体的超导 电性理论
第二节 传统超导电体的超导电性理论
(1) 唯象理论
① 二流体模型 ② 伦敦方程
③ 金兹堡--朗道理论
(2) 传统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① 同位素效应 ②超导能隙
③库柏电子对
④ 相干长度 ⑤ BCS理论
为什么会发生超导现象?
启动 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lnk
这种振动在理论上可以认为是一系列基本的振动(即简 正振动)的叠加。当原子振动的振幅与原子间距的比值 很小时(这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固体中在定量上高度正确 的原子运动图象),如果我们在原子振动的势能展开式 中只取到平方项的话(这即所谓的简谐近似),那么, 这些组成晶体中弹性波的各个基本的简正振动就是彼此 独立的。换句话说,每一种简正振动模式实际上就是一 种具有特定的频率ω、波长λ和一定传播方向的弹性波, 整个系统也就相当于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的谐振子构成。 在经典理论中,这些谐振子的能量将是连续的,但按照 量子力学,它们的能量则必须是量子化的,只能取ω的 整数倍,即En=(n+1/2)hω(其中1/2hω为零 点能)。这样,相应的能态En就可以认为是由n个能 量为hω的“激发量子”相加而成。而这种量子化了的 弹性波的最小单位就叫声子。
同位素效应表明晶格振动对超导体的实现 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晶格振动为什么在 室温下是出现电阻的原因?同时在低温下, 又可能是超导体处于超导态出现零电阻的 原因。
人们发现,导电性良好的碱金属和贵金属由
于其电子--晶格相互作用很微弱(室温下电阻小),
故都不是超导体。而常温下导电性不好的材料, 在低温却有可能成为超导体, 此外,临界温度比较高的金属,由于其电子--
同位素效应实验对微观机制 建立的启示:
首先:由超导态存在能隙的实验进能了解到超导电 子系统存在基态和激发态。这是一种多晶格格点和 多电子的多体体系,其中存在众多的相互作用,是 哪种相互作用驱使正常电子系统转变为超导基态的? 同位素效应表明电子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 主要的相互作用。
其次,一般金属的电阻是由于原子的振动 对电子的散射引起的,即晶格振动是出现 电阻的原因。
超导电流密度: Js =-ns e v
由于超导电子运动不受阻尼,电 场E将使电子加速,设v为超导电 子速度,则有
m eE
J s E , t 2 ns e ( ) m
------第一伦敦方程
代替欧姆定律的超导电流方程
17
伦敦第一方程
ns e Js E t m
2
式中,m是电子质量, Js为超流电流密度, ns是超导电子密度。
10*1022/cm3)
另一部分叫超流电子ns (Js= ns es vs )
n=ns+nn
J为电流密度, e为电子密度,
v为电子速度。
(二) 超导态时,自由电子中的正常电子nn 由于受到晶格振动的散射而产生电阻,所
以对熵有贡献,有电阻。
超导态的电子不受晶格散射,又因为超导态 是低能量状态,所以超流电子对熵没有贡献,电 阻为零。
实验的启示: 原理性实验:同位素效应
通过同位素效应实验表明:
出现临界温度Tc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电子与 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
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一种元素的晶格结构相同,格点上离子质量(即同位素相 对的原子质量M)不同,例如:Hg的同位素有 M=196, 198,199等200多种。 同种材料同位素在化学性质、晶体结构、电子组态及静电性质等方 面都相同,只是不同原子量对晶体点阵的热振动(晶格振动)的特性 有影响。 微观世界里面存在三种相互作用:电子-电子,电子-晶格,晶格- 晶格
导体处于超导态时体内出现了更加有序的超导电子
是何种微观驱动力趋势这些正常电子凝聚成
超导电子的?
超导电子又以何种微观形态出现?
在微观机制BCS理论之前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2) 传统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二流体模型、伦敦方程和金兹堡--朗道理论作
为唯象理论,在解释超导电性的宏观性质方面取得
了很大成功,然而这些理论无法结出超导电性的微 观图像。 20世纪50年代初,同位素效应、超导能隙等关 键性的发现,提供了揭开超导电性之谜的线索。
m/ nse J s B Js B
2
------伦敦第二方程
22
由伦敦第一和第二方程可以导出迈纳斯效应
J s E t
J s B
1 B 2 B, L
2
1 L
23
预言了磁场穿透深度!
下表列举了几种金属超导体的磁场穿透深度。
同位素效应
1950年,E. Maxwell和C. A. Raynold各自独立地 测量了水银同位素的临界转变温度,结果发现: 随着水银同位素质量的增高,临界温度降低。对 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原子质量M和临界温度Tc的简单 关系: Tc= 1/M 其中, =0.500.03 这种转变温度Tc依赖于同位素质量M的现象就是 同位素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