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摘要】幼儿退缩行为是幼儿在外界环境中一种极为消极的社会适应表现,它

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参加体育活动,不敢与人交往,怯于表现,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回避集体生活,害怕黑暗,不敢独睡。在现今的幼儿园里,如不及时帮助幼儿消除这种行为,定会影响幼儿的能力,阻碍其全面发展。因此,及时发觉幼儿胆怯,退缩行为,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帮幼

儿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培养勇敢的良好个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从而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退缩行为探究

一、造成退缩的原因

社会退缩是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的社会环境

下表现出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近几年,幼儿退缩行为问题逐步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相继出现。

幼儿早期的社会退缩对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不仅会

成为幼儿建立同伴关系的障碍,也是导致幼儿心理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偏低

和社会能力发展不足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这些问题可能会随幼儿年龄的

增长而愈加明显[1]。

1.1家庭教养原因

1.1.1家庭教养的概念

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和

方法,是父母各种教育模式的概括。

1.1.2家庭教育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民主型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是建立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对待孩子采用民主的方式,具有一定权威的基础上。这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

式的建立是在父母充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上。通常表现特点为父母给孩

子充分的发挥和探索空间,提出适当的要求,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并对孩子提

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这种严格而又民主的教养方式往往充分传达

父母对子女的爱又不失严格。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幼儿,有很强的自信和

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且会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

多数未表现出严格意义上的退缩行为,社会性发展较好,融入社会环境较快,

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通常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父母所制定的目标或规范。

此类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且很可能积累反抗情绪。因为过高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孩子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类教养方

式成长下的孩子有一部分会出现退缩行为,因孩子承受心理压力,积累压抑情绪,变得郁郁寡欢,但是呈现退缩行为的比例相对少。

溺爱型的父母经常不合理的满足孩子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试图给予孩子最

多的爱和关注。此类父母很少对子女提出要求或目标,尽力减少环境对孩子可

能造成的束缚。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很难真正适应社会环境,甚至无法培养起

适当的自身控制能力。孩子的挫折感往往过于强烈,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很难

做到认真审视自身的缺陷,表现为哭闹等极端行为。这类孩子亲子依恋程度高,同伴关系较脆弱。这类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退缩行为,

遇到问题不想自己想办法解决,依赖家长,出现活动中的退缩现象。

忽视型的父母往往缺乏满足孩子情感、物质、被教育和精神层面需求的动机,造成他们表现出对子女的漠不关心,无法传递爱与关注。由于缺乏亲子依

恋关系,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导致对社会

环境的错误判断,表现为社会和社交适应性不足。这类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

出现退缩行为的比例最大,因孩子长期受到忽视,习惯性的退缩。

1.2幼儿气质原因

1.2.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

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反映人的生理层面与情绪层面的成分较多,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1.2.2幼儿气质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美国研究者托马斯、切斯根据气质维度中的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

应强度、情绪本质五个维度,把幼儿气质划分为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和易养型。

其中难养型幼儿表现为对陌生的人或事物的退缩、消极的情绪反应多、适应性

较为差,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行为;易养型幼儿对新鲜事物和陌生人更多表现出

趋近、积极情绪为主、适应能力强、这类幼儿较少出现问题行为;那么,启动

缓慢型幼儿对陌生的人或事最初表现为退缩、适应慢、出现消极情绪较多等为

特点。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气质类型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气质的某些维度

可能与性别存在相关,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1.3亲子依恋原因

1.3.1亲子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学者Bowlby 认

为依恋并不是仅限于婴儿期,他将依恋概念推广成一个社会关系广泛的基础,

将伴随着整个童年期,直到成人。父母教养方式则是亲子依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等的集合,是亲子相互作用中主动、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等特质的一层。亲子依恋的程度会因父母教养方式不

同而有所不同。

1.3.2依恋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依恋理论表明,幼儿早期与他的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质量将会影响孩子

当前和未来的行为特质及与周围同龄人的关系。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保持安全

的依恋关系,会具有较高的社会行为能力,对外界信息易于接受和普及。不安

全的依恋关系会导致对同伴的排斥和消极情绪,包含敌意、愤怒、暴力、缺乏

互动的情绪、退缩、缺乏自信和易受挫败的行为倾向等[2]。

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幼儿对母亲的依恋。虽然母亲在当代社会可能作

为个体在幼儿早期的主要照顾者。但是,幼儿接近幼儿中期时,父亲对幼儿行

为和发展的影响开始增加并最终和母亲依恋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在幼儿园的

幼儿群体中,被牢固地连接到父母双方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

受大家的欢迎,更容易接受同龄人,以及更少的焦虑和退缩行为问题,会表现

出更好的适应性,承担学校的压力,具有较高的自尊感,更能够积极去评价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