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2016级《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2016级《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人体发育学

学分:2

学时:36

开课学期:2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医学不仅要治病救命,而且要具有保证生活质量的功能,康复医学正是从功能障碍预防、评定和处理的角度,成为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和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属于康复医学范畴的康复治疗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以人体结构和功能发育为理论基础,与人体发育学有密切关系。人体发育学是全面探索和研究人生全过程的科学,从防治各类发育异常与疾病及相关功能的角度看,学习人体发育学,对于加深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和促进康复治疗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后学课程为康复临床课如:《功能解剖学》、《运动学》、《人体发育学》、《康复疗法评定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运动疗法的相关基础知识,具备了功能解剖、人体发育的基本常识和运动分析、康复评定的能力等等,康复治疗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以人体结构和功能发育为理论基础的,与人体发育学有着密切关系。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从康复治疗的角度分析和讨论患者对现存或潜在的功能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其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康复专业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康复治疗思维方法。以人体结构和功能发育为理论基础, 与人体发育学有密切关系①以监测与评定为前提,促进正常发育;②融合相关学科的研究,形成人体发育学的新理念;③以人体发育学研究为基础,提高康复治疗技术水平;④以人体发育学研究为基础,促进发育监测和评定技术的发展。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借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实际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载体,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运动疗法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把“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改变为项目(情境)引领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定能力培养目标;把书本知识的传授改变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教室、视频录像、典型病例为载体,将实训室建成康复治疗室,让学生担任治疗过程的各个角色,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人体发育学》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掌握人体发育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2)熟悉人体发育学的正常发育规律;

(3)了解人体发育学的异常发育及评定方法。

2、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要求学生熟悉人体发生、发育、成熟及衰退这一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要求学生掌握婴幼儿期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认知功能及情绪情感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异常发育和发育评定。此外,还应了解、熟悉或掌握胎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以及成人期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特征、影响因素、异常发育或疾病以及发育维护。

(2)能力目标

①专业能力

A.熟悉胎儿发育进程及发育特征、胎儿发育的监测、胎儿发育的影响因素;

B.熟悉粗大运动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粗大运动发育评定内容、方法及一些常用的评定量表;

C.了解精细运动发育的影响因素、常见的精细运动异常发育、标准化心理测验量表评定;

D.了解影响言语发育的因素、儿童语言异常发育;

E.了解婴幼儿情绪及社会功能的评定原则与方法;

F.了解学龄前期儿童个性特征和社会功能发育,心理发育的指导;学龄期儿童社会认知和心理发育的指导;

G.了解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发育的维护,成年期心理变化的指导;

②方法能力

A.学习并掌握人体发育学的异常发育及评定方法。

B.熟悉人体发育学的正常发育规律。

③社会能力

A.正确认识康复治疗师的自身价值,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

B.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康复行为习惯;

C.形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康复操作规程、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观念;

D.初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E.初步形成根据岗位需求和自身实际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

(3)素质目标

①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②具备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③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④具备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⑤具备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

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

四、教学评价

1.考核类型

采用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重视过程性考核。2.计分办法

理论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

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免费下载】人体发育学

生长growth 指各器官、系统、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变化,可以用度量衡测定,有相应的测量值。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机体质的变化,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不能用数量指标来衡量。 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 体重( Weight,W ) 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0~3.30kg, 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最初2-3天由于摄入少、水分丢失和胎粪及小便排出,体重可减轻3%-9%,至7-10天可恢复至出生时体重。体重增长的规律生后第一年是增长最快的一年为生长的第一个高峰。 体重增加的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前3月体重的增加约等于后9月的体重增加,是一个非匀速增长过程。 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体重(kg)年龄身高(cm) 3~12月[年龄(月)+9]/2 出生时50

1~6岁年龄(岁)×2+8 12月75 7~12岁[年龄(岁)×7-5 2~12岁年龄(岁×6+77 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增长,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的变化为依据,不可用“公式”或人群均数当作标准值。 身高(长)(height or length)指头、脊柱、下肢长度的总和,即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身高(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男婴较女婴略长。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约为25cm,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身高约为 85cm;2岁以后每年增长约5~7cm。1岁时身高约为出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2倍,13~14岁时约为3倍。 青春期身高的增长明显加速,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平均增长28cm;女孩每年可增长6~8cm,平均增长25cm。 身高(长)增长规律出生第一年增长最快(约25cm),为生长第一高峰。 身长(高)增加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前3月=后9月身长(高)的增长。是一个非匀速增长过程。 坐高(顶臀长)Sitting height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反映脊柱和头部的增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解读报告 屈中乾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作总体的说明和分析,以便增进体育教师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了解,从而坚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基础性 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2、实践性 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课程。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身性 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育人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2)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4)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从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入手,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1)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

田径运动知识

第一章田径运动概念 第一节田径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一、田径运动的定义 根据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章程第一条,田径运动定义为:田径运动是由田赛和径赛、公路赛、竞走、越野赛组成的运动项目。 二、田径运动的分类 现代田径运动的分类不同,多数将田径运动分类为径赛、田赛、全能。 我国田径分类和比赛项目: 成人男子组: 【径赛】 跳跃【跳高、撑杆跳高、跳远、三级跳远】 投掷【铅球7.26千克、标枪800克、铁饼2千克、链球7.26千克】 【田赛】 竞走【20公里、50公里】 短跑距离【100米、200米、400米】 中距离【800米、1500米、3000米】 长跑【5000米、10000米】

跨栏跑【110米1.067米、400米0.914】 障碍跑【300米】 马拉松【42195米】 接力【4×100米、4×400米】 田赛成人女子组: 【田赛】 跳跃【跳高、撑杆跳高、跳远、三级跳远】 投掷【铅球4千克、标枪600克、铁饼1千克】【径赛】 竞走【5公里、10公里】 短距离跑【100米、200米、400米】 中距离跑【800米、1500米、3000米】 长距离跑【5000米、10000米】 跨栏跑【100米0.84米、400米0.762米】 马拉松【42195米】 接力【4×100米、4×400米】 全能项目项目:

男子十项全能 【100米、跳远、铅球、跳高、400米、铁饼、撑杆跳高、标枪、1500米】 女子七项全能 【100米栏、跳高、铅球、200米、标枪、跳远、800米】 少年男子甲组: 跳跃类项目不变、投掷类项目铅球6千克、标枪600克、铁饼1.5千克。 径赛类项目没有竞走、110米跨栏0.914米,没有400米。没有障碍跑、马拉松、接力、 有七项全能【110米栏、跳高、标枪、400米、铁饼、撑杆跳高、1500米】 少年男子乙组: 跳跃类项目部变、投掷类铅球5千克、标枪600克、铁饼1千克】 短跑多一项60米、中距离跑就一项800米、110米跨栏0.914米 接力就4 ×100米 四项全能【100米、跳高、标枪、1500米】 少年女子甲组: 跳跃类就跳高、跳远、投掷类铅球4千克、标枪600克、铁饼1千克 100米跨栏0.84米

(完整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及主要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当前是:全文显示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白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白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白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

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白尊心和白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白已的行为,建立起对白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 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 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 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 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本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

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构建了五大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并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和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1000104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 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田径运动的概念和功能

1 田径运动的概念和功能 答: 田径运动概念:是从人类劳动生活中的走、跑、跳、投这些自然动作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一向体育运动项目. 功能:分为教育功能,健身功能,竞技功能. 2 国际田联正式承认的国际比赛项目有哪些(男子,女子) 答: 1、男子项目 (1)竞走:20千米和50千米. (2)跑类: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3000米障碍、马拉松、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110米栏、400米栏. (3)跳类:跳高、跳远、撑杆跳高、三级跳远. (4)投类:标枪、铁饼、链球、铅球. (5)全能类:十项全能. 2、女子项目 (1)竞走:5千米、10千米、20千米. (2)跑类: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马拉松、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100米栏、400米栏. (3)跳类:跳高、跳远. (4)投类:铁饼、标枪、铅球. (5)全能类:七项全能. 3 试述田径运动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其主要任务 答: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与众不同. (5)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6)改革与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4、趣味性田径健身锻炼的创编原则 答: (1)创编的趣味田径健身应具有教育价值。 (2)趣味田径健身锻炼必须具有趣味性。 (3)创编的趣味田径健身锻炼要注意安全性。 (4)趣味田径锻炼要注意 5、健身跑的注意事项 答: 1、快乐的跑 2、体格检查 3、适量、定时、灵活. 4、战胜“极点” 5、异常的疼痛要警 惕.

田径全部教学计划

《田径》必修模块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②激发 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③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④充分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2.《田径类》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必修的内容,它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 方面有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每一个高中学生在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至少必修 1学分,此模块教学以保证每一位高中学生在《田径》类项目中修满1学分。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 ①知道科学参加田径锻炼的原则,积极参加田径类运动并养成良好的田径锻炼习惯。② 根据自身情况设置锻炼目标、制定锻炼计划并按计划坚持田径锻炼;③能用简单方法了解自 己的体能变化并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体能测试结果。 2.运动技能 ①通过收听或观看有关体育节目或阅读报纸或上网等手段,对国内外重大体赛事了解, 懂得竞技运动与健身运动与体育锻炼的区别,认识田径运动对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 价值。②积极学习并运用所学田径知识与运动技能进行健身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田径类体育 比赛。③了解田径运动中出现的创伤、扭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 ①通过田径类项目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与腰、腹肌力量和耐力。②了解田径 运动对进一步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以及对其他运动项目技术和技能与进行选项 学习的促进作用。③形成良好的田径运动习惯和健康行为。 4.心理健康 ①通过参加田径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并在田径运动中运用所学方法调节情绪。②设置 合理目标,使自己在田径运动中不断提高田径运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③努力克 服田径运动中的心理恐惧等现象,体验在困难环境中或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 乐趣。 1 三、模块教学计划表 2 四、各单元教学计划: 表一:短距离跑 3 表二:跨栏跑 4 表三:中长跑 5 篇二:田径模块教学计划 田径项目考核方案 篇五: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计划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计划 田径必修模块设计的说明 《课标》要求学生在田径类项目中至少必修1个学分,且在学生必修1学分的基础上允

2016级田径课程标准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田径》课程标准 学院:体育学院 教研室:田径教研室 课程名称:田径 课程代码: 7113213 执笔人:杨惠晓 审核人:丁红霞 2016 年 9 月 13 日

《田径》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7113213 课程名称:田径 适用专业:体育教学模式:实践+理论 先修课程:无后继课程:无 计划学时:44 一、课程性质 田径是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学习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其他各运动项目的基础。对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其他专项运动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小学体育课程开设的田径运动有关方面的内容和小学田径课余训练而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往田径教学中过分注重竞技功能学习和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田径教学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技能和正确的动作示范,能组织好一堂田径课教学,并具备田径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内容突出了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等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富的实践机会。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 1.通过《田径》课程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部分,较好地掌握技术部分中的重点内容,对一般内容要求基本符合规定的技术规格,具备基本的教学和示范能力。 2.通过《田径》课程教学、教育实习及社会实践,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技术部分的重点内容做到会讲,会做,会教,能够胜任小学体育课田径运动的教学和业余运动训练工作。 3.通过《田径》课程教学和裁判实习,使学生具备田径运动比赛裁判工作的能力,并具有组织小学田径运动会及场地管理工作的能力。

人体发育学习题(答案参考)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生长发育取决于()1.E 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D.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的交互作用 E.上述各项因素 2.人体发育学属于() 2.C A.儿童精神医学的分支领域 B.儿童行为医学的分支领域 C.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D.儿童心理学的分支领域 E.儿童保健医学的分支领域 3.人体发育学是在() 3.A A.发育心理学与发育行为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B.发育心理学与儿童保健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发育心理学与儿童精神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D.发育行为学与儿童保健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E.发育行为学与儿童神经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4.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代表人物为() 4.D A.比奈 B.格塞尔 C.赫伯特·斯宾塞 D.弗洛伊德 E.特曼 5.《儿童的思想与起源》的作者为() 5.E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E.瓦隆

6.美国的《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杂志》发行于()6.E A.20世纪60年代以前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前 E.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儿童心理之研究》的作者是() 7.C A.艾华 B.陈大齐 C.陈鹤琴 D.黄翼 E.朱智贤 8.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于()8.E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3年 E.2004年 9.格塞尔提出的儿童适应性行为,主要包括()9.B A.知觉、定向行动、姿势、移动、运动等发育 B.知觉、定向行动、手指操作能力、注意、智力等发育 C.知觉、定向行动、模仿能力等发育 D.知觉、定向行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等发育 E.知觉、定向行动、相互理解沟通能力等发育 10.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 10.B A.2个方面 B.3个方面 C.4个方面 D.5个方面 E.6个方面 11.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为()11.B A.面颊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B.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C.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表露期和生殖期

体育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一)指导思想不同 (二)目标体系不同 (三)结构不同 (四)学段不同 (五)内容标准不同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七)评价方法不同 (八)教学要求不同 三、课程性质的定位与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四、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展放在主体地位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五、学习领域与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要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水平一) 乐于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二)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水平三)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知道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 (二)运动技能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知道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水平二) 了解所练习的运动动作,观看体育比赛(水平三) 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水平三)

(完整版)田径运动知识

田径运动会知识 田径运动是田赛和径赛的合称。它是一种结合了速度与能力,力量与技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在很多方面都能够通过田径运动得到集中体现。 田赛主要指跑道内部进行的,像跳高、跳远、标枪之类的比赛项目;径赛主要指在跑道上完成的赛跑项目。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起源发展 据记载,最早的田径比赛,是公元前776年在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上进行的,项目只有一个——短距离赛跑,跑道为一条直道,长192.27米。到公元前708年的第10届奥运会上,才正式列入了跳远、铁饼、标枪等田赛项目。当时只准男子参加,女子连观看也不行,违者处以死刑。 1894年,在英国举行了最早的现代田径运动国际比赛,比赛共分9个项目。真正的大型国际比赛是1896年开始举行的现代奥运会。它沿用古代奥运会每隔4年举行一次的制度,每届奥运会上,田径运动都是主要的比赛项目之一。从1928年第9届奥运会起,才增设了女子田径项目,此后,女子便参加了田径项目的比赛。 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包括男女竞走、跑跃、投掷四十多个单项,以及由跑跳、跳跃、投掷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田径运动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

运动分类 短距离跑,简称短跑。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比赛形式,几乎每个国家的文献中都有描述。据史料记载,短跑是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奥运会唯一的竞技项目。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男、女均为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其中男子项目1896年列入,女子100米跑和200米跑1928年列入,400米跑1964年列入。 中距离跑,简称中跑。奥运会比赛项目男、女均为800米跑和1500米跑,其中男子项目1896年列入;女子800米跑1938年列入,1500米跑1972年列入。 长距离跑,简称长跑。奥运会比赛项目男、女均为5000米跑和10000米跑。男子项目1912年列入;女子5000米跑1996年列入,10000米跑1988年列入。 跨栏跑起源于英国。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的游戏演变而来。奥运会比赛项目分男子11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女子10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 马拉松,1896年首届奥运会后,马拉松赛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美国从1897年起举行波士顿马拉松赛,至2000年已举办了104届,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马拉松在公路上举行,可采用起、终点在同一地点的往返路线或起、终点不在同一地点的单程路线。比赛时,沿途必须摆放标有已跑距离的公里牌,并要每隔5公里设一个饮料站提供饮料,两个饮料站之间设一个用水站,提供饮水或用水。赛前需经身体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报名参加比赛。因比赛路线、条件差异较大,故国际田联不设世界纪录,只公布世界最好成绩。

最新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

学习资料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五)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 2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和锻炼; 3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4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5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田径基础知识要点

田径基础知识要点 1、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公元前776 年举行的,比赛只有短跑一个项目 2、名次:①径赛是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跑、接力跑和跨栏跑的 项目 ②田赛是以远度和高度计量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称之为“田赛” 3、田赛和径赛合称为田径运动 4、田径运动包括径赛、田赛、公路跑、竞走、越野跑和山地赛跑 5、田径运动的特点:①体能的基础性、②激烈的竞争性③严格的技 术性④活动组织的复杂性⑤广泛的群众性 6、田径运动的价值:①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②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③田径运动 的竞技价值 7、从公元前476 年至公元394 年的1170 年间,在奥林匹克共举行过293 届古代奥运会 8、奥运会田径比赛中为中国夺金的人①陈跃玲,女,1992年8月, 在第25 届奥运会上,陈跃玲以44 分32 秒的成绩获得女子10 公里竞走金牌。②王军霞,女,1996年首次参加奥运会,以14 分59 秒88 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 米金牌,并获女子10000 米 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或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③王丽萍, 女,2000 年9 月28 日,在第27 届奥运会悉尼奥运会女子20 公里竞走比赛中以1小时29分05秒获得冠军。④邢慧娜,女, 山东人,2004 年8 月28 日在第28 届奥运会上,邢慧娜以30 分24秒36或女子10000米金牌。⑤刘翔,男,在2004年第

28 届奥运会上以12 秒91 的成绩获得男子110 米跨栏金牌,平了世界纪 录,是中国男选手的第一枚金牌。2006 年以12 秒88 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9、名词:①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自身的 运动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掷 得远的动作方法。 ②实效性是指在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的运动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③经济性是在运动过程中要尽量克服多余动作,在预备动作和次要动作阶段还要尽量避免消耗过多的体力,尽量在技术的主要阶段发挥最大能力从而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效能,获取更好的运动成绩。 10 影响跑的力一般分为内力和外力 ①内力是指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潜力点都在人的体内,它能引起机体或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运动,如肌肉的收缩力。 ②外力是人体与外界物体(地面和介质)相互作用时,外界物体对人体作 用的力,如支撑反作用力、重力、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 11/ 影响跑动的因素:跑速=步长x 步频 ①步长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决定步长的因素有:腿 长,蹬地力量、速度和方向,髋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柔韧性, 摆腿和着地技术,跑道的弹性以及空气的阻力等。步长的增大 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技术训练和体能的发展水平。(步长是由后蹬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